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城垣、外城以及大型水坝坝体,加上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如每年出工30万人,则整个工程需建造110年。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B.城市建设水平领先C.社会动员能力较高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如每年出工30万人,则整个工程需建造110年”可知,良渚古城的修建需要很多人,这说明良渚古城的修建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主要考查了良渚文化遗址,解答本题需结合古代文明特征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关于“共和行政”,存在两种不同记载或表述:一是“共伯和行政”,即共伯和代行王政,类似记载既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二是“周公、召公行政”,主要见于《史记》。《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A.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 B.上述较晚文献的记载C.未采用上述文献记载 D.上述文献的综合记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历史纲要》(上)对“共和行政”的表述是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因此,《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故A正确;《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排除BC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这则史料可用于研究()A.吴越矛盾迅速激化 B.齐桓公率先称霸C.韩赵魏商业的发达 D.都江堰利在千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山西地区的地理环境,这可以用于研究韩赵魏商业的发达,故C正确;“吴越”处于南方地区,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齐桓公率先称霸”是春秋时期齐国发展的结果,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都江堰”位于四川地区,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解答本题需结合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及商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这折射出荀子()A.背弃儒家基本主张 B.为贵族政治做辩护C.最早提出以法治国 D.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材料中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倾向,故D正确;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主张用礼法仁义使人改恶向善,这仍然是一种儒家思想,排除A;材料中荀子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材料中荀子强调礼法仁义,并未提出以法治国,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荀子的思想特点并分析解读题干信息作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巴人是南方的一个重要族群,在春秋战国时被中原鄙弃为“西南蛮夷”,“西戎之国”。秦国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对巴的管控。根据所学判断推测,秦朝为加强管控采取的措施是()A.移入居民,徙六国豪强充实边疆B.设置州县,地方长官由政府任免C.修筑长城,防止少数民族的入侵D.怀柔政策,借儒学实现文化融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判断推测可知,秦国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对巴的管控而采取的措施是移入居民,徙六国豪强充实边疆,故A正确;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而不是设置州县,排除B;秦朝修筑长城,防止匈奴的入侵,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秦朝实行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结案本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6.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A.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B.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D.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其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此后臣民多借助天象变异的时机抨击时弊、讥讽权贵。题干中汉宣帝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新儒学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实际效果仍受制于专制皇权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汉武帝时期,确立新儒学为政治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与官员直言敢谏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结合董仲舒儒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7.《华阳国志》记载:“(秦始皇)辄徙其豪侠于蜀,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汉武帝时则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以上材料反映出()A.盐铁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B.盐铁官营政策巩固了西汉统治C.私人经营导致政府控制力衰微D.朝代更替后政策必然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辄徙其豪侠于蜀,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和“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和汉的盐铁政策不同,这表明盐铁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故A正确;盐铁官营政策对西汉统治有积极作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私人经营不一定会导致政府控制力衰微,说法错误,排除C;D项说法绝对,朝代更替后政策不一定会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说:“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主要表现在()A.门阀政治强化专制皇权 B.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C.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 D.佛道盛行,儒学失去主流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可知,中国古代历史的常态是大一统,因此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故B正确;门阀政治削弱了专制皇权,排除A;“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不符合史实,不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排除C;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仍处于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需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9.学者研究指出:“唐人修《晋书》,南北(朝)《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不善隶书,或曰善隶书,或曰善草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对此理解合理是()A.王羲之因唐太宗推崇其隶书而称“书圣”B.王羲之最初因《兰亭序》成就书坛地位C.魏晋以来隶书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D.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基本完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于名家书法,或曰不善隶书,或曰善隶书,或曰善草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而唐人在修史时对各种字体进行评价,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基本完备,故D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心折王羲之”体现了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推崇,但是没有体现“王羲之因唐太宗推崇其隶书而称'书圣”,排除A;《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而不是最初成就书坛地位的成果,不符合史实,排除B;魏晋以来隶书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古代书法演变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0.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史家胡三省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下列史事与材料观点不一致的是()A.西晋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 B.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C.