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单霁翔:我的四合院情结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单霁翔:我的四合院情结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单霁翔:我的四合院情结素材_第3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单霁翔:我的四合院情结素材_第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单霁翔:我的四合院情结素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单霁翔:我的四合院情结北京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我国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北京四合院与胡同相依相连,蕴含着老祖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形成了既秩序井然又气象万千的特色风貌。本文作者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先后住过四次北京四合院,对四合院有着很深的情愫。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爱护和发展的冲突。现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走进北京的四合院,感受其时代变迁下的独特魅力与作者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常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每当此时我都要啰唆一番:"我的籍贯是江苏江宁,诞生在辽宁沈阳,成长在北京,您说我是哪里的人呢?"籍贯地、诞生地、成长地,过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会特别明确地指向家乡,但是进入城市化加速进程以后,人们的空间归属发生了很大改变,特殊是城市中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于是,过去一句就可以回答的简洁问题,变得困难起来。以我为例,江苏江宁是父亲的诞生地,就成为我的籍贯地,但是由于我一天都没有机会在那里生活,明显我成为不了真正的江宁人;我诞生在沈阳,但是诞生仅三个月以后,就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我被母亲抱着来到了北京,明显我也成为不了真正的沈阳人;来到北京,一住就是60年,自认为是真正的北京人,但是从小到老,每当填写各类表格时,无论是籍贯一栏,还是诞生地一栏,都不能填写进"北京"。在记忆中,我们一家前后居住过四处北京四合院。第一处是崇文区的东四块玉,其次处是西城区的大门巷,第三处是东城区的美术馆后街,第四处是西城区的云梯胡同。因此,我应当有资格被称为"北京人",而且是曾经居住在四合院里的"老北京"。毫无疑问,我是在四合院里学会了说第一句话,我也是在四合院里学会了走第一步路。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讲话时常常会带一些北京"土语",这也可能就是我为什么穿了30多年北京"懒汉"布鞋的缘由。在第一处四合院里居住了六年。1954年全家初到北京时,住在南城东四块玉的四合院民居里,属于一座大杂院。在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一些好玩的生活片断。例如跟着大人们举着竹竿,上面绑着彩布条,满院跑着大声喊着轰赶麻雀。当时把麻雀列为"四害",据说全城都会在同一时间轰赶它们,麻雀飞累了就会掉下来,在我的印象里的确看到了麻雀们在惊惶地飞,但是没有看到过它们掉下来的"战果"。如今随着北京雾霾天气的增多,麻雀不用轰赶就已经少了很多。在其次处四合院里居住的时间最短。1969年我随父母去湖北沙洋财政部"五七干校"劳动,作为在城市里长大的少年,第一次体会到劳动的艰辛。1970年年底,我独自先期回京参与初中毕业安排,成为一名学徒工人,借居在姐姐家。大门巷胡同就在西长安街的北侧,是一处新翻建的独门独院,与姐姐一家、姐夫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一家十几口住在一起,从早到晚,热喧闹闹,其乐融融,在这里我感受到四合院氛围中最珍贵的家庭亲情。在第三处四合院里居住的时间最长。1972年母亲也从"五七干校"回京,单位安排了位于美术馆后街的住房。这是一组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在这里居住期间,经验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情,例如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北京地区有剧烈的震感。我家居住的房屋后墙被震垮,垮塌下来的砖瓦尽然封堵了邻院的巷道。为防余震全院在院前的城市道路上居住了一段时间,我也在这时学会了搭建防震棚。在我们居住的四合院里,人民艺术剧院拍摄了八集电视连续剧《祥瑞胡同甲5号》,据说这是第一部反映北京四合院生活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由此可见这组四合院的典型性,也使我们得以重新谛视自己居住的四合院文化空间。我和母亲住在前院的两间西房,加在一起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是居住面积的狭窄,并没有影响我骑着自行车接回了自己的新娘,我们在此院内邀请亲友举办了婚礼。两个星期以后我去日本留学,四年之后再次回到这里,一切如旧,那时北京城区的改变就是如此缓慢。但是,儿子诞生以后,生活空间隧然变小,房间里被大人和孩子的东西挤得满满的。室内空间虽然狭窄,但是庭院则比较宽敞。前院一共住了七户人家,邻里们关系特别融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和谐相处,从未发生过口角。一棵大槐树的浓密绿荫,遮盖着半个院落。