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医学临床技术
操作观范
主编:陈盛祖
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
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究员
研
王
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授
教
王
铁苜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金
授
教
王
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授
教
荣
王
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究
研
员
史
芳
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
授
教
副
叶
春
广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
授
教
田
禾
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授
教
乔
庆
宏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
授
教
匡
,
二
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授
教
朱
瑞
家海军总医院(北京)
任
主
朱
医师
森
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授
教
吴
华
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
授
教
吴
昌
永苏州大学第二医院
授
教
张
学
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
任
主
张
医师
锦;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
究
研
1荣1|
张
员
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级
高
华
工
李
程
立广州军区总医院
医
任
伟
主
师
李
亚空军总医院(北京)
授
明
教
李
思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
授
进
教
李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太原)
培
授
勇
教
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
授
亮
绍
教
陈
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祖
授
教
盛
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痛医院(北京)
漪
教
副
周
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授
明
主
副
姚
稚
医
卫生部北京医院任
儿
授
教
胡
雅
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教
副
赵
4授
微
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授
教
贾
少
授
荣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
副
高
再
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授
教
黄
镇
英
授
教
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
长
一
授
教
蒋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宁
冰
主
副
缪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
前
任
福建医科入学附一院(福州)医
主审:王世真
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
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
T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
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
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
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
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
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
匡安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
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
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
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
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
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
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
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
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
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
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
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
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
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
中华医孽金
前言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医学学科的形成
不仅弋表了核技术这一尖端科技的发展水平,而且核医学的发展还不断融入了相关先进技术的丰硕成果,不断
完善和丰富其学科内容。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核医学探测仪器实现了自动化、定量化动态探测与断层重
建技术的建立,而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与医学技术的融入,促进了核医学新的分支一一分子核医学与分
子影像学的形成,令世人瞩目。随着核技术和测量仪器的迅猛发展,核医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也
越来越广泛,成为疾病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核素显像也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显像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生理和生化过程,全身和局部代谢、血流和功能变化方面,特别是在获得疾病分
子水平变化的信息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为临床提供了灵敏、特异、简便、安全的诊断手段,因而核医学正
成为早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的有力工具,同时放射性核素治疗又是无创伤性治疗某些
疾病的有效手段。
为了逐步规范核医学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行为,提高核医学诊疗工作的质量,保护病人以及医护人员
的利益,促进核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编写出版《核医学临床
技术操作规范》,供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并作为今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中的重要依据。
参编人员主要是由核医学分会的常委和部分委员组成,同时也吸收了国内部分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参加。为
