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三)反对本本主义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材料二: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想问题、办事情不从中国特点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更不从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习惯于从主观愿望出发,拿着一些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西方的“洋教条”、外来的所谓“案例”,只会“瞎说一气”或“瞎指挥”,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找不着方向、站不稳根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陷入“动摇犹豫”,失去定力;他们所奉行的“本本”也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在实践中坠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毛泽东同志曾批评说:“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种奉行本本和教条的‘书呆子’现象”,“不但害人害己、影响工作,而且危害长远、影响恶劣”。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不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惯于死记硬背“本本”中的语句,死读书本,在实践中也照搬照抄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个别原则、个别观点或文件中的只言片语,把它们奉作神圣不可变动的僵化的教条,以致到处碰壁,甚至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批评:“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整天把马克思主义挂在嘴上,写在文件里,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而一到行动中,却看不见实际生活的活生生变化,不懂得也不愿意在行动上真正贯彻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最终是“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摘自杨明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的深刻内涵与现实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所以,只要调查该问题,就对该问题有发言权。B.《反对本本主义》在分析“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时指出了调查研究的基本内涵和基本途径。C.《反对本本主义》阐释了“唯上”的落后心理和做法的实质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D.“在实践中坠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指的是没有正确指导的盲目行动将面临危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到群众路线时,毛泽东同志批评了一些干部一到任就宣布政见、纯主观地“瞎说一顿”的做法,号召大家“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B.“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指的是调查的本质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C.“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运用比喻论证,生动阐释了调查研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必需的过程,充分的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D.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反对本本主义》观点的有益补充。(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项是()A.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B.《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C.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D.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一节的论证思路。(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四个月前,在小镇赛马场,我制造了一次离奇而悲伤的死亡。那天,我坐在观众席上,顶着酷日,混入人群中,兴高采烈地等着一场马术表演。我夸张地嗷嗷叫,因为我想让周围的人发现我内心的秘密——那匹浑身黑缎子似的马其实就是我出售给马术表演队的。它在三四岁时被我调教过,一个脾气温顺而总将头颅高高挺起的骏马。我很少到小镇里去。那一次去其实就是想去看看它。它在我身边时,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哈日—巴特尔”。毋庸置疑,它是一匹难得的良马。曾多次,我躺在它脊背上,像是躺在一峰山坡上,眺望星空。这点我可没有撒谎。为了不让我滑下它的脊背,它走路时几乎不晃动腰背,虽然它深知扭动腰背会让它舒服。也许你会问我,既然这么好,为何当初还将它出售给马术队呢?哦,实话告诉你,我需要钱。还有,沙窝地不需要马了,它在我身边,等于我在伺候着一个不会说话的王子。就这样,我的王子,在我各种自认为毫无反驳的理由下出售给了马术队。如果有人问我想不想它?我不会讲真话。其实,我很思念它。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但我是一个中年男人,我是不会轻易表露我的伤感。所以,那天,当它一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大呼着,狂笑着,以此来表示我很坚强。它还是那样的美丽,一身油亮的毛发,四蹄健硕,脖颈颀长,鬃毛修剪得整齐。然而,就在我喊得嗓子冒烟,兴奋得近乎喝醉了似的感到一阵阵晕眩时,意外发生了。它从西侧一座人造山头那边冲出来,对面的人造山那边也冲出来一匹马,它们的速度是那样的快,而且它们的骑手又是紧紧伏在它们的脊背上,它们本该在相遇那一瞬,风一样避开对方,可是,那两个年轻的骑手错误地判断了整个速度与方向,就在它俩相遇的那一秒,将马绳微微向同一个方向一扯,它俩便撞到一起。哇,精彩!坐在我旁边的一个陌生的男人大声喊道,并站起来鼓掌。而就在这一刻,我看见了它——我的哈日—巴特尔。它已躺倒,四蹄乱蹬,战栗着。它的骑手站起来,抖抖身子,走过去踢了它一脚,那一脚落在它脑袋上。(1)我冲下台阶跳过栅栏——应该是跳过,我也回想不起来,总之我很快到了它身边。我先是冲着骑手那张很年轻的脸给了一拳。他被我这么突如其来的一拳仰躺到地上。我扑在它身上。它身上还很热,脖颈上湿漉漉的,张大嘴,睁着眼。它早已死了。只是眼睛还活着,蒙着一层泪水似的液体,正毫无怨恨地盯着我,或者盯着所有围拢过来的人。