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附中高2025届高三上11月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年11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ChatGPT究竟为这个剧烈变革中的世界带来哪些影响?ChatGPT究竟为一直因循的教育体制带来哪些变革?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应该怎样发展?针对此类问题,本刊采访了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卫炳江。《中国教育信息化》:作为技术方面的专家,您一直以来都关注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这次ChatGPT这么低门槛地走到大众中来,您怎么看它给社会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卫炳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对世界的冲击可以媲美工业革命、资讯革命对整个世界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包括对教育的冲击。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会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影响,ChatGPT只是“冰山一角”。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完成一些我们以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它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教育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教育领域要做好准备,以便未来教育出来的学生及时适应社会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如您所说,ChatGPT将给教育带来重要影响和冲击。作为一名教育家,您认为ChatGPT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是否会给应试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卫炳江:何谓教育?现在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常说“因材施教”,可是即使是大学教育,在同一个班级里面,教授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按照他们的学习速度来设计教学。有一部分大学生,很擅长考试、拿高分,但这不等于他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强。况且这个世界不只是看智商高不高、解决几个问题,也要看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通过整合准确地提出问题等。ChatGPT必然会冲击考试制度,但这是一个好的冲击。以往,很多考卷都比较强调事实问题。现在有了ChatGPT,事实非常容易找到,这会迫使教师改变考试模式,尽量避开事实问题。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如何使用数据、寻找数据解决问题等。大部分考试倾向将所有人都放在同一条阶梯,用一个分数去分开他们,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希望将来透过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考试中可以看见每个学生的能力。人工智能会改变教育的方法,也考验教师怎样去教育学生。从纯粹的教育理念出发,不仅要教授学生学识,还要帮助学生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教育学生适应和应对这种世界的改变。《中国教育信息化》: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应用,将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对教师开展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您是如何看的?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卫炳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由教到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个次序是不对的。以过往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应该是“学教”,先学后教。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知道答案、求知的动力。真正的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不是要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现在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用摄像头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发现学生不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就会给一些小提示。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软件用于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按照学生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进行教学。(摘编自《中国教育信息化》:《由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的思考》)材料二:ChatGPT从诞生起就给人留下了“惊艳”的印象,这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大学生之所以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摘编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ChatGPT会尽量避免事实问题,改变考试模式,让学生的能力在考试中得以体现。B.卫炳江认为,应该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求知欲,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C.一些行业从业者的“本领焦虑”缘自ChatGPT具有突破性技术,能回答用户提问。D.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回答“客观题”和一些“主观题”,所以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展示了卫炳江对ChatGPT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都旨在消除人们对ChatGPT的焦虑。