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重组卷 二(体验中考)(解析版)_第1页
中考真题重组卷 二(体验中考)(解析版)_第2页
中考真题重组卷 二(体验中考)(解析版)_第3页
中考真题重组卷 二(体验中考)(解析版)_第4页
中考真题重组卷 二(体验中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真题重组卷(二)

(形式:25+4;范围:部编版七下全册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得分:

1.本卷以中考真题重组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考场实战,涵盖中国古代史(部编版下册)主要知

识点,突出难点,注重知识的迁移,兼顾跨学科考查,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本卷图文并茂,题干简洁。本

卷分第Ⅰ卷,选择题部分;第Ⅱ卷材料解析题与活动探究、历史小论文等题型。

2.本卷精选2023、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试题重组。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成语“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相关联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禅让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

制创立,此后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使下层人士可以由此入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金榜

题名”、“连中三元”、“名落孙山”是描写进士及第,科举高中、科举落榜的成语,D项正确;禅让制是将部

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地方和中央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对个人进行推举

和征召,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下图)。这主要得益于()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第1页共18页.

A.繁盛的内河航运B.便利的海运交通

C.安定的社会环境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结合图片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经过江都,由此可知,

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与繁盛的内河航运有关,A项正确;江都、余杭和洛阳都处于内

陆,与海运无关,排除B项;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

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且洛阳位于北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

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

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知,《旧唐书》《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有相

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

帝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新唐书》的史学价

值高于《旧唐书》,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文化”“卡

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

化。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

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A.盲目性、排外性B.封闭性、保守性

C.单一性、狭隘性D.多样性、开放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等记载着青海

的历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

丝万缕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D项正确;盲目性、排外性,封闭性、保守性,单一性、狭隘

性均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事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

第2页共18页.

力的是()

A.玄奘西行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安西都护府D.鉴真东渡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D

项正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

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中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B项;设置

安西都护府,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

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安史之乱是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治世

局面是指()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

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前最唐朝最繁荣的时期开元

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

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安史之乱是唐玄

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孝公任用商

鞅主持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

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

确;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都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

项;商鞅变法,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第3页共18页.

8.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

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举开科28榜取士的人数不及一帮文举取士的人数,主要是因为宋代实行重

文轻武的治国政策,A项正确;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但材料强调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北

宋时,与辽、西夏并立,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与材料

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北宋时期,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

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可见政府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意图是()

A.引导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B.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D.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北宋时期与辽、西夏签订了条约,需要支付大量岁币,以此获得和平,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题干中所述的是“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可见群体不单单是贵族,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意图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与文化教育事业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政府乐于见到人

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不能直接推出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下图是博物馆展出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货币。通过货币的款式和内容,我们可以获得的史料

信息是()

A.契丹党项女真族高超的工艺水平B.当时北方商路畅通边界贸易频繁

第4页共18页.

C.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岁币议和关系D.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契丹、西夏、金朝的货币与中原王朝的货币相似。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与

宋并峙的民族政权,吸收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也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两宋期间,与辽、夏、金及

蒙元之间的民族战争几乎伴随始终。既有战争也有民族交流,因此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的联系,D

项正确;材料仅以货币来说明工业水平高超,以偏概全,排除A项;北方此时战争也较多,说贸易频繁,

商路通畅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的货币,没有宋朝的货币,不能体现两宋与辽西夏金

的岁币议和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宋朝时,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

之声,连(屋)相闻”。这反映了()

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土宜桑桑柘,茧丝织纹纤丽者,穷于天下”“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车之声,连(屋)

相闻”可知,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南方适宜农桑种植,桑柘种植广泛,养蚕缫丝的人众多,丝织品优良,说

明了当时南方丝织生产发达,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粮食生产情况,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贸

易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技术成就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2.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第5页共18页.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

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

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

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

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

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秦→□→东汉→三国→

西晋→……□→唐→……→□→明→清()

A.西汉、宋、元B.汉、东晋、元

C.西汉、隋、元D.汉、五代、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灭亡以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

汉。隋朝灭亡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

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综上所述西汉后的主要朝代是东汉、隋朝后的主要朝代是唐、明朝前面

的朝代是元,C项正确;北宋位于五代十国以后,南宋被元所灭,排除A项;汉朝分为西汉、东汉,题干

示意图已有西汉,排除B项;五代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1313年,元仁宗下诏,“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强调官吏选拔考试的内

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设进士科。这表明当时()

A.推行了行省制度B.沿用了科举制度

C.加强了边疆治理D.废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313年,元仁宗下诏”、“强调官吏选拔考试的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

设进士科”可知,这表明当时沿用了科举制度。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

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B项正确;行省制度开创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先河,与考试无关,排除A

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与加强边疆治理无关,排除C项;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

鹃。……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该作品的作

者是()

A.李清照B.辛弃疾

第6页共18页.

