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十)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十)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十)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十)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十)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24秋•保山校级期中)在多样化的能源中,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2.(2024秋•长沙期中)缓慢氧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醋的酿造 B.石蜡熔化 C.铁在氧气中燃烧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3.(2024•柳南区模拟)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选项灭火措施灭火原理A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降低可燃物着火点B将蜡烛吹灭隔绝空气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移除可燃物A.A B.B C.C D.D4.(2024秋•兴平市期中)实验室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气球可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和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D.本装置可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2024秋•黄埔区校级月考)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A.吹灭蜡烛——隔绝了氧气 B.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或橙色——燃气充分燃烧 D.煤炉火越扇越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6.(2024•江西模拟)2024年南昌市国庆烟花晚会在“赣江之心”老官洲区域举行。安全是第一要素,对烟花的使用和储存要有提醒标志。储存烟花的仓库中所贴的标志为()A.爆炸物 B.毒性物质 C.易燃气体 D.腐蚀性物质7.(2024•市南区校级一模)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①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8.(2023秋•辛集市期末)当森林或草场发生火灾时,救火的措施之一是在火场附近铲出一定宽度的树木和杂草,使其形成一道“隔离区”,其原理是()A.隔绝空气 B.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清除可燃物 D.使火场周围通风良好,热量易散失9.(2024秋•成都期末)下列成语与对应的燃烧或灭火原理不相符的是()A.钻木取火﹣﹣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B.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C.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D.煽风点火﹣﹣增大氧气含量10.(2024秋•峰峰矿区校级月考)《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消水可燃”,《梦溪笔谈》中记载“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洧水”即为石油。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是可再生能源 B.将其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 C.其成分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D.其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炭黑可用于制墨11.(2024•临沂)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12.(2024•湖北模拟)石油古称“洧水”。《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梦溪笔谈》描述“洧水”:“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有关“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洧水”具有可燃性,是可再生资源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能源 D.“其烟”主要成分是炭黑,可用于制墨13.(2024秋•山亭区校级月考)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用水浇灭火炉中的火,主要原因是使燃着的煤与空气隔绝二.填空题(共5小题)14.(2024秋•成都期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回答下列问题:(1)①甲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通过观察(填“a”、“b”、“c”)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②氨气在纯氧气中也能燃烧(4NH3+3O2点燃¯2N2+6H2O),请把如图丁(2)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极速燃烧可导致爆炸,下列混合物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字母序号)。a.沼气和空气b.N2和O2c.CO和O2d.H2和O2(3)灭火方式有多种,图乙、图丙灭火原理不同点在于。若在家里炒菜遇到油锅着火,适合使用的灭火方法是。15.(2024秋•山亭区校级月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1)火的利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下列有关火的利用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是(填字母序号)。A.驱赶野兽,开拓家园B.火攻水淹,夺城掠地C.取暖照明,改善生活D.冶炼金属,发展生产(2)《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3)火的利用促进燃料的发展,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部分地区对家用燃料进行了“气代煤”改造,用天然气代替煤,请写出天然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16.(2024秋•济宁月考)公交车上备有灭火毯,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2)这种灭火毯我们家庭中也可以备用。若家里的电器起火,使用灭火毯前应先。(3)目前人类以化石燃烧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17.(2024秋•资兴市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65%55%15%5%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布烧坏酒精烧完,棉布无损酒精烧完,棉布无损不燃烧(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18.(2024秋•安阳县月考)氢气和甲烷都是清洁能源,写出甲烷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充分燃烧1g氢气或甲烷释放的热量如图所示,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料,更多的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原因是(写1点即可)。三.实验题(共3小题)19.(2024秋•濮阳期中)在探究燃烧条件时,做了如图实验,请回答问题:(1)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2)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3)炒菜时油锅里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中的灭火原理是:。20.(2024秋•市南区校级期中)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三组实验。已知:着火点(白磷)=40℃,着火点(红磷)=240℃。①甲实验可以得出有关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②用丙装置进行实验时,可观察到外层大烧杯内壁的水位高低变化情况是。③以下对三组实验进行的分析或总结中,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A.甲实验中小烧杯里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乙实验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C.丙实验可以粗略测定烧杯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丙实验还有环保、防止污染空气的优点(2)已知铂丝可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①圆底烧瓶若安全管内液面上升太快,可(填操作)缓解压强增大。②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W形管中的现象为。③若要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应对比观察的现象。④上述实验装置的优点是。21.(2024秋•延吉市校级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以下活动。【活动一】认识燃烧(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填字母)。A.发光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热D.生成二氧化碳(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活动二】探究燃烧的条件该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如图1所示):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实验Ⅰ)。②将实验Ⅰ装置放在热水中(如图实验Ⅱ),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3)对比实验I和实验Ⅱ,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4)实验Ⅱ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活动三】再探燃烧如图2所示的是该兴趣小组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4。