毫无疑问,它的死亡是我制造的。我走到屋外。(2)雪还在继续,抖抖擞擞地落到眉梢、腮帮上,落的瞬间变成一星水。透着冰凉。我向林子那边走去。林子是我亲自种的,种树不是为了别的,只为夏夜睡在林子里。我想我这不算一种癖好,只是一种避开夏夜炎热的方式。然而,很多人是不看好我这样的。我那女人也是,熬不过我这习惯,在给我生了三个孩子后,年纪轻轻地走了。她一走,我那两个闺女一个儿子,也离巢的鸟似的离去了。他们一走,单留下一小片林子,一大片野地,还有一个别人眼中的“酒民”。哦,我制造了太多死亡。一个牧羊人,杀掉牲畜过活,是为了生存。这是苍天赐予我的“使命”,我很多次这样想着……突然,脚底一趔趄,我像是被谁猛力一推似的扑到雪坑里。我那羔羊皮做的帽子不由自主地滚落在一旁。靴肚子里也滑进雪,只觉刺骨的冰凉从脚脖子处扩散。天谴哦,我迷路了。我爬上一道坡,向着白茫茫的黑夜呼喊。就在我张嘴大声呼喊时,雪花逗我似的溜进口腔。我不由一阵寒战。我的额头、腮帮早已麻木,感觉肌肤成了一层厚厚的树皮封紧,当我呼喊时,需要用力撕开一道口。我不由想起了我的王子,我的哈日—巴特尔。是的,如果它在,只要听到我的呼声,即便是在马厩里无法挣脱马绳,它也会发出很响亮的嘶鸣。如果,它在野地里,它一定会一路疾驰到我跟前,然后驮着我回家。没有一匹马找不到家。也许是走了太多的路,我深感疲乏。一阵阵睡意不断侵袭着我。只要将眼皮放下来停顿三五秒,我便会倒在雪地里浑然入睡。然而,我知道只要我睡过去,我便将再也醒不来。我就会在冻僵与昏睡中离开这一切。厚厚的雪将我掩埋。待到很多天过去了,雪花慢慢融去,大地变得斑斑驳驳时,才会有人发现我。然后,他们会将我埋在我躺倒的地方。哦,我想明白了,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死后随便躺在某个地方。我要回到故土。回到我那片林子里。躺在那棵歪脖子树下。躺在我那女人的身边。也许,我的三个孩子会将我埋在那里。在野地里,四肢胡乱抓雪地,张着嘴,发出最后的呼声。喂——古瑞古瑞——哈日—巴特尔——我叫唤着,并且唱起那首古如歌来。我想,它一定会听到我的歌。在沙窝地有一则传说,说是只要唱起那首《驮着魂灵的马》,便会出现一匹黑骏。我的哈日—巴特尔,应该就是我需要的那匹黑骏。古瑞古瑞——,我的哈日—巴特尔,那天,你在我们千万人的笑声中,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你只是想给我们看你的风采,想给我们看一匹马的疾驰有多美丽。然而,我们只是把你的疾驰当作一种娱乐,一种观赏,而没有看清你黑缎子似的皮囊下一匹马的生命。我们早已忘记,你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一匹马,一匹供我们娱乐的牲口。前方那一片红红的、刺眼的是什么?哦,它向我撞过来了。(摘自娜仁高娃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曾像对待王子一样照顾我的马,将马出售是因为生活中不需要马了。B.“我”看到马在表演中意外死亡,认为骑手不可原谅,但也感到非常愧疚。C.“我”在小说中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中,无法面对现实的变化。D.“我”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无论是马的命运还是妻子的死亡,都无法掌控。(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曾经是“我”生活中的重要伙伴,“我”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它象征着自由、美好和生命力。B.“应该是”和“我也回想不起来”的表述看似矛盾,实则一致,表现了马的死亡给“我”内心造成的巨大冲击。C.雪落成水,既落在“眉梢、腮帮”,也落在“我的心上”,透露出“我”内心的悲伤,与小说的整体基调相吻合。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我”的内心感受,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3)小说中“我”对哈日—巴特尔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4)有人认为小说以“驮着魂灵的马”为题好,也有人认为以“孤独的守望者”为题好,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并结合文本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②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释】①獖:阉割。②艴然:生气的样子。(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桓公之兵B横行天下C为五伯长D卒见弑E于其臣F而灭高名G为天下笑者H何也I不用管仲之过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变动,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的意思不同。B.适,适合,与《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C.用,任用,与《出师表》中“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的“用”意思相同。D.当,当政,与《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当”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因年迈病弱,居家静养,齐桓公向管仲咨询管仲的后继人选,管仲以年老为由拒绝,让齐桓公自主决定人选。B.面对齐桓公所提竖刁、开方、易牙三个管仲的继任人选,管仲明确予以否定,但齐桓公最终并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C.公孙丑认为,如果孟子能够在齐国当政的话,那么,就一定可以兴复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使齐国称霸天下。D.曾西认为,管仲深受齐桓公信任并托付国政,其取得的功绩却很少,孟子借此表达不愿拿管仲与自己相提并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②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5)对管仲的评价,两则材料侧重点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寄高适杜甫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诗名惟我共,世事与谁论。北阙更新主,南星落故园。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现出杜甫作为病客的孤独与无奈,营造出一种广阔而又孤寂的氛围。B.颔联突出了诗人与高适皆因诗而出名以及对世事无人可论的无奈。C.颈联中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也表现出他对归乡的渴望。D.尾联中诗人想象两人开怀畅饮,共赏美景,展现出乐观豁达的心境。(2)杜甫与高适的友情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2)古代文人非常注重心理宽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述说自己的心灵已被形体役使,接着用“,”两句宽慰自己及时调整还来得及。(3)徐华在其《中国鹿文化探究》中写道,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0分)6.