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甲】《诫子书》全文
【乙】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②将相,其间出③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④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辈生于膏梁⑤,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注释】①存审:李存审,五代时人。②极:达到。③出:经历。④镞(zú):金属箭头。⑤膏粱:代指富贵人家。李存审出身贫苦,地位低下,他曾经告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达到将相之高,其中多次面对死亡而获得生还的情况不只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事情总共有上百次。”接着他把所有取出的箭头拿给孩子们,吩咐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1.解释
(1)静以修身()
(2)险躁则不能治性()(3)尝戒诸子曰()
(4)命藏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
去以六月息者矣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则有去国怀乡C.命藏之
公将鼓之 D.尔辈生于膏粱
于我如浮云3.翻译(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你(2)尔辈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4.【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对子孙的劝诫,他们是怎样劝诫的?11.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养
告诫
收藏
12.B13.(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你们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怎样起家的。
14.甲文诸葛亮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乙文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须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磨炼,有所作为,忆苦思甜。二、《谕儿书》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①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②(chèn)疾”,皆至言也。(注释:①掌:通“长”。②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没有听说孟子“一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这句话吗?如果一定要争强好胜,那是愚蠢不聪明,自己寻找烦恼。人活在世上,哪能总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呢?凡是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见识。孟子的“忧患让人生存,疾病让人存活”,这些都是至理名言。1.解释(1)非淡泊无以明志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不闻孟子之言
(4)皆能掌学问识见
2.翻译(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3.《诫子书》和《谕儿书》分别劝诫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放纵懈怠
听说
都
2.(1)放松懈怠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3)凡是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见识。
3.《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要珍惜时间。《谕儿书》劝勉儿子要学会忍让,要利用逆境增长学问见识。三、【乙】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我看到家里的后辈,写作的风格空虚不足,读书没有太大长进,曾经用学习的四件事勉励后辈:一是看不熟悉的书应该要求速度,不多读的话就会很浅薄。一是温习原来的书应该要求熟练,不背诵的话就容易忘记。一是练习写字应该有恒心,不擅长写字就像是身上没有衣服,山上没有树木。一是写文章应该竭力思考,不擅长写作就像是人哑巴不能说话,马的四肢不能行走。四者少一个都不行,这是(我)经历一生才深刻地知道的,知道这是要深深地悔过的地方,现在也希望家中的所有子侄努力实行它。两位弟弟如果也是这样认为的,希望能经常用这四点教育告诫子侄以此作为首要任务。(1)解释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
④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盖阅历一生深知之B.非淡泊无以明志
两弟如以为然C.险躁则不能治性
不背诵则易忘D.两弟如以为然
其人舍然大喜(3)【乙】文主要介绍了哪四件有关“为学”的事?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文在“为学”方面的相同点。【答案】(1)增长
懈怠
勉励
告诫,劝勉(2)C(3)示例:一是看新书应该追求速度;二是温习旧书应该追求熟练;三是学习写字应该有恒心;四是创作文章应该苦苦地思索。(4)示例:“不多读则太陋”“非学无以广才”均体现出要多读多看,努力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的观点。“习字宜有恒”“才须学也”均体现出学习要勤奋、用恒心和毅力不断练习的观点。四、【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遵循。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框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欧阳修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24.解释(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至以荻画地学书
(4)及加冠
25.“/”断句。(限断1处)
遂
以
文
章
名
冠
天
下26.翻译(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修闻而服之终身。27.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答案】24.
增长
振奋精神
写字
等到
25.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26.(1)如果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如果不是身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27.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五、【乙】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任末十四岁时,(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重视。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30.解释。(1)负笈不远险阻
(2)虽死犹存31.用“/”断句。或
依
林
木
之
下
编
茅
为
庵
削
荆
为
笔
克
树
汁
为
墨。32.具体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对学习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30.(1)背着(2)即使
31.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32.从“非学无以广才”“人而不学,则何以成”等句子可知,诸葛亮和任末都非常重视学习,都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学有所成。从“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和“不学者犹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句子可知,两人都对不爱学习的人的批评。六、【乙】御孙曰:“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共,
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①于物,可以直道而行②;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③祸;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侈,恶之大也。”(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注释:①役:奴役,制约。②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③速:招致。御孙说:“节俭,是一切有德行的人所共有的品德;奢侈,则是极大的罪恶。”共,
即“同”,
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造就。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33.解释(1)
非学无以广才()
(2)
险躁则不能治性()(3)
君子寡欲()
(4)
故曰()34.用“/”(断两处)
君
子
多
欲
则
贪
慕
富
贵35.翻译(1)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36.【甲】
【乙】两文在内容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33.
