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韩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及差别分析目录TOC\o"1-2"\h\u661中韩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比较研究 1167591.绪论 1107881.1国内外研究综述 115825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83491.3研究方法 4189332.中韩两国相类似社交媒体在本国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及差别 459262.1各社交媒体使用人数及比例 4226802.2社交媒体使用目的 5192382.3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功能 6309722.4是否通过社交媒体认识新朋友 782962.5比较与新朋友的交流程度 848822.6社交媒体对中、美两国大学生个人社交圈的影响 9197683.讨论 11167773.1研究结论 11124783.2指导大学生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途径 138532参考文献: 15摘要:本文着重对比了中韩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将研究主体设定为了社会媒体,而中韩两国学生则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经比较发现,中韩两国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无论是使用的社交媒体类别或是前台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中韩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功能以及在使用社交媒体后对其个人社交圈的影响亦不尽相同。除此之外,针对各类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方面,中国大学生要明显高于韩国大学生,且两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亦有着较大差异。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需求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更加多元化,故也相应地要求中国社交媒体需进一步的细化。由此可见,深入探究中韩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比较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韩;大学生;社交媒体;1.绪论1.1国内外研究综述尼尔森团队曾于2011年做过这样一项研究,该研究围绕中韩用的社会化媒体对比,名为《中美社会化媒体研究一新浪微博VSTwitter》,而据该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使用实名账户的中国网民比例要远低于韩国[1]。在使用Twitter方面亦呈现出同样的状况。但此类统计亦有一定的片面性,原因便在于统计虽拥有较广的涉及面,但调查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国家,加之在得出调查结果后,也未能针对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故也使得该调查显得针对性不足。除此之外,国外学者还将目光放到了两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之上,如部分学者便分别概括了中韩大学生在使用Facebook时的不同需求,其表示韩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交媒体主要功能包含了分享信息、社会活动以及消遣无聊时光。而中国大学生更多是以娱乐为主[2]。此外,还有报告表明两国学生均是基于着同样的目的在使用社交媒体,但在行为方面有所差异。而导致该差异者主要是基于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非是因社交媒体的不同。张咏华、聂晶主要针对大学生在使用了社会媒体后对其直观幸福感的影响展开了相关研究,其表明使用了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其心理或多或少的均受到了一些影响。而大学生的直观幸福感正是受本土心理资本的影响[3]。因此,在影响力方便,基于内容的社交媒体使用要远大于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将收到事务型心理以及人际型心理的影响。而就上述两种类型心理而言,前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要大于后者。郭瑾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其认为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同时也受到新理念、新思维的冲击,这使得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到快速更新[4]。宋阳忆、张铮的研究则主要是基于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沉迷于社交媒体的普遍现象。其认为大学生沉迷社交媒体的主要因素是因其从虚拟的网络社交媒体中找到了所谓的归属感并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其虚荣心[5]。对此,要想避免受社交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并时刻审视自身使用社会媒体的动机。除此之外,对大学生的引导亦不可或缺,尤其是大学教师,更应肩负起监督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责任,将沉迷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往显示的人际交往中引导,使其能脱离网络的虚拟空间参与到线下的活动中,最后再予以适当的心理调适来帮助大学生回到生活的正轨。朱剑虹、许愿认为在网络信息技术及"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亦呈现出了别用的发展趋势[6]。对此,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亦当作出相应的调整来切实应对好学生的内心变化。吴雅楠、李娇认为如今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隐私泄露风险均未能得到有效避免[7]。对此,为切实维护好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权益并切实营造出积极、正向的网络氛围,需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信息安全防控能力。与此同时,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有关个人隐私的保护机制及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法律法规等均不完善,加之所使用的技术架构也存在安全方面的漏洞,故也导致了大学生始终面临较高的信息泄露风险。对此,大学生更应遏制自身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以免陷入信息安全风险。