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九)一.试题(共17小题)1.(2018•广州)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屏息/屏风抽搐/养精蓄锐 B.追溯/朔方黄晕/头晕目眩 C.占据/蹲踞行辈/字里行间 D.干涸/禁锢奔丧/灰心丧气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②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③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思索怀疑辨别B.辨别思索怀疑C.怀疑辨别思索D.怀疑思索辨别(2)以上三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3)文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句中加点的“基本”二字能不能删去?理由是什么?(4)综合选文第②、③段,说说“怀疑的精神”具体指什么。(5)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2024•海城市模拟)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人的心情,总是在吟诗中_______仿佛奔腾的万古长河;人们会在作画中,感受风光的旖旎,托付清风送给苍穹一份_______;人们会在收藏中,饶有兴致,_______中华瑰宝和古老文明;人们会在阅读中,穿越历史的长空,观赏智者的形象,________智慧的琼浆……A.热情洋溢恬静鉴赏汲取 B.激情澎湃恬淡鉴赏吸取 C.激情澎湃恬淡品鉴汲取 D.热情洋溢恬静品鉴吸取4.(2024秋•宁津县校级月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业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的目标生活,不可能精彩。 C.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5.(2023秋•呼兰区校级期末)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6.(2018•济宁)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7.(2018•宁波)下列选句出自宋代作家作品的一项是()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B.(宋江一行)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C.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 D.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8.(2018•新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B.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 C.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 D.通过全家人不懈努力,我们家去年的年收入有了大幅增加。9.(2024•烟台二模)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0.(2017•广州)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如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1)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11.(2020•顺庆区校级模拟)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摘自“新浪网”)(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3)某中学向来访的美国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12.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象的句子是“,,”。(2)《醉翁亭记》以清丽明快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4)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13.(2024秋•仙游县期中)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1)从上述两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宋江、的性格特点。(2)结合整部小说,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14.(2024秋•郸城县月考)古诗鉴赏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山介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①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②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③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释】①李山介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②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③欱(hē):同“喝”。(1)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B.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C.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D.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大雪深三尺许潭中鱼可百许头B.雪皆呆白皆出酒食C.余勉强举大觥敌寒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直至山趾至于负者歌于途(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当年携众伶人夜登龙山赏雪宴饮的情景。B.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月夜雪山的奇景。C.“三鼓”即“三更”。“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三更”指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D.本文通过描写龙山的美丽雪景,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②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1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抹不去的乡愁丁玲①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②因为穷,我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那时候烧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轮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要是风箱收拾得不利落还得使劲拉,一顿饭下来,胳膊又酸又疼,还不敢吱声,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她知道后会让我休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③也是因为穷,父亲为了能让我们都吃饱肚子,每次磨面的时候都会多磨几遍,然后把前三遍的白面收起来,剩下的黑面收在一起。母亲做饭时半碗白面加一碗黑面和成硬面,用擀面杖擀成案板大的一张,切成面条,等锅里的洋芋煮烂的时候下进去,一年四季洋芋煮面条是吃得最多的。可那个年代也只有洋芋可以养活人,于是洋芋饼子,洋芋饺子,烧洋芋,烤洋芋……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④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放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活。⑤那时候的庄稼收完后是不犁地的,麦茬地便成了放羊的好地方。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的我,赶着羊群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麦茬地里的时候,整个鞋早就被露水打湿了,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出来,找个不长草的田埂,学着父亲的样子点上一堆柴火,坐在火堆旁边烤火边烤鞋子,湿透的鞋子上一会儿功夫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捂着,捂着,要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等到鞋烤干了,脚也捂热了,羊也吃饱了。⑥这时还要去拔田埂上已经长饱的芨芨草,拔芨芨草可是个技术活,拔不好芨芨草会把手割破,为此,我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窍门,从芨芨草的最靠近根部的地方下手,两只手上都要把劲用饱,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斜着拔,这样不但快,而且芨芨草还不断,每天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拔的芨芨草总是最多,看着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⑦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是在玩游戏的时候。从学校回家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这是个考验人胆量的游戏,通常是有几个胆大的孩子领头才能玩的。