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8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之间B.孔雀开屏属于物理信息C.信息传递的方向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如图所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C.淡水资源的危机日趋严重D.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4、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为性别比例,动物的性别比例都接近1:1B.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①为年龄结构,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会逐渐增加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形增长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年龄组成来控制害虫数量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该种群的K值6、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单位为×103kJ·m-2·a-1)。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kJ3·m-2·a-1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在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大D.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6%7、蝗虫适合在干旱环境中生长和繁殖,是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害虫之一。成年雌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孵化后的幼虫(跳蝻)在地表或矮草间爬行跳跃,成虫的翅发达,善于飞翔,活跃在植株上啃食枝叶。下列有关蝗虫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蝗灾极易爆发,说明其种群密度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通常选择不同的方法调查蝗虫的幼虫数量和成虫数量C.蝗虫虫卵、幼虫和成虫的生活空间不同,有明显的垂直结构D.蝗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其种群增长速率表现为不断加快8、下列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草原上牧草的量会影响奶牛的K值B.小麦种子的萌发数量受到温度、水分等的影响C.气温和干旱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D.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10、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正确的是()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11、支付宝用户通过操作app主界面上的蚂蚁森林,就可以在游戏中拥有自己的树苗。在我国西北的阿拉善沙漠,蚂蚁森林真实存在着。森林中的梭梭树叶退化呈小鳞片状,是征服沙漠的先锋。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人类活动改变了阿拉善沙漠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因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梭梭树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长期的干旱环境导致梭梭树有关叶形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种植梭梭树后,阿拉善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提高12、某实验小组对戴胜(独居物种)独处时与和斑鸫鹛种群(社会性物种)共处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出戴胜在和斑鸫鹛共处时获得的食物量比独处时多B.斑鸫鹛可能会与戴胜争夺树上食物C.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D.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13、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14、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D.同一垂直高度上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15、“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16、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17、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有大片天然草地。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草地严重退化。为此我国政府启动了多项保护措施,大幅度的减畜工作是其中一项。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畜工程可使草地产草量下降,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B.在草地中大力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不能提高退化草地稳定性C.实施减畜工程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还需进一步减畜减压D.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地退化,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8、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9、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20、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21、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22、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2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24、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5、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6、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16分)27、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8、黄曲霉毒素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合成AFB1解毒酶。

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最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酵母细胞导入AFB1解毒酶基因后,采用_____________技术,检测到AFB1解毒酶基因存在酵母细胞内。实验发现酵母菌中没有检测到合成的AFB1解毒酶,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工程需遵循其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30、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

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12分)31、垃圾分类;文明环保。某研究团队拟从餐厨垃圾中分离具有高效降解淀粉能力的微生物;并制成菌制剂用于餐厨垃圾高效无害化处理。对所取餐时垃圾浸泡液进行产淀粉酶细菌的分离操作(A组)和计数操作(B组),过程如图。请回答下列回题:

(1)步骤④,⑤所用培养基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了______________,步骤③、④所用培养基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种类不同,步骤⑤、⑧接种时需设置未接种培养基做对照,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⑧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1mL菌液稀释1000倍,分别将0.1mL的菌液涂布在4个平板上。经培养后4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58、60、56和28,则发酵液中酿酒酵母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_个/mL。该统计结果往往低于实际活菌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细菌体内提取出来的淀粉酶首先要检测______________,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还可采用固定化酶技术中的______________方法使酶能反复利用。32、英国的一位生态学家曾指出;生态农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它必须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要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②它必须实行多种经营,种植业用地与畜牧业用地比例要恰当,这样才能使系统自我维持,并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出最大的生物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条件①强调的是生态农业应遵循___________原理,这是借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2)上述条件②所强调的是生态农业应遵循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原理。

(3)生态农业设计是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某研究性课题小组在调查分析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假设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你认为这个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采用了样方法对校园的某种植物行了种群密度调查。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__。一共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2。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_______。

A.B.C.D.

(3).该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还对学校的一种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

①校园内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②调查校园内(甲)、校园外(乙)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校园内(甲)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校园外(乙)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

34、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保护物种及供应资源等功能。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的稳定。

【详解】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能能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也可以从高营养级传到低营养级,D错误;

D;由分析可知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D。2、C【分析】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呈现J型增长,增长率一直不变,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A正确;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鳄鱼种群数量会大量减少,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B正确;曲线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最后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而人为捕杀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C错误;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曲线Ⅱ的趋势,即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D正确。3、D【分析】【分析】

1.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人口增长规模大;③老龄化速度快;④城镇人口比重增大;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都成了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A正确;

B;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B正确;

C;人口增长过快;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C正确;

D;人口增长导致现有人口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D错误。

故选D。

【点睛】4、B【分析】【分析】

1;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2;分析题图:①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年龄组成;②决定种群大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④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③为种群数量。

【详解】

A、④为性别比例,不同的生物,其性别比例是不同的,如生殖季节的象海豹,雌性多于雄性,A错误;

B;②决定种群大小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B正确;

C;①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加,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C错误;

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5、C【分析】【分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无法做出比较;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影响出生率;进而实现了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使得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的种群数量变大,而增大误差,C正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使得该种群的K值降低;D错误。

故选C。6、B【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补偿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的输出量-从上一营养级输入到该营养级的能量;补偿的能量越多说明地震对其影响越大。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补偿输入的能量的总和。

【详解】

A、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2.1+0.25+0.05)×103-(14+2-9-4-0.5)×103=7.5×103-2.5×103=5×10(kJ3·m-2·a-1);A正确;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补偿输入的能量的总和;B错误;

C;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知:图中地震以后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补偿输入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在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大,C正确;

