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元思考:从版图的变迁,你发现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思考:在一统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内在的趋势?思考:是什么让统一成为可能?两宋政治与军事;辽夏金的统治;元的统一;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两宋的政治与军事PART1《雪夜访普图》,明·刘俊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问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

——《宋史·赵普本传》“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摘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中国朝代简表秦(公元前221--前207)西汉(公元前206--8)东汉(25--220)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0)隋朝(581--618)唐朝(618--907)五代十国(907-960)宋(960--1279)+辽夏金蒙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宋朝的立国环境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太行山以东是个大平原,骑兵从北南下,三几天就可到黄河边。一渡黄河,即达开封城门下。所以宋代立国是没有国防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建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巩固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行政财政军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朝廷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内外轮换,定期回京)夺实权制钱谷收精兵收

权四监司监控各州文官担任通判监督分权中央集权加强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范祖禹思考: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利弊?考点1: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2022·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A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巩固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2.(君弱臣强)——削弱相权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台谏机构平行于宰相机构,使言官对宰相的弹劾、批评更加方便。思考:比较唐宋的中枢机构有何不同?唐代:决策与执行分工协作,程序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唐代宋朝:以事任为中心分工,互不统属,相互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考点: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概念释疑统兵权和调兵权概念释疑台谏合一统兵权:指指挥和管理军队的权力,包括军队的日常管理、训练、组织和人事等方面,归三衙。调兵权:指调动军队进行作战的权力,归枢密院,实现二者的分离。台,御史台,掌管纠察百官。谏,谏官,主要积务是侍从规谏。宋代台谏有合二为一的趋势,两者事权相混,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谏官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措施,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皇权。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巩固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唐·杜荀鹤《投从叔补阙》

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应向此中求。

——宋代民谚抑武:抑制武将势力,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宋代是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更奇怪的是,养了兵又不看重他们……结果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巩固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4.官员权力——官、职、差遣分离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文献通考·职官志》(本)官,标志官员基本身份地位、决定官员基本待遇。(“品位”)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大学士等虚衔,来表示高级文官的地位。差遣,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职位+权责)。熙宁四年(1071),苏轼全衔为——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军州事。请辨别苏轼的官、职、差遣分别是什么?评价这一做法。评价:身份品级与职务分离的做法,使得对于官员的任用更加灵活,督励手段更加丰富,有利于官僚集团的稳定。但机构重叠,官制紊乱,降低行政效率。宋神宗元丰改制(1080-1082)后,冗官局面有所改善。收地方权力分机构权力中央地方崇文抑武1.文官任知州;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3.扩充禁军,更戍法。1.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2.台谏监察宰相。1.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2.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1.罢免宿将兵权;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小结:宋朝政治有何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③崇文抑武,加强监督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28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考点: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2023·海南高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C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三)北宋后期的统治危机遵循祖宗之法,制度逐渐僵化,助长因循守旧之风概念释疑祖宗之法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尊承,不敢逾越。”——语自宋太宗诏书

“事为之防”,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预先做出防范;“曲为之制”,就是说要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这八个字,是宋太宗及其智囊人物对于太祖朝所作所为进行的高度提炼,体现出“祖宗之法”的核心原则,是以防微杜渐、防范弊端为基本精神。——邓小南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三)北宋后期的统治危机1.政治危机遵循祖宗之法,制度逐渐僵化,助长因循守旧之风2.边防危机(积弱)(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2)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不可取之处:屈辱求和,加重负担,造成积弱的对外形象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榷场贸易;民族交融;庆历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不可取之处:屈辱求和,加重负担,造成积弱的对外形象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榷场贸易;民族交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三)北宋后期的统治危机1.政治危机遵循祖宗之法,制度逐渐僵化,助长因循守旧之风2.边防危机(积弱)时间岁入岁出状况太宗22,245,800近半余大半真宗150,850,100126,775,200余24,074,900仁宗126,251,964无余无余英宗116,138,405131,864,452亏15726047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军队开支扩充中央禁军招募流民当兵俸禄开支官僚队伍膨胀官吏俸禄开支较大岁币开支每年向辽、西夏交纳“岁币”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3.财政危机(积贫)二、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内忧外患、三冗两积2.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3.宋神宗启用王安石,锐意革新1069年(熙宁二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二)原则:(三)目的: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富国强兵二、王安石变法(四)内容1.改革财政制度,针对

_____问题,达到_____目的。

冗费富国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纳钱代役,朝廷雇佣人服役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在东京设市易务,调控物价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收效显著二、王安石变法(四)内容2.改革军事制度,针对

_____问题,达_____目的。

冗兵强兵

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编定保甲,农民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从军,“兵农合一”每户一匹,物力高而自愿者二匹,给以官马,或官给钱自买。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收效甚微二、王安石变法(四)内容3.改革官僚机构,针对