李唐皇室与鲜卑独孤氏联姻 D.诗人白居易为西域族人后裔【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在发展中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与交流,这体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西晋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是汉族封建政权的重建,而不是民族大融合,排除A;“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趋势,排除B;李唐皇室与鲜卑独孤氏联姻”体现汉族在发展中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与交流,排除C;“诗人白居易为西域族人后裔”体现民族交流的趋势,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依据材料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这可能导致()A.隋炀帝的历史功绩被史学家全面抹杀B.隋朝在隋炀帝短暂的十余年统治后覆亡C.隋炀帝被刻画成为君之道的反面教材D.此后历代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征认为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隋朝覆亡,因此魏征认为隋炀帝是暗君,这可能导致隋炀帝被刻画成为君之道的反面教材,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隋炀帝的历史功绩,排除A;材料强调隋炀帝被刻画成为君之道的反面教材,而不是隋朝在隋炀帝短暂的十余年统治后覆亡,排除B;D项中的“彻底颠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隋朝的建立,解答本题需结合隋暴政的教训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在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们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书”或“行卷”,希望博得他们的赞赏,以便先声夺人;数日后如无动静,则再次去送,即为“温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这说明当时()A.科举制度舞弊较严重 B.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C.科举考试竞争较激烈 D.科举考试选拔极不公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投卷””温卷”及公荐”等行为容易形成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考之前“行卷”“公荐”等形式的存在,这不能说明科科举制度舞弊较严重,排除A;材料说明当时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但不能说明科举考试竞争较激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行卷”“公荐”发生于科考之前,不能说明科举考试选拔极不公平,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的“投卷””温卷”及公荐”等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3.宋史记载“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样招募”。对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的做法,理解准确的是()A.征兵体检史上的重大进步 B.大大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C.根除了唐末以来割据隐患 D.利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样招募”可知,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加强了军事上的中央集权,故D正确;材料中的“兵样”不是所谓的征兵体检,排除A;宋太祖的做法削弱了地方军事实力,但说“大大削弱”,有点夸大,排除B;单凭此举措并不能根除,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宋人蔡絛在私人笔记《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东京)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私人笔记是最客观的文字史料 B.宋代城市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C.汴京马行街因人多灯多无蚊虫 D.宋代城市繁荣发展的有力证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都城的马行街酒楼极其繁盛,使用油量较多,这表现了宋代城市繁荣发展,故D正确;“私人笔记是最客观的文字史料”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宋代城市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但是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市”的发展,排除B;“汴京马行街因人多灯多无蚊虫”是表面现象,没有揭露本质因素,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商业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右图为上世纪80年代在江西临川南宋墓中出土的陶俑,俑座底部有“张仙人”字,其手持宽而平的环状圆盘,上面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中间还有指针。关于该俑解读有误的是:()▲南宋手持罗盘的陶俑A.该俑应是代表宋代风水先生的造型B.是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C.实证了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与《梦溪笔谈》相关记载形成互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墓中出土的陶俑”其手持宽而平的环状圆盘,上面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中间还有指针”及所学可知,该俑可以印证宋代使用指南针的历史信息。该俑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结论,表述有误,故C正确;该俑涉及“张仙人”的信息,可能代表的是宋代风水先生的造型,排除A;该俑属于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表述正确,排除B;《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学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涉及指南针的记载信息,由此可见,该俑(实物史料)与《梦溪笔谈》的相关记载可以作为互证史料,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宋元科技,解答本题需结合宋元科技成果及特点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南宋人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中记载;以前闽地风俗是“自缙绅而下,士人富民胥吏商贾皂隶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躅(超越等次)”;三十年来却“渐失等威”。对此,朱熹讲“衣服无章,上下混淆”。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放开对社会的控制 B.实现身份平等成为共识C.程朱理学已受官方尊崇 D.朱熹主张维持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饰等级规制逐渐被打破,反映了政府逐渐放开对社会的控制,故A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身份平等,排除B;南宋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哲学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朱熹只是客观陈述事实,未体现朱熹主张维持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结合宋明理学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从下面一幅地图中能提取的有效信息是该时期()A.长途贸易发展迅猛 B.海外贸易异常繁荣C.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D.水、陆交通都发达【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元朝大运河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和中原地区城市的衰落,另一方面,这也是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的结果,这些都说明了中原地区生态破坏严重,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故C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长途贸易发展迅猛的结论,排除A;材料未涉及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状况,排除B;材料未涉及元代陆路交通发达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南移,解答本题需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大多采用由皇帝直接下令决定某人入阁的形式,叫“特简”。后来,也可以由阁臣会同非内阁的廷臣推荐候选人供皇帝选择;皇帝若拿不定主意,可以抽签决定,叫“枚卜”。从阁臣的产生可以看出()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内阁辅臣德才兼备C.内阁辅臣权力膨胀 D.利于皇帝控制内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方式有“特简”与“枚卜”,但是内阁辅臣的任命决定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有利于皇帝控制内阁,D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选任方式,没有体现内阁辅臣德才兼备,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阁的产生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内阁辅臣权力膨胀,C项错误。