(20分)丁木沟是大渡河峡谷中的一段。我在云南东北部的乌蒙山生活了许多年,磅礴乌蒙,大山大水甲,我很少会为某个峡谷的险峻或壮美而激动。说到峡谷,乌蒙山里的鸡公山大峡谷乙,慕名去那儿的人,从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之巅往下俯瞰,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正往深渊里掉落。可是有一天,当我置身于丁木沟,望着眼前仿佛正在合拢的铜墙铁壁,内心一凛。①无论是怒江大峡谷还是金沙江大峡谷,②都是敞开的峡谷顶部,③就像是将大地从两侧掀开,④让人看到如肌肤下的血管那样的江河。不得不说,在丁木沟看大渡河峡谷的感受完全不一样,(A),只留下一线天。面对峡谷,仅从高空俯瞰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底部进入,从而让自己成为峡谷的一部分。(B),抬头看两岸插入云霄的山体,我感到巨大的石壁合围过来的那种压迫感。与地面几乎呈90度角直立着的崖壁上,只长了少量杂草,除鹰和猿猴外,其他动物恐怕很难在那峭壁上生活。更无法想象在公路修通之前,生活在丁木沟的人们,如何才能越过两岸高耸的石壁,(C)。大渡河丁木沟段,两岸灰褐色的山体上,有呈白色的长条形凹痕,那是雨季的水流冲刷留下的痕迹。我去的时候是四月下旬,雨水还在酝酿中。到了雨量充沛的夏季,水从云端来,丁木沟两岸垂直的山体,将成为两排立在天地间的竖琴,水是弹奏它们的指头,这条峡谷会传来丙的金石之声。而江河,也借助巨大的落差,对山体进行永不停歇的切割,由此形成堪称奇观的峡谷。(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下列句子中的“如何”与文中加点的“如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既见君子,其乐如何。C.他总是抱怨别人如何不了解自己。D.人们应该清楚危急时刻如何自救。(4)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②没有在暗夜哭过的人,不足以笑谈人生。以上材料是歌德的两句名言,阅读后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三)反对本本主义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材料二: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想问题、办事情不从中国特点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更不从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习惯于从主观愿望出发,拿着一些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西方的“洋教条”、外来的所谓“案例”,只会“瞎说一气”或“瞎指挥”,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找不着方向、站不稳根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陷入“动摇犹豫”,失去定力;他们所奉行的“本本”也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在实践中坠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毛泽东同志曾批评说:“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种奉行本本和教条的‘书呆子’现象”,“不但害人害己、影响工作,而且危害长远、影响恶劣”。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不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惯于死记硬背“本本”中的语句,死读书本,在实践中也照搬照抄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个别原则、个别观点或文件中的只言片语,把它们奉作神圣不可变动的僵化的教条,以致到处碰壁,甚至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批评:“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整天把马克思主义挂在嘴上,写在文件里,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而一到行动中,却看不见实际生活的活生生变化,不懂得也不愿意在行动上真正贯彻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最终是“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摘自杨明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的深刻内涵与现实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所以,只要调查该问题,就对该问题有发言权。B.《反对本本主义》在分析“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时指出了调查研究的基本内涵和基本途径。C.《反对本本主义》阐释了“唯上”的落后心理和做法的实质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D.“在实践中坠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指的是没有正确指导的盲目行动将面临危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讲到群众路线时,毛泽东同志批评了一些干部一到任就宣布政见、纯主观地“瞎说一顿”的做法,号召大家“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B.“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指的是调查的本质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C.“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运用比喻论证,生动阐释了调查研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必需的过程,充分的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D.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反对本本主义》观点的有益补充。(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项是(A)A.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B.《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C.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D.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一节的论证思路。(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答】(1)A.“只要调查该问题,就对该问题有发言权”说法过于绝对,调查是有发言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正确的调查方法、客观的态度等,该项理解错误。