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沪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七)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沪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七)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沪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七)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沪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七)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沪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沪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明水县校级月考)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A.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和水相比,氧气更易被压缩——氧气分子间间隔较大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2.(2025•五华区校级一模)如图为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改变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改变 D.反应中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6:93.(2024秋•文登区校级期中)下列对分子、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B.同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中,分子因相互作用而紧密有序排列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4.(2024秋•天津校级期中)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高锰酸钾 B.空气 C.过氧化氢 D.四氧化三铁5.(2024秋•船山区校级期中)在H2O、H2S、H2S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的是()A.1个氢分子 B.2个氢原子 C.2个氢元素 D.氢元素6.(2024秋•船山区校级期中)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实例解释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C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A.A B.B C.C D.D7.(2024秋•明水县校级月考)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45 B.质子数为34 C.核电荷数为79 D.核外电子数为348.(2024•南漳县自主招生)若以碳12原子质量的16A.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B.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D.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9.(2024秋•商城县校级期中)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必须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10.(2024秋•海口期末)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离原子核越远,它的能量越高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一定是金属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11.(2024秋•辽宁期中)“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是对二十四节气中“立冬”和“小雪”的形象描述。雪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A.水分子的体积 B.水分子的质量 C.水分子的数目 D.水分子的间隔12.(2024秋•市南区校级期中)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此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 B.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C.Mg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S2 D.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二.填空题(共6小题)13.(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中)结合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C的化学符号为。(2)在A﹣E五个结构示意图中,达到稳定结构原子的是(用字母填空,下同);属于同种元素的是。(3)A﹣E中的元素,处于同一周期是。(用原子符号填空)(4)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14.(2024春•平邑县期中)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翼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一的砷化镓太阳能技术。(1)图一分别是砷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镓元素位于第周期。砷元素和镓元素本质区别是。(2)A、B、C所对应的三种元素中,与镓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字母)。(3)写出B、C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15.(2024秋•磴口县期中)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会从微观的角度看世界,课堂上,老师给出了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看法。下面列举了四名同学的观点。(1)上述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填字母)。(2)其中同学的观点不正确。(3)D微观粒子的符号为。(4)化学史给人类以智慧。下列关于科学家的贡献说法错误的是。A.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B.阿伏加德罗——编制元素周期表C.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张青莲——精确测定了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6.(2024秋•唐河县校级月考)液化石油气是常用燃料。从分子及其运动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1)25000L液化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25L的钢瓶中。。(2)液化石油气中添加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周围较大范围都能闻到特殊臭味,可及时采取安全措施。。17.(2024秋•黑龙江期中)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1)图甲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2)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相同。(3)图乙中D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x=16时,则表示该粒子的符号为。18.(2024秋•绥化期中)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原子核”填空。(1)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一般是。(2)带正电荷的粒子是。(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4)质量最小的粒子是。三.实验题(共2小题)19.(2024秋•让胡路区校级期中)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事实。提示:碘和酒精均由分子构成,碘易升华,易溶于酒精,溶于酒精后可以制成碘酒。(1)在保鲜袋中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将其放入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2)碘酒是一种混合物:。(3)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酒精,再放入一大块碘,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标上记号,碘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20.(2023•六安模拟)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带正电的氦原子核)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正电D、核外电子带负电(4)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024-2025学年沪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DABDDCCDAD题号12答案A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4秋•明水县校级月考)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A.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物体的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C.和水相比,氧气更易被压缩——氧气分子间间隔较大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B【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A选项正确;B、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降而变化,而微粒的大小不变,B选项错误;C、和水相比,氧气更易被压缩,是因为氧气分子间间隔较大,C选项正确;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D选项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2025•五华区校级一模)如图为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改变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改变 D.反应中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6:9【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答案】D【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及微粒的变化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A、该反应有单质氢气参加反应,氢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故A选项说法错误;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二氧化碳)和乙(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B选项说法错误;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C选项说法错误;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2+1×4+16):(1×2+16)=32:18=16:9,故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3.(2024秋•文登区校级期中)下列对分子、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B.同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中,分子因相互作用而紧密有序排列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A【分析】A、根据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B、根据同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成的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进行分析;C、根据固态分子相互作用力进行分析;D、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解:A、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但分子的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A符合题意;B、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中,分子间距小,分子因相互作用而紧密有序排列,故C不符合题意;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同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成的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固态分子相互作用力,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4.