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菁优高考地理解密之宇宙中的地球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4秋•仓山区校级月考)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A.大气厚度 B.天气状况 C.太阳高度角 D.地势高低2019年,在墨西哥某史前人类设置的陷阱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图1示意复原的猛犸象,其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图2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该批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应为图2所示的()A.③时期 B.④时期 C.⑤时期 D.⑥时期3.据资料推测,符合猛犸象当时生存的气候环境特点是()A.炎热 B.寒冷 C.多雨 D.干旱4.(2024秋•鼓楼区校级月考)月球公转周期27.32天,木星公转周期11.8年。如图为某日太阳系部分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次月看到满月现象的当日24点,天体相对位置最可能是木星()A. B. C. D.下表为北半球年太阳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表完成5﹣6题。纬度64°N50°N40°N30°N20°N0°可能总辐射量(W/m2)139.3169.6196.4216.3228.2248.1有效总辐射量(W/m2)54.471.798.2120.8132.7108.85.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海洋6.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和有效总辐射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A.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B.阴雨天气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C.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线多,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D.大气透明度高,吸收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学习、研讨,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是该小组某位同学记录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笔记: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可再生、较廉价、无污染的特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同学描述中的笔误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8.下列现象或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应正确的是()A.温室大棚—太阳活动 B.波浪潮汐—太阳辐射 C.火山喷发—太阳活动 D.风力发电—太阳辐射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2023年11月28日,中国公布了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如图)。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可以清楚看到自然天体的个数是()A.0个 B.1个 C.2个 D.3个10.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是()A.大气密度过小 B.距离太阳过远 C.距离太阳过近 D.昼夜更替过快石炭﹣二叠纪是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造煤时期,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完成下面小题。11.科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造煤时期可依据()A.花粉化石 B.恐龙化石 C.珊瑚化石 D.昆虫化石金星伴月是最好看的“星月童话”,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金星和月亮是夜空中最亮的两个天体,且二者相伴时,月相一定是如钩般的蛾眉月或残月。如图为金星伴月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推测最可能观测到金星伴月天象的农历时间是()①初一至初五②初七至十五③十五至二十④二十至二十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6500万年前灭绝。如图为菊石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在菊石最早出现的地质历史时期()A.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B.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C.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D.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6500万年前灭绝。如图为菊石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与菊石同时期灭绝的主要物种是()A.三叶虫 B.被子植物 C.大型哺乳动物 D.恐龙2022年12月5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穿过“黑障区”(大约出现在距地面35~80km的大气层间)在酒泉附近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1)。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期间先后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15﹣15题。15.在太空期间,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时必须应对的挑战有()①超高压②强辐射③微重力④超高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某中学学生在观看某电影后留下了以下文字“啊!怎么回事,四周一片寂静,在茂密的森林里,会看到高大的梁龙!重有10吨,脖子有五根电线杆那么粗,可脑袋很小,而它背部的竖刺很大,是来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忽然,凶猛的霸王龙飞扑过来,张着嘴向我咬过来,啊!怎么回事,原来在做梦”完成16﹣17题。16.该学生描述的地质年代发生在()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新近纪17.推测材料中梁龙的食物来源是()A.其他小型恐龙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如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若界面代表古登堡面,则()A.甲代表岩石圈 B.甲代表地幔 C.乙代表地壳 D.乙代表软流层雁荡山于中生代时期古火山喷发中形成。下图为学生在雁荡山景区研学时拍摄的“石球”照片,经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中生代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A.蕨类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时期 C.两栖动物盛行 D.海洋面积扩张如图示意我国大陆某山地南坡在1月31日、5月10日、10月11日测得的正午时刻坡面太阳辐射量与坡度的关系。据此完成20﹣20题。20.关于该山地在图示①日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0° B.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C.南坡随坡度增大正午太阳辐射量先增后减 D.各个坡向的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正午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1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图2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21.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A.震级越大 B.距震中越近 C.震源越深 D.烈度越小22.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积石山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应用有()①遥感技术——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③地理信息系统——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解答题(共5小题)23.(2024秋•南安市校级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美国宇航局“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已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2016年8月,“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将进入木星极轨并随即开展为期14个月的探测工作。材料二:木星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巨大的质量,比其他七颗行星总和的2倍还多,是地球的318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16倍。此外,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1)“朱诺号”木星探测器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但木星上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指出为了保证“朱诺号”上的能源供应,可采取的措施。(2)与地球相比,简述木星对于生物生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24.(2024秋•南安市校级月考)下面图1是NASA拍摄的“太阳笑脸图”。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两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颧骨。