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案_第1页
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案_第2页
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案_第3页
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案_第4页
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案TOC\o"1-2"\h\u2428第1章引言 3282811.1研究背景 31120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30108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6731.4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49410第2章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4158742.1电子行业概述 486482.2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5193522.3电子行业智能制造需求分析 525526第3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6235203.1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技术 6282303.2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 6207633.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 6313493.4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 626887第4章电子行业智能制造体系架构设计 7319674.1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概述 711194.2设备层设计与实现 7163074.2.1设备选型与布局 719054.2.2设备互联互通 7136904.2.3设备智能化升级 710954.3传输层设计与实现 748864.3.1网络架构设计 790154.3.2数据采集与传输 7293364.3.3信息安全 794324.4应用层设计与实现 735514.4.1生产管理 8288394.4.2质量管理 8223064.4.3设备管理 8322374.4.4仓储物流管理 899334.4.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84248第5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 8126445.1系统集成技术概述 8210355.2设备与网络集成 8197745.2.1设备集成 8202185.2.2网络集成 939295.3数据集成与处理 9251445.3.1数据集成 9162805.3.2数据处理 9122095.4系统优化策略 9266655.4.1生产调度优化 9405.4.2过程参数优化 984235.4.3能耗优化 10157805.4.4质量控制优化 1032496第6章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与布局 10305206.1生产线设计原则与方法 1045526.1.1设计原则 10204966.1.2设计方法 10252816.2设备选型与布局 1071036.2.1设备选型 10206136.2.2设备布局 11148836.3智能物流系统设计 11122676.3.1系统架构 1159856.3.2设计要点 1193456.4数字孪生与虚拟仿真 1163426.4.1数字孪生 11303306.4.2虚拟仿真 1117798第7章智能制造关键设备研发 1263597.1智能制造设备概述 12129867.2与自动化设备 12271377.2.1的研发 12133227.2.2自动化设备的研发 12190067.3智能检测与测试设备 1279107.3.1智能检测设备的研发 12160237.3.2智能测试设备的研发 1272237.4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 13195047.4.1研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线控制系统 1394557.4.2研发生产执行系统(MES) 1322304第8章智能制造质量控制与运维管理 13266088.1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 13269558.2生产过程监控与故障诊断 1330828.3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3104468.4数据驱动的优化与决策支持 145934第9章智能制造安全与可靠性分析 14171439.1智能制造安全风险识别 14194709.1.1风险识别方法 14306959.1.2风险识别结果 1465779.2安全防护策略与技术 1451939.2.1设备安全防护 14217109.2.2网络安全防护 14209369.2.3数据安全防护 15289119.3系统可靠性分析 1572079.3.1可靠性评估方法 15244859.3.2可靠性指标 15266669.3.3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15118579.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5293579.4.1数据安全策略 15325949.4.2隐私保护策略 16127089.4.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168606第十章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161992010.1智能制造成功案例分析 162509410.1.1案例一:某大型电子产品制造商的智能化生产线改造 162955310.1.2案例二:某半导体企业智能工厂建设 161938310.1.3案例三:某电子组件供应商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 163104110.2电子行业智能制造挑战与机遇 163116410.2.1挑战 16626010.2.2机遇 162701410.3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16142810.3.1发展趋势 173245710.3.2研究方向 173109710.4政策建议与产业布局 171105710.4.1政策建议 172934610.4.2产业布局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电子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国电子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国际竞争力。但是在生产制造环节,传统的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客户需求以及市场竞争压力。为此,推动电子行业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电子行业智能制造涉及众多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将对我国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针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应用与集成方案,以期为我国电子行业智能制造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1)分析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需求,为技术研究和开发提供方向。(2)研究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3)探讨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为电子行业企业提供可操作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2)为电子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3)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1.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电子行业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应用案例等方面;国内研究则侧重于智能制造模式、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子行业的应用。国外研究方面,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等战略,旨在通过智能制造提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等企业已成功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国内研究方面,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学者们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并在电子行业进行了部分应用实践。1.4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安排如下:(1)分析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需求,梳理技术发展现状。(2)研究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3)探讨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其在电子行业中的应用效果。(4)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第2章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2.1电子行业概述电子行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电子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制造作为推动电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2智能制造发展趋势(1)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行业智能制造正朝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包括、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3)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是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重要目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4)服务化和定制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电子行业正逐渐由传统的规模化生产向服务化和定制化生产转变。智能制造技术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个性化定制、智能服务等手段,提高用户满意度。2.3电子行业智能制造需求分析(1)提高生产效率电子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对生产效率提出了较高要求。