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选择题60道(苏科版)解析版_第1页
高频选择题60道(苏科版)解析版_第2页
高频选择题60道(苏科版)解析版_第3页
高频选择题60道(苏科版)解析版_第4页
高频选择题60道(苏科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选择题60道

一、选择题

1.(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月季、蘑菇、扫地机器人B.电脑病毒、小狗、小草

C.苔藓、木耳、小麦种子D.蝴蝶、小鸟、钟乳石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月季、蘑菇都属于生物,扫地机器人是靠程序运行,不属于生物,A错误。

B.小狗、小草属于生物,电脑病毒不属于生物,B错误。

C.苔藓、木耳、小麦种子都属于生物,C正确。

D.钟乳石无生物特征,不属于生物,D错误。

故选C。

2.(23-24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的是()

A.生态农业

B.破解病毒的遗传信息

C.华为芯片的研制

D.太空育种技术

【答案】C

【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

系,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

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涉及当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粮食、能源等

全球性问题。

【详解】A.生态农业属于生物领域的范畴,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A正确。

B.破解病毒的遗传信息属于生物领域的范畴,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B正确。

C.华为芯片研制不属于生物领域的范畴,不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C错误。

D.太空育种属于生物领域的范畴,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D正确。

故选C。

3.(21-22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发展的规律

第1页共37页.

B.人类的生存和人与环境的关系

C.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D.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答案】D

【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

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详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这些形形色色

的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还有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都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即研究生物的形态、

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故选D。

4.(23-24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下表为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相关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组别鼠妇位置鼠妇数量光照温度湿度

甲组纸盒左半侧20只明亮25℃适宜

乙组纸盒右半侧20只阴暗35℃适宜

A.甲、乙组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B.甲、乙组温度都应保持25℃

C.甲、乙组鼠妇的数量可以不相同

D.甲、乙组湿度可以不同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

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

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

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活动小组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则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所以,表格中甲、乙组分别位于明亮、阴暗的

环境中,而温度都应保持25℃、鼠妇的数量应该相同、湿度也应该相同,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2页共37页.

5.(23-24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如图,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修订过程中用了下

列方法,其中“走访药农、樵夫…”属于()

A.观察法B.实验法

C.调查法D.文献法

【答案】C

【分析】(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

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是从影响调研问题的许多因素中选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将它们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实

验,然后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

(3)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

法。

【详解】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

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修

订过程中用“走访药农、樵夫……”属于调查法。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水”的实验时,当实验结果与假

设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得到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一致

C.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仔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

【答案】D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

第3页共37页.

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详解】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尊重实验事实,这是做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

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

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23-24七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某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将测得的相对湿度(%)

的数据绘制成了下图所示的空气湿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曲线说明同一时间的空气湿度:灌丛>草地>裸地

B.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湿度可用同一个干湿计测量

C.测量时,重复测几次,取平均值,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D.测量每处的空气湿度时,都应该将干湿计放置于地面上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

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

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裸地没有植物,空气湿度小(早晨、中午、晚上都是最小);灌木丛植物比草地多,植物的蒸

腾作用较大,而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因此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比草地的大;草地植物比灌木丛的

少、但比裸地的多,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因此草地的空气湿度比灌木丛的小比裸地的大,

同一时间的空气湿度:灌丛>草地>裸地,A正确。

B.该实验的变量是时间和植物类型,干湿计不是变量。干湿计应该保持相同的状态,因此在同一地点,不

同时间的空气湿度可用同一个干湿计测量,B正确。

C.为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

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C正确。

第4页共37页.

