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记叙文阅读(2024年7月)一.试题(共20小题)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温暖的高度高明昌①三月过后,父亲就开始搭棚,要搭三个棚。一个是豇豆棚,一个是丝瓜棚,还有一个是扁豆棚。豇豆棚是三角形搭法,高在一米六左右,底座宽一尺半,紧凑、小巧;丝瓜棚也是三角形搭法,但底座宽,有两尺,高度在一米八左右,有点高挑,适合丝瓜悬挂的习惯;那个扁豆棚最矮,一米不到,是四个树桩撑起来的,上面铺着四五根细竹藤条之类的东西,像是铺了一张大眼子的丝网。各种棚架,各种搭法,各尽其妙,在菜园里成为高低不同的自然风景。我估计对蔬菜的生长、发育,以及最后的长大是有很多好处的。②为什么要这样子搭?父亲说,天天可以吃,要吃三四个月,对家里贡献大。你母亲天天采摘豇豆,来回跑无数次,手脚要忙乱的,这个高度正适合你母亲伸手、收手的习惯,快捷、便当,也省力。那其他呢?比如丝瓜。父亲说丝瓜喜欢长在中间藤蔓上的,长大后要垂下来,丝瓜又长又大,采摘时要用剪刀剪断藤蔓的,高了,你母亲个子够不着,低了,你母亲要蹲身,全是不方便的。扁豆花是开到哪儿长到哪儿的,棚高棚低,只要通风就可以,而一米不到的距离,你母亲采摘扁豆,就能像摘棉花朵儿一样,眼睛平视,人很轻松。③精细、周到、实在。我心里感动了,父亲搭棚,用心了,心里想到的是母亲。④岂止是搭棚。当年吃饭,每天三顿饭。吃好后,总有剩余的饭盛在饭篮里。盛进饭篮后,要挂起来。饭篮的挂法很有讲究,一是要放在客堂里风吹得到的地方,这样米饭不容易馊掉;二是要考虑饭篮的高度,要让我能拿上拿下,烧饭时才好决定舀多少米,就可以少浪费米粒。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将饭篮钩子放到我抬手够得到的高度。几年过去了,饭篮钩子每年在升高,但我没有亲眼看见父亲升高钩子时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⑤客人到我们家,都说我们家的灶面有点低,有点矮,看上去有点怪。我知道,灶面高低是有定规的,但父亲不管定规,硬是将灶面压低到我们需要的高度。父亲是个泥水匠,砌灶头时,特意将灶面降低了十厘米,这是父亲为我们专门设计的高度。父亲说,儿子还小,另三个孩子都是女儿身,将来也长不到男人的高度,低点,大馒子的底碰得到,汤罐、小镬子的注水不需要垫凳子,镬子底的火头也不浪费。父亲就是不说这样高度的灶面,烧饭烧菜时,他自己要从头至尾弯着腰,这是个只有自己晓得累不累、苦不苦的活儿。⑥父亲最花神思的是水桥头。当年的水桥都是石板做的。我们的淘米、洗菜、洗衣,甚至父亲和我劳动后的搓澡洗浴,都在水桥上完成,水桥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村离东海四五里地,河水涨高涨低与潮汛密切相关,一天里水位高低相差几十厘米。父亲就将水桥的石材踏板的高度框定在十厘米左右,每过这个尺寸做一个石阶,一共做了五层,做了几个月。这样做,水高水低,踏板与河面一直是最接近、最亲近的,人到水桥边,人心就永远踏实。⑦父亲有时在水桥旁边抽烟,微风轻拂、河水潺潺。父亲看我们在洒满阳光的水桥边走来走去,他在想:这水桥的高度还可以改进哇?⑧我想可以的,这温暖的高度,永远随着父亲对我们的爱调节。(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体现父亲温暖的事情。(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本文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阅读本文第⑦⑧段与李森祥《台阶》最后3段,比较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李森祥《台阶》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梦见圣陶先生胡竹峰①以苏州古镇甪(lù)直为背景的小说,早先读过清人遽园的《负曝闲谈》,后来看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逛江南几个古镇,甪直的烟火气息很真切,可看见多年前水乡人家的模样。②《多收了三五斗》是小品,《倪焕之》虽是长篇,也是小品,故事的线索简单,倪焕之从吴淞河畔一个小市镇走向大都市上海,最终绝望地毁灭在大革命退潮中。小说偶尔夹杂的民俗民情的描写,让人看到当年的生活,看到1928年三十几岁的叶圣陶的功力。至今还记得描写红烛一节:“舱里小桌子上点着一支红烛,风从前头板门缝里钻进来,火焰时时像将落的花瓣一样亸(duǒ)下来,因此烛身积了好些烛泪。红烛的黄光照见舱里的一切。”③年轻的叶圣陶,行文造句都年轻,充满活力。更年轻的时候,叶圣陶写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深刻,无奈。那是白话文的《老残游记》。没有声嘶力竭的批判,也没有无情的讽刺,无奈之心跃然纸上,活生生的人情与赤裸裸的世故,难得二十多岁的叶圣陶如此练达,如此洞明。④那次去苏州,去甪直。甪直的名字过去不是读成“角直”就是读成“用直”。叶圣陶老先生的墓刚好也在甪直。叶圣陶生前反对修故居、修陵墓,从不把自己当作是什么大人物大作家,只承认自己是个“写写文章的人”。老派人谦虚、实在,叶圣陶的文章是极好的,尤其晚年的随笔,字字如谷穗,字字如豆荚。⑤叶圣陶的文章,汪曾祺见了一定喜欢,真真随便到家了,一字一句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有年轻人觉得叶圣陶、梁实秋、朱自清、汪曾祺诸前辈的文章选入课本,不过是尊老敬老的礼仪,实在不应该宽容那种废话无聊的作品。年轻人火气大容易激烈,这些前辈笔下有一种大致相同的美学倾向和比较近似的艺术风格,清淡自然、隽永纯净。年轻人求新求变,观点不一,我尊重他们的说辞。二十年后,再看叶圣陶的文章,或许会读出好来也说不定。⑥叶圣陶的毛笔字写得好,规规矩矩,不离法则。叶圣陶一生淡泊,做出版、做编辑、做学问、做官员、做文化,字里字外散发规整的庭园氛围。⑦《辛亥革命前后——日记摘抄》中,不满二十岁的叶圣陶记下为朋友刻印、共同欣赏祝枝山书卷和赵子昂字帖、书写文字赠予友人的诸多事项。童子功在此,那一手好字,没的说。临帖临碑的基本功又扎实又深厚,更难得到头来字外的人生与字里的性情归了个好结局。⑧叶圣陶的书法气象端严拙厚、磊落大方、工稳谨严,既是他的人格品范,亦是他的笔墨旨趣。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叶圣陶评点弘一法师书法,其中有夫子自道,夫子自勉——“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⑨古语说字如其人,叶圣陶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行书又是中年儒士闲步的潇逸,他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而自有可悦之处。⑩读来的印象,叶圣陶待人宽厚,每每客退,必亲身远送,无论怎样说,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先生回忆,叶圣陶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一些人去问候,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⑪2016年7月6日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醒后录下备忘:⑫早晨,幽暗的房子,三人坐一起聊天。叶圣陶先生慢悠悠说着话,九十几岁的老人,身穿夹袄,布扣子扣得紧,头直立着,白色的长眉轻扬。话毕,一起吃饭,叶先生的女儿出去。请叶圣陶在印有王叔晖《西厢记》插图的笔记本上写字,黑色的钢笔一顿又一顿,颇吃力。⑬我没见过叶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梦。这是一个安详的梦,欢喜的梦。(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阅读全文,思考文中写了有关叶圣陶的文章和毛笔字的哪些特征。结合内容,补全表格。分类年轻时叶圣陶的文章叶圣陶入选课本的文章叶圣陶的毛笔字特征①②③(2)选文题目是“梦见圣陶先生”,但作者在文章结尾才写到自己梦到叶圣陶,这是否文不符题?请写出你的理解。