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龙岩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龙岩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龙岩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龙岩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龙岩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龙岩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检测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记者:您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中国社会科学报》)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伍德认为历史上的大乱并没有打破中国人对“斯文”的信守,汉字对文明的这种长期存续具有重要作用。B.在伍德看来,杜甫的作品相较于李白的作品,更加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也更加能告诉当下的我们何为中国人。C.“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静”句,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中以文化人的思想,与西方信奉的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D.面对当今世界的时代难题,中华文明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华礼乐教化等文明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儒家文化仍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有必要学习儒家的核心文本。B.中国有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歌所涉内容极广,且具当代意义,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杜诗就是最好的证明。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D.文学作品中平凡的细节描写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文化人的巨大力量。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孙犁《荷花淀》中,与水生嫂相约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B.沈从文《边城》中,翠翠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C.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D.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4.为了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5.孙犁的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选段阐述你的理由。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节选自孙犁《嘱咐》)【答案】1.B2.B3.C4.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用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③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5.答案示例:不同意这种说法。①夫妻因战争长期分离,见面后本应有千言万语却只用一个“你”字招呼,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②水生嫂先笑后哭的细节,充分展示出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和丰富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特质,③这一细节真实感人,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更加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也更加能告诉当下的我们何为中国人”错,伍德认为杜甫的作品更伟大,但并没有认为杜甫的作品更加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更加没有认为杜甫的作品“更能告诉当下的我们何为中国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国诗歌所涉内容极广,且具当代意义,但并不一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了中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C.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的内容是一种强烈情感的宣泄,是控诉,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结合“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可知,《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结合“杜甫广阔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可知,杜甫用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③结合“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可知,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结合“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可知,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回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结合材料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知,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夫妻相见在生活中本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但作品中的夫妻因战争而长期分离,好不容易见面了“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一个“你!”