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记诵手册08
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目录
一、文言词类常识.................................................2
二、常见副词举例.................................................4
三、常见文言句式.................................................8
四、常见固定句式................................................11
五、常见虚词归类................................................14
六、常见虚词用法................................................15
七、常见修辞方式................................................29
八、常见表现手法................................................32
九、常见升迁用语................................................33
十、其他文化常识................................................37
一、文言词类常识
1.通假字
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卖炭翁》中
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古代通用。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原字是古字,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
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暮)”
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莫”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
思,故又造“暮”字。“莫”和“暮”合称一对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即同一个意思,
不同的写法。如:“弓墨”和“强”。
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可称
作假借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临时使用。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
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
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
通“早”。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代表“汝”。
当判定为通假字后,一般称“A同B”或“A通B”,其中,
“通”表示通假字,是指“被广为接受的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二是表示异体字。
2.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主要是特指到一般意义上的扩大。如“江”“河”(特指“黄河”和“长江”-〉
泛指所有的河流)“好”(女子貌美->优良,良好)“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中国
的专称)
(2)词义的缩小:如“臭”(气味的总称->不好闻的气味)“禽”(走兽总名-〉鸟类)“金”(金
属总名->黄金)“丈夫”(男子总称-〉婚姻中女子的对象)
(3)词义的转移:如“涕"(眼泪->鼻涕)“走”(跑步-〉漫步行进)
(4)词义的弱化:如“怨”(怨恨;仇恨->责怪;埋怨)
(5)词义的强化:如“恨”(遗憾、悔恨的事->仇视)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低微而鄙陋-〉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爪牙”(原指动物的尖
爪和利牙。古代则是得力帮手,褒义词->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贬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如“庖”(本义:厨房,厨师)“目”(本义:眼睛,口语,眼睛,书面语)
3.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
词类活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
(2)动词的活用:一、作名词二、使动用法三、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二、作动词三、意动用法四、使动用法
(4)数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名词三、作形容词四、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
4.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是“使之活”。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
江南岸。”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当
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
生的意思。数词使动用法: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5.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数词)意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
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客我”是“以我为客”。数词意
动用法: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6.动词的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
7.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⑴两个名词连用或处于谓语位置。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如:遂
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⑵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如:置人所曾鱼腹中。(《史
记•陈涉世家》)所曾:网到的(鱼)
⑶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
后面时。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可以做妻子。
⑷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如: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⑸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如:是欲臣妾我也。(胡铃《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如: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⑺名词用“而”连接。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
服。
8.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北”表示方位。“蜀太守以下郊迎。”“郊”
即“郊外”,表示处所。“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译为“用箕畚运到……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3)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4)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
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动作发生的
时间在晨时)
(6)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经常性。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岁赋其二)
(7)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9.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数词活用作名词
如:于是余有叹焉。/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今其室土无二焉(十家,一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
10.词类活用:动词用作状语
动词修饰动词,相当于副词的作用,作状语。用“而”或“以”和动词谓语连接。如:有遗男,始靛,
跳往助之。
U.词类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
⑴数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二(统一)
⑵数词带补语时(介宾结构),就用作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近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两属)
⑶数词前面有副词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虱,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
上》)(两样)
⑷数词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用作动词。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虱。(有贰心)
11.词类活用:数词活用作状语
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进行一次)
二、常见副词举例
1.程度副词常用的有”最、至、极、绝、殊、甚、特、太、尤、弥、愈、稍、颇”等。它们在句子中作
状语,补语。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杂诗》)
(2)古之治天下,至她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至娥至悉,极精细极周密。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竭尽,尽情地。
(4)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很,非常。
(6)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很。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越。
(8)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慢慢地。
(9)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很。
(10)然汝亦太草草。(李朝威《柳毅传》)实在是。
(11)不见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尤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
王阁序》)更加。
2.范围副词常用的有“皆、尽、悉、举、遍、并、俱、咸、毕、既、共、各、每、仅、徒、独、惟、
才、第、但、止、直、凡、数”等。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者
(2)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者全部。
(3)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完。
(4)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者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欧阳修《伶
官传序》)所有。
(5)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薛福成《观巴黎油记》)全。
