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散文文本阅读题型(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3 散文文本阅读题型(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3 散文文本阅读题型(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3 散文文本阅读题型(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3 散文文本阅读题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散文文本阅读【中职专用】2025年单招单考语文二轮重点题型复习(浙江适用)一、题型综述选文以现当代散文为主,符合主流趋势。如2021年《柰李飘香》、2023年《为了盛开的》和2024年《母亲的走根薯》皆为现当代作品。这些选文强调文质兼美,文笔流畅自然,符合对散文的审美要求。内容丰富多样且与主流意识相契合。《柰李飘香》描绘了乡村柰李产业的发展,体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为了盛开的》通过对金佛山杜鹃的描写,寄寓了等待与坚持的思考;《母亲的走根薯》围绕母亲种红薯展开,展现亲情与家庭生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或体现人文精神。命题角度多元化:从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多角度设题,例如2021年对柰李基地负责人老张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进行赏析,考查人物形象塑造手法;2023年对描写杜鹃生长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表达效果分析;突显情境化命题,灵活且有深度,反套路明显。如2021年要求根据文章内容为柰李基地微店取名并阐述理由,以及为柰李果酒写广告语;2023年要求根据文意补充题目并说明理由,用古诗词表现杜鹃精神并说明理由,还要求为杜鹃写推荐语,这些题目都紧密结合文本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层级明确:重点放在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上,符合高考散文客观题设置的重点方向。例如2021年、2023年和2024年的客观题中,都涉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对某些情节或语句含义的考查)、分析综合(如对文章结构、主题的把握)以及鉴赏评价(如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如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常见),但由于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也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才能准确答题。二、解题攻略一、散文的“形”与“神”(一)“形散”选材广泛自由散文选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散文阅读中,如《柰李飘香》选材涉及乡村柰李产业的发展,包括柰李基地的过去(曾经是荒山)、现在(柰李丰收、村民受益);《为了盛开的》选材于金佛山的杜鹃,有对不同季节杜鹃的描写,从冰雪中未盛开的杜鹃到对其盛开时的想象等;《母亲的走根薯》围绕母亲种红薯展开,从母亲多年坚持种红薯到对走根薯态度的变化等。考生需要明确作者是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材的。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可以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等。在考试题目中,常常会考查到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例如对柰李基地负责人老张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进行赏析,就涉及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对一些语句的赏析,如《为了盛开的》中描写杜鹃生长的句子,会涉及到抒情(对杜鹃的赞美之情通过描写体现)和议论(对杜鹃所体现精神的思考)等。考生要能识别并分析这些行文方式对主题表达的作用。(二)“神聚”主题明确集中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散文的主题一般贴近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写作。如《柰李飘香》体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题;《为了盛开的》寄寓了等待与坚持的思考,体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母亲的走根薯》展现亲情与家庭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理解。考生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可通过分析文章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语句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来确定。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深远的思想。在阅读中,考生要体会作者如何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等,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层情感和哲理。例如《为了盛开的》中对杜鹃在冰雪中等待盛开的描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呈现,更蕴含着对生命坚韧和等待坚持的哲理思考。二、答题方法(一)审题严谨首先明确问题类型(如概括、分析、评价等)。例如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中会有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如概括柰李基地的发展历程;也有分析语句作用的题目,如分析文章中某些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还有评价文章艺术特色的题目等。确保回答不偏离题目要求。仔细研读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条件,如要求结合某一段落分析某个问题,就不能脱离指定段落进行回答。