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11小题,共30分)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盐碱(jiǎn)瓠落(hù)掂量(diān)卖官鬻爵(yù)B.掊开(pǒu)车毂(gǔ)埏埴(shān)五石之瓠(hù)C.怵惕(chù)户牖(yōu)欢谑(xuè)未成一溃(kuì)D.怪癖(pī)广袤(mào)呺然(xiāo)流霰(sàn)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克己复礼(约束)

致知在格物(推究)自伐者无功(夸耀)B.其脆易泮(分离)复众人之所过(重复)

自贼者也(伤害)天下归仁焉(称赞)C.文胜质则史(浮夸)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击)与尔同销万古愁(排遣)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句话)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3.下列加点词含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然后君子若火之始然非不呺然大也B.定而后能静人而不仁聚族而谋之C.风雨兴焉焉能治之天下归仁焉D.盗爱其室先治其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夫子固拙用于大矣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故亏父而自利⑤朝闻道⑥贼其君者也⑦吴王使之将⑧与越人水战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②④/⑤⑧/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⑧/⑦ D.①③/②④/⑤⑧/⑥⑦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跨者不行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小子何莫学夫《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埏埴以为器民之从事皆起不相爱D.自见者不明物有本末强行者有志6.以下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知者不惑当察乱何自起B.若火之始然曰余食赘行世世以洴澼絖为事C.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以说吴王君子喻于义7.下列倒装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④自贼者也⑤仁以为己任⑥敏于事而慎于言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④⑤/③⑥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⑥/③/④/⑤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自知者明在明明德自见者不明B.其安易持居无求安静而后能安C.请问其目请买其方百金请与之D.自知者明知人者智知止而后有定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内心皆有善性。而荀子则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约束和教化。B.《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C.《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D.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10.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只需要把“不忍人之心”扩充起来,因而也是天经地义的。B.《大学之道》指出,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庄子》善于从世俗经验中提炼哲理,《老子》则多用寓言,婉曲达意。D.《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11.理解性默写(1)《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当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4)《诗经·秦风·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________”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________”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敌人的共识。(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6)《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描写月光清澈无边,又暗含鱼雁不能传递音讯之意。(7)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9)《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10)《锦瑟》中感叹“才华背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扬弃模式。认真检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能够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个因落后而挨打的泱泱大国在面临现代化的西方时,对待自己的传统文明一开始总是摆脱不了爱恨二元的极化态度:一方面,保守人士紧抱传统文化糟粕甚至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不放,即使洞察到工业化是西方文明的强盛之道,依旧死守“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的态度;另一方面,那些“全盘西化”的激进派,又走到了彻底抛弃传统文化的另一端,坚信“根本不净,百事皆非”。其实,不仅在中国知识界,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界,将传统与现代置于不可调和的两端也还是一种流行的叙事模式。比如,在整个冷战时代,为了与彼时如火如荼的共产主义文明竞争,在马克思主义之外为欠发达国家确立一条以美国为标准的发展之路,在美国学者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上建立起的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成了为美国战后国际政策辩解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成了美国学者雷迅马所说的“非共产党宣言”。在这一理论构架下,传统必被视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时必须抛弃的重负。尽管在百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上述传统——现代的二元观点以及为追求现代化执意抛弃传统的主张不时浮现,但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挑战之中,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备资源。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面对这份丰厚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费孝通穷其一生也在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因为中国的变迁“不会是西方世界的复制品或者传统的复旧”。当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非决然对立的,不是说传统就是现代,或者说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当保留所有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面对优劣同在、良莠共存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所以,费孝通在提倡形成“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时,也强调这一主张“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历史证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扬弃之途,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中的第二条道路,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百余年间,这场“结合”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追求、人生信仰、治理理念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诸多内在契洽性,越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这场结合就越加水乳交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现代化以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也使马克思主义屹立不倒,成为一种新质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摘编自周晓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扬弃模式》)材料二:记者:你说到了对于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扬弃”问题。