图2示意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说出图中白色“眼睛”和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各自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位置。太阳活动类型太阳大气层白色“眼睛”黑色“鼻子”(2)根据图2说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3)除了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指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其他表现。25.(2023秋•思明区校级期中)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0月24日4时45分在土耳其(38.6°N,43.2°E,图中A处)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结合下面两图,回答问题。(1)图1中甲、乙是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是:甲,乙。(2)土耳其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个内部圈层?,岩石圈是它与组成。(3)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图2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其传播特点是。(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请说明判断理由:。26.(2023秋•漳州期中)如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分别形成的地质年代。(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填序号)。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5)甲处若有煤层,推测其形成时当地的古地理环境。27.(2023秋•漳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图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材料二:假设在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的宇宙空间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星球。有一天,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来自该星球的求救信息,大意是:他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他们打算移居外星球,而向地球人求教,望能接纳他们并告知地球的位置。(1)图中H代表的行星是,E代表的行星是。(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除了具有同向性外,还有、特征。(3)据材料二内容,你将如何向他们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4)分析该星球存在生命需具备哪些条件?
2025年菁优高考地理解密之宇宙中的地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2小题)1.(2024秋•仓山区校级月考)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A.大气厚度 B.天气状况 C.太阳高度角 D.地势高低【分析】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等差异。【解答】解:太阳高度角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少,地表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量越多,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019年,在墨西哥某史前人类设置的陷阱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图1示意复原的猛犸象,其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图2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该批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应为图2所示的()A.③时期 B.④时期 C.⑤时期 D.⑥时期【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在墨西哥某史前人类设置的陷阱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及所学知识可知,猛犸象处于人类时代,人类在新生代第四纪出现;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图中③时期为前寒武纪,④时期为古生代,⑤时期为中生代,⑥时期为新生代,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3.据资料推测,符合猛犸象当时生存的气候环境特点是()A.炎热 B.寒冷 C.多雨 D.干旱【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根据材料“复原的猛犸象,其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可知,猛犸象皮厚、毛长,脂肪较多,具有抵御寒冷的功能,其生存的环境寒冷,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猛犸象当时生存的气候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4.(2024秋•鼓楼区校级月考)月球公转周期27.32天,木星公转周期11.8年。如图为某日太阳系部分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次月看到满月现象的当日24点,天体相对位置最可能是木星()A. B. C. D.【分析】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解答】解:读图可知,图示太阳、地球和月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中间,所以为满月,根据题干可知,次月看到满月现象的当日24点,仍然接近于满月,24时月球位于正南方向,不见太阳,排除A选项;由于月球公转周期27.32天,木星公转周期11.8年,则次月月球在木星的东侧,木星在月球的西侧,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可知,符合条件的图示是B,故B正确,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难度大,根据图示结合月球和木星的公转周期分析解答。下表为北半球年太阳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表完成5﹣6题。纬度64°N50°N40°N30°N20°N0°可能总辐射量(W/m2)139.3169.6196.4216.3228.2248.1有效总辐射量(W/m2)54.471.798.2120.8132.7108.85.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海洋【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地形(山地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天气(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较弱,大气透明度较高,太阳辐射越强)、昼长时间(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解答】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从赤道到北纬60度,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自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主要是受纬度影响(地形、大气环流和洋流都不存在随纬度递变的分布规律),即纬度是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要因素,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6.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和有效总辐射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A.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B.阴雨天气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 C.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线多,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 D.大气透明度高,吸收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分析】赤道地区纬度低,得到太阳辐射光照强,可能总辐射量应该高;但由于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由于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解答】解:A、赤道地区云层后,反射太阳辐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小,不符合题意。B、赤道地区由于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有效总辐射量小,故正确。C、赤道地区由于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该观点只是表明一个方面,不全面,不符合题意。D、赤道地区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可能总辐射量大,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要结合当地大气运动对于可能总辐射量和有效总辐射的影响。