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百分数(二)
1.百分数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相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
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实行一些相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
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
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
一是国家能够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能够支援国家建
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能够得到利息,所以说储
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相关利息的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
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但能够取回存入的100元,还能够得到银行多付给
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
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
款是指储户能够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
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
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
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能够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
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
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
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
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
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
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
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
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
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
息多少
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
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
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0X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X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能够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
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能够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
元。)如果有条件能够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
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能够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o
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
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课题二:利息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利息的相关知识,掌握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下面的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一些初步知识,知道什么是本金,什
么是利息和利率,还学习了怎样计算利息。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道复习题。
复习题:李力把12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3年,年利率是6.21%。到
期时李力可得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李力存款的本金是多少元?”学生说出120元后,教师指出:存人银行
的钱就是本金。
“李力的存款在银行存了三年到期后,他不但能够取回本金120元,还
能够得到银行多付给他的一些钱.这些钱叫什么?”学生回答利息后,教师指
出: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银行在计算利息时是根据什么计算的?”学生回答利率后,教师指出:
银行付给的利息是根据利率算出的。
“题目中年利率是6.21%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存款到
期后,每年每100元可得利息6.21元。
“李力的存款到期时,他能够得利息多少元?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
后,教师板书:利息二本金X利率X时间120X6.21%X3y22.36(元)
“本金和利率一共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120十22.36
=142.36(元)
教师:由此能够看出参加储蓄,不但能够支援国家建设,对自己也有好
处。我们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3、4、6题。学生先独立做,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协助有困难的学生。
1.订正第3题时,教师能够提问:你知道国家建设债券是什么吗?学生
发表意见后,教师能够简要地向学生说明:国家建设债券是国家为了发展国
民经济建设,发行的一种证券。这种债券跟定期存款一样也是有时间期限和
利率的。计算债券的利息
的方法和储蓄存款利息的算法是一样的。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板书算式:
1500X7.11%X3十1500
2.订正第4题时,能够提问:赵英去年11月1日存入银行800元钱,
定期2年。到明年11月1日取出时,一共存了几年?到期了吗?使学生明白,
从去年的11月1日到明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两年,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
应是:800X5.94%X2十800
3.订正第6题时,教师能够提问:
“题目的问题是‘增长百分之几?',它实际要求的是什么?是以哪个量为
单位‘1’的?”(实际求的是1997年比1996年增加的存款数是1996年存款
数的百分之几,是以1996年的存款为单位“1”的。)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
应是:324-(147—32)X100%
三、提前做完上面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练习一的第7*题
教师能够这样引导学生:先计算出两种储蓄办法各得到多少利息,再实
行比较。用第一种储蓄办法,利息是500X5.94%X2=59.4(元);用第二
种储蓄办法,第一年后能够得到本息合计500X5.67%XI十500=
528.35(元),把528.35元再存入银行第二年的本息合计528・35X5.67%
X1+528.35=558.31(元),减去500元,两年共得利息58.31元。所以
采取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课题三:成数和折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
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
用,会实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计算发芽率,出勤率,
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
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
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
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
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
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
收了25%o)
“怎样计算?根据什么?”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41.6+41.6X25%或者41.6X(1十25%)
2.教学例2。
教师:你们在商店有没有看到过某某商品打几折出售?比如“运动服打八
折出售",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提问:
“衬衫打六折出售是什么意思?"(衬衫按原价的60%出售。)?“书包打
七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书包按原价的75%出售。)
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然后每个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算式并说明根据。
教师板书算式:430—430X90%或者430*(1—90%)
三、课堂练习
1,做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做法吗?”
教师:根据题意能够看出,一个水壶的85%是25.5元,所以这道题能
够用方程
解,也能够直接用除法做。
用方程解,设;这个水壶的原价是2元。
85%Xx=25.5
x=30
直接用除法做,25.5+85%=30(元)。
2,做练习二的第1、2、5题。
指定学生每人口答一小题,其它学生核对。
3,做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一起订正。订正时能够提问:“减产三成是什么意思?”
“去年收的萝卜是前年的百分之几?”(1—30%=70%。)
“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算式:15X(1—30%)或者15—15X30%。
4.做完上面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练习二的第7题。
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能够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因为张大伯的120千克青菜是分两部分卖出的,其中是按每千克
2.40元卖出的,剩下的是打八折卖出的。所以能够先求120千克的卖
了多少钱,再求剩下的卖了多少钱,最后再把两次卖的钱加起来,就是这
些青菜一共卖了多少钱。
3
算式是:2.40X120X十2.40X120X(1—)X80%
四、作业
练习二的第3题和第6*题。
2.整理和复习
课题一:复习利息、成数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1—5题,练习三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利息、成数等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
地解答相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将百分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利息、成数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即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实行勤俭
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儿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
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3、4题0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
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即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实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相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
率、时间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o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
即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
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很多小
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能够
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
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
上是一样的。仅仅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
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
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是谁?”
