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手册_第1页
三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手册_第2页
三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手册_第3页
三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手册_第4页
三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手册TOC\o"1-2"\h\u16072第一章总论 2233221.1农村扶贫攻坚概述 2306211.2工作目标与任务 230428第二章政策法规与制度 3161872.1国家扶贫政策法规 316542.2地方扶贫政策法规 3142502.3扶贫工作责任制 46035第三章扶贫对象识别与退出 4175993.1扶贫对象识别标准 482463.2扶贫对象识别程序 5183803.3扶贫对象退出标准 5149183.4扶贫对象退出程序 58597第四章产业扶贫 6354.1产业扶贫规划 6299464.2产业扶贫项目实施 6151424.3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614336第五章资源配置与利用 7233035.1资源调查与评估 7200015.2资源整合与配置 795895.3资源利用与监管 732260第六章教育扶贫 7182766.1教育扶贫政策 7261256.2教育扶贫项目 8322246.3教育扶贫成效评估 828269第七章健康扶贫 9313347.1健康扶贫政策 9277897.2健康扶贫项目 918087.3健康扶贫成效评估 102835第八章劳动就业扶贫 10207598.1劳动就业扶贫政策 10252988.1.1政策背景 10134368.1.2政策内容 10215978.2劳动就业扶贫项目 10311868.2.1项目类型 10284418.2.2项目实施 11162578.3劳动就业扶贫成效评估 11230448.3.1评估指标 11209868.3.2评估方法 115002第九章生态扶贫 1247889.1生态扶贫政策 12187139.1.1政策背景 12194359.1.2政策内容 12195519.2生态扶贫项目 12326319.2.1项目类型 1269869.2.2项目实施 13289779.3生态扶贫成效评估 13228569.3.1评估指标 13291309.3.2评估方法 1319297第十章组织领导与考核 142175310.1扶贫工作组织领导 141383810.1.1组织架构 14573210.1.2领导责任 141306910.1.3工作部署 14275610.1.4部门协同 14165510.2扶贫工作考核评价 14998710.2.1考核体系 143018110.2.2考核流程 143005110.2.3考核结果应用 153108310.3扶贫工作问责机制 152073610.3.1问责对象 15759410.3.2问责情形 1554310.3.3问责方式 15第一章总论1.1农村扶贫攻坚概述农村扶贫攻坚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农村扶贫工作旨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农村扶贫攻坚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核心,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涵盖了贫困识别、扶贫政策制定、扶贫项目实施、扶贫成效评估等多个方面。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2工作目标与任务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目标:(1)保证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建立健全农村扶贫长效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任务:(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保证扶贫政策精准发力。(2)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扶贫政策体系。(3)实施扶贫项目,发挥扶贫资金效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4)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5)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6)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提高扶贫工作能力和水平。(7)开展扶贫扶志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8)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保证扶贫资金安全、合规、高效使用。(9)推动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10)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共同发展。第二章政策法规与制度2.1国家扶贫政策法规国家扶贫政策法规是指导全国扶贫工作的根本遵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国家要努力消除贫困,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2)国家扶贫开发纲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3)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开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4)政策文件: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扶贫工作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全面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2.2地方扶贫政策法规地方扶贫政策法规是在国家扶贫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关于扶贫工作的地方性法规。(2)规章:地方制定的关于扶贫工作的规章,如《某省农村扶贫开发办法》、《某市扶贫开发实施方案》等。(3)政策文件:地方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扶贫工作的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通知》等。2.3扶贫工作责任制扶贫工作责任制是指明确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在扶贫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内容包括:(1)责任:各级是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承担起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工作落实等责任。(2)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扶贫工作,保证政策措施落地生根。(3)单位责任:有关单位要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4)个人责任:扶贫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履行职责,保证扶贫工作取得实效。(5)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对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扶贫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保证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第三章扶贫对象识别与退出3.1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扶贫对象的识别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标准:以家庭为单位,根据家庭成员的人均纯收入,将其划分为低收入家庭。具体标准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确定。(2)财产标准:对家庭财产进行评估,包括房产、车辆等。对于财产超出一定范围的农户,不纳入扶贫对象范围。(3)劳动力状况:家庭成员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比例。对于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应优先纳入扶贫对象范围。(4)教育程度: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对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应优先纳入扶贫对象范围。(5)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对于患有重大疾病或长期慢性病的家庭,应优先纳入扶贫对象范围。3.2扶贫对象识别程序扶贫对象的识别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调查摸底:对辖区内的农户进行逐一调查,收集家庭基本情况、收入、财产、劳动力状况、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信息。(2)筛选比对:根据识别标准,对调查数据进行筛选,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3)民主评议:组织村民代表对初步确定的扶贫对象名单进行评议,保证识别结果的公正性。(4)审核公示:对评议通过的扶贫对象名单进行审核,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5)认定纳入:公示无异议后,将扶贫对象名单报请上级部门认定,纳入扶贫系统管理。3.3扶贫对象退出标准扶贫对象的退出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地扶贫标准。(2)财产状况:家庭财产不再超出一定范围。