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某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据此可知,该遗址()A.标志着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B.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C.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 D.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境内某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这些意味着该遗址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等现象,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B项正确;礼乐制度在周朝正式建立,排除A项;良渚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夏文化遗址目前推断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为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这些文物反映了()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 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C.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D.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来看,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甘肃天水属于西北地区,三星堆遗址位于西南地区,这些不同区域出土相似的文物,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由多个地区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有着多元的源头,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仅从这些镶绿松石青铜牌饰不能直接体现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华夏认同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需要更多关于民族认同、文化统一意识等方面的证据,这里只是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联系的体现,没有明确指向华夏认同感,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文物有可能是各个地区独立发展又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不一定是中原文化单向的扩散,排除C项;青铜牌饰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而不是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3.位于湟水中游乐都柳湾遗址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这些生产工具从侧面反映了()①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门类②生活在新石器时期③处于父系社会时期④阶级分化明显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可知,这些工具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这可以侧面反映当时是新石器时期,且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①②符合,C项正确;仅仅根据出土的工具不能判断处于父系社会时期,也有可能是母系社会时期,③错误,排除BD项;材料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④错误,排除AD项。故选C项。4.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朝的政治名位。晋平公曾经举行夏朝郊祭礼仪以祭祀鲧(禹之父);魏惠王以夏朝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A.夏朝礼仪制度复兴 B.宗法分封制度瓦解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夏王的权威被神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材料“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代的政治名位”体现的是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材料“魏惠王以夏代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体现的是分封制受到冲击,诸侯争夺天下正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B项正确;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夏代礼仪制度复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夏王的权威被神化,排除D项。故选B项。5.颜回向孔子询问何为“仁”时,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冉雍问“仁”时,孔子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时,孔子答曰:“仁者,其言也切。”由此可推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教育公平 D.学思结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颜渊、仲弓以及子张的关于仁的回答都不尽相同,说明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解答,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A项正确;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不论贵贱、贫富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题干中并未体现这一理念,题干重点是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排除B项;与有教无类类似,题干没有体现教育公平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答案的情况,排除C项;学思结合是指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题干中没有涉及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内容,都是孔子对不同学生关于“仁”的回答,排除D项。故选A项。6.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A项;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只能直接体现文化融合,不能看出民众希望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7.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据此可知()A.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 B.学在民间促进士阶层崛起C.政治统一顺应时代需要 D.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题干“定于一”和“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都是在强调统一,因此政治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错在“开始”,排除A项;材料与士阶层崛起无关,排除B项;孟子提出“定于一”,是主张天下一统;《吕氏春秋》不是儒家学派思想,属于杂家,排除D项。故选C项。8.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A.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兼并六国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平原,建立中央政权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此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排除B项;秦朝的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中央集权,排除C项;秦朝此举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9.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可知,此时是秦朝,天下统一,体现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疆域的大小,排除A项;人民富裕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严苛,排除D项。故选B项。10.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A.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B.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C.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分别是:西周,秦朝,西汉(中国)。根据图示内容信息可知,图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三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相比较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倒退,违背了发展趋势,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并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实施“度田令”意在()A.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可以为政府征收赋税和摊派劳役提供依据。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进行征税,这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C项正确;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负担主要来自赋税和地租,材料没有向农民征收赋税、地租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没有涉及土地买卖,排除B项;该政策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漏税行为是一种限制和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12.尚书令,始于秦,本为九卿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 B.权力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 D.职官地位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尚书令的权力不断上升,从少府官员逐步成为中枢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官变迁频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尚书令的权力在不断上升,未涉及所属机构分工渐细和行政效率的降低,排除A项;尚书令权力上升,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非皇帝的喜好,排除B项;尚书令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增,排除C项。