了保证该规范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权威性,每个章节内容均聘请了i名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初审,再经过常委会
专家二审,最后由五位前任全国主任委员担任正、副主审,力求规范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先进性、严肃性和可
操作性。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要求,《核医学技术操作规范》重点是介绍核医学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
意事项,其收录的内容基本上是较为成熟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同时还组织编写一部与规范配套的《核医学临床
应用韦南》,作为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书,也是对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由于核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该规范收录的内容不
一定很完善,尤其是在某些观点或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尽管在编写中力求考虑到权威专家和多数学
者的意见,仍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补充和修订。最后,希望本规范将为
核医学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世真
二零零二年二月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中华医学会委托核医学分会组织全国中青年核医学专家编写,并经全国知名老专家进行审阅。全书
分为31章,第一至十二章分别介绍了核医学科组建及其规章制度、核医学仪器与质控、高活性室操作规程、放
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放射性核素使用与管理、放射性废物处理、核医学人员个人防
护与剂量监测、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第十三至二十一章为内分泌、神经、循环、骨骼、哼吸、肿瘤、消
化、泌尿、造血与淋巴系统的核医学诊断技术规范;第二十二至三十章为甲状腺病、血液病、骨转移瘤、肾上
腺素能肿瘤的核索治疗技术规范以及核素介入治疗、组织间质治疗及敷贴治疗等技术规范,最后一章介绍了体
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规范。《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出版,将有助于实现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
的规范化管理,规范核医学从业人员的医疗行为,并作为今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中执法的依据之一,也
是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广勺重要参考书。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前B
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
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核医学科(室)的主要规章制度
第二章丫照相机和SPECT技术操作
第三章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Y相机质量控制
第二节SPECT质量控制
第三节PET质量控制
第四章+-FDG多探头符合显像技术操作
第五章放射性测量仪器与质控
第一节医用核素活度计
第二节脏器功能测量仪器
第三节体外丫射线测量仪器
第四节污染与个人剂量监测仪
第六章核医学高活性室操作规程
第七章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放射性药物的制备
第三节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
第四节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药品简介
第五节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第八章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
第一节门诊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
第二节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
第九章放射性核素储存、使用与管理
第十章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
第十一章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与剂量监测
第十二章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
第「三章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甲状腺静态显像
第二节甲状腺血流显像
第三节甲状腺吸⑶I功能试验
第四节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第五节TSH兴奋试验
第六节TRH兴奋试验
第七节过氯酸钾释放试验
第八节甲状旁腺显像
第九节肾上腺皮质显像
第十节肾上腺髓质显像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
第二节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
第三节I8F-FDGPET脑显像
第四节PET神经受体显像
第五节脑脊液系统显像
第十五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心肌灌注显像
第二节心肌灌注显像硝酸u.油介入试验
第三节急性心肌梗死显像
第四节平衡门控心血池显像
第五节首次通过心血池显像
第六节心脏负荷试验
第七节+-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第八节放射性核素大动脉显像
第九节放射性核素静脉显像
第十六章骨骼系统
第一节全身骨显像
第二节局部骨、关节平面与断层显像
第三节骨血流显像
第四节骨矿物质含量测定
第十七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肺濯注显像
第二节肺通气显像
第十八章肿瘤疾病
第一节I^F-FDGPET肿瘤显像
第二节2。叮]、"mTc-MIBI亲肿瘤显像
第三节99nle(V)-DMSA肿瘤阳性显像
第四节°七a肿瘤与炎症显像
第五节炎症显像
第十九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肝脏胶体显像
第二节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
第三节肝脏肿瘤阳性显像
第四节肝胆动态显像
第五节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
第六节门静脉分流显像
第七节肠道出血显像
第八节异位胃粘膜显像
第九节胃食管反流测定和显像
第十节食道通过时间测定
第十一节胃排空功能测定
第十二节小肠通过时间测定
第十三节唾液腺显像
第卜四节尿素呼气试验
第二十章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动态显像
第二节肾静态显像
第三节肾小球滤过率测定(CFR)
第四节肾有效血浆流量(ERFF)
第五节肾图
第六节肾功能检查介入试验
第七节阴囊显像
第八节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
第二十一章造血与淋巴系统
第一节骨髓显像
第二节淋巴显像
第三节脾脏显像
第二十二章甲状腺疾病的⑶I治疗
第一节⑶I治疗Graves病
第二节⑶I治疗自主功能性年状腺结节
第三节⑶I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
第四节⑶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第二十三章32P治疗血液病
第一节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二节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二十四章骨转移瘤和恶性骨肿瘤的核素治疗
第二十五章核素介入治疗
第二十六章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二十七章肾1二腺素能肿瘤的⑶I-MIBG治疗
第二十八章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