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通过学习、研讨,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是该小组某位同学记录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笔记: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可再生、较廉价、无污染的特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同学描述中的笔误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分析】太阳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读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该同学的描述中有三处笔误:①“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地壳运动等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地壳运动与地球的内部动力有着密切关系,与太阳辐射无关;②“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不会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③“煤、铁等矿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主要有煤炭、石油等,铁矿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故C对,ABD错。故选:C。【点评】本题的难度小,主要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8.下列现象或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对应正确的是()A.温室大棚—太阳活动 B.波浪潮汐—太阳辐射 C.火山喷发—太阳活动 D.风力发电—太阳辐射【分析】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损失质量释放大量的能量,其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解答】解:温室大棚能够起到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大棚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温室大棚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A错误。波浪能量的直接来源是风能,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潮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B错误。火山喷发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热运动,主要是岩浆活动,C错误。风力发电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难度小,主要考查能量问题,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2023年11月28日,中国公布了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如图)。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可以清楚看到自然天体的个数是()A.0个 B.1个 C.2个 D.3个【分析】判断某一物质是不是天体,可以用“三看”来概括:一看位置,是不是位于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飞机、待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二看物质性,一定是宇宙空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极光现象不属于天体。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于其他天体上的物质,不属于天体,如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不是天体。【解答】解: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自然天体,即地球,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天体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0.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是()A.大气密度过小 B.距离太阳过远 C.距离太阳过近 D.昼夜更替过快【分析】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主要从大气、太阳辐射、温差等方面分析。【解答】解:地球表面的环境中充满了大气,大气层对地球表面起到了保护作用,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的部分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而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几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此,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会受到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极大,极端温度条件会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A正确。地球刚好位于宜居带,距离太阳适中,既不远也不近,但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但在空间站外,大气密度极低,昼夜温差较大,不利于人类生存,BC错误。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昼夜更替过快,但比较稳定,所以在此时昼夜状况对空间站外温度的影响不大,D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石炭﹣二叠纪是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造煤时期,主要的造煤植物非常繁盛。完成下面小题。11.科学家研究我国最早的造煤时期可依据()A.花粉化石 B.恐龙化石 C.珊瑚化石 D.昆虫化石【分析】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宙(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宙(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解答】解:恐龙所在的时期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是在二叠纪之后,并不是最早的造煤时期,B错误。珊瑚是古生代早期所形成的,比石炭—二叠纪时间过早,故不能成为造煤时期的判断依据,C错误。昆虫最早出现在石炭期早期,昆虫各时期均有大量分布,并不能作为成煤时期的判断依据,D错误。根据植物化石和花粉化石的研究,我国地质史上最早的大规模造煤期是约2亿年前的晚古生代造煤期,地质学上称之为石炭—二叠纪造煤期,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演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金星伴月是最好看的“星月童话”,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金星和月亮是夜空中最亮的两个天体,且二者相伴时,月相一定是如钩般的蛾眉月或残月。如图为金星伴月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2.推测最可能观测到金星伴月天象的农历时间是()①初一至初五②初七至十五③十五至二十④二十至二十八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①初一前后,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看不见月亮,为新月;②初七初八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为上弦月;③十五前后,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可看见明亮的月半球,为满月;④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东,为下弦月。【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金星伴月时月相呈现蛾眉月或残月的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最可能出现在农历的月初或月末,即初一至初五、二十至二十八,故①④正确。初七前后为上弦月、十五前后为满月、二十前后为下弦月,②④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月相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6500万年前灭绝。如图为菊石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在菊石最早出现的地质历史时期()A.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B.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C.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D.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由材料可知,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此时期处于志留纪末期到泥盆纪早期之间,处于为早古生代向晚古生代过渡时期。该时期,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C正确。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发生在中生代,D错误。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是由于蓝细菌大爆发引起的,发生在前寒武纪,A错误。早期鱼类大量繁衍发生在晚古生代,B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6500万年前灭绝。如图为菊石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与菊石同时期灭绝的主要物种是()A.三叶虫 B.被子植物 C.大型哺乳动物 D.恐龙【分析】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解答】解:菊石直到6500万年前才灭绝,发生于中生代末期,此时期灭绝的主要物种是恐龙,D正确。被子植物、大型哺乳动物是新生代繁盛,BC错误。三叶虫在古生代晚期灭绝,A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地球演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022年12月5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穿过“黑障区”(大约出现在距地面35~80km的大气层间)在酒泉附近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1)。