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清华中学高2026届高二上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命题人:周梦诗陈宇平刘玉川审题人:朱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革命文化凝练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孜孜追求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一崇高信仰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只顾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性,将人民的福祉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峥嵘的革命岁月。面对血雨腥风的生死考验,崇高的革命理想引领中国工农红军走完长征,坚定的革命信念鼓舞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殊死搏斗,必胜的革命信心激励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成功万岁”“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等铮铮誓言,是中国共产党人誓死捍卫革命信仰的真实写照。现如今,虽然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些生死考验减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更遑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是政党衰落的开始,也是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前奏。我们需要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于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把准方向,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坚守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晓中国革命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理想信念引领伟大的革命实践,将理想信念贯穿于伟大革命实践的始终。我们要以革命文化深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应自觉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的力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政治定力。(摘编自王紫潇《弘扬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材料二: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富饶丰美的神州大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全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国人的文化禀赋和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反对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却并非盲目地排斥一切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特性。毛泽东提出,“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他主张,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发展民族新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胞物与”“兼爱非攻”的和平向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节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意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修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革命文化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滋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善于披沙沥金、萃取精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的著作哲理浓郁,意味隽永,处处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彩,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鲜明印记,成为灵活化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典范。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无不蕴含着优秀民族文化的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实现了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跨越性创新和发展。毫无疑问,革命文化首先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这是由它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但是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非相互隔绝、截然对立的关系,只不过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而已。革命文化没有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继承其中合理、积极的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摘编自于化民《党史视野中的中国革命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创造的,是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孜孜追求之中形成的。B.近代以来的多种政治力量只顾自身特殊利益,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崇高信仰的激励下,突破了这一局限性。C.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这与中国人的文化禀赋和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关系。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革命文化从中汲取了无比丰富的营养并发展、创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把共产主义作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任务的关键。B.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需要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C.老一辈革命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哲理浓郁的著作,这些著作成为灵活化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典范。D.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兼容并包和全面吸收的态度。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观点的一项是()A.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B.革命精神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障。C.以革命文化励志激血性,以革命文化润心修品德。D.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4.两则材料都谈到革命文化,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革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A2.D3.D4.①材料一主要阐释了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和呼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要弘扬革命文化。②材料二主要阐释了革命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强调革命文化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①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我们发展民族新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②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有利于实现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跨越性创新和发展。