《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编制说明_第1页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编制说明_第2页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编制说明_第3页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编制说明_第4页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2019年06月10日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2018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2018年交通运输标准

化计划的通知》(交科技函〔2018〕235号)的安排,由吉林大学承担交通运输行

业标准《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计划号JT2018-76)的修订工作。

(二)协作单位

吉林省华邦汽车维修保养有限公司。

(三)主要工作过程

2018年05月~2018年06月,成立标准起草组;

2018年07月~2018年12月,制定相关标准素材的调研方案和初步试验方案、

开展标准查询、归类调研和分析;

2019年1月~2019年3月,在吉林省华邦维修集团、吉林大学汽车运用工程

实验室、吉林大学内燃机实验室进行维修与检测试验测试,以重新定义检测仪的测

试参数、测试精度等指标;

2019年3月~2019年4月,调研、参加FLUKE、SUN、DTS等汽车诊断仪厂家

的相关技术会议以便分析并获得发动机检测的有效参数指标和方法。

2018年04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有、闫冠、李显生、刘宏飞、刘柏林、祖力、周茹波、

任园园、鄂永行、张志龙、郑学胜、姜珊、王靓喆、马泽辉、林颖东。

1

表1.1标准主要起草人及任务分配

序号姓名单位具体承担工作

1任有吉林大学修订计划、任务分配、撰写

2闫冠吉林大学技术指标分析、撰写

3李显生吉林大学技术指标分析、撰写

4刘宏飞吉林大学技术指标分析、撰写

5吉林省华邦汽车维修养护有限汽车发动机故障检测试验技术支

刘柏林

公司持

6祖力吉林大学汽车发动机检测技术支持

7周茹波吉林大学汽车发动机检测技术支持

8任园园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

9鄂永行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试验

10张志龙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试验

11郑学胜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试验

12姜珊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试验

13王靓喆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试验

14马泽辉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试验

15林颖东吉林大学调研、文献分析、试验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主要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规章与技术标准进行系统梳

理的基础上,对通用型的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分

析,结合近年来点燃式发动机、压燃式发动机技术进步引出来的发动机检测技术问

题,适应了行业发动机检测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从便于使用的角度,提出了针

对性的要求。主要包括:

1.充分考虑汽车发动机检测领域的实际技术和成本需求

本标准自2004第一次制定以来未进行过修订工作,原标准为适应15年前的发

动机检测趋势要求规定了排放污染物检测项目。目前发动机排放技术出现了较大的

技术进步,对排放的检测技术越发严格,相应的高标准排放检测应配套单独的排放

2

检测仪器。综合以上两个技术原因,并考虑制造成本原因,在本次标准修订中将发

动机排放污染物检测从必须检测功能调整到选装功能。

2.立足行业检测仪器生产和应用的现状

在对行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行业管理机构在汽车发动机综合检

测技术行业管理中面临的技术应用和监管问题,并对典型检测技术进行分析,确定

通用型发动机检测指标的使用范围。从行业管理及引导发展的角度,提出我国汽车

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技术要求,并便于行业管理部门把关。

3.参考国际解决方案

针对发动机检测行业存在的盗版侵权专利技术等问题,本标准立足于我国通用

型汽车发动机检测技术的行业适用范围,参考国际品牌汽车检测仪只提供通用类指

标检测技术的技术思路,不涉及到汽车生产企业专用发动机检测仪技术部分,不会

产生因为新的行业标准会促使检测仪生产企业主动去侵权国际专利或专有权利的

问题,尤其是不能涉及到发动机动力与排放的ECU刷写问题。提倡生产企业以OBD

选装功能实现对发动机性能参数的提取和显示,但不做强制性的功能测试规定和试

验方法规定。

4.注重标准的可实施性

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技术指标既要体现行业管理需求,与行业对汽车发动机诊

断与维修技术进步的规划方向保持一致,又要与当前我国及先进国家汽车发动机设

计生产能力、关键技术装备成熟度、测试评价技术等保持一致。标准条款要清晰明

确,便于行业管理把关及生产企业理解与使用。对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技术水平真

正起到规范与提高作用。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标准名称

标准名称未修改。

2.标准构架

3

本标准适用对于点燃式发动机、装用点燃式发动机的车辆和压燃式发动机、装

用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进行发动机综合性能检测的仪器。

按标准编制架构要求,依次是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技

术要求,5试验方法,6检验规则,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本标准代替JT/T503—2004,与JT/T503—2004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定义(见3.1,2004年版的3.1);