(二)结构清晰答案组织应条理分明,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概述观点,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例如在回答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时,可以先总体说明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中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最后再总结强调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或对主题的作用。在分析多个要点时,可以采用分点作答的方式,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比如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可以从语言、手法、结构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三)证据充分引用原文细节或具体段落支持论点,增强说服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作为依据。例如在分析柰李基地负责人老张的形象时,要引用文中对老张的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来证明其好客、细心、憨厚等特点。对引用的原文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解读和分析,说明其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原文,而要阐述清楚这些原文是如何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四)术语恰当使用文学分析的专业术语,如“象征”“对比”“第一人称视角”等,体现专业性。在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散文阅读题的回答中,如果涉及到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要准确使用相关术语。例如分析《为了盛开的》中对杜鹃不同状态的描写时,可以指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杜鹃在不同环境下的特点。要准确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到对文章的分析中。不能生搬硬套术语,而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五)批判性思维在分析中展现独立思考,尝试多角度理解文本,避免表面化回答。对于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不要局限于一种观点或角度。例如在分析《母亲的走根薯》中母亲的形象时,可以从母亲对红薯种植的坚持、对走根薯态度的变化、对儿孙的爱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但要注意不能脱离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例如在分析乡村振兴主题的散文时,可以联系自己所了解的乡村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使自己的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三、备考建议一、熟悉选文特点关注现当代散文多读现当代散文作品,了解其文质兼美、内容契合主流意识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名家的非名篇或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如汪曾祺、贾平凹、迟子建等作家的散文,体会其文笔流畅自然、情感真挚细腻的风格。分析现当代散文的主题倾向,关注其对社会现实、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以便更好地理解考试选文的主旨方向。把握内容类型熟悉散文内容的常见类型,如描绘世事、念乡怀土、兴感见情、体察社会、反思人生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总结其常见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呈现方式。例如,对于念乡怀土类的散文,要注意作者对家乡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如家乡的景物、风土人情、亲人等)来体现的,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蕴含的对传统文化、归属感等方面的思考。二、掌握试题编制规律设题角度从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角度进行针对性复习。对于主题的把握,要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关键语句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来确定;对于情感的分析,要关注文中抒情性的语句以及作者对人物、事物的态度描写;对于结构的理解,要掌握常见的结构模式(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以及开头、中间、结尾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对于形象的分析,要明确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事物的特征描写塑造事物形象);对于手法的掌握,要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及其作用。研究情境化命题的特点,提高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做一些情境化的练习题,如根据文章内容为某一事物写推荐语、广告语,或根据文意补充题目并说明理由等,锻炼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命题重点强化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日常阅读中,注重对散文的审美体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如用词的准确、生动,语句的韵律感等)、意境美(如作者通过描写所营造的独特氛围和情感境界)、艺术手法美(如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可以通过写赏析短文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水平,对所读散文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三、了解命题理念文体并重认识到散文与小说在考试中并重的命题趋势,不要忽视散文的复习。