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备作业)(原卷版)_第1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备作业)(原卷版)_第2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备作业)(原卷版)_第3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备作业)(原卷版)_第4页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备作业)(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由于朱元璋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反元起义军领袖。这支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先后消灭各地

群雄,最终统一全国。”材料反映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A.历史机遇B.个人能力C.贤臣辅佐D.群雄势弱

2.(2021·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效率B.造福子孙C.加强皇权D.限制大臣

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明朝统治者改革行政机构。如图体现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君权加强B.政权分立C.地方割据D.思想禁锢

4.(2021·江苏扬州市·九年级期末)“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釆取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B.设立三省六部C.设置行省D.废除丞相

5.(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面是中国古代四个朝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其中对下列示意图解读正确

的是

第1页共6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A.图一是宗法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县制

C.图三是北宋行省制,加强了北宋的统治

D.图四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君主集权强化

6.(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

的线索表格,其体现的主题是

朝代秦朝汉朝隋唐元朝明朝

巩固(推恩令、完善(三省六发展(行省强化(废丞

变化创立(皇帝、三公)

刺史制度)部制)制)相)

A.儒家文化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变化

C.民族关系的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7.(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遇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

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界限

C.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8.(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

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关系融洽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D.饮酒之风盛行

9.(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

化。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行政中枢发生变化D.赋税制度开始调整

10.(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

第2页共6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

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③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④明太祖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④

11.(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势力消长的示意图,哪一幅是最准确的?

A.B.

C.D.

12.(2021·江苏泰州市·九年级期末)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

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改

成“忧”字更合适。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的内容是通过

A.丞相B.六部C.锦衣卫D.东厂

13.(2021·北京平谷区·九年级期末)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明朝中后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示意图是

A.B.C.

D.

14.(2021·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表: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的历史评价,下

列推论合理的是

第3页共6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A.历史评价应以官方记载为准B.不同人对历史评价存在差异

C.离历史时间越近评价越真实D.亲身参与者的评价更为客观

15.(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

晋南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在洪洞大槐树下

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

陕等18个省市。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从这段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

A.“大槐树移民”是因战乱和灾害而迁徙他乡B.大槐树移民范围遍布全国所有省市

C.大槐树移民是明政府巩固政权的重要举措D.山西洪洞县形成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二、材料题

16.(2020·山西吕梁市·七年级期中)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

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

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

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

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

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践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

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救训,最后确定下来的。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第4页共6页更多资料加微信:.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

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

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

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改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

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今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17.(2020·山西太原市·七年级期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阅读

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

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伴随着学校教育,文化事

业的发展,宋代参加科举制度的人与日俱增。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

远作用。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并简析“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的原因。

材料二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

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

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七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