王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环节当属心理危机预警。而就现实而言,基于诊断量表的心理危机筛查是临床诊断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但由于该方法不仅效率较低、时效性差且村子较大误差,故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筛查并不适用[8]。反之,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实时性特征,故在筛查大学生心理危机时也能得出更准确的结果。且相关研究也表明,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情绪变化的预测,也能探寻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具体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容易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类社交媒体均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隐患,而这些隐患及风险均会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权益产生威胁。而上述一系列研究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丰厚的理论依据,至于本课题的选取则主要围绕中韩两国大学生社交媒体适用情况的对比,选题角度较为新颖。1.2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对两国,尤其是了解韩国的大学教育制度。与此同时,通过两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具体状况,还能借由其对社交媒体概念的认知来为本课题后续的问卷设计提供参考。研究意义:首先,理论意义。目前,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对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分析居多;从研究内容上分析,本文主要是比较中韩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理论内容。其次,实践意义。通过对比中韩两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具体情况,能可找出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各类因素。从技术层面来看,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传播工具,并有着无数节点的信息传播媒体,而所谓的传播工具指即为SNS,Blog,BBS,IM,Email等一众为人所熟知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能根据使用者的喜好及专业来过滤信息并传播,故基于其与受众独特的互动方式,也使得本课题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意义。1.3研究方法此次研究笔者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是基于微信及朋友圈来发放问卷以及后续的数据收集。调查对象则为中韩两国于网络中较为活跃的大学生,收集和获取研究中韩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的翔实数据。2.中韩两国相类似社交媒体在本国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及差别参与调查的中韩学生中,中国的男女大学生比例为6:4,韩国为5:5;受教育程度方面,中国本科、硕士、博士占比分别为60%、38.67%及1.33%;韩国的调查对象本科、硕士及博士比例为41.33%、51.34%和7.33%。其次是对受访者是否使用社交媒体的筛选,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96%的大学生会使用社交媒体,韩国比例为92%。其中,中国不使用社交媒体的决斗都数大学生表示是因对其不感兴趣;而韩国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原因则是其认为使用社交媒体是在浪费时间。2.1各社交媒体使用人数及比例笔者针对社会叫媒体使用的各类情况展开了分类调查,最终结果如表1、表2所示。表1 各社交媒体使用人数及比例(中国)社交媒体名称使用人数使用比例(%)社交网站7451.39微博12486.11微信14197.92博客1913.19论坛3322.92其他128.33表2各社交媒体使用人数及比例(韩国)社交媒体名称使用人数使用比例(%)SocialWebsites9770.29Twitter5539.86Blogging2014.49Instagram5842.03Snapchat3827.54Forum107.25Others2719.57据统计数据显示,中韩两国大学生选择项目平均数分别为2.8与2.2。这表明中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交媒体数量要高于韩国大学生。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更长。
表3社交媒体使用时长中国(%)韩国(%)少于0.5个小时5.5611.59在0.5-1个小时之间17.3629.71在1-2个小时之间38.1928.99在2-3个小时之间20.8319.57在3-5个小时之间11.815.07在5个小时之以上5.562.17算不清2.782.90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亦要高于韩国大学生。至于上表的具体计算规则则是每个选项选取中间值,当选择少于0.5小时这一项厢时,均以0.25小时计。而在0.5-1.0之间则统一记作0.75小时。2.2社交媒体使用目的表4 使用社交媒体目的中国(%)韩国(%)结识新朋友47.2218.84联系老朋友88.8989.86打发时间62.5053.62浏览新闻、获取信息90.9766.67发表自己的看法51.3931.16其他14.1710.14其他20.001.45其他30.000.00从上表数据中我们不难得知,中国大学生选择项目的平均数量为3.45,而韩国大学生选择项目的平均数量为2.72,这表明中国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交媒体使用目的。2.3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功能表5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功能中国(%)韩国(%)与好友互动86.1185.51发现新朋友25.6921.74分享视频、文字等79.8660.87获取信息83.3363.77加入组群26.3927.54发起活动15.9723.19发表自己看法47.2223.19其他1.392.17对于社交媒体功能的需求,中国大学生所使用的社交媒体功能为3.66个,而韩国学生为3.08。这表明中国学生对社交媒体功能的需求更高,相应的也说明了中国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面也更广。2.4是否通过社交媒体认识新朋友表6是否认为社交媒体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中国(%)韩国(%)是86.8176.09否13.1923.91上表数据说明,至少从主观推测上,中国大学生更加认同社交媒体在扩大自己社交圈时所起的作用。