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上外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有以下几组生物:①大豆和杂草;②食虫鸟和昆虫;③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请将各组间的关系与所给的三个曲线图按序对应。

①②③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2、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3时刻B的种群密度相同B.O→t2B种群呈“S"型增长C.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t2→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都会增加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冷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D.在水平衡调节中仅有神经调节5、如图表示两个陆地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C.图中C点到D点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一定能形成森林6、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7、如图为我国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结构简图。此生态农业模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碳在稻田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B.与单作物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能量输入在光能基础上增加了饵料中的化学能C.与单作物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有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和杂草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稻田昆虫,降低稻田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8、生态缸是以水生植物造景为主的相对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态缸的说法,正确的是()A.制作生态缸,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实现短期内的相对稳定B.生态缸密封后,要能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要置于阳光直射下C.人工生态缸只能够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D.人工制作的生态缸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高9、下列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等生态功能B.与湖泊生态系统相比,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已固定在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的传递途径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D.湿地生态系统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因此被喻为“地球之肾”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C.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D.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籽果实11、下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重要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一是为了说明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结果表明顶端是感受部位B.实验二的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引起的C.实验三必须在黑暗中进行,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D.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正中1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12345672,4-D浓度(mol/L)清水10-1510-1310-1110-910-710-5平均生根数2.03.89.420.39.11.30A.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数B.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更精确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13、人体肾脏中,肾小囊内液体()A.渗透压与血浆一致B.葡萄糖含量与血浆一致C.血浆蛋白含量与血浆一致D.无机盐含量与血浆一致14、生理学家对某动物的代谢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环境温度为t3时,该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最低,代谢最慢B.动物体内的CO2大部分产生于线粒体,少部分来自细胞质基质C.环境温度由t1升至t3的过程中,该动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D.切除下丘脑后,将该动物从40℃移至10℃环境时C02产生量的变化量不明显15、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下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16、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E是化石燃料,对E的过度开发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17、下列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的是()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通过分解(呼吸)作用使能量返回大气中B.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D.大气中的氮气被根瘤菌转化成无机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18、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宾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9、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外部因素有气候、_______、天敌、_______等。20、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个营养级。21、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22、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23、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4、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其来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2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与_______的协调。2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7、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8分)2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体内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食物对人体血糖水平的影响不同;通常用血糖生成指数(Gl)来表示。研究者为研究长时间运动对食物在Gl方面的影响,将被测者分三狙,即①对照组:②HGI组:摄入高Gl食物+水;③LGl组:摄入低G1食物+水。摄食30min后,所有被测者依次进入相对于自身运动能力的一般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测试。测试前后血样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指标的变化如左图和右图。

(1)对照组的处理为__________。

由图分析可知;高Gl食物与低Gl食物的区别在于下列哪一项(_____)

A.含糖量的高低B.消化;吸收转换为血糖的速率C.营养成分的种类D.运动代谢掉所需的时间。

(2)对于糖尿病患者;更宜选择的食物类型为__________。(高G1/低Gl)

(3)该研究中个人运动强度的设定是根据人体最大强度运动至力竭时所能摄入的最大氧气含量来决定的。与最大摄氧量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4)根据左图和右图以及已有知识推测;当由一般强度运动转为高强度运动时,为继续维持长时间运动,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有(_______)。(多选)

A.胰岛素分泌量下降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降低,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强D.肝糖原水解增加29、(1)下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填2项)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的结构。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若该物质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抑制,则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突触后膜兴奋时;在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____。

(3)上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的部分调节过程。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的各部分中,膀胱属于_____________。刺激图中的A点,膀胱也会收缩,该过程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反射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中下丘脑所接受的“刺激”为____________的升高。“刺激”增强时,尿量也将减少,其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尿,由此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2题,共6分)30、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图,M、N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

(2)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___。31、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为同一群落)如图1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2)下图2为其中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应为103kJ/(m2·a)]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下图3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图2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是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A流向C的能量中包括自身遗体残骸能量和__________中的能量。

