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立宪运动》课件_第1页
《近代立宪运动》课件_第2页
《近代立宪运动》课件_第3页
《近代立宪运动》课件_第4页
《近代立宪运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立宪运动近代立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运动。它从19世纪末开始,历经几十年的斗争,最终在20世纪初取得了初步胜利。引言: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封建制度的衰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近代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但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制度的阻碍。西方思想的冲击西方民主思想、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促进了社会变革。清末维新运动与立宪思潮的兴起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维新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富强、民主的愿望。1洋务运动失败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西方思想传入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开始传播。3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维新思想影响日益扩大。立宪思潮的兴起,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宪政道路的必然结果。立宪运动的内容与目标1建立宪政制度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限制皇权,实行权力分立,并赋予议会立法权。2保障人民权利通过宪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等,推动社会进步。3推动社会发展立宪运动旨在通过建立宪政制度,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立宪运动的主要领袖及其主张康有为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领袖,提倡君主立宪。梁启超梁启超是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主张效法西方民主制度,建立宪政国家。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推崇三民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制。章太炎章太炎是著名的学者,主张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光绪帝的坚持与慈禧的反对光绪帝主张变法,慈禧太后反对变法,两人矛盾重重,最终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政治制度,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而慈禧太后坚持保守,不愿改变传统制度,最终导致戊戌变法失败,也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1898年变法的兴起与失败1维新运动的推动维新运动的兴起,为变法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2光绪帝的改革决心光绪帝积极推动变法,希望借此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局。3戊戌变法的失败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和遭遇主要内容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政治方面,提倡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建立内阁制度。经济方面,鼓励实业发展,兴办近代企业,发展交通运输。遭遇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将维新派首领杀害或流放,变法失败。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力量薄弱,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无法克服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最终导致变法夭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尝试第一次以西学为依据的制度改革1启蒙唤醒民众对变革的意识1推动加速了中国社会转型1推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清政府的登基誓令与立宪前夜宣誓立宪光绪帝驾崩后,年幼的溥仪继位,宣誓效法西方宪政,实行立宪制度。摄政王载沣摄政王载沣掌握实权,试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同时推进立宪进程。社会动荡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浪潮不断涌动,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立宪改革清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立宪措施,旨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其统治,为中国社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1906年清政府颁布《将来立宪大纲》1906年9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将来立宪大纲》,标志着清政府正式开始筹备立宪。《大纲》明确了清政府的立宪目标和步骤,标志着中国近代立宪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容说明预备立宪推行预备立宪,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成立资政院等。实行宪政经过预备立宪阶段后,逐步实行宪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清政府的咨议立宪措施设立资政院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咨议局组织法》,正式成立资政院。资政院为咨议立宪制度中的重要机构,负责审议法律草案和国家预算,并对政府施政进行监督。设立地方议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地方议会,由选举产生议员,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地方议会为地方民众参与政治的平台,为推动立宪运动起到一定作用。颁布选举法清政府颁布了选举法,规定了议员选举的程序和标准。选举法为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立宪进程。设立立宪筹备处清政府设立立宪筹备处,负责制定宪法草案和筹备立宪的相关事宜。立宪筹备处的设立表明了清政府推动立宪的决心,也为最终颁布宪法奠定了基础。革命派力促立宪的诉求与行动力促立宪革命派认为,立宪是推翻清王朝的唯一途径,他们积极宣传立宪思想,动员民众参与。他们组织了许多团体,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演说,呼吁清政府实行宪政。行动革命派还发动了许多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中国的民主和共和。立宪派与保守派的博弈1清政府的立宪目标保持统治地位2立宪派的诉求建立君主立宪制3保守派的反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4双方博弈立宪运动的推动立宪派与保守派的博弈是近代立宪运动中的一大看点。立宪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保守派则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双方围绕着立宪的程度、权利范围和权力分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立宪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胜利,清政府被迫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立宪进程仍然受到重重阻碍。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标志着清朝立宪运动进入新的阶段。该大纲规定了君主立宪的体制,并对议会制度、司法制度、选举制度等进行了初步的规定。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立宪的决心,但也暴露了其维护自身统治的真实目的。《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宪政建设,但由于其内容缺乏民主性,最终未能真正实现民主宪政。清政府的立宪运动最终因其自身腐败、保守以及外部压力的加剧而失败,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立宪运动高涨与立宪条件的成熟1社会基础社会各阶层对立宪的呼声日益高涨2政治环境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被迫推行立宪3国际形势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施加压力立宪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立宪环境。然而,立宪运动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清政府的决心和行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2清王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成立。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袁世凯掌握政权并推行立宪权力集中袁世凯利用北洋军力量,迫使清帝退位,掌握了政治权力。共和政体袁世凯建立中华民国,推行共和制度,但实际上实行的是个人独裁统治。宪政改革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表面上推行宪政,但实际上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袁世凯的专制倾向与立宪运动的失败袁世凯的野心袁世凯利用立宪运动的机会,逐渐掌握了国家权力,并最终走向专制统治。民国初年的混乱由于国内各派势力的斗争,以及袁世凯的独裁,立宪运动最终失败,中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百姓的失望立宪运动的失败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失望,他们期盼的民主宪政并未实现,中国社会依然处于混乱状态。立宪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1启蒙启蒙了人们的民主意识1宪政促进了中国宪政理念的传播1法律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制建设1912年《临时约法》的制订《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制定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建立中华民国,需要宪法性文件作为依据主要内容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了总统、国会、内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宪政建设的开端民国政府的宪政尝试11.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总统制和议会制度,标志着中国宪政制度的初步建立。22.国民大会1913年,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积极倡导召开国民大会,以推动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建设。33.宪法制定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宪法未能真正实施。44.宪政实践民国政府在宪政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但由于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等问题,宪政制度未能有效运作。宪政建设遭遇的内外困境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政局不稳,影响宪政实施。社会基础薄弱民众政治意识薄弱,缺乏宪政理念,阻碍宪政建设。西方列强干预帝国主义势力干预中国内政,阻碍宪政发展。经济落后中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制约宪政建设。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对宪政的推动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这两个运动强调民主共和,为中国未来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宪政理念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宪政理念的传播和普及。社会变革为中国社会变革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宪政的进程。北洋政府时期的宪政探索总统制与议会制北洋政府初期尝试总统制,但缺乏政治基础和社会共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陷入军阀混战,宪政建设陷入停滞。宪法与法律的颁布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但缺乏实际执行力,宪政制度形同虚设。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宪政建设面临严重挑战。国民革命与国民党宪政主张孙中山国民革命的领袖,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民权主义”的政治体制,主张实行宪政。黄埔军校国民党培养革命军队的学校,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民革命目标。国民党国民党主张以宪政方式治理国家,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民主制度。中华民国宪政的发展历程11912《临时约法》21928国民政府成立,开始制定宪法3193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颁布41947《中华民国宪法》正式颁布中华民国宪政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从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在1947年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宪政宪法至上社会主义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人民主权社会主义宪政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并通过选举、监督等机制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宪政坚持依法治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改革开放后的宪政进程1宪政建设的推进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了宪政制度框架,建立了权力制衡机制,加强了对公民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