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的叙事艺术分析》8300字(论文)_第1页
《杜甫律诗的叙事艺术分析》8300字(论文)_第2页
《杜甫律诗的叙事艺术分析》8300字(论文)_第3页
《杜甫律诗的叙事艺术分析》8300字(论文)_第4页
《杜甫律诗的叙事艺术分析》83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律诗的叙事艺术分析目录TOC\o"1-2"\h\u19696杜甫律诗的叙事艺术分析 19837引言 125611一、杜甫与律诗 214115二、叙事态度:沉郁顿挫 57029三、叙事情感 84446结论 1021495参考文献 11摘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是这样评价杜甫的诗的,诗中饱含抑扬顿挫之美,拥有包罗万象之气,是最能体现其诗中境界之处。正是由于杜甫在诗歌上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后世誉其为“诗圣”。杜诗中取得最高成就的诗体类型,非其七律诗莫属了;杜甫的七律诗,代表了古典律诗的最高水平与成就,他的诗可谓冠绝古今,至今无人可超越。本文从杜甫的律诗叙事之中探寻其现实主义之美。关键词:杜甫;律诗;诗圣;叙事艺术引言杜甫属于社会派诗人,他的文体趋向现实主义,他的诗句中内容非常广泛,富有浓郁的时代特点,诗歌题材多数取于政治兴衰更替,社会动乱事件,战事徭役问题,饥饿贫穷现象和贫富悬殊等场景,其诗宛如一幅写意画,使人仿佛置穿越回唐朝时代。杜甫擅长描绘其生活时期的历史实况,真实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情境,因此后人赋予其诗“诗史”之称。杜甫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经历了家国时代的动乱,挥笔写下大量的写实名篇。杜诗中蕴含着儒家思想,悲天悯人情结,忧国忧民之思想,处处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无愧后人对其“诗圣”之誉。他善于使用理智去剖析人生社会的实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苦乐。杜甫有强烈政治敏感,他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乐府民歌之中的写实精神,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七言律诗,律诗作品题材内容广泛,创作技巧娴熟、十分注重声律的对仗性、格律严谨、语言凝练,是历代以来的典范之作,作品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杜甫使七律创作更臻于成熟。他同时开创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体,诗中深刻的描绘了社会中的民生疾苦现象。一、杜甫与律诗在唐代时期,比兴不仅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比较含蓄委婉的表现方法,更多是指一种来源于《诗经》的反映体现现实的创作精神。杜甫则认为比兴不但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更是一种体现诗人深入生活、关注现实的一种创作精神。他对比兴的认识在在《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中就有所体现:“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元结当时写作的《舂陵行》和《贼退后示官吏作》这两首诗的时候并没有采用比兴的表现方式,杜甫以为这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实际上就是白居易所提出的“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同义语,两者语不同而意一致。他们都是主要着眼于元结诗中描绘的关心国家社稷、体味民生的比兴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甫的比兴观念是要求诗人直接面对现实状况,时刻关注国家社稷和苍生百姓,要求诗歌有赞美讽刺的功能。希望当时的诗人们向元结学习,多反映劳苦人民的艰辛疾苦。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写的律诗和唐朝兴盛时期其他大部分诗人别无他样,创作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羁旅生涯、宴请游玩、作物咏怀以及山水创作等题材。例如《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人妙笔生花、刻画细致,唯妙唯翘,虚实相生,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情怀寄寓在了胡马的骁腾气势之上,但这归根结底也只是个人抱负的一种抒发方式。《夜宴左氏庄》中“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饮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这首诗的意象鲜明而且突出,意境清幽中同时充斥着恬淡,平和的感情中夹带着跌宕,奔放中有柔和着洒脱之情。这两首诗写于诗人在齐国赵国之地游历的时候,这是诗人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中描绘的这种生活方式不是接近人民的方式,没有深入现实,所以诗作中体现的快意诚然是快意,豪情纵然是豪情,此时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唐玄宗天宝后期,即“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用律诗表现政治时事,这标志着律诗艺术在律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杜甫用律诗描绘时事,恰恰充分体现了杜甫对诗歌比兴精神执着甚至于固执的追求。我们也可以通过杜甫早期和晚期创作的登楼类诗歌的对比,非常明显的看到他的这种追求倾向。