_____问题。

冗官措施具体内容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取消明经诸科(实用性)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批判“恩荫”制度,裁汰冗员,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二、王安石变法(2024·江苏高考·3)表1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堪称“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二、王安石变法(五)影响一定程度上缓解北宋积贫积弱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甚至加重人民负担,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加剧统治危机)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致力于恢复祖宗旧制,“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

。支持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之为“元祐党人”。宣仁太后死后,哲宗亲政,随即废除旧法,恢复神宗的新法,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思考:如何理解梁启超的评价?三、南宋的偏安

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明确历史事件:①“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②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皇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三、南宋的偏安时间内容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隆兴和议1164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岳飞绍兴十一年(1141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风波亭。韩世忠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张俊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刘光世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思考:列举南宋延续国家基调的表现求稳:收兵权求和:议

和分组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两宋时期政治和军事的认识。2辽夏金的统治PART2一、政权空间坐标宋神宗: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政权分布特点:①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②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③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二、辽夏金统治概况政权建立民族政治制度辽916年契丹族设立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西夏1038年党项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1115年女真族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制度:猛安谋克制盛衰:大定之治二、辽夏金统治概况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辽朝虽以辽上京作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由于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皇帝游幸期间,由北面高官陪伴,一起生活。南面官则于冬天南下中京,处理汉人臣民的事务,只有一名丞相及几名文书充当皇帝的日常随从。在因俗而治基础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蕃汉分治。考点1:辽、夏、金的统治(2022·天津高考)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A二、辽夏金统治概况政权建立民族政治制度西夏1038年党项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1115年女真族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制度:猛安谋克制盛衰:大定之治◎西夏文字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二、辽夏金统治概况金朝的统治①猛安谋克制猛安(十谋克为一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三百户一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

——《金史》性质: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影响:兵农合一,提高军队战斗力;地缘政权代替血缘的氏族组织,加速汉化②迁都燕京思考:结合之前所学的孝文帝迁都案例,解释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分析其影响。原因:①上京地处偏僻;燕京为战略要地②燕京经济发达③便于对抗南宋④摆脱女真旧势力,推进变革意义:促进民族交融,加快女真文明封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王朝定都北京奠定基础。二、辽夏金统治概况金朝的统治③由盛转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金世宗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创女真进士科,以科举取士,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文化。以廉平戒谕百官,严惩贪污。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小结: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材料: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①特点:②原因:因俗而治;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根本);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差异(直接)。③认识:

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

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有利于民族交融。(2022·辽宁·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D(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D.政权认同C思考:这两道试题的考点有什么共性?政权并立下的少数民族封建化(政治/经济/文化)3元朝的统一PART3(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蒙古西征(1219-1259年):①经济: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②文化: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③民族: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1.蒙古崛起:思考:蒙古西征带来了什么影响?(角度)(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3.元朝建立: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羁縻之州,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新唐书》“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则是古之一统皆名浮于实,而我则实协于名矣”——《全元文》卷1187“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卷58思考:蒙元的一统体现在哪些方面?疆域辽阔、统一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方向(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效率提高相权反弹中央实行“一省制”,丞相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相权扩大。还直接管理腹里。1.行省制度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行省制度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行省“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摘编自宋濂《元史》山川形便犬牙交错思考:概括行省制度的特点?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②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特点:行省有藩镇之重而未成藩镇之势(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行省制度影响: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其他措施(1)边疆管理:吐蕃: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军政事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在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2)交通: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3)通信: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如图所示为印加人的信使“飞毛腿”。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印加人的这种驿传系统A.扩大了贵族的行政权力C.稳定了帝国的统治区域B.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D.有利于完善国家道路系统元初废科举,后恢复,时兴时废,录取比例不高实行诸色户计,按职业划分;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5)户籍:(4)选官:B考点:元朝的统治(2021·海南·高考)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B五经、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五经之名则早始于汉武帝之时;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三)元朝的民族关系2.民族交融3.民族政策——回回特点: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与民族融合并存。——四等人制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影响: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导致民族隔阂产生,激化民族矛盾1.蒙古族正式形成到元朝中后期,漠北诸部族已经习惯于使用“蒙古”作为族群的总名称,原有的克烈、塔塔儿、儿乞等部族名使用渐少,且通常居于蒙古总称之下,加上一些从其他地区掳掠来的外族成员,形成更大范围的、全新的蒙古族群认同。——《中华文明简明读本》小结:元朝的统治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总结提升: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发展生产,促进了边疆的开发(2)推动了民族交融,民族交错居住分布格局形成;(3)学习汉制,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4)创新制度,影响深远,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元朝行省制;(5)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6)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边疆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近代中国版图;(7)“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

