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与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方案TOC\o"1-2"\h\u25127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23075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2165201.2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 217177第二章自动驾驶技术基础 3306482.1自动驾驶技术概述 337992.2自动驾驶等级划分 4114492.3自动驾驶核心技术 425284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 595353.1感知系统概述 5135443.2激光雷达技术 5127493.2.1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5255833.2.2激光雷达类型及特点 535313.3视觉识别技术 5244133.3.1视觉识别原理 534283.3.2视觉识别算法 6108873.4融合感知技术 6284523.4.1数据级融合 6225713.4.2特征级融合 660613.4.3决策级融合 619413第四章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 6286744.1决策与控制概述 6142064.2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 790134.3系统集成与优化 716128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 778045.1通信技术概述 7144265.2车载网络技术 838365.2.1CAN总线 8304205.2.2LIN总线 8129955.2.3FlexRay总线 8165145.2.4以太网 8160785.3车联网技术 8186255.3.1蜂窝移动通信 8271525.3.2短距离通信 880895.3.3卫星通信 928112第六章自动驾驶车辆安全与隐私 9177036.1安全问题概述 935476.2隐私保护技术 9188236.3安全与隐私的权衡 103930第七章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与标准 10258097.1政策法规概述 10315667.2标准制定与实施 1141267.3国际合作与交流 1112804第八章自动驾驶车辆测试与评价 11122238.1测试与评价概述 11161218.2测试方法与工具 1281908.3测试评价体系 126404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 13166809.1商业模式概述 1363439.2应用场景分析 13175899.3商业模式创新 1432695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41964710.1发展趋势概述 143179310.2技术挑战与突破 141437910.3社会伦理与道德考量 15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具备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功能的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技术层次分类智能网联汽车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技术层次。初级智能网联汽车主要具备基本的辅助驾驶功能;中级智能网联汽车具备部分自动驾驶功能;高级智能网联汽车则实现完全自动驾驶。(2)按功能分类智能网联汽车可分为以下几类功能:(1)驾驶辅助功能: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2)安全驾驶功能:如前方碰撞预警、盲区监测、疲劳驾驶监测等;(3)舒适性功能:如自动空调、座椅调节、氛围灯控制等;(4)娱乐功能:如智能语音、在线导航、车联网应用等;(5)管理功能:如远程诊断、车辆监控、故障预警等。1.2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辅助驾驶阶段20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汽车制造商开始研发辅助驾驶系统。这一阶段的智能网联汽车主要具备基本的驾驶辅助功能,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2)第二阶段:自动驾驶阶段21世纪初,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特斯拉、谷歌等公司纷纷加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智能网联汽车逐渐实现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前方碰撞预警等。(3)第三阶段:车联网阶段4G、5G通信技术的普及,车联网技术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撑。车联网技术使得汽车能够实现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进一步提升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4)第四阶段:智能交通系统阶段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正逐渐向智能交通系统阶段过渡。在这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与城市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为城市交通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将更加迅速,未来有望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第二章自动驾驶技术基础2.1自动驾驶技术概述自动驾驶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执行控制等功能的集成,从而实现在无需人类驾驶员干预的情况下,车辆能够安全、高效地行驶。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自动驾驶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传感器技术、导航定位、通信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识别道路、车辆、行人等目标,并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行驶控制。2.2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根据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和功能,国际上通常将自动驾驶分为0级至5级,共六个等级。以下为各等级的简要介绍:(1)0级:无自动驾驶功能,完全由人类驾驶员控制车辆。(2)1级:车辆具有单一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3)2级:车辆具有多种功能,如车道保持辅助(LKA)和自动紧急制动(AEB),但驾驶员仍需时刻关注路况。(4)3级:车辆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自动驾驶,如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驾驶员可以在系统提示下接管车辆控制。(5)4级:车辆能够在大部分路况下实现自动驾驶,但部分特殊场景仍需驾驶员干预。(6)5级:完全自动驾驶,无需人类驾驶员干预,车辆能够应对各种路况和场景。2.3自动驾驶核心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感知: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些传感器能够捕捉到车辆、行人、道路、交通标志等信息,为后续决策提供数据基础。(2)决策规划:根据环境感知数据,计算机系统对车辆行驶路径、速度等进行决策。决策规划模块需要考虑道路状况、交通规则、车辆功能等因素,保证行驶安全。(3)执行控制:将决策规划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车辆控制指令,如加速、减速、转向等。执行控制模块需要实时调整车辆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环境。(4)导航定位:通过高精度导航系统和地图数据,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导航定位技术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行驶方向和目的地信息。(5)通信技术:自动驾驶车辆需要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等进行通信,以获取实时交通信息、道路状况等。通信技术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信息支持。(6)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技术涉及大量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计算机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交通场景。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3.1感知系统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负责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识别和解析。感知系统的功能直接影响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感知系统主要包括激光雷达、视觉识别、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共同构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能力。3.2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Lidar)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激光脉冲返回时间,从而计算出目标距离。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确感知。3.2.1激光雷达工作原理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发射激光脉冲,激光脉冲经过目标物体反射后,由接收器接收,根据激光脉冲往返时间计算出目标距离。激光雷达还能够根据反射光的强度、速度等信息,实现对目标的分类和识别。3.2.2激光雷达类型及特点按照工作原理和结构,激光雷达可分为脉冲式激光雷达、连续波激光雷达和混合型激光雷达等。脉冲式激光雷达具有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功耗较大;连续波激光雷达功耗较低,但测量精度相对较低;混合型激光雷达则兼具两者的优点。3.3视觉识别技术视觉识别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识别和理解。视觉识别技术具有成本低、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受光照、天气等条件影响较大。