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城市阜宁县2021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材料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3.下列表述,与材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B2.A3.C4.(1)开门见山,提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2)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论证。(3)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4)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1)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2)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3)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错误,。“只要……就”表述太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号召”。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的说法就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说“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选项原因推断错误,具体原因应该是“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所谓幸运,是源于可以成就人格。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语句的分析理解和类推迁移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读懂示例的内涵,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材料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高度概括。其中“自强不息”对应的是刚强、勇毅;而“厚德载物”强调的是包容大度。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照应“不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的是处于“穷达”的不同立场。照应“厚德载物”。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强调自强不息,老当益壮,契合题干信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包容和大度,与示例的内在关系高度一致,契合“厚德载物”。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强调的是要有远大抱负,与题干“自强不息”相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讲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表达的是旷达乐观的情怀,与题干示例“厚德载物”不匹配。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强调读书的持之以恒,契合“自强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为人应“仁慈”。契合“厚德载物”。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把握和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特点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首先从论证的提出方式来看,材料二开篇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非常直接醒目、开门见山。从论证结构来看,先总说“尚勇精神”是民族传统,然后从“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等分论点来阐述尚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材料二的最后段落写道: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这显然符合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而分论点之间又有层层递进的意味,特别是“从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这一分论点看出,材料二的论点是层层深入的关系。至于论证方法上面,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孔子孟子相关的事例)、引用论证(《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如: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这正是类比论证的手法。用“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来类比人“勇者不惧”的品格,不仅形象贴切、易于理解,而且令人信服,增强了论证的力度。【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题干要求简要概括:这三则与民族精神有关的材料,在论述上的各自侧重点。我们要善于抓住每则材料的中心句、关键句进行归纳概括。第一则材料节选自张岱年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则材料的标题是“也说‘勇者不惧’”,从中可以看出该则材料重点是论述中华民族的“尚勇”精神。第三则材料节选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从文本内容看出作者的着力点在于表达: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以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和基层党员干部联防联控的团结精神,而这些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胡同文化汪曾祺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的盲人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喝两“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儿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胡同的不同表象特征,为下面阐释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必要的铺垫,便于对深藏于其中的胡同文化特点及其实质作出理性揭示。B.“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严丝合缝,几乎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这正暗示长处其中的北京人封闭、保守的特性。C.文中写到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的老人对大白菜的评说,显现作为北京人的自豪,同时也显现由于封闭而导致的自我满足和盲目自夸。D.“‘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老北京话表现力的赞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比如“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但是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枯燥,有滋有味。