(6)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
(7)其后诸侯共击楚。(《史记•屈原列传》)共同。
(8)文武并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共同。
(9)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
(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者
(1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独倾,独自饮酒。
(1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只。
(1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只。
(1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只。
(15)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每次。
(16)自足下滴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白居易与元九书》)将近。
(1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只。
(18)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只。
(19)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只。
(20)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蕖》)各自。
(21)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总共。
(22)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史记•陈涉世家》)屡次。
3.时间副词常用的有“初、始、昔、正、今、鼎、且、行、将、己、既、业、尝、曾、方、旋、寻、
随、终、竟、卒、渐、徐、暴、使、急、疾、遽、乍、亟、立、常、恒、素、雅”等。在句中作状语。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先,起初。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两小儿辨日》)刚,开始。
(3)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前。早先。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刚刚。
(5)令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柯刺秦王》)现在。
(6)天子春秋鼎盛。(《汉书•贾谊传》)正。
(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将要。
(8)在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将要。
(9)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李朝威《柳毅传》)刚才。
(10)狼旦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已经。
(11)既,公问其故。(《左传•曹刿论战》)已经。
(1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袁枚《黄生借书说》)已经。
(1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曾经。
(1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曾经。
(15)吴之民左痛心焉。(张溥《五人墓碑记》)正,正在。
(16)卓既杀琼秘,旋亦悔之。(《后汉书•董卓传》)随即。
(17)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不久。
(1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终究
(19)竟酒,酒筵完毕。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至难明也。(袁枚《祭妹文》)终究。
(20)日渐暮。(徐宏祖《游黄山记》)慢慢地。
(2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聊斋志异•促织》)慢慢地。
(2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骤然。
(23)遽契其舟。(《吕氏春秋•察今》)急忙。
(24)银瓶生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突然。
(25)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迅速。
(26)秦急攻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急速。
(27)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速。
(28)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立刻。
(2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赏有。(韩愈《马说》)经常。
(3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时时。
4.情态副词常用的有“诚、实、信、良、固、特、尚、犹、必、宜、亦”等。在句子中作状语。
(1)比之若父,拟之如天,遮不为过。(黄宗羲《原君》)确实,的确。
(2)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曳生之。(马中锡《中山狼传》)确实。
(3)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确实。
(4)以为犬良我友。(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的确。
(5)公固知某不贪也。(崔铳《记王忠肃公翱事》)本来。
(6)特示故人耳。(崔铳《记王忠肃公翱事》)只是。
(7)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周处》)还。
(8)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还。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定。
(10)诚宣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诚,实在。宜,应该。
(11)大王羽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
5.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非、弗、未、毋、勿、无、莫、靡”等。在句中作状语。
(1)君有疾,在媵里,不治将恐深。(《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不是。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不。
(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没有。
(5)不如毋行。(《史记•屈原列传》)不要。
(6)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不。“无相忘"等于说不忘记你们。
(7)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不要。
(8)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
6.敬谦副词常用表敬的有”请、幸、谨、敬、敢、辱”;表谦的有”窃、猥、敢”等。在句子中作状语。
(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
(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4)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5)赤也感,敢问。(《论语•先进》)敢问,(胆)敢来请教。
(6)最者辱赐书,教以慎子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报任安书》)辱赐书,辱与赐书
(7)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
(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
(9)寡君闻吾子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骰之战》)敢,自言冒昧之词。
7.语气副词又可分命令、愿望、反诘等语气。常用的有”其、尚、岂、宁、独、庸”等。(“其“表测度、
命令、反诘、委婉等语气。)
(1)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柳河东文集.书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译:唉,伤心啊!诚恳地
希望
你来享用祭品。(愿望语气)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察今》)难道。(反诘语气)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难道。(反诘语气)
(4)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难道。(反诘语气)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哪,岂。(反诘语气)
三、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主要用于明确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等同或从属关系。可分两种类型:“是
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基本形式为:“……者,……也。”例如:“—,阳城人也。”变化形
式包括:“……者……。”、"……也。”、“……者也。”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依
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
沦落人
(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非判断)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果判断)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此则岳
阳楼之大观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环滁皆山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出师表》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被动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
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句的常见结构包括“为……所……”和“被……”等,如“兵
挫地削,亡其六郡。”和“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受十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了某些词语或成分,如主语、宾语或谓语等。这种句式
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如“一鼓作气。”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气),三(鼓)而竭(气)
(3)省略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张良)以事。
(4)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其)归赵
(5)省略介词: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6)省量词:如:寒暑易节,始一(趟)反焉
4.主谓倒装句:谓语(动词形容词等修饰说明主语的部分)被置于主语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
⑴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把谓语放在主语前边。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⑵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例如:谁与,哭者?
⑶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例如:勖哉,夫子!