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期间先后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15﹣15题。15.在太空期间,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时必须应对的挑战有()①超高压②强辐射③微重力④超高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太空环境具有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特点。【解答】解: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时位于太空,必须应对的挑战有微重力,③正确。太空大气稀薄,属于高真空、强辐射,①错误,②正确。宇宙的总体温度在逐渐下降,超低温,④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太空环境特征,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需要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某中学学生在观看某电影后留下了以下文字“啊!怎么回事,四周一片寂静,在茂密的森林里,会看到高大的梁龙!重有10吨,脖子有五根电线杆那么粗,可脑袋很小,而它背部的竖刺很大,是来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忽然,凶猛的霸王龙飞扑过来,张着嘴向我咬过来,啊!怎么回事,原来在做梦”完成16﹣17题。16.该学生描述的地质年代发生在()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新近纪【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梁龙是中生代的蜥脚类恐龙,繁盛于侏罗纪,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寒武纪、志留纪属于古生代,没有出现恐龙,AB错误。新近纪属于第四纪,恐龙已经灭绝,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质年代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7.推测材料中梁龙的食物来源是()A.其他小型恐龙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脖子有五根电线杆那么粗,可脑袋很小,而它背部的竖刺很大,是来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可知,梁龙应为食草性恐龙,不会是其他小型恐龙,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属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生,B正确。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C错误。新生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在此时最为繁盛,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梁龙的食物来源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若界面代表古登堡面,则()A.甲代表岩石圈 B.甲代表地幔 C.乙代表地壳 D.乙代表软流层【分析】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解答】解:若界面为古登堡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登保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甲位于古登堡面以上,甲代表地幔,B正确。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甲代表地幔,A错误。乙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地核,不代表地壳,C错误。软流层仅分布在上地幔上部,而乙表示地核,D错误。故选:B。【点评】解题关键是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了解,考查了不同材料和图幅中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学生要在识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练的读图、析图获取信息。雁荡山于中生代时期古火山喷发中形成。下图为学生在雁荡山景区研学时拍摄的“石球”照片,经研究得知,它是由含有气体的岩浆溢出地表后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中生代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A.蕨类植物繁盛 B.重要成煤时期 C.两栖动物盛行 D.海洋面积扩张【分析】地球生命的演化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地壳演化的大致历程是三叠纪末期形成联合古陆,之后古陆解体,在6500万年前海陆轮廓出现,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解答】解: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之一,B正确。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A错误。两栖动物盛行也是晚古生代,C错误。海洋面积未出现明显扩张,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如图示意我国大陆某山地南坡在1月31日、5月10日、10月11日测得的正午时刻坡面太阳辐射量与坡度的关系。据此完成20﹣20题。20.关于该山地在图示①日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0° B.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C.南坡随坡度增大正午太阳辐射量先增后减 D.各个坡向的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正午【分析】太阳高度角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正午的时候最大,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为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解答】解:结合上图题分析,①日期为5月10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太阳直射点纬度约为北纬14度,但该山地所在地纬度未知,所以无法推断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A错误。该山地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时应为冬至日,B错误。读图可见,该山地在图示①日期时,南坡随坡度增大正午太阳辐射量先增后减,C正确。结合材料可知,南坡的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其他坡向的太阳辐射量不是出现在正午,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1为四川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中90秒为倒计时时间)。图2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21.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A.震级越大 B.距震中越近 C.震源越深 D.烈度越小【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是指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面时的时间间隔。【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中90秒为地震横波即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当地距离震中越近,B正确。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A错误。震源越深预警信息中倒计时时间应该越长,C错误。烈度是指地震的破坏程度,地震波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与烈度无关,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22.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积石山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应用有()①遥感技术——获取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③地理信息系统——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④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RS是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主要获取影像资料;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确定震中精确位置主要是GPS的功能,评估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GIS功能;监测人员的伤亡必须通过人来检测。【解答】解:遥感技术能获取影像资料,据此了解灾区道路受损情况,①正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定位功能,但不能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②错误。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不能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③错误。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灾情数据,确定出提供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线,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监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二.解答题(共5小题)23.(2024秋•南安市校级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美国宇航局“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已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2016年8月,“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将进入木星极轨并随即开展为期14个月的探测工作。