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五章 脉管系统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五章 脉管系统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五章 脉管系统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五章 脉管系统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第五章 脉管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脉管系统5.1概

述CONTENTS目录脉管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血液循环一二脉管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一(一)脉管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其内流动的淋巴,最后汇入静脉。脉管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一(二)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脉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即把营养物质、氧气、激素等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供其新陈代谢;同时将其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及多余的水、无机盐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脉管系统可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脉管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一血液循环二(一)体循环(大循环)通路通路:左心室→主动脉及各级分支→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特点:路程长,阻力大,压力高。作用:完成细胞内气体和物质交换。血液循环二(二)肺循环(小循环)通路通路: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特点:路程短,阻力小,压力低。作用:完成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血液循环二血液循环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脉管系统5.2脉管系统的解剖结构CONTENTS目录心血管一二淋巴系统三心一(一)心的位置和外形1.心的位置与毗邻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上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下方是膈;两侧与纵隔胸膜和肺相邻;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后方与左主支气管、食管、左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等相邻。心一2.心的外形心的外形呈前后略扁、倒置的圆锥体,大小约与本人的拳头相似。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和三沟。心一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圆钝、游离,由左心室构成。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搏动。心一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房、小部分由右房构成。上、下腔静脉注入右房,左、右肺上、下静脉注入左房。心一胸肋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房、右室构成、小部分由左心耳、左室构成。心一膈面朝向下方,大部分由左室、小部分由右室构成。心一右缘(由右房构成)下缘(由右室、心尖构成)左缘(大部分由左室、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心一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后房间沟冠状沟为心表面的环形沟,是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分别在心的胸肋面和膈面。心一(二)心的构造1.心腔的结构心有四个腔,包括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左、右心房有借房间隔分隔,左、右心室有室间隔分隔。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房接纳静脉,心室发出动脉。心一(1)右心房位于心的右后上部,有三个血液入口和一个出口。出口:上方为上腔静脉口,下方为下腔静脉口,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为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血液由此口流入右心室。房间沟上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卵圆窝下腔静脉口右房室口三个入口静脉瓣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出口(右心房通向右心室的通道)心一在右心房的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卵圆窝,是胎儿出生后卵圆孔逐渐闭锁后形成的遗迹。此处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房间沟上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卵圆窝下腔静脉口右房室口三个入口静脉瓣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出口(右心房通向右心室的通道)心一(2)右心室右心室有1个入口和1个出口。入口:即右房室口,其上有三个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右房室瓣)。三尖瓣的边缘,有数条细丝状的腱索与右心室内的乳头肌相连。当心室收缩时,血液推动三尖瓣,关闭房室口,由于乳头肌的收缩和腱索的牵拉,瓣膜不会向心房内翻转,从而防止右心室血液逆流入右心房。右心耳三尖瓣肺动脉(口)瓣腱索乳头肌防止血液从肺动脉返流入右心室。防止血液从右心室返流入右心房。心一出口:为肺动脉口,通向肺动脉干。该口周缘纤维环附着有三个半月形且袋口向上的瓣膜,称肺动脉瓣。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被倒流的血液充满后,相互贴紧而封闭肺动脉口,防止血液逆流回右心室。心一右心耳三尖瓣肺动脉(口)瓣腱索乳头肌防止血液从肺动脉返流入右心室。防止血液从右心室返流入右心房。心一心一三尖瓣乳头肌纤维环腱索三尖瓣复合体(3)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为肺静脉口,左右各一对。出口是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左房室口(出口)4个肺静脉口(入口)左心耳心一(4)左心室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厚,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即左房室口,其周缘有两片呈三角形瓣膜,称二尖瓣(又称左房室瓣)。心一出口:为主动脉口,通向主动脉。主动脉口周围纤维环附着有三个半月形且袋口向上的瓣膜,称主动脉瓣。心一2.心壁的结构心壁由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心内膜:是心壁的最内层,是一层由内皮及其深面的结缔组织构成的光滑的薄膜。心内膜折叠形成心瓣膜,并与血管内膜相延续。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心肌层:是心壁最厚的一层,由心肌纤维构成。