如图3所示的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3中20秒时)。(5)图2中设计甲、乙装置的对照实验,是为了研究对蜡烛熄灭的影响。(6)请根据图2和图3的信息,推测蜡烛慢慢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十)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ADABADCCAC题号1213答案BB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24秋•保山校级期中)在多样化的能源中,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考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D【分析】从能源是否可再生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解答】解:A、煤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B、石油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C、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D、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2024秋•长沙期中)缓慢氧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醋的酿造 B.石蜡熔化 C.铁在氧气中燃烧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空气与水.【答案】A【分析】根据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醋的酿造,是粮食与空气的氧气等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正确。B、石蜡熔化,只是石蜡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C、铁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不是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氧化反应的分类和缓慢氧化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2024•柳南区模拟)下列灭火措施对应的灭火原理正确的是()选项灭火措施灭火原理A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降低可燃物着火点B将蜡烛吹灭隔绝空气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移除可燃物A.A B.B C.C D.D【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D【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着的家具,利用的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B、将蜡烛吹灭,吹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从而降低了温度,其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错误。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D、将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扑灭森林火灾,利用的是移除可燃物的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4秋•兴平市期中)实验室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探究。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白磷,集气瓶中倒入一定体积约80℃左右的热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气球可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和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D.本装置可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A【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进行分析。【解答】解:A.热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B.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与氧气接触,会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B正确;C.气球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的作用,可以防止白烟逸出,保护环境,起到缓冲装置内外气压和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故C正确;D.提起打孔的燃烧匙白磷,与氧气接触,会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未打孔燃烧匙中装有红磷(始终没有燃烧),本装置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5.(2024秋•黄埔区校级月考)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A.吹灭蜡烛——隔绝了氧气 B.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或橙色——燃气充分燃烧 D.煤炉火越扇越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B【分析】A、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B、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C、根据燃料燃烧的现象来分析;D、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解答】解:A、吹灭蜡烛是利用了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选项说法错误;B、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来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选项说法正确;C、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或橙色,这是氧气不足,燃气不充分燃烧造成的,选项说法错误;D、煤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补充了氧气,促进了燃料的燃烧,并不是降低了煤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与原理以及促进燃烧充分燃烧的做法是解题的关键。6.(2024•江西模拟)2024年南昌市国庆烟花晚会在“赣江之心”老官洲区域举行。安全是第一要素,对烟花的使用和储存要有提醒标志。储存烟花的仓库中所贴的标志为()A.爆炸物 B.毒性物质 C.易燃气体 D.腐蚀性物质【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答案】A【分析】结合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烟花属于易爆物质,应张贴爆炸物标志。A、该图标是爆炸物标志,故A正确;B、该图标是毒性物质标志,故B错误;C、该图标是易燃气体标志,故C错误;D、该图标是腐蚀性物质标志,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2024•市南区校级一模)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曲线①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②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③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降低了手帕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生活实际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与能源;实验及控制变量思想.【答案】D【分析】根据燃烧时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结合图示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由图可知,曲线1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故该说法正确;B、曲线2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故该说法正确;C、曲线3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酒精无法燃烧,故该说法正确;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手帕不能燃烧,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故该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2023秋•辛集市期末)当森林或草场发生火灾时,救火的措施之一是在火场附近铲出一定宽度的树木和杂草,使其形成一道“隔离区”,其原理是()A.隔绝空气 B.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清除可燃物 D.使火场周围通风良好,热量易散失【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C【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解答】解:由题意知,森林或草场发生火灾时,救火的措施之一是在火场附近铲出一定宽度的树木和杂草,使其形成一道“隔离区”,是利用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9.(2024秋•成都期末)下列成语与对应的燃烧或灭火原理不相符的是()A.钻木取火﹣﹣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B.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C.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D.