③革命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创造的”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革命文化凝练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孜孜追求之中”,并未说“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创造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兼容并包和全面吸收的态度”说法错误,原文是“革命文化没有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继承其中合理、积极的部分”。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弘扬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强国。ABC都有弘扬革命文化的意思,所以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是说历史的意义和铭记历史的重要性,不属于弘扬革命文化的内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现如今……我们需要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于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把准方向,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坚守初心”“通晓中国革命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应自觉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的力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政治定力”可知,材料一主要阐释了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和呼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要弘扬革命文化。结合“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毫无疑问,革命文化首先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这是由它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但是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非相互隔绝、截然对立的关系,只不过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而已”可概括为:材料二主要阐释了革命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强调革命文化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主张,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发展民族新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可概括为为:①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我们发展民族新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依据“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革命文化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滋养……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等革命精神,无不蕴含着优秀民族文化的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实现了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跨越性创新和发展”可概括为: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有利于实现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跨越性创新和发展。依据“革命文化没有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继承其中合理、积极的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可概括为:革命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鸡白酒(节选)迟子建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政府规定,如果不获得所在楼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通过,是不能强行改造的。红砖楼的住户,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最终二十五户居民签字表决时,十二户同意,十二户反对。剩下一户没签字的,就是春婆婆。如此,她也就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春婆婆不识字,两派都来人找她,送她卤煮的蚕豆或是炒得浓香酥脆的黄豆,要代她签字。最终她是怎么站在同意一方的呢?一个夏日的午后,春婆婆惯常地来黄鸡白酒小馆吃酒时,三门洞的刘蓝袍找来了。刘蓝袍本名刘银珠,四十出头。她男人是铁路局货栈的搬运工,九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撇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刘银珠虽然改嫁了,但仍念着前夫,终年穿着那男人穿过的蓝袍子,一脸哀怨的,人们就唤她刘蓝袍。刘银珠瘦弱,她死去的男人肥胖,那件蓝袍子在她身上,一副冤鬼的模样,软塌塌的,挺不起来。刘蓝袍家住一层,连着地下室。她的后夫许前,瘦骨伶仃的,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他,看中的是他的忠厚,虽说他比她小五岁。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因为这一带拥有浴室的人家,少而又少。人们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浴池开张后,生意还不错。他们在地下室安装了两台小锅炉,一台供热,一台上水。许前负责买煤,烧锅炉,刘蓝袍负责浴池的清扫,客人需要搓澡、拔火罐或是刮痧,也由她做。她备了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火罐,玉质和牛角的刮痧板各一块。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说她这岁数的人去洗澡,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了。所以每年春节,春婆婆都会包上一个红包,一百两百的,给小巴夺做压岁钱,变相将钱还上。小巴夺是刘蓝袍和前夫的孩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大嗓门,暴脾气,春婆婆说他的冲劲很像哈尔滨早年的老巴夺香烟,便叫他小巴夺。刘蓝袍直肠子,见着春婆婆就诉苦,说是煤涨价了,水和电也涨价了,以前一张澡票四块钱还能盈利,现在一张五元,也没什么赚头了。再涨一块吧,又怕没人来洗了。最可气的是那些中年妇女,进了澡堂子,一洗就是两个钟头,恨不能把皮搓烂了才出来。她们来洗澡,费水费煤费电,不赚反赔。这样呢,她不得不打分户供暖的主意了。因为她家有小锅炉,浴池完全可以自主供热,供热公司每年送的热,白白浪费了。如果供暖分户了,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停热,省下一笔钱。刘蓝袍说完,递上一张字体缭乱的纸,又拿出一盒红色印泥,点着唯一的空格,说春婆婆要是不反对,就帮她填上“同意”二字,然后请她按个手印。若是别人来劝说,春婆婆会置之不理,她已经到了可以不理踩万事万物的岁数。可刘蓝袍求她,她不忍拒绝。看看这女人那张皱纹累累的脸吧,看看她身上那件已被磨出洞来的蓝袍子吧。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你要是能陪我喝上几盅,我就给你按手印。刘蓝袍连忙掏出笔,在空格写上“同意”二字,然后画了一颗五角星,说万一自己陪醉了,春婆婆就在五角星里按手印。刘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刘蓝袍一口干掉,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嘴,说:“赶上喝辣椒水了。”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她说了,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春婆婆是小姑娘的时候,哈尔滨满大街的俄国人,他们夏天喜欢躺在松花江的沙滩上晒太阳。她知道他们爱花,稍有空闲,就在草甸子采了各色野花,配上柳枝,一把把捆上,插在盛着凉水的铁桶里去卖花。每卖一束,她都要悄悄打开铁桶旁的一个小铁皮罐,摸一条捉来的毛毛虫,悄悄投到花束里。往往是拿着花的人刚走开,突然间“啊——啊——”大叫起来,将鲜花丢到地上。春婆婆这么干,也是因为听不懂叽哩咕噜的洋话,心生气闷。而洋人“啊——啊——”的惊叫声,她却听得懂。春婆婆做这些小坏事时,心底是愉悦的。材料二(记者)柏琳:一部优秀的小说,你看重的品质是什么?你所钟爱的小说需要有怎样的质地?迟子建:首先它应该跟好作家的气质一样,要朴素,而真实(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是朴素的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作品要有气韵。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节选自《迟子建:在写作上,我是个不知疲惫的旅人》,载于《青年作家》)6.下列关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先交代事由、人物,指出春婆婆在分户供暖问题上成为两派争夺的对象,结尾处提出疑问,巧妙设置悬念。