心房肌较薄,心室肌较厚,左心室肌最厚。心房肌和心室肌互不连续,因此心房肌的兴奋不能直接传递给心室肌。室间隔可分为由心肌构成的肌部和上部缺乏心肌的膜部两部分,膜部是室间隔缺损好发的部位。心外膜:是被覆于心肌外面的一层浆膜,即浆膜性心包的脏层,内有血管、神经等。心一心一3.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的深面,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心内膜深面,其主要功能是将窦房结的兴奋传向心室。心一房室束起自房室结,沿室间隔膜部下降,至肌部上缘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分别沿室间隔两侧的心内膜深面下降,最后形成浦肯野纤维,分布于左、右心室肌。心一4.心的血管(1)动脉营养心壁的动脉是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的根部。右冠状动脉分为左室后支和后室间支,主要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后壁、室间隔的后下部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心一左冠状动脉至冠状沟分为两支:前室间支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右心室前壁的小部分和室间隔前上部;旋支主要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的侧壁和后壁。心一(2)静脉心的静脉多与动脉伴行,最终在冠状沟后部汇合成冠状窦,经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心一5.心包心包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膜性囊,外层是纤维心包,内层是浆膜心包。纤维心包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囊。浆膜心包分为脏层(即心外膜)和壁层(紧贴纤维心包的内面)。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心脏搏动时的摩擦。心一6.心包心包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膜性囊,外层是纤维心包,内层是浆膜心包。纤维心包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囊。浆膜心包分为脏层(即心外膜)和壁层(紧贴纤维心包的内面)。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形成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心脏搏动时的摩擦。心一7.心的体表投影成人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一般可用下列四点的连线来表示。心一右上点:在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0cm处。左上点:在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左下点: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处(或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右下点:位于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血管二(一)血管的分类及结构1.血管的分类动脉是导血离心的血管,起于心室,止于毛细血管。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小动脉接近毛细血管的部分称为微动脉。动脉在分支过程中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血管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之间的微细管道,彼此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牙釉质和被覆上皮等处外,毛细血管几乎遍布于全身各处。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管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分为大静脉、中静脉和小静脉。小静脉与毛细血管相连的部分称微静脉。小静脉在向心回流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血管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血管的微细分类除毛细血管壁主要由单层内皮细胞和基膜构成外,动脉和静脉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结构构成。其中动脉血管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中膜由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大动脉的中膜以弹性纤维为主,故有较大的弹性而被称为弹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中膜以平滑肌为主,被称为肌性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又被称为外周阻力血管,其形成的外周阻力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血管二(二)肺循环的血管1.肺动脉干起自右心室。上行于升主动脉的左侧。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内含静脉血。血管二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左心房右心室右肺动脉左肺动脉肺动脉干血管二动脉韧带主动脉弓肺动脉在肺动脉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遗迹。出生后6个月内闭锁。2.肺静脉左、右各两条,共4条。内含动脉血。自肺门向内行。注入左心房。血管二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左心房右心室右肺上静脉右肺下静脉左肺上静脉左肺下静脉(三)体循环的血管1.体循环的动脉血管二1)动脉分布的规律1234左、右对称身体每一局部有一动脉主干分支由大至小躯干动脉分为壁支和脏支5678多居身体的屈侧、深部或隐蔽的部位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所分布的器官常与静脉、神经伴行动脉管径大小与器官功能有关2)主动脉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全身最粗大的动脉。由左心室发出,向右上方斜行,再弓形弯向左后,沿脊柱左前方下行,穿过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腔,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主动脉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血管二髂总动脉血管二升主动脉向右前方上行至右侧第2胸肋关节后方移行为主动脉弓发自左心室降主动脉从沿脊柱前面下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体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髂总动脉血管二主动脉弓从右侧第2胸肋关节后方呈弓状弯向第4胸椎体下缘移行为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感受器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壁内——调节血压化学感受器:主动脉弓下方(主动脉小球)——感受CO2,参与呼吸调节3)头颈部动脉主干是颈总动脉,它主要供给头颈部器官的营养。