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内阁的产生方式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清代皇帝纪年年份人口(亿)耕地(顷)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1.847352218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2.867605694嘉庆十七年1812年3.347889256A.高产农作物传入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繁荣局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D.边疆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答案】C【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急剧上升,而耕地面积增加不多,这会造成人地矛盾加剧,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因此材料反映了繁荣局面下隐藏着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地矛盾加剧,没有涉及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也没有涉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这些耕地面积是边疆地区还是中原地区,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错误。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统治危机的初显,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清朝前期统治危机出现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则进一步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纵出自圣人……,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A.二位学者反对格物致知与儒家经典B.儒学思想体系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C.城市市民阶层兴起促进儒学普及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儒学体系崩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是非之心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获得,李赞认为“童心”是人最初的本心,是非之心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获得,这是对王阳明“良知”的继承,李贽进一步提出“童心”是“绝假纯真”的,即是非之心不是圣人的专利,这是对王阳明“良知”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格物致知,排除A;材料中并未提及城市市民阶层,排除C;材料中并未提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了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解答本题需结合王阳明的观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经历十五年的战乱之后,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积极重建官学教育体系。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养老行礼。讲经辨学,奖赐太学博士及弟子极为丰厚,导致学风大盛,延及周边四夷蛮荒民族,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由此可知,东汉的官学教育可谓盛况空前。东汉政权对地方官学的兴建也极其重视,桓帝时南阳太守刘宽“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阯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摘编自屈直敏《两汉地方官学建置考》(1)据材料概括东汉官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学发展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官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皇帝亲临重视;以儒学教育为主;接受外邦学生留学;地方官学兴盛;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儒学发展的影响。(2)影响: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兴盛;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教化治理;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和推动民族融合。【解析】(1)特点:根据“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可得出皇帝亲临重视;根据'讲经辨学”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根据“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得出接受外邦学生留学;根据“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得邮地方官学兴盛;原因:根据“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养老行礼”得出统治者的重视;根据“讲经辨学”得出儒学发展的影响。(2)影响:根据“讲经辨学”得出可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兴盛;根据“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可得出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文化知识的普及;根据“东汉政权对地方官学的兴建也极其重视”可得出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教化治理;根据“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由此可知,东汉的官学教育可谓盛况空前”得出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和推动民族融合。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常赋莫充”,庞大的军费开支,令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两税法将德宗建中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予以承认,并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从制度和法律上,限制地方藩镇非法聚敛。由此,中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两税法实行后,“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影响。(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代税收制度改革的诸多因素。【答案】(1)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藩镇割据影响政府收入;军费开支增多,出现财政危机;前期税制改革的失败。(2)影响:扩大税源,一定程度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延续帝国统治;确定土地为赋税征收的原则,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3)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局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传统税收制度等等。【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庞大的军费开支,令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可知,军费开支增多,出现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可知,藩镇割据影响政府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前期税制改革的失败。(2)影响:根据材料“中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可知,扩大税源,一定程度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延续帝国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确定土地为赋税征收的原则,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3)因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局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传统税收制度等方面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三个命题密切关联。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中国境内)、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三者之间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却“三位一体”,正是这三者之间的结合才构成中华民族实体和统一国家的政治实体。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多元一体格局阶段划分的依据和阶段性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材料二根据考古的发现,可以说明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在远古时代就逐步形成了许多许许多多的民族集团或文化区域,这些民族集团又经过了长期的相互交往、征战和融合……只有到了清朝中叶,汉、满、蒙、回(主要指新疆各少数民族)、藏等各大民族集团统一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才真正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体,……为统一祖国、奠定祖国的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简述古代(鸦片战争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阶段性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举措并概述其影响。