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1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2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3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4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建设方案

皖西学院

2014年10月

目录

第一部分现有建设基础....................................................1

第二部分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5

一、建设指导思想..............................................................5

二、建设思路..................................................................5

三、总体建设目标..............................................................6

四、具体建设目标..............................................................6

第三部分主要建设任务...................................................9

一、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9

二、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15

三、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能型”队伍实现新突破...........................18

四、工程化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实践育人能力.......................20

五、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21

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3

七、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培育应用型大学文化软实力......................25

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应用型大学治理能力.......................27

第四部分重点建设项目...................................................29

重点建设项目I——制药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29

重点建设项目H——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专业建设方案...................40

重点建设项目III——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50

重点建设项目IV——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方案..................................64

重点建设项目V——网络工程(物联网方向)重点专业建设方案...................72

第五部分建设进度、经费安排............................................84

一、五年建设进度安排.........................................................84

二、经费预算安排.............................................................84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87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

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通知》(皖教办[2013]8号)、《安徽省教

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

通知》(皖教办[2014]18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4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部分项目的通知》(皖教高[2014]11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征求〈安徽省地方

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皖教秘高

[2014]87号)等文件精神,按照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要

求,结合安徽尤其皖西大别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皖西学院高等教育振兴

计划总体实施规划(2014-2020)》、皖西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校发

展实际,在反复论证基础上,制定本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现有建设基础

皖西学院是2000年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和六安师范三校合

并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4个,全日制学生1.9万人。2006年,

在全省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批

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和省级硕士学位立项建设规划单位;2013

年作为全国新建本科高校惟一试点院校、安徽省首批试点院校,通过新一轮本科

教学审核评估。

一、紧抓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办学实力提升明显

2009年,学校获批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五年来,学校坚

持发挥省级“示范校”建设龙头作用,狠抓应用型本科核心能力建设,在专业建

设、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五大领域,

重点出击,学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社会贡献等三个方面对同类院校示范与

辐射作用明显。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以重点建设专业一一生物工程为例,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

学团队、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在专业发展基础上,获批“植物细胞

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为新建

本科院校探索了一条以专业建设引领转型发展、凝练学科平台的发展新路径。

二、敢为人先通过两轮本科教学评估,借力助推转型发展

自新世纪升本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以评促建设、迎评促转型、向评估借“东

风”的发展新思路。升本三年后的2003年,学校主动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历经三年锤炼,于2006年在全省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通过评估。借首轮评估,学

校成功实现由师范专科向合格本科、由师范教育为主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的初步

转型。

2012年,学校抢抓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新机遇,作为全国七所试点院校之一,

主动参加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工作。2013年,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首

家通过审核评估试点。通过第二轮评估,学校将迎接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校”

验收与迎评工作有机融合,合二为一,“五个度”推进,全面提升应用型大学发展

内涵。目前,学校正持续巩固审核评估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新一轮转型发展。

三、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

升本之初,学校首批本科专业全部为师范类专业。2004年以来,学校以“壮

士断腕”的魄力,以服务地方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出重拳深度推进学科专业结

构转型:先后进行两轮次大规模院系资源重组,不断拓展应用型学科专业生长点;

果断停招11个社会需求不旺的长线专业,撤销3个专业;优先发展地方行业产业

转型升级发展亟需的应用型新专业。2009年以来新发展的十多个新专业,全部为

主动对接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旅游商贸、文化创意、高

端装备制造等国家与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

学校无健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日见成效。“以文理为基础,应用型

学科专业为重点,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赢得了省市领导与社会各

界的好评。

四、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两旺

为培养地方用得上、留得住、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多样化

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按照“能力本位、行业需求”导向,顶层设计“通识+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制度;三是

以“主辅修制”为龙头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弹性学制”、“主辅修制”、

“国际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创业教育”、“自主学习”、“素质拓展”等

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成长与成才;四是搭建“平台+模块”的

应用性课程体系。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招生就业形势的“两旺”。近

年来,学校先后获批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

誉。十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94%以上。在学校区位不占优势条件下,近年

2

来招生提档线、录取平均分与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2013年文史类与理工类提档

线分别超过7分、11分,报到率98%(表1-1)。

表1-1:2010-2013年度本科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二本批次最低当年提档线超出当年录取平均分超

