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素材_第4页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民国后期最闻名的政治暗杀:李闻血案1946年7月11日深夜,民盟中心执行委员李公朴在昆明突遭暗杀。四天后的7月15日,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同为民盟中心执行委员的闻名学者闻一多发表演讲。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打算再跨进大门!"话音未落,就在当天下午,闻一多竟也遇刺身亡。时人记录闻一多先生的那次演讲文稿,即为闻名的《最终一次讲演》。一城之内,五日之间,两位闻名的民主子士、学问分子接连被害,舆论哗然。谁是凶手?闻一多遇害一个月后,案件"侦破",两名凶手被"公审"枪决。然而,真相远远没有被揭开。因"李闻血案"受到惩处的,其实只是几个无名小卒。举世皆知,李公朴、闻一多之死是一场政治暗杀,真正的凶手是国民党政府。就连负责调查此案的国民党要员也曾暗中认为,这场暗杀出自蒋介石的授意。多年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公开,人们发觉,说蒋介石干脆授意制造了"李闻血案",或证据不足,但他对李、闻等民主子士的仇视和一再下令"打击",在处理"李闻血案"时种种处心积虑的支配,以及最终"葫芦僧推断葫芦案"的结果,表明他和李公朴、闻一多之死并非毫无干系。这场民国后期最闻名的政治暗杀,把国民党专制统治之黑暗暴露无遗,对民心向背和众多民主子士、学问分子在国共之间的选择发生了深刻影响。"闻一多夫"1946年7月17日,蒋介石正在庐山游山消暑,观景散心。他满足的心情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短短五天,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暗杀身亡。这一天,蒋介石第一次在日记中提到了"李闻血案",他这样写道:昆明连出暗杀案二起,先李公朴,次及闻一多,皆为共党外围之民主同盟中党酋,应特加留意,彻究其凶手,以免共匪作污陷之宣扬。最可耻者,以此案出后,在昆之民盟酋首八人皆逃至美国领事馆,求其爱护,此等智识分子而且皆为高校出名之教授,其求生辱国,寡廉鲜耻。平常自夸所谓不畏死者,而其畏死至此,书生学者毫无骨格乃如此也,可痛!平常日记中每事仅记寥寥数语的蒋介石,这次花费了150多字的笔墨记述昆明之事。日记中,蒋的第一反应是担忧事务被共产党利用,此外便是对"最可耻"的民盟成员避去美国领事馆的谩骂。对于惨遭意外的李公朴、闻一多二人,蒋介石笔下未见丝毫怜悯,反而将他们称为"党酋"。以"酋"称呼一党之首领,言语之下的心情自不待言,更何况,这个"党"在蒋介石眼中,还是他一生恨之入骨的"共党"的"外围"——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起初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由多个党派和社会组织联合组建,组织相对松散,有"三党三派"之称。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与,其成员多为当时的社会贤达、民主子士、学问分子。民盟当时的主席是闻名民主革命家张澜。李公朴和闻一多,其实都不算是民盟"党酋",只是民盟中心执行委员。加入民盟前,李公朴就是颇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早在1936年,他就担当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执行委员。因为主动呼吁全国各党各派马上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他被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当时,他是闻名的"七君子"之一。抗战成功后,李公朴担当了民盟中心执行委员兼教化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心委员,接着投身于反内战、争民主活动。