C.马致远D.关汉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

弘化碧,望帝啼鹃。……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

三年!”可知内容出自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D项正确;宋朝女词人李清照

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与作品《窦娥冤》没有联系,排除A项;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

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与作品《窦

娥冤》没有联系,排除B项;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作品《窦娥冤》没有联系,

排除C项。故选D项。

1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反映了()

A.都市文化生活B.商业发展规模C.海外贸易状况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形态各异,有吹口哨的、有吹笛子的、有击节板的、有跳

舞的,反映了都市文化生活的多余性,A项正确;题干陶俑无法说明商业发展规模,排除B项;海外贸易

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7.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

津)。这()

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B.沟通了五大水系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

天津)”可知,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C项正确;运输粮食不会增加粮食产量,排

除A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运输粮食与

第7页共18页.

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这些措施均出现在()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答案】C

【解析】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强化君权,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

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厂

卫”机构,实行特务统治,用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思想上:采用八股取士,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C项正

确;废除丞相制度和厂卫特务机构的是明朝不是唐朝和北宋,排除AB项;清朝没有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

项。故选C项。

19.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学习素材。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

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

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C项正确;玄奘西行指的是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

经,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

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

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0.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

体现了()

第8页共18页.

A.早期文明的产生B.青铜文明的辉煌

C.中外文明的交流D.中华文明的灿烂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到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再到明代的医学名

著《本草纲目》,这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说明中华文明的灿烂,D项正

确;明代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不能体现早期文明的产生、青铜文明的辉煌,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

中外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A.频繁战乱B.北人南迁C.自然灾害D.统治残酷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

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

降,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22.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

奠定。康熙帝在保卫东北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平定准噶尔叛乱B.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C.设置驻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第9页共18页.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

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肉。为了保卫祖国疆土。1685

年、1686年,康熙帝亲自率领清军,在东北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夺回雅克萨,侵略军头目

托尔布津被击毙,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B项正确;平定准噶尔叛乱,

属于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设置驻藏大臣是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乾隆帝时平定了大、

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排除D项。故选B项。

23.《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

反映了()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耕织图》……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可知,明清的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所以不断修订《耕织图》,B项正确;《耕织图》的政治含义浓厚,所以明清统治者不

断修订《耕织图》,不仅仅是因为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自己重视农桑的态度,排

除A项;修订的原因不是绘画风格的变化,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排除C项;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是基

本史实,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桑,排除D项。故选B项。

24.“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

逆不道”的。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实行()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D.“文字狱”

【答案】D

第10页共18页.

【解析】“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

是“大逆不道”,这表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故意挑剔文字的过错,罗织罪名,制造冤

狱,从而压制汉人的反抗意识,D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领域实行的措施,焚烧书籍,坑杀儒

生,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立为正统思想,与题干不符,

排除B项;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文体采用八股文,考试命题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不允

许考生有独到见解,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5.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

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A.语言精练生动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D.汇聚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

插在《红楼梦》里”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曹雪芹把各传统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安插在《红楼梦》里,因此强

调了《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红楼梦》语言精练生动,排除A项;《红楼梦》内

容通俗易懂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红楼梦》线索清晰完整,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

50分。

26.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第11页共18页.

