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单元测试·B卷提升卷】_第1页
第2单元【单元测试·B卷提升卷】_第2页
第2单元【单元测试·B卷提升卷】_第3页
第2单元【单元测试·B卷提升卷】_第4页
第2单元【单元测试·B卷提升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B卷·提升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1861年,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书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从中看出,洋务运动()

A.主要为了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B.利于列强进一步对华经济侵略

C.曾国藩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D.清朝士大夫依然坚持盲目排外

2.某同学学习某历史事件后,画的思维导图如下,你认为空白处应该填()

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3.1872年,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

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由此可见,洋务运

动的直接目的是()

A.使清变革政治制度B.维护清朝统治

C.抵抗外国经济侵略D.培养外语人才

4.光绪十年(1884年),因中法战争,张之洞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在督粤期间开设广州广雅书院。

书院一扫儒林中这一守旧之风,力聘士林各宿执教,改革课程设置。不但开经、史、词章,还开设西方学

校教程:数、理、化、博物、地理,奖优秀学生,因而士风为之一变。与广雅书院设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维新变法D.辛亥革命

5.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

第1页共11页.

续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

可知中国()

A.外交主动,融入世界B.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

C.近代外交的屈辱性D.奉行传统外交理念

6.《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

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7.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实际却站在日本那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

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

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这一行径旨

在()

A.推行“门户开放”政策B.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C.巩固美日的同盟关系D.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8.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D.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9.1840年前的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

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却在甲午战争中败涂地。据此

推知()

A.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B.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

C.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D.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

10.下列对漫画的解读,错误的是()

第2页共11页.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D.康有为等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1.严复认为“不变一言,决非天运”;梁启超坚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表明两人都主张()

A.维新变法B.以夷制夷C.推翻帝制D.否定孔教

12.“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

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

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

旨则以变法为归。”(——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意义在于()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极力把孔子描写为一个力主改革的圣人,把大同思想说成是孔子教

义的最高境界,只是由于古文经学的篡改,才使孔子地位降低。康有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继承孔子的志向B.纠正古文经学的错漏

C.找寻变法的依据D.塑造自己改革家的形象

14.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

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旨在表明戊戌变法()

A.促进了思想启蒙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发展了社会经济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15.维新派一心一意地争取封建官僚的支持,只能在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的帝党

官僚这个狭小圈子里转来转去,使得维新派显得十分孤立,根本无法与强大的顽固派相抗衡。这说明戊戌

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顽固派过于强大B.帝国主义势力强大

第3页共11页.

C.没有得到社会的响应D.变法措施急于求成

16.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为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某次侵华战争的示意图。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打破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D.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7.20世纪初的这场起义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决心抵抗外来侵略、排除一切外来势力,保护中华民族,

反映了下层民众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

18.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

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

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

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体现出清末()

A.中央权力式微与地方权力扩大B.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C.帝国主义策动中国分裂D.洋务派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

19.“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下列内容推断,该内容出自()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

第4页共11页.

住,亦可以自行防守。

第十款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观察下面年代尺,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全过程

C.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中国近代化的全过程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共4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

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

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摘编自刘真《留学教育·第一册》

材料二1881年6月8日,清总理衙门上奏称留美幼童“外洋之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

大失该局(驻美留学事务局)之初心……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当年8月,120名留美幼童绝大多数被迫

中断学业回国。

——摘编自潘向明《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

材料三《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

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他们将什么也得不到。”

——摘编自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2分)

第5页共11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派幼童留美的“初心”。分析清政府将留美幼童中断学业强行召

回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相关史实分析《纽约时报》评论的合理性。(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4分)

第6页共11页.

(2)仿照左图,制作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可从时间、主要战役、地理位置等角度入手)(4分)

(3)比较两次战争的不同点。(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

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

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这些思想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

风”。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

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

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中岳麓版教科书

材料三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各地重要报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的维新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诉求。(2分)

第7页共11页.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诸多因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思想发展的结果。(2分)

24.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事件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①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年②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结合所学知识,将表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3分)

第8页共11页.

(2)如果把上表中这些历史事件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请为这个学习单元拟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3分)

(3)从上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并加以说明。(4分)

示例:

事件:义和团运动高潮和八国联军侵华。

说明: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威胁到列强利益。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等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9页共11页.

1.【答案】A11.【答案】A

2.【答案】B12.【答案】B

3.【答案】C13.【答案】C

4.【答案】A14.【答案】A

5.【答案】B15.【答案】C

6.【答案】D16.【答案】B

7.【答案】B17.【答案】D

8.【答案】B18.【答案】A

9.【答案】A19.【答案】D

10.【答案】D20.【答案】A

21.【答案】(1)成绩优异;道德高尚;维护国家尊严。(任答两点,一点1分,2分)

(2)初心:赴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学成回国效力于清政府,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分)

原因:担心留美幼童接受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文化,从而违背了清政府的初衷,甚至威胁其统治。(2

分)

(3)因为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经济,却拒绝先进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中国不可能实现富强,洋务运

动的失败已经证明这一点。(4分)

22.【答案】(1)1857-1858年英法联军侵略路线;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路线;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开放的通

商口岸;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一区。(一点1分,共4分)

(2)

第10页共11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