煽风点火﹣﹣增大氧气含量【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C【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钻木取火可以摩擦生热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正确;B、釜底抽薪可以清除可燃物,正确;C、火上浇油是增加了可燃物,错误;D、煽风点火可以增大氧气含量,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灭火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0.(2024秋•峰峰矿区校级月考)《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消水可燃”,《梦溪笔谈》中记载“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洧水”即为石油。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是可再生能源 B.将其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 C.其成分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D.其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炭黑可用于制墨【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石油加工的产物;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A【分析】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它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石油经过分馏等加工过程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等多种产品。【解答】解:A.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和特定的条件,一旦开采使用,短时间内无法再生,故A错误;B.石油分馏是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可以得到多种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故B正确;C.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元素,故C正确;D.石油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炭黑可用于制墨,这与题目中“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相符合,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简单,通过考察对石油的理解,检验了学生对化石能源的基本认识,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理解石油的可再生性、加工方式、元素组成以及燃烧产物等方面的知识,本题的重点在于区分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理解石油的加工方式和主要元素组成,以及掌握石油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及其应用,通过本题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石油这一重要能源资源的理解。11.(2024•临沂)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C【分析】根据铜丝的导热性很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热量迅速被铜丝所散失,铜丝散热,使铜网上方温度下降至石蜡蒸气的着火点以下,分析。【解答】解:A、铜丝网不能隔绝氧气或空气,故A错误;B、蜡烛燃烧过程中,部分石蜡受热熔化,熔化后的液态石蜡气化成石蜡蒸气,热石蜡蒸气上升到铜丝网上方。所以铜丝网上方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故B错误;C、铜丝的导热性很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热量迅速被铜丝所散失,铜丝散热,使铜网上方温度下降至石蜡蒸气的着火点以下,即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铜丝网上方火焰熄灭,即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故C正确;D、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12.(2024•湖北模拟)石油古称“洧水”。《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梦溪笔谈》描述“洧水”:“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有关“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洧水”具有可燃性,是可再生资源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能源 D.“其烟”主要成分是炭黑,可用于制墨【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化学与能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石油古称“洧水”。《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梦溪笔谈》描述“洧水”:“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洧水”即为石油,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洧水”即为石油,石油具有可燃性,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化石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D、石油中含有碳元素,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炭黑,炭黑可用于制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了解石油的组成成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2024秋•山亭区校级月考)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用水浇灭火炉中的火,主要原因是使燃着的煤与空气隔绝【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B【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而氧气并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D、用水浇灭火炉中的火,主要原因是水汽化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5小题)14.(2024秋•成都期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回答下列问题:(1)①甲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防止污染;通过观察a、c(填“a”、“b”、“c”)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②氨气在纯氧气中也能燃烧(4NH3+3O2点燃¯2N2+6H2O),请把如图丁(2)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极速燃烧可导致爆炸,下列混合物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b(填字母序号)。a.沼气和空气b.N2和O2c.CO和O2d.H2和O2(3)灭火方式有多种,图乙、图丙灭火原理不同点在于图乙是利用水降低温度,防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丙时隔绝空气,使可燃物接触不到空气。若在家里炒菜遇到油锅着火,适合使用的灭火方法是锅盖盖住油锅,隔绝空气。【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①根据实验设计步骤找到气球的作用,然后按照对比实验的原则,找到唯一变量进行实验;②根据方程式判断粒子个数绘制示意图;(2)根据可燃气体性质,判断是否发生爆炸;(3)根据灭火的原理,可以从降低温度和阻绝空气两方面回答。【解答】解:(1)①在白磷燃烧过程中会放出热量,同时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了避免五氧化二磷排入大气,用气球进行收集,同时温度变化,引起的压强变化,可以通过气球进行压力调节;为了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对照实验只要改变氧气这个变量就可以,而在a、c的之间只改变了氧气,a与氧气接触,c与氧气不接触,所以可以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答案为:平衡气压、防止污染;a、c。②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需要氧气分子为3个,生成氮气分子2个,水分子为6个;故答案为:。(2)沼气为甲烷,属于易燃易爆气体,一氧化碳也是易燃易爆气体,同时氢气也是易燃易爆气体,所以三种与氧气或者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爆炸,而氮气属于保护性气体,不属于易燃易爆气体,所以其氧气或者空气接触点燃不会爆炸;故答案为:b。(3)从图中可知,乙为利用水降低温度,使可燃物不能达到着火点,避免了燃烧,而图丙则是用灭火毯将火源盖住,使空气与可燃物隔绝,避免再次燃烧,起到灭火的目的;油锅起火可以直接将锅盖盖住油锅,可以直接隔绝空气,起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图乙是利用水降低温度,防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图丙时隔绝空气,使可燃物接触不到空气;锅盖盖住油锅,隔绝空气。【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15.(2024秋•山亭区校级月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1)火的利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下列有关火的利用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是B(填字母序号)。A.驱赶野兽,开拓家园B.火攻水淹,夺城掠地C.取暖照明,改善生活D.冶炼金属,发展生产(2)《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火的利用促进燃料的发展,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部分地区对家用燃料进行了“气代煤”改造,用天然气代替煤,请写出天然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1)B。(2)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CH4+2O2点燃¯CO2+2H2O【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1)A.