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总复习-核心知识点必背_第1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总复习-核心知识点必背_第2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总复习-核心知识点必背_第3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总复习-核心知识点必背_第4页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总复习-核心知识点必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总复习——2024生物学七上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考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的基本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物质和能量。(3)生物具有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等现象。(4)生物能繁殖后代。(5)生物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6)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生物能呼吸和排泄。考点2: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显微镜的结构目镜和物镜:放大物象。目镜无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转换器:切换物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光线强用小光圈,光线弱用大光圈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小幅度升降镜筒,使物像更清晰。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注意:物体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放大倍数与物像大小、数量及视野亮度、范围、与玻片距离的关系显微镜视野里成的物像是上下左右都相反的倒像。d在显微镜下成像是p。移动玻片标本,物像将移向相反的方向。方法技巧:物像偏离视野中央时,可遵循“偏哪往哪移”的原则,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物可能存在的三个位置:目镜、物镜、玻片标本。反光镜上的污点只能影响视野的明暗。呈环形运动的物体在显微镜下运动方向不变。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以防跌落。(2)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转动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③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光屏(视野)。(三转)(3)放置切片标本:①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标本,损伤镜头。)(4)观察:左眼看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便于画图),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5)收镜:①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②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要使用擦镜纸。③将压片夹转向后方,将反光镜转到垂直方向。④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将镜筒缓慢降至最低。⑤将显微镜放进镜箱,放回原处。(两后,两旁,一垂,一降)考点3:科学探究的方法及过程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和实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实验的三个原则:①设置对照原则:即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组,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实验组,对实验变量做处理的一组,一般是非正常状态。对照组,对实验变量不做处理的一组,一般是正常状态。②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与对照组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其余变量都应相同且适宜。③平行重复原则:在同样条件下多次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第二章生物与环境考点1:环境影响生物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自身以外,周围其他一切可能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的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除非生物因素外,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包括其他种类的生物和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狮子和羚羊是捕食关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是竞争关系;菟丝子和大豆是寄生关系。考点2: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动物在形态上适应环境的例子: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相对性。(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考点3:生物影响环境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变量:不同植被;对照组:裸地组(空白对照);测量时,干湿表不能接触地面,同时应避开池塘、河流等水源;需要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目的: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实验结论: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实验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春江水暖鸭先知——环境影响生物(2)仙人掌的叶变为刺——生物适应环境(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影响环境(4)北极熊体色为白色——生物适应环境(5)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点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它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根据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既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属于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地球之肺”。考点2:食物链和食物网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所形成的链状结构,叫作食物链。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的特点:(1)起点通常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2)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3)箭头表示食物关系,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3)食物链一般包含3-5个环节(含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其中物质可以循环流动(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生物富集)。考点3: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取之不尽的,如太阳能、风能;②可以更新的,如生物、水、土壤等;③不可更新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物。可回收物包括废纸、废弃塑料瓶、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厨余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灯管、废油漆、杀虫剂、废弃化妆品、过期药品、废电池、废灯泡、废水银温度计等。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瓷器碎片、动物排泄物、一次性用品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第四章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考点1:临时装片的制作玻片标本的类型:根据取样方式:切片(切取)、涂片(涂抹)、装片(撕取)根据保存时间:永久性,可长期保存:永久切片、永久涂片、永久装片临时,不能长期保存:临时切片、临时涂片、临时装片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①擦:擦盖玻片和载玻片;②滴:滴一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③撕:洋葱叶折断,用镊子撕内侧薄膜;④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在水滴(防止细胞重叠);⑤盖: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侧边缘,将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慢放平(防止气泡产生);⑥染: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⑦吸:拿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擦→滴→刮→涂→盖→染→吸①擦:擦盖玻片和载玻片;②滴: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③刮:凉水漱口,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④涂:牙签附有的碎屑涂抹在生理盐水中(防止细胞重叠);⑤盖: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侧边缘,将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慢放平(防止气泡产生);⑥染: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⑦吸:拿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考点2:临时装片的制作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各结构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因此,细胞核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考点3: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的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眼虫、细菌、酵母菌等。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形态:身体像一只倒置的草鞋。全身布满纤毛,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结构和功能:(1)收集管和伸缩泡: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和废物(2)细胞核:小核—繁殖;大核—营养。(3)细胞质:可以进行物质交换,加速食物泡内食物的消化。(4)胞肛:排出食物残渣。(5)纤毛:运动(6)表膜:进行呼吸。(7)口沟:食物进入的通道。(8)食物泡:食物在食物泡内消化吸收。观察草履虫的实验(1)观察草履虫时吸表层培养液的原因是:表层氧气多,草履虫数量多;(2)放棉花纤维目的是:限制草履虫的运动;(3)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趋向有利刺激(如肉汁),逃避有害刺激(如食盐),即趋利避害。第五章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考点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分裂是就是指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的顺序:细胞核先分裂,接着是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①动物:先核分,后质分,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为2个细胞②植物:先核分,后质分,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在体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数目和形态相同的两份,伴随着细胞分裂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通过细胞分裂的两个新细胞,与原来细胞的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上是一样的,保证了生物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前后代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例:人的体细胞的细胞核上有23对染色体,分裂时染色体会先复制再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各为23对。用n表示染色体数目,则染色体变化为:n→2n→n。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多,a个细胞分裂n次产生的细胞数为a*2n个。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能产生新的生物体。细胞生长:细胞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将这些营养物质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细胞体积由小变大。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在细胞质里先出现许多小液泡,后来小液泡逐渐胀大,最后合并为一个大液泡。(数目变少,体积变大)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它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生长了。原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即细胞通过细胞膜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面积在减小。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考点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组织:人和动物体的组织: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考点1:生物的命名“双名法”是国际通用的生物学名命名方法,由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创立,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按照“双名法”,每种生物的学名=属名+种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用斜体的拉丁文字表示。属名的首字母大写,是名词,种名全小写,是形容词,表示该物种的主要特征或产地。生物学名的后面还附有定名人的姓名,用正体表示,有时定名人的姓名可以省略。例:Prunusmume(梅),第一个词Prunus是属名,首字母大写,第二个词mume是种名,全部小写。考点2:生物的分类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7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例如,植物界、动物界等。“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所包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