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教新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教新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教新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教新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教新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教新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1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白鳍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胎生,白鳍豚属于()A.鱼类B.软体动物C.两栖动物D.哺乳动物2、如果用如图所示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标相符的是()

。选项1234A卵细胞胚珠子房雌蕊B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C植物体植物器官植物组织植物细胞D人体系统人体器官上皮组织肌肉组织A.AB.BC.CD.D3、人的受精卵是在()处开始发育.A.子宫B.输卵管C.卵巢D.阴道4、双名法的创立解决了世界各地因生物名称不统一而妨碍了学术交流的问题,下列关于双名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学名由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加词合写而成B.在不同的国家也可用不同的文字表示C.命名者的姓名可省略D.由林奈创立的5、对好光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圆形的B.圆形有直射阳光的C.光亮椭圆形的D.灰暗圆形的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6、如图是缩手反射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模式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叫____.

(2)若图中[1]表示感受器;请写出图中其他序号所表示的结构名称:

[2]____;[3]____;[4]____.7、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据CCTV-4新闻报道;一只刚失去幼崽的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便失去妈妈的小狗崽,“母子”情深如一家.

资料二: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人们把红薯撒在海滩上诱惑猕猴走出森林来到海滩取食.一只2岁的小猴破天荒地首先学会了把红薯放在水中洗干净再吃;后来,其它猴子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处理红薯的方法.

资料三: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迎难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他们前仆后继,不到一分钟,终于将火扑灭.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猫喂狗崽”的行为属于____行为,“其他猴子洗红薯”的行为属于____行为.

(2)“其他猴子洗红薯”的行为的优势在于____.

(3)“蚂蚁集体灭火”的行为属于____行为.蚂蚁之间会通过触角释放信息素起到____的作用.8、小明学校了消化和吸收的内容后;对“唾液和淀粉经吞咽后进入胃中,在胃酸的影响下,唾液还能继续对淀粉的消化发挥作用吗?”感到困惑.通过老师的帮助,他查阅书籍获得以下资料:pH是指溶液的酸碱度,蒸馏水的pH为7(中性),唾液的pH为6.6-7.1(近中性),胃液的pH为0.9-1.5(酸性).同时配出pH为1的盐酸溶液(酸性).据此,小明作出“pH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方案:请分析回答:

。步骤实验操作内容试管甲试管乙试管丙①加唾液淀粉酶溶液/mL110②加pH不同的溶液2mL蒸馏水2mLpH为1的稀盐酸溶液2mL蒸馏水③加等量的淀粉糊/mL222④水浴37℃,10分钟⑤滴加碘液/滴1滴1滴1滴⑥观察实验现象(1)试管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试管____是对照组.

(2)试管甲、乙构成一组对照试验,可探究____.

(3)若观察到实验现象试管甲____蓝色,试管乙____蓝色,试管丙____蓝色,则假设成立.(均填“变”或“不变”).9、张海同学得了细菌性疾病,下表显示了他在生病期间的体温和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星期日一二三四五体温/℃3739.839373737抗体水平低低中高中低(1)张海体内的抗体水平在____开始升高,抗体的产生与人体内的____细胞有关,这属于____免疫,人体有三道防线,这属于____道防线;

(2)张海的体温在____(天)恢复正常,这是因为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促进____的吞噬作用,或使____失去致病性;

(3)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体的营养方式是____,通过____方式进行繁殖,在不良情况下又可以通过____进行休眠,它们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____;

(4)没有得该病的人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这属于____,注入的疫苗进入人体内作为____起作用,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的化学成分是____,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叫____.10、(2014春•浏阳市校级期中)如图是鱼鳃的结构图;据图回答问题:

(1)鱼在水中口和鳃盖____张合,进入鳃的水中富含____,流出鳃的水分____含量相对增多.

(2)活鱼③的颜色是____色的,原因是____.11、材料一草履虫不喜欢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环境;当草履虫在游动过程中偶然靠近水中的一个二氧化碳气泡时,由于气泡酸性太强,它就停止游动,然后向后游,转动大约30度的角度后,再向前游,如果又游到距气泡太近的地方时,它便重复上述的移动次序,最后聚集在离气泡较远的微酸性区域.

材料二成年的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到高处够不到时,黑猩猩就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

(1)据上述材料分析,动物的行为按获得的途径可分为____行为和____行为.

(2)材料一中草履虫的行为属____行为,这类行为是动物____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____所决定的行为.

