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理解不清【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罗马时期宏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伦在《历史》一书中提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增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在现代社会,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塔西伦陷阱”,它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信度面临逆境的侧面反映。自前社会的总体信任下降,除了自媒体的特性及其传播特点等工具缘由之外,“塔西伦陷阱”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社会缘由。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信任具有“社会嵌入性”特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社会背景”对社会信任的水平、内容和特点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一个国家知地区的政府信任问题,必需在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社会背景)下进行。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凸显,社会冲突渐渐显现。转型期的资源安排不当、利益安排不均使得部分民众心理失衡,产生“仇富”的心情。屡遭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更是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其次,从微观层面看,政府工作人员在作风、纪律、形象、实力等方面表现出的负面特征简洁引起不信任的发生。媒体上曝光的个别官员学历、履历造假,抽“天价烟”,戴“豪华表”,都引发对政府工作人员执政实力、道德品德的拷问和质疑。此类事务在互联网上扩散开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看法不当,加之少数意图不轨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冲突扩大化,都导致政府滑入“塔伦陷阱”。最终,从公众心理角度看,影响政府信任的干脆因素有两点:一是公众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二是公众对政府整体角色与运作的认知。而“政府信任度=对政府的认知/公众期望”。公众期望的提高会致使其对政府满足度下降,从而产生对政府信任的不利影向。自媒体时代,政府通过互联网与民众进行沟通沟通,增进了二者之间的了解,提高了公民时政府的认知度,但政府内部的一些不和谐声音也在通过自媒体散播出去,降低了公众的期望直。党的十八大之后掀起一阵网络反腐热潮,“公民记者”对政府机构和行政官员绽开“全景监控”,网络舆论聚滴成浪,官员迫于压力快速辟谣,其看法的斩钉截铁反而更惹怀疑。民众步步紧逼,挖掘出事务真相,最终权力部门对官员腐败行为进行查处与遏制。由此可见,民众政府期望与认知的相对剥夺感、失落感成为其对政府产生不信任的最根本的缘由。在社会转型期,“塔西伦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政府日常社会管理中须要频繁面对的挑战。政府工作人员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塑造自媒体时代的新形象,增加公众对政府职能卤正面认知,维护政府公信力。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政实力和道德素养,时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有时刻关注社情民生,刚正廉洁,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地取信于民。其次,通过新媒体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话语形象也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需重视的问题。应驾驭说话技巧,多进行脱稿训练,塑造自己的诵话风络,尽量避开运用官话套话,塑造良好的话语形象。自媒体时代,政府面对危机事务和公信力的新挑战时,第一时间把握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便可引导舆论的走向。危机事务来临时刚好应对,平日留意形象维护,双管齐下必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摘编自《公信力的缺失导致政府跌入“塔西忙陷阱”》)1.下列所列的事项,属于“塔西伦陷阱”效应的一项是()A.放羊娃多次在沒有狼的时候喊“狼來了!教命啊!”,等到狼真来了,他的呼教设有奏效。B.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盘剥百姓民不聊生,终致民怨沸腾、土崩瓦解。C.武汉红会官微辟谣,网传“可凭介绍信去红会领取物资”说法不实,此举引发民众不满。D.国家卫健委深切哀悼因发布华南海鲜市场疫情被训诫而后在工作中染病离世的李文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思路清楚,是依据“提出问题一分所问题一解决问题”的依次结构全文。B.文章主体运用了因果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塔西忙陷阱”形成的缘由。C.文章从工作人员的角度阐述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提素养、树形象两不误。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塔西伦陷阱”的形成的社会缘由。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确定区域内假如经济资源安排得当、经济利益安排匀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B.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出了某种负面特征,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滑坡。C.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期望值亲密相关,然而对政府期望值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其信任度的提升。D.平常留意形象维护、取信于民,紧急事务时第一时间驾驭话语权刚好应对,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答案】1.C2.D3.A【解析】1.题干中提到“塔西伦陷阱”,结合原文理解,“在现代社会,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塔西伦陷阱’”。可见“塔西伦陷阱”的特征是“说真话”“做好事”“遭误会”。A项,“狼来了”的故事与“政府公信力”无关;B项,不符合政府“说真话、做好事”遭误会的特征;C项“武汉红会辟谣”是说真话,但却引发公众不满,符合“塔西佗陷阱”的特征。D项,只说到政府行为,不涉及是否遭误会。故选C。2.D项,“对比论证”错。文章从“宏观”“微观”“公众心理”三个层面并列分析了“塔西伦陷阱”的形成的社会缘由,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3.A项,“假如……就……”的推理过于确定化。原文“转型期的资源安排不当、利益安排不均使得部分民众心理失衡,产生‘仇富’的心情”,只是“宏观”方面的一个缘由,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的不是只有经济一方面的因素。故选A。【易错点快攻】【易错点】概念理解不清“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看法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经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留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详细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精确弄清其详细含义。【对策】留意“两个区分”和“八大关系”。1.两个区分。一是“正确”与“最精确”的区分。假如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样(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假如题干中出现了“最精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精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分。假如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特别明确,就是告知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假如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2.八大关系。(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有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有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3)缘由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状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敬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有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5)确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确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确定。