故选A。(2)B.“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强调的是结论应产生于充分调查之后,而不是带着主观预设的答案去调查,该项理解错误。故选B。(3)A.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体现了他注重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研究,符合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要求;B.强调自我反省;C.强调实践验证真理,但没有突出从实际出发的针对性;D.强调深入程度不同收获不同,没有体现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故选A。(4)结合“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可知,首先提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观点,指出面对问题应去调查其现状和历史。结合“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可知,接着批评了一些领导干部不调查就宣布政见、主观臆断以及遇到问题不调查只叹气或逃避的错误做法。结合“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可知,然后通过举例说明调查能获取解决问题的材料,从而解决问题,如“迈开两脚”去调查或召集明了情况的人开调查会。结合“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可知,最后将调查比作“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形象地论证了调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5)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结合“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可知,从材料来看,《反对本本主义》中批判了不调查研究、盲目执行上级指示、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如一些人只知照搬“本本”,不考虑实际情况,最终导致工作失误、事业受损。结合“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想问题、办事情不从中国特点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更不从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习惯于从主观愿望出发……”可知,坚持知行合一,就是要像文中倡导的那样,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避免陷入主观臆断和教条主义。结合“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整天把马克思主义挂在嘴上,写在文件里,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而一到行动中,却看不见实际生活的活生生变化,不懂得也不愿意在行动上真正贯彻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可知,只有实实在在地做事情,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在实践中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让理论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做到学以致用。答案:(1)A(2)B(3)A(4)首先提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观点,指出面对问题应去调查其现状和历史。接着批评了一些领导干部不调查就宣布政见、主观臆断以及遇到问题不调查只叹气或逃避的错误做法。然后通过举例说明调查能获取解决问题的材料,从而解决问题,如“迈开两脚”去调查或召集明了情况的人开调查会。最后将调查比作“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形象地论证了调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5)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从材料来看,《反对本本主义》中批判了不调查研究、盲目执行上级指示、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如一些人只知照搬“本本”,不考虑实际情况,最终导致工作失误、事业受损。坚持知行合一,就是要像文中倡导的那样,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避免陷入主观臆断和教条主义。只有实实在在地做事情,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在实践中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让理论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做到学以致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四个月前,在小镇赛马场,我制造了一次离奇而悲伤的死亡。那天,我坐在观众席上,顶着酷日,混入人群中,兴高采烈地等着一场马术表演。我夸张地嗷嗷叫,因为我想让周围的人发现我内心的秘密——那匹浑身黑缎子似的马其实就是我出售给马术表演队的。它在三四岁时被我调教过,一个脾气温顺而总将头颅高高挺起的骏马。我很少到小镇里去。那一次去其实就是想去看看它。它在我身边时,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哈日—巴特尔”。毋庸置疑,它是一匹难得的良马。曾多次,我躺在它脊背上,像是躺在一峰山坡上,眺望星空。这点我可没有撒谎。为了不让我滑下它的脊背,它走路时几乎不晃动腰背,虽然它深知扭动腰背会让它舒服。也许你会问我,既然这么好,为何当初还将它出售给马术队呢?哦,实话告诉你,我需要钱。还有,沙窝地不需要马了,它在我身边,等于我在伺候着一个不会说话的王子。就这样,我的王子,在我各种自认为毫无反驳的理由下出售给了马术队。如果有人问我想不想它?我不会讲真话。其实,我很思念它。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但我是一个中年男人,我是不会轻易表露我的伤感。所以,那天,当它一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大呼着,狂笑着,以此来表示我很坚强。它还是那样的美丽,一身油亮的毛发,四蹄健硕,脖颈颀长,鬃毛修剪得整齐。然而,就在我喊得嗓子冒烟,兴奋得近乎喝醉了似的感到一阵阵晕眩时,意外发生了。它从西侧一座人造山头那边冲出来,对面的人造山那边也冲出来一匹马,它们的速度是那样的快,而且它们的骑手又是紧紧伏在它们的脊背上,它们本该在相遇那一瞬,风一样避开对方,可是,那两个年轻的骑手错误地判断了整个速度与方向,就在它俩相遇的那一秒,将马绳微微向同一个方向一扯,它俩便撞到一起。哇,精彩!坐在我旁边的一个陌生的男人大声喊道,并站起来鼓掌。而就在这一刻,我看见了它——我的哈日—巴特尔。它已躺倒,四蹄乱蹬,战栗着。它的骑手站起来,抖抖身子,走过去踢了它一脚,那一脚落在它脑袋上。(1)我冲下台阶跳过栅栏——应该是跳过,我也回想不起来,总之我很快到了它身边。