(3)材料二中黑猩猩的行为属____行为,这类行为是在____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____和____而获得的行为.12、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和____.细胞是____、____和____的统一体,细胞的控制中心是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男性产生的精子一定含Y染色体.____.(判断对错)14、“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____(判断对错)15、蜜蜂跳“8”字舞是它们之间交流的“语言”.____(判断对错)16、目前生物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南北极的冻土还没有被开发.____.(判断对错)17、越早发现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越迟发现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____(判断对错)18、鱼生活在水里,所以不需要吸入氧气.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6分)19、某小组利用豌豆做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验证实验;并尝试画出了下列亲本组合图示和数据统计表格,请结合所学,分析图表回答问题:

。亲本组合后代表现圆粒皱粒皱粒1和2杂交全部为圆粒3和5杂交310030904和6杂交53001745(1)该小组在实验中验证的“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被称为______。

(2)通过分析图表可知;豌豆的圆粒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3)亲本4和6杂交;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皱粒,这种亲子代之间的差异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之为______。

(4)已知豌豆体细胞中有7对染色体;在亲本1和2杂交时,亲本1所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_____。

(5)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H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h表示,则图示中的个体9的基因组成是______。20、某初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试管编号馒头形态加入的物质[温度环境实验现象1碎屑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37℃10分钟2碎屑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37℃10分钟3小块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37℃10分钟4碎屑________0℃10分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____号试管。通过该组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2)分析1号~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____号试管。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它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到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有____,对照实验是____号试管,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实验结论是____。评卷人得分五、其他(共2题,共4分)21、如图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____可表示病毒结构中的一种(填字母).

(2)A与C比较,A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A与C的细胞里都没有____,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图中D能够产生____用来繁殖后代.

(3)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在酿酒、蒸馒头时离不开____(填字母);制作泡菜时要利用乳酸菌发酵,需在____(有氧/无氧)的环境中进行;我们常常把食品放入冰箱保存的原因是____.22、将下列相关的知识用线连起来。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分析】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解析】【解答】解:胎生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白鳍豚虽然生活在水中;但是“用肺呼吸,胎生”,因此,白鳍豚属于哺乳动物.

故选:D.2、C【分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种子植物的分类、遗传信息载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解析】【解答】解:A;雌蕊的子房里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遗传信息载体的结构层次由简到繁的顺序: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生物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该选项符合题意.

D;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和动物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3、B【分析】【分析】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即是发育的开始.【解析】【解答】解: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

因此受精卵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发育的场所是输卵管.

故选:B.4、B【分析】【分析】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解析】【解答】解:A;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A正确.

B;由于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叫法,但不可用不同的文字表示,B错误.

C;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C正确.

D;双名法由林奈创立的;D正确.

故选:B5、A【分析】【分析】显微镜成像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只有白亮的视野下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因此对光正的标志是看到白亮的视野.【解析】【解答】解: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若显微镜视野是暗色,观察的物像模糊,不清晰,甚至会看不出物像;只有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是白亮的时,观察到的物像才会清晰.

故选:A.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6、反射弧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分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该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图中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解析】【解答】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2)图中结构名称: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故答案为:(1)反射弧。

(2)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7、略

【分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解析】【解答】解:(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猫喂狗崽”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其他猴子洗红薯”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模仿建立的行为.因此属于学习行为.

(2)“其他猴子洗红薯”的行为的优势在于更能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3)蚂蚁群体内有明确的分工;有蚁后;工蚁、兵蚁、雄蚁等,因此,“蚂蚁集体灭火”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蚂蚁之间会通过触角释放信息素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

故答案为:(1)先天性;学习。

(2)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3)社会;信息交流(或通讯、传递信息)8、略

【分析】【分析】探究实验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从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乙与丙,这两组对照实验设置的变量分别是盐酸、唾液.【解析】【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甲和乙的变量是盐酸,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试管甲是对照组.

(2)试管甲;乙构成一组对照试验;甲和乙的变量是盐酸,探究盐酸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影响.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甲试管中液体不变蓝,是因为唾液消化了馒头中的淀粉,使淀粉转变成麦芽糖;乙;丙试管液体不变蓝,因为乙稀盐酸溶液、丙试管中蒸馏水不能消化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

故答案为:(1)甲;

(2)盐酸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影响;

(3)不变;变;变.9、略

【分析】【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致病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酵母菌属于真菌,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与细菌的明显区别是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解析】【解答】解:(1)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会引起免疫反应,使人体温升高,小明体内的抗体在星期二开始升高.