(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有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7)偶然与必定。即命题者有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定的存在。(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冲突,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确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详细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的确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冲突的简洁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确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冲突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方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确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确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须要。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确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行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行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看法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协作,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看法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协作,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行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说明“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备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纵,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假如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依据不同状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须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敏捷变通的一面。(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确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纵等作用。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须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敏捷变通的一面。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纳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B.全文在宏观整体上,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化的结构特点。C.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翔实。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D.在其次自然段中,作者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绽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确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B.在作者看来,假如坚持了确定的原则,并懂得依据不同的状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C.孔子提倡“和”反对“同”,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看法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协作并产生新事物。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须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需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答案】1.A2.C3.B【解析】1.A项,“因为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错,选项表述缘由时,指出坚持某个“限度”,这与原文不一样,文中在此处提出的是“标准”和“限度”。故选A。2.C项,“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错,全文在论述时的确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再援引论据,但并不是每一处都是这样。故选C。3.A项,“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确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错,原文中把坚持确定的原则作为前提是因,区分“和”与“同”是果。C项,“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看法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协作并产生新事物”错,在原文中“和”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看法的补充协作,“同”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看法的附和与合流。D项,“既须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需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错,表述刘劭的兼德思想,扩大了内容,“必需”语气确定。故选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化地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德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漂亮。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当予以确定的。六朝的淫摩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复原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主动的影响。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请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谆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游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子!”王羲之爱鹅,山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看法:“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虽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明白自己的诺言。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修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申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蒙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诵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须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选自《大众日报》)4.下列对于文中“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集中地表现了李白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的追求。B.“清”的含义极其丰赡,它主要指自然之清,也可指人物、事物之清,而且既含内容,又含形式。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表现了自然之清,即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D.“清”表现出李白对于“美”的开掘,对“清”的执着追求也能表现李白具有“品德之清”。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指出了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坚决否定“绮丽”风习。B.