D.干湿计测量空气湿度时,应悬挂在一定高度,通常是离地面1.5米左右,因此不能把干湿计放在地面上

进行测量,比如放在树杈上,D错误。

故选D。

8.(23-24七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下图为数码显微镜示意图,下列关于数码显微镜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数码显微镜也叫视频显微镜

B.观察到的显微图像可以在屏幕显示

C.观察时需要调整准焦螺旋

D.使用时需要左眼观察,右眼睁开

【答案】D

【分析】数码显微镜的主要好处在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只能供一人使用,要分享显微镜的影像很困难,

而要拍摄显微镜内的影像,亦往往需要用到特别的仪器帮助;然而,数码显微镜由于可以与电脑接驳,使

显微镜内的视像可以透过连接在投影机播放,使教室内的学生可以一同观看影像,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亦有

帮助。

【详解】AB.数码显微镜又叫视频显微镜,它是将显微镜看到的实物图像通过数模转换,使其成像在显微

镜自带的屏幕上或计算机上,主要用于教学用途,AB不符合题意。

C.数码显微镜观察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物镜与玻片的距离,因此,观察时需要调整准焦螺旋,C不

符合题意。

D.数码显微镜没有目镜,物像在屏幕上显示,两眼可同时观察,D符合题意。

故选D。

9.(23-24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以下关于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观察标本厚度不均匀时,观察的视野中有明有暗

第5页共37页.

B.标本染色较深时,观察时应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C.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D.更换高倍物镜时,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再观察

【答案】A

【分析】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

息的光学仪器。

【详解】A.若视野中有暗有明,说明透光不均匀,则可能是装片上的物体厚度不均匀,A正确。

B.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标本

染色较深时,观察时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B错误。

C.目镜和物镜起放大作用,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C错误。

D.由低倍镜转为高倍镜时,将物镜转换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高倍镜转至载物台正中位,注意勿使镜头

与玻片相碰,这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D错误。

故选A。

10.(23-24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某同学在实验课上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先后看到了如图所

示的视野。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视野甲的物像更清晰

B.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将视野甲的物像移到中央

C.使用大光圈或凹面镜可以使视野乙变得明亮

D.视野乙中边缘黑色、中间白亮的气泡会影响对细胞的观察

【答案】B

【分析】(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

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2)显微镜的部件中调整光线强弱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

【详解】A.细准焦螺旋的作用可使物像更清晰,A正确。

第6页共37页.

B.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欲将

视野甲的物像移到中央,B错误。

C.当光线较弱,调节遮光器使用大光圈,可以使视野变亮、视野较亮时,转动反光镜使用平面镜,C正确。

D.在制作动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如果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常常会在视野中出现一些中央发亮,边缘

又粗又黑的圆圈——气泡,会影响对细胞的观察,D正确。

故选B。

11.(22-23七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使用显微镜时,可参照下图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图中①②分别为

()

A.装片、目镜B.装片、装片C.目镜、目镜

【答案】A

【分析】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详解】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装片标本,

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就

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移

动装片,污物移动,在装片上;污物不动,转动目镜,污物移动在目镜上,污物不动,在物镜上,因此BCD

错误,A正确。

故选A。

12.(17-18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如图是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甲、乙无螺纹,丙、丁有螺纹,若要

在视野内看到最少的细胞()

A.乙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丙D.甲和丁

第7页共37页.

【答案】A

【分析】观图可知: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

【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

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丙、丁有螺纹为物镜,物

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若要在视野内看到最少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乙和丙的组合,故BCD

错误,A正确。

故选A。

13.(22-23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某同学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物

像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如何移动装片?()

A.左下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右上方

【答案】A

【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

【详解】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

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某同学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物

像在视野的左下方,想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4.(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独角仙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

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位置独角仙光照温度湿度

纸盒左半侧30只明亮10℃适宜

纸盒右半侧30只阴暗25℃适宜

A.左右两侧独角仙的数量太多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25℃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湿度应不相同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

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

第8页共37页.