D、由植食动物输入到肉食动物体内的能量=(2.1+5.1+0.05+0.25-5)×103=2.50×103(kJ3·m-2·a-1),由生产者输入到植食动物体内的能量=14×103(kJ3·m-2·a-1),所以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由植食动物输入到肉食动物体内的能量÷输入到植食动物体内的能量)×100%=[2.5×103÷(14×103+2×103)]×100%≈15.6%;D正确。

故选B。7、B【分析】【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或称为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

A;蝗灾极易爆发;说明蝗虫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均较强,但其种群密度仍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温度、湿度等,A错误;

B;蝗虫幼虫飞行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成虫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或称为标志重捕法)调查其数量,B正确;

C;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特征;蝗虫是种群,没有垂直结构,C错误;

D;蝗虫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其种群增长速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当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在K值附近波动,D错误。

故选B。8、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

A;K值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种群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草原上牧草作为奶牛的食物,直接影响奶牛的K值,A正确;

B;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会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率造成影响;B正确;

C;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故气温和干旱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一定越来越大,人类不能改变四季,无法逆转温室效应等环境因素的改变,人类不起着决定性作用,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A: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由于直线p表示Nt=Nt+1;表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相等,即种群数量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P曲线以上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以下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位于P曲线的上方,说明此时Nt<Nt+1;故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A错误;

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同时位于P曲线上,说明Nt=Nt+1;说明当年种群没有表现增长,就乙种群曲线分析可知,增长速率最快时间为D点时,B错误;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正确;

D;家鼠等繁殖力强;乙曲线AB段显示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D正确。

故选AB。10、A:B:C【分析】【分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详解】

A;“赤潮”被称为“有害藻华”;说明发生赤潮会导致大量呈红色的有害藻类爆发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正确;

B;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

C;赤潮发生时水由于水体好氧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的繁殖,水中其他自养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减弱,产氧减少,所以水中的含氧量降低,C正确;

D;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氮和磷;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D错误。

故选ABC。11、A: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让沙漠变绿洲,也可以让绿洲变为沙漠,A正确;

B;梭梭树的不同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可能存在生殖隔离,也可能是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干旱将导致梭梭树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种植梭梭树后;生物种类增多,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的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AC。12、B:C:D【分析】【分析】

根据图1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小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2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效率高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3可知,独处时戴胜在树上的觅食时间比例接近1,说明戴胜的食物主要分布在树上。

【详解】

A;戴胜独处时觅食时间比例较少;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时间大大增加,但觅食效率降低,不能说明其食物量一定增多,A错误;

B;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减少,可能是斑鸫鹛与其竞争树上食物有关,B正确;

C;戴胜独处时觅食效率较高;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效率大大降低,说明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C正确;

D;戴胜独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很大;几乎为100%;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为70%,这表明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D正确。

故选BCD。13、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

【详解】

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

故选BC。14、A:C: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植物是由于阳光决定的,动物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因此,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详解】

A;同垂直高度种群分布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

C;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

D;同一垂直高度上的昆虫种类和数量不同;它们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错误。

故选ACD。15、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16、A:B:D【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宓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详解】

A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AB正确;

C;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可能不同;如温度对蝗虫的影响和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C错误;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种间关系;也有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因此种群数量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D正确;

故选ABD。17、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原理之一协调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详解】

A;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A错误;

B;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实施减畜工程后,减畜后载畜压力指数仍大于1,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还需进一步减畜减压,C正确;

D;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9、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20、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21、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2、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25、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6、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4题,共16分)27、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对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

②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2/3来源于互花米草,1/3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3÷20%+1/3÷20%÷20%=35/3克,如改为各占1/2,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1/2÷20%+1/2÷20%÷20%=15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③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够根据题干数据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样方法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7/9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8、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Ⅰ表示提取总RNA的过程,并以此为模板逆转录为cDNA;Ⅱ表示采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

【详解】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等微生物细胞常常需要先用CaCl2处理;使得酵母细胞成为感受态,便于目的基因导入。

(2)检测AFB1解毒酶基因应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若没有检测到AFB1解毒酶;可能是因为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

(3)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4)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并能够根据流程图分析两个数字代表的过程名称,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解析】CaCl2处理DNA分子杂交技术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脱氧核苷酸序列适当的比例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或“1+1>2”)29、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解析】(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鼠妇的数量太少放入多只鼠妇实验次数太少多次重复实验。

(4)B

(5)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30、略

【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群落中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这些生物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瓶有光照即有能量的输入,较为稳定,B瓶没有光照即没有能量的输入,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所以不如B瓶稳定。

【详解】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争夺阳光和养料,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B瓶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降低;植物的种群密度降低,为浮游动物提供的氧气和食物不足,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识记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生物群落竞争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降低氧气和食物不足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五、综合题(共4题,共12分)31、略

【分析】【分析】

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题图所示采用的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记数,求其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细菌总数。

【详解】

(1)步骤④中为液体培养基;步骤⑤为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培养,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了琼脂;步骤③为扩大培养,而步骤④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使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因此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碳源种类不同,即选择培养基中需要以淀粉作为唯一碳源;为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步骤⑤;⑧接种时需设置未接种培养基做对照,通过比较空白培养基与接种培养基的菌落数目检测污染情况。

(2)图中步骤⑧接种后需要计数,故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应选择均数在30〜300之间的菌落进行计数,故发酵液中酿酒酵母的数量为(58+60+56)/3÷0.1×1000=5.8×105个/mL;因为当两个或多个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故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结果往往低于实际活菌值。

(3)从细菌体内提取出来的淀粉酶首先要检测酶的活性(活力);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固定化酶的方法主要有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点睛】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琼脂碳源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稀释涂布平板法5.8×105当两个或多个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酶的活性(活力)物理吸附或化学结合32、略

【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请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清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