故选D项。13.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变化导致()A.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察举制的弊端消除 D.地方势力受到遏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至三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末社会动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派遣“中正官”到地方选拔人才,意在打破地方大族对于选官权力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弊端消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削弱地方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南史·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这反映了()A.南方畜牧业发展较缓慢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江南名士自我约束力强 D.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耕牛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劳动力资源,而材料中“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反映出当时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对耕牛的保护,没有体现南方畜牧业发展情况如何,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反映江南名士的自我约束力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仅反映对耕牛的保护,不能反映当时江南的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面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些人口流动导致()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C.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D.士族门阀政治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北方流民南迁,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在地域上相互接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东汉末年,而题干所描述的是西晋末年的人口流动情况,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流民南迁,这使得原本北方较为发达的经济受到一定冲击,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能说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排除B项;士族门阀政治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逐渐发展壮大,以及在选官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与题干中的人口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大臣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根据材料判断,孝文帝意在()A.完成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B.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C.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层次 D.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让鲜卑族人民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B项正确;“完成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主要是为了学习吸收汉族文化更好管理,而不是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层次,排除C项;孝文帝时期北方已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7.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接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A.宗教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三教合归儒”的思想盛行C.思想领域呈现多元特征 D.思想界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归纳材料信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儒学之间的借鉴及发展,反映了当时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C项正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但仍然是主流统治思想,并没有被宗教动摇其正统地位,排除A项;“三教合归儒”是在唐朝韩愈提出的,并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盛行状况,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本土的道教、儒学以及传入中国的佛教之间的相互影响,重点是国内思想的融合发展,并非着重体现中外交流盛况空前,排除D项。故选C项。18.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从侧面反映出()A.贵族已经退出政治舞台 B.察举制受到士人的追捧C.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对学识才能的重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社会对进士身份极为看重,而进士科需要学识才能才能考取,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学识才能的重视,D项正确;在唐朝时期,贵族仍然在政治舞台上有重要地位,“贵族已经退出政治舞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讨论的是隋唐时期的进士科,与察举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对进士出身的重视,并未提及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9.如图为画家阎立本于唐太宗时期应召而作的《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A.描绘出民间贸易往来的场景 B.再现了开元盛世下社会发展状况C.体现唐政府对边疆管理的重视 D.反映了唐朝开明开放的内外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阎立本的《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使节反映的是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少数民族使节进贡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当时的外国使节和民族交流,不是单指民间贸易,排除A项;开元盛世处于唐玄宗统治时期,不是唐太宗时期,排除B项;外国使节与边疆治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0.《通典》记载,隋朝时,各地官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民间义仓“又皆充满”,仅“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由此可知,隋朝()A.备战备荒的紧迫性 B.农民赋役负担减轻C.运河促进南北交流 D.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隋朝政府和民间的仓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反映出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隋朝国家官仓储备物资丰富,没有表明储备物资是为了备战备荒,排除A项;材料是对于隋朝各地及京都的仓库存储情况描述,没有反映农民赋役负担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运河,也没有反映南北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21.下面为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这说明当时()农户实际授田(亩)应授田(亩)占应授田比例赵玄义115221.2%于善意2816117.4%杜克生4020119.9%A.社会贫富差距异常显著 B.租庸调制出现了危机C.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D.农民的赋役负担较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农户实际授田与应授田比例差距较大,在均田制下,应授田与实际授田情况差异大,而均田制是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均田制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这表明租庸调制出现了危机,B项正确;仅从授田情况不能直接得出社会贫富差距异常显著的结论。因为这里的授田情况主要反映的是土地分配制度执行中的问题,而不是贫富差距本身,排除A项;表格中是关于农户授田情况,没有任何信息能表明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两者没有关联,排除C项;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农民赋役负担轻重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农民的赋役负担较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2.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写道“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中央集权弱化 B.内重外轻局面出现C.直接导致黄巢起义 D.中枢权力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而节度使在地方掌握军事、行政等大权,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地方势力坐大,这必然会导致唐朝中央集权弱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藩镇势力强大,这是外重内轻的局面,而不是内重外轻局面,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主要原因是唐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等多种因素,并非直接由藩镇割据导致,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地方藩镇势力与中央的关系,强调的是地方权力的膨胀对中央集权的影响,而非中枢权力(三省六部制中的权力关系等)遭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23.