血管二主要分布于脑、脊髓和视器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血管二颈总动脉行程:右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左颈总主动脉发自主动脉弓;沿气管、喉和食管的两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分为颈内、外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颈外动脉右颈内动脉甲状软骨上缘平面血管二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内有特殊的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的变化,也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颈动脉小球:是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一个栗粒大小的小体,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血管二颈外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左颈外动脉血管二面动脉在绕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位置表浅,为该动脉摸脉点和压迫止血点。在耳屏前方,其位置表浅,为颞浅动脉摸脉点和压迫止血点。外耳门血管二颈内动脉沿咽的外侧上行,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分布于脑和眼等处。4)上肢动脉主干是锁骨下动脉,它是供给上肢营养的血管。左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起自头臂干。血管二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至第1肋外缘至背阔肌下缘平桡骨颈处尺动脉血管二锁骨下动脉行程:从胸锁关节后方向外行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侧缘延续为腋动脉。血管二锁骨下动脉的止血点:在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将动脉压向第1肋进行止血。血管二上行穿过第6~1颈椎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分支分布于脑和脊髓。椎动脉血管二腋动脉行程:从第1肋外侧缘、经腋窝至大圆肌下缘处延续为肱动脉。血管二肱动脉从大圆肌、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分为尺动脉和桡动脉。尺动脉桡动脉腋动脉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肌腱血管二止血部位手压止血:在臂中部、肱二头肌内侧处,将肱动脉压向肱骨进行止血。止血带止血:在臂部上、中1/3交界、肱二头肌内侧处,将肱动脉压向肱骨进行止血。血管二桡动脉与尺动脉桡动脉:沿前臂桡侧伴桡神经浅支下行。主要分支有:①拇主要动脉②掌浅支尺动脉:沿前臂尺侧伴尺神经下行。主要分支有:①骨间总动脉②掌深支数脉搏、诊脉常用部位在桡骨茎突掌侧面血管二桡动脉尺动脉桡骨茎突的近端与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可触及桡动脉的搏动,是诊脉常用的部位,也是压迫止血之处。腕稍上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较深处处可触及尺动脉的搏动,是压迫止血处。血管二掌浅弓及分支桡动脉掌浅支+尺动脉终支位于掌腱膜与屈指肌腱之间掌浅弓桡动脉掌浅支尺动脉终支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手指末端出血时,可在指根两侧压迫指掌侧固有动脉止血。血管二掌深弓及分支桡动脉终支+尺动脉掌深支位于屈指肌腱深面掌深弓桡动脉终支尺动脉掌深支掌心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5)胸主动脉动脉主干是胸主动脉,分支有脏支和壁支。脏支较细小,主要有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血管二肋间后动脉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壁支主要有肋间后动脉(第1~2对肋间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和肋下动脉。壁支的前支粗大,分别沿肋间隙和第12肋的下缘走行,分布于胸壁和腹壁上部等处;壁支的后支细小,分布于脊髓、背部肌肉和皮肤。血管二肋间后动脉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6)腹主动脉动脉主干是腹主动脉,分壁支和脏支。壁支较细小,横行向外,分布于脊髓、腹后壁和腹前外侧壁。脏支数量多且粗大,分成对和不成对两类。血管二腹主动脉膈下动脉4对腰动脉壁支骶正中动脉脏支成对不成对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卵巢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血管二壁支膈下动脉4对腰动脉骶正中动脉血管二脏支成对的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血管二脏支不成对的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血管二脏支不成对的动脉:腹腔干腹腔干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支脾支胃右动脉胆囊动脉肝左支肝右支肝右支血管二腹腔干及其分支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的稍下方发自腹主动脉。立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血管二肝左动脉向右前方行至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右动脉胆囊动脉肝左支肝右支血管二肝固有动脉:在起始处发出胃右动脉。在肝门处分为左、右支入肝。右支入肝前发出胆囊动脉。胆囊动脉右支、左支血管二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幽门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动脉。胰动脉血管二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脾动脉:沿胰的上缘至脾门进入脾内。分支有数支胰动脉、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短动脉胰动脉血管二脏支阑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主要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分布于胰、十二指肠与结肠左曲之间的肠管。其中,回结肠动脉有分支分布于阑尾,称阑尾动脉。不成对的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血管二脏支肠系膜下动脉主要分支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不成对的动脉:肠系膜下动脉7)盆部动脉动脉主干是髂总动脉。在第4腰椎体下缘由腹主动脉发出左、右髂总动脉,斜向外下方,至骶髂关节前方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血管二腹主动脉第4腰椎髂总动脉骶髂关节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血管二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左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髂外动脉腹主动脉第4腰椎髂总动脉骶髂关节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血管二壁支: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髂内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髂内动脉血管二脏支: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等阴部内动脉髂内动脉直肠下动脉膀胱下动脉膀胱上动脉子宫动脉输尿管血管二子宫动脉输尿管