首先看一下杜甫早期的一首登楼诗。《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历燕鲁大地之时所创作的,本诗首联开张名义的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这时候杜甫的父亲在兖州做司马,这是他第一次来省亲,故曰“趋庭”,“初”。颔联用工整的格律描绘了此时他省亲时候纵目所见的远处景色,“连”“入”两个字呈现给我们一个广袤的天地。颈联和尾联则表现出由他放眼望去所能看到的古迹,从而引发出了当时杜甫的踌躇惆怅的感情。这首诗是现存杜甫创作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因为这首诗结构严谨,格调韵律工整,后人多以此为模板进行引用创作,但我们也应该知道的是他表现的的这种惆怅情怀是一种触景怀古的惆怅,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普遍具有的一种历史情怀,在当时很多诗人的诗体中常见。在此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杜甫晚年创作的另一首登楼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逝世的前一年所创作的,当时是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当时杜甫沿折长江在江陵、公安一代漂泊,最后来到岳州(今属湖南)。漂泊多年的杜甫终于在这个时候登上了他向往许久的岳阳楼,此时他凭栏远眺,终于亲眼目睹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景象、壮阔无垠的气势,内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并由此联想到自己晚年飘泊、居无定所,国家也是多灾多难,内心涌现万千感慨,于是我们才能看到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并体现诗人当时内心苦楚的名篇。与前一首诗相同的是首联也交代了写作背景,早就听说了洞庭湖的盛名,然而直到幕年才能亲眼目睹洞庭湖的浩渺盛景,表面上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但本诗实际上是在抒发他年轻时候的抱负至到今天也未能实现的惆怅跟遗憾。颔联写登楼所见景象,极力描写洞庭湖浩瀚的壮丽景色。前两联的写作手法与《登兖州城楼》相同,但是我们从后两联却能看出两首诗的很大不同。前者登高怀古,引发惆怅之感,根据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让读者阅读的时候难免有其“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嫌疑,但后诗由登楼直接引起个人身世的感慨,这是诗人的亲身经历,是他的切身之痛。这时候的杜甫疾病缠身,身患肺病和风痹,再到后来右臂偏枯,左耳也变聋了,牙齿掉落了一半。他漂泊在外乡,亲朋好友一个个都杳无音信,在精神上又是那么的的孤寂无助。“老病”二字,同时反映出身体和精神上疲病同在,这是多么沉重的叹息啊。杜甫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值得回味。“戎马”是指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秋,吐蕃军队侵扰灵武,都城处于戒严状态;当时政府受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迎战,以备吐蕃侵扰。但吐蕃军队连岁入寇,这时候朝廷力量不足以与之抗衡,又让郭子仪把北方的军队带过来镇守邠洲。足见当时京师北方边防紧张之形势。诗人“凭轩涕泗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正是为了个人当时所处的困境,为的是大唐百姓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为的是国家处于生死存亡时刻。于是他把对自己当时处境的万千感慨和忧国伤时的爱国情怀相结合,全诗中路贯现实主义精神的主线。中唐诗人提出了“以古为律”的诗学思想,这也是中唐时律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独孤及早在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对“以古为律”这种思想有过明确的阐述。杜甫认为皇甫冉所说的“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他的诗歌中融合了古代诗歌文体的“比兴”和当时唐代的“声律”,就是“以古为律”的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以古为律”是“古之比兴”与“今之声律”的完美融合。杜甫把比兴推动发展到又一个崭新的高度。尽管“以古入律”的思想是在中唐时期被明确提出的,但实际上则是中唐时期诗人继承了杜甫用律诗写现实之事,强调律诗的赞美讽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总结罢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晚年的诗作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将“以古入律”的思想运用到其律诗创作中,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从杜甫晚年创作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二、叙事态度:沉郁顿挫杜甫诗歌善于使用多种题材内容表现,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体格调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这几个字原来是杜甫自己在《进<雕赋>表》中所说的,后来人们普遍用这几个字概括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杜诗的“沉郁顿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诗歌内容上来说是博大、深沉、厚重,从艺术造诣上来说是凝练、浑厚、老成。