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2)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电子行业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3)提升产品质量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觉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产品质量。(4)满足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快速调整,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5)绿色环保电子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智能制造技术有助于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降低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压力。(6)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智能制造技术,企业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智能制造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3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3.1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技术传感器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感知器官,对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具有的作用。本研究围绕电子行业的特定需求,重点研究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针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噪声干扰、信号失真等问题,提出有效的预处理方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2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工业大数据分析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关注电子行业的特点,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挖掘潜在的价值信息。3.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针对电子行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研究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智能算法。通过对生产数据进行训练,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故障预测和优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3.4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是连接电子行业生产设备、产品和人的重要纽带。本研究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实现设备、系统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针对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问题,研究安全可靠的通信协议和数据加密技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4章电子行业智能制造体系架构设计4.1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概述电子行业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一种高度集成、协同、智能的生产管理体系。本章主要从设备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体系架构进行设计,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4.2设备层设计与实现4.2.1设备选型与布局根据电子行业生产特点,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易于集成的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合理规划设备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2.2设备互联互通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提供基础。4.2.3设备智能化升级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传感器、执行器等,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测。4.3传输层设计与实现4.3.1网络架构设计构建稳定、高速、安全的网络架构,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满足生产过程中大量数据传输的需求。4.3.2数据采集与传输采用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4.3.3信息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4.4应用层设计与实现4.4.1生产管理开发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过程监控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4.4.2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在线检测、质量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产品质量。4.4.3设备管理开发设备管理系统,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故障诊断、维护保养等功能,降低设备故障率。4.4.4仓储物流管理构建仓储物流管理系统,实现物料采购、库存管理、配送运输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降低物流成本。4.4.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5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5.1系统集成技术概述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是电子行业实现高效、灵活生产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从系统集成技术角度出发,探讨设备、网络、数据等方面的集成方法及优化策略。系统集成技术主要包括设备与网络集成、数据集成与处理两大方面,通过这两大方面的集成与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5.2设备与网络集成5.2.1设备集成设备集成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选型与布局: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生产布局,保证设备功能、产能与生产需求相匹配。(2)设备互联互通:通过工业总线、以太网等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与数据交换,提高生产线的协同效率。(3)设备状态监测与维护: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前发觉潜在故障,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利用率。5.2.2网络集成网络集成是连接设备、数据、信息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业以太网:构建高速、稳定的工业以太网,满足生产过程中大量数据传输的需求。(2)无线网络:利用无线技术,实现生产现场的网络覆盖,提高生产现场的灵活性。(3)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证生产数据的安全与可靠。5.3数据集成与处理5.3.1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设备接口等技术,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存储技术,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3)数据交换与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不同系统、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5.3.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去噪、异常值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挖掘与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3)实时数据处理:利用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调整。5.4系统优化策略5.4.1生产调度优化结合生产计划、设备状态、人员配置等因素,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实现生产调度的自动化、智能化。5.4.2过程参数优化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调整,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5.4.3能耗优化通过设备运行数据分析,找出能耗较高的环节,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降低生产成本。5.4.4质量控制优化结合质量检测数据,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等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以上系统集成与优化策略,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系统将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灵活、稳定运行,提高企业竞争力。第6章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与布局6.1生产线设计原则与方法6.1.1设计原则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生产需求:根据产品种类、产量及工艺要求,合理配置设备、人员及物料;2)高效灵活:具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3)安全可靠:保证生产过程安全、设备稳定运行;4)节能环保: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5)智能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6.1.2设计方法1)确定生产纲领:分析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种类、产量及质量要求;2)制定工艺流程:根据产品特性,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保证生产效率;3)选择设备类型: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高效、稳定的设备;4)生产线布局:优化设备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5)智能化系统集成:整合各设备、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及优化。