(3)文中引用了《倪焕之》中描写红烛的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⑩段写到叶圣陶的品质,请联系学过的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说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闲读梧桐孙海ㅤㅤ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ㅤㅤ②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ㅤㅤ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ㅤㅤ④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ㅤㅤ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ㅤㅤ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ㅤㅤ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想起没能见过一面的外祖父,惋惜他英年早逝,忍不住潸然泪下。ㅤㅤ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选自《青年文摘》)(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了梧桐的高大和繁茂,也为下文我再次关注和读懂梧桐做了铺垫。B.第③段写母亲的来信,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和体贴,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和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C.第④段文章描写寒风中叶叶枝枝互相簇拥的梧桐,又提到外祖父,点出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荫庇一方的坦荡。D.这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由树写到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坚强、从容、大度精神的赞美。(2)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A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B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3)借助不同的语调和语速朗读文章,可以更好地表达不同的感情。如果你来朗读第⑦段,应该采用怎样的语调和语速?结合具体句子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文中多次提到外祖父,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4.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紫藤萝瀑布宗璞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一看,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③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⑤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⑦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1)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选文第④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4)谈谈你对选文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5.阅读选文,完成问题。听懂戏曲时,已是戏中人王洁①少年时期,曾随着祖父母在乡间看过许多戏。②古老的戏台是用黄土垒筑而成,四根被红漆刷过千万遍的柱子则坚韧地撑起一方天地。戏台两侧还颇有仪式感地开了两扇门。说是两扇门,实际上却是两口长方形的门洞,挂上简易的布帘,用来代表“出将”和“入相”。当时我年纪尚小,还不懂得情爱,只看那些面敷厚重脂粉的女子们步履轻盈地从一侧登台,一曲唱罢,又缓缓归矣。绯红色的脸颊,写满了青春烂漫。粉色罗裙摇曳起乡间的风,俗气中不乏某种生动。他们于嬉笑怒骂间演尽人生百态,片刻的光阴里已将众人的生活囊括其中。他们像行走于自然中的诗人,吟唱着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故事。众人痴痴地陶醉于其中,随他们哭,随他们笑,随他们在别人的经历中醉生梦死一场。祖父也不例外,每每散戏归来,迎着夜间微弱的月光,他都要给我复述戏中情节,兴趣盎然,我则是一知半解的懵懂状态。③那时自然不晓得“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是何意。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也多次同好友一起进入剧场看戏。古旧的戏台早已在记忆深处模糊,任由远处乡野的风腐蚀它的残骸,成了一片断壁颓垣。如今鲜活的只有眼前这光芒四射的舞台,精致的布局,红丝绒幕布反射着光亮,昭示着与古戏台截然不同的尊贵气质。大幕拉开,只见一名女子颔首低眉地踱步上台,粉色的衬衣外罩着缃色的包衣,前襟别着一颗璀璨的水晶,熠熠闪着光。发羽间的点翠,青蓝色的点染,不禁让人臆想那久远的朝代。她朱唇轻启,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她姓杜,名唤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正值二八芳华,却只能常向花阴课女工,不曾见过春色如许,更不知美为何物。④丽娘之落寞,我又何尝不能有所体悟呢。“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青春少女的迷惘,古今皆一般。她也曾对着开满鲜花的后花园吟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生命之短暂,世事之无常,丽娘在踏入后花园的那一刻领悟了,已经度过30多个年岁的我,也自是能感同身受。只是,那若烟花般绚烂的青春,也必然带着春水般柔和的美意。所以我在怀抱伤逝的同时,也比戏中的丽娘多了一些坦然,诸法无常,但心之所在,便是生命之安定。人若能学会遣怀,也自然就少了些心灵上的负累,而对生活多了些诚挚的感激。⑤《牡丹亭外》中唱道:“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其实不然,一出戏,一首歌会被无数的人演绎,当他们按着一定的程式,在或明或暗的舞台上演绎别人的故事时,我们这群坐在台下的人又何尝是无情的呢?他们在红氍能(qúshū)上迎来送往,我们也在众多的故事中找寻一个最贴合自己的角色罢了。步入人生的稳定期之后,我也对戏中的一些唱词有了切身的体悟,《锁麟囊》里的那一句“人情冷暖凭空造,谁能移动半分毫”,将人生的无奈与叹惋全部说尽了。回首前尘路,有多少故事便是如戏中那般演绎出来的呢?⑥当人生的繁华已成了昨日的幻梦,戏曲却给了我某种厚重的踏实感。这种感觉与少时看戏的心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时,我拉着祖父的手站在夏日傍晚的蝉鸣之中,台上的人顶着酷暑卖力地出演,忽远忽近的唱词飘进耳朵里,我虽然不懂其意,但与亲人相守的幸福足以宽慰一个少年的内心。如今则是在熟悉的戏词里找回自己,依赖着那梦回莺转的声腔,清醒而淡然地投入生活的热潮中去。(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表格。看戏时间戏台演员“我的感受”①简陋,古旧③一知半解,懵懂三十多岁②颔首低眉,娓娓道来④(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众人痴痴地陶醉于其中,随他们哭,随他们笑,随他们在别人的经历中醉生梦死一场。