②图3中决定AB段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__________保护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3)松瘿小卷蛾通过一定方式确定落叶松的位置,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落叶松上,孵化出的幼虫以落叶松当年新生嫩枝为食,造成植物从被害部位以上枯死。革腹茧蜂和长体茧蜂通过落叶松挥发的化学物质定位松瘿小卷蛾,将受精卵产在松瘿小卷蛾的幼虫体内,孵化出的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下列实验,以落叶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物质作为气味源,检测松瘿小卷蛾和茧蜂的趋向行为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挥发物松瘿小卷蛾雌蛾松瘿小卷蛾雄蛾革腹茧蜂长体茧蜂月桂烯--3-蒈烯+-S-a-蒎烯-++叶醇++罗勒烯水芹烯+--

注:“+”表示引诱;“-”表示驱逐。

①根据图表信息分析松瘿小卷蛾是如何定位落叶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表分析人工模拟合成表中挥发物可以对松瘿小卷蛾进行_________防治,合成哪种挥发物防治最好?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大豆与杂草的关系为竞争,一个数量增加则另一个数量减少符合①;食虫鸟与昆虫的关系为捕食,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为被捕食者先增先减,捕食者后增后减符合图②;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二者数量变化规律为同增同减,符合图③,因此答案为A。2、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等于1时,种群密度不变,当δ大于1时,种群密度增大,当δ小于1时,种群密度较小。

【详解】

t3时刻A、B的δ都大于1,两个种群密度都增大,但是两个种群在此之前增加的幅度并不相等,因此此时两个种群的密度不相等,A错误;O→t2B种群的δ小于1,种群数量在减少,B错误;t3→t5A种群的δ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C正确;t2→t5B种群的δ一直大于1,因此密度不断升高,D错误。3、D【分析】【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

A.调查豚草等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取样方法,A正确;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以减小误差,B正确;

C;调查结果表明;2015-2019年生物种类减少,说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

D;由题意可知;植物的种类减少,故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减少,D错误。

故选D。4、D【分析】【详解】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要增加产热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以及肾上腺素都要增加;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A正确;甲状腺素c分泌量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水平衡调节中有抗利尿激素参与,故含有体液调节,D错误。

【点睛】水盐调节中的二大误区。

误区1: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

误区2:误以为渴感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渴感和其他感受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5、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a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先缓慢增加,然后降低,最后上升并趋于稳定;b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升高。

【详解】

A、a曲线的起点不为0,b曲线的起点为0,因此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A错误;

B;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在不断改变,因此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B错误;

C;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降低;该过程有可能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可能是自然环境的影响,C正确;

D;E点之后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没有发生改变;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但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不一定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故选C。6、D【分析】【分析】

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

【详解】

A;由L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

B、由M可知,螺移除后,甲藻数量上升明显,乙藻数量总体下降,但不及丙下降严重,说明三者的竞争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正确;

C;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即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正确;

D;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

故选D。7、D【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河蟹能捕食田中的杂草;而杂草与水稻存在竞争光照等环境资源的竞争关系,所以河蟹对稻田中的杂草的捕食减少了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又由于蟹能捕食稻田昆虫,而稻田昆虫捕食水稻会导致水稻减产,所以河蟹对稻田昆虫的捕食减少了稻田昆虫对水稻的捕食,从而能让水稻产量提高。

【详解】

A;碳在稻田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A正确;

B;与单作物稻田相比;流入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饵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正确;

C、与单作稻田相比,稻蟹共作生态系统中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和杂草,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因而增加了水稻产量,C正确;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稻田昆虫;降低稻田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该方法可减少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D错误。

故选D。8、A【分析】【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

A;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短暂的,A正确;

B;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B错误;

C;人工生态缸还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C错误;

D;制作生态缸时;放置的动、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宜,并不是越多生态缸越稳定,D错误。

故选A。9、C【分析】【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详解】

A;湿地生态系统是天然的蓄水库;具有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属于间接功能,A正确;

B;与湖泊生态系统相比;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B正确;

C、已固定在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还能通过生物的呼吸或是燃烧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而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是CO2;C错误;

D;湿地生态系统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美化环境,因此被喻为“地球之肾”,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C【分析】乙烯可催熟果实,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生长素可诱导产生无子果实。11、A:B:C【分析】【分析】