在你看来,这些典籍里的“精华”到底有哪些?陈江: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其一,就是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易经》《尚书》等典籍里都有表述。中国人做事情都讲究与时节合拍,讲究天人合一。这种观点很符合现代文明的需要。其二,就是对人的重视。中国人有“民本思想”,讲“民贵君轻”。当然,这与现在讲的民主还是有本质区别,古人讲“民本”主要是从满足人民需求以维护政权的角度去谈的。要继承“精华”,还涉及一个转化性解释的问题,就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去理解古代思想。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学术界一齐去努力。记者:你的学生和你接触到的年轻人,他们对于传统典籍的态度是什么?陈江:我的学生都是研究古代历史的,但我也会对他们说,对里面的思想观点未必一定要接受,还是要辩证地去学习。至于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青年学生,他们现在接触传统典籍的确比较少了。有的人会觉得这些传统典籍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其实青年人对典籍接触少甚至很反感,我都觉得可以理解。主要还是应该要教育界来进行反思:到底应该向青年人传递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普及传统文化?记者:_______________?陈江:现在有一股“汉服热”,青年人以为穿着汉服就是传统文化了,这简直是闹着玩。这种拙劣的仿古,显示一些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只是皮毛,很浅薄。现在还有一种“女德班”,那我更是反对的。古代的孝道是讲究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这和今天我们倡导的对父母的爱完全是两回事。甚至现在还有人对青年人灌输所谓“孝道”,那就是害人。这些都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我还是觉得,要对青年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做到两点。一是要有“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真正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今天的青年人。二是要讲究普及的方式。《典籍里的中国》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摘编自陈江访谈录《普及传统文化要讲究“扬弃”和形式》)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真检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会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对待自己的传统文明无法摆脱爱恨二元的极化态度。B.在整个冷战时代,美国学者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成了为美国战后国际政策辩解的意识形态,即所谓的“非共产党宣言”。C.要继承典籍里的“精华”,就要进行转化性解释,要让今天的年轻人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去理解古代思想,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D.当代青年人对典籍接触少甚至很反感,对此教育界要进行反思,思考应该向青年人传递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普及。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现代的二元观点不时浮现,但已有许多人意识到,要总结并承继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主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B.中国的变迁“不会是西方世界的复制品或者传统的复旧”,我们要努力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C.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扬弃之路,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D.对于“汉服热”,陈江非常严肃地指出其中的问题,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只是皮毛,很浅薄,强调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去伪存真。14.下列选项中,填入材料二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你是如何看待青年人穿汉服这一现象的B.今天的青年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C.你认为在青年中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哪些问题D.你觉得向当今青年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哪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孩子作者楸立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1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交代了“我”爸爸妈妈是地下工作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这句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做比喻,显得贴切自然,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和表达特点。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从话语中可知妈妈充满母爱,饱含深情,但又理智沉稳,从容淡定。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1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让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儿园、去戏院,幼小的“我”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B.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爸妈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和理解的世界。C.“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D.“我”被高个子叔叔接走后来到一所新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这说明像“我”一样的“红孩子”有很多,他们也是被人送到这里来的。17.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18.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我’的父母”?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三、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①;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②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士矣?”