最前面的孩子双脚并拢先蹲下,后面孩子也蹲下抱住前面孩子的腰,以此类推越多越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站在边上看热闹的孩子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抱在一起的孩子们尖叫着往坡底滑去,领头的孩子要反应敏捷,身体灵活,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坡底。但很多时候,等到了坡底,十有八九都是人仰马翻的结果,有的孩子裤子扯破了,有些孩子一头扎进雪堆里满头满脸都是雪,鼻涕、眼泪都流出来了,哭着笑着,手冻红了无所谓,脚冻疼了也不管。⑧长大后才知道,人就是这样,身边那么多人,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每天那么多事,记住的总是小时候那些琐碎小事;顿顿那么多好吃的,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而且这些旧年往事,几十年后依旧在脑子里记着,记着记着便成了乡愁,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选自《今日醴陵》2021年2月19日,有删改)(1)选文写了“我”小时候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因为穷”在选文②③④段的开头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请赏析选文第⑥段中的加点字词。(4)请分析本文和余光中的《乡愁》在情感上的异同点。17.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一个人爬到山顶,两手叉腰,极目远眺,目空一切;俯身鸟瞰,万物皆小。人在巅峰,最风光,所以最得意。最得意者,最易忘形疯狂、傲视一切,不知天大还是他大。岂不知,到了山顶,也就意味着将要下山了,人生整个过程似一步一步上山,然后一步一步下山。可以说上山路就是下山路,向山上走一步就意味着向下山的路逼近一步,缩短一步,人终归还要回到山下。因此,当人处于生命顶峰,即在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得到极度满足时,要高度小心。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九)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3456789答案CCDBCADA一.试题(共17小题)1.(2018•广州)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屏息/屏风抽搐/养精蓄锐 B.追溯/朔方黄晕/头晕目眩 C.占据/蹲踞行辈/字里行间 D.干涸/禁锢奔丧/灰心丧气【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对每组字进行字音的比较。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解答】A.读音都不相同,屏息(bǐng)/屏风(píng),抽搐(chù)/养精蓄锐(xù);B.读音都不相同,追溯(sù)/朔方(shuò),黄晕(yùn)/头晕目眩(yūn);C.读音相同,占据/蹲踞都读(jù),行辈/字里行间都读(háng);D.读音都不相同,干涸(hé)/禁锢(gù),奔丧(sāng)/灰心丧气(sàng)。故选:C。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②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③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A.思索怀疑辨别B.辨别思索怀疑C.怀疑辨别思索D.怀疑思索辨别(2)以上三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3)文中“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一句中加点的“基本”二字能不能删去?理由是什么?(4)综合选文第②、③段,说说“怀疑的精神”具体指什么。(5)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D(2)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3)不能。“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了。(4)“怀疑的精神”具体指不轻信、盲从或迷信。(5)举例论证,举了国难危急时易生传言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别人的传说是事实和证据的来源之一且不一定可靠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分析】本文第①段提出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第②段提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③段进一步提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来考虑。由上文“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可知,思考的过程依次是:怀疑、思索、辨别。D项符合此顺序。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论点的掌握。第①段先提出“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的情况,第②段提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观点,第③段进一步论述“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由此可见,可根据第②③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概括论点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3)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了,就过于绝对化。答题最后一定要强调一下,议论文的论证语言要求严密、无懈可击。做这类题时,应注意到这一特点。(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由第②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③段“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等内容可得出“怀疑的精神”指的是不轻信、盲从或迷信。(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由“譬如”可见,画线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有具体、有说服力的论证效果。其证明的是本段“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的内容。回答时,要说出运用的论证方法、效果词、证明的内容。答案:(1)D(2)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3)不能。“基本”说明还有其他条件,删去后便成了唯一条件了。(4)“怀疑的精神”具体指不轻信、盲从或迷信。(5)举例论证,举了国难危急时易生传言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别人的传说是事实和证据的来源之一且不一定可靠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3.(2024•海城市模拟)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人的心情,总是在吟诗中_______仿佛奔腾的万古长河;人们会在作画中,感受风光的旖旎,托付清风送给苍穹一份_______;人们会在收藏中,饶有兴致,_______中华瑰宝和古老文明;人们会在阅读中,穿越历史的长空,观赏智者的形象,________智慧的琼浆……A.热情洋溢恬静鉴赏汲取 B.激情澎湃恬淡鉴赏吸取 C.激情澎湃恬淡品鉴汲取 D.热情洋溢恬静品鉴吸取【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解答】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通读句子,查看选项中的供选词语,联系语境进行分析。第一个空,“热情洋溢”意思是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激情澎湃”形容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像波涛一样互相撞击,声势浩大,汹涌奔腾。联系后文“仿佛奔腾的万古长河”,用“激情澎湃”符合语境。第二个空,“恬静”意思是恬适安静;“恬淡”指恬静淡泊。联系前文的“清风”,给人以淡泊之感,所以选“恬淡”更为恰当。第三个空,“鉴赏”意思是鉴定和欣赏;“品鉴”意思是品味、欣赏、鉴定。本句对象时收藏品,用“品鉴”方能从瑰宝中品味出古老文明。第四个空,“吸取”用不同方法吸收或采用、采取;“汲取”吸收汲取养分。本句是表达在阅读中汲取智慧,用“汲取”更恰当。综合以上分析,四个空填入的词语依次是激情澎湃、恬淡、品鉴、汲取,对照四个选项,C与之一致。故选:C。4.(2024秋•宁津县校级月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业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的目标生活,不可能精彩。 C.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答案】D【分析】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解答】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B.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压力后逗号改为分好;目标后改为句号;C.句号应在引号外面;D.正确;故选:D。5.(2023秋•呼兰区校级期末)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解答】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划线后面的句子。故选:B。6.(2018•济宁)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答案】C【分析】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解答】A.“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是后面内容的总起,可用冒号,这个句子是“调查”的结果,所以第一个冒号可改为逗号;B.