B.ChatGPT的诞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搜集了海量素材,能够更加灵活地回答用户的问题。C.一些大学学生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这也警醒大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D.材料二以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的陈述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给人们的创造性工作提供帮助。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全都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一组是()A.特种警察热线客服教师 B.保险销售员民俗摄影师画家C.精神科医生文艺工作者教师 D.流水线工人特种警察画家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ChatGPT,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5.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谈谈要怎样应对这一挑战?【答案】1.B2.A3.C4.①材料一侧重通过分析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提出应对策略;(或“侧重通过分析ChatGPT给教育体制带来的变革,提出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②材料二侧重通过分析ChatGPT的优势和劣势(或“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说明ChatGPT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5.①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面对逆境和准确提出问题。②培养创新能力。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造性工作。【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ChatGPT带来的变革尤其是对教育和行业的冲击。材料一主要通过采访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明确了ChatGPT对教育系统的挑战和潜在改革。材料二则讨论了ChatGPT在各行业的影响,特别是对某些重复性工作及传统作业的冲击,同时指出其对创造性工作的支持潜力。整体上,文章通过对比不同观点,呈现了ChatGPT的双重影响:它既带来效率提升和新挑战,也推动创新灵感。【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ChatGPT会尽量避免事实问题,改变考试模式”错。材料一第六段中说的是“以往,很多考卷都比较强调事实问题。现在有了ChatGPT,事实非常容易找到,这会迫使教师改变考试模式,尽量避开事实问题”,由此可知,“尽量避免事实问题,改变考试模式”的不是ChatGPT,而是教师。C.“缘自ChatGPT具有突破性技术,能回答用户提问”错。材料二第一段中说的是“这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这里“未必”表示的是一种推测,说明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而选项中说“缘自ChatGPT具有突破性技术”变或然为必然。另外,“能回答用户提问”错误,应是“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D.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中说“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是想以此说明“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但并没有强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都旨在消除人们对ChatGPT的焦虑”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多个举例,是为了证明人工智能在回答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方面确实具有显著优势。材料二第二段“但是”后面的内容才是通过举例说明ChatGPT并非真的“理解”,以此消除人们对ChatGPT的焦虑。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但面对需要创造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问题,就显得不那么“聪明”。由此可知,主要从事简单、机械、重复性、记忆性工作的职业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如A项中的“热线客服”、B项中的“保险销售员”(讲究程式化的销售话术)、D项中的“流水线工人”。而需要大脑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及对主观性、社会性因素要求高的职业,则更难以替代,如“精神科医生”“文艺工作者”“教师”“特种警察”“民俗摄影师”“画家”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首先,从采访对象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的回答来看,材料主要围绕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展开。开头就提出了关于ChatGPT对社会、教育体制变革的一系列问题。接着,在谈到ChatGPT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时,指出它只是高科技发展冲击的“冰山一角”,但对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影响巨大。然后重点落在教育领域,分析ChatGPT会冲击考试制度,迫使教师改变考试模式,关注学生使用数据等能力,还会改变教育方法。并且提到教师角色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先学后教”转变,以及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按照学生进度和兴趣教学。所以材料一侧重的是ChatGPT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②材料二:开头指出ChatGPT令人“惊艳”的原因是搜集了更多素材,能较“聪明”地回答用户提问。并且列举了它能写时评、分析品牌竞争、应对大学作业等优势,还提到了调查显示很多美国大学生用它写作业,说明它在解答问题方面有显著优势。但是,随后话锋一转,通过举例说明它对一些杜撰概念不懂装懂、回答社会问题“驴唇不对马嘴”或充满“正确而无用的废话”,指出它的劣势,即机器对于问题的理解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并非真正的理解。