3.3.1视觉识别原理视觉识别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原理,通过对摄像头捕获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特征,实现对目标的识别和分类。视觉识别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等环节。3.3.2视觉识别算法视觉识别算法主要包括深度学习算法、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和特征匹配算法等。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表现出色,但训练过程计算量大,对计算资源要求较高;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如SVM、决策树等,在特定场景下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特征匹配算法如SIFT、SURF等,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适用于动态环境下的目标识别。3.4融合感知技术融合感知技术是将多种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融合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3.4.1数据级融合数据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融合,通过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等环节,实现对目标环境的综合感知。数据级融合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但计算量较大,对硬件资源要求较高。3.4.2特征级融合特征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特征信息进行整合,通过特征匹配、特征选择等手段,实现对目标环境的感知。特征级融合降低了计算量,提高了实时性,但可能损失部分感知精度。3.4.3决策级融合决策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决策结果进行整合,通过对决策结果的分析和推理,实现对目标环境的综合判断。决策级融合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复杂环境,但受传感器功能和决策算法的影响较大。第四章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4.1决策与控制概述自动驾驶系统的决策与控制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通过对车辆周边环境的感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车辆进行实时的决策与控制,以保证车辆的安全、高效行驶。决策与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三部分。决策模块负责根据车辆周边环境信息,制定合适的行驶策略,包括路径规划、速度控制、车道保持等。控制模块则负责将决策模块输出的行驶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控制指令,如加速、减速、转向等。执行模块则负责接收控制指令,对车辆进行实时控制。4.2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路径规划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目标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车辆规划出一条最优的行驶路径。路径规划主要包括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全局路径规划是在车辆出发前,根据目的地和道路信息,规划出一条全局最优路径。局部路径规划则是在行驶过程中,根据实时环境信息,对全局路径进行修正,以应对突发情况。轨迹跟踪是指自动驾驶系统根据路径规划结果,对车辆进行精确的跟踪控制。轨迹跟踪的关键在于控制算法的设计,常用的控制算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轨迹跟踪的精度直接影响到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4.3系统集成与优化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系统的集成与优化是提高系统功能的关键环节。系统集成主要包括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硬件集成是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软件集成则是将决策模块、控制模块等软件模块进行整合,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系统优化主要包括算法优化和参数优化。算法优化是通过改进决策与控制算法,提高系统功能。例如,通过改进路径规划算法,提高路径规划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通过改进控制算法,提高轨迹跟踪的精度。参数优化则是通过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使系统在不同工况下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功能。在系统集成与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处理等技术,保证系统在遇到故障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从而提高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功能。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5.1通信技术概述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扮演着的角色。其基本任务是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两大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蜂窝移动通信、短距离通信、卫星通信等;有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太网、CAN总线等。5.2车载网络技术车载网络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车辆内部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车载网络技术:5.2.1CAN总线CAN总线(ControllerAreaNetwork)是一种为汽车设计的多主机通信协议。它通过差分信号传输,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速率。CAN总线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电子等领域。5.2.2LIN总线LIN总线(LocalInterconnectNetwork)是一种低成本的串行通信网络,主要用于车辆内部辅助功能的信息传输,如车窗、灯光等。LIN总线具有较低的传输速率和较低的成本,适用于车辆内部短距离通信。5.2.3FlexRay总线FlexRay总线是一种高速、deterministic的车载网络技术,适用于高功能、高安全要求的场合,如车辆的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等。FlexRay总线具有高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和灵活的拓扑结构等特点。5.2.4以太网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局域网技术,其传输速率较高,可满足车辆内部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以太网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内部网络、车与车之间的通信、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等。5.3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与外部环境信息交互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5.3.1蜂窝移动通信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远程通信的重要手段。通过4G/5G网络,车辆可以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交通状况等数据,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导航和驾驶建议。5.3.2短距离通信短距离通信技术主要包括WiFi、蓝牙等。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短距离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如车辆编队、自动驾驶等。5.3.3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传输速率,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在偏远地区的通信需求。通过卫星通信,车辆可以实现全球定位、远程监控等功能。第六章自动驾驶车辆安全与隐私6.1安全问题概述智能网联汽车与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问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软硬件安全:自动驾驶车辆依赖于复杂的软硬件系统,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这些系统可能存在潜在的漏洞,易受到黑客攻击,导致车辆失控或数据泄露。(2)数据安全: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如车辆位置、行驶速度、周边环境等。这些数据若被非法获取,可能对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造成泄露。(3)网络安全:自动驾驶车辆需要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包括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等。网络通信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泄露、数据篡改等安全风险。(4)功能安全:自动驾驶车辆在执行特定功能时,如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可能因系统故障或外部干扰导致安全问题。(5)法律法规与伦理问题: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伦理道德的挑战,如交通责任划分、隐私保护等。6.2隐私保护技术针对自动驾驶车辆隐私保护问题,以下几种技术手段可供借鉴:(1)数据加密:对自动驾驶车辆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2)数据脱敏: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如将车辆位置信息转换为相对位置信息。(3)数据隔离:将车辆数据分为敏感数据和非敏感数据,对敏感数据实施更严格的保护措施。(4)访问控制:对车辆数据进行访问控制,限制访问权限,防止数据泄露。(5)隐私保护算法:采用隐私保护算法,如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保证数据在分析过程中不泄露个人隐私。