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探析目录TOC\o"1-2"\h\u一、绪论 4(一)研究背景 4(二)选题意义 5(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5(四)研究方法 6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7(一)相关概念界定 7(二)理论基础 7三、槟榔谷的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情况 8(一)槟榔谷概况 8(二)槟榔谷的黎苗族文化 9(三)槟榔谷的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9四、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13(一)深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内涵 13(二)优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宣传模式 14(三)加强黎苗族民俗文化体验设计 14五、总结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6
摘要: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人首先梳理当前学术界对此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民俗文化和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确定了相关理论基础。随后,本文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为切入口,借助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一手调查数据探究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了深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内涵、优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宣传模式、加强黎苗族民俗文化体验设计的优化策略。关键词: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黎苗族民俗文化;文化旅游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自21世纪开始,我国旅游业水平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仅中秋节、国庆节八天假期,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就达到了惊人的8.26亿,相比2019年增长4.1%,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较2019年增长1.5%,旅游业早已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作为旅游业活动形式之一的民俗文化,越来越被我国和当地的政府部门重视。海南槟榔谷位于海南省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内一个重要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景点,被誉为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黎族人历史教科书等。国内外学者根据目前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发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不注重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破坏当地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缺乏特色、同质化较为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有些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目前学术界关于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可以完善此部分研究。此外,探究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海南岛黎苗族文化,促进海南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本研究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为切入口,探究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及其问题,目前来看,学术界探究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一定发展策略。2.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海南岛黎苗族文化。海南槟榔谷的黎苗族民俗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本论题有助于帮助传承和发扬海南岛黎苗族民俗文化。第二,促进海南岛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本研究可以揭示海南槟榔谷的独特民俗之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海南岛当地的黎苗族民俗文化,从而促进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海南岛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可以为当地政府、旅游业从业人员等多方带来经济效益,研究本课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建议和指导,推动海南岛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旅游业的健康优质发展。(三)国内外研究进展1.国内研究进展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已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海南岛黎苗族文化。廖逊(2001)认为海南岛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的黎苗族生态文化,但是同样现阶段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时代局限性,造成前景堪忧。张兴吉(2023)对1950年至1966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开展挖掘和整理工作,并提出研究,指出黎苗族文化记载相对较少,深入研究的较少,而依托海南黎苗族民俗文化开展创作时候又有偏离、篡改海南黎苗族真实文化的现象存在。第二,关于海南槟榔岛黎苗族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海南槟榔岛”、“海南黎苗族文化”、“旅游”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发现,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邱建坤(2023)通过对槟榔谷的核心景点项目进行梳理,对槟郎谷现存的民族符号进行解读,提出可以增设游客的动静态参与形式,进而提升文化旅游的体验感。陈豪(2023)通过槟榔谷生态博物馆现存的非遗项目进行梳理,运用场景理论,提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需要与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融合。徐巧斐(2023)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指出发展槟榔谷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及对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2.国外研究进展因为槟榔谷黎苗族文化属于我国本土的民俗文化,国外学者关于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暂时还处于空白阶段。但国学学者对于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WilberMAhebwa(2016)通过对乌干达布干达地区旅游分析发现,发展当地旅游有助于提高收入,进而保护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相应也会增加旅游产业收入进而达到良性循环。