最后,又提到虽然它对重复性、记忆性问题得心应手,但对创造性工作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作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帮手。所以材料二侧重分析ChatGPT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说明它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从材料一可知,教育“不只是看智商高不高、解决几个问题,也要看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通过整合准确地提出问题等”。在ChatGPT的冲击下,考试模式会改变,事实问题容易获取,这些能力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学生不能仅依靠记忆知识来应对教育评价,需要全面提升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面对逆境和准确提出问题。②材料二提到大学里不少作业是重复性、记忆性的,学生容易依赖ChatGPT。但真正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需要创新能力,随着教育的变革和对ChatGPT的正确认识,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能只是重复教科书理论和网络案例,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和社会发展。③材料二最后表明人工智能虽有劣势,但对创造性工作有一定帮助。学生可以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激发自己的灵感,进行创造性工作。这也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应对挑战、利用工具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算是有个着落,有个结果。”我师傅杨宝丰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舅妈只找到一本薄薄的相册,可以清楚的看到贴过照片的痕迹,照片却一张也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己家去找。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那你娘去哪儿了?”“找我爹去了。”“那你爹去哪儿了?”“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她拿回来的是一张全家福,指着一个年轻的姑娘说“这就是她,小卿的娘”,旧照片清晰度已经大打折扣,色彩的饱和度明显减弱,眉眼、鼻子和嘴巴虽然还能分得清,但边际间的灰色调正在慢慢地退化,有些暗淡。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①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②师傅紧皱眉头。她喋喋不休。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借助灯光,我们看到了一个清秀的脸的轮廓,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已经就位。小卿盯着那张画稿,看了半天,晃着脑袋说“这不是我娘”。我对她说:“别着急,这是草稿。明天就让你见证奇迹。”并不像我承诺的那样,奇迹来得并不及时。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师傅告诉我说,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耳朵和头发。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一直到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师傅说:“不能。”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③又过了五天。画像即将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画像,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没有照片我画不了。”“我是小卿。”她说。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一张模糊的照片,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④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在题目上设置悬念,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诸多思考。B.师傅走后,我继续留在店里工作,是因为我想继续师傅未完成的事业,完成小卿母亲的画像。C.师傅作为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重画小卿母亲的画像如此艰难,更多是因为旧照片清晰度已经大打折扣,色彩的饱和度明显减弱。D.小说结尾“我潸然泪下”意蕴丰富,有对像师傅、小卿母亲这样的革命者为革命牺牲的悲痛,也有对自己当时没有及时理解师傅的内疚,还有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感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偶尔”“隐隐约约”,似乎还远的“枪炮声”是当时严峻社会环境的暗示。B.句子②中师傅紧皱眉头,小卿舅妈喋喋不休,两个人物的动作对比,暗示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无奈。C.句子③中采用细节描写,作者用“瘫坐”,“闭上眼”,“没说一句话”强调画画像的艰难和此刻他复杂的心绪。D.句子④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四位青年投身革命工作时的快乐。8.师傅画画像异常认真和投入,却又在夜晚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如何理解师傅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评论本文“显隐相依,风流尽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D8.①师傅的认真和投入是想为女孩小卿留下一张高度还原的母亲的画像,也想为自己的战友在世间留下宝贵的痕迹。②师傅烧掉照片是因为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而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③师傅矛盾的行为正反映了革命者的坚忍,表现了革命的艰辛。9.①“显”即是指师傅先后两次为小卿母亲画像的故事情节。为小卿母亲画像,一直是文本中着力描写的情节,是“显”的存在。②“隐”即画像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的革命者事迹以及他们的革命友情。这些故事一直都隐藏在只言片语的描述中,是“隐”的存在。③“风流尽得”是指文章将隐藏的信息与显性情节相互交织,既通过画像这一显性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又为师傅种种反常行为埋下伏笔,最终揭示出画像背后的革命故事,成功塑造了革命英雄无私奉献的形象,让读者不禁对他们产生崇敬之情。