──修改了“适配器”内容(见3.2,2004年版的3.2);

──修改了“击穿电压”内容(见3.4,2004年版的3.4);

──修改了“电源”的技术要求(见4.1.3,2004年版的4.1.3);

──删除了“环境气压”内容(见2004年版的4.1.4);

──修改了“产品必备功能”的名称(见4.2,2004年版的4.2);

──修改了“基本功能”的技术要求(见4.2.1,2004年版的4.2.1.1、4.2.1.2、

4.2.1.3、4.2.1.4、4.2.1.5、4.2.1.6、4.2.1.7、4.2.1.8和4.2.1.9);

──修改了“点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的技术要求(见4.2.2,2004年版的

4.2.2.1、4.2.2.2和4.2.2.3);

──修改了“压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的技术要求(见4.2.3,2004年版的

4.2.3.1和4.2.3.2);

──删除了“选装功能”的技术要求(见2004年版的4.3.1、4.3.2和4.3.3);

──修改了“选装功能”的名称(见4.3,2004年版的4.3);

──修改了“选装功能”的技术要求(见4.3,2004年版的4.3);

──修改了“外观质量”的名称(见4.4,2004年版的4.4);

──修改了“系统运行”的名称(见4.5,2004年版的4.5);

──修改了“绝缘电阻”的技术要求(见4.5.4,2004年版的4.5.4);

──修改了“最小测试范围及示值误差”内容(见4.6、表1,2004年版4.6、

表1);

──修改了“环境适应性”技术要求(见4.7,2004年版的4.7、4.7.1、4.7.2

和4.7.3);

──修改了“试验装置”内容(见5.2、附录A中表A.1,2004年版5.2、表2);

4

──修改了“外观检查”的试验方法(见5.7,2004年版5.3);

──修改了“发动机转速试验”名称(见5.3.1,2004年版5.4.1);

──修改了“发动机转速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1,2004年版5.4.1);

──修改了“起动电流试验”名称(见5.3.2,2004年版5.4.2);

──修改了“起动电流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2,2004年版5.4.2);

──修改了“充电电流”名称(见5.3.3,2004年版5.4.3);

──修改了“充电电流”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3,2004年版5.4.3);

──修改了“充电电压”的名称(见5.3.4,2004年版5.4.4);

──修改了“充电电压”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4,2004年版5.4.4);

──修改了“进气管内真空度/压力试验”名称(见5.3.5,2004年版5.4.5);

──修改了“进气管内真空度/压力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5,2004年

版5.4.5);

──修改了“湿度试验”的名称(见5.3.6,2004年版5.4.6);

──修改了“湿度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6,2004年版5.4.6);

──修改了“电压试验”的名称(见5.3.7,2004年版5.4.7);

──修改了“电压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7,2004年版5.4.7);

──修改了“电阻试验”的名称(见5.3.8,2004年版5.4.8);

──修改了“电阻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8,2004年版5.4.8);

──修改了“电流试验”的名称(见5.3.9,2004年版5.4.9);

──修改了“电流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3.9,2004年版5.4.9);

──修改了“点燃式发动机点火系的击穿电压及火花电压试验”的名称(见

5.4.1,2004年版5.5.1);

──修改了“点燃式发动机点火系的击穿电压及火花电压试验”试验方法的内

容(见5.4.1,2004年版5.5.1);

──修改了“点燃式发动机点火次级的火花持续试验”的名称(见5.4.2,2004

年版5.5.2);