(3)劳动力状况:家庭成员具有稳定的就业,能够自食其力。(4)教育程度:家庭成员教育水平得到提升。(5)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得到改善。3.4扶贫对象退出程序扶贫对象的退出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调查评估:对扶贫对象进行定期调查评估,了解其收入、财产、劳动力状况、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变化。(2)民主评议:组织村民代表对扶贫对象的退出进行评议,保证退出过程的公正性。(3)审核公示:对评议通过的扶贫对象退出名单进行审核,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4)认定退出:公示无异议后,将扶贫对象退出名单报请上级部门认定,从扶贫系统管理中移除。第四章产业扶贫4.1产业扶贫规划产业扶贫规划是农村扶贫工作的核心环节,旨在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劳动力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2)市场导向。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收入水平。(3)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4)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政策,为产业扶贫提供有力保障。4.2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选择。根据规划,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能够带动贫困地区脱贫的项目。(2)技术支持。加强项目的技术指导,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3)资金保障。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保证项目资金充足。(4)利益联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保证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稳定收入。(5)培训与就业。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促进就地就近就业。4.3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产业扶贫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下为相关政策建议:(1)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优化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扶贫项目提供优惠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3)税收优惠。对产业扶贫项目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成本。(4)土地政策。优先保障产业扶贫项目的用地需求,降低用地成本。(5)人才支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产业扶贫提供人才保障。(6)宣传推广。加强产业扶贫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引导更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第五章资源配置与利用5.1资源调查与评估资源调查与评估是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当对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各类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分析资源的潜力和限制因素,为后续的资源整合与配置提供依据。5.2资源整合与配置资源整合与配置的核心目标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当根据资源调查与评估的结果,制定资源整合方案,明确资源整合的方向和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促进各类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注重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明确资源使用权、收益权等权益,激发资源利用的积极性。5.3资源利用与监管资源利用与监管是保证农村扶贫攻坚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应当加强资源利用的规划,明确资源开发的优先顺序、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式,保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建立健全资源利用监管机制,对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全程监管,保证资源利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要加强对资源利用效益的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资源利用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六章教育扶贫6.1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是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国家财政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村教育经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2)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保证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优质教育。(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培训机会等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4)实施农村教育扶贫项目。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施免学费、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政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6.2教育扶贫项目教育扶贫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通过建设农村幼儿园、培训农村幼儿教师,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2)农村义务教育项目。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孩子接受良好义务教育。(3)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建设,培养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助力农村产业发展。(4)农村成人教育项目。开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教育扶贫成效评估教育扶贫成效评估是衡量教育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普及程度。评估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普及程度,保证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2)教育质量。评估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3)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检查教育扶贫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落实情况,保证政策惠及贫困家庭子女。(4)教育扶贫项目效果。分析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估项目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就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5)教育扶贫成果巩固。关注教育扶贫成果的巩固情况,防止贫困家庭子女因教育问题再次陷入贫困。第七章健康扶贫7.1健康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其健康状况,助力脱贫攻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医疗保障: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轻贫困家庭医疗负担。(2)大病保险:对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大病保险制度,提高报销水平,保证贫困患者得到有效救治。(3)医疗救助:对农村贫困人口中的特困供养人员、孤儿、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施医疗救助,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4)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5)健康扶贫工程: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7.2健康扶贫项目健康扶贫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农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卫生室设施设备水平,提升乡村医生队伍素质,保证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2)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缓解农村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短缺问题。