第一节905r敷贴器治疗应用
第二节32P敷贴治疗
第二十九章组织间质治疗
第一节放射性药物注入法
第二节放射性粒子植入法
第三十章叱广叼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第三十一章体外分析技术
第一节放射免疫分析
第二节免疫放射分析法
第三节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
第四节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第五节发光免疫分析
第六节酶免疫分析
第七节甲状腺相关激素及抗原、抗体
第八节肿瘤标志物
第九节生殖生理激素
第十节病毒性肝炎
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上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核索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
其性质是临床科室。按照卫生部医院等级验收标准,二级和三级医院应设立核医学科(室)。
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
一、核医学科(室)的特点
1.核医学技术是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重要手段。核医学科(室)的业务工作不仅为临床各科提供诊
疗服务,而且还承担相应的科研与教学任务。建立核医学科(室)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
2.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核物理学、放射化学、药学、电子工程学、计
算机等学科。因此,核医学科(室)是一个多专业、多层次的综合技术结构体。科室工作人员除医护人员外,应
根据需要配备其他有关专业人员。由于核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应重视专业人员业务技术的培养和提高。
3.核医学工作大多采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操作者及周围人员可能受到电离辐射的外照射,还可因操作
不慎造成内照射以及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按照国家放射防护规定,对工作场所的设计、剂量监督、放射性废
物的处理、放射性污染的清除、放射性工作安全操作、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和保健等各个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
以保障工作人员和周围人群的安全以及保护环境。
4.开展核医学科(室)业务工作必须配有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试剂盒)
等基本条件,并有计划地更新设备,扩大放射性药品种类,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5.核医学专业涉及面广,诊疗内容繁多,与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关系密切,应加强科室间的联系与协作,
充分发挥核医学技术的特长和作用。
二、组织建制
1.原则和要求核医学科(室)的建设原则上应根据医院的等级规模,考虑到科室的专业特性、承担的工作
任务、发展趋势和各地具体情况等诸因素来确定。要求有利于放射诊断、超声、核医学有机结合,有利于科室
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
2.科室设置根据我国核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省、市、县各级综合性医院核医学科(室)设置模式建
议见表1-1、1-2和1-3。
3.编制和人员结构核医学专业涉及面广,技术更新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提高任务重;核医学科(室)
的医技人员除工龄假外,尚有法定放射保健休假;核医学检查大多需做动态和定量分析,检查较费时。因此,
核医学科(室)的人员编制应考虑上述因素。
各级医院核医学科(室)的编制在国家尚未明确规定之前可暂按100张床位配备1.5人定编(医药院校附属医
院教学人员编制另定)。各级医院可根据核医学科(室)的设备条件,承担诊疗、教学、科研任务,开展的项目和
工作量等实际情况适当增减人员编制,开设有治疗病房的科室或PET中心的人员编制也应相应增加。
表1-1省级以上医院核医学科的设置
组别主要工作内容
脏器显像室(PET可设独立室)SPECT、PET显像等
功能测定室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其他功能测定
体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其他相关的非放射体外分析
核素治疗病区(室)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介入治疗、敷贴治疗等
高活性室发生器淋洗、放射性药物制备、分装等
回旋加速器室正电子药物生产、制备与研究
核医学研究室核医学有关实验研究、研究生培养
工程技术室(按各医院实际情况定编)仪器检修、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软件广发
表1-2市级医院核医学科的设置
组别主要工作内容
脏器显像室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功能测定室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其他功能测定
体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其他体外分析
核素治疗病室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敷贴治疗
高活性室发生器淋洗、放射性药物制备、分装等
表1-3县级医院核医学科的设置
组别主要工作内容
脏器显像室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或Y照相
功能测定室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其他功能测定
体外分析室放射免疫分析或其它体外分析
核素治疗室根据实际条件开展核素治疗工作
高活性室发生器淋洗、放射性药物制备、分装等
科室人员组成有医、护、技和工勤人员。省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规模较大的市级医院的核医学科
除医尹技人员外,尚应配有放射药物专业和核仪器工程技术人员1〜2名。有PET和回旋加速器的单位还应配备
化学合成的专业人员。
各级医院核医学科〈室)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县级医院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科(室)主任;市级和省
级医院由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以上人员担任科主任。科内各专业室(组)由相应专业的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担
任室(组)长。
三、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是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必要条件。鉴于核医学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快,少数设备经费投资较大,
各级医院在装备时应遵循下述原则:
(I)根据医院分级管理要求及目前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添置或更新大型设备。
(2)国产设备如能满足技术要求,应立足于国产设备。
(3)为了充分发挥仪器的效用,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凡设立有核医学科(室)的医院或研究机构,核仪器
设备应集中于核医学科(室)管理,并由具有上岗资格的专业人员使用,避免各科分散装备,且易造成设备浪
费和放射性污染。
(4)贵重设备的购置(如SPECT、PET等)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引进。
各级医院可根据各自核医学科(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开展的项目及工作量等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仪器
设备。
四、建筑要求
临床核医学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存在内、外照射和环境污染等放射防护问题。因此,核医学科(室)的建
筑设计除满足使用和管理需要外,还应符合放射性防护要求。科室的建筑面积应根据科室开展的业务范围、工
作量并兼顾近期需要和远期发展,县级医院不小于200m2,地市级医院不小于500m2,省级医院不小于800m?
