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8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8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8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8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8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八单元学问纵横贯穿1919-1949年国内主要冲突、革命目标及国共关系主要冲突革命目标国共关系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冲突“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国民党与中共领导的人民之间的冲突;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国共十年对峙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中日民族冲突抗拒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国家国共两党其次次合作解放斗争时期(1946-1949年)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之间的冲突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国共两党内战[对点训练]1.(2024·山东潍坊期中)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高校多个院系开设了航空、无线电、通讯、军事工程等课程,并编译军事教材、参考书等,以供教学、训练部队,以及普及军事学问之用。西南联大的这些做法()A.适应了战时的须要 B.增加了军事战斗力C.提高了人民的素养 D.推动社会观念改变答案A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做法,普及了军事学问,适应了战时的须要,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解除;西南联大的做法与人民素养的提高无关,解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解除。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比较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任务不同“打倒列强,除军阀”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基础不同仅有无产阶级、农夫、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不仅有无产阶级、农夫、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与,而且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合作方式不同有统一的政府机构和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合作是党内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两党共同承认的纲领,合作是党外合作政权和军队的驾驭不同政权和军队基本上由国民党驾驭双方均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结果不同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裂开,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尽管存在着冲突和斗争,但在中共努力下,坚持到抗战成功[对点训练]2.(2024·江苏无锡高二期末)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与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见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化B.创立苏维埃革命依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斗争最终成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苏维埃区域”“苏区代表全国国会”等可知,这一时期是抗日斗争时期,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项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是在解放斗争时期,均解除。中国共产党由无趣走向成熟的过程1.探究期(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1)认清国情: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记着中国共产党起先相识中国的社会现实。(2)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相识到必需联合农夫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3)相识到驾驭革命领导权和进行武装斗争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相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抗拒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2.成熟期(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探究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究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2)从无趣走向成熟的标记: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状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妥当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途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无趣走向成熟的标记。(3)工作重心转移: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要冲突改变,要求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点训练]3.(2024·江苏盐城高二期末)“主动、主动、自觉地进行精神穹宇方面的建设是共产党区分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井冈山创业时期,共产党就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材料中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A.探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C.标记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走向成熟D.克服了王明等人“左”倾错误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井冈山”“结合中国国情”可知,材料所说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指的是中共探究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A项正确。北伐斗争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且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间不符,解除B项;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抗日斗争时期,解除C项;遵义会议克服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解除D项。中外关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1.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三条通道:其一为欧洲,其二是日本,其三就是苏俄。苏俄是影响最深远的传入管道,代表着当时马克思主义探讨的最高水平的书籍文献被一批批地翻译引介到中国。满怀一腔救国热忱的学问分子绽开了对马克思基本思想的探讨和探讨。2.十月革命成功十月革命后的第三天,《申报》《民国日报》等主流刊物都报道了革命的消息。孙中山就曾致电苏俄政府与列宁,庆贺他们取得革命的成功,并希望两国团结合作共同奋斗。而决心要遵循俄国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发表文章,歌颂十月革命的成功、宣扬马克思主义。3.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分不开的,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首先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1920年4月间,俄共(布)远东局曾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建立联系,并帮助党的组建筹备工作。4.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索与选择随着列宁、孙中山先生相继去世,国民党内部右翼势力上升,拒绝走俄国人的共产主义道路,反对国共合作。在共产党内部,主流认为苏联就是社会主义的样板,就是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但陈独秀提出,中国不能走俄国跨越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必需先发展工业,清除社会的落后性,然后才能开拓新道路。其实,无论是谁的观点和看法,都承载了他们对中国将来的思索和希望。[对点训练]4.(2024·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当知道无产阶级参与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与,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与”;“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这反映了中共中心()A.已经摆脱右倾倒戈主义错误B.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C.找到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道路D.对国民革命的实践有所反思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无产阶级的政党……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与”可知,中共主见独立领导民族革命运动,而不是依附于资产阶级,这反映了中共中心对其在国民大革命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反思,故D项正确。核心素养培优——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史观1社会史观1.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视察历史,着重探讨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意分析探讨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全部问题。2.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探讨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淌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它认为历史应当是“全部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探讨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务”,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休戚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1.(2024·山东临沂月考)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论断()A.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样B.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C.奠定了国共之间其次次合作的理论基础D.明确显示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瞒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基本一样,A项正确。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故B项错误,解除;其次次国共合作主要是合作抗日,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瞒性,解除D项。史观2生态史观1.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化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阅历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观探讨的主旨,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生态史观认为,史学探讨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变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是人类利用、改造和爱护自然的实力。3.生态史观认为,评价历史改变中的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与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奢侈、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方面。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具备思维实力的人类不行推卸的责任。2.(2024·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状况发生的重要缘由是()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