夏天的晚上,大槐树下面,各家老人孩子都拿了竹躺椅、小凳子,围坐在院子中间,从世界大事,到生活改变,再到柴米油盐,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也是北京四合院的交往特点。后来家家户户有了彩电,特殊是《渴望》播出期间,大家在院落里闲聊的机会大为削减。但是,院落仍旧是邻里之间的共享空间,敬老爱幼、邻里关爱、包涵礼让等传统美德,始终洋溢在这座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在第四处四合院居住的时间不长。这是一座小型四合院,北临辟才胡同,闹中取静。院中有两棵果树,一棵是柿子树,另一棵是枣树,使小院的环境充溢朝气。我们的孩子刚刚一岁多,起先学习说话、走路,四合院的环境无疑特别相宜和平安。这一时期工作很忙,白天上班就请"阿姨"来看护幼子,特别尽心,特别放心。长期以来,体验了在不同地点、不同规模、不同邻里的四合院居住以后,再回过头来思索四合院生活的体验,最深刻的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文化方面的感受。四合院的情结,是系在对父母、亲人、挚友的思念,是对那个成长空间的眷念。忘不了四合院里邻居们海阔天空的神聊,忘不了四合院里小伙伴们的游戏打闹,忘不了四合院里醉人的鸟语花香,忘不了胡同里走街串巷小贩们的叫卖声。这份情怀,只有久居胡同四合院才能获得。这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有了很大的改变,记忆中的很多地方都已经成为永不回来的风景。事实上,在北京地区,四合院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不断适应当地气候环境、风土人情,加以完善。四合院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待人居环境的看法,突出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即居民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和谐关系,力求营造出安适生存的氛围,考虑到子子孙孙,繁衍发展,经过几百年的洗练淘选,渐渐形成定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四合院文化,成为中国对世界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在四合院中的每一微小之处,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四合院里的居民、四合院里的房屋、四合院的内外环境,都是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宝库,可以供子孙后代们体验、享受和传承。目前,北京历史城区的胡同四合院正在一每天地削减,而幸存下来的一些四合院也受到高楼大厦与建筑工地的包围和威逼。据报道,1949年北京旧城共有胡同3050条,传统四合院1300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头以来,在历史城区内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和"危旧房改造"逐步升级的同时,胡同四合院被大量拆除,数量急遽削减,胡同和四合院保留下来的不足半数。现存的四合院由于普遍得不到应有的修缮,年久失修造成大面积的房屋质量"人为衰败",由于居住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积低,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恶化,使居住在四合院内的居民缺少应有的尊严。离开居住在四合院的生活已有多年,但是每当看到或听到又有一条胡同或一座四合院已经消逝,总有一种悲情涌上心头,由此感受到在我的记忆深处,早已烙印上恒久的四合院情结,甚至成为内心中对于城市记忆最松软的地方。四合院建筑的消逝只是一个方面,同样惋惜的还有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生活方式的消逝。多年来不断的拆除,使胡同四合院受到严峻的损害,为什么不断反思,又不断反复呢?我想首先是相识问题,是价值观念问题。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根深蒂固地认为,超高层建筑物、大体量建筑群才是现代化的标记,价值高于低矮陈旧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群,因此拆旧建新才是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不懈追求的政绩。长期以来,我始终反对"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提法,因为这两个词不科学,缺少文化,尽管至今仍旧在广泛地运用。"旧城改造"的问题在于,把有着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城区,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须要爱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一面。"危旧房改造"的问题在于"危""旧"不分,假如房屋危急须要抢救的话,那么房屋仅仅因为年头悠久就要被改造吗?长期以来,就是在"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口号下,推土机将一片片历史街区推得荡然无存,大量建筑质量很好的四合院民居被无情地拆毁,特别惋惜。事实上,人们已经渐渐相识到四合院民居的独特文化价值,假如说十几年前,搬迁居住在四合院内的一户居民须要20多万元的话。如今要搬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一户居民,可能就须要上千万元了。今日,一些人憧憬欧洲式的别墅式住宅,其布局特点是房屋在中间,庭院在四周。而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正好相反,庭院在中间,房屋在四周。四合院与别墅式住宅相比较,既节约用地,又便于取得良好的通风和日照,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庭院内可以植树养花,又便于得到宁静和平安的环境。