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手册_第1页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手册_第2页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手册_第3页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手册_第4页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手册TOC\o"1-2"\h\u21400第一章教育信息化概述 2159501.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与意义 2175681.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365211.3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 3291641.3.1现状 3307961.3.2趋势 314326第二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150532.1网络设施建设 4323092.2数据中心建设 4235212.3信息化终端设备配置 526660第三章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5155393.1教学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5223863.1.1分类 5288323.1.2特点 542983.2教学资源开发流程 5136623.2.1需求分析:明确教学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形式等需求。 681543.2.2资源筛选:根据需求分析,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确定可用的资源。 6249453.2.3资源整合:将筛选出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资源体系。 6154813.2.4资源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 690043.2.5资源制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制作成具体的数字化产品。 6169283.2.6资源评价:对开发完成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以确定其质量和适用性。 6319493.2.7资源发布与推广:将评价合格的教学资源发布至教育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 651423.3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共享 637093.3.1教学资源管理 6235423.3.2教学资源共享 61329第四章课堂教学信息化 6157434.1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6321974.2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7127524.3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726060第五章教育管理信息化 834415.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8286405.2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应用 840745.3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障 98059第六章教育培训与师资建设 942666.1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 9206466.2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 10155006.3教师信息化队伍建设 10504第七章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 11123627.1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内涵与目标 1171047.2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策略 11244617.3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评价与监测 121359第八章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与管理 12300798.1项目策划与立项 1286348.2项目实施与管理 137908.3项目验收与评估 1322417第九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 14123859.1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 1490489.1.1国家层面政策 1445209.1.2部门层面政策 14293879.1.3地方层面政策 1415639.2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 14141269.2.1宪法和法律 14300489.2.2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14202819.2.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5108289.3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5116279.3.1加强组织领导 15154829.3.2完善政策措施 1514649.3.3加大宣传力度 15183499.3.4加强监督检查 15261029.3.5建立长效机制 1526389第十章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展望 153033010.1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152353910.2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趋势 161964410.3教育信息化发展展望 16第一章教育信息化概述1.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与意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它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2)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3)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4)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1.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运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网络阶段(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网络时代。此时,教育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等方面。(3)数字化阶段(21世纪初):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数字化阶段。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以及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出现,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智能化阶段(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智能化阶段迈进。智能化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1.3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1.3.1现状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取得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互联网、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教育资源丰富多样。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涵盖了各类学科和教学阶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支持。(3)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4)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能校园等解决方案的应用,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1.3.2趋势(1)智能化发展。未来教育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发展。(2)个性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3)跨界融合。教育信息化将与其他领域(如医疗、旅游等)进行跨界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4)国际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教育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第二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1网络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1)网络规划:在规划阶段,应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确定网络架构、带宽、覆盖范围等关键参数。(2)网络设备选型:根据学校规模、预算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无线AP等。(3)网络布线:采用合理的布线方式,保证网络信号稳定、可靠。在布线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线缆,避免损伤。(4)网络安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保证网络数据安全。(5)网络运维:建立健全网络运维管理制度,对网络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网络正常运行。2.2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支撑平台,其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高可用性:保证数据中心硬件设备、网络设备、电源设备等具备高可用性,降低系统故障风险。(2)高功能:选用高功能服务器、存储设备,提高数据处理速度,满足教育信息化应用需求。(3)可扩展性:数据中心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适应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4)安全性: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数据中心的硬件、软件、数据安全。(5)绿色节能:在数据中心建设中,注重节能降耗,降低运行成本。2.3信息化终端设备配置信息化终端设备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设备选型:根据教育信息化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终端设备,如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2)设备数量:根据学校规模、师生比例等因素,合理配置终端设备数量。(3)设备功能:保证终端设备具备良好的功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应用需求。(4)设备维护:建立健全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对终端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5)设备更新: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终端设备,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第三章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3.1教学资源的分类与特点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与特点如下:3.1.1分类(1)按照载体形式分类:可以分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纸质教学资源。其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光盘资源、移动存储资源等。(2)按照内容类型分类:可以分为课程资源、教学工具资源、教学素材资源、教学评价资源等。(3)按照学科领域分类:可以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资源。3.1.2特点(1)丰富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互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较好的互动性,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3)可再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地进行复制、传播和共享。(4)时效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速度快,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3.2教学资源开发流程教学资源开发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2.1需求分析:明确教学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形式等需求。3.2.2资源筛选:根据需求分析,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确定可用的资源。3.2.3资源整合:将筛选出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资源体系。3.2.4资源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3.2.5资源制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制作成具体的数字化产品。3.2.6资源评价:对开发完成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以确定其质量和适用性。3.2.7资源发布与推广:将评价合格的教学资源发布至教育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3.3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共享3.3.1教学资源管理(1)建立资源库:将开发完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源库。(2)资源维护:定期更新资源库,保证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3)资源评价:对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以优化资源质量。3.3.2教学资源共享(1)建立共享平台: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便于教师和学生查找和使用教学资源。(2)共享机制:制定教学资源共享的制度和规范,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共享。(3)交流与反馈: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反馈,促进资源优化和改进。第四章课堂教学信息化4.1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如PPT、视频、音频等,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也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如在线课堂、学习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预习、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智能教学工具的运用,如智能语音、智能教学系统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智能教学工具还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4.2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推动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2)个性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3)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合作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4.3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几种评价与反馈方式值得借鉴:(1)多元化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价。