在备考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对散文和小说的知识和技能都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力导向明确命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多读多练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四、熟悉客观题设置特点考查层级重点复习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这三个层级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解层级,要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关键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基本意图;对于分析综合层级,要学会对文章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对于鉴赏评价层级,要具备对文章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手法、意境等)进行鉴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做练习题,熟悉不同层级考查的题型和难度,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理解层级的题目,可以采用直接在文中寻找答案的方法;对于分析综合层级的题目,需要对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和分析;对于鉴赏评价层级的题目,要运用文学术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评价。迷惑性应对由于客观题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且具有迷惑性,在备考时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学会仔细阅读题目和选项,抓住关键信息,排除干扰项。例如,有些选项可能会对文章内容进行错误的解读或夸大其词,要能够识别这些错误并排除。同时,要对文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迷惑性选项。五、关注选材和主题特点选材范围了解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散文选材多以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作者大部分是名家,所选文本多为非名家名篇或名家非名篇的特点。在阅读复习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这类作品进行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主题导向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这两个主题导向,关注散文主题与当下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日常学习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思考散文可能涉及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提高自己对主题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六、强化教考衔接课本知识回顾回顾高中课本中的散文单元,复习单元研习任务所涉及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例如,对于散文的主题挖掘、人物形象分析、语句赏析等内容,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巩固,确保自己对课本知识有扎实的掌握。知识迁移应用在做练习题和模拟考试时,要注意将课本知识与考试题目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分析题目与课本知识的关联,运用课本中学到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考试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四、典例剖析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父亲和树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待了好久,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4月21日15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描述父亲与苹果树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B.第②段中“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这里的“心思”可理解为苹果树因“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等而产生的愧疚之情。C.父亲因树皮破裂的声音而落泪,这体现了父亲对苹果树的深厚情感和对它们即将消失的深深惋惜。D.第⑪段“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蔬花、蔬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此句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按时序对果园进行细致而用心的管理。E.本文运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回忆父亲种苹果树的起因和过程,表现父亲对苹果树倾注的心血和情感,为后文写父亲砍掉苹果树的痛心和不忍作铺垫。2.在讨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朗读重音时,小光和小明出现了分歧。下面两种读法,你赞同哪一种?写出理由。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小光: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小明: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4.第⑬段中,“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父亲会如何与树告别呢?请你展开想象,把父亲想说的话,告别的动作、神态描绘出来。5.