当时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杜甫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杜甫的个人修养也是他的这种诗歌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生活在一个多难的时代,另外他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思想,这使得他不得不在忧国忧民中感世伤怀,心中有喷薄欲出之势而不能畅快吐露,因而只能低回抑扬,在深沉中夹带着遒劲。这种风格在杜甫晚年漂泊流浪到西南复地的时候创作中表现的最为突出,据记载漂泊期间他总共写了四百八十一首五言律诗,一百二十五首七言律诗,一百零七首七言绝句和三十一首五言绝句。不可否认,沉郁顿挫也只是就杜甫诗的主体风格,作为一代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并不是偏执一隅的,而是多彩多样的。杜甫的诗歌还具有委婉、平淡、豪放的风格。杜甫居住在在成都的草堂时,创作了大量的类似于山水田园风格的诗歌,这些诗与以往的政治诗有很大的不同,这些诗没有那种声韵铿锵、抑扬缓急的气概,更像溪水一样涓涓流淌,通过他委婉的笔法我们见到了这个伟大的“诗圣”人情化的一面,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杜甫内心脆弱的一面。《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时候写的,这个时候他已经过了好几年的流亡生活,刚刚从同州流亡路过绵州,来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经历过战乱的的、暂时还保持着难得的宁静的西南天府之国成都。他苦心经营的那个由亲朋好友的赞助才建起来的草堂已经小有规模;这个时候一位饱经背井离乡之苦、备尝颠沛流离之艰辛的那个诗人,终于能有了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这时正直初夏,浣花溪畔的岷江水湾流曲折,处处是一派恬静的田园美景,诗人愉悦之情跃然纸上。“事事幽”总领全诗,把一幅幽静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梁间的燕子啊,自去又自来,水中的白鸥呀,相亲又相近。这是一个远离战争纷扰,没有世俗压榨,这明明就是一幅没有被世俗沾染的自然美景,一片祥和。从诗中可以看出,燕子也好,鸥鸟也罢,他们都有一种单纯真诚、乐群适性的意趣。眼前的景色是如此的幽静,尤其令杜甫内心感到惬意的是周围人们为人处事的幽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越发觉的可爱。终于在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战乱分别之后,又重新找回了那失去已久的儿女之乐,怎能不令诗人不感到欣喜感到满足呢?看前三联,诗中描绘的是一张令人惬意的图景,看上去这就是山水田园诗的那种静美。仔细想想,事实真的就是前三联中这样尽人心意吗?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对有故友给他提供禄米的喜悦之情,当时的他内心只有能果腹的愿望而已,此外别无他求。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包藏着许多的悲苦之情。说是“但有”,就不能保证一定有、经常有,杜甫确确实实没有忘记也不能忘记,这时候他眼前悠闲惬意的生活,是给予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假如故人一旦不能提供禄米、或者以为内其他原因不能正常提供禄米,自己眼前的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了。他内心清晰的知道现在全家生活仿佛系在一根细细的风筝线上,而自己却无法掌控这个风筝线。由此看来,这结尾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不如说是苦楚。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身处乱世想求生存尚不可得的普通百姓的悲哀。杜甫有的律诗却改变了往日低回抑扬婉转的风格,变得直抒胸臆,语言变得疏放不羁。《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绦娟娟静,雨邑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这首七律是杜甫客居成都的时候创作的。仅从题目《狂夫》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胸中的那些将要喷薄而出的抑郁不平之气。此时的读者或需要问一个曾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来劝李白不能太任性,应该收敛一些的人,为什么这个时候的杜甫却也要狂起来了呢?首联中道明了自己草堂的位置是在“万里桥西”,“即沧浪”三字,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在这里表现出了知足的韵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由此可见天下之大,但杜甫觉得能有一座草堂就心满意足了。“万里”、“百花”这类词语,使诗篇一开头就饱含贫寒简陋之态势,为下文写“狂”埋下了伏笔。颔联写了草堂周围的景色,上句写风也夹带着雨,下句写雨又参杂着风,斜风细雨,光景别有情趣:翠竹轻轻的摇曳,泛着着水光的枝叶让人明净悦目;经历过细雨的荷花娇艳欲滴,微风把荷花的芬芳吹到诗人的脸庞,清香可闻,诗人这时候是多麽的心旷神怡。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怡人景色,眼前竟然有这般沁人心脾的美景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呢。可是诗人真实面对的生活与此景却并不是如此的协调。刚刚来到成都那时,他还能依靠老朋友的接济,分赠的禄米勉强度日,可以一旦故人音书断绝了,他的一家人也不可避免的面临挨饿的境地。