【答案】(1)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孕育时期和大一统观念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1840年前)是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时期。(2)举措: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新疆: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藏: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影响: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因革损益历代得失,积累了宝贵边疆治理经验;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重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发展;坚决平定叛乱,加强边疆统治。【解析】(1)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的孕育、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秦汉时期: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角度来分析。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1840年前):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的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是措施,中央机构:结合所学从设立理藩院来列举。新疆:结合所学从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来列举。蒙古:结合所学从设立盟和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和旗长来列举。西藏:结合所学从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来列举、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来列举。西南:结合所学从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来列举。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积累了宝贵边疆治理经验、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发展、加强边疆统治的角度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明清将与奠定的史实及意义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城垣、外城以及大型水坝坝体,加上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如每年出工30万人,则整个工程需建造110年。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B.城市建设水平领先C.社会动员能力较高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如每年出工30万人,则整个工程需建造110年”可知,良渚古城的修建需要很多人,这说明良渚古城的修建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主要考查了良渚文化遗址,解答本题需结合古代文明特征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关于“共和行政”,存在两种不同记载或表述:一是“共伯和行政”,即共伯和代行王政,类似记载既见于《庄子》《吕氏春秋》;二是“周公、召公行政”,主要见于《史记》。《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A.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 B.上述较晚文献的记载C.未采用上述文献记载 D.上述文献的综合记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历史纲要》(上)对“共和行政”的表述是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因此,《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故A正确;《中外历史纲要》(上)采用的是上述较早文献的记载,排除BC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这则史料可用于研究()A.吴越矛盾迅速激化 B.齐桓公率先称霸C.韩赵魏商业的发达 D.都江堰利在千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山西地区的地理环境,这可以用于研究韩赵魏商业的发达,故C正确;“吴越”处于南方地区,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齐桓公率先称霸”是春秋时期齐国发展的结果,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都江堰”位于四川地区,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史料作用,解答本题需结合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及商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这折射出荀子()A.背弃儒家基本主张 B.为贵族政治做辩护C.最早提出以法治国 D.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材料中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倾向,故D正确;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主张用礼法仁义使人改恶向善,这仍然是一种儒家思想,排除A;材料中荀子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材料中荀子强调礼法仁义,并未提出以法治国,故C项错误。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荀子的思想特点并分析解读题干信息作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巴人是南方的一个重要族群,在春秋战国时被中原鄙弃为“西南蛮夷”,“西戎之国”。秦国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对巴的管控。根据所学判断推测,秦朝为加强管控采取的措施是()A.移入居民,徙六国豪强充实边疆B.设置州县,地方长官由政府任免C.修筑长城,防止少数民族的入侵D.怀柔政策,借儒学实现文化融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判断推测可知,秦国统一全国后,非常重视对巴的管控而采取的措施是移入居民,徙六国豪强充实边疆,故A正确;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而不是设置州县,排除B;秦朝修筑长城,防止匈奴的入侵,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秦朝实行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结案本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6.西汉萧望之曾借昭公三年出现雨雹、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而夏侯胜以武帝在位时灾异频现说明其德有亏为由,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这说明()A.西汉时期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B.君权神授思想成为政治主流思想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官员直言敢谏D.政治斗争工具的效用受皇权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而后季氏专权的故事来解读雨雹现象,借此批评专权的霍氏,结果得到宣帝赏识;…….反对宣帝为武帝立庙乐,最终受宣帝处罚。”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其中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此后臣民多借助天象变异的时机抨击时弊、讥讽权贵。题干中汉宣帝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新儒学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实际效果仍受制于专制皇权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不断走向强化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汉武帝时期,确立新儒学为政治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与官员直言敢谏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结合董仲舒儒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7.《华阳国志》记载:“(秦始皇)辄徙其豪侠于蜀,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汉武帝时则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以上材料反映出()A.盐铁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B.盐铁官营政策巩固了西汉统治C.私人经营导致政府控制力衰微D.朝代更替后政策必然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辄徙其豪侠于蜀,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和“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和汉的盐铁政策不同,这表明盐铁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故A正确;盐铁官营政策对西汉统治有积极作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私人经营不一定会导致政府控制力衰微,说法错误,排除C;D项说法绝对,朝代更替后政策不一定会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说:“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主要表现在()A.