报到率

年度控制线(分)二本批次分数线出二本批次分数线

(%)

理工类文史类理工类文史类理工类文史类

2010507534+1+1+7.50+4.1196.3

2011477510+4+2+10.84+5.9297.7

2012478541+7+3+15.23+7.3798.0

2013429498+11+7+16.27+9.2998.0

五、着力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全面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出台了《关于实施“双能型”师

资队伍建设工程的意见》和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政策,以工程方式推进“双能型”

师资队伍建设。

2012年,“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获批省级立项;目前250名教师获

“双能型”认证,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与服务地方能力提升明显。近年来产学研合

作项目签约200多项,其中21项通过省级鉴定,获批专利30多项,一批成果获

得省级、市级科技成果奖励。

六、依托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科建设获得重点突破

2009年,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省级规划立项建设单位。以此为依托,

学校瞄准皖西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了中药学、化学、信息

与通信工程、地理学等4个一级学科授权学科。其中,人文地理学获批省级C类重

点建设学科,中药学与化学两个一级学科获批2013年振兴计划省级硕士学位授权

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初步取得重点突破。通过省校两级重点建设,在支撑地方主

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应用型专业发展内涵。

学校不断巩固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提升

引领六安市农产品加工首位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与安徽工业大学等校联合培养工

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不断积累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

七、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在老区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造性地提出“深化拓

展大别山道路,服务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思路,深度融入大别山革命老区

3

振兴发展,服务地方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学校主动对接老区主导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全面加强校地、校企、校际产

学研合作,扎实推进“协同创新”:主办“全国石斛产业(霍山石斛)发展论坛”,

发起首届“大别山发展论坛”,承办在皖高校深化拓展“大别山道路”暨服务老区

加快发展推进会;成果转化结出硕果,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实现标志性突破;校

地校企合作中创新平台有效搭建,共建成省级平台5个、市级平台12个、校级平

台43个,获批省级“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对口帮扶寿县扶贫

开发;深度参与六安大学科技园创建工作。

在合作推进中,共同谱写了大别山革命老区创新发展新篇章。程艺厅长在安

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五届年会上指出:皖西学院在石斛种植产业化方面的

成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没有皖西学院在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贡献,

就不可能有六安数亿的投资生产石斛的企业。

八、化大别山优秀文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培育彰显办学特色

作为皖西革命老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学校深入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

资源,将之融入大学文化系统,返本开新,形成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化优秀

地方文化为教育资源”的办学特色。

——学校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围绕市委市政府“五色六安”建设目标,

大兴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人文厚重“古色”文化研究之风:联合举办全国皋

陶文化学术研讨会,组建皖西文化艺术中心,《皖西学院学报》特辟的“皖西文化

研究”专栏获评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一一学校积极引领地方文化创新。依托大别山发展研究院、皖西红色文化创

新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创新平台,形成皖西文化产业开发、红色旅游规划、

六安历史研究、皖西非遗传承保护研究特色;

——学校化优秀地方文化积淀为教育教学资源.将老区特有的“立德、奉献、

创新、图强”六安精神,内化为应用型本科“奉献拼搏,敢为人先”的发展精神

动力,凝炼出“厚德尚能,博学创新”校训,培育学生脚踏实地、诚实守信、艰

苦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4

第二部分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全面落实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

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龙头作用,统筹推进“能力

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两大计划;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文

化荣校四大战略,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红色大学)发展道路;以立德树

人、内涵发展为主线,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双轮驱动;突出改革创新、区域

引领,八大举措协同推进,探索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

二、建设思路

(―)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有机统一,双轮驱动。以应用型人

才培养为中心,加速提升地方应用型大学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扬特色,上水

平,创一流;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级战略,重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主动服务与支撑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安市首位产业等对高水平应

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国家、省和大别山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结合安徽高等教育与学校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学校振兴计划总体实施