驱赶野兽,开拓家园,利于人类文明进步。B.火攻水淹,夺城掠地,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C.取暖照明,改善生活,利于人类文明进步。D.冶炼金属,发展生产,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故答案为:B。(2)《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答案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点燃¯CO2+2H2O故答案为:CH4+2O2点燃¯CO2+2H2O【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16.(2024秋•济宁月考)公交车上备有灭火毯,灭火毯在无破损的情况下能重复使用。若车内起火,在起火初期快速取出灭火毯,抖开后覆盖在火焰上,直至扑灭。(1)灭火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2)这种灭火毯我们家庭中也可以备用。若家里的电器起火,使用灭火毯前应先切断电源。(3)目前人类以化石燃烧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考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1)隔绝空气(或氧气)。(2)切断电源。(3)不可再生。【分析】(1)灭火的原理主要有三种: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当家庭中的电器起火时,使用灭火毯前应先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切断电源。(3)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目前人类主要的能源来源。然而,这些燃料是由古代生物遗骸在地下高压高温条件下经过数百万年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解答】解:(1)灭火的原理主要有三种: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毯覆盖在火焰上,能够阻止空气与火焰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隔绝空气(或氧气)。(2)电器起火时,首先要切断电源,防止在灭火过程中发生触电事故,然后再使用灭火毯进行灭火;故答案为:切断电源。(3)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在短期内不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不可再生。【点评】本题难度简单,通过具体的情境(公交车起火和家庭电器起火)来考察灭火原理、应对措施和能源分类等知识点,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本题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防火安全,并学会正确使用各种灭火器材和应对措施。17.(2024秋•资兴市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65%55%15%5%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布烧坏酒精烧完,棉布无损酒精烧完,棉布无损不燃烧(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不燃烧.(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分析: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2)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水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解答】解:(1)由实验结果记录可知: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2)由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3)酒精灯用完后必需盖上灯帽.如果酒精灯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故答案为:(1)不燃烧;(2)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3)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点评】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原因的分析,学会根据所给信息分析问题,并把相应的结论加以运用.18.(2024秋•安阳县月考)氢气和甲烷都是清洁能源,写出甲烷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充分燃烧1g氢气或甲烷释放的热量如图所示,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等质量的氢气和甲烷,氢气放出的热量更多;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料,更多的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原因是天然气在自然界中储量大,更易得(写1【考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CH4+2O2点燃¯CO2+2H2O【分析】根据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等质量的氢气和甲烷,氢气放出的热量更多进行分析。【解答】解: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根据图像可知,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等质量的氢气和甲烷,氢气放出的热量更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料,更多的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原因是天然气在自然界中储量大,更易得,故答案为:CH4+2O2点燃¯CO2+2H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氢能的优点,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等,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反应条件和气体符号及沉淀符号的标注。三.实验题(共3小题)19.(2024秋•濮阳期中)在探究燃烧条件时,做了如图实验,请回答问题:(1)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炒菜时油锅里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其中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能源.【答案】(1)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隔绝氧气或空气。【分析】(1)根据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接触到氧气,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进行分析。(2)根据铜片上白磷、水中白磷都达到了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没有燃烧,进行分析。(3)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解(1)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接触到氧气,白磷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实验中铜片上白磷、水中白磷都达到了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炒菜时油锅里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使燃烧熄灭。故答案为:(1)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隔绝氧气或空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20.(2024秋•市南区校级期中)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三组实验。已知:着火点(白磷)=40℃,着火点(红磷)=240℃。①甲实验可以得出有关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②用丙装置进行实验时,可观察到外层大烧杯内壁的水位高低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③以下对三组实验进行的分析或总结中,错误的是AB(填字母序号)。A.甲实验中小烧杯里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乙实验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C.丙实验可以粗略测定烧杯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丙实验还有环保、防止污染空气的优点(2)已知铂丝可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①圆底烧瓶若安全管内液面上升太快,可向上提起H2O2溶液中的铂丝,使之离开液面(填操作)缓解压强增大。②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W形管中的现象为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产生白烟。③若要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应对比观察打开弹簧夹前后两次白磷是否燃烧的现象。④上述实验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试剂。【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专题】科学探究.【答案】(1)①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②先下降后上升。③AB。(2)①向上提起H2O2溶液中的铂丝,使之离开液面。②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产生白烟。③打开弹簧夹前后两次白磷是否燃烧。④节约试剂。【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1)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②丙装置中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加热空气使装置内部的气压增加,烧杯内壁的水位下降,冷却后温度降低,白磷又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装置内部的气压降低,烧杯内壁的水位上升。