TerkenliTheanoS等人(2021)认为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同时文化旅游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积极意义。3.文献述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助于提升当地收入,进而更好的保护当地文化。但由于海南省槟榔谷作为国内的旅游景点,国外研究这一景区的尚属于空白,但国内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借助图书馆、知网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现阶段国内外学者有关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了解海南省黎苗族文化、海南岛民俗旅游情况、海南省槟郎谷旅游黎苗族民俗文化情况,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结合本选题,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采取匿名方式将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将收集上来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得出的数据,分析目前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区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一)相关概念界定1、民俗文化所谓民俗,其实是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开展社会活动过程逐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这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经过逐年累月的积累,被一代又一代的当地居民所传习,包括当地的服饰、建筑、饮食、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而民俗文化则是当地民众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一种比较特殊独有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泛指一个的民族经由长期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2、文化旅游不同的地区由于受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外加当地居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更愿意前往不同于自己地区去旅游,领略不同于自己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旅游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文化旅游,依托于不同地区所较为特殊或者独有的文化资源,借助便利的交通工具,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一种旅游服务。近年,文化旅游俨然变成为了旅游业的一种新风潮。不同于其他旅游形式,文化旅游的游客看重的是当地迷人的独特文化,归根究底,文化旅游必须依托于当地迷人的文化,如若没有文化,则文化旅游也无法实现,且游客更为看重对当地文化的一种感受、体验感。(二)理论基础1、文化再生产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最早由布迪厄提出,他认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的传承并未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所处环境人们实践活动的转变,文化同样会有再生产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的传承。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开始被用于旅游业领域,即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经历再生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被产生更多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旅游产品,进而该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达到了一种正向的循环过程。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指的是一种生物,它从出现到最终消亡的一种过程,它最早被用于生物学范畴。慢慢地,被多个领域所用来描述一种事物的一种演变历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TourismAreaLifeCycle),则是旅游领域的一种理论,它被用于描述旅游地,它从出现到消退的一个过程。Bulter(1980)将旅游地的演变过程具体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此阶段该旅游地只存在少量可以吸引人的旅游资源,且只有少量的游客会前往该旅游地,而此阶段的前往的“游客”更应该被成为“探险者”,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又被成为参与阶段,旅游地开始投入一定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并开始进行市场营销,吸引游客前往,旅游地的市场逐步形成。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此阶段旅游地开始被外来投资,并在经营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景观也不再是之前的原始旅游资源,开始出现人造旅游景观,并且开始有了清晰而明确的旅游客源,旅游地接待的游客也在增长。此时的“探险者”被“中间型”游客所取代。第四阶段为稳固阶段,此阶段该旅游地游客接待量的增长速度减慢,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始开发新的旅游景观,当地生活的居民也开始意识到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好处,此阶段的游客属于“自我中心型”游客。第五阶段为停滞阶段,该阶段旅游地的游客人数已经达到峰值,旅游地在目标游客之中不再时兴,比较难吸引新的旅游客源,严重依赖于回头客。第六阶段是衰落或者复行。衰落是旅游地最终被取代,旅游地的相应投资开始撤出,而复兴则是该旅游地在原有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旅游资源或者全新的一种旅游资源完全替代了原有的旅游资源。三、槟榔谷的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情况(一)槟榔谷概况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始建于1998年,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谷银苗家、田野黎家、《摈榔·谷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族风味美食街七个文化体验区构成,主要分为两大区域:黎族村落,该区域由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黎族村落构成,可以近距离欣赏黎族的传统建筑“船形屋”,可以品尝黎族传统美食,还可以和黎族阿婆们聊天,了解黎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服饰,还可以倾听到由黎族古乐器配乐的黎族民歌,还可以看到黎族传统的纺织工具、了解黎族人民的传统织艺。除了参观项目之外,还有很多体验活动,如跟随黎族人民体验当地独特的踞腰织机、低温制陶工业、跟随黎族阿哥阿妹放声歌唱黎族民歌,和黎族阿婆学做米酒等。苗族村寨,海南苗族崇尚自然,擅长狩猎,有独特的狩猎文化,日常是游牧生活,为了最大限度还原苗族真实的生活状态,因而苗族村寨主要集中在了后山的雨林地带。在苗族村寨,可以欣赏原生态的苗族生活环境、欣赏苗寨的吊脚楼,近距离欣赏苗寨之中原始的狩猎工具,观赏苗寨的蜡染工艺,以及苗寨特有的药物学习当地的养生之道,我们还可以向苗寨姑娘学习苗语,除此之外,还有苗寨还有表演活动,比如苗寨的古老狩猎活动。(二)槟榔谷的黎苗族文化槟榔谷黎族非物质文化海南黎族由于生活在热带地区,常年气温高,岛上热带雨林密布,且临海,因而其服饰,女性白日常佩戴斗笠遮阳,男性则在腰间配带竹筐和刀。传统居住主要以“船型屋”为主,建筑材料也主要以当地特有的竹木搭建而成。饮食则以竹筒饭和米酒闻名。槟榔谷黎苗族文化区展示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颇多,代表性的项目就有十项之多,涵盖了黎族歌舞、技艺、节日三大类。