规划,整体设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发展

规划,统筹推进“能力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项目,分步骤实施,有序提升

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内涵。

(三)坚持改革创新,区域引领。树立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用人机制和

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突出区域引领,瞄准大别山区

域发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引领

地方应用型大学上水平。

(四)坚持依托省级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平台,重点突破。依

托省级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平台,锁定服务大别山老区振兴发展重大战略

主题,在授权学科及其支撑学科领域实现学科建设、高水平队伍建设、重点科技

平台建设、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批校级

应用型重点学科及其支撑专业整体上水平。

5

(五)坚持以工程化推进为抓手,滚动发展。结合“振兴计划”重大

项目实施,全面实施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十大工程”。以“十大工程”推进为抓

手,科学遴选工程项目,高效聚合学校人财物资源配置,系统推进,立体发展,

不断夯实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

三、总体建设目标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造就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产

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用型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应

用型大学治理能力建设等八大领域取得明显进展与突破;到2020年前后,把学校

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大别山区域发展能力突出,

立足皖西、服务安徽,省内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

四、具体建设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培养体系建设

1、遴选的4个“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效,“标杆”作用明

显,“通识+专业”、“平台+模块”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不拘一

格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立项推进模块课程的

项目教学实施,在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领域力争形成皖西地方品牌;

3、积极参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效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建立健全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提升通道;

4、主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求,遴选部分专业探索本科层次技能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力争实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探索校企校际共育高级应用型人

才培养新路径;

6、启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拓展计划”等项目,中外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的应用型人才;

7、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面监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建设

1、以加强内涵建设与对接服务大别山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

优化专业结构,扬优劣汰,专业规模稳定在65个左右;

6

2、重点打造有效支撑六安市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制药与农产品加工、电子

信息、装备制造、旅游商贸、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群,将

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数逐步提高到全校总规模的50-60%;

3、重点打造一批应用型学科,服务地方重大发展需求,有效支撑重点专业建

设;

4、推进分类评估与管理,重点建设一批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

打造15-20个省级特色专业,从中建设3-5个省内品牌专业,力争实现国家级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单位零的突破;

5、积极推进专业评估认证试点工作;

6、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评议机制。

(三)以“双能型”队伍为突破口的师资队伍建设

1、整体提升“双能型”师资队伍比例,全校达到60%,重点建设专业达到70%,

教师的“双能”素质有效支撑工科与应用文科发展需要;

2、重点建设领域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建设获得新突破;

3、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学风建设水平。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各类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的工科与

应用文科实践教学条件明显突破;

2、持续推进新一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32%,重点

建设专业达到35-40%以上,整体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3、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六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4、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五)产学研合作育人建设

1、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新模式,逐步打造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新体系;

2、加强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校地、校企、校际签订实质性合

作协议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培育打造15-20个省级以上示范性产学研合作育人

平台;

3、积极推进“三共建、四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育人质量保障体系。

(六)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深度融入并全面履行六安大学科技园建设主体责任,促进成果孵化转化与

产学研人才培养;

7

2、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建设率先突破,中药学与化学两个省级硕士学位立项建

设学科服务引领地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明显;

3、主动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扶贫开发战略,全面加强五大类科技

创新平台建设;

4、面向六安市首位产业、主导产业与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建设3

-4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有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启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打造大别山发展智库。

(七)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

1、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线,深入推进皖西红色文化进校园、

进课程、进课堂、进课题、进平台、进媒体等“六进”工作;

2、积极培育打造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应用型大学文化品牌,提升应用型大学办

学特色内涵。

(八)应用型大学治理能力建设

1、积极推进皖西学院章程建设,不断完善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

2、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打造校院两级转型发展的体制机

制;

3、争取设立二级学院转型发展特区,推进试点学院转型发展。

8

第三部分主要建设任务

一、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2004年起,学校积极探索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专

业培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今后,学校将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

践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需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专业人才培养特区”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多样化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方面,学校将推陈出新,持续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特区”为突破口,不拘一格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

才。为示范引领学校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已出台《皖西学院关

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的意见》及其遴选申报配套文件,将按照“具

有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支高素质的‘双能

型’师资队伍;构建起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定位,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

才培养目标,科学遴选4个左右本科专业,锁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进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高素质‘双能型’师资队伍、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标准和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八大探索任务,引导并鼓励入选专业在“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应用

