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中考语文复习2023年中考模拟真题——古诗词赏析·学生版一.试题(共24小题)1.(2023•龙岗区二模)“登高可望远,望远可致深”,下列登临佳作赏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杜甫敢于攀登,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想到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和满腔报国热血,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悲怆难已。 C.《登飞来峰》景、情、理相结合,王安石以壮丽之景做铺垫,写乐观自信,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之胸襟抱负。D.《观沧海》中曹操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其雄才大略。2.(2023•武汉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惯”字表明诗人将“游离”“别家”当作一种生活常态。 B.第二句中说他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毫无悲切之感。 C.第三句中“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D.第四句中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醒来时斜月相迎,顿感舒畅。3.(2023•兴城市一模)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诗中对“海水”“山岛”“草木”“洪波”等自然景物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句,都是虚写。 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4.(2023春•津南区期中)下列对《木兰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写的是战争题材,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战斗过程,繁简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C.“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几句运用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家中因木兰回乡而出现的欢乐场面。 D.诗歌以双关作结,既描写了眼前双兔在一起奔跑雄雌难辨的样子,又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5.(2023春•宝安区期中)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A.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B.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C.“明月来相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知己。 D.全诗写景写人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6.(2023春•浑南区期中)下列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乙】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②胡③不夷④?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⑤。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选自《诗经•郑风》)【注释】①喈喈(jiē):鸡呼伴的叫声。②云,语气助词,不翻译。③胡,何,为什么。下文的两个“胡”意思相同。④夷:平,指心情平静。⑤胶胶:鸡呼伴的叫声。⑥瘳(chōu):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A.【甲】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面写景,后面点明主题、描绘追寻的情状。 B.【乙】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时的喜悦、欢欣之情。 C.【甲】【乙】两诗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是当时的民歌。【甲】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乙】诗表达了女主人公见到心上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D.《诗经》常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之对象。【甲】【乙】两诗均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7.(2023春•南山区校级期中)班级同学在赏析经典诗歌《逢入京使》,请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A.首句是实写,“故园”指的是诗人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诗人远赴边塞,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B.第二句中的“龙钟”意为“沾湿的样子”,眼泪已经沾湿了双袖,可是泪水仍旧止不住流,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很朴素,真切再现了诗人想家想到极致的情态,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C.第三、四句,诗人与返京的使者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就请使者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无法振作精神。 D.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加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8.(2023春•鄂城区期中)阅读古诗,完成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B.“山河表里潼关路”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把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直接呈现出来。 D.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9.(2023春•宝安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颔联的意思是:为官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 C.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相隔天涯,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承上作结:作者从以上的悲伤情感中释然了,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10.(2023春•莘县期中)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对《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A.首句“暗飞声”中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发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11.(2023春•龙岗区期中)小深对诗歌《蒹葭》进行了批注,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A.《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经典常谈》介绍说《诗经》“大序”解释“风”是感化、讽刺的意思,照近人研究,“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C.诗歌都由秋水岸边凄清秋景起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蒹葭苍苍,霜露茫茫,伊人飘渺的行踪,主人公怅惘的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诗歌朦胧而纯美的意境。12.(2023•夹江县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秋登宣城谢脁①北楼李白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③,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释】①谢脁(tiǎo):南朝齐诗人,很有才华,后被诬陷,冤死狱中。他任宣城太守时建谢朓北楼,作者对他很佩服。该诗是作者在长安遭排挤、弃官流浪,第二次游宣城时所作。②江城:水边的宣城。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分别有凤凰桥、济川桥。④橘柚:橘树和柚子树林。(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登楼的时间与天气,作者登楼远眺,总写了宣城秋天美丽如画的风光。B.颔联用比喻形象地描写了“江城如画”的景象:宛溪、句溪清澈澄明如明镜,环抱宣城,水面上的双桥像彩虹倒影水中。C.颈联具体描写了“山晚晴空”的景象:阵阵炊烟从橘林柚林中飘起,让人心生凉意;秋色苍茫,梧桐树也显得衰老。D.诗的前六句写景状物,描绘了一幅黄昏时美丽明净凄清萧瑟的秋景图。全诗意境苍凉旷远,语言清新脱俗。(2)尾联言简意明,却意味丰富。结合全诗,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3.(2023•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早兴①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释】①《早兴》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的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1)【乙】诗从哪里能看出是写的春天景色,试简要分析。