在行子宫切除术结扎子宫动脉时,应尽量靠近子宫壁,以避免损伤输尿管。8)下肢动脉动脉主干是髂外动脉,它是供给下肢营养的血管。。血管二髂外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背动脉血管二行程:自髂总动脉发出,沿腰大肌内侧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延续为股动脉。分支:腹壁下动脉股动脉髂外动脉腹股沟韧带髂外动脉血管二行程:股动脉为髂外动脉的延续,下行于股三角、收肌管和收肌腱裂孔至腘窝,延续为腘动脉。分支: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穿动脉(2-3支)股动脉血管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触及股动脉搏动,当下肢出血时,可在此压迫止血。血管二行程:为股动脉的延续,下行于腘窝深部分支: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血管二胫前动脉内、外踝连线的中点

在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的中点处易触及其搏动,足背部出血时可在该处压迫进行止血。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行程:胫前动脉自腘动脉发出后,行至小腿前面,在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分支布于小腿前肌群,足背动脉分布于足背及足趾等处。血管二胫后动脉行程:胫后动脉分布于小腿肌后群和外侧群,沿小腿后面的浅、深层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分布于足底。内踝的下后方胫后动脉2.体循环的静脉血管二1)静脉分布的规律123管径越来越大管壁薄并有静脉瓣体循环静脉分浅、深静脉456静脉之间有丰富吻合壁薄腔大、弹性小、压力低特殊结构:硬脑膜窦等。血管二浅静脉(皮下静脉)深静脉(固有静脉)居皮下数量多不与动脉伴行居固有筋膜的深面或体腔内多与同名的动脉伴行血管二静脉瓣管腔内有半月形向心开放的静脉瓣体循环的静脉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2)上腔静脉系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构成,收集头颈部、上肢、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的静脉血。血管二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右侧第3胸肋关节胸锁关节右侧第1胸肋关节2)上腔静脉系血管二头颈静脉血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上肢静脉血锁骨下静脉胸部静脉血奇静脉右心房血管二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关节处后方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的右侧垂直下降,注入右心房。由收集头、颈、上肢、胸壁和部分胸腔脏器血液回流的静脉组成。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血管二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合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夹角头臂静脉静脉角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静脉角2)上腔静脉系--头颈部静脉头颈部最主要的静脉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管二血管二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干行程:上端在颈静脉孔处续乙状窦,行于颈动脉鞘内,先后沿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外侧下降,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颈内静脉血管二颈内静脉颅内支颅外支通过颅内及硬脑膜窦收集脑膜、脑、眼及颅骨的血液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血管二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面静脉内眦静脉耳后静脉颞浅静脉翼静脉丛颈前静脉下颌后静脉甲状腺上静脉枕静脉舌静脉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下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硬脑膜窦血管二行程:于内眦静脉、与面动脉伴行,在下颌角处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下行至舌骨大角处注入颈内静脉。途径一: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海绵窦途径二:面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眼下静脉→海绵窦面静脉血管二面静脉自口角以上缺少静脉瓣且借内眦静脉、眼静脉或经面深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危险三角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联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感染急性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血管二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行程: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枕静脉汇合注入锁骨下静脉。意义:位置表浅,皮下可见临床儿科常作为注射、输液、抽血的部位颈外静脉血管二行程:锁骨下静脉在第1肋的外侧续于腋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意义:静脉穿刺、导管输液、心血管造影的部位锁骨下静脉2)上腔静脉系--上肢静脉上肢的静脉分为浅、深静脉。深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供应范围的静脉血,合成腋静脉后延续为锁骨下静脉。血管二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大圆肌下缘第1肋外侧缘血管二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意义:位置表浅口径较粗穿刺和抽血部位血管二行程: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和臂的外侧面上行,至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注入腋静脉。头静脉行程: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尺侧和臂的内侧面上行,到臂中部,注入肱静脉。贵要静脉行程:位于肘窝前方皮下,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此静脉变异较多,临床上常用此静脉抽血、输液、注射。肘正中静脉三角肌胸大肌沟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血管二腋静脉

(或注入锁骨下静脉)

肱静脉(或伴肱静脉上行,注入腋静脉)

浅静脉:

②贵要静脉

①头静脉

③肘正中静脉

(有时分叉注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④前臂正中静脉(内侧)手背静脉网(外侧)

血管二上肢深静脉桡静脉尺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同名动脉伴行血管二总结:上肢静脉2)上腔静脉系--胸部静脉胸部的静脉主要有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奇静脉是胸部静脉的主干。血管二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血管二3)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各级属支构成,收集腹、盆部及下肢的静脉血,其主干为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是全身最大的静脉干,在第5腰椎的右前方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的后缘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注入右心房。血管二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由髂内、髂外静脉汇合而成血管二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脏支壁支直肠静脉丛阴部内静脉子宫静脉血管二髂外静脉浅静脉深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3)下腔静脉系--下肢静脉下肢的静脉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下肢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主要有腘静脉、股静脉等。下肢的浅静脉主要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血管二行程: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缘,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面、膝关节后内侧、大腿内侧面继续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血管二行程:小隐静脉在足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的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到腘窝处穿深筋膜注入腘静脉。小隐静脉血管二静脉曲张血管二深静脉浅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小隐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总结:下肢静脉血管二3)下腔静脉系--盆部静脉髂总静脉是盆部的静脉的主干。由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汇合而成。续于股静脉伴同名的动脉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其主要属支有腹壁下静脉髂外静脉血管二髂内静脉壁支: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脏支:脏支在器官的周围形成广泛的静脉丛,如膀胱静脉丛、子宫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血管二髂总静脉髂内、外静脉汇合而成两侧髂总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一般左侧长于右侧3)下腔静脉系--腹部静脉腹部的静脉由下腔静脉的属支和肝门静脉系两部分组成。下腔静脉可分为脏支和壁支两种,多数与动脉伴行。成对的壁支直接或间接注入下腔静脉;不成对的脏支(肝静脉除外)先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再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血管二血管二壁支膈下静脉腰静脉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肝静脉脏支