【解析】【导语】《无法完成的画像》通过画师杨宝丰为小卿母亲画像的艰难过程,揭示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革命者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与无奈。小说通过描写画师内心的矛盾和最终的自我牺牲,深刻地反映了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理想信仰的坚持。人物之间的对比描写,反映了人们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在情节推进中,逐步揭开了小卿父母和画师的革命身份,充满戏剧性的结局让人动容。【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是因为我想继续师傅未完成的事业,完成小卿母亲的画像”错,我只是在等待师傅回来。C.“更多是因为旧照片清晰度已经大打折扣,色彩的饱和度明显减弱”错,师傅重画小卿母亲画像艰难,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师傅心中怀念革命同志难过。D.“也有对自己当时没有及时理解师傅的内疚”错,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师傅种种行为的误解,更谈不上“内疚”。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是拟人。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师傅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画师,从他平时作画的习惯,如“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可以看出他对画像的认真态度。他想为小卿留下母亲的画像,这是对小卿情感上的慰藉。而且从后面得知师傅和小卿母亲是战友,他也希望通过画像来纪念自己的战友,让战友的形象能留在世间。例如,在艰难的作画过程中,师傅尽管疲惫不堪,但仍然坚持,哪怕重画过程是“一场灾难”,他也坚决不放弃,这体现了他对画像的执着,这种执着背后是对小卿和战友的深情。②师傅烧掉画像是出于多重复杂的情感和考虑。首先,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对曾经的战友怀有深厚的情感和痛苦的回忆,见到画像可能会勾起对逝去战友的哀思,使他内心无法承受。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师傅和画像对象都曾是革命者,让他们的身份可能依然敏感。一旦画像外露,可能会暴露他们的革命身份,给在世的战友及其家属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安全起见,保护战友和隐蔽活动的需要成为师傅选择烧掉画像的重要原因。③师傅的矛盾行为深刻地反映了革命者的坚忍。他一方面要承受战友离去的痛苦,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革命工作的安全等诸多因素。这种矛盾的背后是革命环境的残酷和艰辛,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只考虑情感上的寄托,还要考虑革命事业和他人的安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文本中师傅两次为小卿母亲画像的情节是显性的。从舅妈带小卿来找师傅画像,到师傅艰难地作画过程,如“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还有画像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像“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等,以及画像丢失、重画等情节,都是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故事的主要线索,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这些情节让读者一开始关注的是画像是否能成功完成这一事件。②文中关于革命者事迹的描述是隐藏的。例如,小卿母亲和师傅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的革命经历,在前面大部分内容中只是通过只言片语来暗示,如小卿说母亲去找父亲了,父亲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些细节暗示着他们的行动有秘密性。还有文中的枪炮声等背景描写也在暗示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与他们的革命活动有关。师傅和小卿母亲等人的革命友情也是隐藏的。直到最后在烈士纪念堂看到合影,才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友情在前面师傅坚持为小卿母亲画像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师傅的认真投入其实也包含着对战友的深情,但在前面是隐藏在画像情节背后的。③文章通过将显性的画像情节和隐性的革命故事相互交织,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深度。显性情节吸引读者关注画像的命运,而隐性情节为师傅的种种行为,如画像时的认真、烧掉画像等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在结尾揭示出画像背后的革命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像师傅这样的革命英雄形象。读者在了解真相后,会对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产生崇敬之情,也让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达到了“风流尽得”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节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商鞅用于秦,变法定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侯毕贺。苏子曰:此皆战国之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司马迁之罪也。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敦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夫尧、舜、禹、汤,世主之父师也;谏臣弼士,世主之药石也;恭敬慈俭,勤劳忧畏,世主之绳约也。今使世主日临父师而亲药石,履绳约,非其所乐也。故为商鞅之术者,必先鄙尧笑舜而陋禹也,曰:“所谓贤主者,专以天下适己而已。”此世主所以人人甘心而不悟也。用商鞅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然而终不悟者,乐其言之美便,而忘其祸之惨烈也。(节选自苏轼《论商鞅》)材料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商鞅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无他,商鞅者,乍劳长逸之术也。用此而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孰谓秦之法密,能胜天下也?