(2)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14.(2023•迁安市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词人登上“”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2)这两首诗中的划线句子,都写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这两首诗借英雄人物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5.(2023•顺庆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①秬秸:指张来的儿子张秬和张秸。(1)本诗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说明。(2)白居易《卖炭翁》中刻画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形象请比较卖饼者与卖炭翁的不同心理。16.(2023•利州区二模)古诗词阅读。【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赤壁王周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_____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1)同为赤壁咏古诗,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表现手法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2)宋人郑獬、王周均作《赤壁》诗,且【乙】诗中第三句空白处有一字不同。下面选项中,你认为哪一个最佳?请简述理由。A.公B.操C.瞒17.(2023•仁怀市模拟)阅读回答问题。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注释】①兜鍪:头盔,士兵用以防护头部。巧妙比喻,暗示插秧如战斗。②渠,他。霎,一会儿。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休息片刻,先去用餐。③莳未匝:栽种还没有完毕。(1)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插稻情境以及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宋•徐玑)B.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唐•韦庄)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D.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元•陈泰)(2)今年3月21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俗话道:“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意思是一场春雨一场暖,麦子明显拔节长高,春雨过后忙耕田,紧接着就是“清明谷雨好插秧”的农忙季节。请联系诗意和生活,扩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两句诗,不少于50字。18.(2023•谷城县模拟)诗歌鉴赏。【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水调歌头•垂虹亭张孝祥ㅤㅤ舣棹①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飚②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ㅤㅤ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③,未办当年功业,空击五湖船。不用知余事,莼鲈正芳鲜。【注】①舣(yǐ)棹:停船靠岸。②商飚(biāo):秋风。③鸱(chī)夷西子: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自号“鸱夷子皮”。(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甲】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B.【甲】文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C.【乙】词开篇与《念奴娇•过洞庭》泛览湖景相似,体现了作者“多在三湖七泽间”的生活经历。D.【乙】词“三斗”“千里”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词人停船靠岸,五年后风尘仆仆来到垂虹亭的景象。(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甲】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和乙词不同。【乙】词词人以清旷之笔吟咏情怀,给人冷然洒然之感,情、景有机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那么词中表达了词人登临垂虹亭时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19.(2023•诸城市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值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南山”,与《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均有归隐之意。B.颔联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C.颈联感慨流年易逝,表现诗人看破红尘,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D.尾联中“永怀愁不寐”一句,写出了诗人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2)诗歌最后一句“松月夜窗虚”中,“虚”字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其内涵。20.(2023•开封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请想象并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2)本诗写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妻子,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友人,请你根据文意做出合理分析。21.(2023•柘城县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小文在背诵首联“风烟望五津”时,觉得“望”可以改成“看”,你觉得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2)有同学认为从该诗颈联和尾联传达出的情感来看,诗人的情绪急转直下,所以在朗诵时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出伤感之情,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22.(2023•武功县二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满江红秋瑾ㅤㅤ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ㅤㅤ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说说你对“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理解。(2)秋瑾字“竞雄”,在本词中她的“竞雄”精神表现得尤为明显。请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23.(2023•醴陵市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唐)钱起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注]①茅茨:茅屋。②薜帷:薜荔覆盖的房墙。(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山泉沟壑绕着茅舍,云霞晕染满墙的薜荔,表现了书斋的自然简朴。B.颔联写雨水摧折后的竹林让人心生同情,夕阳辉映着的晚山显得格外可爱。C.颈联借白鹭的悠闲和山花的迟落,表现了书斋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D.全诗前写景后叙事,写景唯美,静中有动,幽而不寂,语言清新婉丽。(2)这首诗里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24.(2023•肥城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诗歌画线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单车”写自己轻车简从,并不是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B.“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上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这样写,实是表现行程的丰富、任务的光荣以及山河的壮丽。C.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在对比中进一步突出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以及诗人远行的艰难和危险。D.“征蓬”有自由飘飞之意,“归雁”指秋天归来的大雁,两种景物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的豁达,体现了大唐气象。(2)对颈联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该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表现出塞上黄昏之时特有的奇景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悲壮情怀,为尾联蓄势。B.