实验一;自变量为遮光部位,胚芽鞘尖端被锡箔帽盖住时,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尖端以下被锡箔帽包住时,胚芽鞘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顶端是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实验二;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弯曲生长,而尖端与下部用琼脂片隔断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实验三;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实验四;为了排除琼脂块的作用,将从未接触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为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

【详解】

A;实验一的自变量为遮光部位;目的是找出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表明胚芽鞘顶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A正确;

B;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引起的,B正确;

C;由于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为了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应在黑暗中进行,C正确;

D;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从未接触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D错误。

故选ABC。12、A:C:D【分析】【分析】

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条数,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A正确;

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

C;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C正确;

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ACD。13、B:D【分析】【分析】

【详解】

A;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肾小囊内液体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不同,A错误;

B;肾小囊内液体的葡萄糖含量与血浆一致;B正确;

C;肾小囊内液体应该不含血浆蛋白;C错误;

D;肾小囊内液体的无机盐含量与血浆一致;D正确。

故选BD。

【点睛】14、A:B:C【分析】【详解】

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在t3之前,环境温度越低,CO2产生量的相对值越高,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该动物是恒温动物,其体内酶的活性应该基本不变,A错误;该动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全部来自于线粒体,B错误;环境温度由t1升至t3的过程中,该动物呼吸减弱,产热减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加,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切除下丘脑后,没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就没有促甲状腺激素分泌,故从40℃移至10℃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就没有变化,CO2产生量的变化量会不明显,D正确,所以选ABC。15、C:D【分析】【分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下来,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平衡,高于n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大,p点达到新的平衡点,高于p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然后在p点稳定。

【详解】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

D;当种群数量高于n点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D错误。

故选CD。16、A: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均为消费者;E为化石燃料。

【详解】

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正确;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

C、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

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及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7、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详解】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通过分解(呼吸)作用使能量返回大气中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正确;

B;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错误;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描述的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行为信息的传递过程,C正确;

D;大气中的氮气被根瘤菌转化成无机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描述的是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ACD。18、A:B:C【分析】【分析】

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传递到动物,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以化石燃料的形式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详解】

A、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如CO2)可以参与碳循环;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环保礼炮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B正确;

C;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观察土壤微生物对可降解气球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要用来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要在尽可能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进行灭菌,D错误。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传染病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金字塔多四~五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22、略

【分析】【详解】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解析】是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4、略

【解析】①.光、声、温度、湿度、磁力②.物理过程③.无机环境④.生物。25、略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适度③.物质、能量④.结构⑤.功能26、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7、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8分)28、略

【分析】【分析】

从题图信息可知;自变量有两个:不同食物和运动强度,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和葡萄糖的浓度。

【详解】

(1)对照组的处理为摄入水;高Gl食物与低Gl食物的区别在于消化;吸收转换为血糖的速率。

(2)从图中信息来看;低Gl食物类型,更有利于控制血糖,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更宜选择的食物类型为低Gl。

(3)该研究中个人运动强度的设定是根据人体最大强度运动至力竭时所能摄入的最大氧气含量来决定的。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所以与最大摄氧量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4)根据左图和右图以及己有知识推测;当由一般强度运动转为高强度运动时,为继续维持长时间运动,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有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降低,脂肪的氧化分解增强、肝糖原水解增加,但胰岛素的含量并不会降低,因为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入和氧化分解,为生物体供能。

【点睛】

【解析】每空2分(1)摄入水B(2)低Gl(3)线粒体BCD29、略

【分析】【分析】

a;据图分析:1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2表示离子通道,3表示突触后膜,4表示突触小泡,5表示线粒体。

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详解】

(1)突触有两种类型;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故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的结构。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若该物质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抑制,则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外正内负进一步加强的变化。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故突触后膜兴奋时,在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3)膀胱内有感受压力的感受器;当膀胱内充满尿液时,膀胱的内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效应器),引起排尿反射。故膀胱即属于感受器又属于效应器。刺激图中的A点,膀胱也会收缩该过程不能称反射活动,只能叫做应答,理由是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在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到的刺激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的变化。当这种刺激增强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水增强,尿量减少。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尿,由此可以说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点睛】

易错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反射活动的发生必须保证具有完整的反射弧。【解析】细胞体、树突神经递质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