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平台_第1页
建筑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平台_第2页
建筑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平台_第3页
建筑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平台_第4页
建筑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平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智能化建筑设计与管理平台TOC\o"1-2"\h\u25852第一章智能建筑设计概述 2260591.1智能建筑的定义与特点 2214001.1.1定义 2212411.1.2特点 3282031.2智能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 3137041.2.1起步阶段 396721.2.2摸索阶段 336961.2.3成熟阶段 3171381.3智能建筑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3189231.3.1意义 3142601.3.2价值 421931第二章智能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 4142112.1智能建筑设计原则 4188662.1.1安全性原则 4274412.1.2舒适性原则 4166342.1.3节能环保原则 424282.1.4智能化原则 4103212.2智能建筑设计方法 484382.2.1需求分析 4156292.2.2系统设计 416312.2.3设备选型 56592.2.4软件开发 5129722.2.5系统集成 5278312.3智能建筑设计的创新策略 5302762.3.1引入先进技术 5119072.3.2创新设计理念 5213162.3.3强化跨界融合 5225132.3.4深化产学研合作 578822.3.5培养专业人才 5653第三章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5188293.1BIM技术的概述 531063.2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6292673.2.1设计阶段 661133.2.2设计审查与审批 6145983.2.3设计变更 645103.3BIM技术的实施与管理 6162413.3.1实施策略 630963.3.2管理流程 6278893.3.3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723148第四章建筑物联网技术 7298514.1建筑物联网技术概述 715624.2建筑物联网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7229524.3建筑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 83660第五章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8194935.1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 85755.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 9184845.3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 922520第六章智能建筑能源管理 9298076.1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概述 10106766.2能源监测与数据分析 10246046.3能源优化与节能措施 106059第七章智能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 1121407.1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概述 11146257.2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118917.3环境控制策略与优化 127904第八章智能建筑安全防范 12276538.1智能建筑安全防范概述 12149848.2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13126298.2.1设计原则 13228768.2.2设计内容 13250078.3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 1357458.3.1火灾自动报警技术的应用 13251318.3.2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 1319028.3.3入侵报警技术的应用 14273878.3.4门禁控制技术的应用 14164528.3.5其他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 144813第九章智能建筑运维管理 14280229.1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概述 14190379.2运维管理平台设计 145029.3运维管理策略与实践 1529040第十章智能建筑设计与管理发展趋势 15733210.1智能建筑设计与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151454310.2智能建筑行业政策与发展前景 161098310.3智能建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16第一章智能建筑设计概述1.1智能建筑的定义与特点1.1.1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实现建筑物智能化管理、节能降耗、舒适环保、安全可靠等功能的高效建筑。1.1.2特点智能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集成:智能建筑将多种技术与设备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2)智能控制: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建筑设备、环境和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物的运行效率。(3)节能降耗:智能建筑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4)舒适环保:智能建筑注重室内环境质量,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办公环境,同时实现绿色环保。(5)安全可靠:智能建筑通过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功能,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1.2智能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1.2.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引入智能建筑的概念,并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中尝试应用。1.2.2摸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在商业、办公等领域广泛应用。1.2.3成熟阶段21世纪初,我国智能建筑技术进入成熟阶段,不仅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广泛应用,还拓展到了住宅、学校、医院等领域。1.3智能建筑设计的意义与价值1.3.1意义智能建筑设计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建筑物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2)提升建筑物舒适度,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3)保障建筑物安全,减少安全。(4)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1.3.2价值智能建筑设计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运行成本。(2)环境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3)社会效益:提高建筑物品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4)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提高国家竞争力。第二章智能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2.1智能建筑设计原则2.1.1安全性原则智能建筑设计应遵循安全性原则,保证建筑结构、设备和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防火、防盗、防震、抗风等因素,保证建筑物在极端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2.1.2舒适性原则智能建筑设计应关注用户体验,以提高舒适性为核心。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室内环境、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2.1.3节能环保原则智能建筑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原则,通过优化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1.4智能化原则智能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智能化特点,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建筑相结合,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2.2智能建筑设计方法2.2.1需求分析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了解用户对建筑物功能、功能、智能化程度等方面的需求,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2.2.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设备、智能化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保证各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2.2.3设备选型在智能建筑设计中,设备选型。要根据建筑物功能、功能、智能化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设备,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2.2.4软件开发智能建筑设计中,软件开发是关键环节。要开发具有良好兼容性、可扩展性的软件系统,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2.2.5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将各个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数据传输、通信协议等因素。2.3智能建筑设计的创新策略2.3.1引入先进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2.3.2创新设计理念智能建筑设计应创新设计理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注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2.3.3强化跨界融合智能建筑设计应强化跨界融合,与其他行业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进行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3.4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共同推进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2.3.5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智能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行业整体素质。