(3)健康扶贫行动计划:针对贫困地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健康扶贫行动计划,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服务。(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素养,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7.3健康扶贫成效评估健康扶贫成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医疗保障覆盖情况:评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情况,保证应保尽保。(2)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情况:评估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情况,保证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3)医疗费用负担减轻情况:评估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减轻情况,保证贫困家庭医疗支出得到有效控制。(4)健康素养提高情况:评估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提高情况,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健康扶贫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各类健康扶贫项目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第八章劳动就业扶贫8.1劳动就业扶贫政策8.1.1政策背景劳动就业扶贫政策旨在通过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促进其稳定就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特别是在劳动就业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支持和保障。8.1.2政策内容(1)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2)鼓励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优先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降低贫困人口的就业成本。(3)提供就业援助。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援助,包括岗位推荐、职业介绍等服务。(4)优化就业环境。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维护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8.2劳动就业扶贫项目8.2.1项目类型劳动就业扶贫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2)扶贫车间项目。在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设立扶贫车间,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3)公益性岗位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4)就业援助项目。为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援助,包括岗位推荐、职业介绍等。8.2.2项目实施(1)明确项目目标。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加强项目监管。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管,保证项目资金使用合规、项目效果明显。(3)注重项目评估。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项目方案。8.3劳动就业扶贫成效评估8.3.1评估指标劳动就业扶贫成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就业率。评估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人数、就业比例等。(2)收入水平。评估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等。(3)技能提升。评估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效果,包括培训人数、培训质量等。(4)政策落实。评估劳动就业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包括政策知晓度、政策满意度等。8.3.2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劳动就业扶贫成效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估。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村贫困劳动力对劳动就业扶贫项目的满意度、认可度等。(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就业扶贫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4)综合评估。结合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结果,对劳动就业扶贫成效进行全面评估。第九章生态扶贫9.1生态扶贫政策9.1.1政策背景我国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生态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策略,旨在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态扶贫政策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战略,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的一项扶贫政策。9.1.2政策内容生态扶贫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提高贫困人口收入。(2)生态工程项目:加大贫困地区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增加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的机会。(3)生态产业扶贫: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4)生态就业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生态护林、生态护草等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9.2生态扶贫项目9.2.1项目类型生态扶贫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生态补偿项目: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通过政策引导,促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生态工程项目:如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等,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3)生态产业项目: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旨在发挥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促进经济发展。(4)生态就业项目:如生态护林、生态护草、生态环保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9.2.2项目实施生态扶贫项目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态扶贫项目。(2)长短结合:既注重短期效益,保证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又注重长期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3)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生态扶贫项目。(4)部门协同: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保证生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9.3生态扶贫成效评估9.3.1评估指标生态扶贫成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环境改善指标:如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土壤侵蚀模数等。(2)贫困人口收入指标:如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就业率等。(3)产业发展指标:如生态产业增加值、产业扶贫项目个数等。(4)政策执行效果指标:如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情况、生态工程项目进展情况等。9.3.2评估方法生态扶贫成效评估可采用以下方法:(1)定量评估:运用统计数据、监测数据等,对生态扶贫成效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估: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对生态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性描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