建安以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所以李白才提倡复原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C.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不同于六朝所染的“风习”,所以,李白的批判并不是针对“诗风的漂亮”。D.李白所强调的“清真”,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主动地影响了韩愈的古文运动。6.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某种程度上既表现了“潇酒、自由”的人物风神,又表现了艺术作品“淳真、精妙”的特点。B.李白对“清真”的理解跨越了古今悠远汉漠的时空,他用自己一生的大量创作来践行对于“清真”的追求。C.“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说明诗人应将自然美不加雕饰地呈现出来,如此才会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的审美感受。D.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须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答案】4.B5.A6.C【解析】4.B项,“它主要指自然之清”理解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选文其次段指出:“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文中并没有“主要指自然之情”。故选B。5.A项,“指出了梁、陈推崇靡艳”理解错误,断章取义,文中说“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而不是“梁、陈推崇靡艳”。故选A。6.C项,对“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的理解,曲解了文意。文中强调自然美是“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而诗人的诗应以“清真”为贵,强调自然美,而且“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也仅是李白诗句给人的审美感受。故选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张雯婧“要细致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化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提倡者和践行者。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主动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情愿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日,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意气风发的高校生“村官”,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老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不论其身份官职、教化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酷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这种新观念,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所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同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气。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其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气。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化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胜利。他们将自身的学问阅历、城市资源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给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有。正确相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环境困难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乡贤文化对于今日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提倡文明乡风的精神力气、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冲突化解中起着“平安阀”的作用。激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确定性因素,而是要依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加的治理体系。(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乡贤文化”和“新乡贤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C.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民众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8.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引出并强调了新乡贤文化的意义和价值。B.作者在全文用对比法阐释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分,凸显其时代特征。C.作者运用比方论证如“助推器”“桥梁”“平安阀”,使说理更加形象明白。D.文章在阐明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之后,从引领和践行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和价值。9.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因为交通通讯不便,乡贤须要定居本地才能起到维持地方风习等作用。B.传统乡贤文化有剧烈的等级和依附色调,这与民主、同等的现代观念冲突。C.城市化使乡村和城市间出现了裂痕,出身乡村的新乡贤可以弥合这种裂痕。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答案】7.B8.B9.C【解析】7.A项,考察对于习总书记经典论述的理解。习总的话应当这样理解:只有经过挖掘和阐发,并使之与时代价值紧密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本项“乡贤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将乡贤文化干脆定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表述有误。C项,“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说法错误,“生活在本乡”只是传统乡贤的含义,新乡贤则突破了这一限制。选项中的“乡贤”应当包括传统乡贤和新乡贤,因此错误。D项,“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可知,新乡贤除了实力和威望外,“以德为先、敢于担当”的品德要求也是必备因素。故选B。8.B项,“全文用对比法”说法错误,“全文”二字扩大了范围,只有其次自然用对比方法阐释了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分。故选B。9.C项,“……出身乡村的新乡贤可以弥合这种裂痕”说法错误,“弥合”在程度上运用不当。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裂痕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第三段在论及新乡贤在这方面的作用时用语特别谨慎,如“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有”等。故选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中国医学有着诸多独特性质,其中之一是与乡土社会的关系亲密。中国医学未能发展出医院制度,在于它与西方医学的社会结构方式不同。中国医学的存在与发展,发生在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共同体空间中,医学不是独立于乡土共同体空间之外的一个技术机构,而是与乡土社会融为一体,并且作为融合性因素之一,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首先会留意到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亲密关联。至少19世纪以前,在中国江南城镇社会,医师大都具有乡土身份(外籍医师自然也有,但人数极少,至于游方郎中则不在其列),有一些在外地学习医学的人,艺成后也会回到他所在的地方从事医学职业。医学史上留名的医人,往往也都以“地望”称世。甚至中国医学中的大小流派,也往往以地方命名,如吴医、浙医、淮医、常医,等等。这些皆可说明,医学在传统中国离不开乡土社会,医人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医学传统中的乡土性特点。进一步说,乡土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医学既是一种需求,也是共同体内部的责任约定。当医学在乡土社会绽开时,医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施药治病,而要担当着这个共同体全部成员的福祉之任。毋庸置疑,生于斯长于斯的医师,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他所从事的医学,与其说是职业,不如说是这个共同体的个体分工,他以其专长服务于全体。但医师的身份又另有其特别性。