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3600字(论文)_第1页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3600字(论文)_第2页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3600字(论文)_第3页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3600字(论文)_第4页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3600字(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目录TOC\o"1-2"\h\u16304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12596引言 129829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11112(一)重视文化自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19063(二)探索文化内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226706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8999(一)教师对德育一体化的重视度不够 23531(二)教学中德育一体化的内容脱离实际 321948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路径思考 36800(一)提升德育渗透认知,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314348(二)捕捉学生兴趣点,寻找多样化教学形式展开德育教育 45597(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在情感浸染中彰显育人价值 411018四、结语 411095参考文献: 5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德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人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行为和习惯以及形成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探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够在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的同时为学生德育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学科融合;小学德育教育;小学语文引言新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置于第一位,注重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并重,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融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既是现代教育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有道德、有思想的高素养人才的必然要求。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一)重视文化自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在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而语文学科作为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基础、联系的,一方面传统文化为语文教育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大量的选材源泉,而传承传统文化也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意;另一方面,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从传统文化教育中吸收养分,而语文教育也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1]新课标更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重申了对文化自信的特别关注。语文学科是一门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学科,借助小学语文教学,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去弘扬传统文化,从源头上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并能结合实践运用文字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利用文字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实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二)探索文化内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需要更多地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将德育和语文课堂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恰当地紧密结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道德观念的形成,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够通过学科融合,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借助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内容相互渗透,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伟大江河、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热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中华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阶段所有思想传统历史文化精髓、思维形式的总体反映,其内容即是历代出现过的各种事物的、社会制度的和精神状态的文明实体与民族文化精神意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种情感性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能主动发现中华文化深刻历史含义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对德育一体化的重视度不够随着日益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不断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育意识是实现现代教育概念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概念规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而部分学校更多地关注教师班级的教学,并将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估教师的重要指标。这使得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是道德和社会阶级教师的问题,与学生学习的主题无关,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丧失了基础的德育渗透意识,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二)教学中德育一体化的内容脱离实际小学是教育学生了解社会道德和良好行为的重要阶段,尽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德育教育材料,但大多数教师在渗透语文教学德育时,忽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德育内容与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结构脱节,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德育的内容。教师只在教学中展开空洞的说教,这不会让学生感到情绪回响,这种不符合学生现实的德育教育根本不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路径思考(一)提升德育渗透认知,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德育认知的提高是德育教育实施的基础,能够使教师主动探索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同时,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复杂的德育知识难以让学生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有关中华文化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3]教师需要设计接近学生教学生活的场景,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他们的个人主动性创造充分的空间,接受客观知识,同时接受德育,只有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允许学生的相关情感经历和从学生的个人经历中获得的意识形态知识,才能将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州谣》教学为例,这首歌谣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它颂扬着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山河壮丽、如诗如画的灿烂文化,同时表达出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期盼,为了祖国的兴旺发达而一起努力的心愿。本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十足,祖国的大好河山入目可见,无论是学生身边的江河湖海,还是学生旅游所见过的名胜古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相互融合,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架起德育渗透的桥梁。(二)捕捉学生兴趣点,寻找多样化教学形式展开德育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得其对有兴趣的,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充分抓住捕捉学生兴趣这一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寻找多样化教学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单纯的课本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同时也难以理解,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分布,去开展多元德育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教学的感悟。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州谣》教学为例,如上文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目的让学生通过歌谣的朗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程度还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祖国的壮丽山河,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形式将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加能够让学生感受祖国之美,培养爱国之情。(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在情感浸染中彰显育人价值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点拨到位,精练有效,评讲恰当”。[4]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表扬要尺度合适,起到激励促进作用的同时,又不好让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同时,教师应改变教育评价的基础,超越评价视角,尝试构建基于个体、条分缕析、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从而在情感浸染中彰显育人价值。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州谣》教学为例,在该节课的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节朗读《神州谣》歌谣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根据学生的字词发音、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互动评价,鼓励学生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入到朗读之中,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四、结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了数千年来积累的古老智慧的结晶,它继承了历史演变的本质,并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进步,充满了新的活力。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通过探究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科兴的策略等方面尝试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之中,充分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参考文献:[1]杨文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融入立德树人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