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唐山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是不是一个概念?表面看起来,两者是有显著区别的,因为儿童所接受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非成人世界所从事的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但是两个语境中的劳动概念的内在关联也是不言而喻的。若是考虑关于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的关系,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其实是一种在一般素养培育意义上的“教育”完成之后受教育者走向真实“劳动”世界的“过渡”或者中介教育形式。这一点,也可以在对教育目的的逻辑分析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劳动教育其实就是一般素养的“学以致用”,或者德智体美学习之后的“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如此,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边界明确的概念不同,所谓“劳动教育”其实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所以,劳动教育虽然十分重要,但其合理的逻辑定位却应当是德、智、体、美基本素养的综合运用,或者从德、智、体、美基本素养培育到真正的(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等)“生产劳动”实践的中间环节或者“中介环节”。无论是苏联时期的教育实践,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所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都与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早已内嵌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或表述本身——既然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意味着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因为若是同一个事物,也就不存在要两者结合的问题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指马克思所关注到的机器大工业所代表的“生产劳动”过程之内的结合。换言之,虽然“生产劳动”无比重要,但是在培养现代人的教育实践上,我们所需要的却是实现它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劳动教育,其实是实现这一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现实形态之一。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要有意识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有关劳动教育论述的重点,也正是劳动价值观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一个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在劳动实践中努力促进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学习与智慧水平的提升;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一个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在劳动锻炼中实现体格、体魄等身体素养的全面提升;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一个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让受教育者在劳动活动中接受劳动之美的陶冶。总之,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其实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起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一定要注意强化劳动过程中的教育性引导。而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错误,需要很多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有历史的继承性,让学生“动动手,流流汗”也十分重要,但要让“劳动”真正具有“教育性”而变成“劳动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绝对不能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让学生“动动手,流流汗”本身!(摘编自檀传宝《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材料二:所谓乡土风情,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依恋与呵护之情,还具有乡土别具魅力的资源与民风。乡土风情既是人们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又是培育新兴一代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提升自主开发能力,利用地方特色将其转化为劳育资源,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树立具有现代农业生态价值的大课程观,“绿色、创新、智能”是现代化农业的核心发展理念,在项目式教学中重视科技对乡土文化的智能化支持,培养学生爱劳崇劳精神,引导其回馈于乡土、奉献于乡土。同时,深度挖掘现代劳育元素,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课程实践,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紧密结合,促成劳育资源平台的搭建。保持对乡土劳育资源的敬畏感,不可忽视劳育资源的可持续性。通过开发多元乡土劳育资源,实现学生劳动知识逻辑、技术逻辑、素养认知逻辑的彼此联系及完整统一。面对当下人才流入乡村难、留在乡村更难的困境,在乡土资源的选取上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劳育中感受乡土文化的历史韵味,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深入探究乡土风情中创新性劳育资源的开发,以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劳育中激发创新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平台。着重乡土文化认同感的孕育,实现乡土与劳动生活共生共建的育人生态。培育乡土匠人精神,鼓励创新创业与劳动素养提升同频共振,促使高职院校的各类人才能“入乡创业,留乡发展”,最终通过乡土劳育活化于学生的劳动精神中。(摘编自曹雪薇《乡土风情融入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育人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不是同一个概念,儿童所接受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非成人世界所从事的“劳动”。