该句借助明朗细腻的线条,描摹出沙漠的秀美,表现热烈赞叹之情,以及因它而变得无限开阔的胸襟。C.“直”字和“圆”字,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D.诗人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考语文复习2023年中考模拟真题——古诗词赏析·教师版一.试题(共24小题)1.(2023•龙岗区二模)“登高可望远,望远可致深”,下列登临佳作赏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杜甫敢于攀登,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想到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和满腔报国热血,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悲怆难已。 C.《登飞来峰》景、情、理相结合,王安石以壮丽之景做铺垫,写乐观自信,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之胸襟抱负。 D.《观沧海》中曹操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其雄才大略。【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ABC.正确;D.有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其雄才大略”不当。故选:D。【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2.(2023•武汉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惯”字表明诗人将“游离”“别家”当作一种生活常态。 B.第二句中说他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毫无悲切之感。 C.第三句中“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D.第四句中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醒来时斜月相迎,顿感舒畅。【分析】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解答】ABC.正确;D.有误,没有“顿感舒畅”,相反更添“惆怅”。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3.(2023•兴城市一模)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诗中对“海水”“山岛”“草木”“洪波”等自然景物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句,都是虚写。 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分析】本题考查此举的赏析、内容理解、形象意境。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ABD.正确;C.有误,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并非都是虚写;故选:C。【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4.(2023春•津南区期中)下列对《木兰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写的是战争题材,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战斗过程,繁简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C.“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几句运用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家中因木兰回乡而出现的欢乐场面。 D.诗歌以双关作结,既描写了眼前双兔在一起奔跑雄雌难辨的样子,又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分析】本题考查此句赏析、内容理解。首先我们应把握诗歌叙述的内容;再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解答】A.有误,本诗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战斗过程是略写;B.正确;C.有误,“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几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没有互文;D.有误,诗歌以比喻作结,不是双关。故选:B。【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5.(2023春•宝安区期中)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A.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B.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C.“明月来相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知己。 D.全诗写景写人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分析】《竹里馆》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奏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后两句说自己住在深林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月亮还时时照耀自己。【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选项“明月来相照”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当时作者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著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像力。故选:C。【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6.(2023春•浑南区期中)下列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乙】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②胡③不夷④?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⑤。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选自《诗经•郑风》)【注释】①喈喈(jiē):鸡呼伴的叫声。②云,语气助词,不翻译。③胡,何,为什么。下文的两个“胡”意思相同。④夷:平,指心情平静。⑤胶胶:鸡呼伴的叫声。⑥瘳(chōu):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A.【甲】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面写景,后面点明主题、描绘追寻的情状。 B.【乙】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时的喜悦、欢欣之情。 C.【甲】【乙】两诗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是当时的民歌。【甲】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乙】诗表达了女主人公见到心上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D.《诗经》常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之对象。【甲】【乙】两诗均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分析】《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郑风•风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一位女子与久别的丈夫(或情人)重逢的诗。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长歌之。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字,诗境单纯,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使达情更为充分,诗味更为深长。【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乙诗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时的喜悦、欢欣之情。“愁苦凄凉的心情”理解有误。故选:C。【点评】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7.(2023春•南山区校级期中)班级同学在赏析经典诗歌《逢入京使》,请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A.首句是实写,“故园”指的是诗人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诗人远赴边塞,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B.第二句中的“龙钟”意为“沾湿的样子”,眼泪已经沾湿了双袖,可是泪水仍旧止不住流,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很朴素,真切再现了诗人想家想到极致的情态,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C.第三、四句,诗人与返京的使者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就请使者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无法振作精神。 D.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加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必须熟悉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歌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解答】ACD.