(开设病房者,根据床位数另定)。配备有PET和回旋加速器的科室,其建筑面积需在原标准基础上增加800〜
1000n?左右。建筑要求主要根据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的类别和二作场所的级别而定。具体内容包括正确选址、
用房的合理布局、内部设施及附属设施应符合放射防护要求等。临床核医学科(室)多属第3类开放型放射性工
作单位,可以设在医院的一般建筑物内,但应集中在建筑物的一端或一层,与非放射性工作科室相对隔离,有
单独的出入口,注意远离产科、营养室等部门。核医学治疗专用病房应与普通病房分开。核医学科的显像检查
室最好与放射诊断、超声等专业科室集中在同一建筑物内,以便相互联系和统一管理,组成完整的影像学科一
艰据放射防护法规,新建、扩建、改建放射性工作场所,工程项目的选址和设计必须报经所在地区卫生、
公安、环保部门同意后,报省卫生、公安、环保部门验收合格,领取许可证后,方可启用。
第二节核医学科(室)的主要规章制度
一、工作制度
(1)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系统,加强思想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诊疗质量,密切与临床科
室联系,积极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和培干工作。
(2)根据医院年度工作要求,结合科室具体情况,制定科室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年终总结,
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与提高。
(3)贯彻执行各类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人员相对固定,适当轮换,以扩大知识面,适应科室工
作需要,保证诊疗质量。
(4)健全会议制度。每周召开科室会一次,传达院周会内容与要求,小结本周科室工作,研究和安排下周科
室工作。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
(5)自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严格考勤考核。
(6)根据工作需要和技术条件,可设核医学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安排高级职称医师或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担
任门诊诊治工作。对患者检查要认真,病历书写简明扼要,符合规范。关心病员,态度和蔼、耐心。
(7)建立和执行医师接诊制度,其工作内容包括:掌握适应证,填写或补充患者的病史、体检及其他有关特
殊检查结果,确定检查项目、部位、方法、放射性药物的品种、剂量;及时处理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显像检
杳完成后,决定病人可否离去或复查;,及时发报告,并安排必要的进一步检杳,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请示
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等。
(8)根据工作需要,可设核素治疗病房。病房应保持整齐清洁,非住院患者不得进入病房。患者服用放射性
核素后,须在专用厕所大小便,不得随意走出病房。病历应完整,记载内容准确。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每H至
少查房两次。出院时,应向患者详细交代有关事宜。
(9)加强质量管理,保证检查质量。检查结果如与临床表现不符,应研究其原因,必要时应复查。
”0)建立集体阅片制度,必要时与放射、超声科组织联合阅片,研究诊断和检查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
断提高工作质量。报告书写项目应填写完整,叙述准确、客观、结论合理。
(11)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联系,不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12)物品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合理使用。
(13)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二、仪器管理、操作、保养和维修制度