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

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

(1)材料一为甲组收集的材料,请逐条归纳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当时的发展特点。(7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6分)

(3)据上述两组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连云港的未来,有哪些期盼?(2分)

【答案】(1)历史信息:汉代开辟;多条航线;海上交通发达;以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路途遥远;航路

艰难等。(4分)

发展特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开拓进取;积极开放;影响中外;泽被后世。(答出任意3点

即可,3分)

(2)史实依据: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唐蕃和亲;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唐太宗被各族

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答出任意1点即可,2分)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答出任意1点即可,2

分)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

北民族影响。(答出任意1点即可,2分)

(3)期盼: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理优势;打造“西游”文化;抢抓政策红利等。(答出任意2点即可,2分)

【解析】(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图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可以得出的信息:汉代开辟;多条航线;

海上交通发达;以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发展特点:根据得出的信息……多条航

线;海上交通发达;以丝绸为主要运送物品;路途遥远;航路艰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当时发展的特

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开拓进取;积极开放;影响中外;泽被后世等。

(2)根据材料二结论“①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此结论

的依据是: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根据材料二结论“②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唐蕃和亲;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唐太宗被各族首

领尊奉为“天可汗”等。根据材料二结论“③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此结

论的依据是: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根据材料二“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妇女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

弈棋等活动;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响。

(3)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理优势;打造“西游”文化;抢抓政策

红利等。

第12页共18页.

27.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4分)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经济交往的。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向文化交流的有。

材料二澶洲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

(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

商品,宋方有昏药、茶叶。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羊。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说出材料二中图国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二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

活习俗的历史背景。(3分)

第13页共18页.

材料三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

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

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效民族诗

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西貌和

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陈彩公《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2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认识。(2分)

【答案】(1)《采桑图》,“永通万国”币。(2分)《北魏帝王出御图》;《北齐校书图》。(2分)

(2)饮茶;(1分)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3)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

的改变。(2分)

(4)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2分)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采桑图》和“永通万国”币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北魏皇帝穿着

汉族服装和北齐学者校正儒家经典都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2)根据《烹茶图》可知反映恶劣契丹人的饮茶习俗;背景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宋辽之间实现

了长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3)特点根据“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深化了对中华文化

的认同,在文化西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得出是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强化了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在中国各

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进步,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8.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岭南建筑既是中华民族建筑代表之一,也是广东的重要

文化符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岭南建筑案例

第14页共18页.

材料二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造的一批高台建

筑,显示出当时技术的飞跃及形制、材料受中原影响的烙印,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的同时呈

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广州在城边设立外商居住的蕃坊。北宋政府颁发了《营造法式》后,岭南宋元建筑

设计趋向规范,技术水平接近中原并有所创新。

——摘编自陈泽泓《南国杰构》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秦至宋元时期岭南建筑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化的历史原因。(6分)

(3)选择一处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中国历史建筑,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4分)

【答案】(1)信息:宋代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怀远驿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官方

首驿;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可知广州在对外

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4分)

(2)变化: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造的一批高台建筑;

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岭南宋元建筑设计趋向规范,技术水平接

近中原并有所创新。(4分)

第15页共18页.

原因:在于秦末汉初岭南建筑的技术,形制、材料受中原影响;北宋政府颁发了《营造法式》等。(2分)

(3)如,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是中国明

清时期皇家宫殿建筑群体,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案例1”,由“宋代在广州设立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同时建立来远驿,

接待外国使者。明代改设怀远驿。清前期,裁撤怀远驿。代之以广州十三行夷馆”,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

映的历史信息,宋代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怀远驿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官方首驿;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可知广州在对外贸易中

处于优势地位。

(2)变化:根据材料二“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造的

一批高台建筑,显示出当时技术的飞跃及形制、材料受中原影响的烙印”,可知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

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造的一批高台建筑”;由“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

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广州在城边设立外商居住的蕃坊”,可知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

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由“北宋政府颁发了《营造法式》后,岭南宋元建筑设计趋向规范,技术水平

接近中原并有所创新”,可知岭南宋元建筑设计趋向规范,技术水平接近中原并有所创新。因此自秦至宋元

时期岭南建筑的发展变化,是秦汉以前岭南多见干栏式木构建筑,未见有瓦件出土,秦末汉初岭南各地建

造的一批高台建筑;隋唐岭南建筑在融进中原建筑体系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岭南宋元建筑设计趋

向规范,技术水平接近中原并有所创新。

原因:在于秦末汉初岭南建筑的技术,形制、材料受中原影响;北宋政府颁发了《营造法式》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熟悉的中国历史建筑,例如,故宫,它

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是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宫殿建筑

群体,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也是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0分)

截至2019年7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