材料二:木星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巨大的质量,比其他七颗行星总和的2倍还多,是地球的318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16倍。此外,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1)“朱诺号”木星探测器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但木星上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指出为了保证“朱诺号”上的能源供应,可采取的措施。(2)与地球相比,简述木星对于生物生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析】(1)为了保证“朱诺号”上的能源供应,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电池面板面积、电池面板朝向等方面分析。(2)与地球相比,木星对于生物生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要从宇宙环境、太阳光照、气温、水、氧气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依据材料和题目,为保证朱诺号的能源供应,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同时,不断地调整电池帆的角度,使其始终面对太阳;随时间和季节变化调整朝向和偏角,使太阳光照垂直于电池面。(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与地球相比,木星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有:稳定的太阳辐射,安全的宇宙环境;不利条件有:距离太阳太远,温度太低,没有液态水;没有氧气等。故答案为:(1)①加大太阳能电池帆板面积;②采取措施使太阳能电池帆板始终对着太阳。(2)有利条件:①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太阳光照稳定。不利条件:①距太阳较远,温度较低;②缺少水分;③缺少供生物呼吸的氧气。【点评】该题以太阳活动及太阳系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太阳活动、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24.(2024秋•南安市校级月考)下面图1是NASA拍摄的“太阳笑脸图”。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两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颧骨。图2示意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说出图中白色“眼睛”和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各自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位置。太阳活动类型太阳大气层白色“眼睛”太阳耀斑色球层黑色“鼻子”太阳黑子光球层(2)根据图2说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3)除了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指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其他表现。【分析】(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2)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可以结合图示信息直接获取。(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是太阳大气层大而亮的斑块,黑子是太阳大气层中偏暗的部分,因此白色“眼睛”代表的是耀斑,出现在色球层;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出现在光球层。(2)由图可知,太阳活动与自然灾害二者总体呈正相关性,即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可能导致气候异常等。故答案为:(1)太阳耀斑;色球层;太阳黑子;光球层(2)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二者总体呈正相关性。(3)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使用,信鸽迷航;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可能导致气候异常等。【点评】本题以卫星图示、太阳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25.(2023秋•思明区校级期中)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0月24日4时45分在土耳其(38.6°N,43.2°E,图中A处)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结合下面两图,回答问题。(1)图1中甲、乙是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是:甲莫霍界面,乙古登堡界面。(2)土耳其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个内部圈层?地壳,岩石圈是它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组成。(3)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图2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B,其传播特点是只能在固态中传播。(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①,请说明判断理由:横波消失。【分析】(1)地球内部依据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将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经过古登堡界面时地震波的波速纵波减速,横波消失。(2)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大陆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大洋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6km。(3)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4)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解答】解:(1)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甲莫霍界面,乙是古登堡界面,经过乙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2)土耳其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因此位于地壳。地壳与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3)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经过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经过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因此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B,其传播特点是只能在固态中传播。(4)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故选①。故答案为:(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3)B;只能在固态中传播(4)①;横波消失【点评】本题目以土耳其地震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及地震波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26.(2023秋•漳州期中)如图1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图1中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分别形成的地质年代。(2)下列关于甲处化石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描述符合的是①⑤(填序号)。①可能是鱼类化石②被子植物繁盛③可能是鸟类化石④阿尔卑斯山脉形成⑤是重要的成煤期(3)结合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指出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4)指出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5)甲处若有煤层,推测其形成时当地的古地理环境。【分析】(1)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中生代: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2)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宙(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师范大学《规范字与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视频传播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师范大学《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户外拓展与定向运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用菌栽培基质废弃物降解
- 硕士职场竞争力
- 秋分节气与粮食安全
- 农业创新路演
- 学校文化建设上墙标语
- 会计辞职报告范文
- 公司费用预算表格模板(详细版)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市场营销体系(6版)
- 2023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钢结构加工厂考察报告
- 发电机检修作业指导书
- 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习题答案 第五版
- 废旧物资处置申请表
- GB/T 37234-2018文件鉴定通用规范
- 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
- 质量检查考核办法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基本素质发展初一-初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