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温度对独角仙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过程

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如独角仙的数量、湿度、光照等都相同,因此对其修

改正确的是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5.(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有()

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稻螟

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

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

【答案】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

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①阳光③水分④土壤⑥空气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

物因素;②杂草⑤田鼠⑦蝗虫⑧稻螟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6.(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白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食浅水中的小鱼、虾、爬虫类和甲壳动

物。下列影响白鹭生活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广阔的滩涂B.丰富的鱼、虾、蟹

C.丰沛的水源D.适宜的气候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

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生物因素是指其他生物对某一生物生活的影响。选项中,白鹭捕食小鱼、虾、爬虫类和甲壳动物,

所以这些动物是影响白鹭生活的生物因素。广阔的滩涂、丰沛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均为非生物因素。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22-23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

A.生物的生存地点

B.生物周围的气候条件

第9页共37页.

C.光照及水分情况

D.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对其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

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食物、阳光、空气、水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

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生物生存的环境主要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对

其有影响的各种因素。由此可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8.(23-24七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引种到我国后因缺少天敌而成为恶性杂

草,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我国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竞争B.捕食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A

【分析】(1)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

一定危害的现象。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A.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而形成的关系。由于气候适宜、缺少天

敌、生存空间和资源充足,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逐渐成为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之间竞

争阳光、养料、空间等,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故A符合题意。

B.捕食关系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而形成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

生,故C不符合题意。

D.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分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下列生物之间存在寄生关系的是()

A.草盛豆苗稀B.菟丝子与大豆

C.海葵与寄居蟹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答案】B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

第10页共37页.

内斗争。(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等。互

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

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

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详解】A.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种间的

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常寄生在葫芦科植物上,包括黄瓜在内。菟丝子寄生在黄瓜上会对黄瓜的生长

和产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菟丝子会通过寄生吸收黄瓜的养分,导致黄瓜的生长受到阻碍;另

一方面,菟丝子在黄瓜上繁殖,会影响黄瓜的品质和产量。因此,黄瓜和菟丝子属于寄生关系,B符合题意。

C.海葵与寄居蟹互惠互利,海葵为寄居蟹提供住所,寄居蟹为海葵提供有机物,是互利共生关系,C不符

合题意。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苏东坡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

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春风又绿江南岸

C.大树底下好乘凉D.草盛豆苗稀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

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

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苦寒坏我千

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意思是苦寒的天气摧残了我千竿绿色的植物,但好雨却促使新的竹笋迅速生长。体

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和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详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指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能导致非常长的堤坝崩溃。这体现了(蚂

蚁)生物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春风又绿江南岸”意思是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即环境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失了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

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体现了(大树)生物影响环境,C不符合题意。

第11页共37页.

D.草盛豆苗稀,体现草和豆苗相互竞争,生物与生物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22-23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如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

漠中的沙漠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沙漠狐,小耳利于散热

B.乙是北极狐,大耳利于保温

C.甲是北极狐,小耳利于保温

D.乙是沙漠狐,大耳利于保水

【答案】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

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甲、乙两图中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气

候寒冷、温度很低,狐为了适应环境减少热量的散失,皮肤的裸露面积很小;沙漠温度高,为了散失热量

降低体温,狐皮肤裸露面积大。由图示可以看出,图甲中的狐耳朵、鼻子短小,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散失保

持体温,为北极狐;图乙中的狐耳朵、鼻子较大较长,有利于散失热量降低体温,为沙漠狐。由此可见,

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2.(23-24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北极熊生活在北极,而在沙漠地区却不能生存,这说明()

A.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适应一定的生物

C.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D.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

【答案】C

第12页共37页.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

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

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该地区的北极熊,体内脂肪很厚,脂肪具有良好的保暖性

能,有利于北极熊保持体温恒定,这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而沙漠地区温度较高,北极熊却不能生存,这

说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3.(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新沂“五花山庄”植物繁茂,夏天特别凉爽,是避暑胜地,某生物兴趣

小组在此发现了下列生物:小草、鸟、大树、野兔,苔藓、蘑菇,蚂蚁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草、大树、蘑菇、苔藓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鸟、野兔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五花山庄”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树林里的土壤、空气等非生物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

其营养方式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物,能够利用太阳的光能将无机物合

称为有机物,叫做生产者;动物只能通过吃植物或其他动物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获得能量,叫做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能把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叫做分解者。

【详解】A.小草、大树、苔藓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蘑菇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

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

B.鸟、野兔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正确。

C.“五花山庄”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土壤、空气属于非生物部分,是该生态系统的组成,

D错误。

故选B。

24.(23-24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下列说法中,能够被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

C.一片树林中的树木、小草及空气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

第13页共37页.

