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堂主题探究随堂达标训练课前自主学习

栏目索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组织的发展演变;知道乡里制与保甲制走向合一的趋势。(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理解封建王朝重视社会救济和优抚的原因及发展特点。(家国情怀、史料实证)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____。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户籍[释概念]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2.秦朝:户籍实行________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________。4.隋唐: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5.宋朝:户籍分____与____。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分类登记人口调查主户客户6.元朝:按职业实行“________”制度,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7.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____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______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8.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朝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后,户籍永停编审。诸色户计户籍里甲制摊丁入亩[释概念]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2000多年的人头税(丁税)的彻底废除。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表现①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____;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____和维护治安。县教化政令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③明朝:实行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里甲制[易混点]里甲制度与保甲制度的区别(1)里甲制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为甲首。里甲制度主要负责赋税钱粮之事。(2)保甲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种军事制度,即“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制度负责地方治安。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________与相互监督机制。(2)表现秦汉时期____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____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__,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______——明朝________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自我管理什伍邻保保保甲制十家牌法清朝里甲制到______①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____;十甲为保,设保长。②兼具区划和________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______合一保甲制甲长户籍管理保甲制[拓宽度]什伍连坐制什伍制度,是我国古代基层政权组织,源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什伍连坐法,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实施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儒家、墨家都主张社会救济。(3)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2.发展概况(1)粮食储备防灾:汉朝建立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2)优抚老弱贫苦的传统: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3)宋朝以后,________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常平仓宗族内部[易混点]宋代前后社会救济的变化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

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4)明清时期,________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3.主要特点(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________;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__。慈善组织政府粮食供应赈济[史论要旨]1.历代封建政府建造和管理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于征发徭役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2.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徭役和维护稳定,往往与户籍管理密切联系。3.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主题一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材料一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材料二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解读]材料一“申报户籍信息”“叫作‘团貌’的程序”说明政府设置团貌的程序,“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说明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说明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说明户口的等级性。材料二“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说明社会控制的松弛,“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说明赋税标准的变化,“宋代废良贱户籍制”“划分‘主户’与‘客户’”体现了户籍制度适应时代的变化。[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2)有学者认为“宋代的户籍和城市都是开放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这一观点。[结论](1)主要内容: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2)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没有田产的客户可以迁徙,移居到一个地方一年以上就可获得户籍,商人、佣工和流民都可以进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宋代的户籍和城市都是开放的”。[深化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世袭。(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主题二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宋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椿《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解读]

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设立专门保障机构,制定法律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对相关官员定期考核等。宋朝设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缓和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第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第三,对后世有借鉴意义。[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结论](1)措施:设立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立法保障,定期考核;针对生老病死不同情况采取相应保障措施。(2)历史意义:缓和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深化拓展]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1)内容: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2)思想基础①诸子百家学说: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如孔子“理想社会”的大同和小康,孟子“仁政”的思想),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的见解。②宗教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3)主要特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4)不足之处①具有宗教色彩。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主题三历史解释——明朝对基层社会管理材料

明朝中后期以来,在江南地区苏州府同里镇,吴县周庄镇,湖州府的南浔镇,地跨杭州、湖州二府的塘栖镇,沿海港口乍浦镇和地跨湖州、嘉兴二府的乌青镇,政府便开始遣府厅级官员驻镇进行管理。作为府级的特派官员,督捕同知配备的主要人员涉及经制典吏、经制书办、额设清书、额设招书、门子、快手、帮役、皂役、民壮、捕役、水手、轿夫名、军健等共104名。以乌青镇为例,一个县级以下的市镇而获驻高于知县品秩的同知,实已超出了政府对县级以下基层单位的常规管理模式。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官员基本上履行了其“平盗贼、整吏蠹、兴水利、隆教化”的职责,身体力行承担着融合国家行政体系与地方基层发展的重要职责。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解读]材料反映了明政府对江南地区基层管理的改革措施。根据“苏州府同里镇,吴县周庄镇,湖州府的南浔镇,地跨杭州、湖州二府的塘栖镇,沿海港口乍浦镇和地跨湖州、嘉兴二府的乌青镇”,可知着重于工商业市镇、沿海港口和跨区市镇;根据“府级的特派官员,督捕同知配备的主要人员涉及经制典吏、经制书办、额设清书、额设招书、门子、快手、帮役、皂役、民壮、捕役、水手、轿夫名、军健等共104名”,可知职官品级较高,有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最后一句反映了特派官员拥有多种管理职能的特点。[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府在江南地区进行基层社会管理改革的特征。[结论]特征:着重于工商业市镇、沿海港口和跨区市镇;职官品级较高;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拥有多种管理职能。[深化拓展]

明朝乡绅阶层与宗族制明朝的社会结构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就是乡绅阶层的形成与宗族制的发达。(1)乡绅阶层①概念:乡绅是明朝主要通过科举和学校制度造就的一个社会特权阶层。大致又可细分为两部分,其上层皆有官员身份,包括现任或退职官员,主要为通过科举考试得官者,也包含了通过捐纳、封赠等途径获得官职实衔或虚衔的人。下层则是有“功名”而尚未获取官员身份者,包括已中举而未出仕的举人、国子监监生,以及地方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乡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待遇上都享有特权。②作用a.许多地方公益事业,包括公共工程建设、慈善活动、灾荒赈济、地方志修纂,乃至社会治安的维持,民间纠纷的调解,神衹祭祀的举行,都是在乡绅的主持或积极参与下完成的。b.乡绅时常代表基层社区的利益与贪污不法官吏进行抗争,向官府乃至朝廷反映基层社区的要求和愿望。c.乡绅在地方上恣纵违法、欺压百姓现象较为普遍。(2)宗族制①概念:明代的宗族制是一种新的宗族制,最早出现于宋朝。它更广泛地向社会基层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独立、自治色彩的农业社会群体;一般稍有身份、地位的人即可自立宗统,向上追附始祖,向下收族,大小宗界限不严;宗族制与政治关系不大,而更具经济、社会意义。②作用a.明代宗族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基层管理组织的作用,与保甲制互为经纬,共同为国家服务。族权与绅权相结合,乡绅往往又是宗族首领,乡绅在地方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多是通过宗族进行的。b.族权也与国家政权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同宗族间的个人纠纷,有时会演化为大规模的宗族械斗,破坏统治秩序,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1.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记载,凡是无户籍而占有田宅或附会他人之名而占有田宅者,皆罚以卒戍边二年,并没入田宅归县官。对于冒名占有田宅者,在政府发现以前自首的,免除其罪并把冒名占有的田宅赐予他。汉代的这一规定(

)A.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B.有利于国家的赋役征发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B解析:汉代通过法律强制将占有田宅者分户立户,其目的在于保障国家赋税和徭役的征发,故B项正确;“罚以卒戍边二年,并没入田宅归县官”的做法不能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C项;材料中汉代立户的规定针对的是已占有田宅者,并非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故排除D项。2.(2023·钦州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可知,户籍制度的实质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限制人口流动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项不是户籍制度的实质,排除;“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有利于选官的相对公平,但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D项不属于实质,排除。3.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借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D解析:根据材料“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中央通过剥夺权力、设置官员等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借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地方管理职能,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C项。4.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该材料表明(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C解析:宋代救荒之法有五种,这充分体现了宋代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赈济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主要针对遭受灾荒的人群,故A项错误;材料“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说明政府利用了市场调节手段,故B项错误;“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说明富民参与灾荒赈济,故D项错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表。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