表7通过社交媒体与已有朋友联系中国(%)韩国(%)更多且更深刻25.0027.54更多,但没有更深刻45.1447.83没多,但更深刻5.560.00没多,也没深刻16.674.35说不清7.6420.29据表中数据显示,中韩两国学生均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后与朋友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交流,但双方均认为交流变多也并不意味着会更加深刻。表8是否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了陌生人中国(%)韩国(%)是74.3155.80否25.6944.20表9是否喜欢通过社交媒体去认识新朋友中国(%)韩国(%)是的,我喜欢24.3041.56我不喜欢35.5132.47说不清40.1925.97结合以上两表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在利用社交媒体结识新朋友上,中国大学生所结识的新朋友人数比例比之韩国大学生高于了近50%,这表明中国大学生更偏向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结识新朋友,并以此达到扩大自身社交圈的目的。2.5比较与新朋友的交流程度表11与新朋友交流的频率中国(%)韩国(%)每天都交流2.8031.17每周3-5次7.4831.17每周1-2次14.9522.08很难得联系54.2114.28几乎不联系20.651.30表12相比已有朋友,与新朋友的交流程度中国(%)韩国(%)更容易且更深入5.6111.69更容易,但不深入36.4551.95没有更容易,但更深入4.676.49没有更容易,也没更深入36.4515.58说不清16.8214.29上述三表反映出中国大学生虽更偏向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结识新朋友,但在结识后的交流频繁性方面却远不如韩国大学生。且从交流程度的层面上看,韩国大学生的交流程度也更高。此外,表中数据也表明韩国大学生去结识新朋友时往往更加主动。2.6社交媒体对中、美两国大学生个人社交圈的影响结合上表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作为时代新风尚,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可谓极其强大。事实也是如此,在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中,新媒体无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6.1积极影响(1)使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性与平等性新媒体的流行使得传统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被彻底颠覆。基于新媒体交际平台,使得传播亦不再局限于点多面,而是有着众多的传播模式,包括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等。不仅如此,基于新媒体平台使得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地位亦发生了动摇。如今,两者已然处于了完全平等的地位,且二者之间不仅能角色互换,且能进行平等的传播与接受。这使得当代大学生亦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是拥有了绝对的主动权,其不仅可从传播中获取信息,自身亦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并拥有表达自身观念的权利[9]。如当代大学生不仅可在新浪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真实生活,亦可申请成为贴吧或论坛管理成为传播管理者,这不仅彰显了大学生的社交主动性,也赋予了他们于信息交流中的平等地位。(2)新媒体扩充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使交际更加方便快捷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无疑更为灵活且便捷,加之信息技术亦不受时间、空间等现实条件限制,故也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的交际空间。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大学生不仅能与相隔两地的好友联络情感,亦能借此结识更多拥有同样志向的朋友,这将解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接触更多人群的困扰[10]。事实也是如此。据笔者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便基于各类社交媒体结识了国内各省的诸多人群,且有将近3成的学习还结交到了国外的朋友,而这也是新社交媒体方便灵活的具体表现。如针对时下最为火热的微信,即便相隔甚远,亲朋好友亦可无障碍的视频沟通;朋友圈的火热亦使得身处不同生活圈的老友亦能获知对方的喜怒哀乐,并维系彼此之前的深厚友谊。便捷、灵活的功能,让原本离开熟悉生活圈、远离家乡求学的学子能可实时向父母传递自身的最新动态,让子女在校期间同样能感受家的温暖,尤其时对初入大学尚未适应新生活的大学新生而言,朋友圈的介入使得他们能更平稳的度过适应期、减少孤独感。(3)新媒体方便了部分性格内向的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由于多媒体交际并非面对面的交往形式,这使得诸多不善言辞且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亦能克服内心的恐惧、羞怯、自备等心理,成为新媒体交往的活跃分子。在现实生活中,这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性格方面的问题而不容易被群体所接纳,但在虚拟的环境中却能找到更多拥有相同志趣的朋友,在他们面前,即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积极分享自身的喜怒哀乐并毫无保留的向其展示个人魅力,以此不仅能收获快乐,更能帮助其走出不被人群所接纳的阴影[11]。不仅如此,在多媒体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这部分学生还将体验到此前鲜少体会的快乐,并借此消除于现实世界中遭遇的种种不快,继而以更强大的内心去面对现实生活,并避免因长期压抑而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2.6.2消极影响新媒体作为时下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交往形式,既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亦产生了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1)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生活新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引起丰富多彩的元素而成功吸引了大学生的关键。但因大学生人生、价值、世界观尚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故也导致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尚不具备抵抗虚拟世界各种诱惑的能力。于此状况下过度使用新媒体,也更容易使其沉迷,如基于上文调查数据显示,约有13.33%的学生表示离开新媒体便不知如何生活的学生,足以说明新媒体对其现实生活及态度的影响。不仅如此,沉迷新媒体的大学生,其对虚拟世界往往还有着极强的依赖感,反观现实世界,他们的态度却出奇的冷漠甚至感到厌烦[12]。受此思想影响,使得他们更愿意与虚拟世界的网友讨论而不愿在现实中与亲友交流。长此以往,大学生们也将逐步丧失现实的交往技巧,继而导致于现实亲友的情感出现隔阂。