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万余群众在较场口实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国民党特务当场打伤民主子士60多人,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就在其中。与李公朴相比,在西南联大教书的闻一多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诗人、学者,他同时是民盟中心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扬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1945年8月12日,闻一多在获悉日本乞降的第一时间,就把留了八年的长须剃掉了。之前,他曾经发誓,抗战一日不成功,就一日不剃须。可是,没过多久,闻一多就感觉到了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阴影。同为民盟成员的好友李公朴打趣他:"你的胡子是不是剃得早了些?"闻一多回答:"那就把它再留起来!"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在昆明出动大批军警和特务,攻击西南联大、云南高校等学校,殴打学生,投掷手榴弹,导致4名师生遇难,50多名青年受伤。惨案发生后,闻一多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一文,控诉国民党特务的暴行,怒斥这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946年6月底,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反对内战,闻一多等民盟人士又在昆明发起了万人签名的呼吁和平运动。此时的中国,民盟是除了国民党、共产党之外的第三方重要力气。虽然没有驾驭武装力气,但民盟成员多是李公朴、闻一多、费孝通、潘光旦、罗隆基这样的闻名学问分子,对社会舆论有着广泛影响。热心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民盟,其实早就被国民党视为敌对力气。闻一多的次子闻立雕告知记者,1946年"五四节"时,云南高校围墙上便贴出了肆意咒骂民主子士的标语,上面把闻一多叫"闻一多夫",把罗隆基叫"罗隆斯基",意指他们亲苏、亲共。蒋介石对民盟的不满乃至敌意是有据可查、有目共睹的。西南联大常委、清华高校校长梅贻琦,在1946年2月17日的日记里记载,蒋介石召见他时,曾这样"提示"他:"张(奚若)、闻(一多)、潘(光旦)等之举动","殊于清华不利"。1946年3月23日,蒋介石约见西南联大三青团干部,听到汇报并联想起西南联高校潮不断的状况,当时就怒火中烧,要求他们"对不法老师羞辱党国,甘为共匪奴属之张奚若、闻一多等,应加以还击"。6月5日上午,蒋介石在中心情报指导委员会上再度明确指示:"对民盟不必姑息,罗隆基、沈钧儒、章伯钧,应施打击。"在南京的中国其次历史档案馆中,有历史学者还发觉了这样一条密令:"中共蓄意叛乱,民盟甘心从乱,际此紧急时期,对于该等奸党分子,于必要时得便宜处置。"密令没有标注具体时间,也没有所发单位,更没有明确"便宜处置"的方式。这些话,当然不能视为蒋介石干脆下令刺杀闻一多等人的吩咐,然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蒋介石说对民盟"应施打击",当然有下属揣摩着他的心思付诸实施。这个下属,就是时任云南省警备总司令的霍揆彰。霍揆彰出身于黄埔一期,是深得蒋介石信任的嫡系。依据军统"元老"人物沈醉的说法,霍揆彰杀害李、闻,"原来是想讨好蒋介石,希望改派他当云南省主席"。闻一多的长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探讨所探讨员闻黎明介绍,依据确知材料,1946年5月间,霍揆彰便召集云南警备总部稽查处长王子民、宪兵十三团团长彭景仁、昆明市警察局局长王巍等,拟定了一个包括李公朴、闻一多、张奚若、潘光旦、罗隆基、楚图南、费孝通等十多人的暗杀名单。6月24日,霍揆彰在云南警备总部召开治安会议。会上,霍揆彰问道:"现在李公朴、闻一多等跟着共产党跑,在昆明闹得很凶,几乎搞到我们总部门前来了,我不知道政治部做什么的,你们看怎么办?"他们商议出的方法,是暗杀这些民主子士。按原拟支配,暗杀方式是不露痕迹的绑架、活埋,但执行暗杀行动的国民党特务,却采纳了更简洁干脆的血腥手段。最终的日子闻立雕说,假如闻一多情愿,他其实是有可能躲过这一劫的。