正确;B.有误,“龙钟”在这里形容“泪流纵横的样子”。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必须掌握课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和情感,注意复习和归纳。8.(2023春•鄂城区期中)阅读古诗,完成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B.“山河表里潼关路”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把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直接呈现出来。 D.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四至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解答】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辨析。ABD.正确;C.有误,“直接呈现”有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间接表现出历代改朝换代战争的惨烈图景,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故选:C。【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诗歌的基本常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9.(2023春•宝安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颔联的意思是:为官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 C.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相隔天涯,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承上作结:作者从以上的悲伤情感中释然了,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故选:C。【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0.(2023春•莘县期中)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对《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A.首句“暗飞声”中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发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解答】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ABD.正确。C.有误,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不是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故选:C。【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1.(2023春•龙岗区期中)小深对诗歌《蒹葭》进行了批注,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A.《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经典常谈》介绍说《诗经》“大序”解释“风”是感化、讽刺的意思,照近人研究,“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C.诗歌都由秋水岸边凄清秋景起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蒹葭苍苍,霜露茫茫,伊人飘渺的行踪,主人公怅惘的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诗歌朦胧而纯美的意境。【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ABD.正确。C.有误,“地点的转换”错误,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故选:C。【点评】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赏析。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12.(2023•夹江县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秋登宣城谢脁①北楼李白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③,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释】①谢脁(tiǎo):南朝齐诗人,很有才华,后被诬陷,冤死狱中。他任宣城太守时建谢朓北楼,作者对他很佩服。该诗是作者在长安遭排挤、弃官流浪,第二次游宣城时所作。②江城:水边的宣城。③两水:指宛溪、句溪,分别有凤凰桥、济川桥。④橘柚:橘树和柚子树林。(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交代了登楼的时间与天气,作者登楼远眺,总写了宣城秋天美丽如画的风光。B.颔联用比喻形象地描写了“江城如画”的景象:宛溪、句溪清澈澄明如明镜,环抱宣城,水面上的双桥像彩虹倒影水中。C.颈联具体描写了“山晚晴空”的景象:阵阵炊烟从橘林柚林中飘起,让人心生凉意;秋色苍茫,梧桐树也显得衰老。D.诗的前六句写景状物,描绘了一幅黄昏时美丽明净凄清萧瑟的秋景图。全诗意境苍凉旷远,语言清新脱俗。(2)尾联言简意明,却意味丰富。结合全诗,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析】《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前六句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绘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首联从大处落笔,写登楼远眺,总揽宣城风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由“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可知诗人描绘的应该是明媚的景色,并非是凄清萧瑟;所以选项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的意思是“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作者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抒发自己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情。由“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中的“念”和“怀”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谢公的怀念;由注释“该诗是作者在长安遭排挤、弃官流浪,第二次游宣城时所作”可知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遭受排挤的心中无处派遣只能够将这种心情寄托在对谢公的怀念上。答案:(1)D(2)作者登楼远眺,临风揽胜,触景生情。既表达了作者对谢公的缅怀之情,也表达作者才华卓著而仕途困顿,不被人理解的孤寂与苦闷。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时分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环抱着宣城,凤凰与济川两桥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点评】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理解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释。13.(2023•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早兴①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释】①《早兴》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的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1)【乙】诗从哪里能看出是写的春天景色,试简要分析。(2)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分析】《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早兴》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全诗笔致轻灵素淡,节奏流畅欢快,充满着热爱生活的情趣。【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小狗敏感而“上阶眠”,小鸟正在窗前叫个不停。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两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诗歌内容,从“最爱湖东行不足”“近来乡梦不多成”中可知,两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均为直接抒情,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答案:(1)【乙】诗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或者“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2)抒情方式:两首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天来临时诗人的喜悦之情。)译文:[甲]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乙]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4.