“厚禄故人书断绝”就写这种事情,这就导致了“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②,这里是举一反三、举重若轻的手法。可是又是为什么生活会这么的艰难的?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假如杜甫能够趋炎附势,能够不在当时进行大胆进行谏言,也许此时的诗人会在朝廷之中仍旧有自己的容身之地,或许就不会到了这种为了生存而犯愁的地步,但是杜甫“欲填沟壑”的危机下却“唯疏放”,不改自己以往的那种态度,自始至终用一种倔强的方式来对待生活的无情打击,这就是“疏放”的风格态度。杜甫的有些律诗也只是很平淡的记录着自己的生活重点欢乐与悲苦心情。《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全诗读起来没有一个生僻字,语言简单清丽,虽然平淡但是情谊真切,朴实感人。“舍南舍北皆春水”道明了被绿水环绕、春意盎然的环境,居住在这般美景之地是何等的惬意,“皆”字写出了春江水满,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但见”二字暗含这种优美的环境也只有“群鸥日日来”,而没有其他人在造访,可见此时诗人人际交往冷清,透露出了诗人难谴寂寞的心境。这两句为下文客人来拜访做了铺垫。孤独寂寞的时候,忽然看到有客人来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颔联的那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下两意交互成对。客人来了本应需要款待,但“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因为家里贫困,家里距离市比较远而不能好好招待客人而感到深深的歉意。尾联想要邀请家住比较近的老翁过来一同饮酒,但是他不知道客人是否也愿意邀请老翁过来,所以要征求客人同意,想想客人既然能够不嫌弃杜甫贫寒来拜访当然也不会拒绝这个建议,所以就隔着篱笆呼喊着邀请邻翁,这里洋溢着农家人的率真。这首诗看似一杯淡淡的清茗,却被诗人描绘成了成了饶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杜甫把律诗描绘题材的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宽广的程度,他的律诗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达到另一个顶峰。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是他的凝练浑厚的律诗,杜甫后来人对他的这一点论述的比较多,并得到一致看法。三、叙事情感杜甫的诗歌在别人品读欣赏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诗中意境常常处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微妙情境之中,但杜甫却通过他的诗作直接写出了人的真实情感与性格,他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得与失,他的着眼点更在于描述国家的命运和反映社会的现实,特别是诗作中大量体现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幸遭遇。他的这种“情”是任何一个读过杜甫诗的人都能体会到的,他的情充斥着杜甫所有的诗歌,正是这种原因梁启超把杜甫赞誉为为“情圣”。我们也能感受到每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己的诗歌,但为何只有杜甫享有“情圣”的赞誉?诗人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盛唐时期边塞多事、朝廷征兵出征、思妇怨思这种社会现实的诗歌,李白杜甫都曾经写过这样的诗,下面我们来将李白的《秋歌》这首诗和杜甫的《捣衣》来进行比较欣赏。《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子夜吴歌》是先写景语后写情语,情景自始至终相互交融。睹月思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再加上秋天正好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描写明月也有兴义的意思。在皎洁的月光的映照下的长安城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显得别有韵致,可是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念远征丈夫的妇人又是多莫伤心的一种挑拨呀!月朗风清的夜晚,微风把别人家的砧杵声送到思妇的耳中,每一声都是想念。《秋歌》正面写到了妇人思情,同时有无尽的思绪。李白思妇的捣衣她内心明白自己的丈夫还能征战归来,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一种期盼和等待。杜甫的《捣衣》,首联直接抒写戍妇捣衣的原因。诗中用“亦知”说明戍妇明明知道丈夫已经战死在了沙场,再也不能归来,却仍为他寄衣御寒,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的场景呀!颈联杜甫对戍妇的苦楚做了进一步描绘,大概意思是,我哪里敢因为体力疲倦而对捣衣有哪怕丝毫怠懈呢,应该全心全意把衣服做好,早点寄往丈夫征战的边境之地。尾联讲述戍妇把一腔苦情寄宿与捣衣,期盼着捣衣声能传递给丈夫自己的浓浓思念。明知自己的丈夫已经不能回来了却还在捣衣,这是无奈的传情方式,这奠定了整首诗悲凉的基调。可以看出戍妇的一往情深,一唱三叹充斥着凄楚动人的悲凉美。石闾居士评曰:“此诗通身代戍妇言情,用意最为深厚。苦之极,哀之至,却又蕴藉而不伤于雅。”③《子夜吴歌》中思妇盼望自己丈夫归来的愿望,也只有等到朝廷平定胡虏的纷扰的时候才可能实现,“何日”两字饱含戍妇无限的祈祷与心酸苦楚,心中仍存有征夫一丝归来的希望。杜甫的《捣衣》这首诗,较李白更进一笔写出了战争给戍妇造成的不可弥补的心灵的创伤,明知自己已经不可能再回来,明明知道这只是自己内心的幻影,捣衣只是寄托戍妇无限思念的一种手段,砧声千里寄相思,让自己的悲凉的内心寻找一丝丝的寄托,战争造成的妻离子散是触目惊心的,是一种“可怜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