B.文章简要插叙刘蓝袍的丧夫经历,“哀怨”“冤鬼”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刘蓝袍的不幸遭遇与她重感情的性格特征。C.“小巴夺”是春婆婆给刘蓝袍儿子取的名字,既交代了这孩子的性格,又幽默风趣,同时表达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D.“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同时表达了刘蓝袍大功告成、喜出望外的心情。7.关于文中春婆婆捉弄洋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婆婆捉弄哈尔滨的俄国人,是给自己找乐子,给生活增添一些欢乐的色彩。B.春婆婆将毛毛虫投到花束里,这件“小坏事”体现了当年春婆婆人小胆大的特点。C.这段文字补叙了春婆婆少年时的生活经历,给小说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D.春婆婆听不懂俄国话,但“啊——”的惊叫声让她愉悦,这符合“促狭鬼”的特点。8.春婆婆为什么要刘蓝袍喝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材料二中提到优秀的小说要“朴素”,“要有气韵”。《黄鸡白酒》(节选)中的“朴素”“气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6.D7.C8.①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②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③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9.①小说叙写的底层百姓生活朴素而真实: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在分户供暖的问题上起争执,他们为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小说表达的情感朴素而真实:刘蓝袍对前夫的思念、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情感真挚深沉。②苦难中的诗意使小说富有气韵: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丧夫多年不忘旧情,精心照顾春婆婆却说沾了仙气、接福,春婆婆同情贫困的刘蓝袍而按了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错误。由原文“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可知,“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的是手印,而非“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并且原文并未交代春婆婆醉酒。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C.“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错误。“增添文化内涵”于文无据。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可知,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由原文“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可知,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由原文“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可知,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能力。文章开篇写到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但是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春婆婆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文中还对刘蓝袍进行了介绍,它的后夫本来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她后,不想让他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他们为了生计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文中还写到刘蓝袍开了浴池后,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写出了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在刘蓝袍陪春婆婆喝酒的时候,刘蓝袍想起了前夫,所以人物之间的情感非常的真挚,朴素而真实。文中写到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这是春婆婆的嗜好。春婆婆说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从而知道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陪春婆婆喝酒的时候想起前夫,无限伤感;春婆婆去刘蓝袍浴池洗澡的时候,刘蓝袍不收她的钱,她精心照顾春婆婆,并说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刘蓝袍向春婆婆诉苦,希望春婆婆签字,最终春婆婆同意按了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乙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石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庄子·人间世》)丙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不材之散木,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与时俱化,以和为量,乘道德而浮游,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10.下列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B.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C.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D.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为舟则沉”与“埏埴以为器”(《老子》)的“以为”,用法和含义相同,与现代汉语的“以为”不同。B.“斧斤”,近义复词,都指木工工具;“匠石”,就是石匠,即石工,与“庖丁”的称呼法相同,都是职业加人名。C.“犹有蓬之心”与“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皆有之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犹”用法和含义不同。D.“匠石之齐”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之”用法和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发言暗藏机锋。言及魏王,有炫耀权势之意;言及葫芦大而无用,暗讽庄子学说大而无当。B.三则材料思辨性强。涉及小用与大用、无用与有用、有材与不材等对立辩证性话题。C.不材之材方为大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摈弃实用功利才能保全天性、尽享天年。D.顺应时势变化,遵循道德准则,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驾驭,就能自由浮游于江湖。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2)匠石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14.三则材料中的“惠子”“宋人”“匠石”“伐木者”四者,是同一类人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0.C11.C12.A13.(1)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2)匠人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树旁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14.不是同一类人。①惠子认为大瓠无用而掊之,表明他是一个固守惯性思维,见识不够通达的固陋之人。②宋人虽知不龟手药方的价值,但因无法应用而愿意售出,表明他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的人。③匠石认为栎社树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表明石匠是一个注重物品的常规用途和实际效用的实用主义者。④伐木者没有取大木,因为他认为这是“不材之散木,无所可用”,这与匠石的看法相似,表明石匠是一个注重物品的常规用途和实际效用的实用主义者。综上所述,这四个人对于“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的看法和态度各不相同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并不是同一类人。【解析】【导语】三篇文言选自《庄子》:甲文展示了“不材之材”的智慧,强调事物的价值在于用途的不同,而不是大小;乙文通过“不材之木”警示人的实用观念束缚,阐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丙文则解析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的智慧,强调顺应自然天性,超越世俗的实用标准,实现内心的自由。