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史。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闰位之主窃非分而寐寝不安藉是以箝天下而为天下之所箝固其宜也。受天命,正万邦,德足以威而无疚媿者,勿效尔为也。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何也?法定于一王,狱吏无能移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闰位之主A窃非分B而寐寝不安C藉D是以箝天下E而为天下之所箝F固G其宜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急,以……为急迫的事,与“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中的“𫐓”用法不相同。B.暗,隐秘,不显露,与“寻声暗问弹者谁”中的“暗”用法相同。C.虽,文中两处“虽”分别译为“虽然”、“即使”,意思不同。D.便,善于言辞,花言巧语,与“便言多令才”的“便”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更法令,改变土地制度,仍坚持以农业为根本,秦国实力得以增强。B.苏轼认为,秦国富强得益于商鞅变法、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等说法并不可信。C.苏轼指出,君主应师法尧、舜、禹、汤,察纳谏言,做到恭敬慈爱,节俭勤恳、忧心国事,懂得敬畏。D.王夫之相信人性本善,众怒难犯,反对法律条文巨细无遗,认为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宽严相济。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司马迁之罪也。(2)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敦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14.苏轼认为,“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独甘心焉”。“学者耻言商鞅”和“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B12.D13.(1)严重的则表面和实质都尊崇效法,希望能够成功,这是司马迁的罪过。(2)秦国富强的原因,是秦孝公注重农业生产、尽力耕作的结果,而不是商鞅严刑峻法的功效。14.“学者耻言商鞅”的原因:①商鞅法令的施行破坏了旧有的制度,致使社会秩序失范,贫富悬殊;②商鞅法令的施行致使王权旁落,贿赂风行,官吏相互勾结、贪赃枉法。“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国君可以借此一劳永逸,消除歧见,挣脱束缚,专事享乐。【解析】【导语】这篇文章由三段材料组成,分别选自班固、苏轼、王夫之的著作,围绕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展开讨论。通过材料一,班固对商鞅变法持批判态度,强调其带来的社会不平;材料二中,苏轼进一步质疑商鞅策略对国家根本利益的损害,认为商鞅违背古代贤君之道;材料三,王夫之批评变法使得法律过于繁琐,吏治腐败,提醒统治者法制宽严有度的重要性。整体而言,三位作者均表达了对商鞅变法负面影响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了治国以德为本的传统思想。【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非正统的国君由于窃取了不应得的地位而睡卧不安,借这来控制天下,结果被天下人控制,本来应该这样啊。“闰位之主”是句子主语,不与后面断开;“而”字连接“窃非分”和“寐寝不安”,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藉是”是动宾结构,目的是“箝天下”,中间不断开;“而”作连词,一般放在下句开头,其前E处断开;“为天下之所箝”是被动句,句意完整,其后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急,是意动用法,以……为急迫的事/𫐓,是使动用法,用火烤木使弯曲。句意:以耕田和作战的赏赐作为急迫的事情。/木头直得合乎墨绳,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B.错误。不明白,昏昧糊涂/隐秘,不显露,悄悄地。两者不同。句意:而司马迁不明大道。/循着声音悄悄询问弹奏的人是谁。C.正确。句意:虽然不是古代的方法。/即使没有商鞅。D.正确。句意:是喜欢他们的话好听并对自己有利。/能说会道,有美好的才能。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要宽严相济”错,材料三“宽斯严,简斯定”,“宽斯严”不能理解为“宽严相济”,应理解为“法令宽缓就便于严格执行”。法令宽缓就便于严格执行,法令简便就能安定天下,而非在“执行过程中宽严相济”。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名实”,表面和实质;“宗”,意动用法,以……为宗,尊崇效法;“庶几”,希望;“此司马迁之罪也”,判断句。(2)“之所以……者”,……的原因;“敦”,注重;“本”,农业;“流血刻骨”,严刑峻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学者耻言商鞅”的原因:①由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概括得出,商鞅法令的施行破坏了旧有的制度,致使社会秩序失范,贫富悬殊;②由材料三第二段“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史”和材料三第三段“设大辟于此,设薄刑于彼,细极于牛毛,而东西可以相窜。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概括得出,商鞅法令的施行致使王权旁落,贿赂风行,官吏相互勾结、贪赃枉法。“世主独甘心焉”的原因:由材料三第一段“无他,商鞅者,乍劳长逸之术也。用此而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概括得出,国君可以借此一劳永逸,消除歧见,挣脱束缚,专事享乐。参考译文:材料一: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破坏井田,开辟田间的通道,以耕田和作战的赏赐作为急迫的事情,虽然不是古代的方法,但仍以致力于农业根本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雄霸诸侯。但周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诸侯国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百姓中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强大的国家兼吞州县,而弱小的丧失了社稷。材料二:商鞅被秦国重用,变更旧法,制定新令,推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非常喜悦,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山林中没有盗贼,百姓富足,勇于为国家作战,怯于为个人争斗;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苏子说:这都是战国时期到处游说的策士们的邪说诡论,而司马迁不明大道,拿过来作为史实。