门阀政治强化专制皇权 B.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C.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 D.佛道盛行,儒学失去主流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可知,中国古代历史的常态是大一统,因此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变态”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故B正确;门阀政治削弱了专制皇权,排除A;“少数民族开始袭扰中原”不符合史实,不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排除C;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仍处于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需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9.学者研究指出:“唐人修《晋书》,南北(朝)《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不善隶书,或曰善隶书,或曰善草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对此理解合理是()A.王羲之因唐太宗推崇其隶书而称“书圣”B.王羲之最初因《兰亭序》成就书坛地位C.魏晋以来隶书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D.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基本完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于名家书法,或曰不善隶书,或曰善隶书,或曰善草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而唐人在修史时对各种字体进行评价,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基本完备,故D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心折王羲之”体现了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推崇,但是没有体现“王羲之因唐太宗推崇其隶书而称'书圣”,排除A;《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而不是最初成就书坛地位的成果,不符合史实,排除B;魏晋以来隶书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古代书法演变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0.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史家胡三省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下列史事与材料观点不一致的是()A.西晋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 B.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C.李唐皇室与鲜卑独孤氏联姻 D.诗人白居易为西域族人后裔【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在发展中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与交流,这体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西晋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是汉族封建政权的重建,而不是民族大融合,排除A;“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趋势,排除B;李唐皇室与鲜卑独孤氏联姻”体现汉族在发展中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与交流,排除C;“诗人白居易为西域族人后裔”体现民族交流的趋势,排除D。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依据材料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这可能导致()A.隋炀帝的历史功绩被史学家全面抹杀B.隋朝在隋炀帝短暂的十余年统治后覆亡C.隋炀帝被刻画成为君之道的反面教材D.此后历代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征认为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隋朝覆亡,因此魏征认为隋炀帝是暗君,这可能导致隋炀帝被刻画成为君之道的反面教材,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隋炀帝的历史功绩,排除A;材料强调隋炀帝被刻画成为君之道的反面教材,而不是隋朝在隋炀帝短暂的十余年统治后覆亡,排除B;D项中的“彻底颠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隋朝的建立,解答本题需结合隋暴政的教训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在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们往往向达官贵人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书”或“行卷”,希望博得他们的赞赏,以便先声夺人;数日后如无动静,则再次去送,即为“温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这说明当时()A.科举制度舞弊较严重 B.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C.科举考试竞争较激烈 D.科举考试选拔极不公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投卷””温卷”及公荐”等行为容易形成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说明的是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考之前“行卷”“公荐”等形式的存在,这不能说明科科举制度舞弊较严重,排除A;材料说明当时科举制度规则尚不严密,但不能说明科举考试竞争较激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行卷”“公荐”发生于科考之前,不能说明科举考试选拔极不公平,排除D项。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的“投卷””温卷”及公荐”等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3.宋史记载“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样招募”。对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的做法,理解准确的是()A.征兵体检史上的重大进步 B.大大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C.根除了唐末以来割据隐患 D.利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样招募”可知,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加强了军事上的中央集权,故D正确;材料中的“兵样”不是所谓的征兵体检,排除A;宋太祖的做法削弱了地方军事实力,但说“大大削弱”,有点夸大,排除B;单凭此举措并不能根除,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宋人蔡絛在私人笔记《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东京)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私人笔记是最客观的文字史料 B.宋代城市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C.汴京马行街因人多灯多无蚊虫 D.宋代城市繁荣发展的有力证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都城的马行街酒楼极其繁盛,使用油量较多,这表现了宋代城市繁荣发展,故D正确;“私人笔记是最客观的文字史料”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宋代城市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但是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市”的发展,排除B;“汴京马行街因人多灯多无蚊虫”是表面现象,没有揭露本质因素,排除C项。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结合商业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右图为上世纪80年代在江西临川南宋墓中出土的陶俑,俑座底部有“张仙人”字,其手持宽而平的环状圆盘,上面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中间还有指针。关于该俑解读有误的是:()▲南宋手持罗盘的陶俑A.该俑应是代表宋代风水先生的造型B.是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C.实证了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与《梦溪笔谈》相关记载形成互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墓中出土的陶俑”其手持宽而平的环状圆盘,上面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中间还有指针”及所学可知,该俑可以印证宋代使用指南针的历史信息。