肝血窦肝门静脉不成对的脏支成对的脏支下腔静脉血管二肾静脉起自肾门,在肾动脉前方向内侧走行入下腔静脉。

左侧长于右侧。收集肾的血,还收集左睾丸(卵巢)静脉、左肾上腺静脉。行程:血管二睾丸静脉起自睾丸、附睾。在精索内彼此吻合成蔓状静脉丛,在腹股沟管深环处合成睾丸静脉。

与同名的动脉伴行。右→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左→以直角注入左肾静脉。睾丸静脉曲张左侧多见。行程:血管二睾丸静脉起自睾丸、附睾。在精索内彼此吻合成蔓状静脉丛,在腹股沟管深环处合成睾丸静脉。

与同名的动脉伴行。右→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左→以直角注入左肾静脉。睾丸静脉曲张左侧多见。行程:3)下腔静脉系--肝门静脉系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食管下段、胃、小肠、大肠、胆囊、胰、和脾等腹腔内除肝以外不成对器官的静脉血。血管二血管二肝门静脉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血管二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途径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食管静脉丛1食管静脉曲张血管二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壁、腹壁静脉上、下腔静脉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途径2“海蛇头”血管二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途径3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直肠静脉曲张血管二肝门静脉当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如肝硬化),肝门静脉系的血液经上述吻合支形成的侧支循环,注入上、下腔静脉系。随着血流量增多,吻合支变得粗大而弯曲,出现静脉曲张。一旦曲张的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破裂,则引起呕血和便血。当肝门静脉的侧支循环失代偿时,可导致胃肠和脾等器官淤血,出现腹水和脾肿大等。血管二淋巴系统三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液体,即为淋巴。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动脉端时,一部分成分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入静脉,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各级淋巴管和淋巴结向心流动,最后注入静脉。淋巴系统三心血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

静脉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淋巴系统(一)淋巴管道淋巴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4种。淋巴系统三淋巴管道的起始处。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临床癌细胞多见淋巴转移。毛细淋巴管淋巴系统三淋巴管结构类似静脉,壁薄、径细。有类似静脉瓣样的结构促使淋巴液向心回流。分深、浅两组。在向心回流过程中,要经过多级淋巴结。淋巴系统三淋巴干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淋巴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淋巴。左、右腰干:收集下肢、盆部、腹壁、

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肠干: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

淋巴系统三右淋巴导管胸导管是最大的淋巴导管道,位于第1腰椎前方。乳糜池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膈干,三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二)淋巴器官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等。淋巴系统三形态:圆形,椭圆形,灰红色小体。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凹侧有一条输出淋巴管。功能: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淋巴结多沿血管成群分布于较隐蔽的部位,并接受一定器官或部位的淋巴。局部的炎症和肿瘤可引起相应淋巴结群的肿大和疼痛。淋巴结淋巴系统三形态: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位于左季肋区,第9~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在左肋弓下不应触及脾。脾可分为膈、脏两面和上、下两缘。脏面凹陷,近中央处有脾门,是血管、神经等进出脾的部位。膈面平滑隆凸,与膈相邻。上缘前部有2~3个脾切迹,是临床上触诊的重要标志。脾脾切迹淋巴系统三胸腺位置:胸骨柄后方,心包上方,大血管的前面。形态:分成左右两叶,每叶呈扁条状。新生儿和幼儿的胸腺较大,性成熟时最大,成人胸腺被结缔组织代替。功能: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是机体培育T淋巴细胞的主要场所。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胸腺素。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脉管系统5.3血细胞CONTENTS目录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过程红细胞生理一二白细胞生理三血小板生理四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过程一(一)在个体发育过程的早期,多个器官可以造血。胚胎早期,卵黄囊造血;从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五个月以后,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二)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血细胞生成、发育、成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造血干细胞:能通过自我复制以保持本身数量的稳定,又能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2.定向祖细胞:定向分化,它们可以区分为: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成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巨核系祖细胞(CFU-MK)和TB淋巴系祖细胞(CFU-TB);3.前体细胞:此时的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为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三)造血细胞在经历上述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自我复制的能力逐渐降低,而分化、增殖的能力逐渐增强,细胞数量逐步增大。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过程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过程一红细胞生理二(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无细胞核,双凹圆碟形,直径7~8μm数量男性:(4.0~5.5)×1012/L,Hb:120~165g/L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1012/L;Hb:180~190g/L

(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或外周血液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生理二(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可塑变形性(1)定义: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2)意义:使红细胞能够通过小的毛细血管。(3)影响因素: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2.悬浮稳定性(1)定义: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3)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如妇女