就是最水生此刻最富有感情的表达,蕴含了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这正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在万绿湖边有棵树苍俊同求学,立业,成家,孩子长大。一晃是几乎被遗忘的多少年,曾经的小王变成了如今的老王,那个从前趴在父亲肩头的小小王,转眼也到了外出求学的年纪,继承了“小王”的称号。小王打小是听话的孩子,成绩也一向优异,这次却“叛逆”了起来。孩子成绩优秀本是好事,高考成绩也着实不错,但对于老王却成了一种幸福的烦恼。老王想让孩子近一点,小王却立志远方。那眼中坚定的光,像极了曾经的自己。可是……这不是老王的家乡,老王的家乡在东源,那个绿水清湖的地方。老王小的时候,常去坝上游玩,骑在老老王的肩上,指点江山,立下种种雄心壮志,老老王便会“好,好……”的应着,然后便给他讲龙凤岛的故事,给他讲状元亭的历史,给他讲百花仙子的传说,告诉他那些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名字。这确实是一片风水宝地。湖边长大的老王,打小成绩优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离家越来越远,最终在异地他乡扎了根。成家之时,老老王的眼中是说不出的复杂,有孩子出息了留在大城市的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明的落寞。老王所有的情感是在老老王去世的那一天迸发的。年轻时落下的病根,终归让老老王没能所谓健康长寿。老王想将老老王接去省城疗养,但老老王坚定地拒绝了。那段时间,老王推掉了所有工作上的繁琐,一心陪伴着老老王。在老老王还能说话的时日,老王每天会推着老老王,在湖边转着。老老王说,曾经这还不叫万绿湖哩。老老王说,这坝,还有着你爷爷那时的一份力。老老王说,也有我的一份力呢,有些树便是我们那时种的。老老王说到这儿,有些费力地转了转脖子,看向老王,这树种下了,根便栽下了,这树便是根。你有出息是好的,但我这把年纪了,落叶,要归根。又过了些时日,老老王的身体再受不得风,后来,他终是闭上了眼睛。那以后,万绿湖边的树,便时常出现在梦中。当老老王入土为安,老王才浑然发觉,所谓在异地他乡扎了根,原来不过是身如浮萍,魂牵梦绕的,仍然是那汪碧绿的湖水,是那万绿湖边的绿树。如今,看着小王倔强的眼神,老王突然体会到了,当初老老王眼神中的那抹复杂。老王终还是没拧过小王,或者说,终还是没有一位父亲会去阻拦所谓孩子的未来,一如曾经的老老王。小王去外省上了大学,那是全国知名的学校。老王驱车送着小王,又陪同着安顿,终是一切打理了清楚。在回返之前,小王留给了老王一句曾经伟人说过的话: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回程的路上,老王湿润了眼眶,许是感动,或是其他。小王也是个出息的人,且比老子更甚。名校后是保研,保研后又读博深造,这次更远,要去出国。老王嘴上说着“好,好……”,心里却愈发落寞。越老越是想家,想那个青山绿水的地方。终是熬到了退休的年龄,老王和妻子商量后,搬回了万绿湖边的老宅。每日便是看看这山,看看这水。有机会时,便响应号召,和乡亲们一起,去万绿湖边种树。种树的时候,便又会想起老老王的那句话,这树种下了,根便栽下了,这树便是根。自己是归了根,可小王呢?一个父亲,怎能去阻止孩子大好的前程。越是雄鹰,越需要广阔的天空去翱翔。儿子出息了,当父亲的该欣慰才是。可是,与这方水土的缘分,到这里便止了吧,坝上的砖,岸边的树,树下的根,便到这里止了吧。小王终是修成了学业,从国外回来后,却未四处找工作,每日只是神出鬼没,不见踪影。老王也曾问过小王具体的打算安排,小王却是一脸的神秘。那天,小王似乎很闲,主动提出要和老王去万绿湖走走。“我要去上班了。”小王轻轻的说了一句,在林荫之边。老王的脚步顿了一下,又跟了上去,没有出声。“就在东源。”老王的脚步又顿了一下,猛地抬头看向儿子,眼中没有欣慰,只有不解。小王看着老王,笑了笑,“当年我说‘学不成名誓不还’,如今我自信学有所成,当然要回来回报家乡,这段时间便是在忙着办理人才引进的相关手续。”“可这儿毕竟……”老王张了口,却被小王打住。“没有毕竟,东源这些年越来越好了不是吗?也许还达不到最好,但,”小王看着老王,目光坚定,“这正是我们要去履行的责任啊。”“好,好……”老王双目湿润,“回来了好,报效家乡好。你说的对,东源越来越好了。你看,我小时候这还只是个水库,那是你太爷爷他们那时修建的。你看现在!”老王双目的湿润仿佛化作了万丈豪情,“这水,越来越美,这树,越来越多,这老一些的树,有些是你爷爷他们当年种的,你看那一片,那是我退休后种的,多好,多好!你将来,有机会的话也要来湖边种树,这树,是我们的根。”“是,是,不过不用等到那时候。”小王掏出了手机,指给老王看向屏幕,“以前你和爷爷总是说,这儿有你们种的树,我羡慕的很,所以你看——”那是一个线上认种树木的界面,“我在万绿湖边,也有棵树呢。”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部分小王“叛逆”的相关描述与后文小王倔强的眼神相互照应,写出了小王对前往远方的追求。B.老老王的病根,在后文老老王“有些树便是我们那时种的”话语中得到了阐释。C.老王脚步第一次停顿是因为没想到孩子这么快就要就业,第二处停顿则是因为对于孩子选择留在家乡的不解。D.结尾段关于线上种树的描述,延续了老王一家几代人与万绿湖的“种树”之缘,深化了文章主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描写,以老王的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受时空的界限。B.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中间插叙了老王与老老王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脉络清晰。C.小说中多次采用心理描写,强化了“孩子有出息”和“孩子离家远”的情感矛盾,丰满了父亲的形象。D.“坝上的砖,岸边的树,树下的根”连续三个偏正短语单独成句,与后文“便到这里止了吧”紧密相连,强化了老王的情感。8.文中“好,好……”一句共出现三次,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用前提下会带来不同的解读‌,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9.小说中没有出现具体的姓名,而是以人物代称的方式进行命名,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做的好处。【答案】6.D7.A8.①第一次是在老王小时候向老老王立下自己雄心壮志时,老老王对此的回应。