“能够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实行解答,其余学
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实行集体
订正。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集体
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课题二:复习分数的其他应用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6-7”题,练习三的第7—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折扣、税收等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比较熟练
地解答相关税收、折扣的应用题,将百分数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折扣的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2。做练习三的第9'题。
让学生将结果直接写在书上,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实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相关税收、折扣的应用题和百分数的其他应用
Io做“整理和复习”第6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这是一道相关税收的应用题。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
相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百分比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所以,
税收的计算也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国家在经济上的生命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离开税收而存有。我国是社会
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
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以便持续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增强国防
建设。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为税收的种类较多,税率各不相
同,它们的计算公式也各不相同。
提问:“这个题目中涉及的是个人所得税。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意思,说
一说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
请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实行补充。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
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实行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成活率?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等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成活率的计算公式。
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做,其余学生任选一种
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尤其是看学
生在写成活率的公式时有没有漏掉:”X100/\最后实行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等学生讨论完以后,教师抽取几名学生
回答并实行总结:这道题能够有两种解答思路。一种思路是先按七折算出买
这三本书花多少钱,再求出能够节省多少钱,在这种思路中,能够先算出这
三本书总钱数的七折,再用总钱数减去它,也能够先算出每本书钱数的七折,
再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然后求出节省的总钱数:另一种思路是直
接计算这三本书节省30%的钱,在这种思路中,既能够先分别计算出每本书
节省的钱数,再求出节省的总钱数,也能够用总钱数乘以30%求得结果。
请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即时纠正学生出
现的错误,最后实行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8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继续完成练习三的第H*题和思考
题。
第二单元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题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
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
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⑵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儿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1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
的比值相等0)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
把它有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
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
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
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
写表珞。)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能够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80:2=200:5或=)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
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
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能够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
备什么条件:所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
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
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
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限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能够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
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1: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
12=,35:42=,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
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实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
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
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35:7和45:9
20;5和,16;80,8;0.4和:;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10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
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
对。
③给出2、3、4、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四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
成立就能够。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
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准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
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
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
板书如下:
80:2=:200:5
内项
外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
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
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X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X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X5=2X20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
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
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
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
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
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80X5=2X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
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能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
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能够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能够组成比例。再算出两
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X8=:1)和两个为项的积(板书:两个
内项的积:4X6=24)。因为3X8=4X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
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能够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题。
课题二: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四的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
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
学习相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
三项,就能够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
解比例。解比例
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2:解比例3:8=15:Xo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再回
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3X=8X15o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
能够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在3X前加上: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
为一个因数二积+另一个因数,能够求出X。)教师板书;X=
X=40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能够看出,解比例能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
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
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
边。然后板书:4.5X=9X0.8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
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能够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
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4一7题。
1.做第4题的第(6)题时,要提醒学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做。做
完后,选一二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解的。
2,第5题。可指名学生读题,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同桌同
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能够用什么知识解答。再造几名代表回答。之后,让学
生独立解答。
3.独立完成第6、7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9*题和思考题
傲第8*题的第(1)题.教师能够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
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
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
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
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
能够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40:15=8:
3
3:15=8:4040:8=15:
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8;40=3;15
15:40=3:8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
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能够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
有的比例式。
课题三: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例4一例6,练习五的第1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
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千米=()米
2.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
30厘米二()分米60毫米二()厘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
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
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
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
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
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
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学
出示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
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
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
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
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
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
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板书成如下形式:图上距离:实际距
离
10: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
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
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能够写成分数形式。(板
书:=比
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
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
出它力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
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②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
分子也应化简成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或。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4页的“做一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
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枪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
的前项是不是“1”。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能够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
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⑴教学例5;
出示例5:在比例尺是L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
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
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能够用解比
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
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
用厘米。)
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Q)最后板书成下面的
形式: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之后,再
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1;页上的I;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
什么意思,
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
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5
出示例6;一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
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o(板
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
吗?怎么办?(板书:)比例尺是多少?(板书:=)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
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
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
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
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
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
是什么。
课题四:线段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
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
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1厘米实际距离就是
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Q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
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
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能够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
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
长度单位“千米二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
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
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
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离。
然后教师问:
1”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
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
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
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
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X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
(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
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
5000000c)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
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
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
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
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2,正比例和反比例仍意义
课题一: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
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公
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
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
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
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
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
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
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
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
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
板书出来:=60.=60,=60……让
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
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60,=60=60……问:"比值
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
板书;二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
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
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3.1,=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
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
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
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相关系?
⑶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
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
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
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
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
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一
定?"(板书;=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J
5.巩固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⑶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
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能够。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
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如果比值相等就能够列出关系式实行判断。第⑶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
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⑺、⑻成正比例,
⑹和⑼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题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4页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L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准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⑵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
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
化.关系怎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学生
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10X60=600o
30X20=600o
40X15=600,
“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能够看出。表中每小时
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
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
而缩小3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
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德2025年福建宁德市周宁县事业单位招聘2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定制家具销售合同范本
- 新建理发椅用曲木胶合板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溯源系统成本效益分析-洞察分析
- 娃娃玩具安全性评估标准研究-洞察分析
- 2025设备与集成服务采购合同
- 2024年租赁合同及附属设施
- 2024年珠宝店销售人员劳动合同3篇
- 2024年02月福建2024招商银行厦门分行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法人向公司借款合同参考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EPS电机行业需求态势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年《中医妇科学》知识考试50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
- 中国火锅文化课件
- 办公室装修招标文件范本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招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密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川教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4年中考英语专项复习训练:语法填空20篇【附解析】
- 安全生产方案及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