我先是冲着骑手那张很年轻的脸给了一拳。他被我这么突如其来的一拳仰躺到地上。我扑在它身上。它身上还很热,脖颈上湿漉漉的,张大嘴,睁着眼。它早已死了。只是眼睛还活着,蒙着一层泪水似的液体,正毫无怨恨地盯着我,或者盯着所有围拢过来的人。毫无疑问,它的死亡是我制造的。我走到屋外。(2)雪还在继续,抖抖擞擞地落到眉梢、腮帮上,落的瞬间变成一星水。透着冰凉。我向林子那边走去。林子是我亲自种的,种树不是为了别的,只为夏夜睡在林子里。我想我这不算一种癖好,只是一种避开夏夜炎热的方式。然而,很多人是不看好我这样的。我那女人也是,熬不过我这习惯,在给我生了三个孩子后,年纪轻轻地走了。她一走,我那两个闺女一个儿子,也离巢的鸟似的离去了。他们一走,单留下一小片林子,一大片野地,还有一个别人眼中的“酒民”。哦,我制造了太多死亡。一个牧羊人,杀掉牲畜过活,是为了生存。这是苍天赐予我的“使命”,我很多次这样想着……突然,脚底一趔趄,我像是被谁猛力一推似的扑到雪坑里。我那羔羊皮做的帽子不由自主地滚落在一旁。靴肚子里也滑进雪,只觉刺骨的冰凉从脚脖子处扩散。天谴哦,我迷路了。我爬上一道坡,向着白茫茫的黑夜呼喊。就在我张嘴大声呼喊时,雪花逗我似的溜进口腔。我不由一阵寒战。我的额头、腮帮早已麻木,感觉肌肤成了一层厚厚的树皮封紧,当我呼喊时,需要用力撕开一道口。我不由想起了我的王子,我的哈日—巴特尔。是的,如果它在,只要听到我的呼声,即便是在马厩里无法挣脱马绳,它也会发出很响亮的嘶鸣。如果,它在野地里,它一定会一路疾驰到我跟前,然后驮着我回家。没有一匹马找不到家。也许是走了太多的路,我深感疲乏。一阵阵睡意不断侵袭着我。只要将眼皮放下来停顿三五秒,我便会倒在雪地里浑然入睡。然而,我知道只要我睡过去,我便将再也醒不来。我就会在冻僵与昏睡中离开这一切。厚厚的雪将我掩埋。待到很多天过去了,雪花慢慢融去,大地变得斑斑驳驳时,才会有人发现我。然后,他们会将我埋在我躺倒的地方。哦,我想明白了,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死后随便躺在某个地方。我要回到故土。回到我那片林子里。躺在那棵歪脖子树下。躺在我那女人的身边。也许,我的三个孩子会将我埋在那里。在野地里,四肢胡乱抓雪地,张着嘴,发出最后的呼声。喂——古瑞古瑞——哈日—巴特尔——我叫唤着,并且唱起那首古如歌来。我想,它一定会听到我的歌。在沙窝地有一则传说,说是只要唱起那首《驮着魂灵的马》,便会出现一匹黑骏。我的哈日—巴特尔,应该就是我需要的那匹黑骏。古瑞古瑞——,我的哈日—巴特尔,那天,你在我们千万人的笑声中,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你只是想给我们看你的风采,想给我们看一匹马的疾驰有多美丽。然而,我们只是把你的疾驰当作一种娱乐,一种观赏,而没有看清你黑缎子似的皮囊下一匹马的生命。我们早已忘记,你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一匹马,一匹供我们娱乐的牲口。前方那一片红红的、刺眼的是什么?哦,它向我撞过来了。(摘自娜仁高娃作品,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我”曾像对待王子一样照顾我的马,将马出售是因为生活中不需要马了。B.“我”看到马在表演中意外死亡,认为骑手不可原谅,但也感到非常愧疚。C.“我”在小说中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中,无法面对现实的变化。D.“我”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无论是马的命运还是妻子的死亡,都无法掌控。(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马曾经是“我”生活中的重要伙伴,“我”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它象征着自由、美好和生命力。B.“应该是”和“我也回想不起来”的表述看似矛盾,实则一致,表现了马的死亡给“我”内心造成的巨大冲击。C.雪落成水,既落在“眉梢、腮帮”,也落在“我的心上”,透露出“我”内心的悲伤,与小说的整体基调相吻合。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我”的内心感受,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3)小说中“我”对哈日—巴特尔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4)有人认为小说以“驮着魂灵的马”为题好,也有人认为以“孤独的守望者”为题好,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并结合文本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解答】(1)A.“我”将马出售不仅是因为生活中不需要马了,还因为“我”需要钱,原文提到“哦,实话告诉你,我需要钱。还有,沙窝地不需要马了”,所以A项错误。B.“我”看到马意外死亡,先冲过去打了骑手一拳,可见认为骑手不可原谅,同时“我”又觉得马的死亡是自己制造的,内心非常愧疚,该项符合文意,正确。C.“我”并非始终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中无法面对现实变化,“我”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着当下的困境等,比如对自己现状以及生死的思考等,所以C项错误。D.“我”出售马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并非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所以D项错误。故选B。(2)A.马确实曾是“我”生活中的重要伙伴,“我”对马感情深厚,但文中马主要象征的是“我”曾经美好的生活以及“我”内心的情感寄托等,说其象征自由、美好和生命力有些过于宽泛且不准确,所以A项分析鉴赏不正确。B.“应该是”和“我也回想不起来”这种表述,突出了“我”在马突然死亡时的慌乱,表现出马的死亡给“我”内心造成的巨大冲击,该项分析正确。C.雪落成水的描写,既营造了寒冷悲伤的氛围,也透露出“我”内心的悲伤,与小说整体基调吻合,分析正确。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能让读者深入了解“我”的内心感受,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该项分析正确。故选A。(3)结合“曾多次,我躺在它脊背上,像是躺在一峰山坡上,眺望星空。这点我可没有撒谎。为了不让我滑下它的脊背,它走路时几乎不晃动腰背,虽然它深知扭动腰背会让它舒服”可知,亲密相伴阶段:马在“我”身边时,“我”给它取名,躺在它脊背上眺望星空,它走路尽量不晃动腰背照顾“我”,“我”像对待王子一样对待它,此时“我”对马有着深厚的喜爱与亲昵之情。结合“也许你会问我,既然这么好,为何当初还将它出售给马术队呢?哦,实话告诉你,我需要钱。还有,沙窝地不需要马了,它在我身边,等于我在伺候着一个不会说话的王子”可知,无奈出售阶段:因生活所需(需要钱且沙窝地不需要马了),“我”将马出售给马术队,虽未明言,但能看出“我”内心有无奈与不舍。结合“那天,我坐在观众席上,顶着酷日,混入人群中,兴高采烈地等着一场马术表演。我夸张地嗷嗷叫,因为我想让周围的人发现我内心的秘密——那匹浑身黑缎子似的马其实就是我出售给马术表演队的”可知,兴奋观看与愧疚阶段:在观看马术表演时看到马,“我”大呼狂笑来掩饰自己的思念与伤感,当马意外死亡时,“我”冲过去打骑手,扑在马身上,此时“我”既有看到马时的兴奋,更有对马死亡的愧疚之情。结合“天谴哦,我迷路了。我爬上一道坡,向着白茫茫的黑夜呼喊。就在我张嘴大声呼喊时,雪花逗我似的溜进口腔。我不由一阵寒战。我的额头、腮帮早已麻木,感觉肌肤成了一层厚厚的树皮封紧,当我呼喊时,需要用力撕开一道口”可知,深切怀念阶段:马死后,“我”在雪地里行走,不断想起马,希望它能听到自己的呼声,驮自己回家,此时“我”对马是深切的怀念之情。