孔子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③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④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君子也。”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蕴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孔子对曰:“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⑤,其事不可循⑥,若天之嗣⑦;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哀公曰:“善!”(节选自《荀子·哀公》,有删改)【注】①邑邑:忧愁的样子。②五凿:指喜、怒、哀、乐、怨五情。③率:遵循。④处:持守。⑤缪缪肫肫:缪缪,和而美也。肫肫,精而密也。⑥循:模仿。⑦嗣:主宰。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谓大A圣者B知C通乎D大道E应变F而不穷G辨乎H万物之情I性者也。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谦辞,冒昧地。与《老子四章》中“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敢”意思不同。B.归,指归向。与《论语》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C.病,文中指担忧。与杜甫《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意思不同。D.然不,指对错,“不”为通假字,通“否”。“然不”和“取舍”都是反义对举。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以“五仪之序”将人做了等级区分,是为了让鲁哀公明辨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B.孔子认为庸人口才不好,没有忧患意识,因而也难以积极向善,最终随波逐流,以致变坏。C.孔子认为贤人虽然富有但并不以储积财富为目的,所以用钱财救济天下人并不患得患失。D.圣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完美的人,他认为圣人做的事就好像是上天安排的,一般人很难企及。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2)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①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为写景作结。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24.请简要分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四、语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①,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②。()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③。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2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6.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27.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五、写作(6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论语》中,我们读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论述。同时,孔子也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与“利”是古代读书人终生思考的话题,也是当下社会人们常常面对的选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及简析:基础知识1.答案:B简析:A项,“瓠落”的“瓠”读音应为“huò”;C项,“户牖”的“牖”读音应为“yǒu”,“未成一溃”应为“未成一篑”;D项,“怪癖”的“癖”读音应为“pǐ”,“流霰”的“霰”读音应为“xiàn”。B项字音字形全部正确。2.答案:A简析:B项,“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是补救的意思;C项,“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攻”是治疗的意思;D项,“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一言”指一个字。A项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3.答案:D简析:A项,“然后君子”的“然”意为这样,“若火之始然”的“然”通“燃”,燃烧,“非不呺然大也”的“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定而后能静”的“而”表承接,“人而不仁”的“而”表假设,如果,“聚族而谋之”的“而”表承接;C项,“风雨兴焉”的“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焉能治之”的“焉”副词,乃,才,“天下归仁焉”的“焉”语气词,了;D项,“盗爱其室”“先治其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其”均为代词,自己。4.答案:D简析:①“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②“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③“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④“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⑤“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⑥“贼”,名词作动词,伤害;⑦“将”,名词作动词,率领;⑧“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①③形容词作名词,②④使动用法,⑤⑧名词作状语,⑥⑦名词作动词,归类正确的是D。5.答案:C简析:A项,“一日”古义为一旦,今义为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或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恻隐”古今同义,指同情、怜悯之心;“不行”古义为不能远行,今义为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大学”古义为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小子”古义为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为男孩子(用于男性,含轻蔑意);“毫末”古今同义,指极细小的事物。C项,“以为”古义为把……做成,今义为认为;“从事”古义为做事,今义为投身到事业中;“相爱”古义为相互关爱,今义为爱人之间的相互爱慕,均为古今异义词。D项,“不明”古义为不能显明,今义为不明亮、不懂;“本末”古今同义,指开始、结束,指事情的原委、经过;“强行”古义为勤勉而行,今义为用强制的方式进行。6.答案:D简析:A项,“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通“纳”,结交;“知者不惑”的“知”通“智”,智慧;“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均含通假字。B项,“若火之始然”的“然”通“燃”,燃烧;“曰余食赘行”的“行”通“形”,形貌;“世世以洴澼絖为事”的“絖”通“纩”,丝棉絮,均含通假字。C项,“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的“泮”通“判”,分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累”通“蔂”,土筐;“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的“龟”通“皲”,皮肤冻裂,均含通假字。D项,“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以说吴王”的“亡”通“无”,没有,“说”通“悦”,取悦;“君子喻于义”无通假字,不全含通假字的是D。7.答案:A简析: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人”;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④“自贼者也”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贼自者也”;⑤“仁以为己任”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⑥“敏于事而慎于言”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①定语后置句,②③⑥状语后置句,④⑤宾语前置句,归类正确的是A。