1946年5月,抗战成功已将近一年,在昆明的西南联合高校正式宣告结束,清华、北大、南开等学校的师生,已经起先接连北迁,打算回到北平、天津的原校址复校。昆明城内,针对闻一多等民主子士的明枪暗箭,这时正愈独创显。当时不满18岁的闻立雕,曾在西南联大校内的近日楼旁边,亲眼看到要用四十万元买闻一多头颅的标语。眼见昆明的白色恐怖越演越烈,闻一多的挚友和同事都劝他早日北上。只是,闻一多是云南民盟的主要领导之一,还想多留一段时间。另外,妻子高真患有心脏病,承受不了陆上交通漫长颠簸,闻一多想让全家乘飞机返回北平。可是,当时大批战时疏散到后方的机关、企业、学校都要北迁,机票哪儿那么好买?6月20日,西南联大安排来两张飞重庆的机票,闻一多让次子闻立雕、三子闻立鹏先飞往重庆,在那里等全家到齐后再同返北平。闻立雕至今记得,父亲嘱咐他和弟弟路上要留意身体,"怎么也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7月11日,西南联大最终一批北迁的同学乘汽车离开昆明。当晚10点多,李公朴与夫人张曼筠看完电影,乘坐公共汽车回家,车至青云街,李公朴夫妇下车,经学院坡小巷渐渐往回走。刚要上坡,只听后面轻轻的"啪"的一声,李公朴突然倒地。张曼筠抓紧去扶,这才发觉李公朴的后腰全是鲜血,他中枪了!其次天凌晨四点,历经"七君子"事务、"较场口血案"都大难不死的李公朴,恒久闭上了双眼。李公朴遇刺已经让昆明人心惶惶,闻一多家中又得到更恐怖的消息,说暗杀者有个黑名单,李公朴排第一位,接下来要暗杀的就是闻一多。有天半夜,一名不相识的青年跑来报信,说三青团某人传出消息,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确定按南京密令首批暗杀四人,逮捕十余人,闻一多就在名单上。种种刺激下,高真与家人忧心忡忡,闻一多却不以为意。7月15日上午,昆明学联在云南高校至公堂召开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为平安起见,家人和挚友原本都不让闻一多出席,可他只答了一句:"李先生为民主可以殉身,我们不出来何以慰死者?"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闻一多只出席,不发言。可是,走进至公堂,看到李夫人张曼筠声泪俱下地汇报李公朴被刺经过,话语常因悲恸中断,闻一多再也按捺不住,他走上前扶着李夫人坐下,随后即席慷慨陈词。"今日,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英雄的站出来!""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打算再跨进大门!"……报告会后,闻一多到民主周刊社参与记者款待会。长子闻立鹤不放心,特意护送父亲到民主周刊社门口,下午五点多散会后又去接父亲。民主周刊社离闻一多居所不过200米左右,距离居所大门只有十多步时,枪声突然响起,子弹像雨点一样朝着闻一多射来。密集的子弹中,闻一多头中三枪,胸部、左腕也被击中,闻立鹤身中五枪,肺部被打穿,一颗子弹距离心脏仅有半寸……听到枪声的高真和家人奔出门外,连忙将父子俩送去云南高校医院。19岁的闻立鹤从死亡边缘捡回了一条命,可闻一多的伤是致命的,47岁的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一丝生命迹象。"明杀"仅仅五日之内,李公朴、闻一多这两位民盟中心执委,接连惨死于同城,这消息让人们震惊,生气的抗议一时席卷而起。正在南京参与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团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人,联名发来唁电,称李闻之死"中外震惊,令人捶心泣血,悲愤莫名,真不知人间何世!"闻一多遇难时,清华高校校长、主持西南联大工作的梅贻琦也在昆明城内。傍晚五点多,潘光旦教授的夫人突然急急地跑来,说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被当场枪杀。梅贻琦惊愕不已,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察其当时之情形,以多人围击,必欲置之于死,此何等仇恨,何等阴谋,殊使人痛惜而更为来日惧尔。"闻案发生后两天的17日早晨,远在重庆的闻立雕、闻立鹏还不知情。两人正打算吃早饭,旁边的校友递过来一张报纸,赫然印着父亲遇难、大哥重伤的消息。15岁的闻立鹏当场大哭起来,闻立雕急得要回昆明,好不简洁才被教授和校友们劝阻。回去就是送死,两人悲愤难忍,当即写下《谁杀死了我的爸爸?》