【答案】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

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

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详解】A.一个池塘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故A错误。

B.一片麦地里的空气、土壤、阳光等环境因素,只包括了环境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

生态系统,故B错误。

C.一片森林中的树木和小草及空气,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和非生物部分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

整的生态系统,故C错误。

D.一片草地上所有生物和环境因素,既包括了生物部分,有包括了非生物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

统,故D正确。

故选D。

25.(22-23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净化空气、

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D.荒漠生态系统

【答案】A

【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

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它们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

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

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

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息息相关,A符合题意。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

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

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组成。除了为人类提供饮水、灌溉和工业用水,

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燥少雨的地区,在北半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地带。我国

第14页共37页.

的荒漠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地区,降水较少,土壤中营养物质比较贫乏,因此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群

落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所以荒漠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C.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也可以流向生产者

【答案】D

【分析】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

失。

【详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又作为动力,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

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A正确。

B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

级,BC正确。

D.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释放能量,因此生产者的能量能够流向分解

者,D错误。

故选D。

27.(23-24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某草原生态系统结构比较简单,存在食物链“草→羊→狼”,若狼被人

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羊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A.B.

C.D.

【答案】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越少,生物

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别越低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多,数量就越多。

第15页共37页.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当狼被大量捕杀时,羊的天敌减少,羊的数量会先增加。但随着羊数量的增加,

草的数量会减少,羊又会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8.(20-21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科学家进行的“生物圈Ⅱ号”实验为我们提供的启示是()

A.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B.地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脱离地球环境而生存

D.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家没有控制好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

【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

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科学家将它称为生物圈Ⅰ号。

【详解】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

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

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因此A是正确的。故选A。

【点睛】牢记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29.(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下图是小军总结的生态系统组成概念图,其中①、②处填写的内容分

别是()

A.环境、动物B.空气和水、消费者

C.消费者、环境D.非生物成分、消费者

【答案】D

【分析】图可知,①非生物部分,②消费者。

【详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

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

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

第16页共37页.

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

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图可知,①非生物部分,②消费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0.(23-24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B.所有的动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均不可缺少

D.分解者能够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答案】B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

统相互关联。

【详解】A.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

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区,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

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携带者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

A不符合题意。

B.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例如蚯蚓就是分解者,B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均不可缺少,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

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3-24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下表所示猫和老鼠的生命现象,与相应的生物基本特征叙述正确的

是()

选项生命现象生物基本特征

A猫吃老鼠生物需要呼吸

第17页共37页.

B猫生猫,老鼠生老鼠生物能生长

C一窝猫中有白色、黑色生物有繁殖现象

D鼠听见猫叫,立即躲进洞内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AB.BC.CD.D

【答案】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

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猫吃老鼠,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错误。

B.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B错误。

C.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变异现象,C错误。

D.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正确。

故选D。

2.(23-24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如图所示为“黄瓜植株是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的”。对该生命现象的

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有共同的基本结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体都能进行繁殖,并且都能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C.生物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大多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包含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

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详解】A.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A错误。

第18页共37页.