型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积极开展专业资

格评估认证;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修订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企

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等改革领域大胆创新,自主探索,勇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新路。

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将入选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及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的排头兵,在专业建设上成为学校其他应用型专业的榜样和标杆。对于入

选的专业,除每年安排200万专项经费支持外,学校还将在教学岗位设立、人才

引进、教师职称评聘、教师能力培养、招生计划安排、教学业务经费划拨、以及

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等方面给予“特区”更多的政策倾斜与自主权。

9

二是持续巩固已有的多样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努力构建适应多

元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确立“能力本位、行业需求”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具有全面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顶层设计人才

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定期组织修订;二是在学习借鉴国内高水平大学

与国外应用型大学先进教学改革理念与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校情,大胆假

设,小心论证,全面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规划专业课程模块,科学设计

专业准入与准出标准,进一步打通专业自主选择与课程模块自主选择的体制机制

壁垒,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毕业专业自主选择方面预留足够的课程模块与成

长通道;三是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制

度;四是以“主辅修制”为龙头,持续推动“弹性学制”、“主辅修制”、“2+2”

与“3+1”国际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创业教育”、学生“四自主”学习

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加快学生成长与成才;五是科学落实暑期小学期

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训练、技能培训、专业辅修重修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等

教学活动。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全面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近十年来学校以“课程建设规划”为蓝图,扎实

推进“课程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

标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在

建设期内,学校将进一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及

其教学改革推进。

一是组织制定新一轮《“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为有效支撑地方应用型高

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十三五”发展需求,组织

制定《“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根据“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模块化推进,研

究与实践并重,全面建设、重点突破、特色推进相结合”原则,按照“合格、优

质、精品开放”三层次分步建设,梯级推进,以新建专业、新开课程校级合格课

程达标建设为基础,以校级优质课程、特色培育课程建设为培育孵化中介,以省

校两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为示范引领,重点打造地方文化特

色课程与地域行业特色课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是扎实推进新一轮“课程建设工程”。按照课程建设规划蓝图,围绕培养造

就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持

续推进新一轮“课程建设工程”。以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科学遴选课程建

10

设团队与负责人,提供项目建设经费,严格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加强年度检查、

中期检查与结项验收评估,确保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精品

视频公开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三是持续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建设架构,进一步优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匹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2009级以来,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平

台+模块”的顶层设计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今后,学校将结合多样化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通识教育平台、大类培养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基础上,

不断优化“公共通识课程、大类培养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

等五大模块课程内涵与内部结构,协同推进:一是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修订,根据“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辐散形成“网状”知识体系与能力

体系,对接行业产业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模块率先

优化课程模块结构与体系;二是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

新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重点提高教师人才专业发

展能力;三是围绕提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目标,稳步推进公共通识课程模块建

设,提升公共必修课程品质,巩固已有通识选修课程质量,以立项建设方式每年

新开设8-10门通识教育课程;四是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大类培

养课程模块建设,对接地方支柱产业链发展,共建专业群资源共享课程。

四是以立项方式滚动推进模块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2015年,在“本科人才

培养特区”专业与实践课程模块率先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将作为学校“十

三五”系列重大教改专项,立项推进,择优遴选,按照“一课一策”、“一课一品”

的思路,滚动发展,不断试点推进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PBL教学、CDIO

工程教育模式、探究性教学、专题研讨(习明纳尔)、小组交互学习等适合模块课

程实施的教学方法创新。

五是力争实现特色课程与特色教材建设的重点突破。在全面做好应用型教材

选用、使用基础上,以引领地方文化开发,服务地方特色支柱产业振兴发展为突

破口,着重围绕“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实施亟需的地方特色课程、支撑地方特色

行业发展的行业特色课程建设需要,每年立项建设5-10门特色课程与教材,力

争在课程与教材建设领域形成大别山地域特色,打造皖西地方品牌。

(三)积极参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11

学校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的原则,积极参与国家与安徽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效搭建应用型人才培

养立交桥。

一是深入开展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策追踪研究,根据普通高校基于统一

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机制,吃透国家与安徽省有

关政策精神,研究制定具有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的招生考试改革政策与操作对策;