通过培训、实习、交流等方式,提升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第三章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3.1BIM技术的概述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技术是一种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技术,它以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通过建立数字化模型,实现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的集成管理与协同工作。BIM技术以三维几何信息为基础,融合了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管道等多专业信息,为建筑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3.2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3.2.1设计阶段(1)方案设计:利用BIM技术,设计师可以快速构建建筑的三维模型,直观地展示建筑外观、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提高设计效率。(2)初步设计:BIM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结构分析、能耗分析等,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3)施工图设计:BIM技术可以自动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管道等专业的施工图纸,减少图纸错误,提高设计质量。3.2.2设计审查与审批利用BIM技术,审查人员可以快速查看设计文件的合规性、完整性,提高审查效率。同时BIM模型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审查要求。3.2.3设计变更在设计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设计变更,实时更新模型和相关图纸,保证项目的一致性。3.3BIM技术的实施与管理3.3.1实施策略(1)制定BIM实施规划:明确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范围、目标、流程和资源需求,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2)建立BIM团队:组建一支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的团队,包括设计师、工程师、项目管理员等。(3)选择合适的BIM软件:根据项目需求,选择适合的BIM软件,保证项目顺利进行。3.3.2管理流程(1)项目启动: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和进度计划,保证项目顺利启动。(2)设计阶段管理:对设计过程中的BIM技术应用进行监控,保证设计质量。(3)施工阶段管理: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进度控制和资源管理,提高施工效率。(4)运维阶段管理:利用BIM技术进行设施运维、能耗分析等,降低运维成本。3.3.3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1)质量控制:通过BIM技术对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进行质量监控,保证项目质量。(2)风险管理:利用BIM技术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降低项目风险。通过以上措施,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建筑物联网技术4.1建筑物联网技术概述建筑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将建筑内的各种设备、系统和人员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建筑物联网技术以智能建筑为基础,通过感知、传输、处理和分析建筑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建筑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用于收集建筑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2)通信技术:将传感器收集的信息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控制。(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为智能决策提供依据。(4)控制技术:根据分析结果,自动调整建筑环境中的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智能控制。4.2建筑物联网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照明: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外的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实现节能照明。(2)智能空调: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等信息,自动调节空调运行状态,保持舒适的环境。(3)智能安防:通过摄像头、门禁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控建筑安全,及时报警和处理异常情况。(4)智能消防:实时监测火灾隐患,自动启动消防设施,保障建筑安全。(5)智能节能:对建筑能耗进行监测和分析,优化能源使用,降低能源成本。(6)智能绿化:监测植物生长状态,自动调节水分、光照等条件,实现智能绿化。4.3建筑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建筑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建筑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以下是建筑物联网安全与隐私方面的主要考虑:(1)数据安全:建筑物联网涉及到大量用户数据和建筑运行数据,需要采取加密、身份验证等措施,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2)网络安全:建筑物联网设备接入互联网,容易受到黑客攻击。需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手段,保障网络安全。(3)设备安全:建筑物联网设备应具备一定的抗攻击能力,防止恶意破坏和非法接入。(4)用户隐私:建筑物联网收集的用户数据可能涉及个人隐私,需采取去标识化、数据脱敏等技术手段,保护用户隐私。(5)法律法规:建筑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合法合规。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筑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加强技术研发和法律法规建设,保证建筑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发展。第五章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5.1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现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建筑物内部各种设备和系统的集成管理。该系统能够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增强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降低能耗,提高管理效率。5.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设施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为建筑物提供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对建筑内的机电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包括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等。(3)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巡更系统等,保证建筑的安全。(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烟雾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火情,及时发出警报。(5)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家庭自动化控制,提供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6)能源管理系统:监测建筑能耗,优化能源使用,减少能源浪费。5.3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原则在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靠性原则:系统设计需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2)安全性原则:系统应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保证信息安全。(3)兼容性原则:系统应能兼容不同厂商的设备和产品,便于系统集成和扩展。(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5)用户友好性原则:系统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操作方便,易于用户理解和掌握。(6)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设计应考虑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第六章智能建筑能源管理6.1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概述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建筑能源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控制和优化,以达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平台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控制器和数据处理系统,实现对建筑内部各种能源消耗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为建筑提供高效、安全、舒适的能源使用环境。其主要功能包括能源监测、数据分析、能源优化、节能措施实施等。6.2能源监测与数据分析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平台首先需要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这包括对电力、燃气、水等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如电流表、电压表、流量计等,将数据传输至能源管理平台。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能源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能源消耗的规律和趋势,识别能源浪费的环节,为后续的能源优化提供依据。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能源消耗趋势分析:对建筑内各类能源消耗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了解能源消耗的变化趋势。