一文,发表在其次天的《新华日报》等报刊上,"要政府马上缉拿凶手和幕后主持人,替我爸爸报仇……"暗杀的真相,查起来并不难。李公朴之死的确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暗杀。或许是行凶者尚有顾忌,行刺时间是夜里十点多,地点也选了一条少有行人的偏僻小巷,加上暗杀运用的手枪紧贴在李公朴后腰,仅有"甚小之爆炸声",连同行的张曼筠也是在李公朴倒地后才发觉的。与李公朴之死不同,闻一多可以说是牺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明杀"。他遇刺的地方,距离设在翠湖负有全省治安之责的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仅200米左右,周边不远还有两个派出所。刺杀时枪声很大,连隔着几条街的云南高校也听到了。当时正在云南高校的费孝通曾回忆说,他就是听到枪声方"冲出办公室到校长家中暂避"。更为夸张的是,行凶者好像有恃无恐,多人围击,撤退时连弹壳也没有捡回。闻黎明说,从现场留下的弹壳可以推断出,行凶者用的是20响连发的小型盒子枪,这种枪当时是很先进的,在云南只配备给了警备总司令部。自不待言,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难逃干系。蒋介石在17日获悉李公朴、闻一多相继遇刺的消息。从当天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此前蒋介石好像并不知情。他在当天还给霍揆彰发了电令,要霍"负责缉获正凶",要求"警备司令部应负全责"查案。不过,蒋介石也并不是完全信任霍揆彰,他同时吩咐警察总署署长唐纵亲赴昆明,主持破案。依据1991年出版的《唐纵日记》记载,闻一多案发生后,无论国民党中心,还是蒋的侍从室情报部门,均一头雾水,弄不清晰:"昆明近日接一连二的凶案……究为何方所为?"国民党中心各部门负责人几度开会协商,均不清晰状况。而这样的暗杀行动,最先被怀疑的,是历来惯用暗杀手段的军统。沈醉当时任军统总务到处长,他在回忆录中记载,蒋介石从庐山打长途电话到南京责问毛人凤,毛人凤也回答不出是什么人干的,只能保证说他没有叫人干这件事。蒋介石大为光火。奉命去昆明查案的唐纵,对能查出什么结果心里没底,他倒是先和毛人凤等军统头子商议出了一个"结果"。据参与探讨的沈醉回忆,这个"结果"是"要来一次对中共的诬陷",他们打算带两个人到昆明,叫他们在公开审讯时承认是凶手,而且还要吞吞吐吐地说出和中共有关,但又不能完全承认是共产党。沈醉依据唐纵的要求,亲自去重庆的看管所中找寻这样的"凶手"。这样的人须要满足的条件不少:得是违反纪律被处分的军统特务,有主动性"戴罪立功";要经得起反复审讯而不露马脚;要没有担当过公开职务、没有"露过相"……"凶手"审讯后会被判死刑,唐纵许诺,行刑前会用其他死刑犯替代,而这两个人会被派到远离云南的东北、西北去任职。沈醉还没把两个"凶手"找齐,就接到毛人凤通知:别找了,军统云南站已经有了线索。或许是为了洗清自身的嫌疑,军统以极高的效率查清了李闻血案的来龙去脉。暗杀李、闻的凶手,全部是当时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特务营与稽查处的人,凶手的职务、姓名和事先的布置以及行凶状况等都已一清二楚。主谋就是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唐纵在7月23日飞抵昆明,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下机后(郑)修元、(李)毓桢、(龚)少侠等报告李闻案真相与经过情形,余诫以对外谨慎言论。"考虑到霍揆彰是自己的湖南老乡和黄埔同学,唐纵确定先找霍揆彰面谈,没想到霍抵死不认账。唐纵无奈,只得向蒋介石汇报,蒋气得当着唐纵的面,就大骂霍揆彰是疯子。这时的"疯子"霍揆彰,不但不打算认罪,还自作聪慧地又设计了一个一箭双雕的伎俩。栽赃常言道,贼喊捉贼,这话用在霍揆彰身上再合适不过。闻一多父子被刺当天,霍揆彰就以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的名义向昆明各报送去了悬赏缉凶启事,并开出"凡能捕获凶犯解部法办者,各奖法币一百万元,凡能闻风报讯因而缉获者,各奖法币五十万元"的赏额。"捉贼"看法之主动,看起来竟像完全不知情。然而,李闻血案引起的巨大舆论反响,超出了霍揆彰的预料。蒋介石又发来了电令,命他"负责缉获正凶"。这个案子要是没有"正凶",唯恐是交代不过去。