唐宣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859年在位)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出后,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觉得这个任命的确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集思广益可减少决策失误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门下省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并结合所学可知,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体现的是门下省对皇权的制约,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行政效率如何,排除A项;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排除B项;集思广益可减少决策失误说法正确,但材料并非强调该行为的后果或影响的,排除C项。故选D项。24.“诗圣”杜甫早期曾在《望岳》中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自己勇攀高峰、俯视天下的雄心和气魄;晚年却在《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来阐发自己的忧国思家之情。透过杜甫的作品可以看出()A.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C.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D.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杜甫的诗作反映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这种变化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早期的作品《望岳》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雄心,而晚年的《春望》则表现出对战争和国破家亡的忧虑,显示了社会动荡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C项正确;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杜甫早期作品反映其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后期更多反映了对国家的忧虑,排除D项。故选C项。25.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A.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 B.体现理学对政治制度的影响C.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 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可知,知州起初属于武将,宋太祖时期演变成由文官担任的地方行政长官,并且由中央政府任免,这有利于削弱地方武将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涉及宋朝的中央集权强化,未涉及宋代官僚机构急速膨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理学出现在南宋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宋朝通过设置转运使的方式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与“知州”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26.下面为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北宋()任用人数(人)平均任职年限(年)宋太祖时期62.8宋太宗时期92.3宋真宗时期122.1宋仁宗时期231.95A.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C.冗官问题日渐严重 D.士大夫的积极参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宰相任职人数增加但年限呈减少的趋势,说明相权的分散和任职时间缩短,这反映了相权的削弱和君权的强化,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宰相制度的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官僚政治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宋朝的冗官主要是因为机构重叠,而非主要由于宰相人数增加造成,排除C项;北宋前期宰相的平均任职年限减少是皇权强化的结果,与士大夫的积极参政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7.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强势崛起。海内外部分学者所说的宋朝“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其主要特征包括()A.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发展 B.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C.大量农书现世指导生产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题干“宋朝‘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稻麦复种制度已经相当普遍,说明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得到发展,A项正确;棉花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B项;大量农书现世指导生产中“大量”一词程度表述不精准,排除C项;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变史实错误,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28.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到很高的评价,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A.王安石变法没有实际功效 B.时代变化影响人物评价C.南宋社会缺乏改革的精神 D.人物评价逐渐科学理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当时支持变法,他得到很高评价得以“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到了南宋建炎初年,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北宋灭亡,南宋面临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状况,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随之改变,“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这说明时代变化影响人物评价,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有一定的实际功效,如在农田水利、方田均税等方面有积极成果,排除A项;南宋也有很多改革措施,如岳飞抗金过程中的一些军事和政治改革等,所以不能说南宋社会缺乏改革精神,排除C项;材料中的评价的变化更多是基于政治等多种外部因素,而不是单纯因为评价逐渐科学理性,因为南宋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受到当时政治需要等多种因素干扰,排除D项。故选B项。29.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A.解决了宋的北方边患问题 B.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C.激化了宋辽之间民族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化的普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宋议和,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激化了宋辽之间民族矛盾,C项正确;解决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朝国力并不因为“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排除B项;D项中文化普及错误,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30.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下诏在各地修建孔庙,此后辽朝境内的“华夷”都共同尊孔子为“大圣人”;西夏开国君主元昊把《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翻译为西夏文。辽和西夏的这些做法()A.结束了辽、西夏与宋的并立局面 B.造成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矛盾激化C.推动边疆地区儒学内容的世俗化 D.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西夏并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辽和西夏统治者,都非常推崇和认同孔子及儒家思想,并把《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翻译为西夏文,这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同时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辽、西夏与宋的并立局面的结束是多种政治、军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由于文化上的这些举措,排除A项;辽尊孔子为“大圣人”,西夏翻译儒学经典等行为,是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这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不是造成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中辽尊孔、西夏翻译儒学经典的行为主要体现的是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播,没有体现儒学内容的世俗化。世俗化强调的是宗教或文化与世俗生活的贴近等情况,这里并不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31.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 B.全盘照搬了中原先进文明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西夏金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西夏《天盛律令》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项正确。此时中国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中原先进文明的同时,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排除B项;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少数民族政权,并非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32.《金史》称赞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号称‘小尧舜’”据此可知,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的原因有()A.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 B.靠强大军事力量镇压起义C.任用酷吏管理地方治安 D.