因此,大学生必须警觉对自身对新媒体的依赖并意识到现实交往是无法用虚拟交往来替代,更不能以新媒体来替代我们的社会交往。(2)新媒体匿名性的特点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造成信任危机新媒体毕竟是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而诸多微博、微信一类的应用也是依次为依托,故也同样具有极强的虚拟性。人们通过这些平台发布信息及与人交流时,因两者之间并非面对面,故也导致了交流过程的匿名性极强。当然,也正是基于以上特性,使得他们往往不需要为自身的言论负责,这无疑是给部分有着不良居心的人提供了极大便利。如许多的媒体人为骗取流量或点击率而在网络中传播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虚假信息,这便使得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13]。不仅如此,也因新媒体是基于网络逆序平台,故对国家监管亦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也正因如此,我国至今尚未对新媒体平台形成有效监管,这也进一步助长了网络中的不正之风。面对如今网络环境,若大学生长期浸淫其中将难免遭受不良信息影响,尤其是部分多么提平台中错误的言论与偏激的思想,更是容易对他们的人生、世界、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负面效应。甚至有一些道德薄弱的大学生,以匿名为保护,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肆意传播一些恶意言论,以满足他们“追求自由”的心理需求.然而,久而久之他们的责任心、道德感和法律意识都会被逐渐弱化,最终做出无可挽回的错事。(3)过度关注自我,使交往流于表面如今的大学生经常在社交圈中发布信息,其中大部分内容看似华丽,实则与之现实生活并无多少交集,甚至还有不少大学生将之视为炫耀自身的平台,目的便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有点其发布的信息收到朋友的点赞,他们的内心也将愈发的膨胀,甚至为了包装自身而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途径,目的也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14]。殊不知这种流于表面的交友方式不仅需要花费自身大量的时间去经营,且有点习惯于这种方式,也使得他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关心其日常的友情。如此放任势必会对他们的社会交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3.讨论3.1研究结论从笔者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较高水平。且无论是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种类、时长、目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均全面超越了韩国学生,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包含了如下几方面:①因国内的网络封闭性要高于韩国。中国网路比之韩国亦有着更多的限制,致使学生无法自传统的门户网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此同时,诸多情况下,学生在公众场合中并无法自由表达自身意见或间接。也正因如此,故当社交媒体出现以来便深受中国大学生的青睐。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生终于获取到了一条能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可从中获取世界信息的途径。有了如此渠道,也难免会激起大学生潜藏已久的欲望,并急欲在网络中展示自身,故呈此比例也就不足为奇;二是韩国大学生在生活状态方面亦与中国大学生有所差异。相较于韩国大学生,其在学业方面的压力可能不若中国大学生,但其生活压力却普遍高于高中。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诸多韩国大学生于大学期间便需依靠简直来赚钱养活自身。而在中国,除却贫困家庭,绝大多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所有开销均是由父母承担。介于此,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因无需为生计操烦,也便能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到社交媒体之上;三是在分别采访中韩大学生后我们得知,因对社交媒体真实性的怀疑,使得韩国大学生更愿意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主观感受的不同也使得双方在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方面出现了明显差异。②两国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存在较大差异。据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有更强烈的意愿欲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身看法及获取想要的各类信息,而韩国有此倾向的学生则明显少于中国。这也是导致两国学生对社交媒体功能需求不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导致两国学生倾向不同媒体特性的原因则在于,中国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时,更多倾向在于与好友交流或是展示自身近况,获取信息则主要借助于微博一类的社交媒体途径。而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则是基于两国的不同文化。如我国因深受儒家"中庸"文化的影响而不喜欢过度的张扬。韩国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的表面则更为开放,也因此在应用微博上,中国大学生的热情明显超越了韩国大学生。除此之外,双方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中国大学生大多是集体住宿,即便家庭条件优越也鲜少于校园内用车。但韩国大学生却以单独居住居多,为了出行方便普遍拥有自己的车辆,这也使得韩国大学生因行动便捷而与朋友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顺畅,故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也不若中国大学生。③中国的社交媒体发展有待进一步细分化、多元化。虽然,韩国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早于中国,但我国在使用社交媒体的集中度方面却是远超韩国,这也是因我国社交媒体细分化程度不高所致。此外,从其他方面来看,我国虽社交媒体受众较多,但社交媒体种类却远不及韩国。在韩国,不同的社交媒体有其相应的受众,这便意味着韩国的细分化程度更高。在韩国有着众多专攻单一功能的社交媒体,如图片分享、视频发送等,这些均是市场细分的结果。然而,我国目前仍未达到如此细分程度,中国的社交媒体往往具有上述的一切功能,而一旦存在功能缺失反而会让受众认为是技术落后的表现。看似功能齐备,实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交媒体的发展,要知道在今后的发展过重,细分与多元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社会媒体功能划分得越是细致,用户所获得的体验也更加优异,反之则无法体会其中差距,自然也难以找到前进的方向。