5.定语后置句:定语(通常用来描述或限制名词的词语)被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后。
⑴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强调和突出定语,使句子流畅。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⑵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⑶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⑷中心词+而+定语+者如: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娄下》
6.宾语前置句:宾语被置于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装。
⑴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如: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⑶通过“之”、“是”提前宾语。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唯利是图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提前宾语不需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如:一言以蔽之。
(5)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需要前置。业文南向坐。
7.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或称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包括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
被置于谓语之后,而不是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谓语之前。
(1)“于”字型(“于……”):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
余。
(2)“以”字型(“以……”):例如:皆不可限以时月。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如(若)”字型(“如……”)例如: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⑷介词“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疑问句:疑问句包括询问句、反诘句、测度问句三类。
(1)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焉、孰等)表疑问:
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嗷嗷,何也?(同上)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2)用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表疑问:
①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④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3)用疑问副词(岂、独、其等)表疑问:
①盛衰之理,虽非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②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⑷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题臾》)
⑷固定句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的疑问句式,如“岂……乎”、“非……欤”、“安……乎”
等。
如:“无乃……乎”用于表达一种担忧或推测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
9.否定句: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是通过使用特定的否定词来表达否定的意思。这些否定词可以包括副
词、动词和代词。如“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等。
①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③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⑤圣人无常师。(《师说》
⑥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四、常见固定句式
1.无乃……乎?
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
怕……吧”或者"只怕……吧"。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
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崂
之战》。
2.……孰与……
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的固定格式。如: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
概说的就是……啊"。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
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
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
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
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译为: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
吧。如: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5.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
呢?)
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雎不逝。雎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虞姬虞
姬把你怎么样呢?)
6.何有于……?
表反问的固定格式。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7.何……为?
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
呢?”
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
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
8.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
不是太糊涂了吗?”
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
的吗?
9.有……者
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的固定格式。如:
①人有亡斧者。(《韩非子》)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③夫晋,何厌(通“魇”)之有?(《左传•靖之战》)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
11.唯(惟)……是……惟……之为……
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如:
①惟命是从;
②惟利是图;
③唯你是问;
④唯仁是亲;
⑤唯才是举;
⑥无乃尔是过与?
12.所以……所以……者
所十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固定格式。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
③笔,所以书也。(表工具)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输》)(表办法)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
⑦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墨子》•公输》)(表凭借。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
便开玩笑的。”)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篇》)(表方法)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13...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如: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③白雪飘飘何所似?
14.有所..无所.....
“所”字短语表示名词的固定格式。如: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
②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
有什么可苦恼的。”
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接近。”
15.有以……无以……
与“所”字短语类似的固定格式。有用来……的方法,没有用来……的方法。如:
①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译为“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
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
③臣未有以报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比较常见)
五、常见虚词归类
1、按照句子与句子连接作用分类(连词)
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
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
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
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
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
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
表条件:乃、纵、无、即、贝h然则、纵……尚、纵令……亦
表转折:但、然、而、贝h顾
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
2、按照在句子的位置分类(语气词)
(1)句首语气词:“夫、盖、维、惟、唯”。
(2)句中语气词:“盖、也、与”
(3)句尾语气词:”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牙B、夫、兮”等。
3、按照句子语气作用分类
(1)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多在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
已、耳、焉”
(2)用来表示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多在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乎、与(欤)、
邪、哉”
(3)用来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多在句末:“也、哉、夫、兮、矣"。
4、按照指代作用分类(代词)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
人称代词,如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远指的,如彼、夫、其。虚指的,如某、或、莫。
(3)疑问代词。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
5、按照修饰限制作用归类(副词)
(1)表程度。表示“稍微”的副词有:少、稍、略等。表示“更加”的副词有:益、弥、愈、更、
滋等。表示“非常、尤其”的副词有:最、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
(2)表范围。表示“全、者R”的副词有:悉、皆、咸、俱、举、凡等。表示“只、不过”的副词有:
唯、特、徒、独、直、第、但、止、贝h仅、顾等。
(3)表时间。表示“曾经、已经”的副词有: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等。表示“经常、
一向”的副词有:常、素、雅、恒、向等。表示“不久”的副词有:寻、旋、既而、未几、无何等。
表示“正、恰好”的副词有:会、正、适、方、属等。
(4)表语气。表示“的确、实在”的副词有:必、诚、信、良、固、果等。表示“大概、恐怕”的副
词有: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等。
6、按照辅助作用归类(助词)
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
(1)结构助词。如之、者、所等。
(2)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的有:也、矣、焉、耳等。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哉、乎、邪、为等。句
首语气词有:夫、唯、盖等。
(3)音节助词。如之、其、有、言等。
六、常见虚词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h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不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K目的关系,
①绳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响"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课件
- 《孔子的简介》课件
- 人物访谈报告培训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员工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集粹汇编人事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合集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神经收集电子教案》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人力资源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选集职员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职员管理篇
- 湖南2025年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4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生物 含解析
- (新版):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
- 人工智能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 2024-2030年中国液态金属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高二上学期数学北师大版(2019)期末模拟测试卷A卷(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深圳初中语文七年级期末模拟卷3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广州初中地理八年级期末模拟卷2
-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小说阅读(第01期)(解析版)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法律咨询与调解》期末纸质考试单项选择题题库
- GB 45067-2024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