B.“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字四句,语言典雅,在全文口语化明显、“京味儿”十足的现代语言之中稍显生硬滞涩。C.本文探讨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使读者觉得文化如此贴近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D.本文是一篇序言,由胡同说到胡同文化,基本属于说明性的结构框架,但作者用生动有趣的叙事作为填充,写成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化散文。8.文章介绍了北京胡同哪些方面的什么特点?通过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诠释了胡同文化的哪些特征?9.文章结尾“再见吧,胡同。”含有作者对北京胡同现状什么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原因。【答案】6.D7.B8.一问:方位走向正、取名来源杂、形式(样式)数量多、位置环境静二问:封闭保守、易于满足、忍字当先(明哲保身)9.对胡同的衰败有伤感(留恋),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亦有无奈。“伤感”源自胡同的衰败必然使一种文化随之消亡;而“无奈”源自商品经济大潮的必然趋势,并且胡同文化中的糟粕之处也确应该被先进的精神所取代;“再见吧,胡同”也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迎接时代大潮的一种庆幸而欣喜的感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作者对老北京话表现力赞叹”错误,“这话实在太精彩了”是说“睡不着眯着”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北京人那种逆来顺受、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哲学;“真有你的!”是调侃的语言,是委婉而含蓄的批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点的能力。B.“稍显生硬滞涩”错误,四字四句,语言雅致,紧承上句“凭吊”,透露出深沉凝重的情味,毫无生硬滞涩之感;将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地融合贯通,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先看北京胡同的特点。由第一段“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可知,北京胡同的方位走向很正。由第二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可知,北京胡同的取名来源很杂。由第三段“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可知,北京胡同样式数量很多。由第四段“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可知,北京胡同的位置环境很安静。再看北京人生活状态中诠释的胡同文化特征。由第六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可知,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是封闭保守。由第七段“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和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以及第十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可知,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明哲保身忍字当先。由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可知,胡同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易于满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再见吧,胡同”处于文章的结尾,所以考生需要结合上文所写的有关胡同的内容来探究其中的情感。如上文写到“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胡同衰败,而与胡同相随相生的胡同文化自然会随之消亡,而看着这些衰败的胡同的照片,想到将要消亡的胡同文化,“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所以“再见吧,胡同”流露出对胡同衰败以及胡同文化将会消亡的伤感留恋;对于胡同的衰败,作者又说“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胡同的衰败是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的必然结果,而且胡同文化中也存在诸如封闭保守、明哲保身等糟粕的东西,这些被取代也是值得高兴的,所以这“再见吧,胡同”中还包含着一种庆幸和欣喜的情感。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兵胁太后。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以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卓未至而进见杀。袁尚、袁熙奔辽东,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操破乌丸,或说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曹公之东征也,议者惧军出,袁绍袭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公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刘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卒东击备。田丰果说绍曰:“虎方捕鹿,熊据其穴而啖其子,虎进不得鹿,而退不得其子。今操自征备,空国而去,将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直指许都,持其巢穴,百万之师自天而下,若举炎火以焦飞蓬,覆沧海而沃漂炭,有不消灭者哉?兵机变在斯须,军情捷于桴鼓。操闻,必舍备还许,我据其内,备攻其外,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失此不图,操得归国,休兵息民,积谷养士。方今汉道陵迟,纲纪弛绝。而操以枭雄之资,乘跋扈之势,恣虎狼之欲,成篡逆之谋,虽百道攻击,不可图也。”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此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故失其会,惜哉!”安定与羌胡密迩,太守毋丘兴将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与中国通,自当遣人来,慎勿遣人往!善人难得,必且教羌人妄有请求,因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兴佯诺去。及抵郡,辄遣校尉范陵至羌,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公笑曰:“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评〕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冯梦龙《智囊·明智》)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B.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C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D.