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那么关于八年级上

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免

费,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

意识.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具三角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

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问题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环节探索活动

活动:

工具: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木条。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1.1:你能说明你所摆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B=CD.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1.2:以上活动事实,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完成探究活动

1,共同得到:

(1)只有将两两相等的木条分别作为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才能得到平行四边

形.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到: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拼四边形时,能否将相等两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对边;

(2)转动四边形,改变它的形状的过程中,能否观察得到在此过程中它始终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3)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证明思路.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Z1=Z2,Z3=Z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

形吗?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2如图所示,AC二BD=16,AB=CD二年二15,CE=DF=9,图

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

为什么?

3.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

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4.如图:AD是AABC的边BC边上的中线.

⑴画图:延长AI)到点E,使DE=AD,连接BE,CE;

(2)判断四边形AB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第四环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主要围绕下列几个问题: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几种?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这几种判定方法的,这样的探索

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3)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应用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

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

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

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

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

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

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

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

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

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2345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

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10.810.911.010.711.111.110.811.010.710.9

小兵10.910.910.810.811.010.910.811.110.9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62.>;、乙;3.=1.5、S=0.975、=1.5、S=0.425,乙机床性能好

4.=10.9、S=0.02;

=10.9、S=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

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

力。

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对己学知识的更习引入课题(学生作答)

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事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

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X系数)X(同字母幕相乘)X单独的幕

例如:(2a2b3c)*3ab)

解:原式:[2♦(-3;]•(a2•a)•(b3•b)•c

=-6a3b4c

2.说出多项式2x2-3xT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

为:2、-3、-1

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3a2-5b)该怎样计算?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

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

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

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

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

运算思路:单X多

转化

分配律

单X单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1)(-2a2)•(3ab2-5ab3)

(2)(-4x)・(2x2+3x-l)

解:(1)原式:(-2a2)-3ab2+(-2a2)•(-5ab3)①>6a3b2+10a3t3②

(2)原式二(-4x)•2x2+(-4x)•3x+(-4x)•(-1)①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4)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

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

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

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

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

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

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学生分析:

该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

生们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一观察一总结归纳一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

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

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重点是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

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相关知史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

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C并启发学生考虑,

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

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

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

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义启发学

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

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

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

化过程,进一步后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

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

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

组对角。

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是进行例题讲解。

3、例题讲解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题是

文字证明题,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的已知、求证部分,然后由小

组派代表阐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

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同时强调证明格式的书

写。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课堂练习

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题,目

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通过体现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

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

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

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

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

正方形一样方正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

美。

6、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

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

法则的能力。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

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卜.知识:

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

用字母表示:

做一做:

1、完成下列练习:

①(m+n)(p+q)

②(a+b)(x-y)

③(2x+3y)(a-b)

@(a+2)(a-2)

⑤(3-x)(3+x)

@(2m+n)(2m-n)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

(1)(x-3)(x+3)=x2-3(),:

(2)(2x-3)(2x+3)=2x2-9(),:

(3)(-x-3)(x-3)=x2_9(),________;

(4)(2xy-l)(2xy+l>2xy2-l(),、

2、(1)(3a-4b)()=9a2-16b2;(2)(4+2x)()=16-4x2;

(3)(-7-x)()=49-x2;(4)(-a-3b)(-3b+a)=、

3、计算:50X49=、

应用探究

1、几何解释平方差公式

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

的面积吗?

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3X93(2)59.8X60.2

拓展提高

1、阅读题:

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

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

法公式计算、解答过程如下:

原式二(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64-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

2、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x-1)(x+l)=x2-l

(x-1)(x2+x+l)=x3-l

(x-1)(x3+x2+x+l)=x4-l

(x-1)(x4+x3+x2+x-l)=x5-l

(1)试求25+24+23+22+2+1的值;

(2)写出22006+22005+22004+…+2+1的个位数、

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

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

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

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

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喷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

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

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

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

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

图⑴、(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

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

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

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

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

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

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

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

交流。

(2)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

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

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

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

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

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7)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

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

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

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

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

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

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

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

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

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

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

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

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I……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