歌舞类中包含黎族的当地民歌以及黎族特有的竹木乐器、黎族打柴舞;传统技艺包含黎族的纺织工艺、制陶工艺、钻木取火技术、以及黎族“船形”屋制造工艺,节日方面包含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这些非物质文化已被收录至海南省国家级黎族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槟榔谷苗族非物质文化海南苗族多从万历年间随广西驻军而来,但是相对而言,海南苗族人口规模较少,且苗人由于崇尚自然,且有狩猎文化,因而生活区域相对分散,且与苗族以外的地界缺乏联系,相对而已较为落后,他们没有形成民族独有的文字,只有口耳相传的“苗语”。虽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是现存了很多充满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海南苗族对传统工艺较为看重,比较出名的有苗族蜡染艺术,手工编织一是。饮食以“三色饭”较为知名,米酒则是“山兰酒”,苗人由于长期生活中热带雨林,对草药研究较多,擅长养生之道。槟榔谷内的苗族文化,由于槟榔谷内真正的苗族人较少,且槟榔谷设立之初打造的“野人谷”,因而相较于黎族文化,显得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着重体现的是当地的狩猎文化,其他方面的民俗文化展现较少,且缺乏一定深度。(三)槟榔谷的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根据调查主题,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题涵盖了游客对于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了解情况以及对该旅游区开展的活动满意度情况的评价。通过问卷星以及实际走访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前往过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游客中下发,为了确保完成调查问卷的游客均去过该旅游文化景区,因此线上的调查问卷在醒目位置注明了该调查问卷仅限前往过海南省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游客完成,而线下更是直接在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内部向游览中的游客进行发放。线上、线下调查问卷合计发放300份,合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76份,有效回答率92%。第一、游客对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了解情况根据数据(见图3.3-1、3.3-2、3.3-3游客对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了解情况)可知,游客在前往海南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之前,非常了解的游客相对较少,仅有6.52%的游客非常了解,高达67.39%的游客并不了解黎苗族文化,说明本身黎苗族文化的普及性就较低,游客本身对黎苗族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结合“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晓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问题,可以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游客对海南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了解途径也向网络平台转移,仅有6.89%的游客是通过传统媒介(如电视、报刊、旅游宣传册)认识、了解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而有高达52.17的游客是通过新型媒介,如各类短视频平台、各类旅游APP、互联网交流软件等途径知晓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可以看出其实新媒体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宣传有很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导游推荐和固定路线的安排也是让更多游客认识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旅游文化区的重要途径。当然,还有9.78%的游客是由于现实中的亲朋好友推荐而认识了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说明去过该景区的游客还是相对认可该景区的,并愿意向亲朋好友积极宣传。在“前往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之前,您是否看到过旅游景区官方的宣传?”问题中,可以明显发现海南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宣传上的问题,因为有高达84.78%的游客并没有看到过旅游景区的宣传,但是也有15.22%的游客表示看到过,就说明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其实也在宣传该景区,但是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并且选错了宣传的途径,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宣传的无效化。图3.3-1问卷内容:在前往海南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旅游之前,您是否了解黎苗族文化?图3.3-2问卷内容: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晓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注∶1.短视频平台指抖音、快手等;2.旅游游客网络分享经验指旅游APP、小红书、百度旅游美景、攻略分享。图3.3-3问卷内容:在前往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之前,您是否看到过旅游景区官方的宣传?游客对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开展的活动满意度情况根据数据(见图3.3-4、3.3-5、3.3-6、3.3-7游客对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开展的活动满意度)可知,仅有8.33%的游客表示非常喜欢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体验活动,而比较喜欢和一般的游客占了绝大多数,除此之外,还有12.32%的游客表示不喜欢,说明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体验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根据“目前槟榔谷的文化体验活动,您最喜欢哪种类型?”的问题,可以发现,相较于传统的体验活动,游客比较更喜欢有参与的体验活动。特别是,体验黎苗族当地人的民俗文化(如体验当地人酿酒、纺织等形式)占比高达35.14%。当然传统的体验活动中,视觉观看喜欢的游客也很多,占了21.01%,而味嗅觉体验喜欢的游客相对较少,仅占12.68%,说明目前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区此方面还有待加强。结合“如果您目前不太满意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体验活动,主要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认为该景区体验活动缺乏新意、与其他景区同质化的占比最多,达到了34.42%,其次是认为体验活动比较单一,占了30.07%。而仅有15.58%的游客认为该景区体验活动少,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顾客都认为目前体验活动安排较多,但是安排却不够有特色,有吸引力,当然还有时间安排不当的问题,因为虽然体验活动较多,但由于游览时间的限制,导致游客无法充分参加体验活动,造成旅游体验感下降。图3.3-4问卷内容:你是否喜欢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体验活动?图3.3-5问卷内容:目前槟榔谷的文化体验活动,您最喜欢哪种类型?注∶1.听觉体验指聆听黎苗族民歌等;2.听觉体验指聆听黎苗族民歌等;3.味嗅觉体验指品尝黎苗族特色食物等;4.与黎苗族当地人的互动指交流沟通,游戏互动等形式;5.体验黎苗族当地人的民俗文化指体验当地人酿酒、纺织等形式。图3.3-6问卷内容:你希望增设什么形式的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注∶1.视觉观看指观看相关表演;2.听觉体验指如聆听黎苗族民歌等;3.