真凶是他自己,无论如何不能交代,霍揆彰找到了一个他认为会令蒋介石满足的"正凶"。7月20日,霍揆彰下令逮捕了杨立德。杨立德原是龙云的重要幕僚,曾任昆明行营及绥靖总署副官长。龙云在抗战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多年,其势力让蒋介石很是头痛,1945年抗战刚刚成功,龙云就被搞下台,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闲职。此次霍揆彰抓了杨立德,施以酷刑,逼其承认组织暗杀团,用意便是在推卸自己责任的同时,把火引向与蒋介石貌合神离的龙云势力。霍揆彰一门心思对杨立德刑讯逼供,不但面对前来查案的唐纵死不认账,而且对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接二连三的召见手令也束之高阁。蒋召霍揆彰24日到庐山面报,可霍直到7月25日才启程——这一天,杨立德最终屈打成招。手握杨立德供词的霍揆彰自以为得计,一边打算启程离昆,一边已经起先散布假消息。于是,国民党官方通讯社中心社昆明分社在霍揆彰启程前发出一条消息:"经军警当局连日之努力,对李闻二氏暗杀案,已经有的确之线索,日内全案当可大白。"途经南京时,霍揆彰干脆干脆宣称:"李公朴、闻一多被狙案已获得重要线索,有关重要人犯前某部队军官杨立德中将已被捕,并供认不讳。"他还煞有介事地对《大公报》记者说,李闻被刺是当前有力集团发动的有支配的谋杀,目的就在于嫁祸政府。生怕公众不明白这个有力集团是谁,霍揆彰又补充一句,谋杀案的主使人已经逃回昭通原籍躲避。原籍是昭通,"有力集团",与杨立德有关……霍揆彰画了一个圈,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龙云的三子龙绳曾。霍揆彰的栽赃伎俩甚是娴熟,一时之间于报端闹得沸沸扬扬,好像龙云势力的确牵涉其中。这已经不是霍揆彰第一次嫁祸他人,李公朴遇难时他就干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昆明街头出现了各种污蔑李公朴的传单标语,有的说李公朴"有八位太太",其被杀完全"系出于桃色纠纷";有的大书特书"打倒共产党",劝民主同盟为李报仇;还有标语完全是捕风捉影,揪住哲学家、共产党员艾思奇是云南人这一点,造谣李公朴"是被共产党杀死,因李不听从毛泽东吩咐,特派艾思奇将李处死"。这诬陷实在是荒谬至极,彼时的艾思奇身在几千里之外的延安,无论如何也不行能在昆明把李公朴杀死。霍揆彰试图嫁祸龙云的谎言,很快也被揭穿。原云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李一平,因马路过南京,刚好看到霍揆彰对媒体的表态,他特意发表谈话,说龙绳曾去年夏天就已回原籍,言外之意是李闻案发生时龙绳曾根本不在昆明,更无所谓"逃往昭通原籍"。龙云也被激怒,他在南京公开表示,少数报纸的不负责任之报道,已经涉及了私人名誉,应负法律责任。事实上,霍揆彰对龙云势力的诬陷,就连蒋介石都不信任。早在7月20日,蒋就在日记的"本星期反省录"中就李闻血案埋怨,"干部之无智识,徒增政府情势之险恶,领袖地位之不利,可痛之至。"当时的他尚未查清具体案情,但或许是想到国民党内部的一贯作风,字里行间已猜到是手下"干部"所为。两三天后,蒋果真从唐纵等人处得知,霍是李闻案的幕后主使。7月25日,霍揆彰赶到庐山时,还不知道蒋介石已经知道了全部案情。他还振振有辞地拿出自己设计的案卷,等着蒋介石嘉许呢。结果,等来的是蒋介石大发雷霆。蒋在日记中记道:"晚课后召见霍揆章(彰),彼犹呈其假造人证与共供,其无趣荒谬极矣。乃面加斥责,并明告其所部之所为,且指出其行刺之人名。"不过,蒋介石骂归骂,他并没有想惩处这个自作聪慧的愚蠢属下,而是"令彼自想此案之方法而退"。"应留意之点"李闻血案的基本领实已清晰,主谋、凶手都已明确其人,但如何处置善后,还是让蒋介石大费周章。霍揆彰始终是深得蒋介石信任的嫡系,且不说蒋介石能否舍得"大义灭亲",单就霍揆彰的身份来说,若是公开国民党云南省警备总司令、一个蒋介石的门生亲信主使了李闻血案,舆论影响极为恶劣,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唯恐很难把自己择干净。7月26日,蒋介石再次召见了霍揆彰,并找来了宪兵司令张镇,共同商议李闻血案善后,还是无计可施。气得蒋介石在知晓李闻血案实情后十余天里,几乎每天在日记里骂霍揆彰,从"无趣"、"无知"、"荒谬"、"无智无识",始终骂道"愚蠢颟顸"。