写出了老老王对于孩子立下远大志向的欣慰。②第二次是小王要出国时,老王对小王的回复。表面上是对小王的认可,实际上写出了老王对小王可能离自己越来越远的不舍。③第三次是小王表达学成归来回报家乡担负使命的志向时,老王对小王的回复。老王一方面为小王回报家乡的志向感动,另一方面也为小王能留在家乡而欣喜。9.①通过“小王”“老王”“老老王”等代称,读者可以迅速理解人物之间的代际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②不过度强化人物形象,以小见大,将群体形象浓缩在“小”“老”“老老”的代际中,有助于展现群像的立场和价值观。③口语化的人物代称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主题思想,使读者在理解人物行为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三代人对家乡万绿湖的情感与选择,描绘了人与故土之间不可分割的纽带。故事从老王对儿子的期望与现实中展开,回溯至老老王,对湖水、土地、树木的执念贯穿其中。故事采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通过“种树”这一象征来表现深厚的家乡情怀。无名代称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故事的普遍性和共鸣感,使每位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代际传承的家国情怀和责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写出了小王对前往远方的追求”错,从后文可以看出小王是想学成后回报家乡,前往远方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B.“病根,在后文老老王‘有些树便是我们那时种的’话语中得到了阐释”过度解读,原文并没有说明老老王的病根是种树落下的;C.“第一次停顿是因为没想到孩子这么快就要就业”错,从文中看应是老王以为小王工作后要离家前往远方的复杂情感导致的顿步。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以老王的全知视角进行叙述”错,文中的老王并不是全知视角,而是限知视角。全知视角通常指的是叙述者视角,而非文章中的具体人物。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解读能力。①第一次是老王小时候,骑在老老王的肩头,“点江山,立下种种雄心壮志”,这时老老王说“好,好……”,表现了老老王对孩子有远大志向的认可和欣慰。②第二次是小王求学路上越走越远,这次要出国时,老王对小王的回复。“好,好……”,前面有个限制语“嘴上说着”,后面还有“心里却愈发落寞”,可见老王的“好”只是表面认可,心里却不希望小王走远,写出了老王对小王可能离自己越来越远的不舍。③第三次是小王表达学成归来回报家乡担负使命的志向时,他告诉老王,让东源越来越好是他们的责任,老王说“好,好……”,而且“双目湿润”,表面老王被小王回报家乡的志向感动,老王还说“回来了好,报效家乡好”,兴奋地指点着家乡的变化,表面他为小王能留在家乡而欣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技巧和创作意图的能力。①小说讲了三代人的故事,其中“老老王”是第一代,“老王”是第二代,“小王”是第三代,通过“小王”“老王”“老老王”等代称,读者可以迅速理解人物之间的代际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②人物不出现具体名字,而是用代称,表明作者并不想写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形象。只用代称模糊人物的具体身份,只突出三代人的关系,这样不过度强化人物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将群体形象浓缩在“小”“老”“老老”的代际中,通过老老王的愿望,老王的愿望和小王的愿望,有助于展现群像的立场和价值观。③“小王”“老王”“老老王”的称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口语化称呼,这样的代称很容易将读者带入日常氛围,使读者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知道的这样的称呼,可以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不出现具体名字,模糊人物个体身份,使读者不被人物个性分走注意力,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主题思想,代际之间的不同选择,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极大关系,尤其小王最后的回报家乡以及数字种树,都切合当下的建设美丽乡村和网络数字化发展,这样写使读者在理解人物行为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魏征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义,大矣哉!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太宗)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力也。”太宗尝嫌上封者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征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材料二: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才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其渐不克终也。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数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畿内户口A并就B关外C携负D老幼E来往F数千G曾无耳一户逃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耻,没有羞耻心,与《师说》“不耻相师”的“不耻”意思不同。B.偃,停止,与成语“偃旗息鼓”的“偃”意思不同。C.矜,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的“矜”意思相同。D.“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与《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应具有诚信的品质,即使在狼狈困顿的环境下,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不诚信则会危害自身,危及国家。B.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奏报内容不切合事实,想贬斥这部分人。