(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她朱唇轻启,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4)文中最后一段说“这种感觉与少时看戏的心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感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说“与少时看戏的心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5)课文《社戏》和选文写了不同的看戏经历,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猜出了行李箱密码明前茶①新学期开学后,住在712宿舍的4位大一女生才熟稔与热络起来,令她们打破矜持本能的,居然是一件小事:朱同学的行李箱打不开了。②朱同学急得一头汗,她揣测,一定是临行前,母亲又偷偷往自己的行李箱中塞了些土特产,才顺手设了开锁密码。朱同学打电话给妈妈,可接连打了七八个电话妈妈都没有接,想来是她下田劳作,忘了带手机。朱同学记得,妈妈早念叨着要去结着冰碴儿的水田里,将一把又一把的水芹菜起出,一篮又一篮地挑去溪流边清洗。妈妈昨天交代过:过完年,城里人大鱼大肉吃腻了,水芹菜的销路正好。她急于起菜也忧心南下的寒流把辛苦种植的水芹菜给冻坏了。③问不到密码,朱同学急坏了,箱子里不仅装着自己的替换衣服,还装着鼠标,没有外接鼠标,两小时后选修课的线上抢课,肯定手速慢,很难抢到想上的课。④寝室姐妹们见她急得出了一头汗,脱了棉袄还头上冒热气,便一起帮她想办法。朱同学试了自己的生日,又把生日的年月日次序打乱了输入,箱子的锁都纹丝未动她又尝试了银行卡的取款密码,箱子还是没开……朱同学快急哭了,此时,曹同学突然提醒她说:“前三位,输你生日的后三位数字,后三位,输你妈妈生日的后三位数字,你且试试看……”⑤朱同学蹲下来,凝神静气地停了半分钟,在头脑里理清那一团乱麻,她小心翼翼地再次输入,只听咔嚓一声,箱子开了,朱同学有点哭笑不得地说:“难道我妈妈是就此提醒我,她的养育之恩……”⑥所有的女孩子都大笑起来,她们甚至觉得,朱同学的妈妈是否有意设置了这样的难题,让腼腆的女儿可以求助大家,从此与众人熟络起来。要知道,上学期,大家刚刚在712室聚拢的时候,从乡村考到大城市来念大学的朱同学都没有经历过网上抢课,没有点过外卖,没有穿过校服以外的外套……她穿着大学校园里罕见的男式工装夹克,扎着一个短马尾,看上去可以随时戴上安全帽去工地。⑦她自我介绍说:父亲原来是镇上的电工,在她12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了,夹克是父亲还没来得及穿的工装。父亲过世后,母亲没有再嫁,而是打短工和种地养活她和弟弟,还要照顾住在附近的年迈的爷爷奶奶。朱同学母亲的想法很朴素:她还有一把力气凝聚这个家,一双儿女成绩不错,像白桦树一样笔直地成长着。母亲说:“你瞧见白桦树干上的‘眼睛’没有?我总觉得,我如何做事为人,两个孩子都瞪大了眼睛在看……”。⑧这种勉励是真挚诚恳的,也是______、_____。朱同学曾经愧疚地说:“经常有叔叔对妈妈示好,我的眼睛就跟过去,我弟的眼睛也追过去,没有人能承受住少年的这种警觉与戒备吧,这种有礼貌的、缄默无声的抗议,压力是很大的,何况我家不是一双眼睛,而是两双。渐渐地,妈妈周围就空出一圈来了,主动帮她挑稻谷洗水芹的人都不见了。妈妈的腰都累弯了……这半年,我出来上学,弟弟也上高二了我经常忍不住想,我和弟弟是否做错了。我们都去了大城市念书,陪伴妈妈的,就只有家里的大黄狗了……”⑨一个无意中输入的行李箱密码,居然牵动了朱同学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心事,她意识到,少女时期的尖锐与任性,让妈妈的情感寄托牢牢地与一双儿女绑定在一起妈妈的世界太小了,也太单调了,似乎,只有劳作,才让她暂且有一份愉悦。⑩这是密码行李箱打开后,吃着妈妈手制的一大罐油酥蚕豆,朱同学与室友夜谈的核心思想:她应该怎样牵着妈妈粗糙冰凉的手,把她从孤独冷清的生活里引出来。⑪吃着这罐妈妈偷放的油酥蚕豆,朱同学心中的愧疚越发浓了——现在谁还收了蚕豆,晒干,在铁蚕豆上用菜刀一个一个劈开口子,花两个小时去炸一大罐?妈妈做这等费工费力的零食,并悄悄地塞进女儿的行囊,也是在不经意间诉说自己的孤单吧。今天,做女儿的终于捕捉到这弦外之音,怎能听而不闻?⑫吃着这些酥脆喷香的蚕豆,这些十八九岁的女孩度过了她们节后相聚的第一晚,她们也经历了一次掏心掏肺的夜谈,她们终于跨出了思考方式转变的一小步——她们意识到,父母的体能正盛极而衰,父母的老屋,随着他们的离去,空气从热闹变得幽静清冷下来,也就是一刹那。成长导致的告别在不由自主地发生,一小缕不舍与忧伤来到4个女孩心中,它是清凉的,甜润的,也是微苦的,她们将不由自主地思量,应该为空巢后的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因为,已经到了反哺爸妈的时候。(刊载于2023.4,有删改)(1)【读懂•概括内容】请根据提示信息梳理小说情节。发现行李箱打不开→①→根据密码引发往事回忆→②(2)【读细•句子赏析】读文章时可边读边作批注,请从描写方法角度为下面的句子作批注。妈妈早念叨着要去结着冰碴儿的水田里,将一把又一把的水芹菜起出,一篮又一篮地挑去溪流边清洗。(3)【读细•叙述视角】文章采用了哪种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4)【读透•朗读节奏】按要求完成下列朗读卡片。朗读卡一:她们甚至觉得,朱同学的妈妈是否有意设置了这样的难题,让腼腆的女儿可以求助大家,从此与众人熟络起来。朗读设计:读这句话时语速要轻快,有意”“难题”两个词重读,突出同学们对母亲所设密码的欣喜,表达出同学们的发好善良。朗读卡二:成长导致的告别在不由自主地发生,一小缕不舍与忧伤来到4个女孩心中,它是清凉的,甜润的,也是微苦的。朗读设计:(5)【读透•主旨探究】结尾段说:“成长导致的告别在不由自主地发生。”请结合本文主旨及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阅读曹丽琴《野菊花》,完成问题。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咏菊,把菊花人格化成高洁的象征。然而千秋万代,屈原、陶潜,包括清规戒律的僧道,却又有谁能以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有谁又能以挺立的姿态,叩响大自然的门扉?有谁又能以不羁的野性,唱响金秋的旋律?⑥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当初,这野性的种子,也许是被鸟雀衔来,或是随风抛撒,或是草木移植,或是泥土带动,初来这里,面对贫瘠不毛的土地,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毅力,独辟蹊径,抗争不止,终于在这片山野上,她神圣地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她才能骄傲地举着她那灿烂的黄金旗帜。⑦随着西风劲吹,山野上的野菊花凋谢了,但她的枯干枝叶,依旧香溢四野,久久地熏醉着秋风与秋雨。她虽然化作泥土,但催生了簇簇新菊,而且更绚丽,更茂盛,更芬芳,在溶溶秋光中,向着更新的境界,开拓着生命的里程。⑧野菊花!这野性的美的精灵!(1)请结合②③段概括野菊花的特点。(2)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和鸿雁的杳然,有什么作用?(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一件旧大衣王筠①第一次看到志愿军老兵杨兰贵的那件旧大衣,还是20多年前的一个寒冷冬日。这天,我们来到了汶河岸边的汶河村,看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杨兰贵。时近正午,杨兰贵老人和他的老伴都在不大的院子里晒太阳。老两口相对而坐,面前摊放着一叠棉被似的东西。走近了,我才看清那是一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旧大衣,说黄不黄,说白不白,袖子、肩膀和大襟处还打着补丁,显示出岁月的印痕。②杨兰贵1947年参军。那一年5月底,孟良崮战役在他的家乡打响,他跟村里的乡亲们一道为队伍抬担架。战斗打了三天三夜,他们抬了三天三夜的担架,从孟良崮周边的阵地上抢救下来很多我军的伤员。伤员中有一个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的班长,大腿上中了一枪,还不肯下来,是杨兰贵硬给抬下来的。