从汉代以来,学者都以谈论商鞅为耻,而唯独当国君的人觉得称心如意,他们都表面回避提及他的名号,而暗地里采纳他的做法,严重的则表面和实质都尊崇效法,希望能够成功,这是司马迁的罪过。秦国本来就是天下的强国,而且秦孝公也是有远大志向的君主,修治他的政教刑律十年,不被音乐、美女、田猎、游乐一类的事情败坏。即使没有商鞅,有不富强的道理吗!秦国富强的原因,是秦孝公注重农业生产、尽力耕作的结果,而不是商鞅严刑峻法的功效。秦国后来被百姓痛恨,像看待豺虎毒药一样,最后一个人带头造反,而子孙荡灭无遗的原因,其实是商鞅使它那样的。尧、舜、禹、汤,好比是当国君之人的前辈老师;直言规劝以匡正国君过失的臣下,好比是医药和石针;恭敬慈爱节俭,勤恳劳苦,忧心国事,懂得敬畏,是国君的行为规范。现在让国君每天面对老师、亲近医药和石针,行动遵守规范,不是他们所喜欢的事。所以推行商鞅法术的人,一定先鄙视尧,嘲笑舜,认为禹浅陋,说:“所说的贤明君主,只不过专门让天下适合自己罢了。”这是世上当国君的人称心快意而不觉悟的原因。用商鞅的法术使国家破败、家族灭亡的人,都是这样。这样却始终不觉悟(的原因),是喜欢他们的话好听并对自己有利,却忘了祸殃的残酷猛烈啊。材料三: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的善良心地,而众怒不能违犯,众怨不能听之任之,也是容易明白的了。商鞅的言论,为什么到今天仍然没有销声匿迹呢?没有别的,商鞅的法术,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君王就可以消除不同的意见建议,摆脱束缚,那么即使眼睛会因阅览法律条文、典章制度而受累,但沉溺于酒色、纵情玩乐,可以长久安享而不断绝。如果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之情的人,怎能不把这(商鞅的法术)当作两全其美的方法呢!谁说秦的严密法令,能够宰制天下呢?法令越严密,官吏的权力就越大;被法令处死的人越多,贿赂就越发畅行。人们想方设法来掩饰罪行以避免落入法网,而天子的权力,就旁落到属官手中了。在这方面设置死刑,在那方面设置轻刑,法令比牛毛还要细密而繁多,并且不同地方、不同类别的法令还可以相互衔接补充。罪行被察觉却网开一面,渐成风气,以致上下相互倚仗勾结来隐瞒奸情。非正统的国君,由于窃取了不应得的地位而睡卧不安,借这来控制天下,结果被天下人控制,本来应该这样啊。承受天的旨意,正大光明地治理天下,品德足够立威天下而心无愧疚的君王,不要效仿这样的作为啊。法令宽缓就便于严格执行,法令简便就能安定天下。人们如同吞舟漏网的鱼不敢再触碰捕鱼的工具,为什么呢?是因为法令由君王一人制定,而司法官吏不能改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壶源僧舍三绝吴儆风檐淅淅褪新青,书展残灯翳复明。读罢《离骚》还独坐,此时此夜若为情。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写诗人在夜深人静时专注读书,因《离骚》而陷入沉思,其感情好像已完全与屈原融而为一。B.第二首中诗人为排遣烦闷之情,漫步满庭月色之下,虽已半夜时分,却产生“闲扑流萤”的闲情逸致。C.第三首写回到室内的所见所闻,偏斜的月影暗示时间的推移,急促的风惊动了树上的乌鸦,都侧面反映诗人难以安眠。D.三首诗写的都是夜间情景,诗人深有所感而思绪联翩,内容虽各有不同,但紧紧承接,构成一个整体。16.三首绝句在光与声的描写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答案】15.B16.(1)采用比喻修辞,把点点萤光比作坠落的寒星,写出萤光在黑暗中的闪烁光芒。(2)使用叠词、拟声词“淅淅”“簌簌”等,正面写出了微妙轻细不易被人感知的微风声和花落声。(3)运用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乌鹊惊飞,松花坠落突显夜晚僧舍的幽暗静寂,也反衬出诗人深夜难眠的苦闷忧愁。【解析】【导语】这组诗描绘了夜晚独处、阅读、观察自然的场景,呈现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层次。第一首诗通过描绘风檐、灯光与书卷的结合,表现作者在寂静夜晚中对屈原的深刻感触。第二首诗以扑萤、流星等动态画面,展现对自然细致观察后的宁静孤寂。第三首诗描写夜深人静时的感悟,与自然景象交融,寓意深远。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和反衬手法,使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引人深思。【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B.“却产生‘闲扑流萤’的闲情逸致”错,“闲”字并非闲情逸致,而是百无聊赖,诗人只是以看似悠闲的动作来排遣胸中的“闷”气罢了。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时扣住“光与声”来分析。(1)“光”的角度:“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萤火虫在暗淡的树木间穿梭,其轻盈的光亮和微弱的声音,与前面的月光形成鲜明对比。“危梢点点堕寒星”意为“从高高的树梢上飘落的点点流萤就像从夜空中坠落的颗颗寒星”,这是一个比喻修辞,把点点萤光比作坠落的寒星,写出萤光在黑暗中的闪烁光芒。(2)“声”的角度:第一首“风檐淅淅褪新青”,“风檐淅淅”四字写吹到屋檐下的浙浙风声,用声音烘托出夜深人静的境界;第二首“风露涓涓月满庭”,“涓涓”原指细水慢流的样子,这里用来描写“风露”下落的细微声音,烘托出夜晚的寂静;第三首“空阶簌簌堕松花”,“簌簌”描写松花飘落的声音,那松花飘落空阶的细碎响声也清晰地传入了耳鼓,暗示着僧舍深夜的寂静。总之,使用叠词、拟声词“淅淅”“簌簌”等,正面写出了微妙轻细不易被人感知的微风声和花落声。(3)手法角度:运用衬托手法,以动衬静,比如“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风猛烈吹刮,惊风乌鹊,树摇花落等动态景物和声音中反衬了环境的静寂,突出夜深人静与郁闷难眠的矛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正在热播,导演用对举的方式,对敌我双方场面进行呈现,突出了战事紧张,如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意思相近。(3)古代诗人以草木寄情,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用来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唐宋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校尉羽书飞瀚海②.单于猎火照狼山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⑤.过春风十里⑥.尽荠麦青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瀚、豫、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无论我们是一帆风顺、升,还是举步维艰、A,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事业遭遇重创,就落得了B的境地。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甲),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因此,惟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身份的焦虑是何时产生的?在饿殍遍地的饥馑年月里,很少有人会因为身份而焦虑。