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

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4)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红细胞生理二3.渗透脆性(1)概念: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性质,称为渗透脆性。溶血时,血红蛋白从红细胞内逸出,溶于血浆中。(2)等渗溶液,指的是渗透量相当于血浆渗透量的溶液,如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低于血浆渗透量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可发生水肿,甚至破裂。高于血浆渗透量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细胞在高渗溶液可发生脱水而皱缩。(3)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且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4)正常红细胞一般于0.45%氯化钠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并于0.3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血。红细胞生理二不同晶体渗透压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红细胞生理二4.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血液中98.5%的氧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的,血液中的CO2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分别占CO2运输总量的88%和7%。(2)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红细胞生理二(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1)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2)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①铁:Hb合成必须原料。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用来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红细胞生理二(3)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①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②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

红细胞生理二红骨髓干细胞髓系干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红细胞的生成过程红细胞生理二Hb有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主要由肾脏产生,促进较晚期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加速细胞增殖。患慢性肾脏病,有可能患肾性贫血。来源:肾(90%~95%)肾外(5%~10%,主要是肝)。作用:如图(2)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其它体液因素促进红细胞生成:雄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雌激素、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

红细胞生理二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红细胞生理二(四)红细胞的破坏

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脾和肝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部位血管外破坏:由于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因此容易滞留于脾和骨髓中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血管内破坏:还有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坏。

红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三(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正常白细胞数为(4.0~10.0)×109/L粒细胞中性粒细细胞

50%~70%

图中7~11嗜酸性粒细胞

0.5%~5%

图中12~14嗜碱性粒细胞

0%~1%

图中15单核细胞

3%~8%

图中1~3淋巴细胞

20%~40%

图中4~6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WBC数↑。白细胞生理三(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白细胞的生理特性(1)渗出: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2)趋化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趋化因子: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3)吞噬:吞噬细胞(4)分泌白细胞生理三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吞噬活性,可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及坏死的细胞等。当细菌入侵时可被吸引到病变部位吞噬细菌,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在组织中发育而来,比中性粒细胞吞噬更多更大的颗粒,迁移速度慢,需较长时间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才显著增多;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白细胞生理三(2)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变态反应的发生与调节有关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白三稀(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组胺和白三烯与过敏反应症状的发生有关;参与机体抗寄生虫、抗肿瘤免疫应答。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蠕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T细胞: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完成细胞免疫。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完成体液免疫。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与天然免疫有关。白细胞生理三血小板生理四(一)血小板的形态与数量1.血小板的形态与数量(1)血小板是从成熟的巨核细胞上脱落的,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2~3μm,血小板内存在α-颗粒、致密体等血小板贮存颗粒(2)正常血小板数量:(100~300)×109/L。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血小板生理四血小板生理四(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血小板黏附(1)定义: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2)通过黏附血小板可识别损伤部;vWF是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血小板膜蛋白GPⅠb/Ⅸ/Ⅴ是vWF结合的受体。(3)详细途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血小板生理四血小板黏附过程2.血小板聚集(1)定义: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聚集成聚合体,称为血小板聚集。(2)血小板聚集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及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3)血小板聚集的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抑制物:血小板聚集也接受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和一氧化氮(NO)血小板生理四3.血小板释放(1)定义: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活性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致密体:ADP,ATP,5-羟色胺(5-HT),Ca2+α-颗粒:vWF、多种凝血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凝血酶敏感蛋白等(2)血小板还可即时合成释放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A2),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阿司匹林因可抑制环氧合酶,抑制TXA2的合成(3)详细途径: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血小板生理四4.血小板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析出血清。5.血小板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吸附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利于血小板止血。血小板生理四(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凝血和止血作用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黏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析出血清血小板生理四血小板生理四2.纤溶作用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3.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4.血小板还可释放具有稳定内皮屏障(如1-磷酸鞘氨醇)的物质和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血小板生理四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脉管系统5.4血型与输血CONTENTS目录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一二血量和输血原则三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的发现:最初试用输血疗法时,有些人输血后效果良好,但有些人则引起大量溶血和血管堵塞,造成严重的后果。提示:不同人的血液有某些类型差别。后经深入研究,1901年Landsteiner发现了第一个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红细胞的ABO血型系统。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红细胞除ABO血型外,还有Rh、Kell、MNSS、P等多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另外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HAL)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应。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blood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医学上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当红细胞上的抗原(又称凝集原)与相应抗体(又称凝集素)结合时可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二(一)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的分型