增长
修养(陶冶
)
减少(少)
所以
34.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35.(1)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2)(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中培养出来的。
36.相同点:甲文中“俭以养德”,乙文中“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德之共也”)都谈到了节俭是美德。不同点:甲文不仅提到了要培养节俭这个品德,还提到了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思想;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要珍惜时间;如“非志无以成学”要树立远大志向;如“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要忌惰诫躁。七、【乙】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①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②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陈谏议教子》[注释]①贾人:商人。②遽:马上,赶快。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还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广才/以刀劈狼首B.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C.意与日去/日始出时去人近D.将复何及/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翻译。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⑵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写出诸葛亮和陈谏议分别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1.D2.略3.⑴诸葛亮想让儿子立志做一个君子,有修养,有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⑵陈谏议希望儿子不坑害他人,要做一个心术正派且正直、善良的好人。八、【乙】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①不能治士②,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②士:指士师的下属。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一个臣子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老婆孩子却在挨饿受冻。这样的朋友,该拿他怎么办?”王说:“和他一刀两断。”孟子说:“司法长官不能约束他的下级,该拿他怎么办?”王说:“撤他的职!”孟子说:“国内治理得不好,那该怎么办?”齐王一边扭头东张西望,一边转移话题东拉西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士师不能治士/险躁则不能治性B.王顾左右而言他/顾野有麦场C.王顾左右而言他/家无井而出溉汲D.已之/待君久不至,已去13.用“/”给断句。
有
托
其
妻
子
于
其
友
而
之
楚
游
者
比
其
反
也
则
冻
馁
其
妻
子14.【甲】、【乙】两文都是劝诫别人,表达方式和说理方式却不尽相同,结合选文分析。12.B13.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14.甲文以议论为主,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珍惜年华直接阐述道理乙文以叙事(记叙)、对话(描写)为主,从“有臣不顾妻子冻馁”和“士师不能治士”谈起,委婉劝诫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九、【乙】“周公”①诫子
成王封伯禽②于鲁。周公诚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③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④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⑤是也。可不慎欤⑥!”【注释】①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周成王的叔父。②伯禽:周公旦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称“鲁公”。③卑:低下。④畏:同“威”,威严。⑤桀(jié)、纣(zhòu):夏朝、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都是暴君。⑥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吗”或“啊”。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缀行甚远 B.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C.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D.亡其身者/身亡所寄10.翻译。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11.【析文义】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概括了修身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B.【乙】文开篇“成王封伯禽于鲁”点明周公诫子事件发生的地点,周公从六个方面逐层说理,巧妙铺排,体现了对伯禽语重心长的劝诫。C.【乙】文中划线句“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的断句是正确的。D.【甲】【乙】两文都是古人劝诫的精品,以精练语言阐述深刻道理,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读来发人深省。12.【扬其道】甲乙两篇都谈到了“修身”,“字字是精华,句句藏智慧”。请你从乙文中选取一句为座右铭,并说明这样选取的理由。9.C10.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11.A12.我会选“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此句可理解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句话鼓励我在学习上要时刻保持谦虚,积极求教,相信才能真正变得更有智慧。我会选“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此句可理解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不要因已有的优势而骄傲,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谦卑为人,谦虚为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终身受益。十、【乙】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①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②身节用远③罪丰④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注释】①于:被.②谨:约束.③远:使······远离.④丰:使······丰足。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变得丰裕。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6.解释
静以修身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7.翻译。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俭则寡欲/日中不至,则是无信B.故曰:俭/温故而知新C.是以居官必贿/常一人居外D.侈,恶之大也/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10.请结合内容概括【甲】【乙】两文所含教育意义的异同点。6.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懈怠7.①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或丧失),最终凋落衰残。8.A10.相同点:两文都提到要有节俭的品德。不同点:【甲】文侧重宁静淡泊、立志成学、珍惜时间等方面;【乙】文重点谈“侈”带来的坏处。十一、【乙】匡衡勤学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③,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西京杂记》)[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邑人:同县的人。③怪:感到奇怪。④资:借。匡衡虽然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他夜晚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虽有蜡烛但烛光无法照到他的家中。因此,匡衡便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来,他甚至愿意为一位富有的文不识家做工而不求回报,只希望可以阅读他家的藏书。文不识被匡衡的求知精神所感动,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将书借给他。匡衡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18.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B.甲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和殷切希望表达得非常深刻。C.乙文中匡衡在主人家做佣人却不求报酬,只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把书借给他。D.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穷苦并没有成为他学习的障碍,他努力创造条件学习,最终学有所成。19.翻译。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20.请说出乙文引申出的成语及其给你的启示。21.乙文中匡衡的故事与甲文中的哪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怎样的期盼?请结合两文内容说一说。18.C19.①略。
②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20.成语:凿壁偷光。启示:逆境中只有奋发图强,也能使人登上成功之巅。(意对即可)21.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贫穷,却勤奋好学,能努力创造学习的条件静心学习,最终成为大学问家。这个故事与甲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静心求学,增长才干,学有所成的期盼。(意对即可)十二、(乙)孟母诫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①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②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愃矣。(选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注释】①辍:停止;②愃:通“谖”,忘记。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便继续背诵下去。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B.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去:离开,消失)D.有所失,复得
(失:失败)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屠乃奔倚其下D.其母知其愃也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承包工地食堂餐厨垃圾处理合同模板3篇
- 2024蔬菜加工产品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股权转让合同标的及属性详细描述
- 2024年版物业托管服务协议版B版
- 二零二五版离婚协议书起草与审核合同2篇
- 2024版房屋赠与合同协议书大全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家政服务+家庭健康促进合同3篇
-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医外科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特殊用途变压器安装与性能测试合同2篇
- 《浸没式液冷冷却液选型要求》
- 迪士尼乐园总体规划
-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介绍蝴蝶兰课件
-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 课件 第1章 计算机概述
- 数字化年终述职报告
- 2024年职工普法教育宣讲培训课件
- 安保服务评分标准
- T-SDLPA 0001-2024 研究型病房建设和配置标准
- (人教PEP2024版)英语一年级上册Unit 1 教学课件(新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