该俑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结论,表述有误,故C正确;该俑涉及“张仙人”的信息,可能代表的是宋代风水先生的造型,排除A;该俑属于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表述正确,排除B;《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学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涉及指南针的记载信息,由此可见,该俑(实物史料)与《梦溪笔谈》的相关记载可以作为互证史料,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宋元科技,解答本题需结合宋元科技成果及特点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南宋人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中记载;以前闽地风俗是“自缙绅而下,士人富民胥吏商贾皂隶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躅(超越等次)”;三十年来却“渐失等威”。对此,朱熹讲“衣服无章,上下混淆”。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放开对社会的控制 B.实现身份平等成为共识C.程朱理学已受官方尊崇 D.朱熹主张维持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饰等级规制逐渐被打破,反映了政府逐渐放开对社会的控制,故A正确;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身份平等,排除B;南宋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哲学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朱熹只是客观陈述事实,未体现朱熹主张维持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答案为:A。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结合宋明理学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从下面一幅地图中能提取的有效信息是该时期()A.长途贸易发展迅猛 B.海外贸易异常繁荣C.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D.水、陆交通都发达【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元朝大运河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和中原地区城市的衰落,另一方面,这也是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的结果,这些都说明了中原地区生态破坏严重,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故C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长途贸易发展迅猛的结论,排除A;材料未涉及元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状况,排除B;材料未涉及元代陆路交通发达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南移,解答本题需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大多采用由皇帝直接下令决定某人入阁的形式,叫“特简”。后来,也可以由阁臣会同非内阁的廷臣推荐候选人供皇帝选择;皇帝若拿不定主意,可以抽签决定,叫“枚卜”。从阁臣的产生可以看出()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内阁辅臣德才兼备C.内阁辅臣权力膨胀 D.利于皇帝控制内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方式有“特简”与“枚卜”,但是内阁辅臣的任命决定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有利于皇帝控制内阁,D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选任方式,没有体现内阁辅臣德才兼备,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阁的产生有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内阁辅臣权力膨胀,C项错误。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内阁的产生方式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清代皇帝纪年年份人口(亿)耕地(顷)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1.847352218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2.867605694嘉庆十七年1812年3.347889256A.高产农作物传入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繁荣局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D.边疆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答案】C【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急剧上升,而耕地面积增加不多,这会造成人地矛盾加剧,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因此材料反映了繁荣局面下隐藏着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地矛盾加剧,没有涉及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也没有涉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这些耕地面积是边疆地区还是中原地区,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错误。故答案为:C。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统治危机的初显,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清朝前期统治危机出现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则进一步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纵出自圣人……,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A.二位学者反对格物致知与儒家经典B.儒学思想体系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C.城市市民阶层兴起促进儒学普及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儒学体系崩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是非之心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获得,李赞认为“童心”是人最初的本心,是非之心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获得,这是对王阳明“良知”的继承,李贽进一步提出“童心”是“绝假纯真”的,即是非之心不是圣人的专利,这是对王阳明“良知”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格物致知,排除A;材料中并未提及城市市民阶层,排除C;材料中并未提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本题考查了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解答本题需结合王阳明的观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经历十五年的战乱之后,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积极重建官学教育体系。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养老行礼。讲经辨学,奖赐太学博士及弟子极为丰厚,导致学风大盛,延及周边四夷蛮荒民族,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由此可知,东汉的官学教育可谓盛况空前。东汉政权对地方官学的兴建也极其重视,桓帝时南阳太守刘宽“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阯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摘编自屈直敏《两汉地方官学建置考》(1)据材料概括东汉官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学发展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官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答案】(1)特点:皇帝亲临重视;以儒学教育为主;接受外邦学生留学;地方官学兴盛;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儒学发展的影响。(2)影响: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兴盛;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教化治理;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和推动民族融合。【解析】(1)特点:根据“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可得出皇帝亲临重视;根据'讲经辨学”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根据“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得出接受外邦学生留学;根据“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得邮地方官学兴盛;原因:根据“自光武至明章之世,由于统治者对官学教育都比较重视,经常亲临太学及三雍,养老行礼”得出统治者的重视;根据“讲经辨学”得出儒学发展的影响。(2)影响:根据“讲经辨学”得出可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兴盛;根据“东汉郡学遍布于十三个刺史部,而以扬州、益州、兖州、荆州等地为最盛,甚至在边远的武威、九真、交等地也建立有郡学,自东汉明帝以后,地方官学出现了从郡向县乡延伸的趋势”可得出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推动文化知识的普及;根据“东汉政权对地方官学的兴建也极其重视”可得出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的教化治理;根据“如匈奴就曾派子弟到太学学习。这是中国最早接受外邦留学生的记录,由此可知,东汉的官学教育可谓盛况空前”得出有助于缓和民族关系和推动民族融合。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常赋莫充”,庞大的军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