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分析》4300字_第1页
《葡萄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分析》4300字_第2页
《葡萄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分析》4300字_第3页
《葡萄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分析》4300字_第4页
《葡萄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分析》43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葡萄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分析目录TOC\o"1-2"\h\u415葡萄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分析 11356一、欧亚种葡萄的引种 17543二、东亚种与欧亚种葡萄的早期驯化栽培 125172三、汉唐时期葡萄在中国的地域扩展与种植利用 318134(一)汉唐时期葡萄在新疆地区的种植 311892(二)汉晋时期新疆地区的葡萄种植 327865(三)晋唐时期吐鲁番盆地的葡萄种植与利用 329660(四)隋唐时期天山南北的葡萄种植地域 429295(五)葡萄在唐代中原地区的普及 427983三、小结 517562参考文献 5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欧亚种葡萄引种中国的时间、地域与路线,并对以上作物传入后的名谓演变,栽培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指出引入的经济作物对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与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关键词:经济作物;丝绸之路;葡萄一、欧亚种葡萄的引种葡萄因其口味鲜美,一直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又因其极高的酿酒价值与形象含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具有广泛的影响意义。在现代植物学的分类体系中,葡萄属可分为欧亚种、东亚种与美洲种三大种群。今天我们所栽培与利用的葡萄大都是从欧亚种葡萄(VtisVinifera)的野生亚种(ssp.sylvestris)驯化而来,称之为欧亚种栽培葡萄(ssp.sativa),即葡萄。在早期希腊语中,葡萄作“BoTpv,”,伊朗语中作“bu8awa”。在《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此后在汉唐时期的文献中又有“蒲桃”“蒲萄”“葡萄”等写法。这些写法无疑是对上述希腊或伊朗发音的汉语译写,也就是说中国本无该植物。"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汉唐时期葡萄在我国境内的传播与种植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宏富。本章则拟对葡萄通过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路径问题以及在汉唐时期的地域扩展等问题进行讨论。二、东亚种与欧亚种葡萄的早期驯化栽培中国虽不是欧亚种葡萄的源生地域,但却是东亚种葡萄的主要分布地域。除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青海省,共计约有40多种属于东亚种群的野生葡萄种(Vtissp.以下简称野葡萄〉分布于全国各地。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即已尝试驯化与使用野葡萄。1993-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玉蟾岩文化遗址浮选出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野葡萄籽实。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浮选出野葡萄籽实,研究者对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内壁进行检测,得到了与伊朗哈吉·弗鲁兹(HaijiFruz)出土的葡萄酒罐高度一致的检测结果,即呈现出大量酒石酸成分特征。葡萄富含酒石酸,因此有学者认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作为世界最早的葡萄酒证据。