其实,在7月25日第一次召见霍揆彰之前,蒋介石就已经初定了"彻底究办"此案的"应留意之点":甲、反动派必以此加强其政府暗杀反对党人之罪恶,更将诬陷为一"法西斯"党矣;乙、对霍处置之方针;丙、公布与审判之打算;丁、宣扬技术之留意;戊、政府应主动彻究此案;己、凶手之口供及其行刺之动机;庚、被刺者咎由自取乎;辛、使投机与附共者有所警惕;壬、问霍能否自动彻究此案。闻黎明说,蒋介石最留意的有两层,一是如何应付反对者利用惨案所进行的宣扬,二是如何从技术层面进行善后,尽快了结。他对惨案的被害者没有丝毫的怜悯,甚至想制造"被刺者咎由自取"的假象,以杀鸡儆猴,吓倒"投机与附共者"。既要平静舆论怒涛,又要保全霍揆彰的性命和国民党政府的"名声",两全之法谈何简洁。恰在此时,国际金主美国人的介入和关注,让蒋介石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7月30日,身负调停国共冲突之责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蒋介石见面,专谈李闻血案。马歇尔警告蒋介石:"昆明暗杀案比内战之消息使美国影响更恶"。仿佛是为了印证马歇尔的话,同一天,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顾维钧走访美国众议院得到消息,因中国目前情形,一个月前就草拟的美国"对华军援"法案估计很难通过。美国的军援,恰恰是打算全面内战的蒋介石最迫切须要的。在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又骂了霍揆彰一顿"无知无趣"、"罪孽无穷"。李闻血案尤其是闻一多被刺后,为何会引起美国方面这么多的关注?闻黎明认为,这是因为闻一多不仅是在美国受过多年教化的留学生,而且还是中国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在美国外交档案中,有一份美国驻昆明领事劳斯1946年给大使馆的报告,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美国舆论对此事的重视:"李(公朴)被暗杀后,在高校的开明人士中引起了剧烈的指责。然而,他们不信任自己受到了威逼,因为大家感到,李是一个实干的政治活动家而不是一个学问分子……可是,闻一多被暗杀使局势完全改观,因为闻是开明人士中的佼佼者,受到学问界的高度仰慕。"到了8月,事态发展更加严峻,美国总统杜鲁门依据马歇尔拟定的草稿,以私人通信方式向蒋介石提出了警告。这是一封被中美关系史学者多次提到的闻名信函,但信中关于李闻被刺事务的部分多被忽视。闻黎明曾在台湾"国史馆"见到这封信的原始档案,他告知记者,信函是经驻美大使顾维钧翻译后以电报方式发回国内的,电文由四人翻译,因各人翻译速度快慢不一,因此哪个翻译好了就先拍发哪个,可见发电的紧急程度。阅读此信后,闻黎明发觉,"杜鲁门在信中对国民政府的指责,很大程度上正是以李闻被刺事务为例证的。"丢卒保车事已至此,离不开美国救济的蒋介石纵有再多不满,也不得不耐下性子,加快处理李闻被刺这个麻烦的案件了。事实上,蒋介石在收到杜鲁门的信之前,就预感到美国可能会有反应,所以7月27日已完全知晓案情的蒋介石派出另一员大将——陆军总司令顾祝同飞往昆明,全权办理李闻血案。所谓办理,无非是尽可能撇清国民党当局的责任,将此事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动身前,蒋亲自召见顾祝同,交代了九项处置要点,其中除了要突出李、闻被刺完全是"咎由自取"等看法外,还特殊提到,"问霍能否自动彻究此案"。自不待言,这时的蒋介石还是希望庇护霍揆彰,希望他尽量不受牵连。果真,顾祝同偕陆军总部副参谋长冷欣、宪兵司令张镇一行抵达昆明后,第一件事就是让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将李闻血案的有关行动人员拘捕,用嘉奖和升职作诱惑,以保证生命平安为条件,要求他们"挺身做烈士"。这与唐纵最初设计的方法不约而同,不管案情如何,都要丢卒保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区分只在于顾祝同在案情已明的状况下,运用的卒子的确参与了李闻血案。据杀害李公朴的凶手之一、1950年被逮捕归案的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熊福广供述,当时,杀害闻一多的特务头子王子民痛哭流涕,对参与暗杀的特务们说"谁情愿出面应付公审,就是忠于国家、忠于领袖"。迟疑许久,特务营连长汤世良(出庭时改名为汤时亮)、排长李明山(出庭时改名为李文山)才相继站出,成了被选出的卒子。"凶手"有了,但口供怎么交代才能尽量撇清警备司令部乃至国民政府的责任呢?