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麾下:将帅的部下,亦用以敬称将帅。B.“安定与羌胡密迩”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为胡。C.“羌胡欲与中国通”中国:泛指中原地区。D.“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属国:中央王朝为安置归降的边疆民族而依缘边诸郡设置的一种行政建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攻下乌丸后,故意放松进攻,让公孙康和袁尚袁熙兄弟互相争斗,不战而获战果,这反映了曹操有敏锐战略眼光,有机变之权谋。B.曹操东征袁绍,他认为袁绍个性迟缓多疑,因而并不担心后方遭袭,这反映了曹操有知人之智慧,有决断之魄力。C.田丰认为,曹操东征,对袁绍一方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等到曹操篡逆的阴谋成了气候,即使再用各种方法攻击,也没有办法挽回了。D.曹操预见到安定郡使者会唆使羌人对中国提出种种不当的请求,以谋求私利,这源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带来的政治眼光。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卓未至而进见杀。②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14.田丰劝袁绍进击许的理由有三点,请根据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案】10.B11.A12.B13.①“……若想把太监赶尽杀绝,事情一定(提前)泄露出去,我可以预见他们会失败。”(果然,)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了。②公孙康向来怕袁尚等人,我逼急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抵抗,我放松,他们就会互相争斗,这是情势决定的。14.①曹操征讨刘备,许都空虚,乘机占据很容易;②占据许都后,和刘备内外夹击,定灭曹操;③失去这个机会,等到曹操成了气候,就百计莫出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操明白要得到天下,一定得消灭刘备。而汉中之役,却因急着占有陇地,而让刘备有机会占有蜀地。没有采纳司马懿、刘晔的计策,是什么原因呢?或者是天意吧?“翦”是动词,宾语是“备”,即“刘备”,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D。“志盈得陇”是说曹操急着占有陇地,是动宾短语,承前省略主语“曹操”,句子结构完整,宾语“陇”后应该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麾下:将帅的部下,亦用以敬称将帅”错误,文中“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用句中用其本义“将旗之下”。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曹操东征袁绍”错误,张冠李戴,曹操东征的是刘备。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诛”,诛杀;“宣露”,泄露;“见”,预见;“至”,到;“见”表被动,被。(2)得分点:“素”,向来;“急”,使……急,逼急;“并力”,合力;“其势然也”,判断句,这是情势决定的。【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今操自征备,空国而去,将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直指许都,持其巢穴,百万之师自天而下,若举炎火以焦飞蓬,覆沧海而沃漂炭,有不消灭者哉”可知,田丰认为此时曹操带兵去讨伐刘备,国内空虚,此时带兵前去攻打,占据非常容易。由“操闻,必舍备还许,我据其内,备攻其外,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可知,田丰认为此时攻打,曹操听闻消息定会返回,此时与刘备联手,一据内,一攻外,一定可以灭掉曹操。由“失此不图,操得归国,休兵息民,积谷养士。方今汉道陵迟,纲纪弛绝。而操以枭雄之资,乘跋扈之势,恣虎狼之欲,成篡逆之谋,虽百道攻击,不可图也”可知,田丰认为如果失去这次机会,一旦曹操成了气候就再也没有办法了。参考译文:东汉末年何进与袁绍计划诛杀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只好召董卓带兵进京,想利用董卓的兵力胁迫太后。曹操听了,笑着说:“太监古今各朝各代都有,只是国君不应过于宠幸,赋予太多权力,使他们跋扈到这种地步。如果要治他们的罪,只要诛杀元凶就行了,如此,一名狱吏也就足够了,何必请外地的军将来呢?若想把太监赶尽杀绝,事情一定提前泄露出去,这样反而不会成功。我可以预见他们会失败。”果然,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了。(东汉末年官渡之战以后)袁熙、袁尚两兄弟投奔辽东,手下尚有数千名骑兵。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地盘远离京师,不听朝廷辖治。等曹操攻下乌丸,有人劝曹操征讨,顺便可以擒住袁尚兄弟。曹操说:“我正准备让公孙康自己杀了袁尚兄弟,拿他们二人脑袋来献呢,不必劳动兵力。”九月,曹操带兵从柳城回来,果然,公孙康就斩杀袁尚兄弟,将首级送来。诸将问曹操是何缘故,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怕袁尚等人,我逼急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抵抗,我放松,他们就会互相争斗,这是情势决定的。”曹操东征时,众人担心军队出尽之后,袁绍会从后面袭击,如此一来,前进了也无法放手一战,想后退又失去根据地。曹操说:“袁绍个性迟缓而多疑,一定不会很快就来;刘备刚兴起,民心尚未依附,此刻立即去攻击他一定成功,这是生死存亡的机会,不可失去。”于是向东攻击刘备。田丰果然劝袁绍说:“老虎正在捕鹿,熊去占有虎穴而吃掉虎子,老虎向前得不到鹿,退后又失去虎子。现在曹操亲自去攻击刘备,军队尽出,将军您有雄厚的兵力,如果直接攻进许都,捣毁他的巢穴,百万雄师从天而下,就像点一把大火来烧野草,倒大海的水来冲熄火炭,哪有不瞬间消灭的道理。只是用兵的时机稍纵即逝,形势的变动比鼓声还传得快,曹操知道了,一定放弃攻击刘备,回守许都。然而,那时候如果我们已经占领他的巢穴,刘备又在外面在外夹攻,曹操的头颅,很快的就高悬于将军您的旗杆上了。可是如果失去这个机会,等曹操回国的话,他就可以休养生息,储粮养士。如今汉室日渐衰微,万一等到曹操篡逆的阴谋成了气候,即使再用各种方法攻击,也没有办法挽回了。”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推辞。田丰气得拿手杖敲地说:“得到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却为了一个婴儿而放弃,真是可惜啊!”安定郡和羌人的地界很接近,太守毋丘兴上任时,曹操警告他说:“羌人假使想与中国交往,应当由他们派人来,你千万不可派人去。因为好使者不容易找,派去的人一定会为了个人的私利,教羌人对中国做种种不当的请求。到那时,若不应允则会失去当地羌人的民心,如果应允又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毋丘兴假装答应而去。到了安定郡,却派遣校尉范陵到羌,范陵果然教羌使自己请求当中国的属国校尉。曹操笑着说:“我预测必会如此,并不是我特别聪明,只是阅历多罢了。”〔评〕曹操明白要得到天下,一定得消灭刘备。而汉中之役,却因急着占有陇地,而让刘备有机会占有蜀地。没有采纳司马懿、刘晔的计策,是什么原因呢?或者是天意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二句极富战争氛围,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起笔摄人心魄。B.三、四句,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突出表现雄壮军容,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C.