2003-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庄桥坟、卞家山、尖山湾与钱山漾遗址出土了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89粒葡萄籽。从种子形状看,他们不同于现在的世界各地大范围栽培的欧洲葡萄种群,应该是我国境内原产的葡萄。1999-2001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遗址(H31)浮选出一粒龙山文化时期的葡萄籽的遗存。"同时在对30个陶器标本进行测试时,发现有11件陶器含有酒石酸成分。由于没有浮选出山楂等水果,研究者认为这里的酒石酸当源自当地的野生葡萄,因此两城镇遗址该是我国最早利用葡萄酿制果酒的遗址。西南地区,2011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阆中郑家坝遗址、什郁市桂圆桥遗址等地先后浮选出葡萄属种籽。营盘山遗址年代约在3300B.C-2600B.C之间,郑家坝与桂园桥的年代则大约在商周时期,说明蜀地先民很早便已食用当地野葡萄。从考古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先民们即开始利用本土所出野葡萄,但由于翦奠、葛蕴等野葡萄的果实较小,味道偏酸酢,多用以酿制果酒,食用价值有限,因而基本不存在人工栽培历史。史前时期,欧亚种葡萄的野生亚种曾广泛分布于地中海东岸以及西亚地区。而关于其初始驯化与栽培地域,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总结学人观点可称为“单一起源论”与“多地起源论”两种认识。“单一起源论”依靠考古与文献分析认为,外高加索地区、近东、中东、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中亚等地区均有可能是欧亚种葡萄的初始驯化中心;“多地起源论”3则依靠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认为,欧亚种葡萄的驯化拥有多个不同时的独立起源中心,除去以上地区外,欧洲的希腊、意大利、法国与西班牙等地均具备独立驯化栽培欧亚种葡萄的可能性。此一结果得到了cpSSR与nSSR两大分子标记的验证。目前,欧亚种葡萄的最早驯化栽培证据源自伊朗北部的哈吉·弗鲁兹德佩(HajjiFiruzDepe)。考古工作者于1968年在此处发现一个5400B.C-—5000B.C的陶罐。经红外光谱、液相色谱和湿化学测试确定,该罐体内壁含有大量酒石酸成分。据此,麦克格尔文(P.E.McGovern)等人认为该陶罐当是盛放葡萄酒的容器。此后,在5000B.C--3000B.C期间,欧亚种葡萄的栽培利用开始逐步出现在扎格罗斯山脉中南部、约旦河流域、埃及、两河流域以及中亚地区。三、汉唐时期葡萄在中国的地域扩展与种植利用(一)汉唐时期葡萄在新疆地区的种植公元前2千纪末,葡萄自中亚地区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由此也揭开了葡萄在中国的传播与利用历史。新疆地区自先秦时期即已奠定丰厚的葡萄文化历史。上述苏贝希文化所出现的葡萄藤蔓与种籽无疑是先民人工栽培与利用葡萄的历史遗迹。(二)汉晋时期新疆地区的葡萄种植西汉时期,葡萄在西域地区的种植面积已遍及天山南北。汉晋时期,新疆地区葡萄的种植中心在塔里木盆地。20世纪初,斯坦因在考察尼雅遗址时已发现当地有废弃的果园,其中有葡萄树;斯坦因也曾在距尼雅不远处的喀拉墩遗址得到少量发黑的硬葡萄干。1995年的中日联合考察中,葡萄实物也出现在了尼雅遗址中。尼雅遗址的主体年代虽为汉晋时期,但该遗址“在西汉或西汉以前已经是一处有相当人口居住活动的小型绿洲”。可以看到,尼雅遗址的葡萄种植具备丰厚的历史积淀。魏晋时期,尼雅遗址已经形成区域性的葡萄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葡萄主题织物与怯卢文书上。1959年,李遇春先生在尼雅遗址编号59MNM001的墓中发现葡萄纹主题的衣装,陶瓶等物。其中,在一件蜡缬棉布单上绘有供养人,手捧内盛葡萄的尖状容器。(三)晋唐时期吐鲁番盆地的葡萄种植与利用5世纪后,吐鲁番盆地逐渐取代了部善,成为西域地区葡萄种植中心。出土文书显示,高昌郡时期(327年--460年)以葡萄为主的园艺业已有相当规模。进入高昌国时期(460年-639年),吐鲁番盆地葡萄种植与利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汉晋时期吐鲁番哈拉和卓的墓葬中多见葡萄藤、籽实入葬的习俗,"似为早期苏贝希墓葬文化的残留。此-一文化传统在高昌国时期继续加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编号:TAM320、169、198、527、140)、哈喇和卓墓地(TKM52)相继出土了一批鞠氏高昌时期的葡萄实物(籽实与藤蔓)。