班长和杨兰贵因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后来汶河村村头上过队伍,杨兰贵又看到了那个班长。班长坐在一辆牛车上对他招手,嗓门异常洪亮:“小贵子,你年纪轻轻的搁家里头有个嘛耍头?走,跟上俺,上前线打仗去!”③小贵子是杨兰贵的小名。杨兰贵就这样跟班长走了。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所属部队紧急开赴中朝边境鸭绿江,来不及休整和换装,十几万大军就冒着漫天大雪踏上了陌生的战场。他们的目标,是盖马高原上的长津湖。⑤当年的班长这时候已经是杨兰贵的连长了,虽然腿上的旧枪伤让他走起路来一踮一踮的,但是指挥打仗麻利得很,有股不服输的劲头。⑥天寒地冻,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由于缺乏御寒的服装和果腹的食物,部队减员非常严重,每天都有因为冻伤而无法行军的官兵掉队。每晚宿营的时候,连长都会拿出一件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杨兰贵和几个战友盖着连长的皮大衣,紧紧靠在一起取暖。⑦让杨兰贵刻骨铭心的那一战,他和战友们潜伏在积雪覆盖的阵地上,又冷又饿。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划着他们的手脚和脸庞,开始还有痛感,后来渐渐变得麻木,没有了知觉。当夜幕降临,冲锋号激越吹响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爬不起来。连长听到他痛苦的声音,把那件大衣甩在他身上,举枪冲向了山下的敌人。⑧这一战,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军第7师第31团,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北极熊团”的团旗踩在了脚下。⑨杨兰贵记得他的老连长姓黄,是胶东人。但是老连长没能看到缴获“北极熊团”团旗的时刻,也没能再见到他从沂蒙山区带出来的兵。腹部中弹加上失血和严寒,使他倒在了迎击新兴里敌军的道路上,牺牲在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畔。而他的电话兵杨兰贵却因为这件大衣保住了生命。他冻掉了三个脚指头,最终随着志愿军凯旋。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兰贵经历了各种变化。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一直保存着那件大衣,哪怕它已经被虫子咬得破败不堪。⑪再一次见到杨兰贵老人,是五六年前的事情。⑫那时我已经离开沂蒙多年,因为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小说而重返故地,再访志愿军老兵。杨兰贵老人已经94岁了,还住在那个农家小院里。我特意问了问那件大衣的事情。老人家颤巍巍地把我领到一个墙角,打开一口老旧的樟木箱子。昏黄的灯光下,他从抗美援朝战场带回来的大衣正静静地放在箱子里。⑬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借着这个契机,我再次回到沂蒙。没想到,在当地的纪念馆,我又见到了杨兰贵的大衣。⑭经过了真空包装和处理,那件分不清颜色的大衣工工整整陈列在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每当参观者经过,都会停下脚步、聆听那一段温暖的故事。(刊载于2023年8月11日,有删改)(1)文章围绕“一件旧大衣”选取了典型镜头进行记叙,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补全镜头。镜头一:一个不大的农家院子,杨兰贵老人和他的老伴相对而坐晒太阳,面前摊放着一件旧大衣。镜头二:镜头三:夜幕降临,冲锋号激越吹响,连长把大衣甩在他身上,举枪冲向敌人。镜头四:镜头五:那件分不清颜色的大衣工工整整陈列在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参观者纷纷驻足、聆听。(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杨兰贵的人物形象。(3)班级推荐此文向校报“难忘的岁月”栏目投稿,在确定标题时,有同学想直接用文章标题“一件旧大衣”,也有同学觉得“那一段温暖的故事”更符合栏目意境,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答题。藤王剑冰①【甲】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④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根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在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头发。⑤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⑥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⑦藤,看着疼,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⑧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⑨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⑩【乙】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据悉,藤依然六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⑪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⑫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⑬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⑭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⑮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1)对于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作答。(2)请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思考)(3)文章叙述何仙姑的传说和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分别有什么作用?(4)作者在第⑨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⑪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10.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椴树花开尚书华①在长白山区,每当仲夏时节,碧绿如海的天然混交林间,会飘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那“云朵”形态各异,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②“椴树花开哟一片片白/养蜂的哥哥进山来/肩挑蜂箱颤悠悠/踏香寻蜜云天外……”歌声从远方山巅一座瞭望塔中飞出,携着缕缕芬芳,在浩瀚林海中悠悠飞翔。唱歌的人是护林员老逄(páng)。几十年了,每到此时他就唱这首歌,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告诉人们:椴树花开了。③老逄学会唱这首歌时才二十岁出头。当年林业局文工团来林场演出,有位女演员演唱了这首歌,他听着好听,就跟人家要了词曲。再请学校的音乐老师教他,只用三个晚上就学会了。④老逄的工作岗位就在山巅上那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上。一副望远镜,一部报话机,一本工作日志。几十年斗转星移,他就在这里默默守望。