──修改了“点燃式发动机点火次级的火花持续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

5.4.2,2004年版5.5.2);

──修改了“点燃式发动机点火提前角试验”的名称(见5.4.3,2004年版5.5.3);

5

──修改了“点燃式发动机点火提前角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4.3,2004

年版5.5.3);

──增加了试验方法“点燃式发动机火花初级电压”的内容(见5.4.4);

──删除了“汽车排放污染物测量功能的试验”的内容(见2004年版5.5.4);

──修改了“压燃式发动机喷油压力不拆解测试”的名称(见5.5.1,2004年版

5.6.1);

──修改了“压燃式发动机喷油压力不拆解测试”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5.1,

2004年版5.6.1);

──修改了“压燃式发动机喷油提前角的测试”的名称(见5.5.2,2004年版

5.6.2);

──修改了“压燃式发动机喷油提前角的测试”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5.2,2004

年版5.6.2);

──增加了5.6选装功能试验(见5.6);

──修改了“环境适应性”的名称(见5.8,2004年版5.7);

──修改了“低温适应性试验”的名称(见5.8.1,2004年版5.7.1);

──修改了“低温适应性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8.1,2004年版5.7.1);

──修改了“高温适应性试验”的名称(见5.8.2,2004年版5.7.2);

──修改了“高温适应性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8.2,2004年版5.7.2);

──修改了“湿热适应性试验”的名称(见5.8.3,2004年版5.7.3);

──修改了“湿热适应性试验”试验方法的内容(见5.8.3,2004年版5.7.3);

──删除了“振动适应性”试验方法的内容(见2004年版5.7.4);

──增加了“跌落适应性”试验方法(见5.8.4);

──修改了“检验规则”的检验项目(见表4,2004年版表5)

──修改了“出厂检验”的内容(见6.3.2,2004年版6.2.2);

──修改了“型式检验”的内容(见6.2.1,2004年版6.3.1);

──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名称(见7,2004年版7);

──修改了“标志”的内容(见7.1.1,2004年版7.1.1);

──修改了“包装”的内容(见7.2.2,2004年版7.2.2);

标准技术内容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条款内容:

6

(1)本次标准的修订,结合发动机无线检测技术的进步,新增了无线方式数据

传输的功能要求,因此对适配器进行了重新定义,见条款3.2。

(2)本次标准的修订,“基本功能”的技术要求,取消了对基本功能的分散式

技术要求,整合成对基本功能的综述总体要求。见4.2.1以及2004年版的4.2.1.1、

4.2.1.2、4.2.1.3、4.2.1.4、4.2.1.5、4.2.1.6、4.2.1.7、4.2.1.8和4.2.1.9。

(3)本次标准的修订,取消了对“点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的分散式技术要

求,整合成对“点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的综述总体要求。见4.2.2,2004年版的

4.2.2.1、4.2.2.2和4.2.2.3。

(4)本次标准的修订,取消了对“压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的分散式技术

要求,整合成对“压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的综述总体要求。见4.2.3,2004年版

的4.2.3.1和4.2.3.2。

(5)本次标准的修订,将4.2.2.3发动机排放污染物检测从必须检测功能项

目中删除,同时删除原标准中5.5.4汽车排放污染物测量的试验方法。由于国际、

国内对汽车发动机排放的要求的越加严格化,排放检测的技术也越加专业化和精细

化,如果按照本标准第一次版本要求发动机综合检测仪配套排放污染物检测功能,

势必会增加设计和生产成本而且也不利于排放检测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6)删除了4.3选装功能的4.3.1、4.3.2、4.3.3,以防止分析仪功能上的重

复和歧义。

(7)增加了4.3OBD检测功能,以适应现代汽车诊断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单车