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

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

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

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

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

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

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

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

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机

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

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篇9)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

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

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⑺班有学生38人,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

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

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

提升空间较大。

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

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

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

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

“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

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

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

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累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幕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

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h)=a2-h2(a+h)=a2+2ah+h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

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

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

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

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

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

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第五章: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

2.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

角形。

第六章: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

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

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

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第七章: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

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

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

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弥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

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充分体现培优扶困的实施,提高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减少低分人数,切实做

到:

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

帮肋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

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

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

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坚持学习,多听课,多模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努

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开展数学活

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开展“一帮一”活动,实行以优带差点的帮助方法,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

辅导,从基础知识补起,力求使学生一课一得,力求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

7.课前充分备好课,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体现出培扶,分层次教育。

8.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9.大胆地深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0.重视基础知识过关和单元测试过关工作,及时进行单元总结,做好平时的

查漏补缺工作,不遗漏知识盲点。

11.注重对作业、练习纸、练习册、测验卷的及时批改,并尽量做到全批全

改,及时反馈信息。

12.多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生动化。

13.多用实物教学,使数学形象化。

14.实行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

15.加强课堂管理,严把课堂质量关,提高课堂效率。

16.抓好学生的作业上交完成情况。

17.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优辅差工作。

五、拟定本学期教学目标

六、拟定本学期培优扶养计划。

培扶措施

对临界优秀生

在理解题、思维训练题给予方法指导,并要加强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思路清

晰,格式标准。基础训练题的过关检测,对每次测试的成绩给予个别指导,多用激

励教育。

对临界及格生:

首先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在选择题、填空题多卜功夫。在课堂上、课

后对他们多加注意,及时纠正错误。抓好每次单元过关测试工作,抓好时机,多表

扬,树立信心。

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略)

八、作业格式及批改要求:

作业格式:

1.作业本左边都画上竖线,留约0.5CM空白。

2.每次作业都要在第一行注明日期和作业的出处,如P42,1即课本42面第1

题。

3。每题作业之间要留一行隔开,每次作业之间至少留一行空白,再写下一次

作业。

批改要求:

1.每题作业都要有批改的痕迹,错的打“X”,对的打“,书写要清晰,

明确看出错对。

2.每次作业必须全批全改,要体现出层次。作业簿要打分数十等级(等级分A、

B、C三等,代表学生的书写成绩。)

3、每次的作业要及时更正,更正时统一在每次的作业后面用红笔更正。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篇10)

一、基本知识和需说明的问题:

(-)圆的有关性质,本节中最重要的定理有4个。

1、垂径定理:

本定理和它的三个准论说明:在(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2)平分

弦;(3)平分弦所对的弧;(4)过圆心(是半径或是直径)这四个语句中,满足

两个就可得到其它两个的结论。如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

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条件是垂直于弦(不是直径的弦)的直径,结论是平分弦、平

分弧。再如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条件是垂直弦,、分

弦,结论是过圆心、平分弦。

应用:在圆中,弦的一半、半径、弦心距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

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和弓形的高。

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四者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和等圆中,圆心角、弧、弦、弦心距这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

它各组量均相等。这个定理证弧相等、弦相等、圆心角相等、弦心距相等是经常用

的。

3、圆周角定理:

此定理在证题中不大用,但它的推论,即弧相等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在同圆或

等圆中,圆周角相等,弧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

是直径,都是很重要的。条件中若有直径,通常添加辅助线形成直角。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有了切线,将切点与圆心连结,则半径与

切线垂直,所以连结圆心和切点,这条辅助线是常用的。)

2、切线的判定有两种方法。

①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连圆心和公共点成半径,证明半径与直线垂直即可。

②若直线和圆公共点不确定,过圆心做直线的垂线,证明它是半径(利用定义

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是极重要的。

3、三角形的内切圆:

内心是内切圆圆心,具有的性质是: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相等,还要注意说某

点是三角形的内心。连结三角形的顶点和内心,即是角平分线。

4、切线长定理.:自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则切线和半径、圆心到该点的连线

组成直角二角形c

(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记住5种位置关系的'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会利用

d与R,r之间的关系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会利生d,R,r之间的关系确定两圆

的位置关系。

2、相交两圆,添加公共弦,通过公共弦将两圆连结起来。

(四)正多边形和I员I。

1、弧长公式。

2、扇形面积公式。

3、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

二、巩固练习。

(-)精心选一选,相信自己的判断!