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⑤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在林场小工队,是一名采伐油锯手。一天,场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防火护林员。说老护林员要退休了,得找个接替他的人。这个工作有三点必须做到:一要责任心强;二要耐得住寂寞;三是每天上下班得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听了,一口答应,很快就到了新岗位。⑥起初,他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思。每天站在瞭望塔上,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瘴狍出没,偶间鹿呜呦呦。可时间一久,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枯燥寂寞渐渐袭来,让人难忍。这时他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不简单,才明白,场里那些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来这个岗位。⑦就在老逢来当护林员的第二年,也是在椴树花开的时候,一天下班往家走的路上,他看见一对夫妻在小火车道旁忙着搬运放置蜂箱。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主动搭讪。⑧“你们是从哪里来的?”⑨“江苏。”⑩“为了赶椴树花季?”⑪“可不是吗?就这么二十多天,一耽误就是一年。”⑫老逢上下班都从这里路过,从此每天都跟他们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得知那男的姓佟,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让奶奶带着。⑬老逢常从家里带点自产的蔬菜送给他们。他们也会把舍不得吃的家乡土特产送给老逢。一来二去,彼此的交往越来越深。⑭老逢问老佟:“南方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开,你为啥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赶这茬椴树花呢?”⑮老佟说:“因为长白山的椴树蜜稀少,珍贵,营养价值高,值钱。”⑯可江苏到这几千公里,火车汽车倒来倒去,收入够得上折腾吗?⑰“够得上。不然,我们就不来了。”⑱那些年,老佟夫妇像候鸟一样如期而来。来时给老逄捎些稀罕的土特产:返时老逄送他们些自己采的蘑菇、松子。⑲可是,随着天然林的不断砍伐减少,老佟夫妇有些年没来了。问其原因,说是椴树少了。树少花就少,花少蜜就少,不够折腾了。这让老逢很难过。不只是因为老朋友不能如期见面,更为椴树的逐年减少而焦虑。他清楚,椴树是稀有树种,在森林生态中价值独特。⑳后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次生林迅速成长,椴树渐渐又繁茂起来。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㉑在老逄临退休的前三年,还是在椴树花开的时节,老佟回来了。这次他没带媳妇,是儿子开着拉蜂箱的卡车陪他来的。老逄问,椴树蜜市场行情怎么样?老佟说,好着呢。最纯的椴树蜜出口一斤能卖五十多元,真正的好货供不应求。㉒老逢退休了,他在防火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四年,所分管的片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他心爱的山林。㉓老逢退休时,老佟对他说,只要有椴树开花,我就会再来。来看你,看你曾经保护过的这片山林,咱老哥俩一同去采集最纯最好的椴树蜜…(选自《人民日报文艺》)(1)【内容感知】阅读文章,在空格中填出老逄的有关事迹。①→结识佟姓夫妇→与佟姓夫妇成为好友→②。(2)【语言赏析】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进行赏析。①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请赏析加点词的精妙之处)②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3)【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逢是个怎样的人?(4)【标题解读】文章以“椴树花开”为题有什么妙处?(5)【记叙顺序】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寻找“藤铁”之魂石华鹏ㅤㅤ①走街串巷,进厂入馆,漫步溪边。在山峦环抱中的小镇尚卿,或步履匆忙或闲庭信步地游走几日之后,我想将一个平常又美妙的词献给尚卿,这个词叫“神奇”。何谓神奇?庄子说:“是其所美者为神奇。”令人赞颂和喜爱的事物为神奇,其中暗含神妙奇特之意。ㅤㅤ②尚卿是神奇的。ㅤㅤ③一个古老小镇,上演着最时尚、最前沿的电商大戏。在电子商务盛行以前,尚卿藤铁工艺家居用品的销售大多走着一条参加展销会、接受订单、制作完成、发货的路子。现在,村镇上的居民用着电脑,连着网线,进入网络“淘宝”,开辟了一条藤铁工艺家居用品销售的“新航路”。尚卿现有各类网店8000多家,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因此也获得了首批“中国淘宝镇”称号。ㅤㅤ④从藤铁产品制作盛景到线上线下销售藤铁的火热境况,一连串的谜团在脑海中升起:为何在尚卿会发生这神妙奇特的一幕?随着脚步深入,我慢慢明了,神奇尚卿的背后,其实是历经半个世纪的传奇尚卿。所谓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传奇是过程,神奇是存在。ㅤㅤ⑤幸运的是,我们寻找到尚卿传奇的制造者,他们是陈清河、廖添财、黄连福、吴全生、谢万年等等。如果继续寻找下去,他们应该是尚卿的每一个人吧。ㅤㅤ⑥陈清河,国家级非遗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尚卿和安溪藤铁工艺业的开创者。无论今日尚卿和安溪藤铁工艺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有多深远,源头都在陈清河。陈清河将藤编的艺术性推向了极致。几根竹篾被他编织成了艺术品,云锦瓶、鼓盒、菠萝罐等,造型、颜色、精细方面堪称竹编典范,那些作品脱离了竹制材质的限制,变成了令人惊叹的他物。60多年过去,那些作品还熠熠生辉,魅力四射。他将藤铁工艺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市场化推广。紧紧抓住市场需求,让竹编和藤铁工艺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到了亚洲和欧美48个国家和地区。陈清河之后,尚卿藤铁工艺业界的传奇还在上演。ㅤㅤ⑦安溪尚卿青洋村南面下草埔的一处山坡上,一片依山势错落而建的遗址保护棚静静而立,木柱青瓦人字脊,在连绵起伏的绿色山脉间十分醒目。保护棚下就是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冶铁遗迹。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则是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ㅤㅤ⑧整个遗址顺山坡抬升,坡面刚好处于两山之间的豁口处,风从南来,形成一个冶铁所需的天然大鼓风机。公元968—975年,在泉州设置的201处矿冶场务中就有了尚卿青阳冶铁场。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尚卿青阳设置专职铁场。到1045年,因“青阳铁冶大发”,泉州专门设置了铁务部门。“青阳铁冶大发”得益于下草埔这个得天独厚的冶铁场所。冶铁场躺在峡谷中,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群山环抱,南面缺口清风徐来,形成一个天然的风口,气候相对干燥,便于冶炼。附近分布的丰富的铁矿洞,为冶铁提供充足原料,森林植被丰厚,燃料取之不尽,山道旁水路四通八达,出产的铁块、铁条、铁钉等走西溪水路进入泉州,然后漂洋过海。ㅤㅤ⑨如果再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尚卿为何能变成藤铁工艺的小世界?