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8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愚公移山》考点: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考点:课后注释(1)[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2)[且]将近。(3)[惩]苦于。(4)[塞(sè)]阻塞。(5)[迂(yū)曲折,绕远。(6)[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7)[室]家。(8)[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9)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0)[毕]尽、全。(11)[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12)[指],直。(13)[汉阴]汉水南岸。(14)[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15)[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16)[杂然],纷纷地。(17)[许],赞同。(18)[献疑]提出疑问。(19)[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20)[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1)[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22)[如…何],把……怎么样。(23)[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24)[且],况且。(25)[焉]哪里。(26)[置]放置、安放。(2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28)[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29)[荷]肩负、扛。(30)[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31)[叩]敲、打。(32)[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33)[京城]复姓。(34)[孀妻]寡妇。(35)[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36)[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37)[始]才、刚。(38)[龀]换牙。(3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0)[易]更替。(41)[节]季节。(42)[反]同“返”,往返。(43)[焉]语气词。(44)[叟]老年男子。(45)[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46)[甚]严重。(47)[惠]同“慧”,聪明。(48)[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49)[毛]草木。(50)[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51)[长息]长叹。(5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53)[彻],通达,这里指改变。(54)[[不若]不如,比不上。(55)[弱子]幼儿,小孩。(56)[虽]即使。(57)[穷匮(kuì)]穷尽。(58)[苦]愁苦。这里指担心(59)[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60)[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61)[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62)[已]停止。(63)[帝指神话中的天帝。(64)[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65)[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66)[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67)[厝]放置、安放。(68)[陇断]山冈阻隔。(69)[陇]同“垄”,高地。(70)[断]隔绝。考点:重点译句(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答案】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答案】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答案】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答案】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5)甚矣,汝之不惠!【答案】你太不聪明了。(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答案】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9)帝感其诚。【答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考点:课后习题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妻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答案】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答案】参见你“课文研读”的”“问题探究1”.教师不必急于向学生出示“问题探究”中有关本文寓意的几种理解。可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自己理解,自由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后,再出示“问题探究”的内容。三、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案】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答案】将要;况且。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答案】制止;仅,只。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答案】愁苦,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答案】诚心;真正,确实。补充: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是愚公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5.人物形象:愚公: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2023中考预测——《愚公移山》(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愚公移山》)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C.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列子•汤问》)(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选自《吕氏春秋•别类》)[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何苦而不平()②室之始成也善()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3.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
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
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2.下列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
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是有深义的,请简析。(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不可久居B.吾与汝毕力平险众妙毕备C.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D.寒暑易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不义而富且贵B.且焉置土始一反焉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2023中考预测——《愚公移山》(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愚公移山》)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答案】A【解析】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B.“且焉置土石”的正确停顿是:且/焉置土石。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正确停顿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正确停顿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选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C.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答案】C【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固:形容词,顽固/动词,巩固;B.其:代词,他,他的/语气词,加强反诘语气;C.之:代词,他/代词,他;D.苦:动词,愁/使动用法,使……受苦;故选C。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所以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答案】(1)你也太不聪明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甚(很,非常)、汝(你)、惠(聪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句式倒装。(2)句中的“易(交换)、反(同‘返’)”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装土石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列子•汤问》)(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选自《吕氏春秋•别类》)[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何苦而不平()②室之始成也善()【答案】①愁②好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苦,本义,愁;善,一词多义,好。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用没干的木料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故选D。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答案】①你思想(头脑)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或顽固得没法开窍)。②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汝,你。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彻,通达,这里指改变。(2)好,喜好。通,通晓。理,道理。3.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两文寓意的理解。D.乙文通过高阳应坚持用生木造屋失败的故事,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做事应该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应全面考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故选D。参考译文: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乙: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高阳应该只喜欢从小处观察,不知道大的道理啊!(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B.甚矣,汝之不惠
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
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险:险峻的大山。名词作动词。故选A。2.下列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妻献疑曰
其真无妈邪D.汝心之固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都是连词,表修饰;B.目的连词,来/因为;C.代词,代指愚公/表示反问的副词,难道;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指石兽。故选A。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迷信思想”曲解文意,山最终被移走,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故选C。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奋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以”:凭借。“曾”:连……都……。“如……何”:把……怎么样。“荷”:挑着。“叩”:敲。“箕畚”:用箕畚。“尾”:边。5.作者在“愚公”和“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保险代理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高端制造装备研发股权投资及市场拓展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南昌商品房买卖合同2025版标准文本
- 2025年度个人门面出租合同附赠增值服务范本3篇
- 2025年度钢材运输服务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进口生鲜食品采购合同范本4篇
- 华为认证智能协作中级 HCIP-Collaboration H11-861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度汽车租赁车辆租赁价格调整合同6篇
- 2025年度模具行业学徒培养用工合同示范4篇
- 2025年度南汇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服务合同4篇
- 农村自建房安全合同协议书
-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杜仲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4S店售后服务6S管理新规制度
- 高性能建筑钢材的研发与应用
- 无线广播行业现状分析
- 汉语言沟通发展量表(长表)-词汇及手势(8-16月龄)
- 高速公路相关知识讲座
- 儿科关于抗生素使用的PDCA
- 小学生必备古诗
- 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