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正确;D.较长的并列成分用逗号,顿号改为逗号;故选:C。7.(2018•宁波)下列选句出自宋代作家作品的一项是()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B.(宋江一行)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C.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 D.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答案】A【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要调动平时对相关的作家、朝代、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的积累。这就需要平时广泛读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记忆。【解答】A.本句出自《观潮》,作者是宋代的周密;B.本句出自《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C.本句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D.本句出自《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综合以上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出自宋代作家作品的应该是A。故选:A。8.(2018•新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B.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 C.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 D.通过全家人不懈努力,我们家去年的年收入有了大幅增加。【答案】D【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解答】A.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可把“是否”去掉;B.重复赘余,可去掉“大约”或“左右”;C.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需要”。D.没有语病。故选:D。9.(2024•烟台二模)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解答】A.有误,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BCD.正确。故选:A。10.(2017•广州)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如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1)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解答】(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伫立,柳条飘荡,两个农人在田间劳作。在图画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提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2)此题解答要结合上题的分析作答。答案:(1)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在田岸旁两棵柳树伫立,柳条飘荡,两个农人在田间劳作。在图画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提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2)作者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11.(2020•顺庆区校级模拟)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摘自“新浪网”)(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3)某中学向来访的美国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第一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对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但支持观点的理由一定要充分有力。语意要通顺。赞成的理由可以是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反对的理由可以是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走向了全世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并努力学习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据此可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作答时,一定要从三部待选名著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来作答。推荐语可围绕该部名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来表述。据此可作答。答案:(1)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2)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感到无缘自豪。(3)《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12.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象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2)《醉翁亭记》以清丽明快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酶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4)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答案】见解答【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解答】(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重点字:暝)(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重点字:繁)(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重点字:颓)13.(2024秋•仙游县期中)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1)从上述两段选文中可以看出宋江义、忠的性格特点。(2)结合整部小说,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名著综合性阅读。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名著知识进行作答。【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段内容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两句体现了宋江讲义气的性格特点;“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等语句体现宋江忠于国家、忠于朝廷的性格特点。(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第(1)题中的性格特点,并联系原著中的有关故事情节。宋江的讲义气得到了其他好汉们的一致拥护,从而成为梁山的领袖;忠于国家的性格特点,为后来的朝廷招安埋下伏笔。答案:(1)义、忠(2)义使宋江成为梁山义军的领袖,忠使宋江最终引导义军走向招安。14.(2024秋•郸城县月考)古诗鉴赏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不能等同于翻译,要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2)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在通读全诗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诗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答案:(1)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2)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1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山介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①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②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③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释】①李山介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②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③欱(hē):同“喝”。(1)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B.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C.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D.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DA.大雪深三尺许潭中鱼可百许头B.雪皆呆白皆出酒食C.余勉强举大觥敌寒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直至山趾至于负者歌于途(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当年携众伶人夜登龙山赏雪宴饮的情景。