李家山新一批的苹果树即将丰收,村民们要举办一次果树节活动。“我”将在果树节上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文章结尾谈谈“我”的感言。【答案】1.AE2.赞同小光:“残忍”刻画父亲砍树时内心的痛苦,突出复杂情感冲突。赞同小明:“亲自”强调了父亲在苹果树上投入了时间和心血,表现他决定要砍树时内心的痛苦。3.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将喷溅的木屑比作树对父亲说的话。生动形象地写出砍树时木屑飞溅场景,暗示树与父亲多年相伴默契,借“话语”含蓄表达树对父亲的情感与父亲复杂心情,如不舍、感慨等,增添文章艺术感染力。4.示例:父亲缓缓坐在放倒的树身上,粗糙手掌轻抚树干,眼中满是慈爱与哀伤。他默默凝视远方,良久,低声呢喃:“老伙计,相伴多年,谢你付出。今别,不舍,愿你安息。新苗将起,生命续。”言毕,轻拍树干,起身,蹒跚离去,背影孤独却透着释然。5.敬爱的乡亲们!在这丰收时节,果树节开幕。回首往昔,父亲与树的故事满含岁月深情。树经风雨仍馈赠希望,恰如人生。今新果将熟,望我们珍视土地馈赠,传承勤劳坚韧,以希望耕耘,迎未来甘甜,让李家山果香永溢,生活似秋果般红火圆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反映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错误。文章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解与情感,而非直接描绘人类对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E.“本文运用倒叙的写作顺序”错误。本文运用插叙的写作顺序。插入20世纪80年代末父亲种苹果树的起因和过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父亲对苹果树倾注的心血和情感,为后文砍掉苹果树的痛心和不忍作铺垫。故选AE。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小光的读法将重音放在“残忍”上,自己砍掉像孩子一样呵护的苹果树,于心不忍,表明父亲的痛心和不舍。小光的读法将重音放在“亲自”上,这种重音安排加强了冲突性,即父亲不仅将要以残忍的方式结束一棵树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这棵树是他亲手栽植的。这种深厚的情感关系和对树命运的直接参与使得父亲内心的痛苦和不忍更为突出。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根据文中的情感与背景,可以推测父亲在与树告别时,会表现出对树的热爱与感谢。通过描绘父亲的神态动作,像抚摸、握紧和鞠躬,展现出他内心的不舍和对树的敬意,这些都突显了父亲对苹果树不单纯只是经济价值的看重,还有一种生命共同体的深沉感情关系。如:父亲坐在砍倒的苹果树上,眼中满是深切的怀念与不舍。他轻轻拍了拍树干,动作温柔而迟缓,仿佛在安慰一位老友。父亲缓缓说道:“这些年来,是你帮我撑起了家,你辛苦了。”他的声音中含着感激与歉疚。父亲低头默默凝视着地上的木屑,脸上挂满了思绪,眉头不自觉地皱着,显示出他内心的纠结与不忍。他用粗糙的手擦拭眼角溢出的泪水,表情既伤感又坚毅。缓慢起身,无声地告别,心中默许来年必将再植新苗,延续这段曾经的美好和希望。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生动得体的能力。这段感言可结合“文章的结尾部分”“丰收”,强调了新一批果树的丰收代表着希望的延续。通过回忆父亲的付出和果树带来的生活改善,表达了对先辈付出的感恩以及对土地恩赐的感谢,同时也传达了希望和展望,呼吁大家继续关注果树的培育和发展。如:乡亲们,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果树节,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苹果丰收,更是为了感谢这片土地和辛勤付出的父辈们。我想起父亲心血浇灌的那片果园,它见证了生活的起起落落。如今的新一批苹果树又将丰收,这让我们看到土地给予人们的希望,它从未辜负我们的辛勤劳作。我希望大家能继续爱护这些果树,让李家山的苹果更加香甜,更加远播。谢谢大家!五、变式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梧桐树丰子恺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A.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B.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缘缘堂随笔》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就指出梧桐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这是因为“我”退到一定距离,可以看清梧桐树的全体容貌。B.第③自然段中,“梧桐分绿上窗纱”一句化用诗句“芭蕉分绿上窗纱”,意在表现夏季的梧桐树绿意之浓厚,生命力之旺盛,化静为动,写法精妙。C.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写到树叶寿命比花长得多,将落叶与落花的对比,突出表现梧桐落叶悲哀之深重,由此发出“无常”的感叹。D.文章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在情感上经历了新叶初生的欣喜、绿树成荫时的赞叹、梧桐叶落的积极昂扬这几个阶段。(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②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请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变式题)(3)请从重音、停连、语气、语速等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变式题)(4)请在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结合以下材料,品味丰子恺的语言风格。子恺兄的散文风格和他的漫画风格十分相似,或者竟可以说是同一事物,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叶圣陶丰子恺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简洁,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朱光潜(变式题)(5)梧桐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也是佳人才子笔下的移情对象,常引起缕缕思绪。请对文章和链接材料中梧桐叶落寄寓的情感进行分析。链接材料: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李清照《忆秦娥•咏桐》【答案】(1)D(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嫩黄的小叶子”比作“树灯”和“小学生的剪贴图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新叶初发时的色泽和形态,色泽嫩黄,形态分布均匀且带着幼稚气,表现出作者对新桐初乳的喜爱之情。