限制臣下进谏以巩固皇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信息可知,金世宗具有长期治理地方的经验,因此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的原因有在地方治理中总结经验,A项正确;在金世宗在位期间,社会稳定,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靠强大军事力量镇压起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的“知吏治之得失”、“慎守令之选”可知金世宗注重选拔和任用有才能者来管理地方,并且在地方治理中注重总结经验,而不是酷吏管理地方治安,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金世宗没有限制臣下进谏以巩固皇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3.元朝构建了大规模的驿道网络,沿途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食宿服务,设置急递铺,确保政府公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各地。元朝构建驿道网络的目的是()A.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建立系统的交通邮驿体系C.提升行政效率以巩固统一局面 D.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并设置急递铺,确保政府公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至各地,其目的是便利通信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以巩固统一局面,C项正确;促进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这一措施客观上的影响,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A项;构建全面系统的交通邮驿体系是表象,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元朝的驿道网络遍布全国,并不单单是边疆,且材料中没有军事防御方面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4.《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A.延续唐朝的羁縻制 B.边疆民众赋役比内地更沉重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时期,原本在唐朝被视为羁縻之州的边疆地区,如今都被纳入了赋税和劳役体系,与内地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从而可知元朝在边疆管理上采取了与内地一体化的政策,D项正确;因“延续唐朝的羁縻制”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如今都被纳入了赋税和劳役体系”不一致,元朝并未延续唐朝的羁縻制,排除A项;本题材料并未提及边疆地区的赋税和劳役是否比内地更沉重,只是说它们都被纳入了这一体系,并未进行比较,排除B项;虽然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王朝,但本题材料并未直接提及民族平等意识的增强,只是说边疆地区被纳入了与内地相同的赋税和劳役体系,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意识的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35.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如图可知,大运河()A.决定了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 B.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C.连接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 D.取代了海上交通的枢纽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可知,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的开通既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南方的开发,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政治中心也随着变迁,图中都城的变迁围绕着黄河和大运河,说明了大运河连接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C项正确;图中都城的变化与大运河的开凿和变迁有关,但并不是决定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大运河与海上交通枢纽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36.在北宋朝廷的税收中,盐、茶、银、铜等工商禁榷(国家专卖的制度)非农业税收入占很大的比重。除了传统的作坊和商业行铺增多,宋朝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更令人注意,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数量不在少数。这表明当时()A.赋税负担沉重 B.商品经济发展 C.市场管理严格 D.农业经济衰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北宋朝廷税收中,盐、茶、银、铜等工商禁榷的非农业税收入占很大比重”,“传统的作坊和商业行铺增多”、“宋朝服务型行业,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数量不在少数”,都体现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未提及赋税负担沉重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描述有关市场管理严格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体现农业经济衰退的情况,反而非农业税的增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排除D项。故选B项。37.据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登科录》记载,这一年录取的进士一共是601人。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三分之一的进士有官僚背景,另外三分之二没有官僚背景。这表明当时()A.门第观念已经消失 B.社会阶层流动增加C.教育普及程度很高 D.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分之二的进士没有官僚背景,这意味着更多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从而进入官僚阶层,这表明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增加了,B项正确;尽管有三分之二的进士没有官僚背景,但不能就此得出门第观念已经消失的结论,因为还有三分之一的进士有官僚背景,说明门第仍有一定影响,排除A项;仅从进士录取的人员背景比例,不能直接推断出教育普及程度很高,材料中并没有提供关于教育普及程度的相关直接信息,排除C项;题中所给的进士人员背景的信息,与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并无直接关联,不能从这些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8.北宋学者石介针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评论道:“国家之禁(管制),疏密不得其中(合适)矣……盐铁酒茗皆有禁,布帛丝枭(麻)皆有禁……男去耒耜(古代农具)则不禁,女去织纸(纺织)则不禁。”据此可推知()A.学者认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 B.北宋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C.宋政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 D.社会经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尽管国家有一些禁令,但实际上男耕女织、经商、豪强兼并等都不受限制,这表明国家对于某些社会活动的控制相对宽松,C项正确;根据材料“国家之禁(管制),疏密不得其中(合适)矣”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排除A项;北宋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其经济结构发生没有发生根本变动,排除B项;“社会经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9.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据此可知,其表达的意图是()A.彻底否定隋唐科举考试 B.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C.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D.更加重视儒学的世俗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已、治人之学”可知,元朝政府同之前的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相比,更重视实学致用,提倡学习经学培养国家人才,去除文学中的浮华气息,这说明元朝科举考查儒家经典,注重以程朱注解为主,表明程朱理学迎合了封建统治需要,B项正确;题干中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这只是指出隋唐科举取士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并非彻底否定隋唐科举考试,排除A项;程朱理学是一种官方哲学,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关联不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将程朱理学纳入科举考试内容以巩固统治,而不是儒学的世俗化。儒学的世俗化更多地体现在儒学与民间社会生活的融合等方面,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0.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朝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朝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朝科技()A.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B.满足生产生活需要C.全面发展领先世界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意可知,火药在唐末应用于军事,到宋代就出现了管形武器。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到宋代发展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都体现了火药应用和印刷术的创新,说明宋代科技在继承中发展创新,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技用途,排除B项;没有对比,不能得出宋朝科技领先世界,排除C项;宋朝仅仅局部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二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答案】(1)创新举措: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历程:汉初: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一“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可得出首创皇帝制度;“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可得出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可得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据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初年实行的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税收制度,但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两税指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原来“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材料二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摘自陆赞《翰苑集》卷二十二《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三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摘自《白居易集》卷二《重赋》(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宗的改革引发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变革?