(I)科室仪器设备应建立帐册,专人负责,做到帐物相符。
(2)每台仪器均应有操作规程,笠用时严格按照规定步骤操作。新来或进修人员在未掌握使用方法前,不得
独立操作仪器。贵重仪器应专人使用,指定专人负责仪器的保养工作。
(3)建立仪器技术档案(使用说明书、线路图、故障及维修记录)。
(4)仪器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维修人员,尽速修理。
(5)做好“五防”(防寒、防热、防潮、防尘和防火)工作。
(6)每日清洁仪器外壳,保持仪器清洁。
(7)每3个月清除机内积尘一次,做到定期保养。
(8)在非空调室内,高温季节开机时间不得过长,如工作需要,应采取散热措施,必要时可停机散热后再继
续使用。
(9)SPECT室应保持恒温(温度范围可定在18〜25℃),温度梯度不超过3℃/h,相对湿度范围为20%〜80%。
(10)检查结束后,必须认真搞好室内整洁工作。
(11)未经科室批准,仪器设备不得外借。
(12)有计划地做好仪器设备更新工作。
三、放射性同位素订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
(1)国家规定订购与使用放射性核素实行许可证制度。应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在规定允许使用量范围内,制
定年度订购计划。
(2)放射性核素及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应有专人领取和保管,到货后迅速取回,及时登记,妥善保存,防止
丢失或变性。
(3)使用时,将放射性核素移入专用铅罐内,盖上铅盖,贴妥标签,注明放射性核素种类、放射性浓度及FI
期,出厂说明书妥加保存,以备查对。
(4产飞和,,3mIn发生器按规定步骤与要求安装,质量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5)标记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应严格核对,防止发生差错。应定期质控检查,如需要可随时检测。
(6)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不符合质控指标者不得使用,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7)放射性核素到货后,应及时通知患者检查或治疗,以减少浪费。
(8)放射性核素空容器应固定地点集中存放和按规定退回生产厂家。
四、查对制度
(1)接受检查申请单时,做到三查(查申请单填写是否符合规范、查临床诊断及检查目的是否清楚、查是否已
交费)。
(2)收集检测标本时,除做到上述三查外,还应检查样品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3)放射免疫分析时,检查试剂盒种类是否相符,有无超过有效期。
(4)标记放射性药物时,要查药物种类是否与检查目的相符,查注射放射药物的剂量是否符合检查要求,查
注射方法是否符合检查目的。
(5)查对检查报告是否符合规范,图片与报告是否一致,SPECT报告有无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签。
(6)放射性核素治疗剂量必须经两人计算及核对。
五、资料管理制度
(1)检查申请单项目应填写齐全。检查结束后,申请单应保留存档。
(2)患者应用药物种类、药物标汜质量、给药剂量、检查时间以及仪器条件应记录详细。
(3)各种检查登记簿应保持整洁,项目填写齐全,及时更换,妥善保存。
(4)X线片、软盘及磁带按规定地点存放。借阅照片应办理借片手续,经借医师签名,按期归还。
(5)供教学示教的特殊病例图片应另行存放,应在登记簿上注明,以便查对。
(6)加强随访工作,有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者,应及时在登记簿注明。
(7)建立主要病种随访制度,由医师负责随访,填写随访登记卡片、统计报告与疾病诊断符合率。
六、安全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应妥善保管科室大门及房门钥匙,防止丢失,一旦不慎遗失,应及时报告,并作应急处理。
(2)科室设有病房者,在大剂量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每日应有专人值班,病房内不得接待
非住院患者,不得会客。
(3)工作人员下班前必须检查仪器、水、电、煤气及关窗锁门。全科(室)人员应热知总电源开关位置,灭火机
置于醒目地点,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灭火机的使用方法。