似乎有了答案,因为千年前的冶铁基地,因为陈清河的传奇创造,让万年的藤与千年前的铁有了缘定的联结;当然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尚卿人的精神——有智慧、爱创业、能吃苦、讲诚信、专心致志。ㅤㅤ⑩从1972年开始,尚卿藤铁工艺业走过了一条“竹编—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的蜕变之路,如今新的转型升级在创新中开辟,新材质、新设计、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工艺产品陆续问世,但“藤编”的灵魂始终都在,那是尚卿的灵魂。ㅤㅤ⑪传奇尚卿创造了神奇尚卿,神奇尚卿也正在创造新的传奇。(《福建日报》2024年5月17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引用庄子的话,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尚卿的赞颂与喜爱。B.与《壶口瀑布》一样,本文边记述所见,边表达自己的感受。C.下草埔冶铁场所的地势、气候、原料、燃料和水路等条件优越。D.自创办起,尚卿藤铁工艺业就开发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产品。(2)作者是如何寻找到“藤铁”之魂?请简要概括。(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①冶铁场躺在峡谷中,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群山环抱。(赏析加点词语)②陈清河将藤编的艺术性推向了极致。(赏析句子)(4)第⑦⑧段写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结合全文,品析文末“传奇尚卿创造了神奇尚卿,神奇尚卿也正在创造新的传奇”这句话的含意。12.阅读选文,完成问题。好一朵木槿花宗璞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是外来户,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我从未仔细瞧过它。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②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③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④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⑤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⑥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⑦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⑧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⑨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⑩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⑪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过,仍不见花。⑫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有修改)(1)阅读全文,结合文中关键语句,概括作者对木槿花态度的变化过程。关键语句态度变化“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我从未仔细瞧过它。”①“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②“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欣赏“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③(2)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用“好”字来修饰木槿花?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对文题含义的理解。(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4)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的安排有何妙处?(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这句话的理解。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碗“雪花面”ㅤㅤ①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家里有白菜、豆腐,还有挂面。我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坨了就不好吃了,母亲回来若看到,肯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ㅤㅤ②发愁时,看到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余的面条送他,他肯定不会嫌弃。我找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推却。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ㅤㅤ③正说着,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咱俩肯定吃不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位修鞋的吃……”父亲听我说到这里,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风又大,凉风灌热气的,吃了不舒服。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天天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下班时间来取鞋子的多,我不能离开鞋摊。”ㅤㅤ④父亲见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盛了一盘菜,他要和瘦大叔一起在街边吃。父亲这是犯了哪门子邪,这么冷的天,要和瘦大叔在街边吃饭?父亲不理我,把酒瓶装左口袋里,酒盅装右口袋里,一手端面一手端菜,径直出了家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ㅤㅤ⑤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是多年不见的旧友呢。ㅤㅤ⑥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直聊到要上班了,才返回家中。晚上父亲下班后,我又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了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ㅤㅤ⑦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二百里远的外县买石灰,走时奶奶给父亲准备了两顿饭的干粮和水,等买上石灰,往回赶时,却发现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已经走出五里路,推着车子回去取是不现实了。半路上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找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ㅤㅤ⑧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说是粥,其实里面没有几粒米,菜窝窝也是野菜多,玉米面少。