BCD.黄瓜植株是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的,这句话体现了大多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生命特征,说明

细胞既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功能上的基本单位,没有体现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也

没有体现生物适应环境,,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21-22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的是()

A.生态农业B.破解病毒的遗传信息

C.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发射D.环境污染

【答案】C

【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

系,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

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涉及当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粮食、能源等

全球性问题。

【详解】ABD.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态农业、破解病毒的遗传信息、环境污

染都属于生物领域的范畴,都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ABD正确。

C.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主要是物理领域的问题,与生物学关系不大,C错误。

故选C。

4.(23-24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下列是小明同学对本学期探究实验的笔记整理。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在“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实验中,将肉汤加热煮沸的目的是杀灭肉汤中原有的细菌

B.在“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中,要先调节好水温再放入金鱼

C.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中,要选择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作为实验材料

D.在“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中,每种溶液的滴管可以混淆使用

【答案】D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

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

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在“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实验中,将肉汤加热煮沸的目的是杀灭肉汤中原有的细菌,防止对实

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

B.在“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中,要先调节好水温再放入金鱼,避免水温出现偏差,

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中,要选择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确保变量的唯一,

第19页共37页.

C正确。

D.在“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中,每种溶液的滴管不可以混淆使用,以免干扰试验结果,

D错误。

故选D。

5.(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的现象与生活常识不同时,应修改观察记录

B.观察微小生物或特征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

C.实验可给研究者提供实验现象、数据等资料

D.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设形成科学结论的实践基础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观察和

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详解】A.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观察的现象与生活常识不同时,不应修改观察记

录,A错误。

B.观察微小物体或物体上的微小特征,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B正确。

C.科学的实验可给研究者提供实验现象、数据等资料,C正确。

D.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是检验科学假设形成科学结论的实践基础,D正确。

故选A。

6.(22-23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为探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他在甲

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Ⅰ、Ⅱ两处内容应是()

花盆阳光温度/℃水

甲向阳处20充足

乙暗室IⅡ

A.20,不充足B.30,不充足

C.20,充足D.30,充足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

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

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第20页共37页.

【详解】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探究条件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根据提供信

息可知,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则甲、乙花盆除光照不同之外,温度、水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

下表中Ⅰ、Ⅱ两处内容应是20、充足。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23-24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时,某学习小组的实验结果是不浇水

的一组比适量浇水的一组生长更为旺盛。对此结果,同学们持怀疑态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修改实验数据

B.选取2种不同的植物做实验对象

C.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D.不用实验,只需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原因

【答案】C

【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

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详解】A.分析数据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不能随便修改实验数据,A错误。

B.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水分,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选取相同的植物做实验,B

错误。

C.在这个实验中,需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C正确。

D.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不正常的情况,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原因,不能不做实验,直接查阅相关的

资料,D错误。

故选C。

8.(23-24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同学们在生物课上开展了“调查校园生态系统”、“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

呼吸的影响”、“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等实验。下列选项中,完成

以上实验所需实验器材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

【答案】C

第21页共37页.

【分析】图中的实验器材有:①温度计、②酒精灯、③放大镜、④干湿表。

【详解】调查校园生态系统时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是③放大镜,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需要用到

①温度计测量水温;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需要用到④干湿计测量空气湿度;探究绿叶在光下产

生淀粉的实验中需要用到②酒精灯脱色,因此,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22-23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列各项实验中,选择器材、试剂合

理的是()

A.显微镜,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B.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

C.放大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组成

D.温度计,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答案】B

【分析】1.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

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

2.酒精灯是一种以酒精为原料的加热工具,由灯体、灯芯管和灯帽构成,用来加热物体。

3.放大镜是用以放大物体的凸透镜,显微镜的雏形。通常用来观察物体细节。

4.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

【详解】A.根据分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人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小物体,因此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无需显

微镜,A不符合题意。

B.酒精灯是一种以酒精为原料的加热工具,可以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石棉网)加热,B符合题意。

C.植物细胞十分微小,无法使用放大镜(放大倍数较小,10~20倍)进行观察,故观察植物细胞的组成需

要用显微镜,C不符合题意。

D.温度计一般用于测量温度。测量空气的湿度一般用干湿计,一般在夏季室温为25℃时;冬季室温为18℃

时使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3-24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小明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后,用显微镜观察某种植物叶肉细胞

的结构。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目镜和物镜组合目镜物镜

A5×10×

第22页共37页.