6.3安全与隐私的权衡在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权衡:(1)技术层面:在保证车辆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通过优化算法、提高系统功能等方式,实现安全与隐私的平衡。(2)法律法规层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与隐私保护进行明确规定,保证企业和个人在合规范围内开展相关业务。(3)伦理道德层面:在自动驾驶车辆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关注伦理道德问题,尊重个人隐私,遵循道德规范。(4)用户教育层面:提高用户对自动驾驶车辆安全与隐私保护的认识,引导用户正确使用车辆,降低安全风险。通过以上措施,实现自动驾驶车辆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权衡,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第七章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与标准7.1政策法规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其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下为相关政策法规概述:(1)国家战略规划我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2)政策法规体系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3)政策支持措施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创新平台建设等多种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7.2标准制定与实施为了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要求和产业发展,我国积极开展标准制定与实施工作:(1)标准体系构建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测试评价、运营与服务等四个方面的标准。(2)标准制定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与国际接轨。目前已发布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标准实施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监督实施,保证产品安全、可靠、合规。7.3国际合作与交流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在政策法规与标准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1)参与国际组织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等国际组织,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标准的国际合作。(2)国际技术交流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共享技术成果。(3)国际标准对接我国积极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通过政策法规的完善、标准制定与实施,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第八章自动驾驶车辆测试与评价8.1测试与评价概述自动驾驶车辆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其测试与评价环节。测试与评价的目的是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各种工况下具备安全、可靠、舒适的行驶功能,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自动驾驶车辆测试与评价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等。8.2测试方法与工具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实车测试、仿真测试和硬件在环测试。(1)实车测试:实车测试是指在现实道路环境中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测试。这种方法可以全面评估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功能,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仿真测试:仿真测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测试。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无法完全模拟现实道路环境。(3)硬件在环测试:硬件在环测试是将实际硬件设备与仿真环境相结合,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测试。这种方法可以弥补仿真测试的不足,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测试车辆:用于进行实车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2)测试设备: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设备,以及GPS、IMU等定位设备。(3)仿真软件:用于进行仿真测试的计算机软件,如MATLAB/Simulink、CarSim等。(4)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用于收集、处理和分析测试数据,如CANoe、Vector等。8.3测试评价体系自动驾驶车辆测试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评价:评估自动驾驶车辆在特定工况下的安全性,包括碰撞预警、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功能。(2)可靠性评价:评估自动驾驶车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等方面。(3)舒适性评价:评估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如驾驶舱温度、座椅舒适度等。(4)智能性评价:评估自动驾驶车辆在特定工况下的智能表现,如自主避让、交通拥堵处理等。(5)能耗评价:评估自动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能耗表现,如燃油消耗、电池续航等。(6)环境适应性评价:评估自动驾驶车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如雨、雾、雪等天气条件。(7)法规符合性评价:评估自动驾驶车辆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如道路法规、车辆安全法规等。通过以上测试评价体系,可以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其在市场推广和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9.1商业模式概述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时代科技与汽车产业融合的产物,其商业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商业模式概述主要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三个维度展开。在价值创造方面,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提供个性化、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在价值传递方面,企业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传递;在价值获取方面,企业通过合理定价、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盈利。9.2应用场景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涵盖了出行、物流、出行服务、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出租车作为城市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出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2)智能物流:智能网联汽车在物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自动驾驶货车、无人机配送等,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3)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网联汽车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交通信息实时共享,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问题。(4)自动驾驶环卫车:自动驾驶环卫车能够提高环卫作业效率,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提升城市环境质量。9.3商业模式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模式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班主任著作研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中医药大学《数字摄影测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TIA技术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钢结构设计概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通风和消毒制度
- 情境剧本创作技巧及其作用
- DB2201T 66.3-2024 肉牛牛舍建设规范 第3部分:种母牛
- 生物学基础与方法模板
- 人资行政战略展望模板
- 七夕传媒策略研讨
- 高周波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物流管理与工程案例
- 2023年05月江苏省宿迁市工会系统公开招考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油缸使用说明(中英)
- 2023年近年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 GB/T 20984-2022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现场制氮气举作业方案及技术措施
- GB/T 10001.4-202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4部分:运动健身符号
- 付款操作流程图
-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设计
-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PDCA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