(4)选择“驮着魂灵的马”为题好,理由如下:结合“我叫唤着,并且唱起那首古如歌来。我想,它一定会听到我的歌。在沙窝地有一则传说,说是只要唱起那首《驮着魂灵的马》,便会出现一匹黑骏”可知,情节关联紧密:小说围绕着“我”与马(哈日﹣巴特尔)的故事展开,马的死亡是重要情节,而传说中唱起《驮着魂灵的马》便会出现一匹黑骏,“我”最后也唱起这首歌呼唤马,题目与情节紧密相连,贯穿了整个故事线。结合“我们早已忘记,你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一匹马,一匹供我们娱乐的牲口”可知,象征意义深刻:马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匹牲口,它承载着“我”的情感、回忆等,如同驮着“我”的魂灵一般。它象征着“我”曾经美好的生活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驮着魂灵”很好地体现了马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意义。结合“那天,你在我们千万人的笑声中,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你只是想给我们看你的风采,想给我们看一匹马的疾驰有多美丽。然而,我们只是把你的疾驰当作一种娱乐,一种观赏,而没有看清你黑缎子似的皮囊下一匹马的生命”可知,主题凸显明确:通过讲述“我”与马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等主题。“驮着魂灵的马”这个题目能够更直接地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情感与灵魂的寄托等问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选择“孤独的守望者”为题好,理由如下:结合“四个月前,在小镇赛马场,我制造了一次离奇而悲伤的死亡”可知,人物形象刻画:“我”在经历了马的出售、马的意外死亡、妻子的离去、孩子的离开等一系列事件后,独自面对生活,在雪地里孤独地行走、思考,如同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守望着过去的美好,守望着曾经的情感,题目能够很好地突出“我”孤独的人物形象。结合“也许是走了太多的路,我深感疲乏。一阵阵睡意不断侵袭着我。只要将眼皮放下来停顿三五秒,我便会倒在雪地里浑然入睡。然而,我知道只要我睡过去,我便将再也醒不来。我就会在冻僵与昏睡中离开这一切。厚厚的雪将我掩埋。待到很多天过去了,雪花慢慢融去,大地变得斑斑驳驳时,才会有人发现我。然后,他们会将我埋在我躺倒的地方。哦,我想明白了,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死后随便躺在某个地方。我要回到故土。回到我那片林子里”可知,情感氛围营造:整个小说弥漫着一种孤独、悲伤的情感氛围,“我”在生活中不断失去,最后只剩下自己,“孤独的守望者”这个题目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种情感氛围,让读者在阅读前就能够感受到小说中那种孤独无助的气息。结合“那天,你在我们千万人的笑声中,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你只是想给我们看你的风采,想给我们看一匹马的疾驰有多美丽。然而,我们只是把你的疾驰当作一种娱乐,一种观赏,而没有看清你黑缎子似的皮囊下一匹马的生命。我们早已忘记,你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一匹马,一匹供我们娱乐的牲口”可知,主题深化呈现:小说主题涉及到对生活的无奈、对过去的怀念、对生命的思考等,“孤独的守望者”暗示了“我”在生活的浪潮中,虽不断经历失去,但依然在孤独中守望某些东西,如对美好回忆的守望、对生命尊严的守望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答案:(1)B(2)A(3)亲密相伴阶段:马在“我”身边时,“我”给它取名,躺在它脊背上眺望星空,它走路尽量不晃动腰背照顾“我”,“我”像对待王子一样对待它,此时“我”对马有着深厚的喜爱与亲昵之情。无奈出售阶段:因生活所需(需要钱且沙窝地不需要马了),“我”将马出售给马术队,虽未明言,但能看出“我”内心有无奈与不舍。兴奋观看与愧疚阶段:在观看马术表演时看到马,“我”大呼狂笑来掩饰自己的思念与伤感,当马意外死亡时,“我”冲过去打骑手,扑在马身上,此时“我”既有看到马时的兴奋,更有对马死亡的愧疚之情。深切怀念阶段:马死后,“我”在雪地里行走,不断想起马,希望它能听到自己的呼声,驮自己回家,此时“我”对马是深切的怀念之情。(4)选择“驮着魂灵的马”为题好,理由如下:情节关联紧密:小说围绕着“我”与马(哈日﹣巴特尔)的故事展开,马的死亡是重要情节,而传说中唱起《驮着魂灵的马》便会出现一匹黑骏,“我”最后也唱起这首歌呼唤马,题目与情节紧密相连,贯穿了整个故事线。象征意义深刻:马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匹牲口,它承载着“我”的情感、回忆等,如同驮着“我”的魂灵一般。它象征着“我”曾经美好的生活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驮着魂灵”很好地体现了马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意义。主题凸显明确:通过讲述“我”与马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等主题。“驮着魂灵的马”这个题目能够更直接地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情感与灵魂的寄托等问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选择“孤独的守望者”为题好,理由如下:人物形象刻画:“我”在经历了马的出售、马的意外死亡、妻子的离去、孩子的离开等一系列事件后,独自面对生活,在雪地里孤独地行走、思考,如同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守望着过去的美好,守望着曾经的情感,题目能够很好地突出“我”孤独的人物形象。情感氛围营造:整个小说弥漫着一种孤独、悲伤的情感氛围,“我”在生活中不断失去,最后只剩下自己,“孤独的守望者”这个题目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种情感氛围,让读者在阅读前就能够感受到小说中那种孤独无助的气息。主题深化呈现:小说主题涉及到对生活的无奈、对过去的怀念、对生命的思考等,“孤独的守望者”暗示了“我”在生活的浪潮中,虽不断经历失去,但依然在孤独中守望某些东西,如对美好回忆的守望、对生命尊严的守望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②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释】①獖:阉割。②艴然:生气的样子。(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能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桓公之兵B横行天下C为五伯长D卒见弑E于其臣F而灭高名G为天下笑者H何也I不用管仲之过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迁,变动,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的意思不同。B.适,适合,与《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C.用,任用,与《出师表》中“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的“用”意思相同。