8.答案:D简析:A项,“自知者明”的“明”指聪明,“在明明德”的“明”指彰明,“自见者不明”的“明”指显明;B项,“其安易持”的“安”指安稳,“居无求安”的“安”指安逸,“静而后能安”的“安”指性情安和;C项,“请问其目”的“请”指请允许我,“请买其方百金”的“请”指请求,“请与之”的“请”指请允许我;D项,“自知者明”“知人者智”“知止而后有定”中的“知”均为认识、了解、知道的意思。9.答案:B简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B项中说《礼记》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10.答案:C简析:《老子》善于从世俗经验中提炼哲理,《庄子》则多用寓言,婉曲达意,C项表述错误。11.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4)岂曰无衣;与子同仇(5)明月夜,短松冈(6)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7)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8)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9)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1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2.答案:B简析:原文说的是“在美国学者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上建立起的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成了为美国战后国际政策辩解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成了美国学者雷迅马所说的‘非共产党宣言’”,并不是“美国学者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本身成了“非共产党宣言”,B项错误。13.答案:A简析:原文是“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备资源”,并非“以此为主”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A项错误。14.答案:D简析:根据后文陈江的回答“要对青年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做到两点……”可知,此处应是询问向青年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D项最恰当。A项只针对“青年人穿汉服”这一现象提问,片面;B项与后文内容不相关;C项“存在哪些问题”与后文回答的重点“关键”不衔接。(二)现代文阅读Ⅱ15.答案:A简析: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很多名字、经常搬家等内容,是暗示“我”爸爸妈妈是地下工作者,而不是直接交代,A项错误。16.答案:C简析:“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为了暗示父母作为地下工作者,在夜里发电报,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不构成呼应,也不是为了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C项错误。17.答案:情节设计: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忍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视角去表现地下工作者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简析:从情节方面看,孩子视角能串联故事,且因其认知局限,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使叙述简洁;从形象塑造看,能展现红孩子自身特点,以及从侧面体现地下工作者的精神品质。18.答案:示例一:主人公是“我”。情节上,“我”是一切的经历者,串联起全文情节。人物形象上,文章的标题也提示文章主要是写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我”的乖巧懂事,和对父母的思念,代表了一代红孩子们的艰辛生活,文章讴歌了他们顽强的性格。主题上,“我”作为主人公,表现了红孩子的坚强,体现了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更能从侧面反映出革命工作者伟大的牺牲精神。示例二:主人公是“‘我’的父母”。情节上,文章通过一个红孩子的视角,展现了地下工作者的艰辛工作。人物形象上,写“我”是为了更能从侧面烘托出父母的崇高情怀,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但更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主旨上,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为革命工作四处漂泊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讴歌他们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简析:若认为主人公是“我”,可从“我”在情节串联、人物代表、主题体现等方面的作用阐述;若认为主人公是“‘我’的父母”,可从情节展现、侧面烘托、主旨凸显等角度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答案:BEG简析:句意为“所谓大圣,就是智慧能通晓天地间的根本大道,能应对各种变化而不会陷入困境,能明辨万物的性质和情状的人”。“所谓大圣者”是主语,“者”后应断开,即B处;“知”是主语,“通”是谓语,“大道”是宾语,“道”后应断开,即E处;“应变而不穷”是一个整体,“穷”后应断开,即G处。20.答案:B简析:“从物如流,不知所归”的“归”指归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指称赞、称许,二者意思不同,B项错误。21.答案:B简析:孔子认为庸人“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这里的“口不能道善言”不只是口才不好,更重要的是不能说出有价值的善言,且庸人“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没有寻找贤能之士依托自身的意识,没有忧患意识,“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体现庸人易随波逐流,被自身情绪左右,内心逐渐变坏,B项表述相对片面,没有完整准确概括庸人特点,错误。22.答案:(1)因此,富贵并不能让这些增加什么,卑贱也不能让这些减少什么。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士人了。(2)所谓贤人,行为符合规矩准绳,却又不伤害自身的本性;言论足以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却又不会给自己招来灾祸。简析:(1)“益”,增加;“损”,减少;“谓”,称作。(2)“中”,符合;“本”,本性;“法”,成为效法的准则。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23.答案:B简析: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起初是“野兴长”,前面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悠然闲适之情,只因后来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家乡,“忽惆怅”,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突转与变化,并非思乡的惆怅心情已渗透在前面景物描写中,B项错误。24.答案:(1)多种感官结合的角度。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颈联荞麦香,是嗅觉。多种感官结合,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2)色彩渲染。颈联写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画面更艳丽。(3)空间角度。“数峰”是远景,“棠梨叶”“荞麦花”是近景。由远及近,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简析:从感官、色彩、空间等角度分析颔联和颈联的写景特点,感官上调动耳、目、鼻,色彩上红白映衬,空间上远近结合,使景物描写丰富生动。语用25.答案:①泰然处之;②油然而生;③不言自明简析:①处,前文说苏轼流放儋州时生活艰苦,后文说他以著书为乐,可见他坦然面对困境,应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