1、如图,把自行车的两个车轮看成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圆,则它们的位置关系

A、外离B、外切C、相交D、内切

2、已知。0的直径为12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6cm,则直线L与。0的公

共点的个数为()

A、2B、1C、0I)、不确定

3、已知。01与。0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7cm,两圆的圆心距0102=10cm,则

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切B、内切C、相交D、相离

4、已知在。。中,弦AB的长为8厘米,圆心3到AB的距高为3厘米,则。0

的半径是()

A、3厘米B、4厘米C、5厘米【)、8厘米

5、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B、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

C、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D、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

直线必经过圆心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2,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必定()

A、与x轴相离、与y轴相切B、与x轴、y轴都相离

C、与x轴相切、与y轴相离D、与x轴、y轴都相切

7、在Rt^ABC中,ZC=90°,AC=12,BC=5,将aABC绕边AC所在直线旋转

一周得到圆锥,则该圆锥的侧面积是()

A、25nB、65nC、90nD、130n

(二)细心填一填,试自己的身手!

12、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____正多边形;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

正多边形。(填“是”或“不是”)

13、Z\ABC的内切圆半径为r,AABC的周长为1,则△ABC的面积为

_______________O

14、已知在。0中,半径厂13,弦AB〃CD,且AB=24,CD=10,则AB与CD的

距离为o

15、同圆的内接正四边形和内接正方边形的连长比为o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精选篇11)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

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篇12)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利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

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函数与图象的联系还比较陌

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

《一次函数》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函数与

对象的对应关系和作函数图象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

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

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教材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的体

验,注重对函数与图象对应关系的认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经历函数图象的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

连线.

3.已知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作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理解一次函数的弋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是:

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难点是:

埋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拓展探究;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内容: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去上学,请问小明离家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

的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它是一次函数吗?它是正比例函数吗?

S=80t(t^0)下面的图象能表示上面问题中的S与t的关系吗?

我们说,上面的图象是函数S=80t(t20)的图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

要内容: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情况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目的: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写函数关系式和认识图象的过

程中,初步感受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效果:学生通过对上述情景的分析,初步感受到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graph).

例1请作出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内容:做一做

(1)作出正比例函数y二3x的图象.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

都满足关系y=3x.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的问题,把得出的结论写出来.

(1)满足关系式产3x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尸3x的图象

上吗?

(2)正比例函数尸3x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3x吗?

(3)正比例函数y二kx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明晰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是一一对应的,即满

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尸kx

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以后可以称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为直线y=kx.

议一议

既然我们得出正比例函数y二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

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呢?

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正比例函数y二kx的图象时可以只描出两

个点就可以「因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0,0)的直线,所以只需再确定

一个点就可以了,通常过(0,0),(l,k)作直线.

4.3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步测试

14若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k.b的取值范围是().

A.k>;0,b>;0B.k>;0,b<;0

C.k<;0,b>;0D.k<;0,b<;0

2.已知一次函数y二3-2x

(D求图像与两条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并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

像;

(2)从图像看,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还是随x的增大而减小?

(3)x取何值时,y>;0?

3.已知一次函数y=-2x+4

(1)画出函数的图象.

(2)求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A、B的坐标.

(3)求A、B两点间的距离.

(4)求AAOB的面积.

(5)利用图象求当x为何值时,y20.

《函数的图象》课后练习

1.一根弹簧原长12cm,它所挂物体的质量不超过10kg,并且每挂重物1kg就

伸长1.5cm,挂重物后弹簧长度y(cm)与挂重物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A.y=1.5(x+12)(0<x^l0)

B.y=1.5x+12(0WxW10)

C.y=l.5x+10(x20;

D.y=1.5(x-12)(OWxWlO)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费(精选篇13)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

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回回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难点: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