庄子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无用之用的深刻哲理。【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夫子”作主语,“出”作谓语,“于山”作后置状,故应在“山”后停顿,排除AB。“命”作谓语,“竖子”既作“命”的宾语,又作“杀雁”的主语,“享之”是“杀雁”的目的,故该句之间不能停顿,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把……做成。句意:把它做成船它会沉没。/糅合黏土把它做成器皿。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B.正确。C.错误,都作副词,如同,好像”。句意:你的心如同茅塞一般没有开通。/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好像有四肢一样。D.正确。都是动词,到、去。句意:有个石姓匠人去到齐国。/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言及魏王,有炫耀权势之意”错,甲文中惠子对庄子说的“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言及魏王并不是在炫耀权势,他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贻”,赠送、送给;“树”,种植;“实”,容得下;“举”,拿起来。(2)“顾”,看;“辍”,停、停止;“厌”,满足;“及”,赶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首先回答“不是同一类人”,其理由如下:①甲文中,惠子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大瓠无用,因此将其打破。他的观点是实用至上,如果不能直接使用,就认为没有价值,可见惠子是一个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的固陋之人。②甲文中,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分析,宋人使用“不龟手之药”仅作为世代漂洗棉絮做护手用品,最多从客手里获利百金。即使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他们的药方,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药方在其他领域的潜在价值。宋人代表了一种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的人。③乙文中石匠说“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可见,匠石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但他对于栎社树的评价是“不材之木”,认为它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反映了他对于材料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传统和有限的。④丙文中,伐木者认为“不材之散木,无所可用”。伐木者没有取大木,因为他认为这是一棵不能用来做木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这与匠石的看法相似,表明他是一个注重物品的常规用途和实际效用的人。综上所述,这四个人并不是同一类人,因为他们对于“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的看法和态度各不相同。参考译文:甲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就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如茅塞一般没有开通了!”乙有个石姓匠人去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看见一颗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离地面几丈高后才长有树枝,可以用它造十余艘船只。参观它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来来往往。这位匠人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树旁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见过这么高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只向前走个不停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快速腐朽,做器具它会很快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丙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这是一棵不能用来做木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注]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勤王:为王事尽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临行留赠朋友而作,出发地是临洮,目的地是北庭。B.“春风”句,与“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立意相似,表现边地荒凉。C.“雪飞”写寒冷,“白草”写萧瑟,“汉使”写遥远,揭示环境恶劣。D.第七句意思是敢于去道路遥远之地为君王效力,凸现报国心。16.本诗多处运用虚写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5.B16.①“闻说”,听说,诗人借听说轮台路的情况,想象边塞的苦寒荒凉,揭示环境的恶劣。②“汉使亦应稀”,诗人想象朝廷的使者去得稀少,揭示边塞的荒凉。③“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诗人想象白草延伸到疏勒,山岭穿过了武威,揭示边塞山高路远。④“私向梦中归”,诗人想象只能在梦中回归家乡,揭示边塞的荒凉偏远。【解析】【导语】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通过描写赴北庭途中的艰苦环境,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诗人以“春风不曾到”与“汉使亦应稀”表达了对中原的思念和对戍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勤王不辞辛劳的决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立意相似”错误。本诗中“春风”句虽表现了边地的荒凉,但意图不与“春风不度玉门关”相似,后者强调玉门关的偏远和春风的难以到达,来表现对边疆将士的同情。而本诗没有这层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中的“闻说”一词,诗人从朋友处听说轮台路常年积雪,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与荒凉,为下文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做铺垫。②“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中“亦应”一词,表现诗人对北庭情况的想象,诗人想象边塞之地因过于荒凉寒冷连春风都不愿吹拂,朝廷的使者也稀少至极,表现边塞的荒凉偏远。③根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说明此时诗人还没有到北庭,“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是诗人想象的边塞景色,白草延伸到疏勒,山岭穿过了武威。④“私向梦中归”是虚写,诗人想象着去往边塞之后,只能在内心思念家乡,揭示边塞的荒凉偏远,表现思念家乡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写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对事物的认识才能充分的句子是“________”,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2)《老子》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生命,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人类整体而言,则是生生不息,与自然共存。《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一哲理。(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物格而后知至②.致知在格物③.合抱之木④.生于毫末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⑦.己所不欲⑧.勿施于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至、致、抱、末、已。三、语言文字运用(共两大题,5小题,共18分)(一)(共两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说:“‘魏晋风度’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做文章,①。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虽然很穷,但是他的内心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脚上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虽然如此,他却②。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现在有钱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十盆菊花,自以为合于渊明高致,我觉得不大像。