(2023•迁安市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词人登上“北固楼(北固亭)”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悠悠”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2)这两首诗中的划线句子,都写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这两首诗借英雄人物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杜牧在《赤壁》一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结合对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词人登上北固亭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2)本题考查用典。“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以方便,恐怕历史就要重写了。诗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同时还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本词结合“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可知,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这两句是实写史事。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答案:(1)北固楼(北固亭)悠悠(2)辛弃疾借孙权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杜牧借周瑜表达了自己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参考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点评】理解诗歌内容: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3.注意重点句子。15.(2023•顺庆区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①秬秸:指张来的儿子张秬和张秸。(1)本诗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说明。(2)白居易《卖炭翁》中刻画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形象请比较卖饼者与卖炭翁的不同心理。【分析】《示秬秸》是宋朝张耒书写七言古体诗。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表达作者对人民关怀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如果说“不忧衣单忧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般积极向上的清风。北邻卖饼儿每五更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不少差,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这首诗是说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可以看出卖饼者希望天不要太冷,担心自己的饼凉了无法售卖。“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此句意思为: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是一种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答案:(1)从事的职业无论高低贵贱,志向都要坚定,不可苟且偷安。(2)①卖饼者希望天不要太冷,担心自己的饼凉了无法售卖;②卖炭翁虽然衣衫单薄,但为了炭好卖而希望天变得更冷一点。译文: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6.(2023•利州区二模)古诗词阅读。【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赤壁王周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_____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1)同为赤壁咏古诗,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表现手法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2)宋人郑獬、王周均作《赤壁》诗,且【乙】诗中第三句空白处有一字不同。下面选项中,你认为哪一个最佳?请简述理由。A.公B.操C.瞒【分析】甲诗是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乙诗是对“赤壁之战”的评议,诗人大胆设想如果曹操忠于汉王室,周郎是不敢打败王师军队的。前两句陈述历史事件,后两句是诗人自己的设想和评议。【解答】(1)本题考查对古诗抒发的感情及表现手法的赏析。甲诗则借一个沉埋于沙中的小小“折戟”起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的无奈抑郁之情;乙诗前两句描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画面,后两句大意为:如果曹操忠于汉王朝,周瑜又岂敢攻破他的军队?是借史实直接抒发对历史的感慨。(2)本题考查对古诗用字的赏析能力。本题为开放题,对曹操的称呼不同,表现出的态度和立场也会有所不同。“公”是尊称,体现了一种正面的尊敬的态度,如以此称呼曹操,则应是看重他的雄才大略;“瞒”是曹操的小名,若在诗中以此称呼曹操,则体现出一种轻视的态度,应是对其兵败和不忠的嘲讽;“操”是曹操的大名,体现了一种客观的态度,突出了诗人作为后世旁观者的视角。答案:(1)①甲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即物感兴,托物咏史;②本诗抒发对历史的慨叹,借史实直抒胸臆。(2)示例一:选A。曹操是一代枭雄,用“曹公”称呼可以体现对其雄才大略的尊重。示例二:选B。在诗中用曹操的大名可以体现一种客观立场,突出诗人以旁观者视角发出的慨叹。示例三:选C。曹操小名阿瞒,诗中用小名更能体现其赤壁兵败的狼狈及诗人对其不忠的嘲讽。译文:【甲】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乙】帐前砍案做出重大决定,在赤壁火烧战和战旗。如果曹操忠于汉王室,周郎怎么敢打败王师。【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7.(2023•仁怀市模拟)阅读回答问题。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注释】①兜鍪:头盔,士兵用以防护头部。巧妙比喻,暗示插秧如战斗。②渠,他。霎,一会儿。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休息片刻,先去用餐。③莳未匝:栽种还没有完毕。(1)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插稻情境以及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DA.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宋•徐玑)B.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唐•韦庄)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D.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元•陈泰)(2)今年3月21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俗话道:“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意思是一场春雨一场暖,麦子明显拔节长高,春雨过后忙耕田,紧接着就是“清明谷雨好插秧”的农忙季节。请联系诗意和生活,扩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两句诗,不少于50字。【分析】《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笠是兜婺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写出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鉴”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一个“忙”字,表达了对农人辛苦劳作的同情。A.“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意思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画,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与“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不符;B.“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意思是:秋雨绵绵,稻谷成熟。池塘水漫,鱼儿嬉戏。写的秋天收获季节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不符;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描绘的是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与“笠是兜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不符;D.“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意思是:田地中种满了稻子,稻苗碧绿,希望云彩化作春雨滋润我的稻田。写的是春季插秧后期盼下雨的心情,隐含着对农人的同情,与“笠是兜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接近。故选:D。(2)本题考查扩写诗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扩写即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意思是“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根据句意可扩写: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一家人分工明确,干得热火朝天。