历史证明,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乙)。①在现代社会里,②我们总爱拿自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他人的成就相比较,③这便促进了身份焦虑的产生。④翻开报纸,⑤发现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⑥你的好友兴冲冲地告诉你他们升职的消息,⑦殊不知,对你来说,这是一种带点施虐性的、甚至幼稚的行为……每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便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担心了。18.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江河日下(每况愈下)B.人走茶凉(门庭冷落)19.甲: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乙: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或就会产生身份的焦虑)20.②“自己”后面加“的成就”。③“促进”改“导致”。⑦“带点施虐性的”和“幼稚的”互换位置。【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与前文“升”意思相反,形容自己的境遇越来越差,可填“江河日下/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现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每况愈下:指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不好,形容走下坡路。B.与前文“他人都笑颜逄迎”意思相反,形容自己事业遭遇重创后,人情冷漠,不再与我们过多来往,可填“人走茶凉/门庭冷落”。人走茶凉:比喻世态炎凉,人情淡漠。门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该句应该是“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的原因,结合后文“惟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可知,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的原因是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因此可填假设句“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乙处,是对“身份的焦虑是何时产生的”的回答。前文说在饥馑年月,很少有人会因为身份而焦虑,因此“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产生的时候,该句可填“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或“就会产生身份的焦虑”。【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成分残缺,“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他人的成就”对比的不是“自己”,是“自己的成就”,因此“自己”后面加“的成就”。③“促进……产生”搭配不当,“促进”改“导致”。⑦“带点施虐性地、甚至幼稚地认为”语序不当,“带点施虐性地”和“幼稚地”互换位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邦邦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皮一包皮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皮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21.加点的短语“水有多深”“河干见底”运用了哪种修辞?各有怎样的含义?22.画横线部分将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变化的过程表现得生动而富有层次,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案】21.借喻(比喻)。“水”和“河”都比喻财富。“水有多深”意思为有多少财富;“河干见底”比喻财富花费得差不多了,就要露出老底了。22.①生动:描写生动细致,形成态度的鲜明对比,如黄老板“亲自去”,二少爷“派人叫”,二少爷“自个儿跑”等,两人行为的变化凸显黄老板态度的变化。②富有层次:以时间为顺序,运用排比句,回溯了十五年前、十年前、五年前三个时间节点,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的改变条理清晰。【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水有多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水”比喻蔡家的家产(财富)。“水有多深”意思是蔡家的家产(财富)有多少、底蕴有多厚。黄老板通过多年经手蔡家出售的物品,知道蔡家以前的家产非常丰厚,这个比喻形象地体现出蔡家家产的丰厚程度难以估量,就像深不见底的水一样。“河干见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河”比喻蔡家的家产(财富),“河干见底”意思是蔡家的家产(财富)快要耗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蔡家出售的物品从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逐渐变为瓷缸石佛、硬木家具,最后变成旧衣服,这表明蔡家的家产在不断减少,就像河流的水慢慢干涸,露出河床一样,形象地描绘出蔡家经济状况的衰落。【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生动。运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不同阶段的态度。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补充协议
- 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同步考核题大全附答案
- 2025年度板房施工环境保护与风险评估合同3篇
- 2024年版高级教务主管职位聘请协议
- 机械设计劳务合同签署指南
- 2024年甲乙丙产品销售合同
- 混凝土道路施工环境影响评估方案
- 2024年版跨境贸易中介协议模板一
- 2024年环保型挖掘机械租赁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环保材料产品全球销售授权合同3篇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汇总
- 京歌《故乡是北京》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 机动库护士培训课件
- 客情关系的有效维护
- 《班主任工作》教学大纲
- 新版出口报关单模板
-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质壁分离
- 堡坎承包合同
- 个人客户贷后检查表
- 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题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