(2024秋•天津校级期中)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高锰酸钾 B.空气 C.过氧化氢 D.四氧化三铁【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B【分析】根据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等;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不含氧分子,故错误;B、空气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其中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所以液态空气含有氧分子,故正确;C、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故错误;D、四氧化三铁中不含氧气,因此不含氧分子,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2024秋•船山区校级期中)在H2O、H2S、H2S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的是()A.1个氢分子 B.2个氢原子 C.2个氢元素 D.氢元素【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化学式既能表示宏观意义,也能表示微观意义,当表示物质时就是宏观意义,宏观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解答】解:A、H2O、H2S、H2SO4物质都是纯净物,各分子中不含氢分子,故错误;B、三种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其每个分子中都含有2个氢原子,故错误;C、因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其组成中都有氢元素,但元素不论个数,故错误;D、由H2O、H2S、H2SO4的化学式可知,都含有氢元素,故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难度不是很大,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2024秋•船山区校级期中)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实例解释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C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A.A B.B C.C D.D【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B、给水通直流电,能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C、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2024秋•明水县校级月考)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45 B.质子数为34 C.核电荷数为79 D.核外电子数为34【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C【分析】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解答】解:A、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为34,再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可知中子数为79﹣34=45。故选:C。【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8.(2024•南漳县自主招生)若以碳12原子质量的16A.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B.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D.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C【分析】一般情况下,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碳12原子实际质量×112【解答】解:A、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因此在新标准下,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故A选项错误;B、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因此新标准下,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故B选项错误;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因此新标准下,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故C选项正确;D、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因此新标准下,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9.(2024秋•商城县校级期中)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必须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的质量都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故选项错误;B、不能笼统地比较分子与原子的大小和质量,故选项错误;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例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可分性,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10.(2024秋•海口期末)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离原子核越远,它的能量越高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一定是金属的原子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A【分析】A、根据电子的能量高低来分析;B、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原子来分析;C、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D、根据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来分析。【解答】解:A、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近,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远,故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不一定是金属的原子,如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是2,但是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两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如离子也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11.(2024秋•辽宁期中)“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是对二十四节气中“立冬”和“小雪”的形象描述。雪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A.水分子的体积 B.水分子的质量 C.水分子的数目 D.水分子的间隔【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雪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这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2.(2024秋•市南区校级期中)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此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 B.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C.Mg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S2 D.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A【分析】A、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特点分析;B、根据氩原子的性质分析;C、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D、根据离子的结构分析。【解答】解:A、由图示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可知,在此周期中,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结构变化规律是随核电荷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该A分析正确;B、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属于稳定结构,氩原子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仍能发生化学变化,该B分析不正确;C、由镁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硫与镁形成化合物时显﹣2价,所以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S,该C分析不正确;D、硫、氯原子分别得到2个、1个电子,形成离子硫离子(S2﹣)和氯离子(Cl﹣),核外电子数均为18,核外电子数相同,该D分析不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由1至8依次递增。二.填空题(共6小题)13.(2024秋•和平区校级期中)结合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C的化学符号为Ne。(2)在A﹣E五个结构示意图中,达到稳定结构原子的是AC(用字母填空,下同);属于同种元素的是DE。(3)A﹣E中的元素,处于同一周期是BC。(用原子符号填空)(4)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Ne;(2)AC;DE;(3)BC;(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分析】(1)根据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氦原子,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3)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氖原子,其原子符号为Ne。(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A﹣E五个结构示意图中,ABCE属于原子;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C属于原子,且原子的最外层为电子数均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是质子数相同,DE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3)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BC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均位于第二周期。(4)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故答案为:(1)Ne;(2)AC;DE;(3)BC;(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4.(2024春•平邑县期中)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翼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一的砷化镓太阳能技术。(1)图一分别是砷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3,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砷元素和镓元素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2)A、B、C所对应的三种元素中,与镓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填字母)。(3)写出B、C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AlCl3。【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3;四;质子数不同;(2)B;(3)AlCl3。