③A、甲实验中小烧杯里的热水起提高温度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隔绝水中白磷和氧气的作用,该选项错误;B、乙实验中白磷换成红磷,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则不能燃烧,该选项错误;C、丙实验中白磷燃烧消耗氧气,根据水位上升到烧杯总体积的比例,可以粗略测定烧杯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正确;D、丙实验用水密封,则能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具有环保、防止污染空气的优点,该选项正确。故选:AB。(2)①铂丝可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若安全管内液面上升太快,可向上移动铂丝,使之离开液面。②打开弹簧夹,红磷和白磷能和产生的氧气接触,由于白磷达到着火点,而红磷没有,则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产生白烟。③打开弹簧夹前,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但打开弹簧夹后,白磷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④该实验所需的试剂较少,节约试剂,且为密闭装置,环保,且氧气可随用随取等。故答案为:(1)①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②先下降后上升。③AB。(2)①向上提起H2O2溶液中的铂丝,使之离开液面。②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产生白烟。③打开弹簧夹前后两次白磷是否燃烧。④节约试剂。【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1.(2024秋•延吉市校级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以下活动。【活动一】认识燃烧(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ACD(填字母)。A.发光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放热D.生成二氧化碳(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活动二】探究燃烧的条件该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如图1所示):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实验Ⅰ)。②将实验Ⅰ装置放在热水中(如图实验Ⅱ),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3)对比实验I和实验Ⅱ,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实验Ⅱ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活动三】再探燃烧如图2所示的是该兴趣小组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4。如图3所示的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3中20秒时)。(5)图2中设计甲、乙装置的对照实验,是为了研究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对蜡烛熄灭的影响。(6)请根据图2和图3的信息,推测蜡烛慢慢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氧气浓度降低。【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科学探究.【答案】(1)ACD;(2)CH4+2O2点燃¯CO2+2H2O(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与氧气(或空气)接触;(5)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6)氧气浓度降低。【分析】(1)燃烧是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2)甲烷完全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5)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6)根据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解:(1)酒精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光,放出热量;含硫煤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发光,放出热量;天然气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发光,放出热量;故选:ACD;(2)甲烷完全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3)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②将图Ⅰ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说明试管内氧气已经消耗完;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即补充了氧气,白磷又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氧气;(5)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6)实验过程中甲、乙两装置都出现相同实验现象是蜡烛先正常燃烧,而后几乎是同时慢慢熄灭,由图丙的信息可知,当氧气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蜡烛不再燃烧,则可推测蜡烛慢慢熄灭的可能原因是氧气浓度降低。故答案为:(1)ACD;(2)CH4+2O2点燃¯CO2+2H2O(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与氧气(或空气)接触;(5)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6)氧气浓度降低。【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活动三相对复杂,需要认真思考进行作答。

考点卡片1.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探究。探究的具体内容有:1.燃烧的条件,也就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也就是,(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找出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并且,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其中以实验探究题最为常见。中考的重点是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然后,通过拓展与迁移来进一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学过的相关知识,充分挖掘实验图示中的有用信息,使用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法等来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根据问题情景,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然后,分析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等。最后,运用实验所得,进一步拓展与迁移,以便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知识点的认识】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具体如下表所示:当然,还会经常考查到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作吸附剂,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吸附剂、水的净化、物质的推断和鉴别、铁的冶炼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等.特别是,对金刚石的硬和夺目光泽及相应的用途,石墨的软、润滑和导电及相应的用途,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活性炭的吸附性及用作吸附剂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于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个相互关系来互推巧记和理解.2.虽然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的单质,但是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而石墨却可以说是天然存在的最软的物质.它们的物理性质之所以相差这么大,是由于其中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3.金属光泽一般是金属的特性,可是石墨却具有金属光泽,但是它不是金属;这一点有特别注意.4.至于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还要注意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更强些,所以牵扯的安全方面的用作吸附剂时,一般都用活性炭.例如,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还有自来水厂净水和净水器中也都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过滤水中的不溶性和一些可溶性的杂质,以及除去臭味的.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微粒观点的应用就是从物质的微粒性角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运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例如,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是由于水受热时,水分子获得的能力大,运动加剧,分子间隔逐渐变大,从而使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模型图的应用是指把看不见的、抽象的微观粒子,用能够看到的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展现出来,以便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化学反应或实际问题等.