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ㅤㅤ⑨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一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这让父亲很感动,若人家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ㅤㅤ⑩那顿饭吃得父亲肚子里热乎乎的,这么多年一直没忘记。ㅤㅤ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其实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却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也是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一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亲人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是情义。ㅤㅤ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儿磨不开面子,怕被人瞧不起,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ㅤㅤ⑬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1)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ㅤㅤ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2)①②段中“满满”一词意蕴丰富,试分析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①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②我找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3)文章第④段中写到“父亲这是犯了哪门子邪”,你认为父亲中邪了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⑦⑧段插叙的作用。(5)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14.文学类文本阅读。爸爸肖复兴和作家之间肖铁①上小学时,我家从南城洋桥的平房,搬到了北三环外元大都城墙遗址下的楼房。那时,那里还很荒凉,从最近的公共汽车站下来,走很长一段路才到家。②去近的地方,爸爸就骑车带着我和妈妈。我先在黑色永久牌自行车的横杠上坐稳,爸爸一边说着“扶好啦”,一边双手推车跑起来,话音未落已经跃上车。然后回头对妈妈喊“走啊”,又冲我说“扶好了,妈妈要跳上来了”。我紧张又兴奋地握紧冰凉的车把,屁股使劲儿贴紧横杠,在左右摇摆中寻找平衡。爸爸的手像脱线的木偶左右晃动,冷血的车把仿佛突然有了生命,变成了公牛的角,愤怒或惊恐地摆动。但它转瞬间又平静下来,车又变回了车,爸爸也找回了自己的手,妈妈的手已经越过爸爸的身体,正摸着我刚刚冒出头皮的头发。风华正茂的爸爸载着我们,去地坛,去柳荫公园,去和平里巨大和平鸽雕塑旁边的新华书店。③那时,爸爸很严厉,我很怕他。挨说是家常便饭,就是挨皮肉之苦也不足为奇。挨说的原因有的现在我还记得,挨打的原因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只是有一次觉得犯的错误“值得”挨打却没挨,因而印象深刻。④爸爸最喜欢“抓紧时间”,他自己喜欢抓,也要求我抓。我不是不想抓,只是总抓不好,抓的时机和方法总不符合要求,屡试屡败更增加了“抓紧时间”带给我的紧迫感和焦虑感。在爸爸看来,暑假是一年中最容易犯没有“抓紧时间”错误的两个月。那天,外面酷日当头,屋内过堂风吹得清爽,暑假作业早已做完。虽然是上午,但我已经玩起了刚买不久的“任天堂”游戏机,《魂斗罗》里小队的上等兵已经勇闯二十二关了。碰巧这天家里只有我和爸爸,我把游戏机的音量调到最小,弄得每次放枪都跟蚊子飞似的,尽量不引起另外那屋里刚刚学会用电脑打字,把新买的键盘敲得噼啪作响的爸爸的注意。但爸爸还是利用工作的间隙,走到这屋,观察我和时间的关系。见我正双手紧握操纵杆,半张着嘴……他不禁勃然大怒,大吼着“一早起来就玩个没完,不知道好好利用假期,抓紧时间学习”之类的话。我仿佛已经看见他重重地扯下电源线,生龙活虎的两个小人瞬间消失。我好不容易打下的二十二关也化为泡影。再说我怎么不抓紧时间了?我不是天天使劲儿抓吗?就今天玩会儿,怎么就不行了?说时迟那时快,委屈、愤怒“双管齐下”,我一跃而起,跑到爸爸的房间,狠狠地按下了电脑的关机键。然后呆在电脑前,不知该怎么办。⑤那天,爸爸只是惊诧地大喊了两声:“小铁!小铁!”然后匆忙地打开电脑,心存侥幸地以为只要重启得够快,一切就能恢复如初似的。可是,那时的电脑没有自动保存文档的功能。那天,爸爸一声不吭地在电脑前一直敲到半夜。⑥那时,我不知道爸爸是个作家。我知道作家是什么,我已经开始读林汉达的历史故事和列那尔的《胡萝卜须》了,我只是不知道爸爸是作家。他那时经常待在家里写字,没完没了地写。没完没了地写就算作家了吗?⑦我初中就开始有白头发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很长一段时间里,爸爸的头发都比我的黑。等我自己的孩子懂事了,每次见到爷爷,他们总问怎么爷爷的头发比爸爸的还黑。可能是由于孙子们的质疑,爷爷不再染发,头发渐渐全白了。爷爷不染,奶奶也便不再染了,头发也渐渐变白了。这从黑到白之间,我顶着作家之子的标签长大,有方便,也有不便。⑧说方便,比如我从樱花小学转到重点学校光明小学,爸爸的作家好友罗辰生和郑渊洁叔叔都出了力。爸爸还给光明小学的校歌写了歌词。后来我也因为爸爸是作家,当上了班级小报的主编。⑨说不方便,是当别人问我“你爸都写什么呀”“写得怎么样”这类没法回答的问题时,出于某种抵触情绪或少年的傲慢,我自豪地跟别人说:“我从来不看他的书!”当别人讲起爸爸写有关我的文章时,我则会不等人家说完,便不屑一顾地批判:“他净瞎编!”⑩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爸爸是个作家,但又不是“真”的作家。那时,我心目中的作家是卡夫卡,是蒲松龄。他们在破书桌前挑灯夜战,一生只写一部伟大的杰作,但最后无人问津,寂寥地把稿纸锁在抽屉里,任凭后人去发现或遗忘,自己竖起外衣的领口消失在灰色的人群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知道爸爸是个作家,但觉得写作只是他的工作。和很多人不同,他似乎对自己的工作乐此不疲,但那仍然是个工作。⑪我真正意识到爸爸是个“真”的作家,是等到他不需要“工作”之后。也是在这之后,我才开始真的读爸爸写的文字。这些文字的诞生,特别是一组关于天坛的散记,让我意识到写作对他来说绝不仅仅是工作,不是突发灵感、才思泉涌那般神秘莫测,更不是坚持就是胜利、点灯熬油式的痛苦和勉强。写作对于爸爸是乐儿,是习惯,是家常便饭,是不写就难受。⑫天气不错,温度合适,匆匆吃过早点,爸爸已经坐不住了。妈妈心领神会地准备好水、画本和坐垫,拿上车钥匙。一会儿,老两口儿已经到天坛了。爸爸在大树下坐下,拿出画本旁若无人地画起来。仿佛画是诱饵,总有人“上钩”。小姑娘不好意思凑近看,远远地瞄。爸爸举起画本给她看,问她觉得如何。老妇人扭过头说:“你画的是我吧?别给画老了!”爸爸又把画本递过去,让人家点评。天儿就聊起来了,在偌大的天坛,尽管只是萍水相逢,但他们交谈特别顺畅。时间不早了,爸妈收拾东西回家。清淡午饭过后,小睡一会儿酝酿酝酿,爸爸先把上午的画修改好,然后打开电脑,天坛里偶遇的人,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惆怅,他们不经意间的一颦一笑,变成了爸爸的文字。写一篇容易,您写一百篇试试。这是活的天坛,爸爸活在自己让天坛活起来的写作之中。他已经写了一百二十篇,天坛还没写完。⑬我也意识到,天坛没什么特别,爸爸一直都是这样。不管是用钢笔写字还是用电脑打字,对爸爸来说,写作不是“过去时”,从来都是“现在进行时”。家搬了好几次,我的记忆里总是爸爸写作的背影。爸爸一直在写。⑭作家有不同的定义,但没完没了总是写的人,应该算作家吧。⑮爸爸老了。常有人关心地问我:“你爸现在还写东西吗?“我说:“写啊,天天都写!”(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1月7日,根据设题需要有删节)(1)“我”对爸爸作家身份的认识,有一个充满波折的过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这一过程。