(4)非工作需要,在科室内不得使用电炉。
(5)室内无人时,工作人员应随手关门,高活性区(室)闲人不得入内。
(6)放射性核素及放射免疫试剂盒应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7)未经科室同意,本科工作人员不得在科室留宿。
(8)提高警惕,发现非本科(室)就诊人员应及时查问,发生重大事故应及时向领导汇报。
(9)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七、消毒隔离制度
(I)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制备和操作注射用放射性药物时,应佩戴口罩及工作衣、帽。
(2)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3)传染病及可疑传染病患者检查后,应立即更换检查床单,有关物品要严密消毒。
(4)通风橱要保持整齐清洁,定期用紫外线消毒。
(5)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疗或检查的患者,必须使用专用厕所,严禁随地吐痰,污染地面。
(6)带有放射性的器具和一次性用品应按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妥善处置,防治污染环境。
八、清洁卫生制度
(1)核医学科(室)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又是电子仪器比较集中的科室,应重视科室清洁卫生工作。
(2)科室应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墙壁不得随意张贴,物品用后归还原处。
(3)科室清洁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办法视单位实际情况决定。
(4)每日上下午各清扫科室一次,并定期组织进行清洁卫生,集中处理仪器清洁、室内外清扫、物品换洗等
事宜,结束时应有检查。
(5)毛巾每日换洗一次,其他布类物品每周换洗两次,遇有特殊情况随时更换。
(b)进入贵重仪器检查室(5PECT室、PET室、丫照相机室及药物制备室等)时,应换穿工作鞋。
(7)高活性区(室)清洁工具应专用,不得拿至其它区(室)使用,以防污染扩散。
第二章丫照相机和SPECT技术操作
Y照相机和SPECT是核医学显像设备,由准直器、Nai(T1)晶体、光电倍增管矩阵、位置和能量电路、机
架和订算机等部分构成。
准直器使放射性核素发出的丫射线按一定规律入射到晶体,晶体将y光子转换为闪烁光,光电倍增管将闪
烁光转换为电脉冲,由位置和能量电路处理。位置甩路计算丫光子的入射位置,能量电路获取并分析Y光子的
能量。为一个能量在预定范围内的入射Y光子,计算机使其图像矩阵中与入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计数增加1。
记录足够的入射Y光子,图像矩阵中的计数分布就能代表受检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分布。通过色表将计数分布
变为亮度或颜色的分布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形成视觉图像。探头围绕病人旋转,采集放射性核素空间分布的
投影;采用滤波反投影等方法,可获得放射性核素空间分布的断层图象。
一、准直器选用
(一)准直器类型:准直器按适用能量范围分为低能、中能、高能、超高能;按几何类型分为针孔型、平
行孔型、汇聚型、发散型;按性能参数分为通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类型。
(二)准直器的选用:根据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Y射线的能量和显像项目选用适当的准直器。一般情况下
可使用通用型,静态图像,断层和全身扫描可用高分辨率型,动态图像可用高灵敏度型。在特殁情况下,采集
较低能量的Y射线也可用较高能量的准直器。
二、能量窗设置
(一)原理:每种放射核素发射特定能显的Y光子,Y照相机根据Y光子的能量鉴别不同的核素,能量窗
应对准显像核素产生的光电峰。
(二)能量窗位和窗宽:按显像核素设置能量窗位和窗宽,通常采用对称于光电峰的15%或20%的窗宽,
以使能量窗包括大部分光电峰。对发射多种能量Y射线的显像核素可设置多个对应的能量窗。
三、图像采集
(一)静态采集
1.目的:静态图像用于观察被检器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情况,如增高、降低、正常或缺损。