B.尽管“生产劳动”非常重要,但在培育现代人的教育实践环节中,我们更为渴求的是实现“生产劳动”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C.既然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说明“教育”和“生产劳动”是两个独立的存在,因此两者的结合在根本上是难以实现的。D.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所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是因为它致力于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对“劳动教育”的含义进行界定,指出劳动教育是实现劳动和教育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现实形态之一。B.材料一中指出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也指出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的关键方法是有意识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培育。C.材料二中指出乡土风情不仅是激发人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还是滋养与培育年轻—代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D.材料二中表明要培育乡土匠人精神,鼓励创新创业与劳动素养提升同频共振,最终通过乡土劳育将匠人精神活化于学生的劳动精神中。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在劳动教育中,首先应当进行生产技术教育,而且是与大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教育,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教劳结合的思想。B.劳动教育要成为一个“独立”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存在,不需要太过强调独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C.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术界开始对劳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日益凸显出来的诸多问题展开反思。D.对于劳动教育中介地位的再强调、让劳动具有教育性等相关论述,仅仅是对于目前某些还不太自觉的教育常识的提醒。4.请根据材料一给“劳动教育”下一个定义,字数不超过40个字。(4分)5.如果你是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你该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来帮助解决目前“人才流入乡村难,留在乡村更难”的困境?(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那夜的月张国平那夜有月,是轮新月,只是看不到月亮。月亮像个害羞的少女,躲在了云层的后面。刚喂完奶,孩子又哇哇地哭。肯定不是饿了。究竟为什么哭,她搞不明白。她只好又抱起女儿,给她喂奶,可女儿不吃,还是哭,哇哇哇,哇哇哇。刚满月的孩子,怎么这么大脾气?像她那个驴脾气的爹。男人走了快一年了,一丁点儿消息也没有,该不是……她吓了一跳,不敢朝下想。男人是在陪她回娘家的路上离家出走的。她被他骗了。那些日子,他郁郁寡欢,整天双眉紧锁。她心疼他,问他怎么了。其实不问她也知道,他是为国家的事犯愁。这是她想找的男人,心里想的都是大事。不过她也很纠结,希望自己的男人是干大事的人,又希望能与他终日厮守,白头偕老。为找到心仪的男人,她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的提亲。她父亲是位有名的乡绅,会医术,救过不少人的命。作为富家之女,她有条件挑选自己中意的男人。可也正因为如此,她二十岁还未出嫁,仍待字闺中。正当父亲为这事愁眉不展之时,有媒人来提亲了,说的是老井村一户姓张的人家。张家虽比不上林家富有,也称得上殷实。张家大公子大名师范毕业,是个有学问的人。媒人在客厅跟爹娘说话的时候,她早在里间听得真真切切。爹娘向来娇惯她。担心又被她拒绝,父亲一边给媒人沏茶,一边给母亲使眼色,意思是让母亲去里间征求她的意见。谁知还没等母亲把话说完,她便羞怯地一转身说:“我听二老的。”母亲便明白了她的意思。她喜欢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才能干大事。这样她便嫁到了老井村。情况并非她想象的那样。男人没有新婚的喜悦,反而整日愁眉苦脸。她怯怯地问原因。男人不说,只一声声地叹息。她问了一遍又一遍,男人才愤愤地说:“日本人的铁蹄马上就踏过来了。”男人的话,她一知半解,不过大致意思还是明白的。男人的意思是说,日本人正在和中国人打仗,而且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子久了她才明白,与她成亲是孩子的爷爷的意愿,并非男人的本意。孩子的爷爷希望用婚姻拴住男人的心,可男人心里有一双高飞的翅膀,他不愿憋在窝里。她心疼男人,却不知该如何让他开心。一天,男人突然说他想出去散散心,对她说:“你也好久没回娘家了,咱们一块儿去走亲戚吧。”结果,她上当了。男人半道跑了,再无一丁点儿消息。她摇啊摇,女儿仍哭啼不止。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除了摇晃只能摇晃。摇着摇着,女儿突然停止了哭啼。她以为女儿睡着了,低头去看,女儿正睁着一双大眼睛看着她。这时,她突然听到院子里扑通一声。她连忙放下女儿,跑到门边,看门闩好了没有。她不放心,又用一根木棍顶住门闩。兵荒马乱的,今天一拨这兵,明天一拨那兵,走马灯似的。还常闹匪患,说不定哪天就被土匪绑票了。她转身回来,又将女儿搂在怀里,想尽量让她安静。突然,有人拍窗,低声喊:“是我,开门。”是他,是她朝思暮想的男人回来了。她连忙将女儿放在床上,正想去开门,却又停下了脚步——她生气了,这么长时间一点消息也没有,不知道人家担心你呀?你让开门就开门?她故意问:“谁呀?”外边:“我。”她又问:“你是谁呀?”男人这才无奈地报上了名字。她开了门,看都不看他一眼,转身回去将女儿搂在怀里,扭给男人一个后背。男人说:“快,快让我看看闺女。”“你还知道她是你闺女呀!我们孤儿寡母的,你知道我受了多大的罪吗?”她赌气,将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男人说:“快,我只有一袋烟的工夫,还要追赶部队呢。”男人弯下身来,试图看一眼、抱一抱女儿。她却将女儿搂得更紧了,偏偏不让他看。她心说,知道自己有了亲骨肉,下次他就知道回来了。男人急得在房间转圈儿,一边转圈儿,一边一声声叹息。突然听到哧溜哧溜的声音,她知道男人在哭啼。那一刻她差点儿就心软了,可她还是横了横心,没有转过身来。房门吱呀一声,紧接着是匆匆远去的脚步声。她想喊回他,却喊不出口。扑通一声,男人翻墙而去了。那扑通的一声响,也把她的心震碎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是她和男人的最后一面。可恨的是,她连男人的脸也没看到。男人一去不回,转眼就是七年。每当月牙初上的夜晚,她都会隔着窗户望天上的月。有时能看到,有时月藏在云的后面。七年后的一天,县上突然来了人,送来一张纸和一块小牌牌儿。她不识字,但却有种不祥的预感。果然,随着孩子爷爷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号,她知道自己的男人再也回不来了县上的人正举着那块牌牌儿,欲挂在门框上,她突然上前,一把夺过牌牌儿,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不让县上的人将牌牌儿挂起来。