B16×40x

(1)图1是显微镜的构造,其中②⑤两种结构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

A.目镜粗准焦螺旋B.物镜细准焦螺旋

(2)上表是小明观察时使用到的两种不同目镜和物镜的组合,组合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选

A或B)

A.AB.B

(3)正在准备观察玻片标本时,教室光线突然变暗导致视野偏暗,小明可以使用反光镜中的__________镜。

A.凹面B.平面

(4)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选用__________倍物镜。

A.高B.低

(5)小明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还观察到细胞中有很多绿色的球形或椭球形的小体--叶绿体(图2),并且同时

发现叶绿体在视野中沿逆时针方向缓慢流动,请你帮他预测,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沿__________

方向缓慢流动。

A.顺时针B.逆时针

【答案】(1)B

(2)B

(3)A

(4)B

(5)B

【分析】图1:①是目镜、②是物镜、③是反光镜、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细准焦螺旋。

【详解】(1)物镜是有螺纹的,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的镜头,则图1中的②是物镜。显微镜粗准焦螺旋与细

第23页共37页.

准焦螺旋装在同一轴上,大螺旋为粗准焦螺旋,小螺旋为细准焦螺旋,则图1中的⑤是细准焦螺旋,A不

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所观察细胞的

体积越大,而数量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所观察细胞的体积越小,而数量越多。根据表格

可知,组合A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5×10=50倍。组合B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16×40=640倍,则组合B显微

镜放大倍数大于组合A,故组合B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当外界光线弱时,使用遮光器中的大光圈和反光镜中的凹面镜;当外界光线强时,使用遮光器中的小

光圈和反光镜中的平面镜,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应先选用低倍物镜,因为低倍镜观察的视野更宽,更易找到观察对象,

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旋转180度),因此若在显微镜下看见叶绿体在视野中沿逆时针方

向缓缓流动,则实际流动的方向也是逆时针,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22-23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微镜在观察细胞的实验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下列对显微镜使用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图甲中的镜头由a转换成b后,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要将图甲中的镜头由a转换成b,可以直接转动物镜镜头

C.若要观察图乙中的微生物,应将载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D.若视野中看到图丙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答案】C

第24页共37页.

【分析】显微镜的呈像原理和基本操作:

(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

动方向相反,故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

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2)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

越暗,反之亦然。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

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

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详解】A.图甲中a、b为物镜,放大倍数与物镜镜头长度成正比,物镜镜头越长则放大倍数越大,若将

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观察到的细胞变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不符合题意。

B.若要将图甲中的镜头由a转换成b,不能直接转动物镜镜头,正确操作是转动转换器,因为物镜是安装

在转换器上的,B不符合题意。

C.光学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图乙中的微生物在显微镜视野下朝左下方游动,实际是朝右上方移

动,故若要观察图乙中的微生物,应将载玻片向左下方移动,C符合题意。

D.光学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故若发现图丙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细胞质的流

动方向也是顺时针,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1-22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装置如图,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

观察肉汤的变化。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A.空气的有无

B.微生物的有无

C.瓶颈的形状

D.是否灭菌处理

第25页共37页.

【答案】B

【分析】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

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

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

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

【详解】由题意可知,如图,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即两瓶中都高温灭菌,第一个的瓶口是

竖直向上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竖直的瓶口进入甲瓶的肉汤中,使肉汤变质腐败。而第二个的瓶

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的,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被S型的曲颈阻挡住,微生物就不能进入乙瓶的肉汤中,

肉汤保持新鲜。由上可知,两组的区别是第一组肉汤中有微生物,第二组的肉汤中无微生物,是一组对照

实验,变量是有无微生物,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22-23七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如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载玻片中的“上”字,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下”

B.②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C.③如果外界的光线较弱,可选用大光圈和平面镜

D.显微镜的规范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答案】D

【分析】显微镜的正确使用顺序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四个步骤。

【详解】A.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