(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改革实施后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案】(1)变革: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税收明目简化,征税对象增加;赋税权进一步上归朝廷;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按财产的多少征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统治者横征暴敛,普通百姓负担增加,更多普通百姓流离失所。【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根据材料一“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可知,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以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根据材料一“两税指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税收明目简化,征税对象增加;根据材料一“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赋税权进一步上归朝廷。【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财产的多少征税,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三“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横征暴敛,普通百姓负担增加,更多普通百姓流离失所。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某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据此可知,该遗址()A.标志着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B.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C.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 D.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境内某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这些意味着该遗址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等现象,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B项正确;礼乐制度在周朝正式建立,排除A项;良渚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夏文化遗址目前推断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为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这些文物反映了()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 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C.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D.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来看,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甘肃天水属于西北地区,三星堆遗址位于西南地区,这些不同区域出土相似的文物,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由多个地区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有着多元的源头,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仅从这些镶绿松石青铜牌饰不能直接体现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华夏认同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需要更多关于民族认同、文化统一意识等方面的证据,这里只是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联系的体现,没有明确指向华夏认同感,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文物有可能是各个地区独立发展又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不一定是中原文化单向的扩散,排除C项;青铜牌饰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而不是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3.位于湟水中游乐都柳湾遗址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这些生产工具从侧面反映了()①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门类②生活在新石器时期③处于父系社会时期④阶级分化明显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可知,这些工具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这可以侧面反映当时是新石器时期,且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①②符合,C项正确;仅仅根据出土的工具不能判断处于父系社会时期,也有可能是母系社会时期,③错误,排除BD项;材料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④错误,排除AD项。故选C项。4.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朝的政治名位。晋平公曾经举行夏朝郊祭礼仪以祭祀鲧(禹之父);魏惠王以夏朝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A.夏朝礼仪制度复兴 B.宗法分封制度瓦解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夏王的权威被神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材料“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代的政治名位”体现的是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材料“魏惠王以夏代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体现的是分封制受到冲击,诸侯争夺天下正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B项正确;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夏代礼仪制度复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夏王的权威被神化,排除D项。故选B项。5.颜回向孔子询问何为“仁”时,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冉雍问“仁”时,孔子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时,孔子答曰:“仁者,其言也切。”由此可推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教育公平 D.学思结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颜渊、仲弓以及子张的关于仁的回答都不尽相同,说明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解答,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A项正确;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不论贵贱、贫富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题干中并未体现这一理念,题干重点是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排除B项;与有教无类类似,题干没有体现教育公平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答案的情况,排除C项;学思结合是指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题干中没有涉及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内容,都是孔子对不同学生关于“仁”的回答,排除D项。故选A项。6.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A项;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只能直接体现文化融合,不能看出民众希望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7.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据此可知()A.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 B.学在民间促进士阶层崛起C.政治统一顺应时代需要 D.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题干“定于一”和“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都是在强调统一,因此政治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错在“开始”,排除A项;材料与士阶层崛起无关,排除B项;孟子提出“定于一”,是主张天下一统;《吕氏春秋》不是儒家学派思想,属于杂家,排除D项。故选C项。8.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A.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兼并六国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平原,建立中央政权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此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排除B项;秦朝的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中央集权,排除C项;秦朝此举有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9.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可知,此时是秦朝,天下统一,体现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疆域的大小,排除A项;人民富裕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严苛,排除D项。