四合院的庭院是室内空间的持续,可以供老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安享天伦之乐,可以供孩童们在平安的空间中游戏玩耍,作家、画家、音乐家、保藏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在此感受到居住环境的优越。四合院的环境是暖和的,住在四合院里,可以感受到空气中的人情味。人们居住在四合院里,是那么满意、那么安静、那么宽厚、那么热忱。从童年到青年,前后四个时期在四合院里的居住经验,使我和北京胡同四合院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始终影响着我的专业走向。在日本留学期间,我选择了传统历史街区爱护的探讨内容,通过大量考察日本各地传统民居和历史街区,撰写了毕业论文《关于历史街区爱护和利用的探讨》。回国以后,在北京市规划局工作期间,主持了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探讨确定胡同四合院的爱护对象,提出并经批准设立了北京市历史文化爱护区制度。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间,通过大量调查探讨,我们将一大批四合院列入文物爱护单位之列。其中,令人难忘的是,1997年我探望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谈起老舍故居的爱护问题,胡絜青女士同意率全体家属将老舍故居和相关文物捐献给国家。1999年2月,正值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经过细心修缮的老舍故居正式对社会开放。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工作期间,主持制订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爱护区爱护规划》,并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规划结合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特征,以院落为单位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规划编制。"院落单位"综合考虑院落的产权所属、历史沿革、自然边界、完整程度等因素,将25片历史文化爱护区共划分成15178个院落单位,其中现状保存较完好的院落有5456个,占36%。依据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划分为五级;依据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将建筑质量现状分为三类;依据现状院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间布局与形态、建筑形式,将其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分为五类。在上述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爱护规划综合考虑对现状建筑的历史文化评价和建筑质量评价,对爱护区内的全部建筑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实行不同的爱护更新手段。2008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的提案》。建议对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实施整体爱护。进一步摸清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保存现状,加以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爱护管理档案。在胡同四合院的爱护整治过程中,主动探究既有利于历史街区整体爱护,又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的整治方法。留意爱护传统风貌和街巷肌理,坚持按部就班、有机更新的方针,实行小规模、微循环、渐进式的方法,防止"大拆大建"的行为,避开"运动式"的改造,有支配、有步骤地推动胡同四合院的爱护整治工作。同时启动北京胡同四合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促进胡同四合院爱护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全世界民众共享这一绚丽的文化。爱护北京胡同四合院具有世界意义。这里一座座四合院相依,形成一条条胡同;一条条胡同相连,又构成一片片历史街区,从而形成既秩序井然又气象万千的特色风貌。胡同四合院体系,既合理支配了每户居民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中通风、采光、日照,利于防寒、避暑、防风沙,以及满意舒适性、平安性、私密性等居住须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供应居民日常的社交空间,创建和谐相处的居住氛围,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哲学思想。记得少年时代,小伙伴们一起登上景山,四下望去,成片成片富于质感的四合院灰色坡屋顶,庭院内的高大树木的绿色树冠,形成一望无际灰色和绿色的海洋,烘托着故宫红墙黄瓦的古建筑群,协调和联系着传统中轴线两侧建筑,极为壮丽,这是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也是我心中真正意义的古都北京。在今日这个草飞莺长的美妙季节,我又站在自家阳台上放眼望去,在白云蓝天下,在高层建筑群的缝隙中,隐隐可以看到太庙、国子监的金色屋顶,再远仿佛可以看到天坛祈年殿的轮廓线。想到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景象又将彻底拦住前方视线,心里就又拂过莫名的担忧和惆怅。终归,每个人都有童年,从血脉到心灵。对于四合院的感情不仅是一种孤独的乡愁,更是驻留在心灵深处的思念。因为,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