3.2指导大学生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途径社交媒体的出现,虽让大学生们保持着一种随时可以被联系到的状态,由此也缺少了独处和专注的能力。而独处作为一种能可调节身心的重要手段,如缺少独处的时间,反而容易滋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但在"过度连接"的时代,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正在使大学生们失去这项能力。独处能力的缺失造成的分离焦虑使我们无法构建可靠的自我意识,也会使人形成随时想要与人联系的状态[15]。大学生们因缺乏独处能力去联系别人,此时的社交并不是出于关心与欣赏别人,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更像是把别人当成排解孤独情绪的工具,这也是不利于人际交往和保持独处能力的。既然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学校乃至社会也均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交媒体,做到趋利避害。3.2.1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程度,让他们能够理性看待新媒体虽然,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新媒体的流行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但也不能忽略去光鲜亮丽的背后潜藏的缺陷。虽然,在新媒体高度自由、平等及匿名性的特性下,使得每个参与者均能自由阐述自身观点,但也为居心不良者提供了可趁之机[16]。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肆意散播虚假言论,目的便是要影响不明事理的大学生,使其对身边的一切产生怀疑。对此,大学生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方能不被恶毒的网络言论所侵害。且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大学生也应当意识到任何新媒体,其也仅是虚拟世界创造的工具,其与现实之间终究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对此,我们决不能沉溺于虚拟世界,而是要回归现实。3.2.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网络非是法外之地,任何不当的言论也势必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对此,大学生亦当意识到自身需为其在虚拟世界中发布的言论负责,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大学方面亦当对新媒体的素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继而积极开展各类讲座及课程来强化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养,也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学生借助王珞丹途径作出各种不法行为[17]。当然,在网络真受到侵犯,大学生亦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且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还应深刻铭记自身所背负的社会责任,继而勇于和一切不良的网络行为作斗争,如此方是净化网络环境的有效途径。3.2.3帮助大学生提高交际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方能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及实现自我提供保障。而即便社交媒体能可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诸多便利,但也不能忘却网络势必无法替代现实生活。因此,要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最终仍需融入现实社会并勇于突破社交障碍。对此,学校亦需重视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确保其能正确使用新媒体且不会沉溺其中,如此兼顾传统与网络的社交方式,方是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网的正确途径。3.2.4利用新媒体社交方式进行教育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无疑有着更高的灵活性与开阔性。虽新媒体亦有其明显的缺陷,但若能对新媒体加以合理的运用,也能提升高校的教育效力。因此,高校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使之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便利。3.2.5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任何时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素质的教育均不容忽视。且学生一旦拥有强大的内心、健康的心理及端正的三观,也不容易迷失在纷乱的虚拟世界中。因此,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力度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以此方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最好的关爱。就此次调查而言,从we暖反馈出的统计结果来看,其所调查的诸多事项无论是结果或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均是现实情况十分吻合,故可以证明本课题所给出的各项结论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至于本课题所罗列的调查内容,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课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建筑实习报告锦集5篇
- 学生撒谎检讨书15篇
- 教育目的心得模板10篇
- 产科护士工作心得体会8篇
- 疾病查房-帕金森病(护理类)课件
- 海事处廉政教育月党课
-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 七年级美术的说课稿10篇
- 浙江省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
- 借款协议书(2篇)
- 黄蒿界矿井及选煤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MOOC 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心得体会(30篇)
- 2024年云南昆明市公安局文职辅警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采购计划员年终工作总结
- 技术总监年度述职报告
- 第十四章出口管制课件
- 常用井下工具原理与用途课件
-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脑病科中医健康宣教课件
- 机电一体化职业生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