分为A,B,AB,O四型,此外还有一些亚型。红细胞血型二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2.ABO血型抗原(1)血型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在胚胎上的RBC可检测到抗原A和抗原B,但抗体却在出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8~10岁时达高峰。(2)出生时发育不成熟,A、B抗原数量少。(3)ABO血型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其寡糖链的组成与连接顺序。(4)ABO基因通过决定生成的转糖基酶的种类来间接控制血型。(5)ABO血型的遗传由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6)A、B抗原广泛存在其它多种细胞膜上。

红细胞血型二ABH抗原物质化学结构示意图3.ABO血型抗体(1)ABO血型抗体有IgM型抗体和IgG型抗体两类天然抗体:为IgM抗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生后2~8个月开始出现,8~10岁达高峰免疫性抗体:为IgG抗体,分子量小,能够通过胎盘4.ABO血型的鉴定(1)正向定型(forwardtyping):用抗A与抗B抗体检测来检查红细胞有无A或B抗原(2)反向定型(reversetyping):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有无抗A或抗B抗体红细胞血型二(二)Rh血型系统1.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Rh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表面,出生时已经发育成熟。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2.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故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红细胞血型二3.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红细胞血型二红细胞血型二血量和输血原则三(一)血量1.ABO血型的分型

定义: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千克体重有70~80ml血液。循环血量: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储存血量: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在运动或大出血等情况下,储存血量可被动员释放出来,以补充循环血量。血量和输血原则三(二)失血血量和输血原则三少量失血:中等失血:严重失血: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下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时,由于代偿功能,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水和电解质:1~2小时内恢复血浆蛋白质:24小时左右恢复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一次失血1000ml达血量的20%时,机体失代偿,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现象,甚至昏倒。一次失血达1500ml,即失血达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可危及生命。需输血治疗。(三)输血原则坚持同型输血。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交叉配血的两侧均无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主侧无凝集反应,次侧出现凝集反应,为配血基本相合,在紧急情况下才可输血,但要特别慎重,不可输得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血量和输血原则三提倡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把人血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注给患者。谨慎异型输血。自体输血是采用患者自身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下需要的一种输血疗法。血量和输血原则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脉管系统5.5血管生理CONTENTS目录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一二动脉血压静脉血压与血流三四微循环组织液五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七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分布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也是保证全身各器管获得所需血流量的结构基础。具有参与形成和维持动脉血压,以及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的功能。(一)弹性贮器血管结构特点: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弹性和可扩张性。功能特点:压力储存器,维持动脉系统内连续的血流。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基本组织比例及功能示意图(二)分配血管结构特点: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即中动脉。功能特点:运送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结构特点: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以及微静脉。管径较细,对血流的阻力较大;管壁血管平滑肌含量丰富。功能特点:机体调节器官血流量和器官之间血液重新分配的主要部位,其血管的口径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基本组织比例及功能示意图(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结构特点: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功能特点:控制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的开放量。(五)交换血管结构特点:指真毛细血管,口径较小,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其外包绕一薄层基膜,通透性高。功能特点:血流通过毛细血管从小动脉到小静脉,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是血管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基本组织比例及功能示意图(六)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结构特点:微静脉功能特点:舒缩活动可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值,继而改变毛细血管血压、血容量及滤过作用,影响体液在血管内、外的分配情况。(七)容量血管结构特点:即静脉系统,按照静脉管径大小可依次分成:大静脉,腔静脉,小静脉,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功能特点:血液储存库(60%~70%);顺应性大;平均静脉压低(2mmHg);有静脉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基本组织比例及功能示意图(八)短路血管结构特点:血管床中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吻合支。功能特点:血液通过动静脉吻合由微动脉直接到达微静脉,与体温调节有关。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者的组织学比较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血流动力学二(一)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公式:Q=ΔP/R单位:ml/min或L/min注:Q:血流量;ΔP或P1-P2

:血管两端的压力差;R:血流在

管道内的阻力因此,一个器官血流量的多少主要受平均动脉压和阻力的影响。(二)层流和湍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方式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类。层流,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一致,与血管的长轴平行;当血液的流速加快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湍流,出现旋涡。公式:Re=VDσ/ηRe为Reynolds数,没有单位;V为血液在血管内的平均流速,D为管腔直径,σ为血液密度,η为血液沾滞度。一般当Re数超过2000时,就可发生湍流。在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滞度低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湍流。层流与湍流示意图血流动力学二(三)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公式:Q=ΔP/RR=πΔPr4/8ηLr:血管半径;L:血管长度(常数,不变);η:粘滞度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血管口径: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微动脉最主要)的变化是调节器官血流量和器官之间血液重新分配的最主要因素。血液黏滞度的影响因素: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越大,血液黏滞度就越高。血流的切率:切率高,层流明显,血液黏滞度低;切率低时,血液黏滞度高。血管口径:血液黏滞度随着血管口径的变小而降低。温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血流动力学二动脉血压三(一)血压(BP)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血压数值通常用千帕(kPa)或帕(Pa)来表示(1mmHg等于0.133kPa),但临床上通常用mmHg来表示。动脉血压三(二)动脉血压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一般指主动脉压。产生条件:①