味嗅觉体验指如品尝黎苗族特色食物等;4.与黎苗族当地人的互动指交流沟通,游戏互动等;5.体验黎苗族当地人的民俗文化指体验当地人酿酒、纺织等形式。图3.3-7问卷内容:如果您目前不太满意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体验活动,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四、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一)深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内涵海南省黎苗族民俗文化有着其独特而迷人的魅力,但是根据上一章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游客并不了解黎苗族民俗文化,更加不了解海南黎苗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但是可以发现,海南槟榔谷文化旅游区对黎苗族民俗文化的展示过于浅薄,比如该景区对于海南苗族狩猎文化的展示宣传为了“野人”,给大众留下一种海南黎族是一种“野人”—没有文化、粗俗、空有蛮劲的刻板印象。其实海南苗族崇尚自然,且擅长涉猎,擅长制造弓箭,苗人勇猛无畏、心思细腻,手工艺制作精湛,且苗族人对草药有一定研究,这些都有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底蕴。根据文化再生产理论,非物质文化也同样会经历再生产的过程,根据需要有选择的传承,它也会经历再生产的过程,唯有如此,才会被产生更多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旅游产品,因此,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也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比如当今时代由于生活节奏快,人们生活压力大,人们更注重养生,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就可以以苗族草药为亮点开发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因此,该旅游景区除了要将传统的黎苗族优秀文化广泛宣传出去之外,还应该挖掘海南省黎苗族文化中吸引游客游览的主要原色,对该元素进行萃取并进行“再生产”,这样,该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达到了一种正向的循环过程。又如该景区有黎苗族传统服饰的体验活动,但是变成了流水线一般的收费拍照活动,黎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服饰中的民族符号,其实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根据旅游地生产周期理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就需要在原有旅游资源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其实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海南槟榔谷文化旅游区不断挖掘、深化黎苗族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将海南黎苗族文化中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核展现在游客面前,增强游客对海南黎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认可感,“激活”海南黎苗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二)优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宣传模式相较于海南省其他国家级5A级旅游景点,虽然该景区也在积极宣传,但很多游客没有真正看到该景区的宣传,海南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仍显得鲜为人知,目前该景区并不是前往海南岛旅游人群的首选、必选旅游景点,大多数前往该旅游景区的游客是被导游或者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附带旅游景点。根据旅游地生产周期理论,针对目前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所处的阶段,该文化旅游区也应该积极转变观念,不能再依赖传统的宣传推广模式,而应该注重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宣传模式、营销策略,比如可以联系很多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中的网络红人、大V进行宣传,或者邀请明星、正能量网红,如董宇辉前往该旅游景区进行直播或者拍摄短片,以达到宣传该旅游景区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短视频平台积极将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打造为抖音爆款旅游景区或者旅游网红打卡地,以此提高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知名度,提高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生命力。根据文化再生产理论,各种旅游的文化宣传归根究底,其实也是一种旅游化的传承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依赖于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宣传方式早以改变,这种传统模式显得非常落后,很多仅仅口耳相传的文化逐渐被人淡忘,甚至失传。从传统的纸介媒体,如报纸、旅游报刊,到电视广播,在到现如今的各种流媒体互联网,当今旅游市场对各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也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区也应该积极转变思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线上流媒体平台的运用,同时优化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平台,借助上述平台积极宣传海南槟榔谷民俗文化,将海南黎苗族民俗文化更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增加旅游目标客户,同时还可以积极与全国或者当地的文旅企业方开展线上及线下的合作,不断提升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各个平台晚会、走秀、综艺活动,过这种形式向不同地域的游客展示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海南黎苗族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三月三、火把节等,通过举办此类活动让海南槟榔谷民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被世人所熟知,增强海南槟榔谷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加强黎苗族民俗文化体验设计结合调查问卷可以发现相较于传统的体验活动,现如今的游客更加倾向互动、体验式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因此根据旅游地生产周期理论,海南省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当务之急就是应该积极对标游客需求,充分精湛挖法游客们的心理,找到吸引游客的关键之处,然后充分利用海南黎苗族文化资源,设计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如增设黎苗族人的互动沟通项目、沉浸式体验活动、亲身体验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切实体验到黎苗族民俗文化,让游客对海南黎苗族文化有一种更加真实、客观的感受,更加清晰感受到黎苗族文化的迷人民俗文化。对于目前景区的活动,也要进行优化整合,不是以量取胜,而应做“精”、做“细”、做“活”,做的更有特色,与其他景区的互动差异化,同时还应该合理安排各民俗体验活动的时间。通过此方法来加快实现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转型升级,让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进入新的生命周期,让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达到游客的快速增长。