诊断通讯的实时性。规定该功能应实现点燃式发动机发动机转速、点火提前角、初

级点火电压、次级点火电压、喷油提前角,以及实现压燃发动机燃油消耗量计量、

喷油压力的数据获取,并能以波形或数字在显示屏界面显示的功能。分析仪生产企

业可自行决定OBD检测的其他功能。但考虑到汽车及发动机品牌的复杂性,不宜在本

标准中强制规定OBD的试验方法。

7

(8)为提高仪器设备检定的技术精度和可操作性,对原标准中“5试验方法”

和表2,把标定与检测装置“标准发动机试验装置”修改成“标准试验与检定装置、

仪器或信号发生器”,因此可以通过电子模拟或仿真的技术实现检定过程。

(9)同样,为提高仪器设备检定的技术精度和可操作性,删掉原标准中5.5.3.1

和5.6.2.1中用频闪法测试点火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的内容,对检定过程中对有关

项目不再规定具体的检测方法,鼓励检定部门通过电子模拟或仿真的技术实现检定

过程。

(10)依据调研和试验测试技术,对一些参数的测试精度进行了部分调整。

①在对发动机起动性能以及相关故障进行测试与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获得准确

的发动机起动过程内的最低转速和连续转速,因此将表1和原表2(现表A.1)中

发动机转速的最小值从300r/m修正为100r/m;

②在2004版本的表2中规定了使用“标准发动机试验装置(含信号发生器)”

对检测仪进行标定,由于控制标定用发动机达到技术指标精度的难度比较大,此次

制修订标准版本中,弱化了标准发动机试验装置的标定作用,促使标定机构使用电

子化技术实现标定过程,见现表A.1。

③随着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点火系中白金闭合角的概念在电控发

动机检测过程中容易引起技术歧义,在本次制修订标准版本中删掉了2004版中表2

中的“白金闭合角”项目。

④随着柴油发动机共轨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应用趋势,燃油压力瞬间最高值可以

达到250MPa或更高。在压燃式发动机的调研和试验过程中,测得ECU提供的目标

共轨压力最高值为2000MPa。因此在本版次表A.1(2004版表2)中把喷油压力测

试范围增加了第二档“选装0MPa~350MPa(电子模拟)”,高于350MPa的区间由生

产企业自行依据技术力量决定是否选装。

⑤经过调研电子检测技术和研究部门,发现2004版标准中对表2中“标准可

调电阻”的精度要求过高,会增加检定的技术难度和成本,依据意见反馈选用精密

8

的金属膜电阻即可满足要求,因此参照常用数字万用表技术参数在新版本标准的表

A.1中将“标准可调电阻”的精度适当放宽。

3.范围

本标准适用范围为通用型的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器或装置,不包括汽车生产

企业专用的检测故障、诊断故障、清除故障、重置功能的诊断解码仪器。

4.规范性引用文件

声明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文件。目的是引用最新版本的相关标准。

5.术语和定义

应在编制说明中的此节中,对所选术语进行定义的理由进行阐述,尤其是已在

其他标准中定义过的术语,重新定义的理由。

(1)发动机综合检测仪:在不解体的情况下,通过参数检测对发动机进行性能

分析和故障诊断的仪器。

在本次版本的标准中,对“3.1发动机综合检测仪”术语的定义进行了修,修

正了2004版本的繁冗定义。

(2)适配器:测量中用于有线或无线提取信号、数据传输功能的器具。

在本次版本的标准中,在“3.2适配器”中把术语“适配器”的定义中增加了

“有线或无线”,以适应无线传输技术在汽车检测领域的应用。

其他的术语“3.3示值误差”为物理学电学成熟定义,“3.4次级击穿电压”、

“3.5火花电压”、“3.6火花持续时间”是汽车电器与电子领域的成熟定义,在

本标准中再次重申这些定义强调其是本标准所指发动机综合检测仪必须具备的检

测功能,以防止和其他领域发生歧义。其中,规定了术语“3.3示值误差”之后,

后续试验方法中就避免了多次重复定义各项试验中示值误差公式。

6.主要技术内容

9

依据试验、汽车检测仪以及相关标准文献调研,在2004版标准文件技术基础

上,对本版次标准的技术要求条款进行了修订。

技术要求条款(4)中,主要技术标准内容如下:

工作条件条款(4.1),规定了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应在符合4.1.1

环境温度、4.1.2相对湿度、4.1.3电源,制定依据是检测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国

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文献的调研。由于参数测试不受环境气压影响,故删

除了2004版4.1.4环境气压技术要求。

必备功能条款(4.2)中,规定了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能够通过

适配器的方式,必须具备测试4.2.1基本功能、4.2.2点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

4.2.3压燃式发动机的检测功能,并能把测试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到显示装置。

选装功能条款(4.3)中,规定了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具备OBD检

测功能,以适应现代汽车诊断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单车诊断通讯的实时性,并能以

波形或数字在显示屏界面显示的功能。分析仪生产企业可自行决定OBD检测的其他

功能。

外观条款(4.4),对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外观质量进行了规定。

电子控制系统条款(4.5),对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软硬件系统的

运行状态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主计算机程序不能出现死机现象;对

外壳接地电阻和绝缘电阻指标进行有效规定,分析仪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在环境

温度0℃~4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条件下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Ω。

最小测试范围及示值误差条款(4.6),本次标准修订版中用表1对本标准所

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测试指标的最小测试范围包括的参数和示值误差进行了具

体的规定,并依据第4章技术要求的参数顺序对表格中序号进行重新调整。其中,

(1)对参数“发动机转速”项目,测试范围从发动机未有效起动的100r/m至5000

r/m,结合试验和调研数据发现发动机低转速时数值波动稍大而中高转速区域相对

稳定,因此按3个测试区间分别对测试误差进行了规定。其中第一个区间转速起点

从300r/m调整为100r/m,有利于对发动机起动故障的综合分析;删除了

10

5000r/m~7200r/m超高范围,以适应中低速测试范围按;(2)对参数“起动电流”

项目,参考标准《GB/T12535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和《JJG(交通)013-2005

汽车发动机检测仪-检定规程》,本标准该部分内容为故障测试与分析而不是进行

专门的起动机性能测试,不需要做起动机在全制动性能测试时的超大电流检测,故

删掉了600、700、800、900A的测试点,对应附录中试验记录表也进行了内容调整。

环境适应性条款(4.7),由于最新版本《GB11606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中

取消了单项低温适应性GB11606.3、单项高温适应性GB11606.4GB11606.3的要求,

取消了单项温湿适应性GB11606.5,GB11606.6和GB11606.7的要求,取消了单项

振动适应性GB11606.8的要求。故按照最新版本GB/T11606规定的方法,选择环境

条件分组组别为Ⅲ,规定了低温、高温、湿热和跌落试验的技术要求,分析仪应能

正常工作且参数各测量点的示值允许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

试验方法条款(5)对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测试指标的检定或标定

试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包括5.1试验条件、5.2试验装置、5.3基本功能的

试验、5.4点燃式发动机的检测与分析功能试验、5.5压燃式发动机台架的检测与

分析功能试验、5.6选择OBD功能、5.7外观检查、5.8环境适应性试验。具体内容

如下:

试验条件条款(5.1),规定了对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进行检定或

标定试验的工作条件,4.1.1环境温度、4.1.2相对湿度、4.1.3电源3个工作条件

必须同时满足情况下,才能进行对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检定试验流程。制定依据是

检测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文献的调研。由于参数测

试不受环境气压影响,故未规定2004版中4.1.4环境气压对应的试验方法。

试验装置条款(5.2),规定了对本标准所指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进行检定测

试试验的流程中必须的标准试验装置(含信号发生器)和仪表,用于对发动机综合

检测仪进行检定测试,或者生产企业用于产品自检对比或标定。依据汽油和柴油发

动机台架试验、常见检测仪产品测试与调研,以及对电子检测与研究机构的调研、

电工电子测试设备标准文献的调研,对检定试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的标准试验装置

(含信号发生器)等检定标定装置或仪表的指标种类、主要技术参数在标准修订版

11

中表A.1里进行了规定,表A.1测试范围和精度可以覆盖最小测试范围表1.具体确

定的指标种类、主要技术参数和依据见表2.1:

表2.1标准中“表A.1标准试验与检定装置、仪器或信号发生器”的说明

名称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转速:100r/m~1200r/m,不大于±1.0%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诊断仪测试试验和

调研数据,规定在对发动机综合检测仪进

1200r/m~2400r/m,不大于±0.8%行检定或标定过程中使用的标准试验装

2400r/m~5000r/m,不大于±0.6%置的转速试验主要技术参数,精度均比检

测仪本身的转速参数的精度高。

5000r/m~7200r/m,不大于±0.4%

检定或标定用点火提前角的标准试验装

点火提前

0°~60°,绝对误差±1°置精度应不低于检测仪本身的点火提前

角:

角参数的精度。

主要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和诊断仪测试

加速时

200ms~2000ms,不大于±1.0%试验,对发动机瞬间加速能力进行检定或

间:

标定。

次级电0V~1000V,不大于±4.0%主要结合调研数据、发动机台架试验和诊

压:0kV~35kV,不大于±5.0%断仪测试试验,对点燃式发动机点火系统

中次级电路的瞬时能力进行检定或标定。

标准试验火花持续标准试验装置的技术参数精度高于或不

0ms~9.99ms,不大于±0.5%

装置时间:低于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次级电压、火花

(含信号持续时间精度。

发生器)规定标准试验装置应该具备与点燃式发

能提供标准点火初级、次级波形。动机转速、时间相关的点火初级波形、次

级波形。

检定或标定用点燃式发动机的喷油提前

喷油提前

0°~60°,绝对误差±1°角的标准试验装置的精度应不低于检测

角:

仪本身的喷油提前角参数的精度。

依据试验数据和检测仪产品技术参数调

研,发现在0MPa~25MPa范围内,技术上

容易实现检定或标定用压燃式发动机喷

油压力的标准试验装置精度高于检测仪

喷油压0MPa~25MPa,不大于±2.0%;选装

本身的喷油压力参数精度;考虑到共轨压

力:0MPa~300MPa(电子模拟)

力峰值列为选装功能,超过25MPa以上的

压力范围,可以用电子模拟技术测试并读

取喷油压力,但不再对参数精度进行规

定。

12

表2.1(续)标准中“表A.1标准试验与检定装置、仪器或信号发生器”的说明

名称主要技术参数说明

标准直流检定或标定用标准直流可调电压源、标准

可调电压-20V~400V,不大于±0.4%直流可调电流源,依据对电子检测技术与

源研究部门和检测仪产。

标准直流0A~20A,不大于±0.4%品技术参数调研、数字万用表技术参数调

可调电流研,原标准中技术参数依然满足检定或标

0A~900A,不大于±0.8%

源定试验的精度要求。

0Ω~1000Ω,不大于±0.25经过调研电子检测技术和研究部门,发现

0kΩ~900kΩ,不大于±0.5原标准中对表2中“标准可调电阻”的精

度要求过高,会增加检定的技术可能和成

标准可调

本,依据意见反馈选用精密的金属膜电阻

电阻

900kΩ~40MΩ,不大于±0.8即可满足要求,因此参照常用数字万用表

技术参数在新版本标准的2中将“标准可

调电阻”的精度适当放宽。

0MPa~0.20MPa,0.4级检定或标定用精密压力测试仪,考虑到可

,级执行性问题,依据GB1227最新版本只规

精密压力0MPa~1.00MPa0.4

定了最高范围的检定或标定试验

,级6.00MPa

测试仪0MPa~4.00MPa0.4

的技术参数和级别,仍保持原标准中技术

0MPa~6.00MPa,0.4级

参数和精度的试验要求。

绝缘电阻检定或标定用绝缘电阻测量仪(兆欧计),

测量仪选用输出电压等级为500V量程0Ω

500V0Ω~500MΩ

(兆欧~500MΩ级别即可满足发动机综合检测仪

计)绝缘电阻项目的检测试验。

经过调研电子检测技术和研究部门,检定

耐压测试或标定用耐压测试仪,保留原标准中的技

(0kV~1.5kV)±2.0%,(50Hz正弦波)