②“拙劣”原指笨拙而低劣,在这里是说梧桐树生叶不像其他植物那样有技巧,叶子一生,全树明显变容,毫无掩饰。“坦白”是指梧桐树毫不隐瞒地展示自己生叶的过程。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梧桐树人格化,生动地表现出梧桐树生叶时的质朴、坦率的特点,也表达出作者对梧桐的欣赏。(3)朗读设计:“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重音在“团扇大”,语速稍慢,突出叶片的大小;“长得密密层层”,“密密层层”重读,语气加重,稍作停顿,体现叶片的繁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语速适中,“不留一线空隙”连读,语气加重,强调叶片之密集;“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大绿幛”“一座青山”重读,语气舒缓,带着赞叹的语气,体现出梧桐叶如绿幛、青山般的壮观。理由:通过这样的朗读设计,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梧桐叶的形态、数量之特点,突出其绿意浓厚、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听众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梧桐树在夏天时绿叶成荫的赞美之情。(4)示例:选A句。“山远始为容。”作者引用唐人诗句,语言简洁典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同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对梧桐树整体容貌需在一定距离外才能看清的观点,就像漫画一样,用简单的元素(引用诗句)来表达一种深刻的见解(对梧桐整体之美的认识),体现出平实中寓深永之致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如同他的漫画,着笔简洁,却能让人深思,有一种诗意和谐趣在其中。(5)本文中,梧桐叶落象征着“无常”,作者看到梧桐叶从繁茂到凋落,感到悲哀。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如此繁茂盛大的叶子一朝化为乌有,这种变化让作者联想到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而在链接材料中,“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梧桐叶落寄寓了李清照的寂寞之情。秋风催落梧桐叶,在这萧瑟的秋景中,作者的寂寞之感更加强烈,同时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哀伤。【导语】丰子恺《梧桐树》一文,通过描绘窗前梧桐树的四季变化,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反思。从初夏嫩黄小叶的生趣,到夏日绿荫的浓厚,再至秋冬叶落的凄凉,文字间流露出诗意与哲思。梧桐叶落象征生命无常,引发对时间流逝与生命不可逆转的思索。通过借景抒情,他呈现出平实而又深邃的画面感,令读者感受到一种触动心灵的惋惜与感慨。【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D.“……作者在情感上经历了新叶初生的欣喜、绿树成荫时的赞叹、梧桐叶落的积极昂扬这几个阶段”表述错误。从第④段“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何怜的……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可知,作者内心因眼前的梧桐叶落,而心生伤感。所以,梧桐叶落时,并没有表现出“积极昂扬”情感,而是透出一种无常感和淡淡的悲哀。故选D。(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一句,作者把“一簇簇叶子”比喻成“一堂树灯”,生动形象地突出梧桐叶的繁茂、浓密,色泽明亮、如灯般嫩黄;而“剪贴图案”的比喻,则生动形象地突出梧桐叶“一簇簇”地分布均匀的形态,且带着小学生“剪贴图案”般的幼稚气。再联系第①段最后一句“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可知,表现出作者对这眼前浓妆淡抹的梧桐树的喜爱之情。②“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一句,把“拙劣”和“坦白”这些形容人的技巧和态度的词语来描写梧桐树,是将梧桐树人格化,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梧桐树生叶时的质朴、坦率的特点;“拙劣”和“坦白”形成对比,前者描绘生态方式的简单,后者表示自然原貌。“拙劣”形象描绘了梧桐树生叶没有经过复杂变化,而是迅速长成的特点;“坦白”表现出其呈现出朴实无华的真实和自然的风貌,彰显其独特的生命力,也表达出作者对梧桐的欣赏。(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这里,“团扇大”表现出叶片的大小,“密密层层”突出树势繁茂,都应重读,强调其特点,另外,语速稍微缓慢一点,表现庄重和赞美;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把“梧桐大叶”,比喻成“大绿障”“青山”生动形象写出了梧桐叶片之大,也应重读,加以强调,体现出梧桐叶如绿幛、青山般的壮观。语速上可舒缓,语气上可郑重,透出赞叹的语气;“望去不留一线空隙”,语速适中,“不留一线空隙”运用了夸张修辞,加重语气连读,能强调叶片之密集,表达出兴奋与愉快,让听众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梧桐树在夏天时绿叶成荫的赞美之情。;总之,重音应放在“团扇大”“密密层层”“不留一线”“绿幛”“青山”等词上,停顿应在句子自然段落之后,语气应舒缓且略显感慨,语速不宜太快,以体现梧桐叶片茂盛的威仪和作者的赞叹之意。(4)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可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叶圣陶和朱光潜的评价来分析即可。示例:选B句。“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将梧桐树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梧桐叶在北风中的状态,从叶子的动态表现出秋冬梧桐叶落的景象,表达出一种生命消逝的感慨。这种风格如同他的漫画,有诗意,有谐趣,将梧桐叶在风吹下的情景拟人化为“不安”和“闹”。不过分深沉却寓意丰富,表达出自然变化中的幽默感。(5)本题考查意象的理解。梧桐在古代诗歌中是一个多义的意象,它可以代表高洁的品格、忠贞的爱情、孤独忧愁的心境以及离别的哀愁。这些寓意丰富了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使得梧桐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元素。