D.当,当政,与《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当”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管仲因年迈病弱,居家静养,齐桓公向管仲咨询管仲的后继人选,管仲以年老为由拒绝,让齐桓公自主决定人选。B.面对齐桓公所提竖刁、开方、易牙三个管仲的继任人选,管仲明确予以否定,但齐桓公最终并没有采纳管仲的建议。C.公孙丑认为,如果孟子能够在齐国当政的话,那么,就一定可以兴复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使齐国称霸天下。D.曾西认为,管仲深受齐桓公信任并托付国政,其取得的功绩却很少,孟子借此表达不愿拿管仲与自己相提并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②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5)对管仲的评价,两则材料侧重点有何不同?【解答】(1)句意:所以齐桓公的军队在天下纵横驰骋,成为五霸之首,最终却被他的臣子杀害,丧失了崇高的名声,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不用管仲的过错啊。从语法角度看,“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是一个连贯的语义表达。具体来看ABE三处不能断开的原因:A处:“故桓公之兵”是整个句子叙述的主体开端,“故”表示因果关系中的“所以”,引出后面关于桓公军队以及桓公事迹的描述。如果在A处断开,“故桓公之兵”就会孤立,无法很好地与后面连贯的事件叙述衔接,破坏了句子整体的因果逻辑结构。B处:“横行天下为五伯长”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和成就的表述。“横行天下”表示桓公军队的强大和征伐范围之广,“为五伯长”则是其在诸侯中称霸的结果。这两个部分紧密相连,描述了桓公在军事和诸侯地位上的辉煌成就,断开后会使语义变得零碎,不能完整地体现桓公的功绩。E处:“卒见弑于其臣”是一个被动句式,完整地表达了桓公最终被臣子杀害的悲惨结局。“卒”表示最终,“见弑于其臣”是被动结构,强调了事件的被动性。如果在E处断开,会破坏这个被动句式的完整性,使句子结构混乱,无法准确地传达桓公被臣子杀害这一关键信息。故选ABE。(2)B.有误,“适”在“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中是“迎合”的意思,“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适”是“出嫁”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该项解说错误。句意:因为迎合君主的缘故;(我们这)贫贱人家有这么一个女儿,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门。故选B。(3)A.“管仲以年老为由拒绝”有误,管仲并非以年老为由拒绝推荐后继人选,而是让桓公根据对臣子的了解自主决定,他自己对桓公提到的三人进行了分析评价,该项概述错误。故选A。(4)①莅事:执政;为乱:发动叛乱。译文:竖刁执政三年,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玩,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们发动叛乱。②以:凭借;显:显扬;足:值得。译文:管仲凭借他的君主得以称霸,晏子凭借他的君主得以显扬。管仲、晏子难道还不值得学习吗?(5)材料一管仲能洞察竖刁、开方、易牙三人的本质。他说竖刁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肯定不会爱惜君主。还说开方因为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望他的父母,他肯定不会亲近君主。说易牙蒸了自己儿子的头进献给君王,连儿子都不爱,肯定不会爱君王。这三人都不可委以重任,但管仲死了,桓公就任用了竖刁。而后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们发动叛乱。桓公又饿又渴死在南门的寝室、桓公的守室。材料一重点评价管仲的政治远见。他能预见到他们三人可能带来的危害,体现出他对人性和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强调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智慧,也从反面说明了桓公不用管仲之言的严重后果。材料二公孙丑、孟子、曾西通过对话,讨论评价管仲的功绩。曾西认为管仲功业卑微,不值得推崇。孟子也不愿意和管仲比较,认为以齐国的条件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并非管仲有多了不起。公孙丑认为管仲凭借他的君主得以称霸,还是值得学习的。通过孟子与公孙丑、曾西的对话,探讨管仲凭借君主成就霸业这一功绩是否值得推崇,引发对管仲政治成就以及其在历史上地位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孟子对于自身政治理想和能力的自信。答案:(1)ABE(2)B(3)A(4)①竖刁执政三年,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玩,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们发动叛乱。②管仲凭借他的君主得以称霸,晏子凭借他的君主得以显扬。管仲、晏子难道还不值得学习吗?(5)材料一重点评价管仲的政治远见。管仲能洞察竖刁、开方、易牙等人的本质,预见到他们可能带来的危害,体现出他对人性和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强调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智慧,也从反面说明了桓公不用管仲之言的严重后果。材料二则侧重于评价管仲的功绩。通过孟子与公孙丑、曾西的对话,探讨管仲凭借君主成就霸业这一功绩是否值得推崇,引发对管仲政治成就以及其在历史上地位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孟子对于自身政治理想和能力的自信。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在家闲居养病。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不可以问我了。虽然如此,我听说,了解臣子没有比得上君主的,了解儿子没有比得上父亲的。您还是试着按您的想法来决定吧。”桓公说:“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不行。人的本性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您生性妒忌而且喜好女色,竖刁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桓公说:“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国与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因为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望他的父母,这不是人之常情。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亲近,又怎么能亲近君主呢?”