2.参数:静态图像应有适当的分辨率和计数,通常采用较大口勺数字矩阵(如256x256或128x128)和字模
式。大视野Y照相机采集小器官图像时可使用适当的模拟放大倍数。
3.方法:静态图像采集可以在下列三种条件下结束。
(1)手动结束:对图像特性缺乏预先了解时,可以让采集一直持续到获得满意的图像为止。采集过程中
可通过调节显示窗口、读取像素计数等方法判断图像是否符合要求。
(2)定数:图像总计数到达预定值时自动停止采集,保证同类型的检查有相同的图像总计数,便于图像
的判读。
(3)定时:图像采集时间到达预定值时自动停止采集。用相同定时采集同一受检者的系列图像,便于在相
同的色表和显示窗口条件下比较图像,或比较器官在不同时间的计数变化。
(一)动态采集
1.目的:动态图像用于观察图像的连续变化,或获得器官的时间-计数曲线以计算功能参数。
2.参数
(1)时间间隔:动态采集方式以预定的时间间隔采集图像。时间间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观察过程的时间
变化规律。以定量功能参数为主要诊断依据时可采用较小的时间间隔;以图像为主要诊断依据时可采用较大的
时间间隔。
(2)动态图像矩阵大小和模式:根据具体的检查项目,可选择较小的矩阵(如64x64)和字节模式,以节
省图像文件的存储空间,提高图像处理速度。
3.方法:基本方法是预先设置时间间隔进行采集。也可先以列表模式采集,然后以适当的时间问隔组成图
像。
(三)门控动态采集
1.目的:以心电R波为标志,将多个心动周期内相同时相的动态图像相加,使综合图像有足够的计数,以
获得心脏功能参数或参数图像。
2.参数
(1)每R-R间期的帧数:用于测量射血分数时不少于16帧;用于测量时间相关参数(如充盈率)时应不
少于24帧。
<2)图像矩阵;用适当的模拟放大倍数使视野为25厘米左右,采用6G64矩阵。
(3)总计数:为了控制定量指标和功能参数图像的统计误差,图像总计数应不少于5000k。
(四)全身扫描采集
1.目的:通过探头与受检者的相对移动,采集受检者全身的放射性核素分布的完整图像。
2.方式
(1)连续运动:根据身体指定部位的计数率,自动确定床速或探头移动速度,探头或床连续运动,获得全
身核素分布图像。
(2)拼接:用静态采集的方式,由探头或床运动到不同部位,使采集的多幅静态图像覆盖全身,最后将图
像拼接成完整的全身核素分布图像。
3.参数
(1)图像矩阵:图像沿受检者身高方向的像素数目应不小于512。
(2)扫描速度:根据计数率和具体检查项目所需要的总计数决定。
(3)总计数:根据具体检查项目需要决定。一般不应小于1000k。
(五)断层图像数据采集
1.断层数据采集前应对机器进行均匀性和旋转中心进行校正。详细校正方法每台机器均有说明,按说明逐
项进行。
2.正确选择准直器:SPECT断层一般选用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对少数信息量低的断层显像也可选用低
能通用型准直器。
3.摆位:成像的靶器官原则上应位于视野中心,方位正确,病人舒服,无移动。为了使靶器官在整个断
层采集的过程中位于视野内,应使探头在0°和90。两个位置靶器官均位于视野内。
4.采集条件:采集矩阵64x64或128x128。64x64矩阵用每帧6°间隔采集360°;128x128矩阵用每帧3°
间隔采集360°。旋转方式可以是步进,也可以是连续。采集总计数应保证每帧计数不小于100匕
5.断层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滤波函数选择,首先应采用机器内提供的参考条件。如要变动,首选
Butterworth滤波函数,取陡度因子小于10,截止频率取中间值,然后根据信息量及临床对病攵二分辨的要求作
适当调节。如要空间分辨好,截止频率往上调;如要图像平滑,噪声小,截止频率向下调。
四、图像处理
1.显示:选择适当的色表并调节显示上阈和下阈,以便视觉图像分析。
2.图像运算:适当的图像运算如迭加、相减、增强、平滑等,有助于图像的视觉分析以及定量和半定量分
析。
3.感兴趣区分析:方法包括比较感兴趣区的计数、分析感兴趣区时间-计数曲线、获取功能参数图像等。
五、数据存储
1.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软盘、硬盘、光盘等。
2.文件格式:包括INTERFILE文件格式、DIC0M文件格式、厂家专用文件格式、通用图像文件格式。
3.数据压缩:对原始图像数据采用无损压缩方法;对结果图像可采用有损压缩方法。
六、注意事项
1.及时采集和记录显像项目所需受检者相关资料,如身高和体重等。
2.适当处理受检者佩戴或使用的可能影响显像的物品。
3.对体形大、体重高、体位受限的受检者,应注意丫照相机和SPECT的相关极限参数是否满足要求。