【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元素的概念来分析;(2)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3)根据质子数确定元素的种类,再根据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解答】解:(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2+8+18+X=31,X=3,原子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其所在周期数,镓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砷元素和镓元素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2)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形同,A、B、C所对应的三种元素中,与镓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镓、铝最外层电子数都是3。(3)B是指铝元素、C是指氯元素,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中,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B、C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故答案为:(1)3;四;质子数不同;(2)B;(3)AlCl3。【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5.(2024秋•磴口县期中)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会从微观的角度看世界,课堂上,老师给出了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看法。下面列举了四名同学的观点。(1)上述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A(填字母)。(2)其中丙同学的观点不正确。(3)D微观粒子的符号为Na+。(4)化学史给人类以智慧。下列关于科学家的贡献说法错误的是B。A.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B.阿伏加德罗——编制元素周期表C.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张青莲——精确测定了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考点】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A;(2)丙;(3)Na+;(4)B。【分析】(1)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2)根据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D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进行分析解答。(4)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2)甲同学: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则C的质子数是16,故说法正确。乙同学: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AD的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说法正确。丙同学:ABC均属于原子,D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说法错误。丁同学: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说法正确。(3)D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4)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说法正确。B、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说法错误。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D、张青莲测定了铟、铱、铕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1)A;(2)丙;(3)Na+;(4)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2024秋•唐河县校级月考)液化石油气是常用燃料。从分子及其运动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1)25000L液化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25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2)液化石油气中添加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周围较大范围都能闻到特殊臭味,可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分子在不断运动。【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25000L液化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25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2)液化石油气中添加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周围较大范围都能闻到特殊臭味,是因为液化石油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特殊的气味.故答案为:(1)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7.(2024秋•黑龙江期中)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1)图甲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原子。(2)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3)图乙中D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x=16时,则表示该粒子的符号为S2﹣。【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原子;(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3)S2﹣。【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之间的关系来分析;(2)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3)根据粒子结构来书写符号。【解答】解:(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所以①是原子;(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图乙中B、C属于同种元素,因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3)D中当x=16时,即质子数=16,电子数=2+8+8=18,则电子数比质子数多2个,即带2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数=16的元素是硫元素,所以表示该粒子的符号为S2﹣。故答案为:(1)原子;(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3)S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和分子、离子的相互转化、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8.(2024秋•绥化期中)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原子核”填空。(1)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一般是质子和中子。(2)带正电荷的粒子是质子和原子核。(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4)质量最小的粒子是电子。【考点】原子结构.【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质子和中子;(2)质子和原子核;(3)分子、原子、中子;(4)电子。【分析】根据分子、原子的定义,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的各微粒的质量、电性等进行分析回答.【解答】解:(1)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一般是质子和中子;(2)带正电荷的粒子是质子和原子核;(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4)质量最小的粒子是电子。故答案为:(1)质子和中子;(2)质子和原子核;(3)分子、原子、中子;(4)电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中微粒的电性,性质大小等知识的理解,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实验题(共2小题)19.(2024秋•让胡路区校级期中)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事实。提示:碘和酒精均由分子构成,碘易升华,易溶于酒精,溶于酒精后可以制成碘酒。(1)在保鲜袋中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将其放入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2)碘酒是一种混合物:碘酒中含有碘分子、酒精分子两种分子。(3)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酒精,再放入一大块碘,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标上记号,碘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分子之间有间隔。【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1)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2)碘酒中含有碘分子、酒精分子两种分子;(3)分子之间有间隔。【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在保鲜袋中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将其放入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2)碘酒是一种混合物,是因为碘酒中含有碘分子、酒精分子两种分子。(3)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酒精,再放入一大块碘,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碘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碘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答案为:(1)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2)碘酒中含有碘分子、酒精分子两种分子;(3)分子之间有间隔。【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0.(2023•六安模拟)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带正电的氦原子核)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D;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正电D、核外电子带负电(4)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考点】原子论观点发展.【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解答】解:(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了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质量较大,原子核带正电,但是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填:D;(4)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答案为:(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D;(4)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点评】记住并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是解答本题关键。