最能够体现此时吐鲁番盆地葡萄种植与酿酒核心地位的仍是吐鲁番盆地所出的文书资料。根据统计,高昌国时期吐鲁番文书中涉及葡萄种植的文书有29份。其中高昌国前期(460年-500年)即阚氏至马氏时期有5份,°氏高昌(500年-639年〉则有24份。从文书数量来看,氏高昌时期葡萄的种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扩展趋势。阿斯塔那24号墓文书《高昌延昌酉岁屯田条列得横截等城葡萄园顷亩数奏行文书》记录了高昌延昌(561年-601年)年间在横截、交河、安乐、橪林、始昌、高宁等县,都有葡萄种植。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反映唐西州葡萄种植的文书有48份,为历代之最。从文书统计来看,唐西州治下的高昌、交河、天山、柳中、蒲昌五县种植葡萄。从基层的行政地域看,高昌县的崇化乡、顺义乡、宁昌乡、安西乡(均位于高昌故城周边);天山县的安昌乡(艾丁湖以东的柏克布拉克)、始昌县(托克逊县之东);柳中县高宁乡(今吐峪沟乡)、田地乡(今鲁克沁乡);蒲昌县白芳(今鄗善县)、横截(今吐鲁番汉墩乡)。另外,还有分属交河、高昌县的安乐乡(今吐鲁番葡萄乡禾木乃加依村),分属高昌县崇化乡、安西乡的安乐里以及交河县永安乡的湾林里(今葡萄沟)均有葡萄种植。(四)隋唐时期天山南北的葡萄种植地域除去高昌外,隋唐时期丝路中道的龟兹、焉耆、跋禄迦等地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的酿造也繁盛一时。如前所述,历史文献以及出土物表明魏晋时期的尉犁、龟兹等地已种植葡萄并且酿以为酒。到了隋唐时期,以龟兹为中心,其东面的焉耆,西面的蔚头州,南面的沙雅等地都种植有葡萄并酿制葡萄酒。另外,地处南道与中道交汇处的疏勒,史籍确无其是否种植葡萄的记载,但从邻近的蔚头州、大宛和叶城等地均栽种葡萄的史实推论,如此重要的交通孔道当也有葡萄的种植。°因此,至唐代时期,我国新疆地区的天山南北均已种植葡萄,其中吐鲁番盆地是为新疆乃至唐代西域葡萄种植与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从这里出产的葡萄、葡萄酒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内地的葡萄种植、葡萄酒制造业的历史发展。(五)葡萄在唐代中原地区的普及唐代,中原内地的葡萄种植地域已基本覆盖至全境。不仅如此,西域与阿拉伯世界的葡萄品种、酿酒技术不断引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内地的葡萄品种与酿酒技术。另外,经历了多种演变的葡萄名称也在此一时期逐渐固定。葡萄与葡萄酒也开始走向市井之间,成为人们日常可见的消费品,而不单单仅限于宫廷之间。此外,以葡萄与葡萄酒为主题的纹饰与文学作品集中性出现(详见后述),这些历史现象促使唐代中国形成了以葡萄为主题的文化体系。三、小结综上,吐鲁番盆地所出战国时期的葡萄藤蔓与种籽证实了葡萄传入中国的时间当远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汉武帝时期汉使所引入的葡萄当是葡萄的二次传入,与之前传入内地的葡萄当有所区别。由吐鲁番盆地向西推及,葡萄进入中国必然经由中亚绿洲农业区的过渡。通过梳理中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可以证实在青铜时代存在着绿洲农业人群的东向迁徙并由此引发葡萄等物种的东向传播。由于存在费尔干纳盆地至吐鲁番盆地的考古“缺环”,笔者认为葡萄入传中国存在“欧亚草原道”与“绿洲通道”两条路线,至于传入的时段,当与公元前2千纪末印欧人群的东进密切相关。葡萄传入中国新疆后,在汉唐时期逐步扩展至天山南北各地。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尼雅等遗址所出的文书、实物与织锦等物均证实此一时期塔里木盆地是葡萄种植的核心地域。五世纪以后,大量关于葡萄、葡萄酒的文书出现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证实吐鲁番盆地逐步成为新疆地区葡萄种植的中心。另外,天山南北的伊犁河流域、焉耆、龟兹、于阗、且末等地均栽种着面积可观的葡萄。葡萄传入中原内地后,汉晋时期主要入植皇宫禁苑以及京都地区。唐代以后,葡萄开始逐步普及于陇右道、河东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东西两道以及巴蜀地区,基本覆盖至中国全境。此外,当时也出现了许多享誉天下的葡萄品种与相应的制品。高昌地区的湾林品种与马乳葡萄,以及河东的“百二子”“紫粉头”“干和”葡萄皆名动天下。高昌还产有葡萄“冻酒”,葡萄浆,葡萄干,这些物产连同葡萄酒技法皆不断输入中原内地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