6.2设备选型与布局6.2.1设备选型根据产品工艺要求,选择具备以下特点的设备:1)高效率: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2)稳定性:设备运行稳定,减少故障率;3)智能化:设备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及优化功能;4)可扩展性:便于后续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6.2.2设备布局1)按工艺流程顺序布局:保证生产过程顺畅,降低物料搬运距离;2)空间利用率:合理规划设备摆放,提高空间利用率;3)安全通道:设置合理的安全通道,保证生产安全;4)物流优化:优化物流线路,降低物流成本。6.3智能物流系统设计6.3.1系统架构智能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物料入库、存储、出库等管理功能;2)输送设备:选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输送设备,提高物料搬运效率;3)信息系统:整合各环节数据,实现物流信息透明化;4)无人搬运车:实现车间内部物料的自动化搬运。6.3.2设计要点1)物流线路优化:根据生产需求,设计合理的物流线路;2)仓储管理智能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3)设备协同:保证各物流设备之间协同工作,提高物流效率;4)安全监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监控,保证生产安全。6.4数字孪生与虚拟仿真6.4.1数字孪生1)建立数字模型:对生产线进行三维建模,实现设备、人员、物料等要素的数字化;2)数据集成:将生产数据实时传输至数字模型,反映生产现场实际情况;3)模型优化:通过分析模型数据,不断优化生产线布局和工艺流程。6.4.2虚拟仿真1)工艺仿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产品生产过程,优化工艺参数;2)设备仿真: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仿真,预测故障和维护周期;3)安全仿真:模拟生产线潜在安全隐患,提前制定预防措施;4)人员培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第7章智能制造关键设备研发7.1智能制造设备概述智能制造设备作为电子行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的核心,其技术研究和开发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针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中的关键设备进行探讨,包括与自动化设备、智能检测与测试设备以及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7.2与自动化设备7.2.1的研发(1)针对电子行业生产特点,开发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的。(2)研究视觉系统,实现产品识别、定位、抓取等功能。(3)开发适用于电子行业的多臂协作,提高生产效率。7.2.2自动化设备的研发(1)研发具有自动上下料、自动装配、自动焊接等功能的自动化设备。(2)针对不同生产环节,开发模块化、可扩展的自动化生产线。(3)研究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调度。7.3智能检测与测试设备7.3.1智能检测设备的研发(1)开发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在线检测设备。(2)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快速判断。(3)开发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快速切换检测设备。7.3.2智能测试设备的研发(1)研究具有模拟实际工况的测试设备,提高产品测试的准确性。(2)开发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测试系统,实现产品测试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3)针对高可靠性产品,开发高温、高压、高湿度等特殊环境下的测试设备。7.4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7.4.1研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线控制系统(1)实现生产设备、生产过程、物流系统的全面集成与互联互通。(2)研究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优化技术。(3)开发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能力的生产线控制系统。7.4.2研发生产执行系统(MES)(1)研究生产过程的管理与调度策略。(2)开发具有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控制等功能的MES系统。(3)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智能化管理。通过本章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为我国电子行业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助力电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第8章智能制造质量控制与运维管理8.1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在本章节中,我们将重点探讨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提出一种多层次、全过程的智能制造质量控制框架。该框架涵盖设计、生产、检验及服务等多个环节,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详细介绍统计过程控制(SPC)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通过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实现过程质量的动态控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一种智能故障预测与排除方法,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不良率。8.2生产过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生产过程监控与故障诊断是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将详细介绍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产过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及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故障进行智能诊断,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构建故障知识库,实现对故障类型的自动分类和故障原因的深入挖掘,为后续的故障预防提供有力支持。8.3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运维管理系统是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设计一套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于一体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透明化;通过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生产设备状态的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运维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运维效率。8.4数据驱动的优化与决策支持数据驱动的优化与决策支持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本节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发觉潜在的质量问题和生产瓶颈。基于此,提出一种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生产调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化。同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一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依据,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第9章智能制造安全与可靠性分析9.1智能制造安全风险识别9.1.1风险识别方法针对电子行业智能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用系统化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检查表、故障树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全面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9.1.2风险识别结果结合电子行业智能制造的实际情况,识别以下主要安全风险:(1)设备安全风险:包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2)网络安全风险: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数据泄露等;(3)数据安全风险:包括数据篡改、丢失、未经授权访问等;(4)人员安全风险:如员工操作不当、恶意破坏等。9.2安全防护策略与技术9.2.1设备安全防护针对设备安全风险,采用以下防护策略与技术:(1)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修;(2)设备权限管理:实施严格的设备操作权限管理,防止未经授权的操作;(3)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安装防护罩、紧急停止按钮等,降低操作风险。9.2.2网络安全防护针对网络安全风险,采取以下防护策略与技术:(1)网络安全隔离:通过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保证生产网络与外部网络的安全;(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并阻止恶意攻击;(3)数据加密与认证: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保证数据安全。9.2.3数据安全防护针对数据安全风险,采取以下防护策略与技术:(1)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保证数据在意外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2)数据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3)数据加密存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提高数据安全性。9.3系统可靠性分析9.3.1可靠性评估方法采用可靠性评估方法,如可靠性框图、故障树分析等,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9.3.2可靠性指标定义以下可靠性指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