从第④段“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可知,文中表现了作者在梧桐叶落时感慨生命无常,感到悲哀,如此繁茂盛大的叶子一朝化为乌有,这种变化让作者联想到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同时也认识到人生犹如四季更替,春去秋来的自然规律,隐含着淡然和无奈之感。链接材料中“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忆秦娥·咏桐》。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在秋季看到梧桐树叶被西风吹落,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触发了她内心的孤寂和哀愁。这里的“秋色”不仅是指秋天的景色,也象征着词人内心的悲凉和哀伤。而“寂寞”则是词人对自己身世凄凉、孤独无依的真实写照。整句词通过对梧桐叶落写秋的苍凉和思绪的忧愁,表现出一种惆怅与伤感,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世界。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二)文学社的公众号上推送了《外婆的繁花》一文,收到不少同学的评论。外婆的繁花①小时候,我寄养在浙东古镇的外婆家。记忆中,我那虽不富裕却十分爱花的外婆,总在老屋的天井里,翠竹织篱,种花植草,让春兰秋菊,以及不同的盆花点缀其间,把大自然的美色迎入家中,为原本平淡的岁月,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外婆家一步一景,随处见花,满屋花香,让我感受到了江南古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性意境。②童年的我最喜见花开,见花落。外婆最善以花美容。她总是将自己一头乌黑锃亮的头发梳理得柔顺光滑,然后盘成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一朵灵动的鲜花。春天的蔷薇、杜鹃、玫瑰,夏天的栀子、茉莉、珠兰,秋天的木樨、建兰、菊花,冬天的芙蓉、山茶、蜡梅,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外婆的发髻,又犹如二十四节气,成了繁花物候的创意,别具一格。待到农历六月,古镇的山野里,那一簇簇凤仙花挨线挨挤挤,肆意绽放,外婆总会带着我一同上山采撷。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槌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两三天后除去包裹的叶子,指甲上就会出现半轮朱印,似新月弯弯,如晓星灿然,数月不褪色,胜似现在流行的“美甲”,在那时却是一种不花钱的审美享受。擅长女红的外婆,平时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彩靓丽,而且会把山野的鲜花,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缝绣在自己的衣衫、布鞋上,让自己的形象融于鲜花,呈现出一种“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的自然朴素之美。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外婆经常摘采江南的四时花卉作为食材,烹制出千姿百态的盘中餐。外婆自己酿酒、制酱,并以花浸酒、酿酱,使美酒更加香醇可口,花酱更有天然的味道。外婆的这些私人创制的特产,既可祛病健身,又能延年益寿。外婆酿制出的桂花酒、玫瑰酒、菊花酒以及桂花酱、玫瑰酱等,引得左邻右舍争相前来品尝。每逢节庆日,外婆总是提前准备好各色鲜花,给我制作花馔。桂花汤圆、桂花年糕、桂花糖芋芎等美味甜品,以及氽玉兰花、莲花豆腐、菊花鱼圈等精美菜肴,更是我的心头爱,让我有了舌尖上的享受。④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外婆都会早早地开始用鲜花装点家里,被牡丹、碧桃、蝴蝶兰等鲜花点缀的老屋,处处充满喜庆和魔力,留下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经典场面。到了农历的百花生日,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她告诉我,这是在给花卉“赏红”,若是这天不赏红,花树就会被气死,这就像年三十夜里小朋友收取“压岁包”一样。最后,她会意味深长地说一句:“待花如待人。”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花开的日子里,外婆的花俗却渐渐消泯和失传了。但是,令人开心的是,自然界的“繁花”依然盛开。江南的街巷里坊,也陈列着鲜艳的花卉盆景,人们对花的喜爱和迷恋程度只增不减,寄情于花,让生命的四季皆染花香。现代农村更是顺势而为,不少花卉基地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⑥外婆的繁花习俗和“花文化”的创意,确实是一笔新时代文商农旅融合的“好生意”,这乡愁值得留存和发扬光大。每一个花开的世界,生活永远精彩,我愿外婆喜爱的繁花,永远繁华。(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开篇写外婆家随处见花的布局,为下文写外婆与花的事作铺垫。B.选文多处引用古诗词,给文章增添典雅的气息,古诗词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C.选文第②段的加点字“花博会”,生动地体现了外婆戴花之丰富多样。D.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待花如待人”,意思是要爱护他人,真诚待人。(变式题)2.寄情于花,生活皆染花香。请梳理第②~⑤段内容,概括外婆眼里花的作用。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槌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2)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加点字有什么作用?)4.文章以花写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外婆是个怎样的人。(变式题)5.小语认为文章主要写外婆与花的故事,但第⑤⑥段着重写了别处的“繁花”,属于偏题,你认可吗?【答案】1.B2.以花入馔

以花饰屋3.(1)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外婆小心地自制材料“美甲”的行为,体现出外婆爱美、爱生活的特点。(2)“虔诚”形容恭敬而有诚意,这里表现了外婆为百花庆生时,对待花俗的虔敬和郑重的态度,表现了外婆对花的喜爱之情4.①富有生活情趣:外婆爱花、养花,又善以花美容和以花饰屋;②心灵手巧:外婆可以以花卉为食材,烹制出各种食物,且能自己酿制花酒和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