在范围大约几十平方里、人口数千或近万的共同体区域中,医师通过他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增加了他在乡土社会的权威性。我们看到出名望的医人,往往为地方士绅团体中一员,或者受士绅信任,参加该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医学在乡土社会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它在共同体社会中的政治性能,而医师则在医学专业之外,成为一个不行或缺的政治角色。因此,还要延长到医学在乡土社会共同体中的道德和伦理境况。为什么包括沈鲁珍在内的众多医师,长期以来一再选择本土从业?这种偏好,或许有多种说明,但他们给出的最有力的理由,则集中在两点:“事亲”与“活人”。这两点在很多闻名医人的自述里屡屡被提起,实在是有着深刻的道德伦理考量在内。“事亲”往往是他们从事医学的起点,而由身边亲人,扩散到整个“乡党”组成的共同体,却是他们的志业。这个志业的目标是“活人”。作为中国医学经久不变的思路,医师总是把“存活”他所在共同体男女老少的生命,当成他的责任和使命。当年张仲景放弃太守官职,执意要回到南阳故郡,就是带着这样的道德责任。事实上,“医圣”张仲景这种剧烈的乡土情怀,作为道德影响力,在19世纪以前久传不衰。明显,这种道德性的选择,不仅形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医学特别性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为乡土社会共同体供应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一般说来,医师在乡土社会广受尊崇,其缘由就在于他们作为医人,身上有一种长久的道德人格魅力。这种魅力,经由他的医学实践,在乡土社会起着确定程度的凝合作用。对共同体而言,德性高尚的医师,其感召的力气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这也是“医道”之所以获得乡土社会合法承认的深层基础之所在。(节选自费振钟《乡土社会、共同体与医学》,有删改)10.下列对“中国医学与乡土社会的亲密关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医学不是独立于乡土共同体空间之外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能脱离医学与乡土社会的共同体空间。B.中国医学在传统中离不开乡土社会,医人在乡土社会长期不变的活动,构成了中国医学传统的乡土性。C.中国医学在乡土社会共同体中,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施药治病,还将服务于“乡党”组成的共同体当作责任。D.中国医学支持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为乡土社会共同体供应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的方式。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中国医学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是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融合性因素。B.中国古代江南城镇社会中的医师大都具有乡土身份,他们大都固守在自己所在的乡土从事自己的医学职业。C.乡土社会的医师以其医学专长服务于共同体,并通过医学活动方式来参加管理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D.乡土社会的医师都有剧烈的乡土情怀,他们从事医学的起点是“事亲”,而把“活人”当作自己志业的目标。1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医学发展出医院制度,而中国医学没有,这是因为中国医学的独特的社会结构方式,即存在于乡土社会共同体之中。B.中国医学传统有显明的乡土性特点,离不开乡土社会,这就是中国医学中的大小流派一概以地方来命名的根本缘由。C.在乡土社会,医师往往能凭借着自己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来为自己赢得名望,获得权威,跻身于地方的士绅团体。D.在乡土社会,医师选择本土从业,更多是出于道德选择的缘由。医师的医学实践,闪耀着一种长久的道德人格魅力。【答案】10.D11.B12.B【解析】10.D项,“中国医学支持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为乡土社会共同体供应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的方式”表述错误,原文第四段说“明显,这种道德性的选择,不仅形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医学特别性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为乡土社会共同体供应了重要的道德价值标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乡土社会伦理生活的建立”可见,供应道德价值标准,支持乡土社会伦理生活建设的中国医学的“这种道德性的选择”,而非“中国医学”。故选D。11.A项,“因为它是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融合性因素”错误,原文第一段“医学……作为融合性因素之一,在乡土社会共同体的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它只是融合性因素之一,而非“最重要”的融合性因素。C项,“通过医学活动方式来参加管理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错误,原文第三段“医师通过他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增加了他在乡土社会的权威性。我们看到出名望的医人,往往为地方士绅团体中一员,或者受士绅信任,参加该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可见,其一是“出名望的医人”,而非全部医生;其二也并非“通过医学活动方式来参加管理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而是“通过他的医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增加了他在乡土社会的权威性”从而“为士绅团体中一员,或者受士绅信任,参加该区域共同体内部核心事务”。D项,“乡土社会的医师都有剧烈的乡土情怀,他们从事医学的起点是‘事亲’,而把‘活人’当作自己志业的目标”表述确定,原文第四段“‘事亲’往往是他们从事医学的起点,……志业的目标是‘活人’。作为中国医学经久不变的思路,医师总是把‘存活’他所在共同体男女老少的生命,当成他的责任和使命”,选项漏掉了原文中的“往往”“总是”,表述过于确定。故选B。12.B项,“这就是中国医学中的大小流派一概以地方来命名的根本缘由”错误,原文其次段“甚至中国医学中的大小流派,也往往以地方命名,如吴医、浙医、淮医、常医,等等”,是“往往以地方命名”而非“一概”。故选B。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心情,微妙的如兴奋颓唐愁闷安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需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简洁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简洁为理、事、物所触动的。很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情感无法干脆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需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详细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终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建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依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支配,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如同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假如信任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信用贷款中介服务标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冷链物流送餐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门面租房合同打印与租赁期限约定
- 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电子显示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海鲜餐厅品牌全国代理权授权合同
- 大学生安全讲座
- 2025年度特种电梯授权使用与安全检测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冷链物流车辆运输劳务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度食品冷链货物购销合同经典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餐厅股权合作框架协议
- ISO15189培训测试卷及答案
- JJG(交通) 171-2021 超声式成孔质量检测仪检定规程
- QCT457-2023救护车技术规范
- 气象卫星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 《中国大熊猫》课件大纲
-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 (正式版)HGT 4339-2024 机械设备用涂料
- 2024年医疗器械销售总结
- 基于物联网的支护机械远程监控系统
- SLT278-202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 心灵养生的疗愈之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