4.准直器和探头体积大、重量高,使用中应注意受检者和操作者的安全。
5.使用平行孔准直器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其尽量贴近受检者。
第三章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
本规范适用于Y照相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仪(PET)的口常质量控
制。
第一节Y相机质量控制
一、放射源和模型
(一)点源点源用于测试探头固有均匀性、空间分辨率、空间线性、能量分辨率,以及最大计数率。点
源可由"Tc或57co制成。点源直径一般要求在5mm以内,点源的强度应保证其产生的计数率420kcpso
(Z.)线源线源用于测试探头的分辨率和全身扫描分辨率。线源为57co固体线源或枷Tc可灌注线源。
线源内径41mm,长度30~40cm,几何线性良好,强度1~2mCi。
(三)四象限铅栅模型四象限铅栅模型用于测试探头固有分辨率。模型的几何形状如图3-1所示,模型
分为四个象限,在每一象限铅栅的宽度和间隔相等,分别为2mni、2.5mm、3mm、4mm,铅板厚度3mm。模型的面
积应能完全覆盖探头有效视野(UFGV)。
(四)SLIT铅栅模型SUT铅栅模型用于测试探头固有空间分辨率和固有空间线性。3mm厚铅板上开有若
干条宽1mm的平行线槽,相邻两条线槽中心距离为30mm(图3-2为SLIT铅栅模型的几何形状图)。模型的面积
应能在X和Y两个方向完全覆盖探头有效视野(UF0V)。
(五)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系统灵敏度测试面源用于测试系统灵敏度。直径为lOOmm的有机玻璃空心平
面模型,使用时注入3mm深度的洲Tc液体。
图37四象限铅栅模型几何形状图图3-2SLIT模型的几何形状图
一、探头固有泛源均匀性
(-)测试条件及设备20%光电峰对称窗,使用仪器所提供的探头能量、线性和均匀性校正技术。将探头
的准直器卸下,装上UFOV铅环。点源,计数率不超过20kcps。
(二)测试步骤将点源置于探头中心正前方,与探头表面的距离至少为该探头UFOV最大直线长度的5倍
(除非系统所提供的均匀性测试软件带有距离校正)。采集16M计数泛源图像,图像存储在64X64X16矩阵中
(或按系统提供的均匀性测试软件指定的矩阵尺寸)。
(三)计算和分析
1.使用被测试丫相机提供的均匀性测试软件.
2.如果被测试仪器没有提供均匀性测试软件,按下列步骤进行:
(1)确定CF()V和UFOV范围:在泛源图像上,以计数为1/2视野中心像素计数的边沿像素作出图像半高边
界线,对于半高位置相邻的像素可用线性插值法,确定平均半径踞小。则,LF0V=0.95咫侬,CFOV=0.l^Rave.
(2)按下列加权因子在UFOV内对泛源图像进行9点平滑一次。UFOV范围以外像素的加权因子为0。用平
滑后的值除以非()加权因子之和作归一化处理。
121
242
121
(3)积分均匀性: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血栓预防性护理
- 哮喘患者健康宣教
- 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培训
- 大自血疗法护理
- 女干部家庭教育
- 防疫小战士健康指南
- 急性滑囊炎诊断
- 学科字体设计
- 员工请假申请流程规范
- 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认知
- GB/T 30773-2014气相色谱法测定酚醛树脂中游离苯酚含量
-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成考专升本高等数学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
-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课件
- 电梯维护保养规则
- (新版)心理倾听师资格考试备考题库(精简250题)
- 中华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课件
-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
- 队列研究在中医药在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 八年级初二升九年级英语试卷及答案
- ATP-MgCl2产品介绍(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