例如,分析图1中的模型图可知:(1)A表示的是某种原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当该原子是能够直接物质的原子(即金属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和能够构成固态非金属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时,该图还能表示由这种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2)B表示的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了,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单质.(3)C表示的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化合物.(4)D表示的是两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还表示由这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5)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原子;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分子(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6)单质是只含有一种原子或分子(指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化合物是只含有一种分子(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混合物是含有多种分子的物质.又如,分析图2中的模型图可知:(1)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2)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和乙物质都属于单质.(3)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5)甲、乙、丙的化学式分别是BA3(或A3B)、A2和B2.(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BA3(或A3B)=B2+3A2(由于不知条件和物质的状态,所以暂时不够全面).(7)该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尤其是借助微观粒子反应模型图考查分子、原子知识是近年中考的新亮点.此类试题提高了试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运用分子观点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和运用模型图分析解答有关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和化学反应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实际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2.运用模型图来解答有关题目时,要先留意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再逐一分析,综合考虑.尤其是,在解答用模型图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细心地进行全面思考才行;一般要做到以下“六抓”:(1)抓分子、原子的性质,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4)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5)抓反应基本类型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6)抓单个分子的构成情况;等等.4.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2.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分析和书写即可.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化学式的哪个地方电离开来,产生相应的阴、阳离子;技巧是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来将其分离开来,切记原子团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可将其划分开来.还要注意,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一定是相等的,即整个溶液不显电性.5.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自燃与爆炸”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燃烧的概念、现象和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燃烧的概念,一定要明确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因此,在书写有关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把反应条件写出燃烧,而应该是点燃.2.对于燃烧的条件,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应该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些物质(如细铁丝等)燃烧时要求的氧气浓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还有,就是物质的着火点是经常考查到,一定切记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6.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知识点的认识】完全燃烧是指是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的燃烧;即当氧气(或空气)充足时的充分燃烧.而不完全燃烧是指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的燃烧;即当氧气(或空气)不充足时的不充分燃烧.【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氧气和一氧化碳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常用燃料的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的条件、氧气的化学性质、常用燃料的使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来说,主要是由于氧气的充足不充足造成的,当氧气充足时,燃烧充分,即完全燃烧;当氧气不充足时,燃烧不充分,即不完全燃烧.2.值得一提的是,当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不但放热少,而且往往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7.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知识点的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如森林失火时,经常砍到一条带树木(即造隔离带).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油锅着火时,可盖严锅盖.3.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如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常用物质的性质、几种常用的灭火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来设计灭火的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谓灭火,实际上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因此,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推断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燃烧发生时,燃烧的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才可;但是,灭火时,就没有不要将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破坏,只要其一被破坏,即可达到灭火之目的.当然,三个条件同时就破坏更能灭火了.2.如果采用第三种原理和方法来灭火,那么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而不能说成降低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8.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这种爆炸是化学变化.但是,还有一种爆炸不是由于化学反应引起,而仅仅是由于气体的受热膨胀或压强增大而导致的现象;这种爆炸就是物理变化.缓慢氧化是指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自燃是指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如图所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现象、呼吸作用、金属的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和爆炸实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氢气的爆鸣实验、甲烷(或一氧化碳、氢气等可溶性气体)的验纯及燃烧”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不同点是剧烈程度不同;按照缓慢氧化、自燃、燃烧、爆炸的顺序,可以说是越来越剧烈.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相同点有两个:(1)都属于氧化反应;(2)都放热.9.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知识点的认识】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是指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常用的化学品标志,以及节水、节能、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等等.具体如图所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加油站、各种矿坑和公共场所等防范爆炸的措施,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燃烧和爆炸实验,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氢气的爆鸣实验,一氧化碳和甲烷的化学性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的验纯,节水、节能和可不可回收”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加油站、各种矿坑和公共场所等防范爆炸的措施,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燃烧和爆炸实验,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