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君主主管饮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罢了,易牙蒸了自己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的本性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今他蒸了自己的儿子作为菜肴献给君主,他连儿子都不爱,又怎么能爱君主呢?”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桓公就任用了竖刁。竖刁执政三年,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玩,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们发动叛乱。桓公又饿又渴死在南门的寝室、桓公的守室,死后三个月没人收殓,尸体上的虫子都爬到了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成为五霸之首,最终却被臣子杀害而丧失了崇高的名声,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是不采用管仲意见的过错啊。材料二:公孙丑问道:“如果先生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马上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拿我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赖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为什么拿我和他相比?’”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公孙丑说:“管仲凭借他的君主得以称霸,晏子凭借他的君主得以显扬。管仲、晏子难道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说:“以齐国的条件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寄高适杜甫楚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诗名惟我共,世事与谁论。北阙更新主,南星落故园。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表现出杜甫作为病客的孤独与无奈,营造出一种广阔而又孤寂的氛围。B.颔联突出了诗人与高适皆因诗而出名以及对世事无人可论的无奈。C.颈联中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也表现出他对归乡的渴望。D.尾联中诗人想象两人开怀畅饮,共赏美景,展现出乐观豁达的心境。(2)杜甫与高适的友情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解答】(1)D.“共赏美景”说法错误,诗人只是想象与高适相见时开怀畅饮的情景,并无共赏美景。故选D。(2)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与珍视,展现出深厚的友情,又融入了杜甫一贯的家国情怀和个人的身世之感,通过不同的意象和精炼的语句,营造出或孤寂、或感慨、或期待等多样的意境,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首联营造出一种宏大且孤寂落寞的氛围。“楚隔乾坤远”,以“楚”这一地域指代相隔之遥远,“乾坤”一词更强化了空间上的广阔无垠,尽显距离的遥不可及。而“难招病客魂”,则点明诗人自身作为病客的状态,“魂”难以招回,突出其孤独、虚弱以及漂泊在外的无奈之感,仿佛在这广阔天地间,自己的灵魂都无所依傍,奠定了全诗那种沉郁且孤独的感情基调。颔联“诗名惟我共”一句,强调了杜甫与高适在诗歌创作领域有着共同的成就与追求,“惟”字凸显出这份共同之处的独特性,表明两人在诗坛上惺惺相惜,有着深厚的精神共鸣,侧面反映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是基于共同的文学志趣而结下的深厚友情。“世事与谁论”则话锋一转,在感慨世间诸多繁杂之事,却找不到像高适这样合适的人来一起谈论、交流,进一步体现出高适在杜甫心中的特殊地位,是能够与他共论世事、彼此理解的挚友,也流露出当下因友人不在身边而无人倾诉的遗憾与无奈。颈联“北阙更新主”体现出杜甫对国家局势的密切关注,“北阙”常指代朝廷,“更新主”意味着政权的更替等重大政治变化,展现出杜甫作为心系天下的诗人,时刻关心着国家命运走向的胸怀。而“南星落故园”中,“南星”象征着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落故园”则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有家难回的感伤,将家国情怀与个人的思乡念家之情融合在一起,让诗歌的情感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友情与遭遇,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尾联诗人从前面那种孤独、无奈以及对家国的复杂情绪中抽离出来,展开想象,坚信一定会有和高适相见的那一天。“烂漫”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那时相聚的欢乐、畅快的状态,不拘束、尽情肆意,“倒芳尊”则具体呈现出相聚时开怀畅饮的场景,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和喜悦氛围的画面,寄托了对未来与友人重逢的殷切期待,也从侧面映衬出当下因分离而产生的思念之深。答案:(1)D(2)①“诗名惟我共”表明自己和高适共享诗名,体现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共同的追求和成就。②“世事与谁论”,表明只有高适能和自己谈论世事,他们在对世事的看法、观点上有交流,是彼此的知音。③尾联诗人想象与高适相见时开怀畅饮的情景,反映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2)古代文人非常注重心理宽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述说自己的心灵已被形体役使,接着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宽慰自己及时调整还来得及。(3)徐华在其《中国鹿文化探究》中写道,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解答】故答案为:(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寡)(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重点字:谏)(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重点字:呦)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0分)6.(20分)丁木沟是大渡河峡谷中的一段。我在云南东北部的乌蒙山生活了许多年,磅礴乌蒙,大山大水甲,我很少会为某个峡谷的险峻或壮美而激动。说到峡谷,乌蒙山里的鸡公山大峡谷乙,慕名去那儿的人,从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之巅往下俯瞰,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正往深渊里掉落。可是有一天,当我置身于丁木沟,望着眼前仿佛正在合拢的铜墙铁壁,内心一凛。①无论是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