除此之外,根据文化再生产理论,在加强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文化设计体验活动时候还要注重加强海南黎苗族的传统文化氛围,因为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这也是海南省黎苗族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特征所在,要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内打造更加接近原始海南省黎苗族人的布局,增强海南槟榔谷的黎苗族文化区的氛围感,这点海南槟榔谷的苗族区有待进一步改善,除了打造更接近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布局外,还可以让更多的海南苗族当地人民参与其中,这样更可以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当然,还可以借助当下流行的全息影像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游客领略海南槟榔谷黎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震撼感,借助数字赋能,增强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为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增添新鲜血液。此外,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还要积极推动海南黎苗族民俗文化的再生产,要积极融合当地文化特征、时代发展特征,积极研发民俗特色旅游项目,如可以打造海南黎苗族文化IP,开发海南黎苗族体验馆,在海南省黎苗族场景和黎苗族传统服装,以及体验馆演员的共同加持下,增添游客体验感,同时借助游客体验不断刺激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景观的拓展。五、总结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越发强烈,更愿意出门旅游去放松身心,当前旅游业早已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旅游业活动形式之一的民俗文化,越来越被我国和当地的政府部门重视。海南槟榔谷位于海南省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内一个重要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黎族人历史教科书等。本文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为切入口,借助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一手调查数据探究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及其问题,如海南黎苗族文化挖掘深度不够,较为表浅,甚至加深游客对海南黎苗族文化的刻板印象;对槟榔谷黎苗族文化宣传不足,且宣传模式守旧,宣传无效化突显;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内活动项目安排缺乏新意,与其他景区同质化活动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满足游客需求。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旅游问题,提出了一定的优化策略:如不断挖掘海南省黎苗族文化中吸引游客游览的主要元素,对该元素进行萃取并进行“再生产”,并在原有旅游资源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不断深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内涵;改变原有宣传模式,找到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宣传模式、营销策略以提高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知名度,提高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生命力,并借助新型媒介进一步扩大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优化黎苗族民俗文化宣传模式;对标游客需求,精湛挖法游客们的心理,充分利用海南黎苗族文化资源,设计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同时增强海南槟榔谷的黎苗族文化区的氛围感,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进一步拓展海南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景观,加快实现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的转型升级,让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进入新的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1]尹正江,王欢,黄崇利等.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标准的内容质量测度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06):120-128.[2]郅玉玲,严佳琴.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民宿发展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23,(08):45-47..[3]王洛坤,冯维波.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城口县河鱼乡为例[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2[2023-12-02]3:8085/kcms/detail/11.3513.S.20230608.1505.026.html.[4]赵影.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海南黎苗地区民宿业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08):219-221.[5]徐巧斐.海南省槟榔谷黎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13-45.[6]周志斌,柴勇.文化创意视角下海南乡村民宿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产经,2020,(02):66-68.[7]吴姮.“互联网+”背景下的海南民宿营销问题及创新策略探索[J].现代商业,2019,(16):5-6.[8]JonesD.BedandBreakfastLordingDevelopmentinMainlandChina:WhoisthePotentialCus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教材插图智能设计美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齐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公交及地铁出行的时空动态影响及适老化建成环境优化研究
- 二零二五版文化艺术用品采购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投资定金监管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煤炭运输节能减排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炉渣清洁生产采购技术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高压供电线路维护服务协议范本3篇
- 2025版个人退股协议书: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股东退出协议4篇
- 深圳2025年度厂房租赁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安全评估师雇佣合同标准版3篇
- 化学-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调研考试(三)试题和答案
- 智慧农贸批发市场平台规划建设方案
- 林下野鸡养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招聘考试真题
- Python编程基础(项目式微课版)教案22
- 01J925-1压型钢板、夹芯板屋面及墙体建筑构造
- 欠电费合同范本
- 《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考试复习题库(共250余题)
- 网易云音乐用户情感画像研究
- 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平均数问题习题及答案
- 工作违纪违规检讨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