(2)动态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调整评价标准,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3)个性化反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4)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5)互动式反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教学相长。第五章教育管理信息化5.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构建旨在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系统设计应遵循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满足教育管理需求,保证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实用性: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解决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3)兼容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其他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共享。(4)安全性: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保证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如下:(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明确系统功能模块。(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系统架构、数据库结构和界面布局。(3)系统开发: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工具,实现系统功能。(4)系统集成:将各个功能模块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系统测试与优化:对系统进行测试,发觉并修复漏洞,优化系统功能。5.2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我国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行政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2)学校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3)教育教学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学生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学生信息、成绩、考勤等方面进行管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5)教师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6)教育资源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5.3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安全保障是保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障:(1)物理安全:加强硬件设备的安全防护,防止设备被盗、损坏等意外情况。(2)网络安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防止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网络安全威胁。(3)数据安全: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4)系统安全:采用安全可靠的系统软件,定期进行系统升级和漏洞修复,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5)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6)应急预案: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恢复系统运行。第六章教育培训与师资建设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教育培训与师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6.1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是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培训目标:明确教师信息化培训的目标,包括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技能和方法,以及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2)培训内容:根据教师实际需求,制定涵盖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内容。(3)培训形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率。(4)培训评估: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价,保证培训质量。6.2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1)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培训。(2)优化课程设置:将信息化素养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使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自然积累信息化教学能力。(3)搭建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强化激励机制:设立信息化教学奖励,激发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的积极性。6.3教师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信息化队伍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以下措施有助于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1)选拔优秀人才:通过选拔、培养等方式,选拔一批具备较高信息化素养的教师,担任信息化教学骨干。(2)加强专业培训:针对信息化教学骨干,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3)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信息化教学示范项目,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4)促进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以上措施,我国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七章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7.1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内涵与目标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信息化素养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学生信息化素养是指学生在信息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具体而言,学生信息化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2)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提取所需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3)信息传递与沟通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与沟通。(4)信息道德与法律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能够在信息环境下独立、高效地完成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项任务。7.2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以下几种培养策略值得借鉴:(1)教育教学策略:强化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信息化素养。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课程资源策略:开发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3)教师培训策略: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4)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作学习,提高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力。7.3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评价与监测为了保证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的有效性,以下评价与监测措施应当实施:(1)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信息技术知识、技能、道德、意识等方面。(2)定期开展学生信息化素养水平测试,监测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发展状况。(3)对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发觉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4)加强学生信息化素养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融入社会评价,关注企业、家庭等对学生信息化素养的需求,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第八章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与管理8.1项目策划与立项项目策划与立项是教育信息化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在项目策划阶段,需要对项目背景、目标、预期成果等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项目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背景分析:分析项目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等,明确项目实施的意义和必要性。(2)项目目标设定:根据项目背景,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项目目标,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导向。(3)项目内容规划:根据项目目标,规划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包括硬件设备采购、软件系统开发、师资培训等。(4)项目预算编制:根据项目内容,编制项目预算,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项目进度安排: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项目立项阶段,需根据项目策划结果,向上级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包括项目背景、目标、内容、预算、进度安排等,经审批通过后,项目正式立项。8.2项目实施与管理项目实施与管理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组织管理:成立项目组织机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权利,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同作战。(2)项目进度管理:根据项目进度安排,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3)项目成本管理:对项目预算进行有效控制,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经济性。(4)项目质量管理: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项目成果达到预期目标。(5)项目风险管理: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6)项目沟通与协作:加强项目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协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8.3项目验收与评估项目验收与评估是项目实施过程的终点,也是对项目成果的全面检验。项目验收与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成果验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完成的各项工作进行验收,保证项目成果达到预期目标。(2)项目效益评估:评估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影响,验证项目实施的成果。(3)项目过程评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4)项目后续改进:根据项目评估结果,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5)项目总结报告:编写项目总结报告,全面反映项目实施过程、成果及评估情况,为今后项目实施提供参考。第九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9.1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是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该体系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1.1国家层面政策国家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这些政策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总体方向和目标。9.1.2部门层面政策部门层面政策涉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这些政策主要关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等方面。9.1.3地方层面政策地方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这些政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国家层面政策进行细化和落实,推动教育信息化在本地区的深入发展。9.2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是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2.1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也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相关要求。9.2.2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9.2.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层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9.3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政策与法规的有效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9.3.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9.3.2完善政策措施各级应制定具体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措施,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