二是全面总结与梳理学校2014年参加安徽省组织的对口招生升学考试、普通

高校专升本考试自主招生改革工作经验及其需要改进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今后的

报名流程、考试科目设置、笔试命题与阅卷、面试、录取诸环节,探索院校自主

招生、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内联合统考、数校联考与第三方参与机制;

三是结合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本科技能应用型人才

培养需求,遴选部分专业实施本科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招生考试改革,不断完善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

生办法,向有职业行业实践经验与有技能特长者倾斜,以多样化方式不拘一格选

录人才;

四是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加强与国家级、省级

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合作,遴选部分专业,积极申请开展“四年

一贯制”、“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

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2+2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等合作式

本科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本

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共育人才道路;

五是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建立学分银行,逐步建

立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间的学分积累与互认、互换机制,推进学习成

果互认衔接,不断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继续教育之

间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四)主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求,遴选部分专业探索

本科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将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

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教育部等部委规划出台的《关

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新政策精神,主动对接国家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建设重大战略需求,遴选部分应用型专业实施本科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

12

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是树立“学以致用”、“以用立业”的教学理念,将行业、企业标准纳入人

才培养体系,突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夯

实质量基础;二是彰显老区办学特色,树立“厚德致用”的“实基础、重应用、

强能力”的培养理念,持续深化2004年以来探索的新建本科院校“通识+专业”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完成“实基础”任务,培育终身学习能力;

多元化的专业教育突出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是结合招生考试模式改革,对接中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通道,立足地

方支柱产业需求,遴选部分专业试点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将按照技

术应用型本科人才成长特点,发挥相关二级学院的首创精神,打破由高校一方单

独培养人才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市、县(区)、校、企合作,并结合各专

业特性,试点引入“嵌入式”、“订单式”、“整体合作式”、“校地合作式”、“分段

式”、“行业学院式”等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不断积淀校地、校企、校校多元合

作共育人才经验,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三是依托我省高等教育“两个计划”平台,结合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与“专

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对接行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大胆探索学校与有关

部门、国内外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重点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计划”、“卓越农林(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

才培养计划”等卓越系列应用型人才计划,试点培养“学历+学位+职业资格”

三证合一人才。

四是结合试点学院建设,设立产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模式综合创新实验区,以人才培养特区形式对接行业企业标准,综合探索产学

研合作的协同育人道路。

(五)力争实现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探索校企校际共育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为对接服务六安农产品加工首位产业,主动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并提升

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学校将进一步巩固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工作;积极推进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工作;稳步推

进与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省内外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相关专业学位工

作,力争3-5个应用型学科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断探索积淀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经验。

13

在积累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基础上,学校将以生物医药类、电

子信息类、材料化工类、地理环境类、经济管理类、文化产业类等六大类对接地

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应用型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中药学、化学等省级硕士

学位授权学科立项建设及其支撑学科建设为龙头,力争获批专业学位授权单位,

在中药学、生物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领域率先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的突破;瞄准地方行业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与创新,积极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专业学位教育、

行业技术人才岗位继续教育与高级培训的有机结合,试点探索校际、校企共同培

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经验。

(六)启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拓展计划”等计划项目,中外合

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将积极拓展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与

合作,启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拓展计划”等项目,提高地方应用型大学国际合

作与开放办学水平。

继续巩固与美国索尔兹博利大学、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韩国协成大学等已

形成的多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推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与欧洲、美洲、

亚洲高校达成“3+1”、“3+1+2”、“4+2”学位项目3-5个,非学位项目40-

50个,推进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分段培养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中遴选

培育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主办、承办或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4次。

学校将依托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院与

专业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到2020年,确保重点建设专业有不少于2门双语课

程,其中基础原理类课程与学科前沿类课程各占一门以上;部分专业试点引进原

版教材,积极利用国外开放共享课程资源,稳步推进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将建立“留学安徽”激励机制,遴选专业与项目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吸

引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形成开放办学新格局。

(七)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监控应用型人才培养

质量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于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两级管理、三级联动”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与履行校院两级在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运行、实践教学、