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8)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9)兼容并蓄政策使得中外交流活跃。4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PART4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黄河流域传统农业区两宋:丢失了黄河流域传统农业区,农业区缩减。思考:农业区缩减是否意味着农业的衰退?回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有哪些提高农业生产的措施。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农业领域发展概况意义耕作制度经济结构棉花种植边疆开发土地经营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一年三熟(有些地方)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农产品商品化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选必3P53】在宋元时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选必3P53】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开始,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继续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商品化趋势加强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思考: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有何特点?“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思考:“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影响?影响: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失地农民转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直接推动了土地垦殖数量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促进了经济立法的完善;导致贫富悬殊加大,并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租佃关系演变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③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④明清: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2023·湖北卷·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高考真题】A(2016·全国Ⅱ卷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B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农业领域发展概况意义耕作制度经济结构棉花种植边疆开发土地经营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一年三熟(有些地方)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农产品商品化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选必3P53】在宋元时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选必3P53】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开始,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继续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商品化趋势加强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①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②租佃制盛行。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手工业宋元纺织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制瓷矿冶印刷北宋: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煤的开采量很大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王祯:创制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市民文化的兴起);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极简主义的宋瓷之风朴实无华、优雅端庄、自在内敛、温润宁静展现出宋代崇尚礼制、自然的文化精神。(一)市场扩大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基层市场:边境市场:榷场:它是指中国辽宋夏金各政权在边境设置的互市市场。除战争时期,通常会相互约定,定期开设,受官方严格管控。(二)贸易增长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三)城市兴盛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思考:城市兴盛会带来哪些影响?(人口、财政税收、文化…)(三)城市兴盛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四)海外贸易发达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从秦汉到隋唐时期,我国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的大陆型国家,其经济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此时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向亚洲内陆延伸。这就是说,宋以前的历代王朝大都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内陆国家。

但自中唐以降,我国开始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对外贸易主要路径逐渐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模式开始表现出海洋发展倾向。于是原先“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我国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发生重大转折,由内陆国家开始向海陆国家的方向前进。——柳平生、葛金芳《“农商并重”“面向海洋”和“斯密型增长”——南宋发展道路的经济特征及历史意义》三、经济重心南移回顾: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⑤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漕运、海运发达)⑥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①先秦、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②初步开发: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北民南迁的第一次高潮)③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民南迁的第二次高潮);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④完成南移:南宋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一)进程◎隋大运河示意图◎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三、经济重心南移(二)影响思考1:经济重心的南移会直接造成什么影响?(人口;交通;财政)思考2:请指出下图表明的历史现象,并做出历史解释。三、经济重心南移(二)影响1.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较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人口分布: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城市发展:促进南方工商业城市的增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5.民族关系: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我国各民族交融。6.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的风俗习惯推广到全国。四、社会新变化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科举选士不重家世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南宋)叶适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思考:从以下四则材料反映宋代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变化一:门第观念逐渐淡化,社会流动加强重视门第→不问家世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贵贱有序→身份平等变化三:官府管控更为松弛,人身依附渐趋自由不抑兼并、管理放松如何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两宋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变化?(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由于科举制的发展,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径更加宽广。(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平民阶层通过科举大量进入仕途;贱民阶层数量减少;服务服役人员多来自雇佣;佃农雇农与雇主是契约关系等。(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①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租佃关系的发展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②政府不再直接控制经济活动;对百姓迁徙、更换职业及日常生活标准限制较少。(4)城市经济崛起,商业信用体系兴起。(纸币、信贷、契约、典当等的发展)5辽宋夏金元的文化PART5一、儒学的复兴回顾:儒学的复兴的背景?思考3:分析理学在当时受到官方推崇的原因?思考2:根据材料,你认为理学比起之前的儒学而言,在理论上有何创新?思考1:阅读材料,指出“二程”和朱熹对于“理”有什么共性看法?(佛道冲击;自身理论局限;宋构建统治合法性的需要;唐朝三教合流及韩愈等人的复兴;宋代重文政策……)一、儒学的复兴(一)理学的形成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2.代表及流派:1.概念:一、儒学的复兴(二)理学的基本内容1.天理本原2.存天理,灭人欲3.格物致知(三)理学的发展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1.朱熹编订“四书”并加以注释,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儒学基础读物;2.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3.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通过乡约向百姓宣讲,通过书院讲学等方式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使其深入社会基层。一、儒学的复兴(四)理学的特点①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本体性、先验性、客观存在性。)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人伦升至天理,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吸收了佛道因素(糅合儒佛道三派思想,形成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哲学体系。)④回归孔孟(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孟子地位提升,也进了孔庙,儒学从“周孔之道”发展为“孔孟之道”)⑤理学逐渐世俗化、生活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