(2)能源消耗分布分析:对建筑内不同区域、不同设备能源消耗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能源消耗的重点区域和设备。(3)能源消耗异常检测:通过设定阈值和异常检测算法,发觉能源消耗的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6.3能源优化与节能措施在能源监测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对能源的优化与节能措施的实施。(1)能源优化:根据能源消耗数据和建筑特点,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优化控制策略,如调整空调运行时间、优化照明系统等,实现能源消耗的最优化。具体措施包括:智能调节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外温度、湿度等参数,自动调节空调运行状态,减少能源浪费。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光线感应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降低能耗。(2)节能措施: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平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节能措施,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主要措施包括:高效设备替代: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如LED灯具、节能空调等,减少能源消耗。能源回收利用:利用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回收建筑内部废弃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需求管理:通过需求响应、需求侧管理等方式,调整建筑能源需求,降低峰值负荷。第七章智能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7.1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概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逐渐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系统、环境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算法与策略。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利用各类传感器对建筑内部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为环境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环境控制技术则根据监测数据,通过调节建筑内部的空调、照明、通风等设备,实现对建筑环境的智能调控。7.2环境监测系统设计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实时监测,为环境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以下是环境监测系统设计的几个关键环节:(1)传感器选型:根据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2)数据采集与传输: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3)数据处理与存储: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将处理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后续查询与调用。(4)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人性化的交互界面,方便用户实时查看环境数据,并对环境控制系统进行操作。7.3环境控制策略与优化环境控制策略是指根据环境监测数据,通过调节建筑内部的空调、照明、通风等设备,实现对建筑环境的智能调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环境控制策略与优化方法:(1)温度控制策略:根据室内外温差、室内人员活动强度等因素,合理调整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保持室内温度舒适。(2)湿度控制策略:根据室内湿度变化,调节空调系统的加湿或除湿功能,保持室内湿度适宜。(3)光照控制策略:根据室内外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照明系统的亮度,实现节能照明。(4)空气质量控制策略: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指数,调节通风系统的工作状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5)控制策略优化: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环境控制策略进行优化,提高控制效果和节能功能。(6)多系统协同控制:将空调、照明、通风等多个系统进行协同控制,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通过以上环境监测与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智能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平台还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第八章智能建筑安全防范8.1智能建筑安全防范概述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智能建筑安全防范是指在建筑内部和外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对建筑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管理,保证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智能建筑安全防范主要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等,这些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建筑的安全功能,降低安全的发生概率。8.2安全防范系统设计8.2.1设计原则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功能需求,合理配置安全防范系统,保证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和稳定性。(2)安全可靠:系统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防止误报和漏报,保证安全防范系统的准确性。(3)先进性: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安全防范系统的功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4)经济性:在满足安全防范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成本,提高投资效益。8.2.2设计内容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设备等,实现对火灾的自动报警和联动控制。(2)视频监控系统:包括摄像头、录像机、传输设备等,实现对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实时监控。(3)入侵报警系统:包括入侵探测器、报警主机、传输设备等,实现对非法入侵的实时报警。(4)门禁系统:包括门禁控制器、读卡器、传输设备等,实现对建筑物内部人员的出入控制。(5)其他辅助系统:如电子巡更系统、紧急求助系统等,提高建筑安全防范的全面性。8.3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8.3.1火灾自动报警技术的应用火灾自动报警技术是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该技术通过安装烟雾探测器、温度探测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建筑内部环境,一旦发觉火源或火情,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启动消防联动设备,有效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8.3.2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视频监控技术是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建筑物内部和外部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建筑安全状况,如发觉异常情况,可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视频监控技术还可用于火灾现场救援、入侵事件处理等场景,为安全防范提供有力支持。8.3.3入侵报警技术的应用入侵报警技术通过安装红外探测器、振动探测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一旦发觉非法入侵行为,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启动报警系统。入侵报警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建筑安全防范的实时性和准确性。8.3.4门禁控制技术的应用门禁控制技术通过安装门禁控制器、读卡器等设备,实现对建筑物内部人员的出入控制。该技术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权限,有效防止非法人员进入,保障建筑物内部安全。8.3.5其他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除了上述技术外,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还广泛应用了电子巡更技术、紧急求助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安全防范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第九章智能建筑运维管理9.1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概述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是指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对建筑设备、设施、能源等进行全面监控、管理和维护的过程。智能建筑运维管理旨在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保障设备安全运行,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节能、环保的工作和生活环境。9.2运维管理平台设计运维管理平台是智能建筑运维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报警与预警、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信息发布等。以下是运维管理平台的设计要点:(1)数据采集与传输:采用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建筑内各类设备、设施、能源的实时数据采集,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为运维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报警与预警:根据预设的阈值和规则,对异常数据进行实时报警和预警,保证设备安全运行。(4)设备管理:对建筑内的设备进行远程监控、控制、维护,提高设备运行效率。(5)能源管理:实时监测建筑能源消耗,分析能源使用情况,提出节能措施。(6)信息发布:通过手机APP、网页端等渠道,向用户发布建筑运行状态、设备故障信息等。9.3运维管理策略与实践(1)运维管理策略(1)制定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