答案:(1)D(2)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一家人分工明确,干得热火朝天。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8.(2023•谷城县模拟)诗歌鉴赏。【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水调歌头•垂虹亭张孝祥ㅤㅤ舣棹①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飚②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ㅤㅤ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③,未办当年功业,空击五湖船。不用知余事,莼鲈正芳鲜。【注】①舣(yǐ)棹:停船靠岸。②商飚(biāo):秋风。③鸱(chī)夷西子: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自号“鸱夷子皮”。(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A.【甲】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B.【甲】文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C.【乙】词开篇与《念奴娇•过洞庭》泛览湖景相似,体现了作者“多在三湖七泽间”的生活经历。D.【乙】词“三斗”“千里”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词人停船靠岸,五年后风尘仆仆来到垂虹亭的景象。(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甲】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和乙词不同。【乙】词词人以清旷之笔吟咏情怀,给人冷然洒然之感,情、景有机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那么词中表达了词人登临垂虹亭时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分析】【甲】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乙】本诗写了停船靠岸在太湖岸边,看到水天相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境。【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分析、理解。ABC.正确;D.有误,“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飚千里”意思是:洗去我三斗远行中身上沾染上的尘土,与千里秋风拱手行礼。“三斗”“千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而非“比喻”。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根据“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可知,意思是:身体处于水晶阙,真的仿佛要驾驭着风得道成仙一般。表现了太湖美景,令词人在想象中仿佛置身水晶宫阙,成了驾驭长风的仙人。表达作者飘逸洒脱之情;根据“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飚千里”可知,意思是:洗去我三斗远行中身上沾染上的尘土,与千里秋风拱手行礼。表现作者心胸宽广,恣意豪放之情;根据“欲酹鸱夷西子”可知,我想要像范蠡功成名就后携西施隐居于太湖。表现了词人对范蠡功成身退的仰慕;根据“未办当年功业,空击五湖船”可知,我没有完成但年的功业,只能退隐江湖。慨叹自己功业未成,却无奈退隐江湖。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答案:(1)D(2)①飘逸洒脱之情。太湖美景令词人在想象中仿佛置身水晶宫阙,成了驾驭长风的仙人。②豪放之情。词人凭栏长啸,以至“惊起壑龙眠”。③渴望建功立业。“欲酹鸱夷西子”表现了词人对范蠡功成身退的仰慕。④无奈之情。“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只好退隐江湖的悲凉心境。参考译文:【甲】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乙】停船靠岸在太湖岸边,看到水天相接的景色。站在垂虹亭上,五年未曾游历,景色依然如故。洗去我三斗远行中身上沾染上的尘土,与千里秋风拱手行礼,鸥鹭依然翩跹飞翔。身体处于水晶阙,真的仿佛要驾驭着风得道成仙一般。还有五日,就是中秋了,月依然是圆的。倚靠栏杆长啸,感受到内心的孤独,睡梦中也被惊醒,难以入眠。想要像范蠡功成名就后携西施隐居于太湖,但没有实现当年建功立业的愿望,只能枉然敲击着太湖的这条小船。不用知道我的事情,只知道太湖的莼鲈正鲜美就可以了。【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19.(2023•诸城市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值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A.首联中的“南山”,与《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均有归隐之意。B.颔联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C.颈联感慨流年易逝,表现诗人看破红尘,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D.尾联中“永怀愁不寐”一句,写出了诗人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2)诗歌最后一句“松月夜窗虚”中,“虚”字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其内涵。【分析】《岁暮归南山》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BD.正确。C.有误,“诗人看破红尘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分析有误,应是“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故选:C。(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松月夜窗虚”意思是“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一个“虚”字,表意丰富,既写出了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也表现了诗人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答案:(1)C(2)“虚”字语意双关,表层意思指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或环境的空虚。深层意思指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或精神的空虚。译文: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0.(2023•开封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请想象并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2)本诗写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妻子,有人认为是李商隐的友人,请你根据文意做出合理分析。【分析】《夜雨寄北》是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即可。如:秋夜,沥沥的雨下个不停,落在窗外池塘的水面上,滴滴答答的声音如同天籁,越发显得雨夜的空旷。夜深了,我孤单地坐在灯下,看着屋外池塘的水渐渐涨满了池塘。(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主旨。可以认为是写给妻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两人秉烛夜谈,说不尽的相思缠绵,以及久别重逢的喜悦与幸福之感。这种感情明显是因为妻子而发。可以认为是写给友人。“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在古代多指男性。而且诗中也并没有交代自己的家事,只说对方来信问自己什么时候回去。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更多的是表达自己不能及时回去与友人畅诉别情的遗憾与对二人重逢的期待。答案:(1)高大巍峨的巴山正下着连绵的大雨,深夜里,秋天的池塘水波一荡一荡地即将溢出来。(2)示例一:寄给妻子。全诗中有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还有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与幸福;示例二:寄给友人。“君”在古代多指男性,诗中没有交代任何家事,全诗风格朴实郑重,有对友人的尊重和对相逢时的期待。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21.(2023•柘城县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小文在背诵首联“风烟望五津”时,觉得“望”可以改成“看”,你觉得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2)有同学认为从该诗颈联和尾联传达出的情感来看,诗人的情绪急转直下,所以在朗诵时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出伤感之情,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鉴赏。“望”的含义是“向远处看”;“看”的含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事物”,往往距离较近;所以在这里,运用“望”字体现的是范围之广,距离之远,有着辽阔之感,而“看”给人的感觉则是距离较近,没有突出当时送别之景的辽阔。同时也表达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一直是从自己所在的地方看向远方朋友即将到达的地方,更能够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