考点卡片1.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点的认识】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时期: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自从人类懂得了钻木取火,就开始尝试着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以及酿酒、染色等工艺.这些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后来,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3.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4.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6.微观探索与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时期.现在化学家们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正在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多万种,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技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又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凭借着金属的冶炼顺序、空气的成分探索、化学家的贡献、化学之最、化学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以及绿色化学等等;来捎带着考查一些简单的知识.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例的掌握情况;例如,先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铁器、金器等,后来造纸、制火药、酿酒、染色等等;再如,空气的成分探索时,先发现了氧气,后发现氮气、稀有气体等.又如,最早使用天平定量研究化学的化学家是拉瓦锡;以及近几年提出的纳米技术、绿色化学等.【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熟记几个典型的关键的事例及其顺序,并将其与相关知识关联起来理解.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信息,细心地分析、推断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填写即可.因此,平时注意多观看、收听、阅读或收集有关化学的时事事件和相关信息,对分析解决这类题目是非常有帮助的.2.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知识点的认识】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的原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与原子的彼此之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八个字.在利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即分子还是原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2.在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等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着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来进行思考、分析.但是,不能认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当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该分子保持的,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是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可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对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来说,它们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3.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它们的区别是:1.物质和元素都是宏观概念,它们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是微观粒子,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与物质之间是组成关系,也就是,它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习惯上用“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而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微观粒子;它们与物质之间是构成关系,也就是,它们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的,习惯上用“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3.对于分子、原子和离子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而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原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化合物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元素在概念和分类、分子(或原子、离子)的概念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揭开物质组成和构成的神秘面纱的抽象而重要的知识,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宏观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所以,该考点倍受命题人的青睐,而且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将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之间的构成关系和元素与物质之间的组成关系隔离开来,其实它们(即物质的构成和组成)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气态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2)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和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原子构成的;如硫、铝和氦气等.(3)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离子构成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如氯化钠、氯化钙等.2.根据物质的构成关系(或组成关系),可以推得它的组成关系(或构成关系).即知道物质的构成粒子可以推得其组成元素;反过来,知道物质的组成元素也可以推得其构成粒子.例如,知道了镁是由镁原子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元素组成(因为镁原子总称为镁元素);反过来,知道了镁是由镁元素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原子构成(因为镁元素是金属元素,它组成的镁单质是金属,而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4.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微粒观点的应用就是从物质的微粒性角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运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例如,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是由于水受热时,水分子获得的能力大,运动加剧,分子间隔逐渐变大,从而使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模型图的应用是指把看不见的、抽象的微观粒子,用能够看到的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展现出来,以便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化学反应或实际问题等.例如,分析图1中的模型图可知:(1)A表示的是某种原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当该原子是能够直接物质的原子(即金属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和能够构成固态非金属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时,该图还能表示由这种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2)B表示的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了,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单质.(3)C表示的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化合物.(4)D表示的是两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还表示由这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5)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原子;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分子(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6)单质是只含有一种原子或分子(指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化合物是只含有一种分子(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混合物是含有多种分子的物质.又如,分析图2中的模型图可知:(1)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2)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和乙物质都属于单质.(3)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5)甲、乙、丙的化学式分别是BA3(或A3B)、A2和B2.(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BA3(或A3B)=B2+3A2(由于不知条件和物质的状态,所以暂时不够全面).(7)该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尤其是借助微观粒子反应模型图考查分子、原子知识是近年中考的新亮点.此类试题提高了试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运用分子观点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和运用模型图分析解答有关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和化学反应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实际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2.运用模型图来解答有关题目时,要先留意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再逐一分析,综合考虑.尤其是,在解答用模型图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细心地进行全面思考才行;一般要做到以下“六抓”:(1)抓分子、原子的性质,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4)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5)抓反应基本类型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6)抓单个分子的构成情况;等等.5.原子结构【知识点的认识】1.原子的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2.原子核与电子层: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为稳定结构(氦为2电子稳定结构)。3.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其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用于表示原子的质量大小。4.离子的形成:阳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如Na+、Mg2+等。阴离子: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如O2﹣等。5.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命题方向】1.基础知识考查:①考查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原子中的作用。②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2.应用题型:①结合实际问题,如利用原子结构解释某些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②探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结合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进行填空题或开放性试题。3.推理与计算:①考查学生通过已知信息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例如根据原子结构推断元素的化学性质。②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比较。【解题方法点拨】1.结构示意图判断:①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原则。