魏征用古代谤木制度进行规劝,最终说服了唐太宗。C.魏征认为被称为圣德之人的尧、汤在遇到灾害时勤于政事,在局势安定时不耽于逸乐,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D.魏征通过昔今对比,列举了君王许多严重的过失,又加之以道理辅助说明,语言直率尖锐,但更见诚挚恳切之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勺子翻译成汉语。(1)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2)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14.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相配合,这在两则材料中有所体现,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A12.C13.(1)既然这样,那么说了不做,这是说了却不讲求信用;颁布了法令却不遵从,这是法令没有诚意。(2)天下安定,四方的少数民族诚心归附,仍然使兵马劳累远征,对边远之地进行问罪,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14.①君主礼待臣下,臣下尽力效忠。②君主讲求诚信,上下互相信任。③君主想要臣下指出自己得失,臣子尽心进谏。④君主体恤下情,臣民不怀二心。【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和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展现了魏征作为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谏臣,对君主治理国家的忠诚建议和深刻洞察。文章通过魏征对诚信、礼德的重要性以及对君主行为的劝谏,反映了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关怀。魏征以直言不讳的方式指出君主的不足,强调君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体现了他对国家大局的责任感和智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京城地区人口有些转向关外,扶老携幼,来来往往数千人,不曾有一户逃亡。“畿内户口并就关外”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子,故应在C处断开;“老幼”作“携负”的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来往数千”结构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不同”错。“不耻”,都是意动用法,指“不以……为耻”。句意:小人不以不仁义为耻。/不以互相学习为耻。B.正确。“偃”,停止;/放倒。句意:停止战争大兴文事。/放倒军旗,停止击鼓。C.正确。“矜”,都是骄傲的意思。句意:近年以来,已经出现骄傲放纵的苗头。/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骄傲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D.正确。“而”,表因果关系;/表转折关系。句意: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遇到灾害时勤于政事,在局势安定时不耽于逸乐,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错,尧、汤被称为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令”,颁布法令;“从”,遵从。(2)“率土乂安”,天下安定;“劳”,使……劳累;“遐裔”,边远之地;“此志将满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君主礼待臣下,臣下尽力效忠。材料一中,唐太宗对魏征的建议“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称赞魏征的功劳,这体现了君主对贤臣的礼遇和信任。魏征则以忠诚和智慧回报君主,尽心辅佐,体现了臣下的尽忠职守。②君主讲求诚信,上下互相信任。魏征在材料一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和臣下之间的信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展现了他对诚信的重视和对臣下的信任。③君主想要臣下指出自己得失,臣子尽心进谏。材料一中,魏征劝谏唐太宗要广开言路,听取臣下的意见,唐太宗接受了这一建议,体现了君主愿意接受批评和改进的态度。魏征在材料二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的不足,表现了臣子的尽心进谏。④君主体恤下情,臣民不怀二心。材料二中,魏征指出唐太宗初期体恤民情,百姓安居乐业,反映了君主对民生的关心。正因为君主的仁政,臣民才会对国家充满信心,不怀二心。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治国的基础,必须以礼、德为根本;君子所应保持的只在于诚信。既然这样,那么说了不做,这是说了却不讲究信用;颁布了法令却不遵从,这是法令没有诚意。没有信义的言语,没有诚意的命令,对上就会危害国家,对下就会危及自身,即使在狼狈困顿之中,君子也不会这么做。况且君子小人,表面相同而内心各异。君子面对危难不苟且偷生,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小人不以不仁义为耻,不怕行为不义,只追求利益,危害他人来使自己获得安宁。君主能完全地礼待人,臣下能尽力效忠社稷,必定使朝廷内外无私心、君臣上下互相信任。君主不讲诚信就无法支使臣下,臣下不讲诚信就无法侍奉君主,诚信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啊!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它,没有不吉利的。(唐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说:“朕刚即位时,上书的人有的说‘君主必须把握威权独断专行,不能把权力委任给臣下’;有的想显示武力强大,使异族恐惧而服从自己。只有魏征劝朕‘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我听了他的话,天下太平。边地的君长都来朝贡,各个少数民族的使节,都在道路上碰面了(指各个少数民族都派使节来朝拜)。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多,(密奏的内容)不切合事实,想加以贬斥。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现在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诽谤木制度流传下来的。