六、七句选取了两个特写镜头:骏马飞快奔驰,利箭射出如雷鸣般惊响,惊心动魄,写出了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场景。D.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酣恣淋漓;结尾一句表达了白首不改初心的坚定意志。16.辛弃疾自称这首《破阵子》为“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答案】15.D16.①从题材内容上看,写军旅生活,情境刚劲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④从形象塑造上看,塑造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和技巧的能力。D.“结尾一句表达了白首不改初心的坚定意志”错误,末句词义陡转,否定前九句,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首先理解“壮词”的内涵,“壮”意思是“雄壮”“豪壮”“刚劲”。然后从题材、情感、语言、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从题材来看,这首词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写的是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情境雄健勇猛。从情感来看,喝醉了“挑灯看剑”,入睡了“梦回吹角连营”,这些情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从语言风格来看,词人选取战场的景象创造雄奇的意境,磅礴大气之中透出几许苍凉沉郁、悲愤难平,细腻之处深切动人,激烈之时又可闻杀伐之声,可谓壮丽而不纤巧。从形象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心怀壮志却失意的将军形象,如开头两句,夜深人静却无法入睡只能吃酒,酒醉之后挑灯看剑,无奈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中化身将军点兵出征驰骋疆场,这些都展现出人物的披肝沥胆、忠心不二、勇往直前,但最后回到现实却是“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以静寂寥廓的环境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②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它是诗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慨叹人生苦短,如梦如隙,充满无奈、忧愁、怅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亦有类似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少无适俗韵④.性本爱丘山⑤.世间行乐亦如此⑥.古来万事东流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舫”“唯”“韵”“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周而复始。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承前启后饮鸩止渴奋不顾身蔚然成风B.承前启后竭泽而渔粉身碎骨蔚然成风C.承上启下饮鸩止渴奋不顾身风靡一时D.承上启下竭泽而渔粉身碎骨风靡一时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B.因而,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C.因而,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D.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B.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C.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D.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答案】18.B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内容,引出下面的内容。第一处语境强调周而复始,适用“承前启后”。第二处,“饮鸩止渴”:指为了弥补或减少当前的损害,而不计严重后果。“竭泽而渔”: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第二处句中有“短平快”一词,语境侧重求速求快,适用“竭泽而渔”。第三处,“奋不顾身”: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粉身碎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第三处能与“前仆后继”搭配的只能是“粉身碎骨”。第四处,“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第四处语境带有褒义色彩,适用“蔚然成风”。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后文“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的做法和前文当前的需求正好相反,所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不能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B、C;结合前后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春种”“秋收”选择之困难,语境前后不构成递进关系,而“更”表递进关系,所以排除A。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顺序有误,应先讲国家,再讲民族,排除AD;“成就”与“成功契机”搭配不当,应该用“造就”,排除AB。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西游记》第二十四回提到,万寿山五庄观有人参果,又名草还丹,“①,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实际上,市场上售卖的人参果,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②。这些茄科植物生长旺盛,花芽质量好,果实产量高,果实颜色鲜艳。香瓜茄当然不是来自五庄观,安第斯山脉的温带区域才是它的老家——哥伦比亚、秘鲁、智利都是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职工管理】十篇
- 《全面质量管理ol》课件
- 《沙盘游戏治疗》课件
- 第5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A卷·知识通关练)(解析版)
- 某砖混结构住宅楼招标文件
- 《园林景观小品设计》课件
- 明确财务数据分析目标的路径计划
- 公园保安工作职责概述
- 2023年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必考】
- 教师暑假培训心得体会800字(九篇)
- 心肺复苏知识培训总结与反思
- 楚雄师范学院-18级-葡萄酒专业-葡萄酒工艺学复习题及答案
-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标准化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 助产士的述职报告
- 医保缴费问题排查整改报告
- 2024年黑龙江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度医院财务部述职报告课件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
- 工程管理培训教案
- agv无人运输车维修保养合同
- 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乐考非纸笔测试题(一)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