考试、学籍、质量工程、质量评估、招生、教学档案建设等14个方面的权限与管

14

理职责,不断培育与彰显二级学院的教学实体与管理实体地位。形成学校、二级

学院(中心)、教研室(实验室)三级联动机制,分层负责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工作:学校层面重点监控办学定位、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二级学院(中

心)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自我监控,作为教学实体重点负责本学院(中心)层面

教学运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与保障工作;教研室(实验室)重点

负责教学环节的日常具体运行落实与监控。

二是定期采集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每年定期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与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自觉接受校内外评议与监督。

三是全面加强教学检查、开展实践教学专项检查、课程与考试环节专项检查、

抓好教学文件与教学档案建设检查、做好生源质量自查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

“五项检查”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四是分步推进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研室实验室考评、专业评估

剖析、二级学院综合考评和学校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等“六类评估”工作,培育打

造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二、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将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重点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学

科专业结构体系,使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有机衔接。

(-)以服务大别山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

本科专业结构

农产品加工产业是六安市首位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电子信息、

旅游商贸、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等是六安市“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培育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主动适应安徽省尤其大别山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

发展需求,学校将深入推进“专业建设工程”,以“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计划、重点

扶持建设专业计划、专业结构优化计划”等为抓手,持续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重点建设好支撑六安市首位产业、重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需求

的本科专业;“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以内涵建设与结构优化为主,扬优劣汰,适

度控制专业发展规模,专业规模稳定在65个左右,新增专业以应用文科与地方发

展亟需的工科为主。

(二)以服务地方重大发展需求与支撑重点专业建设为导向,重

点打造应用型学科

学校将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应用型

15

学科。目前,学校已将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中药学学科,支撑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需要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支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化学

学科,支撑旅游、环保等产业发展需要的地理学学科确立为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

其中中药学、化学2013年已获批省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立项建设学科。根据学校

学科发展规划,今后,学校将大力发展能够有效支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

电子信息、旅游商贸、文化创意、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省及地方支柱产

业、六安市首位产业提升发展的生物医药类、电子信息类、材料化工类、地理环

境类、经济管理类、文化产业类等六大类应用型学科,力争提升省内比较优势,

实现服务地方与支撑重点专业建设的双轮驱动与双赢发展,整体提升地方应用型

高水平大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三)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培育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

依托硕士学位授权省级规划立项建设单位平台及现有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

协同创新中心、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

验室、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

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具有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市、校级研发中心和服

务平台作用,在引领支撑相关专业发展基础上,辐射带动相邻学科专业发展,积

极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与抱团发展,按照区域产业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

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培育建设专业,将原先点多面广、相对分散的本科专业布局,

根据与地方支柱产业链的关联度,按照稳定数量、着重提高质量的思路,将那些

社会需求旺盛,能有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

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应用型专业打造成专业群,不断优化配置学校学科专业资源,

组建“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制药与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旅游商

贸、文化创意”等六大类专业群(表3-1,表3-2),以及包括师范类专业在内

的“其他城乡公共服务类”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培育1-2个龙头专业予以重点建

设。首期重点建设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旅

游管理、网络工程(物联网方向)等五个应用型专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高特

色优势专业与品牌专业的集中度,使其在校生占总规模的50-60%,不断提高其与

地方重点行业与主导产业的符合度。

16

表3-1:学校重点建设的六大类专业群

地方支柱产业目前常态招生的本科专业重点建设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

新材料与新能高分子材料与

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源与照明、材料科

源工程

学与工程

生物制药与农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动物

制药工程

产品加工科学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网络工程(物联

电子信息

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机械设计制造

装备制造

化、汽车服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其自动化

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

旅游商贸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经济与金融、资旅游管理

产与评估

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视觉传达设

文化创意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播音与主持

艺术

表3-2: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与创新平台与地方支柱产业匹配情况

省级重点学科与创新平台匹配的地方支柱产业

“化学”省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立项,仿生传感与检测

新材料与新能源

技术省级实验室

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药学”省级硕

生物制药与农产品

士学位授权学科立项,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

加工

究中心,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人文地理学省级C类学科旅游商贸

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一一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创意

信息与通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