②通过观察质子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稳定性。2.对比记忆法:将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对比,帮助记忆和理解元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了解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6.原子论观点发展【知识点的认识】1.原子结构:这是中考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涉及原子的组成、电子排布等基本概念。2.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分类。3.推理思维:在化学学习中,推理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通过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这在中考题目中经常出现。【命题方向】1.基础知识的考察:中考命题通常会围绕原子论的基础知识展开,如原子的组成、元素的分类等。2.推理与应用:命题会通过具体的化学现象或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3.综合应用:命题可能会结合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过程。【解题方法点拨】1.夯实基础:首先要扎实掌握原子论的基本知识,确保对每一个概念都有清晰的理解。2.逻辑推理: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已知信息出发,逐步推导出未知结论。3.模拟练习: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熟悉各种类型的题目和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7.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点的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表所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微观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其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分子大(或重),原子小(或轻)”.当然,分子确实比构成的它的任何一个原子都要大(或重).例如,水分子比构成它的氢原子或氧原子都要大(或重),但水分子与其它原子相比就不一定了.2.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当然,构成分子的哪些原子确实不能直接构成该分子构成的物质,但是它们也可能直接构成其它的物质.例如,水是水分子构成的,而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直接水的;但是,氢原子可以直接构成氢气,氧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氧气(或臭氧).3.这种说法:“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也是错误的.当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该分子保持的,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是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但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对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来说,它们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4.分子和原子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分解,而原子不能够再分.8.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知识点的认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是这样的:最外层电子不稳定的原子通过得、失最外层的电子,从而变成了阴、阳离子;当然,阴、阳离子如果再失、得相应的电子,就又变成了原来的原子了.总之,它们的相互转化是通过电子的得失来完成的.如图所示:.例如,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钠原子通过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了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钠离子(它属于阳离子);反过来,钠离子通过得到一个电子,又会变成了原来的钠原子.同样,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氯原子通过得到一个电子,而变成了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的氯离子(它属于阴离子),反过来,氯离子通过失去一个电子,也会变成了原来的氯原子.【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或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离子符号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原子转化离子时的电子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原子得失电子的目的都是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2.原子得失电子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即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所得的电子数是8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差),变成相应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就是所得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即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所失的电子数就是其最外层电子数),变成相应的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就是所失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由此可见,原子的得失电子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来彼此相互推断.3.原子的得失电子与其元素的化合价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几个电子,该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该元素就显负几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几个电子,该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该元素就显正几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得失电子,该元素就显零价.反过来,依然成立.所以,还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判断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以及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等等.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不只是原子有电子的得失,离子也有电子的得失.只不过,阳离子是通过得电子变成原子的,它所得电子的数目就是该原子原来所失电子的数目;而阴离子是通过失电子变成原子的,它所失电子的数目就是该原子原来所得电子的数目.9.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识点的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决定着该原子在化学反应时是否得失电子,也就是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稳定性(即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非常密切.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从而达到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多于4个时,容易获得电子,从而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8个电子时,本身就是于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时一般不会有电子的得失,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这里所说的稳定结构是指相对稳定结构,也就是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所以还可以说,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br/>【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或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离子符号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的判断、是否是稳定结构的判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br/>【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br/>1.原子得失电子的目的都是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br/>2.原子得失电子是由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即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所得的电子数是8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差),变成相应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就是所得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即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所失的电子数就是其最外层电子数),变成相应的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就是所失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由此可见,原子的得失电子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来彼此相互推断.<br/>3.原子的得失电子与其元素的化合价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几个电子,该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该元素就显负几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几个电子,该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该元素就显正几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得失电子,该元素就显零价.反过来,依然成立.所以,还可以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判断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以及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等等.<br/>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不只是原子有电子的得失,离子也有电子的得失.只不过,阳离子是通过得电子变成原子的,它所得电子的数目就是该原子原来所失电子的数目;而阴离子是通过失电子变成原子的,它所失电子的数目就是该原子原来所得电子的数目.10.原子结构示意图【知识点的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极其微小的原子的结构,而采用图示的方法,将原子结构直观的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以钠原子为例,介绍如下:离子结构示意图就是指原子得失电子以后的结构示意图。当原子通过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变成阳离子时,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不仅减少了一个电子层,而且电子数也减少了,小于了核内质子数;当原子通过获得电子,而变成阴离子时,该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相比电子层数是一样的,但是电子数比原来多了,大于了核内质子数。还是以钠原子所变成的钠离子为例吧,其结构示意图应该为:具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如表所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或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情况和得失数目的判断、是否是稳定结构的判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