唐纵向蒋介石献了一计,提出李闻两案宜分开处置,这样才显得不像是蓄谋已久的行动。他提议让云南当地势力背上刺杀李公朴的黑锅,而闻一多案则说明为偶然行为,称闻一多在讲演和记者款待会中羞辱领袖,斥责特务分子,"血气方刚"的行凶者听了大受刺激,一时限制不住才杀了闻一多。蒋介石听后深以为然,并进一步把案件缩小化,指示只处理闻一多案,短暂不提李公朴案。8月15日,闻一多被刺一案在昆明实行公审。说是公审,但审判时却只有27人观审,除了清华高校校长梅贻琦、民盟派来调查案件的梁漱溟和周新民以及指定的中心社两名记者外,现场几乎清一色都是各级政府官员,就连多次申请旁听的《大公报》记者也被拒之门外。开庭前,梁漱溟和周新民提议让亲历凶案现场的闻立鹤出庭分辨凶手,这一完全合理的建议却遭到拒绝,两人当即感到"公审"名不符实。来到现场一看,果不其然,只见两名被告汤时亮、李文山在公堂上如作演讲般,说"闻一多是卖国贼",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骂了军人",他们二人"出于一时生气,故予杀之",此事与他人无关,云云。事实上,汤时亮是刺杀李公朴的凶手,李文山是闻案凶手,但为了尽快结案,负责审理的法官将两人都视为闻案凶犯,草草询问几句,庭审便宣告结束。梁漱溟和周新民很快致函顾祝同,指出案件审理疑窦甚多,要求"请勿定案"。然而,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恳求,顾祝同当然是严格依据蒋的指示办理案件。梁、周二人没有收到任何回复。蒋介石在8月18日看到了闻一多遇刺案的一审供词及相关报告,批阅至深夜,"探讨至再,未能确定方法,十一时睡。"次日,蒋下达了"对昆明案确定要旨及公布方式",做出了最终的确定。这一天的蒋介石日记,有了一段总结式的记录,言辞仍充溢愤恨:"昆明暗杀案使万目睽睽,中外凝视,敌党匪部皆以此为集中攻讦诬蔑之目标,而对霍揆章之愚拙粗暴,可痛可愤,但又不能不为之恕谅,殊令人受意外之打击。可说近年以来,无论外交内政如何困苦,未有如本案处置之拮据也。今晨六时点起床,朝课后拟定处置方法,决将二凶犯枪决,而将霍革职交顾总司令看管,待李(公朴)案破获后,再定霍之处。如此先将闻案解决,告一段落,再观舆论之改变也。"8月25日,其次次公审实行,判决结果毫无意外:凶犯汤时亮、李文山处死刑,杨立德与本案无关交保开释,警备总司令霍揆彰革职看管。其次天,那两名站出来"做烈士"的凶手汤时亮、李文山果真被处死了。曾经查阅过解放后被捕特务审讯记录的云南省公安厅喻芳对闻黎明说,顾祝同原来是想找两名死囚犯来替代汤、李受刑,将二人替换出去的,但报告给蒋介石后,蒋认为不要再出枝节,这才枪毙了两名真特务。这两名被假戏真做的凶手,直到临死前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只是出面应付公审,并不会真正送命。至此,震惊中外的闻一多案,最终在蒋介石的授意、国民党军警宪特几方共同编织的谎言下,被细心炮制成了下级军官"义愤杀人"的偶然事务。而李公朴案则被冷处理,直到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仍是一桩没有结果的悬案。凶手落网李闻血案前,蒋介石对民盟民主子士大加攻击,敌意明显,屡出"还击"、"打击"之词;李闻血案后,蒋介石又包庇主谋、铁案妄断。各界也都怀疑蒋介石是刺杀李公朴、闻一多的幕后黑手。1946年7月18日,李闻血案发生没几天,民盟主席张澜就在致蒋介石的公开信中委婉提出:凶手特务如此横行无忌,"必有背景,主席于事先,似不应完全不知"。曾任军统特务骨干并参与调查李闻血案的程一鸣说:"暗杀一个重要人物,必需得到蒋的事先批准……才敢动手。"1946年时任云南省政府秘书长的杨适生后来更明确说,暗杀李、闻,是得到了蒋"便宜处置"的密令。闻黎明告知记者,由于史料的局限性,上世纪80年头前,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李、闻二人的民盟同事,甚至就连曾经的国民党内部人士,都曾猜疑蒋介石可能是李闻血案的幕后主使。但是,依据上世纪90年头公布的唐纵日记和美国斯坦福高校胡佛探讨所保存的蒋介石日记手稿等档案,加上新中国成立后逮捕的凶犯供词、军统特务沈醉的回忆等资料印证,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遇刺,蒋介石事先并不知情。历史学者杨奎松也曾探讨蒋介石日记,对比他在"一二·一惨案""较场口血案""下关事务"和"李闻血案"四次血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