B.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月夜雪山的奇景。C.“三鼓”即“三更”。“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三更”指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D.本文通过描写龙山的美丽雪景,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②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答案】(1)A(2)D(3)B(4)①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②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分析】参考译文: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山介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和着积雪喝下,竟然不能喝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山介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地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解答】(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马小卿唱曲子,李山介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故可断为:马小卿唱曲/李山介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故选:A。(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表示约数。B.全,都。C.我。D.动词,到/介词,至于。故选:D。(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运用白描的写法而非虚实结合。故选:B。(4)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许,大约。句意: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②重点词:余,我;归,回来。句意: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答案:(1)A(2)D(3)B(4)①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②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1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抹不去的乡愁丁玲①说起乡愁,就不能不说起小时候。②因为穷,我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家务。那时候烧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轮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要是风箱收拾得不利落还得使劲拉,一顿饭下来,胳膊又酸又疼,还不敢吱声,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她知道后会让我休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③也是因为穷,父亲为了能让我们都吃饱肚子,每次磨面的时候都会多磨几遍,然后把前三遍的白面收起来,剩下的黑面收在一起。母亲做饭时半碗白面加一碗黑面和成硬面,用擀面杖擀成案板大的一张,切成面条,等锅里的洋芋煮烂的时候下进去,一年四季洋芋煮面条是吃得最多的。可那个年代也只有洋芋可以养活人,于是洋芋饼子,洋芋饺子,烧洋芋,烤洋芋……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④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放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活。⑤那时候的庄稼收完后是不犁地的,麦茬地便成了放羊的好地方。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的我,赶着羊群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麦茬地里的时候,整个鞋早就被露水打湿了,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出来,找个不长草的田埂,学着父亲的样子点上一堆柴火,坐在火堆旁边烤火边烤鞋子,湿透的鞋子上一会儿功夫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捂着,捂着,要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等到鞋烤干了,脚也捂热了,羊也吃饱了。⑥这时还要去拔田埂上已经长饱的芨芨草,拔芨芨草可是个技术活,拔不好芨芨草会把手割破,为此,我想尽了办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窍门,从芨芨草的最靠近根部的地方下手,两只手上都要把劲用饱,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斜着拔,这样不但快,而且芨芨草还不断,每天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拔的芨芨草总是最多,看着别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⑦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是在玩游戏的时候。从学校回家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这是个考验人胆量的游戏,通常是有几个胆大的孩子领头才能玩的。最前面的孩子双脚并拢先蹲下,后面孩子也蹲下抱住前面孩子的腰,以此类推越多越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站在边上看热闹的孩子用力往前一推,随着惯性,抱在一起的孩子们尖叫着往坡底滑去,领头的孩子要反应敏捷,身体灵活,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坡底。但很多时候,等到了坡底,十有八九都是人仰马翻的结果,有的孩子裤子扯破了,有些孩子一头扎进雪堆里满头满脸都是雪,鼻涕、眼泪都流出来了,哭着笑着,手冻红了无所谓,脚冻疼了也不管。⑧长大后才知道,人就是这样,身边那么多人,记住的多是小时候的玩伴;每天那么多事,记住的总是小时候那些琐碎小事;顿顿那么多好吃的,难忘的却是小时候母亲做过的粗茶淡饭。而且这些旧年往事,几十年后依旧在脑子里记着,记着记着便成了乡愁,成了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选自《今日醴陵》2021年2月19日,有删改)(1)选文写了“我”小时候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因为穷”在选文②③④段的开头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请赏析选文第⑥段中的加点字词。(4)请分析本文和余光中的《乡愁》在情感上的异同点。【答案】(1)①小时候帮母亲烧火、拉风箱;②吃母亲做的洋芋饭;③到麦茬地里放羊、烤鞋捂脚、拔芨芨草;④放学路上同小伙伴在大坡上滑雪。(2)交代了“我”小时候贫穷的家境,突出了在贫穷家境中的“我”的懂事、能干、不怕苦,使文章层次分明。(3)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我”拔芨芨草的动作与窍,突出“我”的聪明能干,表达“我”高兴、自豪之情。(4)本文表达了作者怀恋童年生活、思念家乡、热爱家乡之情。余光中的《乡愁》在表达思念故乡之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分析】本文记叙了小时候帮母亲烧火、拉风箱;吃母亲做的洋芋饭;到麦茬地里放羊、烤鞋捂脚、拔芨芨草;放学路上同小伙伴在大坡上滑雪。文章表达了作者怀恋童年生活、思念家乡、热爱家乡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那时候烧麦草,拉风箱是每天必须要干的,姐姐身体弱,弟弟小,拉风箱自然就轮到我头上,一只手拉不动,就两只手抱着拉”,概括为:小时候帮母亲烧火、拉风箱;结合“母亲变着法儿给我们做洋芋吃,才让我们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饿”,概括为:吃母亲做的洋芋饭;结合“还是因为穷,我要干许多活,放猪,放羊,割草,拔芨芨草,割麦子,打场……”“湿透的鞋子上一会儿功夫就开始冒热气,这时的脚是最难受的,于是干脆把鞋子脱掉放在火堆旁烤,两只手抱着脚捂着,捂着,要好长时间脚上才会有知觉。等到鞋烤干了,脚也捂热了,羊也吃饱了”,概括为:到麦茬地里放羊、烤鞋捂脚、拔芨芨草;结合“从学校回家的半路上有一个大坡,这个坡在冬天便成了我们的滑雪场”,概括为:放学路上同小伙伴在大坡上滑雪。(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量对策与优化方案
- 民政系统档案管理办法
- 征用法律客体范围界定研究
- 医药耗材流通管理办法
- 学校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 材料采购预算管理办法
- 体育从业机构管理办法
- 教科书内容组织与科学设计
-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策略
- 监理通知回执单新
- 母婴保健-助产技术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保洁服务考核表(仅供参考)
- dd5e人物卡可填充格式角色卡夜版
- 教师进企业实践三方协议书
- 施工现场隐患图片识别合集
- 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
- 煤矿在用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制度
- GB/T 24632.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圆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
- GB/T 20428-2006岩石平板
- GB/T 11363-1989钎焊接头强度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