(2)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反应,使人体温升高,同时还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消灭抗原后,体温恢复正常,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或使抗原失去致病性.因此该患者恢复正常的时间是星期三.

(3)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体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不良情况下又可以通过芽孢进行休眠,它们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4)没有得该病的人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这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注入的疫苗进入人体内作为抗原起作用,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的化学成分蛋白质,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

故答案为:(1)二;免疫;特异性;三。

(2)三;淋巴细胞;抗原。

(3)异养;分裂;芽孢;无成形的细胞核。

(4)保护易感人群;抗原;蛋白质;计划免疫10、略

【分析】【分析】鱼在水中生活是依靠鳃进行呼吸的.图中①是鳃盖,②鳃丝,③鳃丝.【解析】【解答】解:(1)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观察活鱼,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既细又多有利于气体交换,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所以鱼的口和鳃盖张合,进入鳃的水分富含氧气,流出鳃的水分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多.

(2)鱼用鳃呼吸;鳃有许多鳃丝组成,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因此,鳃的颜色呈鲜红色;鳃丝既细又多,有利于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1)交替;氧气;二氧化碳。

(2)鲜红色;鳃丝里有毛细血管,利于气体交换11、略

【分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包括身体的运动;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各种叫声等.动物的行为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与动物行为形成的时间有关,分析作答.【解析】【解答】解:(1)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2)材料一中草履虫的行为是指草履虫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3)材料二中黑猩猩的行为是黑猩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答案为:

(1)先天性;学习。

(2)先天性;生来;遗传物质。

(3)学习;遗传因素;生活经验;学习12、略

【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功能,首先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解析】【解答】解: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动物是异养的,其细胞内不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只有线粒体.绿色植物的细胞内含有两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因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活提供动力.细胞中的能量变化非常复杂,需要统一的指挥和控制.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生命大厦的蓝图.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故答案为:叶绿体;线粒体;物质;能量;信息;细胞核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分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性别遗传过程,【解析】【解答】解: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Y;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X,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Y的精子与22条+x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如果是含22条+X的精子与22条+X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遗传图解如图:因此男性产生的精子不一定都会有Y染色体.

故答案为×14、√【分析】【分析】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重要方法,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据此答题.【解析】【解答】解: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单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可见题中的叙述是正确.

故答案为:√.15、√【分析】【分析】动物“语言”有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素.【解析】【解答】解:蜜蜂在发现蜜源以后;就会用特别的“舞蹈”方式(如“8”字形摆尾舞),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头朝上直飞,太阳角是零度,意思是说:“朝太阳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方向.”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头朝地直飞,太阳角是180°,意思是说:“背太阳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地方.”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飞行直线同地面垂直线的左面夹角是15°角,意思是说:“向左太阳角60°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地方.)因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6、×【分析】【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旦人类的生存需求超过了生物圈的承载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如海洋酸化、臭氧稀薄、淡水贫乏、生物灭绝、土地缺少、温室效应、化学污染等,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生物圈是迄今为止,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要大力的植树造林或退耕还林,想办法增加植被,使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和谐发展.人类的破坏是目前生物圈面临崩溃的危险.【解析】【解答】解:对生物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急剧膨胀;会给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压力,也会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是地球南北极的冻土还没有被开发.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7、×【分析】【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解析】【解答】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所以化石结构的简单与复杂与化石在底层中的分布有关,而与化石发现的早晚无关.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18、×【分析】【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鱼要进行生理活动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是鱼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解析】【解答】解:鱼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而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故答案为:×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6分)19、相对性状显性变异7条HH和Hh【分析】解:(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2)4和6都是圆粒杂交;后代出现了皱粒,表明圆粒是显性性状,皱粒是隐性性状,因此“通过分析图表可知”,圆粒属于显性性状。

(3)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亲本4和6都是圆粒;而后代个体中出现皱粒个体,这种亲子代之间的差异现象属于变异。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已知豌豆体细胞中有7对染色体,在亲本1和2杂交时”,亲本1所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7条。

(5)个体9由亲代4和6产生;4和6都是圆粒,后代中出现了皱粒,说明亲代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杂合,如图所示:即圆粒个体9的基因组成有两种情况:HH和Hh。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

(2)显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