故选B项。10.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A.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B.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C.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分别是:西周,秦朝,西汉(中国)。根据图示内容信息可知,图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三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相比较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倒退,违背了发展趋势,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并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实施“度田令”意在()A.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可以为政府征收赋税和摊派劳役提供依据。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进行征税,这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C项正确;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负担主要来自赋税和地租,材料没有向农民征收赋税、地租的信息,排除A项;该政策没有涉及土地买卖,排除B项;该政策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漏税行为是一种限制和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12.尚书令,始于秦,本为九卿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 B.权力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 D.职官地位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尚书令的权力不断上升,从少府官员逐步成为中枢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官变迁频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尚书令的权力在不断上升,未涉及所属机构分工渐细和行政效率的降低,排除A项;尚书令权力上升,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非皇帝的喜好,排除B项;尚书令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增,排除C项。故选D项。13.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变化导致()A.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察举制的弊端消除 D.地方势力受到遏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末至三国(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末社会动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派遣“中正官”到地方选拔人才,意在打破地方大族对于选官权力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弊端消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削弱地方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南史·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这反映了()A.南方畜牧业发展较缓慢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江南名士自我约束力强 D.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耕牛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劳动力资源,而材料中“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反映出当时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对耕牛的保护,没有体现南方畜牧业发展情况如何,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反映江南名士的自我约束力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仅反映对耕牛的保护,不能反映当时江南的社会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面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些人口流动导致()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C.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D.士族门阀政治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北方流民南迁,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在地域上相互接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东汉末年,而题干所描述的是西晋末年的人口流动情况,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流民南迁,这使得原本北方较为发达的经济受到一定冲击,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能说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排除B项;士族门阀政治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逐渐发展壮大,以及在选官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与题干中的人口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大臣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根据材料判断,孝文帝意在()A.完成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B.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C.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层次 D.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让鲜卑族人民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B项正确;“完成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迁都主要是为了学习吸收汉族文化更好管理,而不是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层次,排除C项;孝文帝时期北方已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7.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接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A.宗教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三教合归儒”的思想盛行C.思想领域呈现多元特征 D.思想界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归纳材料信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儒学之间的借鉴及发展,反映了当时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C项正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但仍然是主流统治思想,并没有被宗教动摇其正统地位,排除A项;“三教合归儒”是在唐朝韩愈提出的,并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盛行状况,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本土的道教、儒学以及传入中国的佛教之间的相互影响,重点是国内思想的融合发展,并非着重体现中外交流盛况空前,排除D项。故选C项。18.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从侧面反映出()A.贵族已经退出政治舞台 B.察举制受到士人的追捧C.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对学识才能的重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社会对进士身份极为看重,而进士科需要学识才能才能考取,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学识才能的重视,D项正确;在唐朝时期,贵族仍然在政治舞台上有重要地位,“贵族已经退出政治舞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讨论的是隋唐时期的进士科,与察举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对进士出身的重视,并未提及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9.如图为画家阎立本于唐太宗时期应召而作的《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A.描绘出民间贸易往来的场景 B.再现了开元盛世下社会发展状况C.体现唐政府对边疆管理的重视 D.反映了唐朝开明开放的内外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阎立本的《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使节反映的是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跨境贸易专用全新抵押合同版本3篇
- 2025年度公厕智能厕所设备研发与生产承包施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众筹合作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典当行业务培训与人才培养合同3篇
- 2025年度公司代个人缴纳社保及补充养老保险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虚拟现实体验公司转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冷链物流中心冷库租赁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寄养宠物医疗一体化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职务秘密及竞业限制补充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作协议
- 贴面 贴面修复
- 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模拟考试试题
- 力士乐-mtx micro简明安装调试手册v4updated
- GB/T 6807-2001钢铁工件涂装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
- GB/T 15109-1994白酒工业术语
- 膜片钳常见问题汇总(人人都会膜片钳)
- 校车安全逃生技能培训学习
- (新版)电网规划专业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图
- 杏酱生产工艺
- 融资担保业务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