陶潜之在晋末,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③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政治)也并没有遗忘,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18.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是()A.①无尤无怨②毫不为意③慷慨激昂B.①无忧无虑②毫不为意③慷慨激昂C.①无尤无怨②毫不介意③满腹牢骚D.①无忧无虑②毫不介意③满腹牢骚19.辩证分析是高中生的必备思维。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鲁迅先生是如何辩证看待陶渊明是“田园诗人”的,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8.A19.鲁迅先生既谈到了渊明作为田园诗人平和自然、淡泊宁静的一面,也看到了渊明依然留心朝政,关心世事,未能忘情的一面。【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无尤无怨:毫无怨恨。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顾虑。文段中说陶潜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等,他虽然生活穷困,但内心平静,没有怨恨情绪,应选“无尤无怨”。②毫不为意:指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强调对事物的不在意。毫不介意:对不愉快的事情、别人的议论等不放在心上。文段中说陶潜穷到没鞋,客人从家丁脚上取鞋给他,他便伸足穿上,这里体现他对这种穷困状况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应选“毫不为意”。③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满腹牢骚:指一肚子的不满情绪。文段说陶潜在晋末将近易代的时候,没有那种对时代情绪激昂地关注,只是做个“田园诗人”,应选“慷慨激昂”。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第一段“文章便更平和”“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做文章,无尤无怨”“自然状态”,可知鲁迅先生看到了渊明作为田园诗人平和自然、淡泊宁静的一面;根据第二段“《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可知看到了渊明依然留心朝政,关心世事,未能忘情的一面。(二)(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最好的文章,关于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布局。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在战争中我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②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的和没有受过训练、没有纪律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③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各自为政,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虽是精锐,遇到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也会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④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一支队伍就是每一段,被摆在最得力的位置才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用。20.关于文中①②③④句,修改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用词不当,应将介词“关于”改为“像”。B.句②成分残缺,应在“纪律”后添加“的兵”。C.句③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将“布局”一词添加引号。D.句④关联词搭配欠缺,应在“被”字前添加“只有”。21.请将文中画横线处改写成假设关系的语句,可增减个别字词,语意连贯,逻辑严密。22.作者以用兵打仗譬喻,形象论述作文的诀窍。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二者的相似点。【答案】20.D21.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22.①要打胜仗,就必须选用精兵;同样,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选择最好的字句。②要打胜仗,就要周密地调兵布阵,纪律严明;同样,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精心谋篇布局,安排最好的层次。
【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及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D.错误。句④是语序不当,要将“一支队伍”和“每一段”位置互换,让本体喻体位置和“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一致。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把句子改写成假设关系的语句,首先需要提炼句子中的假定、设想的部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画横线的句子“虽是精锐,遇到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的兵),也会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遇到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是假定的情况,“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是由假定情况导致的结果;然后选择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进行整合,改写为: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①结合“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可概括出:要打胜仗,就必须选用精兵;同样,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选择最好的字句。②结合“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遇到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也会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一支队伍就是每一段,被摆在最得力的位置才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用”,可概括出:要打胜仗,就要周密地调兵布阵,纪律严明;同样,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精心谋篇布局,安排最好的层次。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原作者李娟的同名散文集也引发了读者的关注。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刚回到阿勒泰的李文秀还在被一事无成困扰着时,她问妈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妈妈张凤侠说:“啥叫有用,李文秀,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是不是?”这段讨论成为了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点,对此你有何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万物逍遥,何问用否?阿勒泰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网络安全防护服务范本合同3篇
- 2025年重庆江北嘴二手写字楼买卖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私人借款协议标准版
- 2025版酒店客房装修材料采购与品牌推广合同3篇
- 课题申报书:大模型驱动的人机协作式泛在语言学习活动研究:实现方法与实证分析
- 2025版孔丽与张明离婚后财产分割及共同债权协议书3篇
- 2024年环境监测设备采购合同
- 2025版酒吧火灾应急预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商业活动摄影兼职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电力设施迁改施工合同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调研题及答案
- 舞蹈疗法在减少压力和焦虑中的作用
- 女性妇科保健知识讲座
- 《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 第3部分:水力发电企业》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
- 2024年小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 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3年《铁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含各题型)
- (电焊工)劳务分包合同
-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