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只可以听任人们上言。如果话说得对,就有益于陛下;如果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太宗说:“这话说得对。”对进呈奏章的人加以抚慰后再让他们离去。(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材料二:骄傲情绪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极端化,志向不可过偏、过高。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由于处理得好而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陛下在贞观初年,孜孜追求,毫不懈怠,委屈自己而顾念别人,总像是还怕自己做得不够。近年以来,已经出现骄傲放纵的苗头,仗恃功业之大,蔑视前代君王,认为比前代圣人智者还要贤明,心里轻视当代人才,这是骄傲情绪在滋长。想干什么,都任情由意,即使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听从劝告,终觉违心背性、耿耿于怀,这是欲望在走向放纵。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满足,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尽头了。天下安定,四方的少数民族诚心归附,仍然使兵马劳累远征,对边远之地进行问罪,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威严而不敢进谏言,这样延续下去不改变,您的圣德将受到损害。从前尧、商汤时并非没有灾患,而所以称颂他们的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的缘故啊。贞观初年,连年霜旱,京城地区人口有些转向关外,扶老携幼,来来往往数千人,不曾有一户逃亡、一人怨苦,这确是由于理解陛下体恤抚育的情怀,所以百姓至死不生二心。近年以来,百姓被徭役搞得疲惫不堪,关中的人劳苦忧患尤其深重。各种匠人服役后仍被官府雇用,年壮的兵员多被用以应付各种任务,官府不断地从乡间、里巷的百姓手中购买东西,远送物品的搬运工一个接一个地走在道路上。如果有灾情忧患,人们就很容易被惊扰,或因水灾或旱灾而谷麦不收,恐怕百姓之心不像以前那样平安舒贴。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我确实愚笨无知,看不清事理机缘,大略举出所见几条,把它奏明圣上。仅愿陛下采纳我这狂瞽之言,想想我这草野之见,希望“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或可略补“衮职”,(也就大感心安了)。那么,死日就是生年,即使斧钺加身也心甘情愿。(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冬夜对书卷有感陆游人生如梦终当觉,世事非天孰可凭?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①可铭膺。所闻要足敌忧患,吾道岂其无废兴?白发萧萧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②灯。[注]①《论语·卫灵公》有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短檠:矮灯架,借指小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联叙写了自己冬夜读书时的感悟,也可视为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首联以反问揭示世事是变化的,不能沉溺于人生的表象和天命的虚幻中。C.颈联强调学习的意义和道的永恒,通过学习、追寻道能应对遇到的困境。D.尾联以“依然”二字展现年老的自己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传承的重视。16.同样面对“万卷”,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形容书读得多的意义,本诗颔联作者讲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书读得多可以帮助自己深刻理解人生和世事,但也要有辨别是非对错的眼力,不能盲目接受。②需要牢记儒家“恕”道这一行为准则。【解析】【导语】冬夜对书卷的感悟中,陆游通过叙述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以及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揭示出应具备洞察力和宽恕他人的品质。即便年老,诗人仍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子孙教诲的责任,与杜甫的观念相呼应,展现个人对人生与学习的思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道的永恒”错,“吾道岂其无废兴?”翻译为:我追求的道难道没有盛衰,没有产生和消亡吗?”可知作者认为道是不断更新,不断变化,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要不断学习。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①“万卷虽多当具眼”,尽管可阅读书籍很多,但我们要有辨别能力。书读得多可以帮助自己深刻理解人生和世事,但读书需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要有辨别是非对错的眼力,不能盲目接受。②“一言惟恕可铭膺”,儒家的“恕”需要时刻铭记在心。要以“恕”字为处世之道,表明在大量阅读中需抓住关键的核心,践行“恕”道这一行为准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之君子谨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2)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帝为废妃甄嬛回宫拟定了“熹”作为封号,并释义“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古代文人,常常以乐景衬哀情,来加重哀伤的程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③.悟已往之不谏④.知来者之可追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忽、谏、隔、浥、蜀。