仪术参数,可以满足对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

耐压测试项目的检测试验。

检定或标定用绝缘可调标准真空度/压力

可调标准

源,保留原标准中的技术参数,可以满足

真空度/20kPa~105kPa,不大于±0.8%

对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进气歧管真空度/

压力源

压力项目的检测试验。

经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和在车试验测试,以

及调研电子检测技术和研究部门,保持原

可调标准标准中检定或标定用可调标准温度源的

-10℃~150℃,不大于±0.8%

温度源技术参数,可以满足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绝

缘温度项目和与温度相关项目的检测试

验。

13

基本功能的试验条款(5.3),主要包括的检定或标定试验是5.3.1发动机转

速试验、5.3.2起动电流试验、5.3.3充电电流试验、5.3.4充电电压试验、5.3.5

进气歧管内真空度/压力试验、5.3.6温度试验、5.3.7电压试验、5.3.8电阻试验、

5.3.9电流试验,各个试验项目按照标准的试验流程进行检定或标定测试,按照附

录A中依序记录测试值记录与误差分析。

点燃式发动机的检测与分析功能试验条款(5.4),主要包括的检定或标定试

验是5.4.1点燃式发动机点火系的击穿电压及火花试验、5.4.2点燃式发动机点火

系的火花持续时间试验、5.4.3点燃式发动机点火提前角试验。各个试验项目按照

标准的试验流程进行检定或标定测试,按照附录A中表依序记录测试值记录与误差

分析。

删除了2004版中5.5.4汽车排放污染物测量功能的试验,与删除2004版第4

章中4.2.3.2技术要求相对应。

压燃式发动机的检测与分析功能试验条款(5.5),主要包括的检定或标定试

验是5.5.1压燃式发动机喷油压力不拆卸测试、5.5.2压燃式发动机喷油提前角的

测试。各个试验项目按照标准的试验流程进行检定或标定测试,按照附录A中表依

序记录测试值记录与误差分析。

选装功能条款(5.6),未对生产企业提出强制或推荐的试验方法。

外观检查条款(5.7),对检测仪的外观提出了检查要求。

环境适应性试验条款(5.8),主要包括的检定或标定试验是5.8.1低温适应

性试验、5.8.2高温适应性试验、5.8.3温湿适应性试验、5.8.4跌落适应性试验。

具体试验方法是引用最新版本《GB11606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选择低温0℃、

试验持续时间2h,按照GB/T11606规定的方法进行低温适应性试验,测试范围和

示值误差应满足表1的规定;选择高温40℃、试验持续时间2h,按照GB/T11606

规定的方法进行高温适应性试验,测试范围和示值误差应满足表1的规定;选择高

温40℃、相对湿度93%、试验持续时间4h,按照GB/T11606规定的方法进行湿热

适应性试验,测试范围和示值误差应满足表1的规定;产品采用完整包装,从高度

14

250mm处自由跌落,按照GB/T11606规定的方法进行跌落适应性试验,测试范围和

示值误差应满足表1的规定。

检验规则条款(6)主要按照检验顺序重新调整为6.1检验类别、6.2型式检验、

6.3出厂检验。其中6.1检验类别用表4分别对型式检验、出厂检验的检验项目做

出了规定;6.2型式检验规定了型式检验的批次抽样规则、型式检验不合格得规则,

新增“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累积生产数量超过1000台产量时;”条款,具体量化

了型式检验条件之一;6.3出厂检验规定了出厂检验规则,并且规定只有出厂检验

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在表4中增加了与技术要求对应的试验方法要条款。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条款(7),主要包括7.1标志、7.2包装、7.3运输、

7.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