(2)请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仿佛已经看见他重重地扯下电源线,生龙活虎的两个小人瞬间消失。我好不容易打下的二十二关也化为泡影。再说我怎么不抓紧时间了?我不是天天使劲儿抓吗?就今天玩会儿,怎么就不行了?(3)本文内容时间跨度很大,请简析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4)文章第⑫段详写“我”的爸爸写天坛的事,有什么作用?(5)文中的肖复兴是一个怎样的人?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请你走进“读”享好文活动,完成相应任务。ㅤㅤ发布会推出“跟着文字去旅行•游记荐读”活动,需要同学们推荐“好的游记”。请你阅读《夜在云观台》,完成问题。夜在云观台贾平凹ㅤㅤ①我从学校毕业,莽撞撞入了社会,经了好多世事,人情却未练达,心便怏恹起来,在家读了些书,但只一心恋那山水。听得山阳县鲁羊河有一处胜地,便借着休假日期,一路寻着逍遥去了。ㅤㅤ②到了鲁羊河,我逆河而上,河面很宽,水没过膝盖,两岸杨柳如堵墙一般,间或空出一段,看见岸上人家:一幢竹楼,半匝篱笆,有鸡的几声细吟。走上半天河水愈来愈浅,人家也见得稀少,末了,绿树围合了河面,只有一道净水从树下石板上流出,进入了一片林子,便见有了一条道路。道路两边挤满了竹,粗者碗口粗,细者恰有一握。时有风吹过,瑟瑟作响。眼见得天色晚下来,心想有胜地必有人家便信步走去觅宿。ㅤㅤ③林子过去,便见一座石山梁,山梁赤裸,不长一棵树,也没一片草皮,沿山梁脊背凿着一带石阶。阶宽六寸,刚好放下脚面,阶距却一尺,步登一阶有余,跨两阶不足,需是款款慢上,不敢回头下看。这么上不到一半,便气喘吁吁,害怕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ㅤㅤ④好不容易登到最后一阶,前面竟是一大潭渊。潭上一架大拱桥,走上桥去,立即看见水里有了黑影,愈往上走,那黑影愈拉得长,风动波起,那桥那人就在潭底晃动,自觉脚下的桥面也在动了,我大惊失色。ㅤㅤ⑤慌忙跑过拱桥,随一条小路往前去,突见一座大坝,尽是大块青石砌起,两边又是杨柳青竹,只有风声竹声树声。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悔不该一个人到了这里!ㅤㅤ⑥奔来拐去,终于发现了一点光亮,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处院落,门掩着,后屋的台阶上,一老者在灯下剖鱼。ㅤㅤ⑦“老伯!”我站在他的面前问,“这是什么地方?”ㅤㅤ⑧老者抬头看看,大声说:“云观台啊!”ㅤㅤ⑨一问一答中,总算弄明白,原来这里是云观台水库,五年前建成,守库人一共四个,有三个今早到县上办事去了,留下老者看守。老者安顿我住下,又沏了一壶茶,说:“这是山上产的雀舌茶,煮的是这水库的水,尝尝,味儿不错呢。喝完,好生睡吧。明日尝尝我们水库里的鱼。”ㅤㅤ⑩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枝干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琐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又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合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ㅤㅤ⑪我没了睡意,挑帘儿出来,夸这地方绝妙,恨不能长住这里,看雾聚雾散,观花开花落,浪迹山水,乐得悠悠。老者先是含笑,再是不语,末了狐疑起来说:“照你这等心绪,这山水也会使你厌烦的哩!”ㅤㅤ⑫“哪里,住在这里,就不开会了。”ㅤㅤ⑬“还有什么好处?”ㅤㅤ⑭“起码不多和人打交道吧。”ㅤㅤ⑮老者突然呵呵大笑起来:“年轻人,你要知道,人是合群的,是鱼就应该到海里去,是虎就应该到林里去,要不,虎也要成了犬呢!”ㅤㅤ⑯老者端了灯,进房里去,又说道:“去看看大坝里的水吧,上百万个立方的水,静得落个树叶也能听见。可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更何况人呢?你要寻什么,又要想摆脱些什么,你走到哪儿,不是脚下都带着影子吗?你走了一路,哪一夜月亮不相随着你吗?”ㅤㅤ⑰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老者的手,叫他一声“老师”,但我的脚却挪不开来,一股热辣辣的东西涌上脸面,此时那身后的竹帘影儿,静静地垂在新月里,那老者的笑声徐徐地浮动着,悠悠远去了……(选自《夜在观云台》,有删改)ㅤㅤ小贴士:ㅤㅤ“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写所见之景,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受与思考。最重要的是,还要写出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的新感悟。【寻游踪】(1)请你结合全文:梳理作者的游踪,补全表格中横线处的内容。所至与所见我的发现鲁洋河面:两岸杨柳、人家今人文章,与古人相通。《小石潭记》写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时,运用了③的方法,本文作者写自己发现云观台的经过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林子里:道路两边挤满了竹①潭上的大拱桥:潭水里晃动的黑影②云观台的院落里:月下竹影、潭渊空明【品语言】(2)品析语言时,小语与小文有以下发现,请你完成以下对话。小语:我发现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如第②段中“一幢竹楼”“半匝篱也”,第⑩段“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等。小文:我很喜欢这些四字词语,我品味到它们在文中的好处是:a小语:你发现了吗?文中的句式也很有特色,很多地方都是短句与长句搭配运用。小文:是的,比如第⑩段划线句,这样搭配使用的好处是:b【悟所感】(3)⑪﹣⑯段写作者与老者的对话,小语认为其内容偏离了游记“三要素”,可以将其删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在云观台,作者产生了新的感悟。请你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新的感悟”是什么?(5)你准备向“跟着文字去旅行•游记荐读”活动推荐《夜在云观台》,请你结合“小贴士”,从“好的游记”这一角度写出推荐理由。16.文学作品阅读。两进虎跳峡张鸿源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旬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固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清代孙髯翁在《金沙江》中写道:“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一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选自张鸿源《滇域探秘》,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所至所见所闻上峡雪山高耸、①、江水震响中峡②下峡③、峡谷森严(2)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3)文中两次写到马帮,有何不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游记常见的写作手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文中第⑥段使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17.阅读《燕子来时》一文,回答问题。燕子来时何君华ㅤㅤ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ㅤㅤ②临出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