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新鲜蔬果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获取多种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发表了一份【a】“蔬果排行榜”,评出19种高代谢质量蔬果。①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和营养素,②通过影响与慢性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指标,③如胰岛素、炎症、内皮功能、脂肪因子、脂质的变化情况,④最终减缓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摄入的高代谢质量蔬果占比越高,患重大慢性病的风险越低;(甲),即使蔬果总摄入量高,也无法降低慢性病风险,□□还可能让糖尿病风险增加13%。因此,要想更好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可以多选择【b】“高代谢质量蔬果”。要想更好地实现蔬果的防病价值,一定要养成每天吃蔬果的习惯,并且要【c】“会吃”。一方面保证餐餐有蔬菜,可多选择深色蔬菜,比如深绿色、红色、橘红色或紫红色的蔬菜,这类蔬菜富含Ʋ-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一大来源;另一方面可选择吃五颜六色的蔬果,保证花青素、叶黄素、叶绿素、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的摄入。不仅如此,(乙)。研究显示,生胡萝卜属于高代谢质量蔬菜,而煮胡萝卜和胡萝卜汁属于低代谢质量蔬菜。从营养角度来说,不同的蔬果都有各自的健康优势。因此很多朋友在减重过程中,总是把主食□□□□,但对蔬果却不限量,这种做法是否科学?水果含有果糖,果糖到底是【d】“敌”是“友”?果糖是所有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果糖代谢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也不会刺激胃分泌饱食因子和瘦素,也就是说,(推论)____________。所以,(结论)____________。18.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材料中【abcd】四处引号的作用均不相同的一项是()A.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人民日报》,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B.包身工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夏衍《包身工》)C.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D.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19.请在文中画方框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每个方框限填一个字。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根据文中最后一段的内容,分别写出合理的推论及结论。【答案】18.C19.①不可或缺②甚至③拒之门外20.①修改为: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④修改为:最终降低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21.甲:如果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乙:烹饪方式也很重要22.推论: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结论:蔬果不限量的减肥方法并不科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的作用:a.引用;b.强调;c.强调;d.特殊含义。A.引用;B.强调;C.反语;D.特殊含义。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整句内容是说新鲜蔬果的重要性,结合前半句可知此处语境是说蔬果对于平衡膳食是非常重要、不能缺少的,故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②前面说“无法降低慢性病风险”,后面说“还可能让糖尿病风险增加13%”,句子间是递进关系,且后面情况更严重,故可填“甚至”。甚至: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③根据“很多朋友在减重过程中,总是把主食……,但对蔬果却不限量”可知,此处语境是说减重时拒绝吃主食,故可填“拒之门外”。拒之门外: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语序不当。“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和营养素”并列不当,“营养素”跟“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是种属关系,应改为“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④搭配不当。“减缓……发病风险”搭配不当,应改为“降低……发病风险”,故改为“最终降低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前文说摄入高代谢质量蔬果的情况,后面说“即使蔬果总摄入量高,也无法降低慢性病风险”,甲句语境应该是假设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的情况,故可填“如果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乙:后文是在说烹饪方式对蔬果代谢质量的影响,所以乙句语境应强调烹饪方式的重要性,故可填“烹饪方式也很重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断的能力。推论:根据“果糖代谢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也不会刺激胃分泌饱食因子和瘦素”可知,人们在摄入果糖时,身体不会及时产生饱腹感信号,所以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果糖,因此推论为“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结论:因为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就容易摄入过多,而水果含有果糖且很多人减重时蔬果不限量,就达不到减重的效果,结合前文的问题可知减重过程中,蔬果不限量的做法不科学,因此结论为“蔬果不限量的减肥方法并不科学”。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