她觉得,只要不挂起来,男人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突然回来。她用一块绸缎将牌牌儿包裹起来,藏在了柜底,不愿看它,不敢看它。之后的那几十年,每到新月悬空的时候,她都会凝望夜空。她觉得这夜的新月依旧是那晚的新月。那位饱经风霜的“她”,就是我姥姥。她的男人就是我的姥爷。姥爷1946年牺牲在了解放永年的战斗中。每望到夜空中的新月,我就会想起姥姥和姥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为“她”的婚事苦恼,但提亲之时仍反复征求女儿意见,表明父亲思想较为开明。B.男人“愤愤地说”是因为觉得“她”并不懂得日军入侵所带来的后果,没有耐心解释的必要。C.“她”并不厌恶男人外出上阵杀敌,男人的这种性格,恰恰是“她”喜欢他的一个原因。D.男人回来时,“她”赌气拒绝让他看女儿,七年后“她”才明白,那次是他俩最后的一次相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写孩子莫名大哭,再写男人失踪,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情节做铺垫。B.小说大量运用男人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来推进故事,使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C.小说中多处使用叠词,如“哧溜哧溜”“摇着摇着”,读来颇具画面感,增强了表达效果。D.小说结尾揭示饱经风霜的“她”是“我”的姥姥,指明了小说叙述者,使小说更真实可信。8.小说并没有出现人物具体名字,而是以“她”“男人”来代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9.“月”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关键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李白,字太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浔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浔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材料二: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璘,此岂济世之人哉?而毕文简公以王佐期之,不亦过乎?曰:士固有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者,然不可以此料天下之士。士以气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幸以取容,其肯从君于昏乎?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迫胁。不然,璘之狂肆寝陋,虽庸人知其必败也。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璘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辨。(选自苏轼《李太白碑阴记》,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时宋若思A将B吴兵C三千赴河南D道E浔阳F释囚辟G为参谋H未几辞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轻,轻视,与《琵琶行并序》“轻拢慢捻抹复挑”的“轻”意思不同B.日,每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的“日”意思不同。C.这里的“是”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人道是”的“是”意思相同D.“郭子仪之为人杰”与《短歌行》“但为君故”的“为”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白出生的时候,李白的母亲梦见长庚星,因此用星辰给李白起名字。李白到长安后,贺知章看了李白的文章,了解了他出生的经历,称他为“谪仙人”。B.益州长史苏颋认为李白不同一般,并且称赞他文学天赋过人,稍加学习可以和相如相比。后来,李白也因为文才出众受推荐并获得唐玄宗的欣赏和厚爱。C.李白喜好纵横家的学术,为人慷慨仗义。尤其喜欢喝酒,即便在朝为官担任翰林供奉时,也曾经在皇帝面前喝得大醉,与其他七人被称为“酒八仙人”。D.高力士是当朝权贵,许多官员都争着侍奉他,李白却在酒醉之时,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使之感到耻辱。苏轼认为李白面对高力士的这种行为豪气过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4分)(2)士固有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者,然不可以此料天下之士。(4分)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迫胁”,其理由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观小儿戏打春牛[注]杨万里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注]打春牛:又叫“打春”,古时农俗,立春前一日举行仪式,以土制春童(象征春神)、春牛,鞭打土牛,寓意唤醒冬闲的耕牛,以备春耕,表达对丰收的期盼。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孩子模仿大人打春牛,还知道要先打牛头,可见对农村生活的熟悉。B.黄、白、绿、青,色彩鲜艳丰富,也营造出打春牛仪式现场的热闹氛围。C.听闻年成好,小儿为不用挨饿而高兴,黄牛为长得瘦不能多干活而发愁。D.本诗前四句是写眼前所见,后八句是写心中所想,虚实结合,章法清晰。16.本诗不似《插秧歌》具体描绘劳动场景,但也从侧面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劳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华厌倦了大城市繁忙的生活,回到家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这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描述得极为相似。(2)国庆晚会上,已准备好节目的小亮突然怯场,班长不断给他打气,最终小亮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害羞上场,小明借用《琵琶行并序》里的句子形容小亮的登场:“▲,▲。”(3)我国的植物种类繁多,古人诗句中常常可见具体的植物名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吃肉不放蒜,香味少一半。”对蒜蓉大虾、蒜香排骨之类的佳肴而言,大蒜都是不可或缺的调料。不过,大蒜给食客以美妙的味觉享受,同时也带来一份“幸福的烦恼”:吃完大蒜后经久不散的气味,会让身边不适应的人“闻而却步”。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呢?首先要弄明白“蒜味”从何而来。大蒜被切开或者嚼碎时,会产生大蒜素。由于大蒜素含有不稳定的二硫键,它的存在只是“昙花一现”。当遇到光、热或有机溶剂时,大蒜素很容易被降解成各种含硫有机物,如二烯丙基一硫醚、二硫醚、三硫醚、甲基烯丙基硫醚(AMS)等。①我们闻到蒜味,②实际上是各种含硫化合物的混合气体散发的。③其中“留香”最持久的是甲基烯丙基硫醚。④这种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在肠道被吸收,⑤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⑥然后再通过皮肤、呼吸和尿液慢慢排放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