心血管系统血液的充盈: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

②心射血力(血流的动力):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

心脏收缩:释放能量,产生动能(血液流动)和势能(血管壁扩张);心脏舒张:大动脉弹性回缩,释放部分势能,挤压、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③血流的阻力:主要是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外周阻力,消耗能量,导致血压渐降。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心脏收缩射血:主动脉、大动脉扩张;心脏舒张:大动脉弹性回缩,维持一定的舒张压动脉血压三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主动脉(主A):100mmHg小动脉(小A):85mmHg毛细血管(Cap.):30mmHg静脉起始(V始):10mmHg心房(大V):≈0动脉血压三(三)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高血压1.动脉血压的构成收缩压(SP):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舒张压(DP):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舒张期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计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动脉血压三临床上常用听诊法间接测定肱动脉血压作为动脉血压的标准。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是:收缩压/舒张压值(mmHg或kPa)。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为100mmHg左右。动脉血压三2.高血压根据国际上统一标准,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时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50mmHg时称低血压。动脉血压三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大A回弹,释放势能推血继续流动舒张期末期,血液对动脉壁侧的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DP)收缩期中期,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SP)消耗动能,将1/3血量推送到外周(四)动脉血压形成机制外周阻力存留剩余2/3血量,导致大A扩张,储存弹性势能+说明:①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储存和释放势能②心搏功能量消耗:动能:推血流+大A扩张;势能:管壁侧压力+克服外周阻力动脉血压三(五)动脉血压波动年龄↑10岁→血压↑1mmHg(血压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Sp的升高比Dp的升高更明显)吸气<呼气: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肺中→回心血量↓→射血量↓→Bp↓活动>安静站位>卧位右臂>左臂(=1.33kPaor10mmHg)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高原>平原男性>女性动脉血压三(六)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因为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在临床上,常用听诊器间接测定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搏压为30-40mmHg,平均动脉压在100mmHg左右。Korotkoff音听诊法间接测量肱动脉血压的示意图动脉血压三(七)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

心脏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

→脉压↑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2)心率

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动脉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如:老年人因动脉硬化,动脉弹性下降,管壁顺应性降低。(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血管系统容积不变→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动脉血压降低动脉血压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整个静脉系统的容量很大,而且静脉容易被扩张和收缩,因此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生理状态时的需要。

(一)静脉血压分类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将留滞在外周静脉,静脉压升高。2.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4~12cmH2O。(二)特点(1)近心端低,远心端高下腔V:3~4mmmHg;小V:15~20mmHg;右房:0

(2)易受重力影响,测量位取平卧位(被测部与心水平)静脉血压与血流四3.中心静脉压(CVP)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1)正常值:4~12cmH2O(2)特点:①受重力影响较小;②高低取决:射血力、V回流速和量。与射血力呈负相关;与V回流速和量呈正相关。(3)意义:①反映心功和V回流量②临床上常作为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如CVP低,提示输液的量不足;如CVP高,提示输液过快/心脏射血功能不全中心静脉压低于4cmH2O: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可快速补液或补血浆,直至中心静脉压升至5~12cmH2O。中心静脉压高于10cmH2O:应考虑有心功能不全的可能。中心静脉压高于15~20cmH2O:提示有明显的心衰,且有发生肺水肿可能。静脉血压与血流四4.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平卧时:身体各部位静水压大致相同直立时:足部血管内的血压比卧位时高;而在心脏水平以上部分,血管内的压力较平卧时低。直立性低血压当人从平卧→突然直立,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因增加的静水压而扩张→血液积聚在静脉内(可比在卧位时多容纳约500ml血液)→静脉回流↓

→中心静脉压↓

→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收缩压↓

→体位改变的3-5分钟内,出现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等现象,老人和儿童常见。直立体位对不同部位静脉血压的影响静脉血压与血流四5.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血液充盈↑→静脉回流↑(2)心肌收缩力心脏收缩力↑→射血量↑→心舒期室内压↓→静脉回流↑(3)体位改变卧位→立位→身体低垂部分容纳血液↑→静脉回流↓(4)肌肉泵下肢进行肌肉运动时→对静脉产生挤压作用→静脉回流↑(5)呼吸泵吸气时→胸膜腔负压↑→静脉回流↑静脉曲张下肢的静脉曲张,多由于浅静脉第一对瓣膜(股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导致的浅静脉血流反流,增加下肢静脉压力,引起蚯蚓样外观。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因素影响因素变化静脉回心血量作用机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